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的发展历程
攀钢的建设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1965 年至1980 年是攀钢进行艰苦卓绝的一期建设和创内业,实现从无到容有的重要历史时期。攀钢于 1965 年春开工建设,1970 年出铁、1971 年出钢、1974 年出钢材,1980 年主要产品产量和技术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设计水平,形成了150 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1981年至2000年是攀钢建设二期工程,规模迈上新台阶,品种结构实现调整,实现从“钢坯公司”到“钢材公司”战略性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攀钢二期工程新建了四号高炉、板坯连铸、板材等三大主体系统,总体装备水平达到 80 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新增铁、钢、坯、材各 100 万吨,后经挖潜达到年产 400 万吨钢的规模。2001 年至今是攀钢推动实现“材变精品”战略性转变,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型钢铁钒钛企业集团的重要时期。目前,攀钢已形成年产铁830万吨、钢940万吨、钢材890万吨、钒制品(以V2O5计)2万吨、钛精矿30万吨、钛白粉9.3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攀钢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深度开发和利用钒钛磁铁矿资源,在中国钢铁工业中具有独特地位、独特优势,独具三大显著特色:
『贰』 中国的不锈钢发展历史
我国不锈钢标准的建立和发展概况
随着我国不锈钢研制和生产技术的发展,我过不锈钢的技术标准在20世纪50年代的初期开始建立和发展起来。1952年我国制定了两个不锈钢标准,即重20--50《高合金不锈钢、耐热钢及高电阻合金》和重21--52《不锈及耐酸各种条钢技术条件》。这两个标准共列有23个不锈钢牌号,主要是Cr-Ni不锈钢。依据这两个标准,初期,主要是生产18-8型Cr-Ni奥氏体不锈钢,如1Cr18Ni9Ti。随后,根据我国化学工业发展的需要,又生产1Cr18Ni12Mo2Ti和1Cr18Ni12Mo3Ti等钢。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我国尚未大量生产镍、铬金属,为了节约镍资源,只得开展研制或引进国外节镍不锈钢的经验的工作,并取得一定成绩。为此,1959年对重20--52和21--52两个标准进行了修订,合并为YB10--59《不锈耐酸钢技术条件》。
YB10--59列有36个牌号,主要特点是增加了以Mn或Mn、N作奥氏体形成元素的节Ni和无Ni的铁素体不锈钢。该标准一直执行到1975年,十多年中,对我国不锈钢研制和生产技术的发展,扩大品种、提高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进入20世纪60年代直到70年代初期,由于我国化工及国防等工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加上炼钢技术的进步,一大批新的不锈钢种,如00Cr18Ni10等超低碳不锈钢、0Cr17Mn13Mo2N等无Ni的Cr-Mn-N不锈钢、0Cr17Ni14Cu4Nb等沉淀硬化不锈钢,以及1Cr25Ni5Ti等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等,相继研制或仿制成功,并陆续投入生产和使用。为了更好的适应生产和实用的要求,巩固不锈钢研制和生产技术进步的成果,在颁布YB10-59的基础上,1964~1965年还制定了七个不锈钢钢材标准,包括热轧厚板、薄板,冷轧薄板、热轧钢带及钢丝等品种。1970~1971年又制定了四个不锈钢材标准,包括航空用冷轧薄板、专用和通用无缝钢管等品种,并修订了厚板和薄板的标准。1972年又着手对YB10-59进行了修订。
根据冶金工业部的安排,1972年由冶金工业部标准化研究所和冶金部钢铁研究院负责组织,着手对各大钢类进行钢种及标准的整顿工作。1973~1974年相继组建了各大钢类及标准整顿专业组。不锈及耐热钢专业组迅速开展了清理整顿工作。经过两年的努力统计汇总了冶金厂的不锈钢品种、产量、质量和技术水平,调研了新钢种的研制开发情况,走访用户,广泛听取了使用要求及意见。在完成钢种清理整顿的基础上,提出了YB10-59的修订草案,经广泛征求意见,多次开会讨论,通过审定,制订了GB1220-75《不锈耐酸钢技术条件》。至此,我国共有不锈钢标准13个,波啊扩65个牌号。
为了贯彻关于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现金标准(简称“双采”)的方针政策,1982年,根据冶金工业部的安排,标准化研究所组织有关工厂和钢铁研究院就不锈钢标准的“双采”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征求意见。通过对美、日、德、原苏联等国家及ISO的有关标准分析论证,认为日本JIS的不锈钢标准体系为主,结合我国实际生产和使用的情况,根据现有的标准和水平,进行补充修改,建立一套新的不锈钢标准体系,可使我国的不锈钢标准水平有较大的提高,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在这样一个思想认识的指导下,不锈钢标准“双采”工作组在多次召开论证会,反复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就钢棒(坯)、钢板、钢带、钢丝四类产品提出了20个标准草案,1983年对这20个标准草案进行审定,新制定标准12个,包括冷加工钢棒、锻件用钢坯、热轧等边角钢、涂层薄钢板钢带、热轧钢带、弹簧用冷轧钢带、冷顶锻钢丝、惰性气体保护焊接用钢棒钢丝、外科植入物用钢棒钢丝和薄板钢带;修订标准6个,包括热加工钢棒(GB1220-1984)、热轧板、冷轧板、冷轧带、钢丝、盘条等。共18个标准,其中国标17个,行标1个。这些标准在采用国外先进标准的基础上,总结吸纳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不锈钢研制和生产技术取得的成绩,初步建立起了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我国不锈钢标准体系。
1985年以后,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我国不锈钢生产技术不断取得进展。为了适应生产、使用和进出口贸易的需求,又对上述标准体系进行了调整和补充,陆续制订了不锈钢复合板、钢丝绳、机械结构用焊接管和无缝管、流体输送用焊接管和无缝管、锅炉及热交换器用无缝管以及彩色显象管用冷轧钢带等多个标准,并对GB1220-84及一些原有标准陆续进行了修订。目前,我国已有不锈钢产品标准33个,还有不锈钢专用理化实验方法国家标准13个,一个品种齐全、结构合理、视屏较为先进的不锈钢标准体系基本形成。
