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烟台市所城里的历史
所城建于明代,洪武年间为海防设奇山所,驻防军东通宁海卫,西由福中前所,以达登州卫,设墩台狼烟,俗呼之为烟台。烟台之得名,由此而始。所建城池,后俗称所城。
所城具有典型的古代军事防御城市特点,方型,有城无廓,清光绪《山东通志》记载:“砖城,周二里有奇,高二丈二尺,厚二丈,池阔三丈五尺,深一丈,楼铺十六座。”四边城墙中部均开设城门,门楼上建有庙宇。下层为指挥所,上层为远望所。城墙内侧建环形马道,城内街道布局呈方格网状。匡裕祥《烟台笔记》说“有东西南北四门,门上俱有望楼。城内有十字街,街道俱以石铺,平平坦坦,颇适步行。”十字形的城内主干道形成了全城的主轴线,在这条中心大道上布置有重要的公共性建筑,如官府衙门、祠堂等。城西北设千户所衙及随职官眷住房,东北设兵营及马棚、兵械库,东南设练兵场,西南设兵营伙房及粮草仓库。
奇山所城,成为烟台最早的居住地。最初城内守军百余人,其后屯戍官兵及家属不断从外地迁入,在所城周围逐渐形成一些居民聚落点,并随人口的发展,不断向四周延伸、扩展。明嘉靖年间,居民点遍布东关中街、南大街、西沟街、裕盛胡同、南门外等街道。外地迁入居民也开始进行海产品、手工艺品和房地产经营,工商业逐步发展,城区逐渐扩大。
康熙年间,奇山所废除,改称“奇山社”,军变民地,官兵解甲,从事渔农工商,所城由军防变为单纯的居民区。所城内张、刘两大姓千户后裔大兴土木,建造民宅,人口逐渐增多,也不断有外地人口流入,奇山社内人口随之向外扩张,经济日益发达起来。奇山社及周围形成13个固定村庄,时称奇山社十三村,十三村人口近来自牟平、海阳、文登诸县,远来自高唐、聊城及河北、河南、东北等地。张相文在《齐鲁旅行记》中称奇山所“海通以前,仅一乡村,以张刘姓为最著,今则鳞次栉比,与高廛连属矣。”
所城位置,处于东河、西河之间。其时烟台,不过一渔寮耳,渐而帆船有停泊,其入口不过粮石,出口不过盐鱼,商号几十家。在近海的地方已有船只开始停泊,烟台缓慢地发展着商业职能。城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有大小街路十几条。所城周围,只有几个零星的居民点,在附近每隔五天有一个不大的集市。
奇山所从设置到废除,有城无市,仅为居民点。商业性开放型的“市”,则从芝罘海湾向南逐渐形成。自明代开始,港口活动中心从芝罘湾移向南部的西南河口一带。渔民和商户为求吉祥,在西南河口东侧建海神庙。1810年重修扩建为“天后宫”,民众称之为“大庙”,逢出海和收泊,在此虔祀天后,祈佑平安,报答神庥。因此,“大庙”所处的西南河口成为新的港口活动的中心场所,居民与运军粮的船只进行交易,庙前大街成为商贸活动场所,并逐渐形成东西一里有余的、为地内商民开设行栈之所的商业街市,这条商业街就是北大街的原始基型。
从卫所到渔港(各地渔船),从内地商港(帆船)到近代港口,在近代化浪潮的裹挟之下,西方近代城市的新技术、新观念开始被移植进来,强制性地把烟台带进了城市近代化的行列。西方事物包括洋行、领事馆、教堂、学校、饭店住宅、企业等大势融进,改变和拓展了烟台城市空间。在风风雨雨的历史过程中,奇山所城墙自然毁坏,倾圯殆尽。虽然1918年曾重修奇山所城墙及四门,但到20世纪30年代,据郭岚生游记说“所有东西南北四门,相距各不到一里,城门大如普通住家的大门,城门楼虽矗存,城墙已不可见了。”城墙虽不见了,而奇山所城格局保留的仍然很完整。一直到建国初期,城墙已所剩无几,政府将其全部拆除,所城真正失去“城”的味道了。时至今日,已难觅当年城墙踪迹。
漫步在所城古老幽静的小巷,在城市的一角,远离喧哗,不念天地之悠悠,也会生发怀古忆旧之情。日复一日,城市疯狂长高,空间越发逼仄,所城依然静静依偎在市中心,青砖黑瓦的四合院依然悠闲地掩映在高楼大厦中,虽已破旧但砖雕影壁依然守望着历史。
守望历史,就是守住了城市的根。
❷ 请问山东烟台烟台的名字来源于何时何意义
大概是在古代烟台山上因为有烽火台,有外敌侵入时就放狼烟。所以现在就得名“烟台”!
