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英国历史位置变化论文1000到2000
欧洲大陆西部边缘及西部以外,有数千座岛,通常被叫做英吉利群岛。群岛中最大的岛屿叫做
,为了简单起见,简称
,不过官方正式名称仍为
。它南北走向近 1000公里,东西绵延约500公里,面积大约为23万平方公里。但是
及
联合王国的整体面积也只是稍多与24万平方公里,人口为5740万(1990)。
就
本身而言,被分为三部分,也被认为是三个国家:地处南部的英格兰,北部的苏格兰,和东南部的
。
英格兰是三个政治实体中最大、最发达的一部分,
超过13万平方公里,占了整个
近60%;人口超过4700万,约为正个国家的85%。英格兰在大
的地位如此重要以至于外国人称呼整个大
为“英格兰”,这种习俗也用在了对人的称呼上,占多数的英格兰人被认为等同于“英国人”。
不列颠岛从北到南超过1000公里,它那1万公里长的
,使得它成为拥有最长
的国家之一。在这个国家,没有任何地方离海的距离超过120公里。抛开旁边的爱尔兰不算,整个
根据其地形特征可以大致分为两部分:西部和北部的高地,东南部和南部的平地,
大概是从西南方的Exe河入海口到英格兰东北部Tees河入海口。
据说英国人比较
,他们不大爱谈论。当与人交谈时,私人事务如婚姻状况、年龄、收入、宗教信仰等,是不便问的。但是英国人喜欢谈论天气,有的时候他们为天气的发展趋势争论地非常热烈。或许这只是一种小小的习惯,但是这个习惯却与英国多变的天气不无关系。
英国天气的变化无常是世人皆知的,即使最有经验的天气专家也很难给出可靠的天气预报。所以,英国人逐渐养成一种习惯,那就是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可能,他们就会谈论天气情况。
英国的起源(公元前5000年—1066年)
I. 约公元前700年,克尔特人来到不列颠岛。
II.
—
(公元446—871年)
1Basis of Modern English race: the Anglo-Saxons.
—萨克逊时代(奠定了英国的基础)
—
把
宗教带到了英国。盎格鲁—
构筑了英国的国家基础。首先,他们把国家划分为郡,郡法庭和郡法官、或行政司法长官负责执法。其次,他们设计的窄条三区轮作制延用至18世纪。此外,他们还建立了领地制。最后,他们还创立了咨议会(贤人会议),向国王提供建议,这就成为了今天尚存的
的前身。
III.The Norman Conquest (1066)
(公元1066年)
据说,爱德华国王曾答应把英格兰王位传给
威廉,但是贤人会议挑选了
为国王。公元1066年10月,在哈斯丁斯附近的激烈交锋中,威廉打败了
军队,同时
也在此战争中战死。在圣诞节加冕,成为
,从此开始了
。
威廉几乎没收了所有土地,将其分发给他的诺曼追随者。他用强有力的诺曼政府代替了软弱的萨克逊政府。于是,
在英国完全建立。开放了与欧洲大陆的关系,文明和商业得到发展,引进了诺曼—法兰西文化、语言、行为规范和
。教会与罗马的联系更为密切,教会法庭与民事法庭分离。 英国是一个集不同民族于一体的国家。许多英国人的祖先是古盎格鲁和
人。而还有一些英国人的是诺曼血统。
向近代英国的过渡(1455年-1485年)
The Wars of Rose 玫瑰战争
玫瑰战争是指,从1455年到1485年,以
为象征的
大家族和以
为象征的
家族之间战争的普遍接受的名称。1485年,
家族的后代亨利都铎取得了博斯沃恩战役的胜利,建立了都铎王朝。这些战争使英国的
受到致命打击,贵族阶层受到了削弱。
Elizabeth I (1558-1603)
一世(1558年-1603年)
的宗教改革和外交政策