『叁』 中国的不锈钢产业发展历史
中国不锈钢的发展历史
1、从“一九九七年由当时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冶金工业部”组成联合调研组进行调研,就促进我国不锈钢发展并制定长远规划起,至今已有十个年头了,十年中我国不锈钢产业得到飞速的发展,特别是近五年,年增长速度超过30%, 2006年我国产不锈钢561万t,钢材644万t,表观消费量达到711万t 左右。 我国已是世界上第一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2006年全世界不锈钢产量估计在2600万t,我国的产量占了1/4。特别是2006年又是近几年我国不锈钢增幅最大的一年,从2005年的370万t增到561万t,净增近200万吨,其中太钢和上钢一厂增产75万t,太钢由92.5万t达到110.9万t,上钢一厂由56万t达到113万t。
张家港浦项当年投产即产钢23万t,酒钢2006年进入正常生产,产钢17万t ;此外原有上钢五厂、东北特钢集团、长城、西宁等特殊钢厂也比2005年增产15%,仅就上述重点国营企业不锈钢的增产即达120万t,至于民营不锈钢企业远不止增产70万t,所以2006年全国不锈钢增产近200万t数字统计偏低,尤其是民营企业,也就是说2006年全国生产不锈钢远不止560万t,大概在560-600万t之间。2006年我国不锈钢的大增产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不锈钢消费以进口钢材为主的局面。
2、一大批现代化的不锈钢企业建成投产。由于我国不锈钢产业基础薄弱,长期以来仅有太钢及几个老的特殊钢厂生产少量不锈钢,数量品种都不能满足需要,主要用在军工及化工等方面,使用范围也很有限。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供需矛盾越来越大,国内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不得不大量依靠进口解决,特别是板材,在近15年的不锈钢材进口统计中,板带材的比例一直达到80%以上,2005年进口不锈钢材达到了创纪录的305万t。(当然其中包括了部分国内合资、独资企业生产冷轧板进口的热轧原板在内)。 为了摆脱长期依赖进口不锈钢解决国内需求的被动局面,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冶金工业部,通过调研制定了鼓励发展我国不锈钢产业的政策,并在1999年起的具体建设项目安排上支持了太钢、上钢一厂两个国内重点不锈钢企业,随着当时国内不锈钢市场需求的不断上涨和不锈钢产品的高效益,同时吸引了不少国内资金投入到不锈钢建设中,先后有上海克虏伯、张家港浦项、宝新、联众、酒钢等建成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不锈钢厂,这批企业以板材为主,从冶炼到冷轧,设备先进,工艺完整,可以说配置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技术,这批企业今年即将建成,总能力超过700万t。它们的建成投产将基本上解决我国不锈钢板材数量和品种问题。特别是一些高质量、高档次的光亮板、抛光板、花纹板以及特殊用途的板材等等。由于这些企业工艺装备配套完整,除生产300系列产品外将会大大提高我国400系列及双相不锈钢材品种的比例。广州联众的冶炼部分在试生产中,酒钢的热轧、冷轧不锈钢板酸洗退火线今年建成。
3、民营不锈钢企业在我国一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受市场的刺激,近几年它的发展非常快,应该说在满足市场需求方面,由于民营机制的灵活性已走在了大企业的前面,在上述几个以板材为主的大企业建成之前,民营不锈钢产量基本上保持在全国产量50%的比例。市场急需不锈钢,国营大厂项目迟迟上不来,民营厂抓住机遇,先以窄带钢、无缝管、焊管等品种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取得了丰厚的利润,反过来又促进自身的滚动发展和产品工艺装备的升级换代。我们不能求全责备民营不锈钢企业落后,应该说在我国不锈钢快速发展中,民营厂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先解决有无,再进一步提高质量。
4、原材料涨价,加大了不锈钢的生产成本,致使不锈钢企业在品种开发和原料来源上另辟蹊径。
随着世界不锈钢产量的不断增长,特别是近几年中国不锈钢的飞速发展,在去年世界不锈钢增产的大约200多万吨中,中国增产量最少占80%以上。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镍、铬、不锈钢废钢等生产不锈钢原料供需紧张的情况,除人为的市场炒作因素外,资源短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我国生产不锈钢的镍、铬资源有限,主要依靠进口,2006年进口铬矿432万t,铬铁25万t,镍铁6.05万t,进口金属镍超过10万t,而世界原有生产硫化镍矿石为主的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生产的金属镍年产量约在120-130万t,而近期没有新的矿石生产能力投产。而以不锈钢废钢为主要原料的欧美国家(国外一般占原料用量40%,日本、欧洲为50-60%)随着自身不锈钢的增产,已没有更多不锈钢废钢可供出口,按海关统计,2006年进口的不锈钢废料仅21.8万t,另有钢锭、钢坯21.86万t,我国不锈钢废钢供应紧缺的原因除社会积累少外,不像国外有正常规范的回收渠道,生产企业和消费企业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保证了不锈钢数量、质量成分的稳定。再者有些生产伪劣产品的不锈钢小厂直接通过感应炉熔化不锈钢废钢,浪费了不少宝贵的资源。
5、加强对不锈钢品种开发、生产工艺、市场营销等问题的引导。我国大量使用和生产不锈钢还是近几年的事,无论是企业还是广大消费者对不锈钢还有个认识的过程;在不锈钢生产技术、产品开发、产品合理使用方面和国外比均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肆』 不锈钢的发展史
随着我国不锈钢研制和生产技术的发展,我过不锈钢的技术标准在20世纪50年代的初期开始建立和发展起来。1952年我国制定了两个不锈钢标准,即重20--50《高合金不锈钢、耐热钢及高电阻合金》和重21--52《不锈及耐酸各种条钢技术条件》。这两个标准共列有23个不锈钢牌号,主要是Cr-Ni不锈钢。依据这两个标准,初期,主要是生产18-8型Cr-Ni奥氏体不锈钢,如1Cr18Ni9Ti。随后,根据我国化学工业发展的需要,又生产1Cr18Ni12Mo2Ti和1Cr18Ni12Mo3Ti等钢。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我国尚未大量生产镍、铬金属,为了节约镍资源,只得开展研制或引进国外节镍不锈钢的经验的工作,并取得一定成绩。为此,1959年对重20--52和21--52两个标准进行了修订,合并为YB10--59《不锈耐酸钢技术条件》。
