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电功发展历史

电功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21-02-22 21:25:49

Ⅰ 电表的发展史

最早的电能表(也称电表)是1881年根据电解原理制成的,尽管这种电能表每只重达几十公斤,十分笨重,又无精度的保证,但是,当时仍然被作为科技界的一项重大发明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赞扬,并很快地在工程上采用了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1888年,交流电的发现和应用,又向电能表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经过科学家的努力,感应式电能表诞生了。由于感应式电能表具有结构简单、操作安全、价廉、耐用、又便于维修和批量生产等一系列优点,所以发展很快。
我国交流感应式电能表是在20世纪50年代从仿制外国电能表开始生产,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电能表的制造已具备相当的水平和规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交流感应式电能表过负荷能力、使用寿命的要求。我国在80-90年代开始了对长寿命电能表、机电一体化电能表(半电子式电能表)、全电子式电能表、多功能全电子式电能表、预付费电能表、复费率电能表、最大需量表、损耗电能表等的研制生产,2000年以后这些半智能式电能表被广泛应用于家庭用电、商业用电等方面。
2009年,英国政府首次将研究生产的第一批具有网络通信功能的电表应用到家庭用电上后,中国国家电网随即在国内提出“智能电表”的概念:国家电网公司下属26个网省公司,在2009年下半年的时候,集中制定了统一的技术标准,这时正好处在国家电网公司要建成智能电网的大环境下,因此把今后所要采购的电能表统一称为智能电表,当时最主要的还是要解决阶梯电价和远程抄表的问题,当然还有一些功能要等到以后拓展。其实,智能电表所具备的功能在原来的半智能化式电能表上已经有所体现,无非是国家电网再给电表配上网络通信与光电通信的功能,以行业标准的形式发。

Ⅱ 求电吹风的发展史

理发工具。主要用于头发的干燥和整形,但也可供实验室、理疗室及工业生产、美工等方面作局部干燥、加热和理疗之用。根据它所使用的电动机类型,可分为交流串激式、交流罩极式和直流永磁式。串激式电吹风的优点是启动转矩大,转速高,适合制造大功率的电吹风;缺点是噪音大,换向器对电信设备有一定的干扰。罩极式电吹风的优点是噪音小,寿命长,对电信设备不会造成干扰;缺点是转速低,启动性能差,重量大。永磁式电吹风的优点是重量轻,转速高,制造工艺简单,造价低,物美价廉。
Alexandre F. Godefroy于1890年受启发于吸尘器发明的第一个吹风机,这是吹风机的第一个原型。 Alexandre发明的这个吹风机被首先用于法国的理发店里,因为不方便移动,体型很大,并非当今手持式这么轻便,所以一直没有得到推广。之后的30年里,美国拉辛通用汽车公司和汉密尔顿海滩股份有限公司改进了吹风机,已经可以手持了,但却仍然很重,这种现状在未来十年内没有改善,吹风机的平均重量大概是2磅左右,依然是很难使用,甚至有机体过热或者漏电的案例。这时期的平均功率只有100瓦所以要花很长时间弄干湿头发(而如今的电吹风的平均功率是2000W).20世纪20年代之后,电吹风的发展集中在如何提高瓦数,减小表面积及其材质改变。实际上,自吹风机出世到那个时期,其机械构造并没有得到具有意义的改变。这时期其中最重要的改变大概就是电吹风的部分材料被塑料代替,所以较之前比较轻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电吹风开始风行,这是得益于其马达和塑料部分的改进。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变化是1954年GCE改变了其原有的设计,将马达安入了其外壳之内。当然,使用安全的问题仍然有待解决,特别是美国消费产品安全委员会在上世纪70年代的指导方针强调,为了满足民众需求,厂家所生产的电吹风必须要被认为是安全的之后才可以量产。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消费产品安全委员会根据美国法律机构授权,对厂家提出了吹风机必须要接地的强制性要求,这样,使用者就不会因为潮湿使用时触电身亡。2000年,在美国因使用电吹风触电身亡的案例只有4例 ,相较于上世纪中一年几百个案例,已经是翻天覆地的改变了。
电吹风的规格大小,主要按电功率划分,常用的规格有250瓦、350瓦、450瓦、550 瓦、850瓦、1000瓦,1200瓦等。电吹风虽然在型式、款式和大小上有很大差别,但它们的内在结构大体相同,主要由电动机和它的驱动风叶、发热元件及电器控制开关件三大部分组成。电动机、风叶和外壳结构件结合起来,便形成一部微型的吹风机。
电吹风直接靠电动机驱动转子带动风叶旋转。当风叶旋转时,空气从进风口吸入,由此形成的离心气流再由风筒前嘴吹出。空气通过时,若装在风嘴中的发热支架上的电热丝已通电变热,则吹出的是热风;若选择开关不使发热丝通电发热,则吹出的是冷风。电吹风就是以此来实现烘干和整形的目的。
电吹风手柄上的选择开关一般分为三档,即关闭档、冷风档、热风档,并附有颜色为白、蓝、红的指示牌。有些电吹风的手柄上还装有电机调速开关,供选择风量的大小及热风温度高低时使用。各类电吹风的外壳后面或侧面,都设有可旋转的圆形调风罩,旋动该罩调节进风口的截面大小,就可以调节输送的风速及热风的温度。