的宗教改革是对不同观点的妥协。她中断玛丽与罗马的关系,恢复她父亲在位时独立的英格兰教会,也就是说保持天主教教条及习俗,但不受
控制。她的宗教定论既不被以
知名的新教极端分子所接受,也不为虔诚的天主教徒所接受。
近30年的时间,伊莉莎白成功挑起了两大天主教强国法国和西班牙互相斗杀,从而免于英国卷入任何主要的欧洲国的冲突。通过她从未具体化的联姻,伊莉莎白设法与法国维持友好关系,因此英国能面对来自西班牙的危险。
英国
的五个特点:1)英国文化的复兴直接受古典作品影响不大,更大的影响来自于受古典作品熏陶的当代欧洲人;2)由于英国是一个岛国家,其社会和政治
与欧洲其他国家相去甚远;3)由于14世纪伟大的天才诗人乔叟的出现,英国本国文学得以蓬勃发展,能够在吸收
影响的同时,并未处于从属地位;4)英国
文学主要是文艺方面而不是哲学的和学术方面;5)
和英格兰的宗教改革正好同步。
The Civil Wars and their consequences 内战
战争开始于1642年8月22日,结束于1651年。最后查尔斯被处死。
又称为
革命。这是议会和国王间的冲突,也是城市
的经济利益与皇室传统经济利益之间的冲突。城市
经济利益刚好与他们的宗教(清教)思想吻合,相应地,皇室传统的经济利益则与圣公会教的宗教信仰相结合在一起。
不仅推翻了英国的
,而且动摇了欧洲的封建基础。
通常被看作是现代
的开端。
1688年
1685年查尔斯二世去世,由其弟
继位。
从小在欧洲流亡长大,是个天主教徒,他希望不放弃个人宗教信仰统治国家。但是1688的英国已不象40年前那样能容忍天主教徒当国王了。英国
反对
,他们呼吁信奉新教的国王,奥兰治
威谦入侵英国夺取王位。1688年11月15日威廉在托尔比登陆并占领伦敦。这一占领相对平静,既未流血也未处死国王,所以就称为“
”。
The Instrial Revolution (1780-1830)
(1780-1830)
指的是
末、18世纪初英国工业的机械化,以及因此而导致的
和经济结构的变化。1733年,约翰凯的飞梭;1766年詹姆士哈格里夫斯詹妮纺纱机;1765年詹姆斯瓦特的高效蒸汽机。
的结果
使英国在1830年成为了“世界工场”;城镇迅速兴起,成为国家财富的源泉。机械化摧毁了无法投入其中的人们的生活。工人们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劳动与生活。工业革命产生了
,即无产阶级。后来形成了工会制度。
BBC是英国最大的和独立的广播公司。BBC
用英语和其他38种语言播放全球范围的国际新闻。国营的BBC的资金来源于收视许可证的销售。
英国报纸分类:quality newspapers(高质量严肃报纸), popular newspaper(通俗报纸), and mid-market newspapers(中间市场报)。
严肃报纸面向那些想全面了解社会事物各方面信息的读者。共有5家严肃日报(《金融时报》、《每日电讯报》、《卫报》、《独立报》、《泰晤士报》)和4家严肃周日报(《星期日电讯报》、《星期日独立报》、《观察家》、《星期日泰晤士报》)
通俗报纸吸引那些需要娱乐性较强而又简单明了的新闻的人们。共有3家通俗日报(《每日镜报》、《晨星报》、《太阳报》)和3家通俗周日报(《世界新闻报》、《星期日镜报》、《人民报》) 英国人喜欢各种各样的音乐,包括古典音乐,摇滚和流行音乐,
,民间音乐和轻音乐。
,一种新的
—披头士,出现在英国的利物浦。这是由一群年轻人组成的乐队叫披头士乐队,又称甲壳虫乐队。
B. 求一篇2000字的关于英国文化的英语论文 。。
2000 word? You know how much is gona cost for write that in the UK?