YB10--59列有36个牌号,主要特点是增加了以Mn或Mn、N作奥氏体形成元素的节Ni和无Ni的铁素体不锈钢。该标准一直执行到1975年,十多年中,对我国不锈钢研制和生产技术的发展,扩大品种、提高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进入20世纪60年代直到70年代初期,由于我国化工及国防等工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加上炼钢技术的进步,一大批新的不锈钢种,如00Cr18Ni10等超低碳不锈钢、0Cr17Mn13Mo2N等无Ni的Cr-Mn-N不锈钢、0Cr17Ni14Cu4Nb等沉淀硬化不锈钢,以及1Cr25Ni5Ti等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等,相继研制或仿制成功,并陆续投入生产和使用。为了更好的适应生产和实用的要求,巩固不锈钢研制和生产技术进步的成果,在颁布YB10-59的基础上,1964~1965年还制定了七个不锈钢钢材标准,包括热轧厚板、薄板,冷轧薄板、热轧钢带及钢丝等品种。1970~1971年又制定了四个不锈钢材标准,包括航空用冷轧薄板、专用和通用无缝钢管等品种,并修订了厚板和薄板的标准。1972年又着手对YB10-59进行了修订。
根据冶金工业部的安排,1972年由冶金工业部标准化研究所和冶金部钢铁研究院负责组织,着手对各大钢类进行钢种及标准的整顿工作。1973~1974年相继组建了各大钢类及标准整顿专业组。不锈及耐热钢专业组迅速开展了清理整顿工作。经过两年的努力统计汇总了冶金厂的不锈钢品种、产量、质量和技术水平,调研了新钢种的研制开发情况,走访用户,广泛听取了使用要求及意见。在完成钢种清理整顿的基础上,提出了YB10-59的修订草案,经广泛征求意见,多次开会讨论,通过审定,制订了GB1220-75《不锈耐酸钢技术条件》。至此,我国共有不锈钢标准13个,波啊扩65个牌号。
为了贯彻关于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现金标准(简称“双采”)的方针政策,1982年,根据冶金工业部的安排,标准化研究所组织有关工厂和钢铁研究院就不锈钢标准的“双采”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征求意见。通过对美、日、德、原苏联等国家及ISO的有关标准分析论证,认为日本JIS的不锈钢标准体系为主,结合我国实际生产和使用的情况,根据现有的标准和水平,进行补充修改,建立一套新的不锈钢标准体系,可使我国的不锈钢标准水平有较大的提高,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在这样一个思想认识的指导下,不锈钢标准“双采”工作组在多次召开论证会,反复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就钢棒(坯)、钢板、钢带、钢丝四类产品提出了20个标准草案,1983年对这20个标准草案进行审定,新制定标准12个,包括冷加工钢棒、锻件用钢坯、热轧等边角钢、涂层薄钢板钢带、热轧钢带、弹簧用冷轧钢带、冷顶锻钢丝、惰性气体保护焊接用钢棒钢丝、外科植入物用钢棒钢丝和薄板钢带;修订标准6个,包括热加工钢棒(GB1220-1984)、热轧板、冷轧板、冷轧带、钢丝、盘条等。共18个标准,其中国标17个,行标1个。这些标准在采用国外先进标准的基础上,总结吸纳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不锈钢研制和生产技术取得的成绩,初步建立起了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我国不锈钢标准体系。
1985年以后,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我国不锈钢生产技术不断取得进展。为了适应生产、使用和进出口贸易的需求,又对上述标准体系进行了调整和补充,陆续制订了不锈钢复合板、钢丝绳、机械结构用焊接管和无缝管、流体输送用焊接管和无缝管、锅炉及热交换器用无缝管以及彩色显象管用冷轧钢带等多个标准,并对GB1220-84及一些原有标准陆续进行了修订。目前,我国已有不锈钢产品标准33个,还有不锈钢专用理化实验方法国家标准13个,一个品种齐全、结构合理、视屏较为先进的不锈钢标准体系基本形成。
『伍』 关于钢铁最近5年内的历史最低价和08年元旦左右钢铁价格走势
11月5日钢铁行业概览
【热点聚焦】今年第二批煤炭出口配额发放: 据业内知情人士透露,国家发改委11月3日晚间下发了年内第二批煤炭出口配额,总量大约为1500万吨,全年总量不超过4800万吨,比去年实际出口量有较大幅度下降,这意味着全年煤炭出口总量将继续萎缩。中国钢需明年将迎来20年来的首次下跌: 国际研究机构标准普尔近日表示,由于国际需求的衰减,中国钢企2009年将面对自1981年以来的首次市场需求的下跌。中国钢铁企业在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的第一季度,受钢材价格下滑和市场需求低迷的影响出现亏损的风险很大。中国的钢材市场价格已经比今年早些时候下跌了50%多,而上市钢企的股票市值已经比9月末缩水30%强。胡锦涛将出席G20峰会讨论全球金融和经济问题: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4日宣布,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将于本月中下旬出席20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出访四国。据此前媒体报道,由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20国集团将于11月15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峰会,讨论全球金融和经济问题。央行副行长:明年经济环境将更为严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表示,目前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并未改变,但明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将比今年更为严峻,今后一段时间央行将继续合理利用利率工具实施宏观调控。苏宁分析指出,今年第三季度,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经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迹象,这将对我国外贸出口以及经济增长产生巨大影响。“综合考虑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明年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可能会比今年严峻。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采取更加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保持出口稳定增长。”