❸ 朝阳街的山东省烟台市朝阳街
朝阳街是近代烟台一抄条繁华的商业街,老烟台著名的洋行、商号云集于此洋行,工厂、商号、银行、娱乐场所的中英文招牌比比皆是。1880年,德国商人在街北段路东开设盎斯洋行,这是当时烟台最大的花生出口商,此后,该街楼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街北头路东的顺昌商行造型别致,令人耳目一新;其对面的克利顿饭店则因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此下榻而名声大振。
如今的朝阳街,尽管一家家酒吧、迪厅都洋溢着现代气息。但若漫步街头,那西式建筑的华丽装饰和墙上影影绰绰的外文字母,仍能使人浮想联翩,思绪随之穿越时空,尽情体味百年街巷那深深的韵味。
❹ 烟台辉煌的历史
烟台名称,源于烟台山。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年),为防倭寇侵扰,当地军民于临海北山上设狼烟墩台,也称“烽火台”。发现敌情后,昼则升烟,夜则举火,为报警信号,故简称烟台。烟台山由此得名,烟台市也因此而得名。
烟台,古为东夷族地。夏朝,东夷族建过国(治所在今莱州市过西)。商、西周、春秋时为莱国地。战国属齐。秦代属齐郡。汉代为东莱郡。晋为东莱国。南北朝为东莱、长广郡。隋为莱州。唐置登州、莱州。宋、元因之。明、清为登州府、莱州府。1858年6月,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天津条约》,辟登州等10处为通商口岸。1861年5月,清政府批准改定烟台为通商口岸,8月22日直隶候补知府王启曾主持烟台正式对外开办仪式,同时宣布筹建东海关。此后,英、法、美等17个国家陆续在烟台设领事馆。1862年2月14日,登莱青兵备道由莱州移驻烟台,道台崇芳兼任东海关监督。1904年改称登莱青胶道,辖登州府、莱州府、青州府和胶州。1911年11月12日,同盟会山东分部在烟台举义。13日成立山东军政府(次日改为山东烟台军政分府)。民国初,撤销府、州。1914年5月,设胶东道(治所烟台),烟台属之。1925年为东海道。1928年废道。1938年1月19日成立胶东抗日民主政权—胶东军政委员会。1941年2月6日成立胶东行政联合办事处。1942年7月成立胶东区行政公署,辖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四个专区。1950年建立文登、莱阳专区和烟台市。1956年文登、莱阳专区合并为莱阳专区。1958年莱阳专区、烟台市合并为烟台地区。1983年11月成立地级烟台市。1987年10月,组建威海地级市,辖环翠区和荣成、文登、乳山3县,从烟台析出。烟台辖2区、6县,代管3个县级市。1998年,烟台市辖4区、1县,代管7个县级市。
烟台之名源于芝罘:
烟台,古称芝罘。烟台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早期文化发祥地之一。早在更新世晚期(距今约一二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夏商以来,中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对这里的统治。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东巡,三次登临芝罘岛;汉武帝也曾驾临芝罘行登基大典。公元631年,日本第一个遣唐史也是从芝罘岛登陆。目前许多国家的航海图上仍以“芝罘”之名代表烟台。烟台建城已有600多年历史, 公元1398年(明洪武31年),为防海寇侵扰,在芝罘筑狼烟墩台,又称“狼烟台”,烟台由此而得名。公元1858年(清咸丰8年),中法天津条约开登州为通商口岸,3年后改为烟台,迄今为止,烟台开埠已有130多年的历史。
崇拜太阳的先民:
烟台市是人类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区之一。在烟台市芝罘区西南部,距今海岸约1.5公里处,7000年前是一个小型港湾,在这里以海上捕捞和农业生产相结合为主要谋生手段的白石人,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在白石村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铲、石网坠、三角足盆形鼎、骨针等器物,具有胶东沿海一带文化特征。骨器的磨制相当精细,骨针已接近后来的钢针,说明当时的打磨和纺织、缝纫技术已具有较高的水平。在长岛县出土的文物表明,这里是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和距今4000多年的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距今4000多年~2500多年的夏商周时期,烟台沿海是东夷人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东夷人既有着发达的渔业和盐业,也有着活跃的商品流通。在长岛出土的一块陶片上,刻有七八个太阳,反反复复描绘太阳放出的光芒,说明东夷人是非常崇拜太阳的先民。
秦始皇三次东巡的地方: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曾三次东巡,均在烟台留下足迹。秦始皇第一次东巡在公元前219年。40岁的秦始皇沿渤海湾东行,巡视东部海疆,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在路上,他遇到了齐人徐福。徐福向他进献长生不老之道,并说,大海里有蓬莱、瀛洲、方丈“三神山”,那里琼楼王阁,有仙人居住,并长有长生不老草。秦始皇信以为真,遂派遣徐福率数千童男童女乘大船入海求仙药。次年秦始皇第二次东巡。登上芝罘岛,刻石勒碑,颂扬自己的文治武功。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近50岁,长生的欲望越来越强烈,第三次东巡找到徐福。徐福见秦始皇震怒,便谎称海中有大鱼挡路,不能到达仙山。秦始皇求药心切,竟亲设连弩,追杀大鱼。到了芝罘,终于发现一条大鱼,并挽弓发箭,亲手将其射杀。徐福这才扬帆出海,到了东瀛,揭开了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第一页。秦始皇求长生不老,最终未遂其愿,却在芝罘岛留下了“始皇道”、“两观刻石”等遗迹。秦始皇奉祀“八主”之一的遗址“阳主庙”,就建在芝罘岛阳坡上。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烟台市的航海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烟台市区的芝罘湾水深滩平,背有屏障,是一个天然良港。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已是中国北洋航线上的重要停泊点。1000多年前的唐朝时期,烟台辖区登州(今蓬莱市)是全国著名海口,同广州、交州、扬州并称为四大通商口岸,是北方通向海外的主要口岸。日本13次派出遣唐使入唐求法,探求发展之路,首次就是在芝罘登岸的。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79年)派遣使者赴朝鲜,也是由芝罘启碇的。中国的丝绸、冶铁、造纸等技术由烟台传入朝鲜、日本等地,烟台由此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登州古港是中国古代北方最繁华的港口之一,其中的蓬莱水城,又称备倭城,始建于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军港。
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烟台是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1892年,旅居南洋的华侨张弼士在烟台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聘奥地利驻烟台领事做酒师,取得成功。1912年烟台设瑞丰面粉厂;1913年设电厂;1913年至1915年,建起5座罐头厂;1915年李东山兴建钟厂,同年,张裕葡萄酒获国际金质奖;1920年设醴泉啤酒公司。张裕酿酒公司和钟厂在中国属最早创业的厂家,罐头厂、啤酒厂是山东最早创业的工厂。