Ⅲ 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经历了哪几大历程并简述每个历程的目的和意义

(1)由题知,Q放抄=mq=2.4×107J, ∴需要完全袭燃烧煤的质量: m=Q放 q =2.4×107J 3×107J/kg =0.8kg.(2)使用太阳能路灯的有用能量: W电=Pt=40W×60×3600s=8.64×106J,太阳能电池板接收的太阳能(总能量): W总=2.4×107J,该太阳能路灯的能量转化效率: η=W电 W总 ×100%=8.64×106J 2.4×107J ×100%=36%.答:(1)这些能量相当于0.8千克煤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2)此太阳能电池板的能量转化效率为36%.

Ⅳ 历史上人类最大的进步,电能的出现改变了世界

蒸汽推动技术很早就被人发现,只不过没有人发现它的利用价值.当人们发现了它的价专值那么技术属一下就被推动加快了很多.可以算做革命.电的出现也不是偶然的.如果人们停止于愚昧的封建社会,西方当时也是封建社会.人们一时看不出电的实际作用,比如推动力,比如电话电视的信号传输,那么,他们就会认为那是没用的,也不会加以注意,直到科技水平和社会发生了一些变革,革命后,人们突然需要更强劲的,非生物产生的动力的时候,人们就发现了电.而这些进程是根据社会发展而发展的,你说的如果没有发明,没有发现,是不可能出现的,它们必定会被发现,发明的.就象战争是人类必然要经过的,而战争催化核技术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核时代,那么下一个时代是什么时代呢?那就要看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了!

Ⅳ 物理学发展史

初中物理中出现的物理学家 1、法拉第(英国)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831年),实现了磁生电. 3、欧姆(德国)定律的内容是:一段导体中的电流与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公式是:I=U/R. 4、焦耳(英国)定律的内容是:通电导体放出的热量与通过导体的电流的平方、导体电阻、通电时间成正比.公式是:Q=I2Rt. 5、电量、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的单位分别是库仑、安培、伏特、欧姆、瓦特. 6、发现了地球磁偏角的中国人是:沈括. 7、真空中的光速是物体运动的极限速度是爱因斯坦提出的. 8、中国的墨翟首先进行了小孔成象的研究. 9、牛顿(英国)的贡献是:创立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10、伽利略(意大利)率先进行了物体不受力运动问题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一切运动着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的速度保持不变,并一直运动下去. 11、意大利的托里拆利首先测定了大气压的值为1.013×103帕. 12、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是: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公式是:F浮=G排. 13、迪卡尔(法国)研究了物体不受其他物体的作用,它的运动就不会改变运动方向. 14、力、压强、功率、功、能、频率的单位分别是牛顿、帕斯卡、瓦特、焦耳、焦耳、赫兹. 15、瑞典的摄尔修斯制定了摄氏温标. 16、热力学温标的创始人是英国的开尔文. 17、摄氏温度、热力学温度、热量的单位分别是摄氏度、开尔文、焦耳.