C. 介绍英国历史1000字作文
中国历史闻名中外,源远流长,英国历史怎能与之相媲美?此“英国历史”非彼英国历史,而是英语的汉文。
也许是从小接触英语的原因,我对英语情有独钟。从《黄波》到《新世纪》,从《英语三百句》到《新概念》,英语的学习历程让我感到自己不断在长大。
起初,我对英语也很陌生,不仅不会用音标作标记,连标注汉字都难如登山,到头来只能找可怜的声母韵母帮帮忙,我不知道在我笔下糟蹋了多少英语单词。“早上好”写成“咕嘟毛宁”;“电脑”拼成“卡木皮油特”;动词“属于”念成“碧浪”。别说,这招非但没露出马脚,还唬弄过不少人民群众呢!就像把“红岛的蛤蜊一挖一麻袋”读快了胜似俄文一个道理!我给命名为“英译汉”学习法。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既幼稚又好笑。也许就是从那时开始,我喜欢上了英语……
时光飞逝,暑假之后等待我的是一个新台阶,不知我的英语成绩能否再为我争得一席之地?
不料第一次单元检测取得了班里第一的好成绩,让我对自己坚定了信念。以前有的同学也问过我到底有什么秘诀,我最记忆犹新的还是“英译汉”法,但总不能告诉他们这些吧!其实秘决我是没有,但有一两个细节对我学英语来说很管用。第一个细节我命名为“向前走”,此向前走另有一番含义,意思是比老师抢先一步。当老师上课讲到某个知识点时,不仅掌握了,而且还能回忆起某几个和它类似或相反的词组,保证老师问下一个问题时,你会第一个抢答。在别人看来你是反应快,其实并无多大联系,而是你比其他同学想得多,提前走了一步而已。第二个细节是听英语歌曲。我不是不喜欢听中文歌曲,而是会选择时机听。当你午饭后在校园里漫步时,你会听到广播里动感的音乐;当你走在大街上,你会听到音像店里传来的流行音乐;当你走进宿舍里,你会听到舍友们悦耳的“真人真唱”版,大饱耳福。而我们自己需要做的就是戴上耳机,听首英文歌曲。
“英国历史”虽不源远流长,但闻名中外,学好“英国历史”不就这么简单!
D. 急求:一千字左右 关于英国的文化历史等方面的论文
近代早期英国国家财政体制散论
在16-18世纪中叶英国社会所发生的深刻而广泛的变迁中,国家政权既推动或限制、规 范着社会的变迁,又以自身的性质、职能的转变成为这场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自 16世纪绝对主义王权兴起之后,英国国家政权的统治职能在内涵与外延上都开始发生转 变,17世纪的政治风云更使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和统治方式、管理职能朝着近代化的方 向前进。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使英国土地贵族、工商资本家、金融银行家等各个统治集 团的利益获得了更为充分、更为有效的表达。本文仅就英国国家财政体制在这一时期的 转变和完善作一些探讨,以期能够加深和丰富对近代英国社会变迁的整体认识。
一、近代国家税收体系的建立
税收之于一个国家,犹如血液之于生命。在向近代国家转型的过程中,构建具有近代 意义的税收体系对任何一个政府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近代 国家税收体系必须具备公开、公正、有序、有效等诸种不可或缺的特征。所谓公开、公 正,是指国家税收应具有公共事务的性质,必须得到社会成员的认可和认同。所谓有序 、有效,是指国家税收体系运行时的每一环节、过程都应该依照一定的法度,即国民之 意愿而行,国家税收的每一项收入、支出及绩效都要向国民有所交待,接受国民或其代 议机构的核准。这些特征在技术上就体现为制税、收税、用度、审计等多种层次和制度 。这种近代税收体系的建立决定于制度、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种历史和时代因素,也 是国家政权与社会中各个集团、阶层、阶级利益反复角逐、长期斗争的结果。英国之所 以能够在二、三百年间由一个二流国家跃居西欧诸国之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较早 地建成了一个相对较完备的国家税收体系。其最大的特征就是由议会控制着整个国家税 收体系的关键:征税大权。