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祥地:
烟台是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祥地,这是不争的史实。远在1866年,烟台海关即设邮务办事处,兼办邮递外使文件,可以视为近代邮政的萌芽;而在1878年,清政府议决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上海五处试办邮政,这就是中国近代邮政之先声了。
这件事在老烟台的“口碑”中都说是与盛宣怀有关。这类轶闻事出有因。因为中国近代邮政是随洋务运动而产生的,而盛宣怀是洋务运动的最重要的干将,他作为李鸿章的“左膀右臂”在此前两年曾为谈判《烟台条约》到过烟台。十年后又任山东登莱青兵备道兼东海关(芝罘)监督长驻烟台,六年后才离任。他在烟台政声颇佳,独资经营“广济”号海轮,首开烟台内港运输先例,兴办“广仁堂”,成为胶东一个庞大的慈善机构。清末,他官运亨通,又当上了邮传部尚书。这位长袖善舞的大买办一生既与邮电有关,又与烟台有关。把烟台邮政的发祥与他联系在一起,并不需太多的想象力。然而这些轶闻均无历史记载,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作为近代邮政的重要标志是邮票的发行。我国早在明朝就有商办民用的“民信局”了,不仅承寄民间信函,还兼汇兑、包裹,但却没有“国家名片”——邮票。邮票备受收藏家青睐,乃至成为欧洲小国圣马力诺等的主要财政支柱。中国近代邮政的“始祖邮票”是“大龙票”,现在幸存于世的据说只有两枚,因而为集邮者所珍爱。其拍卖价格在“文革”前就十分惊人,现在随着“收藏热”的崛起,恐怕早已创下了“天价”记录。可是,这种“大龙票”是在何地首发的呢?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让人争议了很久,终于有了答案,答案就是烟台。1878年7月31日,烟台海关书信馆第一次收到天津海关7月29日发寄的五分银大龙邮票若干枚,因无邮政公告未能发售;8月9日,见到补发的公告,即开始发售中国第一套大龙邮票。8月9日是中国邮政史上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邮票已经远远不是“邮资凭证”了,许多知名风景区和旅游目的地都将它作为一种“城市名片”来使用,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烟台的景点进入邮票的唯有蓬莱阁“中国四大名楼”的说法就源于同名的一组邮票。其实,烟台应当申报邮票的题材很多,例如戚继光、庄园建筑、海珍品等等,可惜因为发行计划限量,竞争十分激烈,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蓬莱市邮政局近来将蓬莱阁门票开发成明信片式的邮资门票,并以此为契机向国家邮政总局申报以“蓬莱阁”为主题图案的明信片和邮资信封,这就不仅打破常规开了新路,而且为下步申报“八仙过海”、“戚继光”系列邮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❺ 烟台开埠的意义
烟台开埠,标志着烟台半殖民地化的开始。西方列强乘机而入,纷纷涉足这古老的海滨。英国人依仗在烟台开埠的特殊地位和最先来到烟台的有利条件,在烟台山上最好的地段购地盖起了领事馆。继英国之后,法国、美国、挪威、瑞典、德国、日本等国先后在烟台山上设立领事馆,从1861年烟台开埠至1932年共有17个国家在烟台设立领事馆。西方国家除在烟台山设立领事机构外,还在山下设立洋行、银行等,以加强经济侵略。1864年(同治三年),英国商人在烟台山下首设和记、汇昌两洋行,经营进出口贸易和航运代理等业务。至1891年(光绪十七年),有英、德、美、日等国外商,洋行11家。甲午战争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承认外国在华投资权,烟台遂成外商主要争夺市场之一,洋行急剧增加。