Ⅵ 电能前世今生与未来

太古宙(Archean)是最古老的地史时期。从生物界看,这是原始生命出现及生物演化的初级阶段,当时只有数量不多的原核生物,他们只留下了极少的化石记录。从非生物界看,太古宙是一个地壳薄、地热梯度陡、火山—岩浆活动强烈而频繁、岩层普遍遭受变形与变质、大气圈与水圈都缺少自由氧、形成一系列特殊沉积物的时期;也是一个硅铝质地壳形成并不断增长的时期,又是一个重要的成矿时期。
元古宙(Proterozoic)初期地表已出现了一些范围较广、厚度较大、相对稳定的大陆板块。因此,在岩石圈构造方面元古代比太古代显示了较为稳定的特点。早元古代晚期的大气圈已含有自由氧,而且随着植物的日益繁盛与光合作用的不断加强,大气圈的含氧量继续增加。元古代的中晚期藻类植物已十分繁盛,明显区别于太古代。
震旦纪(Sinian period)是元古代最后期一个独特的地史阶段。从生物的进化看,震旦系因含有无硬壳的后生动物化石,而与不含可靠动物化石的元古界有了重要的区别;但与富含具有壳体的动物化石的寒武纪相比,震旦系所含的化石不仅种类单调、数量很少而且分布十分有限。因此,还不能利用其中的动物化石进行有效的生物地层工作。震旦纪生物界最突出的特征是后期出现了种类较多的无硬壳后生动物,末期又出现少量小型具有壳体的动物。高级藻类进一步繁盛,微体古植物出现了一些新类型,叠层石在震旦纪早期趋于繁盛,后期数量和种类都突然下降。再从岩石圈的构造状况来看,震旦纪时地表上已经出现几个大型的、相对稳定的大陆板块,之上已经是典型的盖层沉积,与古生界相似。因此,震旦纪可以被认为是元古代与古生代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

地球纪年表 古生代开始:

1 前寒武纪
2 寒武纪
3 奥陶纪
4 志留纪
5 泥盆纪
6 石炭纪早期
7 石炭纪晚期
8 二叠纪
9 三叠纪
10 侏罗纪
11 侏罗纪晚期
12 白垩纪
13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
14 始新世
15 中新世
16 冰川时代晚期
17 现代世界
18 未来世界
19 1.5亿年后
20 2.5亿年后

前寒武纪
前寒武纪晚期超大陆和“冰室”世界(距今6亿5千万年前)

形成于11亿年前的罗迪尼亚超大陆这时开始分裂。前寒武纪晚期的世界与现在的气候十分相近,是一个“冰室”世界。

罗迪尼亚大约在7.5亿年前分裂成两半,形成了古大洋(Panthalassic Ocean)。

寒武纪
寒武纪:古生代的开始(距今5亿1,400万年前)

具有硬壳的生物在寒武纪第一次大量出现。诸大陆为浅海所泛滥。超大陆冈瓦那开始在南极附近形成。

巨神海(Iapetus Ocean)在劳伦西亚(Laurentia,北美)、波罗地(Baltica,北欧)和西伯利亚(Siberia)这几个古大陆之间扩张。

奥陶纪
古海洋隔开诸大陆(距今4亿5,800万年前)

奥陶纪时,古海洋分隔开劳伦西亚、波罗地、西伯利亚和冈瓦那大陆。奥陶纪末期是地球历史上最寒冷的时期之一。冈瓦那大陆的南方完全为冰所覆盖。

巨神海(Iapetus Ocean)隔开了波罗地和西伯利亚大陆,古地中海(Paleo-Teyhys Ocean)分隔开冈瓦那大陆、波罗地和西伯利亚大陆,古大洋(Panthalassic Ocean)则覆盖了北半球的大部分。

志留纪
古生代海洋闭合,诸大陆开始碰撞(距今4亿2,500万年前)

劳伦西亚与波罗地大陆的碰撞闭合了巨神海的北面,并形成了“老红砂岩”(Old Red Sandstone)大陆。珊瑚礁扩张,陆生植物开始覆盖荒芜的大陆。

大陆碰撞导致斯堪地那维亚半岛上的加里东山脉(Caledonide Mts.)的形成,以及大不列颠北部、格陵兰和北美东海岸的阿帕拉契山脉(Appalachian Mts.)的形成。

泥盆纪
泥盆纪:鱼类的时代(距今3亿9千万年前)