苏宁强调说,在稳定出口增长的同时,保持国内需求的稳定增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外资机构预计中国将出台更多宽松经济政策:昨日,瑞信、渣打银行及恒生银行同时发表研究报告预期,中国短期内需求不会增加,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状况将进一步恶化,政府将推出更多更为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山西焦煤集团下调主焦煤价格:由于下游需求疲软,且煤焦价格倒挂,全国第一大焦煤生产商山西焦煤集团决定将主焦煤每吨降价500元的消息得到证实。11月4日,山西省煤炭工业局副巡视员侯文锦在2009年煤炭市场高峰论坛上透露,此次焦煤集团的降价幅度将会达到30%左右,其中主焦煤由目前的1800元/吨降价500元至1300元/吨,而其它焦煤煤种降价幅度可能更高。欧盟声明反对必和必拓收购力拓:必和必拓收购力拓的提议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稍早时欧洲委员会发表了一份反对交易的声明。必和必拓方面指出,已收到欧洲委员会反对交易的声明,但声明未透露任何的反对理由。这家矿业巨头表示,将继续与欧洲委员会合作,公司正准备应对声明所引发的问题。鞍钢拟增持澳矿企金达必:继首钢以打折价格拟增持更多澳大利亚铁矿石公司股权后,昨日,澳洲铁矿石公司金达必也公告称,此前已成为公司股东的鞍钢集团提议希望斥资1.6亿澳元增持公司股权。但金达必未透露鞍钢具体的增持计划。钢铁巨头阿赛洛米塔尔恐将扩大减产:全球经济形势恶化,世界最大的钢铁制造商阿赛洛米塔尔公司可能被迫扩大减产,分析师估计减产幅度将增为原先计划的二倍。阿赛洛米塔尔预订5日公布第三季财报,先前已经宣布本季将最多减产15%。而瑞士信贷公司分析师估计,阿赛洛米塔尔在欧洲与北美的扁平钢产量恐需减产30%。交通运输部门酝酿5万亿元投资计划:继上个月国务院批准铁道部的2万亿元铁路投资计划后,有消息称,交通运输部门正在酝酿一个未来3~5年内投资5万亿元的计划。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这5万亿规模的投资,包括在建项目、已经规划的项目和追加投资,将涉及公路、水路、港口和码头建设等。美国第四季度借债将创新高 欧洲经济或继续恶化:为填补2009年巨额财政赤字,美国财政部3日宣布计划在第四季度出售5500亿美元债券。这一融资额将刷新第三季度创下的5300亿美元季度借债纪录。
【钢市综述】今日国内钢材市场整体行情继续处于下滑通道之中。建筑钢材价格小幅回落;板材价格跌势依旧;涂镀板材价格持续大幅下跌;型材价格平稳盘整;管材市场价格跌势趋缓。各种钢材品种具体行情变动依次概述如下:
建筑钢材:今日国内建筑钢材市场价格出现回落。据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市场监测显示,国内重点城市Ф25mm螺纹钢平均价格3717元,比昨天下跌23元,重点中心城市价格上海、杭州和天津下跌120元和50元,沈阳下跌20元,其它市场价格维持稳定;国内重点城市Ф6.5mm高线平均价格3712元,比昨天跌13元。重点中心城市价格中上海、杭州跌110元和100元,天津和沈阳上涨50元和30元,其它市场价格维持稳定。目前国内建筑钢材市场整体在盘整态势,部分南方地区市场价格呈下跌态势,北方市场大部分维持稳定。由于市场需求的不旺,以及市场资源陆续有补充,同时商家整体心态依然不太乐观,导致市场价格出现松动。由于天气的转冷,南北方进入雨雪季节,市场需求的下降,使市场价格将处在震荡调整态势。
热卷:今日国内中心城市热轧板卷价格继续小幅阴跌,据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市场监测显示,国内国内重点中心城市5.5mm热轧卷板的平均价格为3167元,比昨日跌13元,广州、武汉地区价格均跌50元,沈阳、杭州市场价格分别跌20元、10元。据了解,近期市场低迷、疲软的格局仍没有明显变化,贸易商心态普遍不是十分乐观,低价位走货逐渐增多;同时,考虑到后期风险等因素,进一步对商家心态形成刺激,从而也加速价格的向下运行趋势。对于后期走势,市场预期还较为统一,多数商家认为价格还将继续下跌,其一是当前市场销售情况不佳,其二是钢厂资源压力依然较大。
冷板:今日开盘,国内冷轧板卷调整范围略有放大,主要一线市场均有所下调。国内重点中心城市1.0mm冷板的平均价格为4222元,较昨日跌23元。广州、上海、天津、杭州、沈阳均向下调整,其中天津、广州、沈阳、杭州跌50元,上海跌30元。近日来国内冷轧板卷市场成交较前期继续萎缩,市场资源消耗较慢。尤其华东地区成交较差,商家心态亦较为悲观。另外,近期国内部分主导市场热轧板卷价格走低,据了解目前天津5.5mm规格热卷已经低至2950元左右,导致市场心态进一步下滑。不过目前来看,冷轧板卷价格跌幅并不明显,大多数商家基本随行就市。预计,短期内国内冷轧板卷将继续保持小幅盘调为主。
中板:今日国内中厚板市场价格有小幅下跌,国内重点城市20mm中板价格3677元,与上个交易日相比价格下跌25元。国内重点城市中天津、上海、广州下跌50元左右,北京下跌100元,其余城市价格保持稳定,与昨日持平。以津京地区为代表的北方地区价格又出现了继续下探的苗头,今日开盘北京一大户首先发起了一波低价抛售,早报价普碳中板再3200元左右,天津市场反应较为敏感,主流报价基本都集中在3350元,成交价格可下浮30元-50元,据贸易商反应,今天天钢出厂情况仍不乐观,普碳资源基本以大陆规格为主,贸易商由于资源规格出现断档,进货较为积极。但目前市场成交情况仍旧不乐观,价格还有继续下调的空间。目前,南方市场中厚板价格价格,商家报价整体走低,成交情况不佳。近期国内原材料价格平稳,在华东地区上涨行情的带领下,本地市场走势一直平稳。但随着钢厂资源陆续到达,市场需求不足弊端显现,商家对后市预期较差,成交价格也陆续回落。从钢厂情况来看,11月份钢厂中厚板出口订单量环比大幅下降,而钢厂排产基本正常,后期市场供大于求会更加明显。长期来看,中厚板下跌的趋势难以改变。
镀锌板:今日国内中心城市镀锌板市场价格跌势依旧。据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市场监测显示,国内重点中心城市1.0mm镀锌板平均价格是4443元,比昨日价格下跌了80元,成都、福州、上海、武汉,郑州地区价格分别下跌了300元、150元、100元、100元、100元。近日钢厂现货库存不断低价投放市场,部分资源以打包形式出售,对市场造成一定冲击。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镀锌板价格难以保持平稳,不断出现下跌,终端用户对采购时机一直难以确认。市场价格一稍显波动,下游观望心态立即大涨。因此近两日价格下跌没有对成交产生有利刺激,并在无需求支撑的情况下有可能继续下跌。
彩涂板:今日国内中心城市彩涂板市场价格继续大幅下挫。据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市场监测显示,国内重点中心城市0.47mm彩涂板平均价格5680元,比昨日下跌了90元,其中武汉、成都、福州地区价格均跌200元,北京、郑州各跌了100元,沈阳、天津各跌50元。刚刚进入11月份,各各钢厂对市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货,这也是近期行情出现波动的重要原因。从热卷到彩涂板,各板材品种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可见目前钢厂方面为了削减厂内的库存压力,正在把压力转移到流通市场,而流通市场的贸易商的心态也更加倾向于快速套现,毕竟目前行情波动不稳。