由议会控制、把握征税权,是中世纪晚期西欧英、法、西诸国共有的现象。这是由当 时重建法律和秩序,消除贵族叛乱,驱逐外敌的社会普遍需求所使然。随着时代发展, 每个新兴的民族国家政权极欲获得更多的赋税收入,然而由于各个政府和它的国民相互 作用方式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税收制度。在西班牙,“出于对内乱的厌倦,西班牙的 代议机构卡斯提尔国会将征税管制交给了王权,”在法国,由于“三级会议极欲终止法 国动乱的愿望,使王室不经被统治者的同意便夺取了征税权,造就这一权力的紧张形势 过去之后,这一权力却长久地保留下来”。[1](P149,147)而英国则不同,即或是在绝 对主义君权达顶峰的都铎时代,英国国会尤其是下院仍牢牢地把持着征税大权,都铎君 王们只能依靠其他途径开辟财源,如没收教产加以拍卖。斯图亚特王朝欲强化王权,夺 得征税大权,但遭到国会的顽强抵制。在王权与国会之间所展开的复杂激烈的斗争中, 征税权始终是双方争夺的一个要点。虽然历经内战、复辟等种种磨难,由国会控制征税 大权的原则一直未得改动。直至1688年“光荣革命”发表《民权宣言》规定:王室在议 会规定的税收之外从事征税是非法的,[2](P186)再次确定了国会的征税权。
征税是归王权还是归议会,究竟有何差别及意义呢?笔者以为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 关注:
其一,从政体层面上看,税权的归属决定了未来国家政体的发展方向。西、法两国王 权由于攫取征税大权而迅速发达起来,建立了对社会经济的全面控制,成为一种不受任 何力量约束的专制王权;这两国中的等级(三级)会议,由于将财权拱手转让给王权,而 使自身“成为国家机器特别是王权的赘疣。结局是可以预见的,三级会议停开了,而王 权却因时移事易不再恢复会议产生前的老样子,国王摆脱了身上的紧箍,开始向专制的 方向大踏步迈进。”[3](P407)道拉斯·诺斯指出“……法国国王所获得的自由的程度 和其英国对手比起来是大相径庭的。这种区别在这两个国家后来两个世纪的经济发展中 产生了重大的影响。”[3](P407)英国国会则因手中一直紧握征税大权,故而成为遏制 王权走向全面专制的重要力量。正是这种力量使得都铎王权的绝对主义统治处于相对有 限、相对薄弱的境地,使得英国国会在一次次与王权的冲突较量中逐步占据上风,不仅 保全了自己的存在,而且也最终确立起立宪君主制政体。
其二,从行政管理层面上看,税权归属也是决定国家统治制度安排的重要因素。获得 了征税权力的法国王权,处于直接面对众多臣民和经济组织的地位。而单凭君王及其小 小宫廷是无法承担由众多程序组成的征税过程及管理事务的,从而使建立一支专业的官 僚队伍和繁杂的事务机构成为自然而然之事。绝对的王权与庞大的行政官僚组织的结合 遂成为16—18世纪三百年间法国统治制度安排中最为明显的特征。英国则不然,王权既 无征税之权,亦就不存在维持一个庞大的中央政府和一支依赖王权的庞大的官僚组织的 必要。
其三,从国家财政状况看,税权归属亦是决定税收数量、种类的重要因素。在西、法 建立起王权对税收绝对控制的国度中,决定税赋数量结构的关系相对简单,即国家的需 要与臣民财富之间的关系。而在近代初期,诸国争雄的军事战争是国家公共开支的最大 费项,且往往具有急迫性的特征。在这种状况下,西、法诸国在决定税赋征收额度时, 常常是以国家需要为原则,多多益善,必要时甚至可以竭泽而渔,以求暂度难关。如西 班牙在1470年到1540年之间,国家税收狂增了22倍。[1](P149)尽管海外殖民的收益可 供支配,但当时西班牙帝国税收主要是来自阿拉贡、那不勒斯、米兰特别是繁荣的低地 地区。狂征暴敛之下,帝国内部矛盾必然激化。低地地区的反叛,荷兰的独立既耗费了 帝国的国库,又断绝了其主要税源。为了弥补亏空,帝国虽施征用地产、转让特权、出 售爵位等孤注一掷之策,以求应急,但均未奏效。