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外商发展到26家,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增加到40家。其中以日本商行最多,达19家,英、德、美次之。这些洋行,依靠其驻烟台的领事机构和对海关的控制,基本形成了垄断性经营,控制着外贸出口和航运权,从事着鸦片贸易等非法商业活动,将大量农副土特产品低价掠走,把大量外国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到烟台及内地市场进行倾销。到1905年,烟台的对外贸易额达到1420万海关两,其中洋货进口960万海关两,土货出口仅为460万海关两。在整个对外贸易额中,进口贸易额是出口贸易额的2倍。
烟台开埠前后,外国传教士在烟台城乡进行的传教活动,是西方国家侵略烟台及内地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们以教堂为据点,配合本国政府进行经济、文化侵略。最初到烟台传教的有基督教和天主教两大派,基督教派中又分为长老会、内地会、浸信会等。1855年,基督教派长老会英籍传教士韦廉臣夫妇到烟台通伸冈传教,这是最早的外国传教士到山东的传教活动。烟台开埠后,1862年10月美籍长老会牧师麦嘉蒂、1864年3月传教士郭显德夫妇来烟台后,初住珠玑,后在毓璜顶建教堂,1866年5月成立烟台长老会,1926年烟台长老会改称毓璜顶中华基督教会。至1913年,该教会发展教徒1000余名;到1936年,教徒的数量上升为3700余名。烟台开埠后基督教各派在烟台建立的教会主要有:基督教浸信会、毓璜顶中华基督教会、基督教东山教会(内地会)、基督教青年会、基督教救世军等。有大小基督教堂、福音堂20处,分布于烟台各处,其中以基督教浸信会教堂规模最大,能容纳700人。
天主教是烟台的又一大宗教。1868年,天主教意大利籍神甫昂智鲁斯到烟台传教,并筹建教堂,1886年在烟台海岸街建成玛利亚进教之佑圣母堂。1894年,法国籍神甫常明德在烟台建立天主教山东东界教区,任首任主教,管辖山东登莱青道30余个县的传教活动。1924年,山东东界教区改称烟台教区,辖登州、莱州、青州三府,教徒约25000人,其中烟台有教徒1300人。当时巴黎方济各圣母会的修女也来到烟台,建立了修女院。至20世纪30年代末烟台的天主教堂有3处、修女院有3处。
天主教传入后,为扩大影响,宣传教义,发展教徒,神甫们在布道传教的同时,也大量兴办社会事业,如创办中学、小学、孤儿院、医院、图书馆、绣花厂、菜园等。
烟台开埠之前,烟台除了通伸、海洋、西河、上夼等一些村落之外,只有两处具有城市萌芽性质的地方。一处是“奇山千户防御所”,俗称“所城”。城墙全部砖砌,高7.33米,厚6.67米。城内面积约79600平方米,城周长1公里余。该城设4座城门,东为报德门,西为宣化门,南为福禄门,北为朝崇门。城外四周掘有护城壕,宽11.67米,深3.33米。另一处在天后宫附近,这里的东西大街长1里有余,有上千户商民在这里开设行栈。这两处地方各不相同,前者是有城无市,后者是有市无城。这两处之间及各个村落的周围,均为田野、农田。
烟台港自1861年8月对外开放后,内地大批劳动力开始向沿海流动并在烟台聚居。这是烟台城市兴起和发展的基础。据统计,港口开放10年后,从事各行业的人员总数已经达3万多人,其中外国人250人。这3万多人中,从事港口活动的人员占从业人数的40%,主要是舢板工人和港口装卸工人。其他行业如商业占29.6%,客栈占7.6%,海关和衙门雇员占1.1%,洋行本地和雇员占0.7%,小摊贩占16.9%。可以说当时的从业人员的活动主要是围绕港口而进行的。
港口开放初期,烟台城市的发展主要围绕烟台山和天后宫两个区域向周围扩张。自烟台港开放后,最先在烟台山上购地盖领事馆的是英国人。继英国之后,法国、美国、挪威、瑞典、德国、日本等国先后在烟台山上设立领事馆,在烟台山下设立洋行、银行、邮局、教堂、医院、学校、旅馆和俱乐部等,这里逐步形成了领事馆和外国人聚居区。