热轧带钢:今日开盘,国内主流市场带钢价格基本走稳,部分前期报价较高的厂家开始回调。据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市场监测显示,唐山市场,2.5*(232-355)的带钢承对含税价格基本在3250-3300之间,与昨日持平;4.0*520的报价为3350元,批量采购价格有适当优惠;廊坊市场,2.5*(232-520)带钢现金价格为3300元,与昨日持平,并且部分钢厂已经封库停售;上海市场,2.5*232的带钢现金价格为3300元,较昨日持平,5.0*685带钢现金价格为3120元,比昨日下跌50元。今日国内钢坯价格基本持稳,主流市场150*150钢坯承兑含税价格为3150-3200元。同时,在带钢减产、停产的情况下,厂家产出基本持平,大多数钢厂均无太多库存。目前145mm窄带钢成交略好于其他产品,故价格基本保持在3300-3350元之间。由于今日国内主导市场5.5*1500热轧开平板价格已跌破3000元,因此后期中宽带钢所受挑战较大。
焊管:今日国内中心城市焊管价格稳中回落,国内重点中心城市4寸(3.25mm)焊管的平均价格为3996元,相比昨天下跌60元,其中上海、杭州、成都分别比昨天下跌50元、350元和200元。在国内钢材大盘平稳的格局下,华北地区主要带钢企业带钢出厂价格维持稳定,特别是窄带钢价格较为坚挺。焊管企业运作较为正常,一些中小管厂停产的仍然较多,大厂生产、出货维持正常,管厂生产基本稳定,且产量并不大。从下游市场来看,终端用户的需求量相比上周有所萎缩,经销商多以现进现出的方式操作,一些库存较大的协议户继续降价促销,整体市场保持弱势平稳。
无缝管:今日开盘,国内无缝管市场跌势趋稳,今日上海、广州等地区连续两日企稳,今日北京、天津、山东等地区弱势调整,幅度在50-150元,整体成交成交情况依旧不佳,个别库存压力较大企业价格下调幅度较大。据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监测显示,全国重点城市159*6mm无缝管价格5485元,较昨日回落245元。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华北、东北、西北地区临近需求淡季。西南市场方面,由于当地资源价格偏高及北方资源降价风险较大,当地商家心态谨慎,基本是消化库存以销定货为主。华东、中南地区无缝管市场依然疲软,终端需求低迷。从目前的市场情况看,近期国内无缝管价格仍将以弱势下行趋势为主。
型材:今日国内部分中心城市型材市场价格稳定盘整。国内重点中心城市25#工字钢的平均价格是4230元, 25#槽钢平均价格是4268元, 5#角钢平均价格是3951元,均与昨日价格持平。因为马钢的价格政策迟迟未出,所以国内大部分市场各经销商多以观望为主,并无心调价,缺货的规格也不急于补充,并有市场传言钢厂可能要上调出厂价格,而经销商本身大部分是对后市不为看好的,所以价格依然走稳。成交方面,相比前期并无明显变化,不过资源减少后销售压力略有减轻,贸易商对外报价基本稳定。从目前市场状况来看,支撑市场价格反弹的动力依然不足,预计短期内市场价格将继续以弱势运行为主。
【特钢综述】碳合结钢:今日国内碳合结钢市场较为平稳,受出货压力增大导致市场价格出现小幅波动,但整体行情仍然处于平稳走势,其中苏杭地区市场报价最为混乱,而华北地区则以观望为主。据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市场监测显示,45#碳结钢:湘钢产Φ80mm为3850元,承钢产4000元,杭钢产Φ60mm为3800元,鄂钢产Φ50mm为3700元,南钢产Φ80为3850元,首钢产Φ60mm为4100元;40Cr合结钢方面首钢产Φ20mm为4450元,Φ110mm为4850元,本钢产Φ180mm为5300元。近期由于钢厂出台价格政策以及公布减产措施以稳定市场行情,受此影响市场已经停止下跌行情改为观望市场需求是否有所提升,但根据市场反映由于当前价格处于地位,加之临近月底下游采购力度有所增加但上升空间有限。此外据业内人士分析由于前期市场处于快速下跌的过程,市场行情已经构成企稳的先决条件,但市场需求并未出现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导致近期国内碳合结钢行情出现震荡下跌的行情。此外由于现在贸易商所销售的货都是手里的原有库存,当前市场大跌的时候,贸易商的想法就是想把库存清零。预计当前市场价格止跌过程是市场快速下跌后的调整期,未来市场仍将继续保持下跌过程,行业内的供求关系尚未改变。
不锈钢:今日无锡、佛山等国内主要城市地区市场价格小幅走跌,受昨日伦敦镍价下跌的影响,国内市场价格开始小幅下跌。据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市场监测显示,国内市场报价为:张浦产:冷卷304/2B 0.8mm为18100元,2.0mm为17100元;太钢产304/2B 2.0mm为16800元;热轧304/No.1 平板4.0-6.0mm为15400元,同规格张浦产为15800元,304/NO.1 卷板太钢产3.0mm为17100元。由于当前300系产品需求依然没有找到合理价位接手,导致今年300系产品大幅下跌,而200系产品价格却依然坚挺,主要是当前市场结构性的改变引起的。由于下游用户群体受300系高位的影响,开始需求替代产品目标盯住了200系市场,市场需求支撑200系价位小幅下跌。今日无锡、佛山等国内主要城市的价格也受国际原料价格下跌的影响,市场商家对钢厂成本的下降因而进一步打压市场价格。由于下游用户对后期市场的不看好,贸易商多采取小批量进货、实现零库存的操作手段来运作,此外市场观望心态较重。今日市场成交价格也趋向于小幅下滑的情况钢厂对市场价格持续下滑的担心开始继续实施限产报价的政策,此外市场商家认为未来市场价格短期内还是将以平稳为主但伴有小幅下滑的趋势,期待国际市场采购将有所攀升,给市场行情走势带来回暖。
【炉料动态】11月5日国内炉料市场趋稳运行,整体依然表现低迷状态。具体情况如下:
钢坯市场: 今日国内钢坯市场整体继续以稳定运行为主,市场依旧充斥着浓厚的观望气氛,厂家出货不佳。目前钢市呈小幅回暖之势,但现货价上涨幅度不大,预计钢坯市场也难反弹,短期内需求有可能回暖,而现货价将企稳运行。另外,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表明,三季度整个中国钢铁行业比2008年上半年的盈利水平下降了近四成,部分企业已经亏损,而四季度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钢铁行业的亏损面还将扩大。业内人士表示,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了中国钢铁企业,最直接的影响是钢铁产品出口订单大幅减少,企业普遍反映今年四季度出口订单下降50%左右,而间接影响是实体经济发展放缓,抑制了国内市场对钢铁产品的需求。唐山地区普碳150*150方坯主流市场承兑含税价在3200元,普碳165*225矩形坯主流市场承兑含税价在3250元,低合金150方坯价格在3300元;邯郸地区普碳150方坯价格在3100元,低合金150方坯价格在3200元;石家庄地区普碳150方坯价格在3100元,低合金150方坯价格在3200元;辽阳地区普碳150方坯价格在3400元,低合金150方坯价格在3500元;淄博地区普碳150方坯价格在3000元,低合金150方坯价格在3200元;上海地区普碳150方坯价格在3500元,低合金150方坯价格在3600元。