帝国财政在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 的百年期间,先后6次宣告破产,奏响了帝国垮台的丧钟。法国王权凭借强大的官僚队 伍和规模巨大的农业经济,运用包税制增加赋税以及对外借款、卖官鬻爵等各种敛财手 段支撑国家财政的运行。由于教士和贵族享有免税特权,故沉重的税赋皆由市民和农民 构成的第三等级来承担。结果社会内部的裂隙愈来愈大,最终导致第三等级的大规模反 叛,专制帝国的大厦轰然倒坍。英国王权则处在与西、法两国全然不同的境况之中。每 一笔税赋收入的数量都须与国会反复讨价还价之后方能获得,实属不易。尽管伊丽莎白 女王深得国民拥戴,也不得超越成例。这位女王深知,“对于下院议员来说,牺牲他们 的生命要比打开他们的钱袋容易些,所以她不得不时刻警惕地注视着政府的开支,不得 不一再勒紧自己的钱袋,以致于她周围的大臣不断地抱怨、嘲笑她的吝啬。”[4](P364 )
另外,西、法专制王权在征税时,往往从最易征收、最易管理的直接税,即人头税、 户税、炉灶税和交通税等税种下手,不断地把以往一些临时税改为永久税,不断花样翻 新地设置一些新税。英国王权则无此类幸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英国“更多依靠间接 税而不是直接税,但它的具体特点却使人民不大怨恨。例如,英国没有象法国那么多的 包税商、收税员和其他中间人;英国的许多税都是‘看不见的’(例如对某些基本产品 的货物税),或者看上去只是损害外国人(例如关税);没有国内人头税,法国商人对这 种税很反感,因此它对国内商业来说是一种消极因素;英国的土地税在18世纪大部分时 间里是主要的直接税,没有任何特权阶层能免交,对社会上多数人来说也是‘看不见的 ’;各种各样的税都是经过选举产生的议会讨论后批准的,”[5](P100)故而不易激起 社会内部冲突与矛盾。17世纪末以后,由于国家战略的调整,积极地参预大陆事务以防 法国称霸,英国的税赋总额不断攀升。有史料表明,17世纪末以后,英国税赋总额与法 国基本拉平,分别为1500万和1600万英镑。而当时两国国民生产总值相差悬殊,英国为 6800万英镑,法国为16000万英镑,税赋各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20%和10%。表面上看, 此时是英国而非法国处于国家的横征暴敛之中,当时也的确有人认为“看到英国臣民缴 纳的巨额贡赋之后,应该认为生活在法国真是大幸。”[6](P440)但布罗代尔的看法则 相反。他认为首先法国纳税人承担的负担未必轻于英国人,因为法国人在国税之外,尚 须接受贵族和教会强加的沉重“额外”负担。其次,法国税种以直接税为主,它在政治 上和行政上总是不受欢迎,而且很难增加。英国则以间接消费税为主;约占税额的70% 。这种税不太显眼,容易隐藏在价格里。而英国的民族市场比法国更开放,消费一般都 经过市场,间接税的收入就尤其可观。最后,将两国人口总数考虑在内(英法两国人口 比例为1∶3),以人口总数与国民生产总数相比便会发现另一种结果,即英国在人均收 入方面显然领先于法国。[6](P440—441)
其四,税权的归属不同也可转化为不同的社会制度环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施加不同 的影响。西、法两国的税收制度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特征,即教士与贵族不在纳税人之列 ,处于免税的特权地位。这种政策的产生或许有着历史传统的因素,但它的实施实质上 是消除了两个潜在的对手对国家、王权的抵制与反抗,在政治上可谓是一种巧妙的安排 。然而在社会及经济层面上,这种政策则造成对从事贸易、商业、工业等行业人士的歧 视,从而诱导人们对从事教会、政府和军队的职业的偏好与追求;造成社会在“对政府 的财政政策的反应中逐渐形成所有权结构,只鼓励那些不受国家影响也对社会没有产出 的活动,而阻止个人去从事各种生产性活动。”[1](P149—150)而由商人和土地贵族所 组成的英国国会,在其所奉行的税收政策中,是断不会以损害自身利益为代价的。恰恰 相反,英国以税赋为核心的各种国家财政政策都是以促进工商贸易和农业的发展为目标 ,而后再以其利得的部分份额作为税赋,从而逐渐形成了各种较为合理的制度安排,保 障和推动了对社会产出做出巨大贡献的私人所有权的不断发展。
