Ⅰ 牌坊是从何时出现的
牌坊是从周朝出现的。
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称呼,老百姓俗称它为牌楼专。作为中华文化的属一个象征,牌坊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由此可以推断, "衡门"至迟在春秋中叶即已出现。衡门是以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的结构存在的,旧称"衡门"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牌坊的老祖宗。
牌坊,汉族特色建筑文化之一。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又名牌楼,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
Ⅱ 四牌坊的历史与现在
创建年代不详,石牌坊为四柱三楼青石结构,单檐十字歇山顶。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清专乾隆、民国年间屡有修葺。属平面方形,坊下四面可以通行,面阔、进深均为5.5米。梁架、斗栱、椽飞、垂莲柱等均为木构,下层柱枋花板台基等均为石质,石柱、额枋上浮雕人物、禽兽、花卉等。
木牌坊位于城北,与石四牌坊相对峙,四柱三楼木结构,重檐十字歇山顶。总高20余米。重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31年),清康熙、民国年间屡有修葺。平面方形,面阔、进深均为6米,四面可以通行。
四牌坊,位于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旧城南十字街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004年6月10日,授予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古建筑
Ⅲ 牌坊村的历史沿革
一条青石铺就的小路蜿蜒向前。1919年,邓小平沿着这条青石小路远赴法国求学,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现在每年都有来自海内外的游客沿着这条小路,来到位于四川省广安市协兴镇的牌坊村,踏访这位伟人的故居。
同四川东部所有的农居一样,牌坊村内的邓小平故居是一座朴实无华的三合院,被一蓬蓬翠竹环绕着,四周绿树成荫,院前是农田,屋后是山梁。1904年,邓小平出生在这里,并在家乡生活了15个年头。当地人将这座农家小院称为“邓家老院子”。
邓小平故居坐东朝西,由东、西、北3组单层建筑组成,共17间。房屋为悬山式木结构,屋面由小青瓦铺成。1951年,邓小平家人全部迁往重庆居住,按照他的意见,老家的房产全部交给当地政府,分给了乡亲们居住。50多年来,邓家老院子曾经做过公共食堂、保管室,也办过文化站和幼儿园。上世纪80年代后,邓小平故居开始逐步得到保护和管理。2001年,被国务院正式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规划,到2004年,邓小平故居将建设成山清水秀、郁郁葱葱的“天然纪念馆”。保护区将主要栽种农村常见的花草树木,不建花坛等人文景观。区内文物景点的恢复和故居的陈列将尽可能体现历史的真实性,以恢复邓小平青少年时期的故居原貌。
邓家老院子中最早兴建的是北厢房,是邓小平的曾祖父于清朝同治年间所建,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北厢房中分别设有农具屋、织布屋及邓小平的姐妹们的住房。
北厢房中第五间房就是少年邓小平的住房,房内存有他睡过的木床。木床是其母的陪嫁物,虽历经百年,并未黯淡消磨,木料仍然发出特殊的光泽。房中还保留着邓小平用过的书桌、油灯和笔砚。书桌柏木质地,用漆考究,桌上摆着一块石砚,一盏油灯桐油未尽,灯芯似燃。透过书桌和油灯,人们仿佛又看到邓小平当年伏案读书的情景。
邓小平5岁时进入离故居约1公里的私塾,接受启蒙教育,7岁时开始接受新式教育。邓小平从小就爱动脑筋思考问题,读书成绩一直很好。他的父亲邓绍昌认为,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是“除了学好课堂知识外,还应到处走走,要增加知识,还要见见世面。”他经常带着邓小平去和一些“革命分子”见面。邓绍昌是个热心社会事务的人,对邓小平影响很大。邓小平去重庆就读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就是父亲为他选择的。
从1919年到1997年,邓小平阔别故乡78载,从未回过一次老家,这在中国历史上的伟人中并不多见。尽管不曾回过老家,但邓小平仍然惦记着家乡。1977年、1986年,邓小平两次因外事活动来到成都,都抽空会见家乡代表。他非常关心家乡建设和群众生活,嘱咐乡亲们抓好农田基本建设,发展农牧副业改善生活。
邓小平的故乡人,广安父老倍感自豪。如今他们出门在外,只要说自己来自邓小平的家乡,人们就总会多些亲近与礼遇,因为人们把对邓小平的敬仰转化成了对其家乡人的尊重。
Ⅳ 牌坊的来历。
抄1、来历
牌坊是由棂星门衍变而来的,开始用于祭天、祀孔。棂星原作灵星,灵星即天田星,为祈求丰年,汉高祖规定祭天先祭灵星。宋代则用祭天的礼仪来尊重孔子,后来又改灵星为棂星。牌坊滥觞于汉阙,成熟于唐、宋,至明、清登峰造极,并从实用衍化为一种纪念碑式的建筑,被极广泛地用于旌表功德标榜荣耀,不仅置于郊坛、孔庙,以及用于宫殿、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和主要街道的起点、交叉口、桥梁等处,景观性也很强,起到点题、框景、借景等效果。另外一种说法是,就结构而言,牌坊的原始雏形名为“衡门”,是一种由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构成的最简单最原始的门。