泥盆纪时,古生代早期海洋闭合,形成“前盘古(pre-Pangea)”大陆。淡水鱼类从南半球迁徙至北美和欧洲。森林首次在赤道附近的古加拿大生长。

植物大量生长,形成了今天加拿大北部、格陵兰北部和斯堪的纳维亚的煤炭。

石炭纪早期
石炭纪早期盘古大陆开始形成(距今3亿5,600万年前)

石炭纪早期,欧美大陆(Euramerica)和冈瓦那大陆间的古生代海洋闭合,形成阿帕拉契山脉(Appalachian Mts.)和维利斯堪山脉(Variscan Mts.)。南极开始形成冰帽,同时四足脊椎动物在赤道附近的煤炭沼泽开始发展。

石炭纪晚期
石炭纪晚期:巨大煤炭沼泽的时代(距今3亿600万年前)

石炭纪晚期,由北美及欧洲组成的大陆与南方的冈瓦那大陆碰撞,形成了盘古大陆(Pangea)的西半部分。南半球大部分被冰所覆盖,而巨大的煤炭沼泽则沿着赤道形成。

以赤道为中心,盘古大陆从南极延伸至北极,并将古地中海(Paleo-Tethys Ocean)与古大洋(panthalassic)分隔在东、西两侧。

二叠纪
二叠纪末期:自古至今最大的灭绝(距今2亿5,500万年前)

二叠纪时,巨大的沙漠覆盖了西盘古大陆。同时爬行动物扩散到整个超大陆。99%的生物在灭绝事件中消失,标志着古生代的终结。

三叠纪
三叠纪末期,盘古大陆形成(距今2亿3,700万年前)

形成于三叠纪的盘古超大陆使陆生动物可以从南极迁徙到北极。在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之后,生命开始重新多样化。同时,暖水生物群落扩散到整个古地中海(Tethys Ocean)。

侏罗纪
侏罗纪早期:恐龙遍布盘古大陆(距今1亿9,500万年前)

侏罗纪早期,中南亚开始形成。宽广的古地中海将北方大陆与冈瓦那大陆分隔开。尽管盘古大陆依然完整,不过可以听到大陆开始分裂的隆隆声。

侏罗纪晚期
盘古大陆开始分裂(距今1亿5,200万年前)

侏罗纪中期,盘古大陆开始分裂。侏罗纪晚期,中大西洋是将非洲与北美东部隔开的狭窄海洋。东冈瓦那大陆开始与西冈瓦那大陆分离。

白垩纪
新的大洋张开(距今9,400万年前)

白垩纪时南大西洋张开。印度从马达加斯加分离,加速向北对着欧亚大陆撞去。值得注意的是,北美仍与欧洲相连,澳大利亚仍然是南极洲的一部分。

白垩纪时全球的气候比现在要温暖。恐龙与棕榈树出现在现在的北极圈,南极洲以及澳洲南部。虽然白垩纪早期的极区可能会有一些冰帽存在,但是整个中生代都没有任何大规模的冰帽出现过。

白垩纪是海盆迅速张裂的时期。中洋脊迅速扩张导致了海平面的上升。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
恐龙时代的终结(距今6,600万年前)

希克苏鲁伯(Chicxulub)撞击地球。这个直径16千米的彗星的撞击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恐龙和许多其他种类的生物因此而灭绝。白垩纪晚期,海洋继续拓宽,印度接近亚洲南缘。

始新世
新生代早期:印度开始撞击亚洲(距今5,020万年前)

5千万至5千5百万年前,印度开始撞击亚洲,形成了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原本与南极洲相连的澳洲,此时也开始迅速向北移动。

中新世
世界显出现代构造(距今1,400万年前)

2千万年前,南极洲被冰雪所覆盖,同时北方各个大陆迅速冷却。世界看起来和现代相似,不过请注意佛罗里达和亚洲的一部分仍然在海洋之下。

冰川时代晚期
过去3千万年来地球进入冰室气候(距今18,000年前)

当地球处于“冰室”气候时,两极皆被冰雪覆盖。极区冰盖因为地球轨道变化(米兰柯维奇旋回Milankovitch Cycle)而扩张。最后一次极区冰盖扩张发生在18,000年前。