铁精粉市场:铁精粉市场依然低迷运行。大部分钢铁企业仍处于停采阶段,在消耗大量铁矿石库存的同时,加大进口矿试用的配比量。矿选企业正常生产更是寥寥无几,供需双方正处于博弈状况,买卖双方互不让步,整体市场的成交依然萎靡。近期钢材市场的动荡行情,无法为铁精粉市场形成有利支撑,为此短期内精粉市场改观的可能性不大。目前唐山地区66%酸粉湿基不含税市场价格依然保持在590-610元。武安地区64%碱粉湿基不含税出厂价格在620-650元。东北地区市场波动不大,当地市场趋稳平稳。大石桥地区65%酸粉湿基不含税价格在500元左右。北票地区66%酸粉湿基不含税市场价格在510元左右。辽阳地区66%酸粉湿基不含税出厂价格在480-500元。
生铁市场:生铁市场整体需求依然偏低,大部分铁厂仍处于亏损状态。国内大部分地区生铁市场已经告别前期一跌千丈的情况,整体市场趋于稳定,但成交状况依然不佳。现阶段大型钢厂依然停止采购炼钢铁,小钢厂的需求力度又十分有限,生铁市场需求暂时还没有释放的空间,铁厂内资源库存依然较多,为此大部分铁厂仍不敢贸然开炉。据悉,山西地区煤炭企业预继续下调煤炭价格,以缓解焦炭行业的低迷态势。由此预示生铁生产的成本线有可能继续下沉,为市场走低孕育可能性空间。近期生铁市场将表现盘整态势。目前唐山地区炼钢铁市场现金价格在2250-2300元左右。武安地区炼钢铁市场价格在2300-2350元左右,铸造铁市场价格在3250-3300元。翼城地区铸造铁市场价格在3350-3360元。山东地区炼钢铁市场价格在2200元左右,铸造铁市场报价在3300-3400元。哈尔滨地区炼钢铁现款报价在2450元左右,铸造铁价格在3300元左右。
废钢市场:废钢市场基本趋稳运行。江苏地区一些小钢厂由于库存不多,日上货量不大,为此上调废钢采购价格吸引更多资源,由此拉动该地区废钢价格略有上扬。然而大钢厂的限产、减产政策一出台,依然阻碍对废钢资源的需求,市场成交表现低迷。大多数贸易商还没有从前期价格暴跌的阴影中走出,又遇到缩减政策,使得大部分商家对后期市场依然信心不足,均处于观望状态。近期废钢市场将依旧表现弱势运行状态。北京地区重废市场报价在1800元左右;唐山地区重废市场价格在1950元左右;南京地区重废市场价格在2210元左右,上调10元;大连地区重废市场价格在1900元左右;安阳地区重废市场价格在1900元左右;佛山地区重废市场价格在1900元左右;江阴地区重废市场价格在2220元左右;临沂地区重废市场价格在2100元左右;上海地区重废市场价格在2050元左右,上调50元;石家庄地区重废市场价格在2020元左右;西安地区重废市场价格在1800元左右;徐州地区重废市场价格在2050元左右,上调50元;国内其他地区市场基本保持平稳。
焦炭市场: 今日开市,国内焦炭市场跌势依旧,市场成交困难,减产停产愈演愈烈。目前焦化企业资金存在较大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现阶段焦炭价格普遍在1500元/吨以下,但前期焦煤购买成本较高,致使吨焦亏损较为严重。据了解,目前焦炭一吨亏损预计在300-400元,而山西将这一数据定在500元。目前钢厂出货量增长放缓,对原料采购量有限,因而焦化厂资源普遍滞销,现货价格不断下跌。尽管北方市场“冬储”到临,但钢厂限产、停产后,对焦炭需求量明显下降,一些中小焦化厂难寻“买家”。淮北地区二级冶金焦出厂价格在1600元,淮南地区二级冶金焦出厂价格在1550元,平顶山地区二级冶金焦出厂价格在1400元,攀枝花地区二级冶金焦出厂价格在1400元,较昨日均跌50元;淄博地区二级冶金焦出厂价格在1500元,无锡地区二级冶金焦出厂价格在1600元,潍坊地区二级冶金焦出厂价格在1550元,临沂地区二级冶金焦出厂价格在1500元,聊城地区二级冶金焦出厂价格在1500元,较昨日均跌100元。
【钢厂资讯】钢厂调价:5日莱钢螺纹钢上调150元;5日八钢对疆内线材上调150元,螺纹上调100元,圆钢上调150元;5日水钢对昆明地区线材、螺纹钢上调50元;5日云南德胜对昆明地区线材上调50元,螺纹钢上调20元;5日酒钢乌鲁木齐线材上调150元,螺纹钢上调100元
钢厂动态:河北钢铁集团与7家国际轧辊巨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安徽宝钢钢材配送二期扩建项目正式签约;鞍钢携手金达必开发西澳州大型铁矿;宝钢中标世界最大跨度三塔两跨悬索桥钢丝供货业务;国内首条螺旋钢管预精焊生产线在渤海装备钢管制造公司建成投产;鞍钢鲅鱼圈钢铁新区3台风力发电机组成功并网发电;天铁圆坯改造工程建成投产;崇钢公司2号30t—LF精炼炉竣工投产;武钢股份冷轧总厂成功轧制超宽汽车面板;迁钢Ⅲ型无料钟炉顶装备技术通过验收;达钢集团120吨转炉中包包龄攻关见成效;青钢烧结公司工艺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邯钢平整罩式炉大修顺利完成;宝钢1580热轧年修圆满结束;攀钢热轧2008年度年修顺利开工。
【国际动态】国际焦点:欧盟提议对中国螺丝螺钉征收至多87%的关税:欧盟委员会4日提议对从中国进口的金属螺丝、螺钉征收至多87%的关税。 这是针对欧盟和中国一系列贸易争端所作出的最新决定,也是欧盟新任贸易委员阿什顿最新作出的决定之一。该委员会表示,这样做的原因是发现中国螺丝、螺钉制造商在欧盟市场倾销产品。拉美钢协:寻求采取行动限制中国钢进口:在近日召开的拉美钢协年会上,拉美钢铁协会称,期望政府紧急考虑对中国钢材征收更高的进口关税。 今年来,拉美从中国的钢进口快速上升,拉美钢铁协会已督促各国政府立即采取行动,监控流向和采取行动,以保护当地钢铁工业免受进口钢材的伤害。印度不锈钢将步入繁荣发展期:印度不锈钢开发协会副主席在近日召开的一个国际不锈钢会议上称,受国内大的基础项目的拉动,印度不锈钢工业将步入繁荣发展时期。预计到2010年,仅铁路开发一项将消费不锈钢20万吨。欧盟声明反对必和必拓收购力拓:稍早时欧洲委员会发表了一份反对交易的声明。必和必拓方面指出,已收到欧洲委员会反对交易的声明,但声明未透露任何的反对理由。欧洲委员会担心这一交易将使合并后的新公司获得铁矿石市场的巨大份额,可能导致市场价格上涨和铁矿石消费者的选择减少。铁矿石年度谈判价9年来有望首降:2009年年度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即将展开。分析人士普遍预测,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各大钢厂的普遍减产,国际铁矿石年度谈判价格有望9年来首度下降。