中国人的聚居区位于天后宫周围。这里在烟台开埠之前即是烟台的商品集散地。开埠后,烟台港的货物大都在此交易,这里遂成为贸易中心。商人、港口装卸工人也大都集中在这里居住。据当时的记载: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们争相购买地皮,所盖房屋万余间。开埠后的三五年,烟台由一片荒凉变得繁华了。19世纪90年代,城区街市西通通伸,南连奇山所,构成了烟台城区的最初雏形。
烟台城区第二次大发展是在烟台港东、西防波堤建设期间和建设后的20年间。
城市的发展主要反映在城市人口的发展上,从烟台开埠到1891年平均每年来烟台定居的移民约有500人左右,到1891年烟台从业人口共35000人,1909年则增加到95000人,平均每年增加3000人。烟台港东、西防波堤建成后,来烟台定居人口的增加速度更快。1922年为83000人,到1931年增加到131000人,9年间增加了48000人,平均每年增加5000人。
当然,我们不能把烟台人口的增长全部归为烟台港的建设上,但是,港口的建设却为烟台改善了投资的条件。从1918年到1932年的14年间,烟台有10家民族航运公司在烟台落户安家,有船舶50余艘,吨位约8万吨。民族工业的兴起,以南洋华侨张弼士创办的张裕葡萄酿酒公司为标志,卷烟业、电业、火柴业、面粉业、制皂业、棉织业、五金业、制胶业、发网业、花边业等应运而起。这些行业成为烟台民族工业前期发展的主体。到1933年工业总资本为459.6万元,工业总产值733.6441万元。港口与港埠民族工业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吸引着更多的人来烟台定居。
随着人口的增加,烟台的地域范围也逐年扩大。以烟台山为中心,呈扇形向东、南、西三个方向展开。当时烟台的街道大小有上百条,最主要的街道是,横贯市中心、东西走向的有北大街、西大道街;南侧平行的有老广仁堂街、南鸿街;纵贯市区南北的则有安仁街、白善街、儒林街、桃花街、菜市街、面市街。
❻ 烟台的意义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倭寇袭扰,在奇山北麓建奇山守御千户所,在“北山”设熨斗墩,亦称狼烟墩台、烽火台,发现敌情,昼则升烟,夜则举火,以为警报,简称烟台。烟台由此而得名 烟台山公园
❼ 烟台市的历史特色是什么
规划部门以事关烟台城市形象和长远发展的重点工程规划设计为突破口,先后进行了烟台火车站、市行政中心规划及建筑设计方案的招标和评审,制定了朝阳街、所城历史街区保护规划,聘请国内一流专家召开了烟台市城市和建筑特色研讨会,建立了城市规划决策三级审批制度,全面推行了“阳光计划”。各级政府对城市规划工作更加重视,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对城市规划更加关注,广大市民的城市规划参与意识更加增强。 本次参展项目主要分成五大类:一是城市公共建筑规划及建筑设计方案,如火车站、市行政中心及建筑设计方案;二是机场路、牟平路、牟平通海路等城市重要地段及道路两侧的城市设计;三是滨海南路、福山夹河雕塑园等城市开放空间环境设计;四是开发区蔚蓝海岸住宅小区、通申小区等贴近市民生活的住宅小区规划;五是市区南山风景区、市公共交通规划等专向规划。本次参展的项目,分布在市内五区,而且种类较多,具有广泛代表性。
点型建筑是海关大楼和中国银行,最中心的地方是振华商厦附近,最漂亮的地方是滨海广场.......对此大家有否异议?说实话,刚开始来烟台我并不是很喜欢这个地方,但随着了解加深渐渐喜欢上这,当然先是这的人的质朴与淳厚让人心生安稳感....我接触了好多烟台人,他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让人温暖......这种自我的认同感我想主要来自自然的景观的丰厚(山、海、岛、河和特殊的气候条件甚至可以苛刻到纬度(钢琴\葡萄酒\水果...),大自然太垂爱这片土地了......可这种自我的满足与认同却有时候应该说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发展,以至于有些小农(个人认为整个大氛围也差不多).....其实烟台的中心是不突出的,不是一个围绕“根--杆--枝--叶”的生长过程!有哪些建筑或场地的设计让我们认为仿佛就应该这样生长出来的?有那些是去跟城市肌理相沿续的?