现代世界
现今世界有定义明确的气候带

我们进入了大陆碰撞的新阶段,这最终会在未来形成新的盘古超大陆。全球气候在变暖,因为我们正在脱离冰川时代,同时也因为我们向大气层中排放温室气体。

未来世界
这可能是地球5千万年后的样子(距今5千万年后)

如果今天的板块继续运动,大西洋将会拓宽,非洲会与欧洲碰撞,并使地中海闭合,澳洲将会与东南亚碰撞,加利福尼亚将向北滑移到阿拉斯加海岸之上。

1.5亿年后
大西洋开始闭合(距今1亿5千万年后)

沿着北美和南美东海岸将产生新的潜没带,这将消耗掉分开北美和非洲的海底。距今1亿年后大西洋中脊将潜没,各个大陆将逐渐靠拢。

2.5亿年后
终极盘古大陆将在2亿5年万年后形成(距今2亿5千万年后)

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的海底将会潜没在北美和南美之下,结果产生第二个盘古大陆——“终极盘古大陆”。这个超大陆中央会陷下一个小洋盆。

累死我了 楼下别抄袭!!!!!!!!!!!

Ⅶ 关于“电压”一词诞生的历史

看看这篇文章,老师在教学中怎样认为的,也许对你有帮助

http://kx.pyjy.net/source/czwl/DIANYA/293_SR.asp

从能观点进行《电压》的教学

传统的教法及现行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以水压作类比来讲授电压的概念,严格地说这种比喻是很不确切的。因为,电压是电势之差,水压是压强之差,因而电势和压强是两个质不同、并且不能类比的概念。这种比喻不但没有揭示电压的本质属性,反而会使学生对电压的概念产生误解,给今后的学习造成一定障碍。同时,电压的概念对初中学生来说本来就比较抽象,没有“电场、电势”等电学知识作为基础,就难于教学,学生也难于理解。这是多年来造成教学困难的根本原因之一。

另外,现行教材中先用电功来规定电压的单位,尔后又利用电压来计算电功,这是违反逻辑的。给概念下定义不应当同语反复,就是说,下定义的概念不应该直接或间接包括被定义的概念。

鉴于以上两个原因,在初中电学教学中,有的物理教师主张先讲授电功率、电功的概念,而后讲授电压的概念,把电功概念作电压概念的基础,以图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但是,学生们都有依照课本挨章逐节学习的习惯,对将教材颠三倒四的教学方法,普遍感到意外而茫然,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很不理想。