E. 关于英国历史论文
强大的市场需求和资本的自我扩张驱动了技术革命与“自主创新”,而“自主创内新”的容主体是发明家;通过“法制与民主”,造就一个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公民社会;工业革命的实质是技术革命,技术革命的实质是“自主创新”,“自主创新”的实质是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的突破;要建立一个“人生而平等”的和谐社会,而不是建立一个“口头民主、法制虚设、等级森严的特权社会”。所谓平等,是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受教育的平等和创业的平等,是每个人都能做自己愿意做的事、不做自己不愿做的事;科学必须和技术接轨,只有“格物致知”不行,还得“学以致用”。科学家和技术家分工不分家,科学才能有生气。
F.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本人今年需要写毕业论文,现在拟定了如下选题:1.英国历史文化,2.翻译3.教育
资料方面来说:有个方法进行确定,将论文的主题在网络、谷歌进行搜索,哪个搜索的结专果多就偏重于哪个,目属前关于英国历史文化的资料最好找。
至于深度问题,目前三者的研究深度都一样,你的研究深度从本科来说不需要很深,能够在你的论文中提出具有总结性、概括性的观点,就算是一篇符合成功标准的论文了。最容易给出结论的是英国历史文化类的
论文成绩方面,老师会从格式与论文的创新程度来给分,这个方面翻译类的文章最容易得高分,以为其技术含量最高。
综上所述,最容易的是英国的历史文化问题,因为这方面的研究很完善,而且英文资料很多。最具技术含量的是翻译类论文。
看你想顺利毕业还是想优秀论文了。合适采纳啊
G. “我看英国”历史论文
在这里没有办法和你详细解答。英国智酷,百.度一下
H. 急求:一千字左右nbsp;关于英国的文化历史等方面的论文
近代早期英国国家财政体制散论在16-18世纪中叶英国社会所发生的深刻而广泛的变迁中,国家政权既推动或限制、规nbsp;nbsp;范着社会的变迁,又以自身的性质、职能的转变成为这场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自nbsp;nbsp;16世纪绝对主义王权兴起之后,英国国家政权的统治职能在内涵与外延上都开始发生转nbsp;nbsp;变,17世纪的政治风云更使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和统治方式、管理职能朝着近代化的方nbsp;nbsp;向前进。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使英国土地贵族、工商资本家、金融银行家等各个统治集nbsp;nbsp;团的利益获得了更为充分、更为有效的表达。本文仅就英国国家财政体制在这一时期的nbsp;nbsp;转变和完善作一些探讨,以期能够加深和丰富对近代英国社会变迁的整体认识。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近代国家税收体系的建立nbsp;nbsp;税收之于一个国家,犹如血液之于生命。在向近代国家转型的过程中,构建具有近代nbsp;nbsp;意义的税收体系对任何一个政府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近代nbsp;nbsp;国家税收体系必须具备公开、公正、有序、有效等诸种不可或缺的特征。所谓公开、公nbsp;nbsp;正,是指国家税收应具有公共事务的性质,必须得到社会成员的认可和认同。