国际行情:印度铁矿石价格跌幅收窄:印度到中国的铁矿石价格跌势有所放缓,降幅收窄至4-5美元/吨,最新的63.5%印粉到中国交货价为60-68美元/吨(CFR)。受中国经济增长减速和库存上升的影响,印度铁矿石价格从今年初的峰值约200美元/吨开始下跌。从前几周来看,通常每周跌10-15美元/吨,而最近降幅开始放缓,似乎市场有趋稳迹象。美国粗钢周产量统计: 根据美国钢铁协会公布的数据,2008年11月1日结束的一周中,美国生产粗钢160.5万短吨,产能利用率为67.3%。该产量同比降低24%。截止11月1日,2008年以来美国粗钢产量共计9044.6万短吨,平均产能利用率为86.7%。该产量同比提高0.1%。马来西亚钢材价格降低900林吉特:马来西亚国内钢铁生产企业纷纷削减钢材价格,确保产品贸易活跃。马来西亚钢铁工业协会称,自2008年8月以来国产钢材价格每吨降低约900林吉特。2008年9月马来西亚钢材需求量降幅逾70%,仅5万吨。印度10月出口铁矿石150万吨:印度10月铁矿石出口量由去年同期的800万吨下降81%,至150万吨,因市场缺乏来自中国的需求,印度11月铁矿石出口量将不足100万吨。9月日本钢铁出口同比增26.5%:日本铁钢连盟初步统计,9月份日本钢铁出口384.6万吨,同比增26.5%,环比增16.6%;出口额464亿美元,同比增52.5%,而按日元计出口额5025亿日元,同比增43.5%。
『陆』 工业炉的发展历程
工业炉的创造和发展对人类进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在商代出现了较为完善的炼铜炉,炉温达到1200℃,炉子内径达0.8米。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在熔铜炉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了提高炉温的技术,从而生产出了铸铁
1794年,世界上出现了熔炼铸铁的直筒形冲天炉。后到1864年,法国人马丁运用英国人西门子的蓄热式炉原理,建造了用气体燃料加热的第一台炼钢平炉。他利用蓄热室对空气和煤气进行高温预热,从而保证了炼钢所需的1600℃以上的温度。1900年前后,电能供应逐渐充足,开始使用各种电阻炉、电弧炉和有芯感应炉。
二十世纪50年代,无芯感应炉得到迅速发展。后来又出现了电子束炉,利用电子束来冲击固态燃料,能强化表面加热和熔化高熔点的材料。
用于锻造加热的炉子最早是手锻炉,其工作空间是一个凹形槽,槽内填入煤炭,燃烧用的空气由槽的下部供入,工件埋在煤炭里加热。这种炉子的热效率很低,加热质量也不好,而且只能加热小型工件,以后发展为用耐火砖砌成的半封闭或全封闭炉膛的室式炉,可以用煤,煤气或油作为燃料,也可用电作为热源,工件放在炉膛里加热。
为便于加热大型工件,又出现了适于加热钢锭和大钢坯的台车式炉,为了加热长形杆件还出现了井式炉。20世纪20年代后又出现了能够提高炉子生产率和改善劳动条件的各种机械化、自动化炉型。
工业炉的燃料也随着燃料资源的开发和燃料转换技术的进步,而由采用块煤、焦炭、煤粉等固体燃料逐步改用发生炉煤气、城市煤气、天然气、柴油、燃料油等气体和液体燃料,并且研制出了与所用燃料相适应的各种燃烧装置。
工业炉的结构、加热工艺、温度控制和炉内气氛等,都会直接影响加工后的产品质量。在锻造加热炉内,提高金属的加热温度,可以降低变形阻力,但温度过高会引起晶粒长大、氧化或过烧,严重影响工件质量。在热处理过程中,如果把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的某一点,然后突然冷却,就能提高钢的硬度和强度;如果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下的某一点后缓慢冷却,则又能使钢的硬度降低而使韧性提高。
为了获得尺寸精确和表面光洁的工件,或者为了减少金属氧化以达到保护模具、减少加工余量等目的,可以采用各种少无氧化加热炉。在敞焰的少无氧化加热炉内,利用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产生还原性气体,在其中加热工件可使氧化烧损率降低到0.3%以下。
可控气氛炉是使用人工制备的气氛,通入炉内可进行气体渗碳、碳氮共渗、光亮淬火、正火、退火等热处理:以达到改变金相组织、提高工件机械性能的目的。在流动粒子炉中,利用燃料的燃烧气体,或外部施加的其他流化剂,强行流过炉床上的石墨粒子或其他惰性粒子层,工件埋在粒子层中能实现强化加热,也可进行渗碳、氮化等各种无氧化加热。在盐浴炉内,用熔融的盐液作为加热介质,可防止工件氧化和脱碳。
在冲天炉内熔炼铸铁,往往受到焦炭质量、送风方式、炉料情况和空气温度等条件的影响,使熔炼过程难于稳定,不易获得优质铁水。热风冲天炉能有效地提高铁水温度、减少合金烧损、降低铁水氧化率,从而能生产出高级铸铁。
随着无芯感应炉的出现,冲天炉有逐步被取代的趋势。这种感应炉的熔炼工作不受任何铸铁等级的限制,能够从熔炼一种等级的铸铁,很快转换到熔炼另一种等级的铸铁,有利于提高铁水的质量。一些特种合金钢,如超低碳不锈钢以及轧辊和汽轮机转子等用的钢,需要将平炉或一般电弧炉熔炼出的钢水,在精炼炉内通过真空除气和氩气搅动去杂,进一步精炼出高纯度、大容量的优质钢水。
火焰炉的燃料来源广,价格低,便于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结构,有利于降低生产费用,但火焰炉难于实现精确控制,对环境污染严重,热效率较低。电炉的特点是炉温均匀和便于实现自动控制,加热质量好。按能量转换方式,电炉又可分为电阻炉、感应炉和电弧炉。以单位时间单位炉底面积计算的炉子加热能力称为炉子生产率。炉子升温速度越快、炉子装载量越大,则炉子生产率越高。在一般情况下,炉子生产率越高,则加热每千克物料的单位热量消耗也越低。因此,为了降低能源消耗,应该满负荷生产,尽量提高炉子生产率,同时对燃烧装置实行燃料与助燃空气的自动比例调节,以防止空气量过剩或不足。此外,还要减少炉墙蓄热和散热损失、水冷构件热损失、各种开口的辐射热损失、离炉烟气带走的热损失等。
金属或物料加热时吸收的热量与供入炉内的热量之比,称为炉子热效率。连续式炉比间断式炉的热效率高,因为连续式炉的生产率高,而且是不间断工作的,炉子热制度处于稳定状态,没有周期性的炉墙蓄热损失,还由于炉膛内部有一个预热炉料的区段,烟气部分余热为由于炉膛内部有一个预热炉料的区段,烟气部分余热为入炉的冷工件所吸收,降低了离炉烟气的温度。
以实现炉温、炉气氛或炉压的自动控制。
燃气为液化气,天然气,焦炉煤气,城市煤气,转炉煤气,混合煤气,发生炉煤气,高炉煤气等。
『柒』 新中国成立以后钢铁工业发展情况
总体上,中国钢铁工业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年)为“以钢为纲”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1978~2000年)为稳步快速发展阶段,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为加速发展阶段。
1、“以钢为纲”的发展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钢铁工业的基础十分薄弱,全国几乎没有一家完整的钢铁联合企业。新中国成立后,钢铁工业开始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在苏联援助下建设了鞍钢、武钢、包钢等钢铁厂,钢铁工业逐步建设发展形成了“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格局。
随着“三线建设”的铺开,在西南、西北建设了攀钢、酒钢、成都无缝管厂等一批新的钢铁企业,初步形成了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布局。