大家知道,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在学习《电压》之前,初三学生已经建立了力、功、能等物理学中的核心概念,并掌握了力与运动、功和能的关系,还学习了物质的电结构、电流、电路、电源等基础知识。这些物理知识为学生建立电压的概念奠定了足够而可靠的理论基础。因而,物理教师(或者说教材中的课文)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具备的力学、热学和《简单的电现象》这些现成的物理知识作基础,从电荷的运动及电荷间力的作用规律入手,结合能量的观点来讲授《电压》。这样,学生就可以“温故而知新”,充分利用已经掌握的物理知识来吸收和消化深奥而抽象的电压概念;现行教材中所存在的矛盾和传统教法所遇到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电压》的课堂教学就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Ⅷ 直流电和交流电的发展史,以及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高压直流输电方式与高压交流输电方式相比,有明显的优越性.历史上仅仅由于技术的原因,才使得交流输电代替了直流输电.下面先就交流电和直流电的主要优缺点作出比较,从而说明它们各自在应用中的价值. 交流电的优点主要表现在发电和配电方面:利用建立在电磁感应原理基础上的交流发电机可以很经济方便地把机械能(水流能、风能……)、化学能(石油、天然气……)等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交流电源和交流变电站与同功率的直流电源和直流换流站相比,造价大为低廉;交流电可以方便地通过变压器升压和降压,这给配送电能带来极大的方便.这是交流电与直流电相比所具有的独特优势.直流电的优点主要在输电方面: ①输送相同功率时,直流输电所用线材仅为交流输电的2/3~l/2 直流输电采用两线制,以大地或海水作回线,与采用三线制三相交流输电相比,在输电线载面积相同和电流密度相同的条件下,即使不考虑趋肤效应,也可以输送相同的电功率,而输电线和绝缘材料可节约1/3.如果考虑到趋肤效应和各种损耗(绝缘材料的介质损耗、磁感应的涡流损耗、架空线的电晕损耗等),输送同样功率交流电所用导线截面积大于或等于直流输电所用导线的截面积的1.33倍.因此,直流输电所用的线材几乎只有交流输电的一半.同时,直流输电杆塔结构也比同容量的三相交流输电简单,线路走廊占地面积也少. ②在电缆输电线路中,直流输电没有电容电流产生,而交流输电线路存在电容电流,引起损耗. 在一些特殊场合,必须用电缆输电.例如高压输电线经过大城市时,采用地下电缆;输电线经过海峡时,要用海底电缆.由于电缆芯线与大地之间构成同轴电容器,在交流高压输线路中,空载电容电流极为可观.一条200kV的电缆,每千米的电容约为0.2μF,每千米需供给充电功率约3×103kw,在每千米输电线路上,每年就要耗电2.6×107kw·h.而在直流输电中,由于电压波动很小,基本上没有电容电流加在电缆上. ③直流输电时,其两侧交流系统不需同步运行,而交流输电必须同步运行.交流远距离输电时,电流的相位在交流输电系统的两端会产生显著的相位差;并网的各系统交流电的频率虽然规定统一为50HZ,但实际上常产生波动.这两种因素引起交流系统不能同步运行,需要用复杂庞大的补偿系统和综合性很强的技术加以调整,否则就可能在设备中形成强大的循环电流损坏设备,或造成不同步运行的停电事故.在技术不发达的国家里,交流输电距离一般不超过300km而直流输电线路互连时,它两端的交流电网可以用各自的频率和相位运行,不需进行同步调整. ④直流输电发生故障的损失比交流输电小.两个交流系统若用交流线路互连,则当一侧系统发生短路时,另一侧要向故障一侧输送短路电流.因此使两侧系统原有开关切断短路电流的能力受到威胁,需要更换开关.而直流输电中,由于采用可控硅装置,电路功率能迅速、方便地进行调节,直流输电线路上基本上不向发生短路的交流系统输送短路电流,故障侧交流系统的短路电流与没有互连时一样.因此不必更换两侧原有开关及载流设备. 在直流输电线路中,各级是独立调节和工作的,彼此没有影响.所以,当一极发生故障时,只需停运故障极,另一极仍可输送不少于一半功率的电能.但在交流输电线路中,任一相发生永久性故障,必须全线停电.===另外提醒一下:在直流输电系统中,只有输电环节是直流电,发电系统和用电系统仍然是交流电. "交流电"与"直流电"之争
在物理学中电学发展史上,曾经有过一场关于使用"交流电"还是使用"直流电"的激烈的争论.提倡使用"直流电"的代表人物则是大名鼎鼎的发明家爱迪生;主张改用"交流电"的代表人物则是比爱迪生小9岁的後起之秀特斯拉。 发电机发明以後,电能就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起初是采用"直流电"的方式输电和供电,由于输电的电压较低,所以在输电线路上的热损失就较大,因此每一平方英裏的地区就需要一个单独的直流发电机供电,而且还要用大量较粗的铜线.为了解决上述的缺点,特斯拉发明了以交流发电机供电的"交流多相电力传输系统",由于使用变压器以高电压、低电流的方式输电,就大大地降低了输电线路上的热损失,实现了远距离输电,从而不需要大量分散的单机供电,输电导线的载面也大大地减小了。 从科学和实用的角度来看,使用"交流电"显然比使用"直流电"优越,可以大幅度地降低供电的成本.因此,特斯拉的发明得到了一位富有的发明家兼金融家威斯丁豪斯的支持,付给了特斯拉100万美元的专利费,为研制开发提供了资金,开设了"特斯拉电气公司".但是多年来爱迪生的公司一直是投资开发直流供电系统的,不甘心就此让位给交流供电系统,于是与特斯拉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竞争.但是,爱迪生所采用的竞争方式是不科学的,他和他的支持者们诬蔑说:"使用交流电比直流电危险得多".为了证明使用交流电的安全性,特斯拉专门举行了记者招待会,他让交流电从"特斯拉线圈"通过他的身体点亮了灯,记者们看得入了迷.纷纷承认了交流供电的优越性.最终这场竞争以特斯拉的胜利而结束.从此"交流供电系统"广为社会采用。

阅读全文

与电功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