所谓有序nbsp;nbsp;、有效,是指国家税收体系运行时的每一环节、过程都应该依照一定的法度,即国民之nbsp;nbsp;意愿而行,国家税收的每一项收入、支出及绩效都要向国民有所交待,接受国民或其代nbsp;nbsp;议机构的核准。这些特征在技术上就体现为制税、收税、用度、审计等多种层次和制度nbsp;nbsp;。这种近代税收体系的建立决定于制度、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种历史和时代因素,也nbsp;nbsp;是国家政权与社会中各个集团、阶层、阶级利益反复角逐、长期斗争的结果。英国之所nbsp;nbsp;以能够在二、三百年间由一个二流国家跃居西欧诸国之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较早nbsp;nbsp;地建成了一个相对较完备的国家税收体系。其最大的特征就是由议会控制着整个国家税nbsp;nbsp;收体系的关键:征税大权。nbsp;nbsp;由议会控制、把握征税权,是中世纪晚期西欧英、法、西诸国共有的现象。这是由当nbsp;nbsp;时重建法律和秩序,消除贵族叛乱,驱逐外敌的社会普遍需求所使然。随着时代发展,nbsp;nbsp;每个新兴的民族国家政权极欲获得更多的赋税收入,然而由于各个政府和它的国民相互nbsp;nbsp;作用方式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税收制度。在西班牙,“出于对内乱的厌倦,西班牙的nbsp;nbsp;代议机构卡斯提尔国会将征税管制交给了王权,”在法国,由于“三级会议极欲终止法nbsp;nbsp;国动乱的愿望,使王室不经被统治者的同意便夺取了征税权,造就这一权力的紧张形势nbsp;nbsp;过去之后,这一权力却长久地保留下来”。[1](P149,147)而英国则不同,即或是在绝nbsp;nbsp;对主义君权达顶峰的都铎时代,英国国会尤其是下院仍牢牢地把持着征税大权,都铎君nbsp;nbsp;王们只能依靠其他途径开辟财源,如没收教产加以拍卖。斯图亚特王朝欲强化王权,夺nbsp;nbsp;得征税大权,但遭到国会的顽强抵制。在王权与国会之间所展开的复杂激烈的斗争中,nbsp;nbsp;征税权始终是双方争夺的一个要点。虽然历经内战、复辟等种种磨难,由国会控制征税nbsp;nbsp;大权的原则一直未得改动。直至1688年“光荣革命”发表《民权宣言》规定:王室在议nbsp;nbsp;会规定的税收之外从事征税是非法的,[2](P186)再次确定了国会的征税权。nbsp;nbsp;征税是归王权还是归议会,究竟有何差别及意义呢?笔者以为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nbsp;nbsp;关注:nbsp;nbsp;其一,从政体层面上看,税权的归属决定了未来国家政体的发展方向。西、法两国王nbsp;nbsp;权由于攫取征税大权而迅速发达起来,建立了对社会经济的全面控制,成为一种不受任nbsp;nbsp;何力量约束的专制王权;这两国中的等级(三级)会议,由于将财权拱手转让给王权,而nbsp;nbsp;使自身“成为国家机器特别是王权的赘疣。结局是可以预见的,三级会议停开了,而王nbsp;nbsp;权却因时移事易不再恢复会议产生前的老样子,国王摆脱了身上的紧箍,开始向专制的nbsp;nbsp;方向大踏步迈进。”[3](P407)道拉斯·诺斯指出“……法国国王所获得的自由的程度nbsp;nbsp;和其英国对手比起来是大相径庭的。这种区别在这两个国家后来两个世纪的经济发展中nbsp;nbsp;产生了重大的影响。”[3](P407)英国国会则因手中一直紧握征税大权,故而成为遏制nbsp;nbsp;王权走向全面专制的重要力量。正是这种力量使得都铎王权的绝对主义统治处于相对有nbsp;nbsp;限、相对薄弱的境地,使得英国国会在一次次与王权的冲突较量中逐步占据上风,不仅nbsp;nbsp;保全了自己的存在,而且也最终确立起立宪君主制政体。nbsp;nbsp;其二,从行政管理层面上看,税权归属也是 查看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