望采纳。
❽ 烟台有哪些地方能代表烟台的历史
烟台山上的旧领事馆区 朝阳街的老店铺 滨海广场的旧房子 所城里的老街旧巷
❾ 烟台有没有朝阳街
有啊!http://www.ytren.com/bbs/xiangxi.asp?lbid=6&id=73237
看网页!专!属
❿ 烟台的历史发展
烟台名称,源于烟台山。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为防倭寇侵扰,当地军民于临海北山上设狼烟墩台,也称“烽火台”。发现敌情后,昼则升烟,夜则举火,为报警信号,故简称烟台。烟台山由此得名,烟台市也因此而得名。
烟台,古为东夷族地。夏朝,东夷族建过国(治所在今莱州市过西)。商、西周、春秋时为莱国地。战国属齐。秦代属齐郡。汉代为东莱郡。晋为东莱国。南北朝为东莱、长广郡。隋为莱州。唐置登州、莱州。宋、元因之。明、清为登州府、莱州府。1858年6月,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天津条约》,辟登州等10处为通商口岸。1861年5月,清政府批准改定烟台为通商口岸,8月22日直隶候补知府王启曾主持烟台正式对外开办仪式,同时宣布筹建东海关。此后,英、法、美等17个国家陆续在烟台设领事馆。1862年2月14日,登莱青兵备道由莱州移驻烟台,道台崇芳兼任东海关监督。1904年改称登莱青胶道,辖登州府、莱州府、青州府和胶州。1911年11月12日,同盟会山东分部在烟台举义。13日成立山东军政府(次日改为山东烟台军政分府)。民国初,撤销府、州。1914年5月,设胶东道(治所烟台),烟台属之。1925年为东海道。1928年废道。1938年1月19日成立胶东抗日民主政权—胶东军政委员会。1941年2月6日成立胶东行政联合办事处。1942年7月成立胶东区行政公署,辖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四个专区。1950年建立文登、莱阳专区和烟台市。1956年文登、莱阳专区合并为莱阳专区。1958年莱阳专区、烟台市合并为烟台地区。1983年11月成立地级烟台市。1987年10月,组建威海地级市,辖环翠区和荣成、文登、乳山3县,从烟台析出。烟台辖2区、6县,代管3个县级市。1998年,烟台市辖4区、1县,代管7个县级市。
烟台之名源于芝罘:
烟台,古称芝罘。烟台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早期文化发祥地之一。早在更新世晚期(距今约一二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夏商以来,中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对这里的统治。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东巡,三次登临芝罘岛;汉武帝也曾驾临芝罘行登基大典。公元631年,日本第一个遣唐史也是从芝罘岛登陆。目前许多国家的航海图上仍以“芝罘”之名代表烟台。烟台建城已有600多年历史, 公元1398年(明洪武31年),为防海寇侵扰,在芝罘筑狼烟墩台,又称“狼烟台”,烟台由此而得名。公元1858年(清咸丰8年),中法天津条约开登州为通商口岸,3年后改为烟台,迄今为止,烟台开埠已有130多年的历史。
崇拜太阳的先民:
烟台市是人类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区之一。在烟台市芝罘区西南部,距今海岸约1.5公里处,7000年前是一个小型港湾,在这里以海上捕捞和农业生产相结合为主要谋生手段的白石人,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在白石村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铲、石网坠、三角足盆形鼎、骨针等器物,具有胶东沿海一带文化特征。骨器的磨制相当精细,骨针已接近后来的钢针,说明当时的打磨和纺织、缝纫技术已具有较高的水平。在长岛县出土的文物表明,这里是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和距今4000多年的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距今4000多年~2500多年的夏商周时期,烟台沿海是东夷人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东夷人既有着发达的渔业和盐业,也有着活跃的商品流通。在长岛出土的一块陶片上,刻有七八个太阳,反反复复描绘太阳放出的光芒,说明东夷人是非常崇拜太阳的先民。
秦始皇三次东巡的地方: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曾三次东巡,均在烟台留下足迹。秦始皇第一次东巡在公元前219年。40岁的秦始皇沿渤海湾东行,巡视东部海疆,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在路上,他遇到了齐人徐福。徐福向他进献长生不老之道,并说,大海里有蓬莱、瀛洲、方丈“三神山”,那里琼楼王阁,有仙人居住,并长有长生不老草。秦始皇信以为真,遂派遣徐福率数千童男童女乘大船入海求仙药。次年秦始皇第二次东巡。登上芝罘岛,刻石勒碑,颂扬自己的文治武功。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近50岁,长生的欲望越来越强烈,第三次东巡找到徐福。徐福见秦始皇震怒,便谎称海中有大鱼挡路,不能到达仙山。