2、简介
牌坊,汉族特色建筑文化之一。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又名牌楼,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
3、现代作用
现代城市建设中牌坊则多被用为有传统特色的标志物,建于风景区或街区等入口位置其中粗制滥造、比例失调者众多,但也不乏精美壮观的成功之作。
Ⅳ 中国最早的牌坊在哪里
中国现存最早的石牌坊——浙江庙沟后石牌坊和横省石牌坊 Post By:2005-6-26 17:53:00
庙沟后石牌版坊和横省石牌坊是权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石牌坊 据研究考证,两座牌坊约建于南宋至元代,它们的发现,为研究我国明代以前此类石牌坊提供了珍贵实例,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两座石牌坊是我国木坊向石坊转型时期的重要实例 我国的石坊脱胎于木坊,这是学术界较为一致的观点,庙沟后石牌坊和横省石牌坊无论从构造还是细部做法均为木结构的模仿,与明清时期建的石坊有很大的区别,显然正处于木坊向石坊转型的过程中。 两座牌坊的许多做法与宋《营造法式》基本吻合,是研究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古建筑的重要实例
Ⅵ 牌坊的来历是什么
其历史源远流长,关于它的来历,据说它是由棂星门衍变而来,开始用于祭天、祀孔。棂星原称灵星,灵星即天田星,为祈求丰年,汉高祖规定祭天先祭灵星。宋代则用祭天的礼仪来尊重孔子,后来又改灵星为棂星。
Ⅶ 牌坊的起源
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称呼,我们老百姓俗称它为牌楼。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牌坊的历史源远流长。据考察分析,牌坊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最早的牌楼是以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的结构存在的,旧称“衡门”。
牌坊与牌楼是有显著区别的,牌坊没有“楼”的构造,即没有斗拱和屋顶,而牌楼有屋顶,它有更大的烘托气氛。但是由于它们都是我国古代用于表彰、纪念、装饰、标识和导向的一种建筑物,而且又多建于宫苑、寺观、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再加上长期以来老百姓对“坊”、“楼”的概念不清,所以到最后两者成为一个互通的称谓了。
牌坊在古时候其实就是一个门的称谓。唐代,我国城市都采用里坊制,城内被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划分成若干块方形居民区,这些居民区,唐代称为“坊”。坊是居民居住区的基本单位,“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门,以便通行,称为坊门。后来因为门没有太大的作用,所以就只剩下现在这种形式,于是老百姓逐渐地称这种坊门为牌坊。
牌坊的种类
从建筑样式和风格上分,牌坊大体分南、北两大派。南派牌坊秀丽精巧,尤其是徽式、苏式、桂式牌楼,高挑的檐角显得淑女气十足;北派牌坊则受京城皇族影响,大多为宫廷建筑,显得凝重粗犷;如果按材质分,牌坊分为四大类:石坊、砖坊、木坊、水泥坊;如果按名称分有功德牌坊、忠正牌坊、功名牌坊、官宦名门牌坊、孝子牌坊、贞节牌坊、仁义慈善牌坊、百岁寿庆牌坊、历史纪念牌坊、学宫书院牌坊、文庙武庙牌坊、衙署府第牌坊、地名牌坊、会馆商肆牌坊、陵墓祠庙牌坊、寺庙牌坊、名胜古迹牌坊等。这些牌坊主要起着褒奖教育、炫耀标榜、纪念追思、风俗展示、装饰美化、标识引导等作用。
牌坊之最
最多的城市
北京曾建各式知名牌坊三百多座,现仍有百余座古牌楼傲然屹立在各景点,目前北京还有新建牌楼百余座。
最小的牌坊
最小的石牌坊:北京最小的石牌楼在颐和园东北角谐趣园内名为“知鱼坊”。
最小的木牌楼:位于北京颐和园公园内的琉璃塔坊。
最大的牌坊
最大的木牌楼:北京顺义县杨镇的三联木牌楼其夹杆石就有两人高,主牌楼总高18米,总长42米。它不但是亚洲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木牌楼。
最大的石牌楼:昌平十三陵有一个北京最大的石牌楼,总宽28.86米,高14米。为六柱五间十一楼,建于嘉靖19年(1540)。
楼柱最短的木坊
位于北京北海公园内的普安殿坊。
最老最厚的琉璃牌坊
位于北京神路街的东岳庙坊。
Ⅷ 石雕牌坊的历史文化内涵及产生发展与什么有关
石雕来牌坊的产生和发展与三种建自筑关系密切,这三种建筑分别是石雕华表、石雕门阙和衡门。华表是一种标识性建筑,一种具有纪念性和装饰性的柱子,作用相当于现在的路标、路牌;门阙又叫两观、象魏,是古代一种位于大门通路两旁的望楼式建筑,作用是为了确保安全。衡门是用两根柱子分别置于两边然后再在上面架一根横梁,是我国有确切历史记载的最早、最原始、最简单的石门,也是牌坊的雏形。
每一座石雕牌坊都是一件石雕工艺品。中国传统的石雕技法圆雕、透雕、高浮雕、浅浮雕、平浮雕、阴线刻等,在石牌牌坊的雕刻中都广为应用。石雕牌坊有塔式、牌坊式、牌楼多层式、圈顶式、平卧式等多种,雕工都很讲究。大都有精湛的石雕,石雕多取材自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式样丰富,人物动物花卉图案一应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