秦始皇求药心切,竟亲设连弩,追杀大鱼。到了芝罘,终于发现一条大鱼,并挽弓发箭,亲手将其射杀。徐福这才扬帆出海,到了东瀛,揭开了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第一页。秦始皇求长生不老,最终未遂其愿,却在芝罘岛留下了“始皇道”、“两观刻石”等遗迹。秦始皇奉祀“八主”之一的遗址“阳主庙”,就建在芝罘岛阳坡上。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烟台市的航海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烟台市区的芝罘湾水深滩平,背有屏障,是一个天然良港。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已是中国北洋航线上的重要停泊点。1000多年前的唐朝时期,烟台辖区登州(今蓬莱市)是全国著名海口,同广州、交州、扬州并称为四大通商口岸,是北方通向海外的主要口岸。日本13次派出遣唐使入唐求法,探求发展之路,首次就是在芝罘登岸的。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79年)派遣使者赴朝鲜,也是由芝罘启碇的。中国的丝绸、冶铁、造纸等技术由烟台传入朝鲜、日本等地,烟台由此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登州古港是中国古代北方最繁华的港口之一,其中的蓬莱水城,又称备倭城,始建于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军港。
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烟台是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1892年,旅居南洋的华侨张弼士在烟台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聘奥地利驻烟台领事做酒师,取得成功。1912年烟台设瑞丰面粉厂;1913年设电厂;1913年至1915年,建起5座罐头厂;1915年李东山兴建钟厂,同年,张裕葡萄酒获国际金质奖;1920年设醴泉啤酒公司。张裕酿酒公司和钟厂在中国属最早创业的厂家,罐头厂、啤酒厂是山东最早创业的工厂。
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祥地:
烟台是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祥地,这是不争的史实。远在1866年,烟台海关即设邮务办事处,兼办邮递外使文件,可以视为近代邮政的萌芽;而在1878年,清政府议决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上海五处试办邮政,这就是中国近代邮政之先声了。
这件事在老烟台的“口碑”中都说是与盛宣怀有关。这类轶闻事出有因。因为中国近代邮政是随洋务运动而产生的,而盛宣怀是洋务运动的最重要的干将,他作为李鸿章的“左膀右臂”在此前两年曾为谈判《烟台条约》到过烟台。十年后又任山东登莱青兵备道兼东海关(芝罘)监督长驻烟台,六年后才离任。他在烟台政声颇佳,独资经营“广济”号海轮,首开烟台内港运输先例,兴办“广仁堂”,成为胶东一个庞大的慈善机构。清末,他官运亨通,又当上了邮传部尚书。这位长袖善舞的大买办一生既与邮电有关,又与烟台有关。把烟台邮政的发祥与他联系在一起,并不需太多的想象力。然而这些轶闻均无历史记载,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作为近代邮政的重要标志是邮票的发行。我国早在明朝就有商办民用的“民信局”了,不仅承寄民间信函,还兼汇兑、包裹,但却没有“国家名片”——邮票。邮票备受收藏家青睐,乃至成为欧洲小国圣马力诺等的主要财政支柱。中国近代邮政的“始祖邮票”是“大龙票”,现在幸存于世的据说只有两枚,因而为集邮者所珍爱。其拍卖价格在“文革”前就十分惊人,现在随着“收藏热”的崛起,恐怕早已创下了“天价”记录。可是,这种“大龙票”是在何地首发的呢?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让人争议了很久,终于有了答案,答案就是烟台。1878年7月31日,烟台海关书信馆第一次收到天津海关7月29日发寄的五分银大龙邮票若干枚,因无邮政公告未能发售;8月9日,见到补发的公告,即开始发售中国第一套大龙邮票。8月9日是中国邮政史上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邮票已经远远不是“邮资凭证”了,许多知名风景区和旅游目的地都将它作为一种“城市名片”来使用,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烟台的景点进入邮票的唯有蓬莱阁“中国四大名楼”的说法就源于同名的一组邮票。其实,烟台应当申报邮票的题材很多,例如戚继光、庄园建筑、海珍品等等,可惜因为发行计划限量,竞争十分激烈,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蓬莱市邮政局近来将蓬莱阁门票开发成明信片式的邮资门票,并以此为契机向国家邮政总局申报以“蓬莱阁”为主题图案的明信片和邮资信封,这就不仅打破常规开了新路,而且为下步申报“八仙过海”、“戚继光”系列邮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