考虑到钢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国家确立了“以钢为纲”的工业发展指导方针,提出了“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超英赶美”等口号。因此,在这一阶段中国钢铁工业就走上了一条以追求产值、产量增长速度为目标的粗放型的发展道路。
经过全国上下的努力,在这一阶段中国钢铁工业的产量和产值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78年,钢铁产量为3178万吨,占世界钢产量的4.5%,居世界第4位。据统计,1952~1978年期间,钢铁工业产量平均每年递增12.9%,产值每年递增11.8%,实现利税每年递增9.67%。
需要指出的是,在“以钢为纲”的发展指导方针下,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钢铁工业部门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协调发展的问题。由于对于钢铁工业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过大,就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在资金有限的前提下,过分的投入会制约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钢铁工业部门的利税贡献,同其他产业部门相比而言较低,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特点,所以较高比例的投入就会影响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积累。由于钢铁工业是一个资源消耗量大、能耗高的行业,这一阶段钢铁工业的发展也占用了大量的能源。
据统计,1978年,钢铁工业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7.36%,能源消耗占整个国民经济消耗能源总量的12.97%。另外,企业管理水平低、职工积极性不高也是当时中国钢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实际上,在1970~1975年期间,中国钢铁工业已经形成了3000万吨的生产能力,但是生产能力并不能够得到充分实现。1974~1976年,曾经连续三年计划生产2600万吨钢的目标都没有实现,人们称之为“三打二千六打不上”。
2、稳步快速发展的中国钢铁工业
在这一阶段,中国钢铁工业发展遇到了两次重要机遇。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资源创造了条件。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活力。中国钢铁工业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加快了钢铁工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在这一阶段,除了建设上海宝钢、天津无缝钢管厂等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企业外,又对一些老的大型钢铁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和升级,例如鞍钢、武钢、首钢、包钢等企业。1981年,我国与澳大利亚科伯斯公司通过签订补偿贸易合同的方式,首次实现了改革开放以后利用外方资金和技术对鞍钢焦化总厂沥青焦车间进行改造。
1987年,国家计委批准了鞍钢、武钢、梅山(1998年后被并入宝钢集团)、本钢、莱钢5个企业利用外资的项目建议书。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中国钢铁企业工艺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另外,一些非国有企业也进入到钢铁行业,例如,沙钢、海鑫等,并且发展迅速。同时,1992年之前,中国钢铁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从放权让利到承包经营责任制,希望通过企业改革释放强大的内在发展动力,实现了钢产量5000万吨和亿吨两次突破。1986年,中国钢产量(粗钢)超过了5000万吨,达到5221万吨。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更是为钢铁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在动力。1994年以来,钢铁行业的舞钢、本钢、太钢、重钢、天津钢管厂、“大冶”、“八一”等12家企业,列入国家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邯钢、抚顺钢铁公司、天津钢铁、酒泉钢铁等57家企业,列入地方改革试点。
到1998年,试点工作基本完成,试点钢铁企业均按照《公司法》实施了改组,初步明确了国家资产投资主体,理顺了出资关系,建立了企业法人财产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1996年中国钢产量(粗钢)首次超过1亿吨,达到10124万吨,占世界钢产量的13.5%,超过日本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2000年,中国钢产量为12850万吨。
3、加速发展时期
“十五”期间,中国钢铁工业更是实现了持续高速发展。粗钢产量从2000年的1.3亿吨,到2003年中国粗钢产量超过2亿吨,到2005年,粗钢产量达到3.6亿吨,成为全球第一个粗钢产量突破3亿吨的国家,再到2006年粗钢产量达到4.2亿吨,连续实现了钢产量2亿吨、3亿吨和4亿吨的三次跨越。
2001~2007年期间,钢产量年均增长率为21.04%,其中,2001、2003、2004和2005年这四年年增长率都是保持在20%以上,2005年钢产量同上年相比增长率更是创纪录的高达30.42%,同时,中国钢铁工业在整个工业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006年,中国规模以上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735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名第2位,仅低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1367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名第3位,仅低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十二五”钢铁工业主要成就:
1、支撑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我国粗钢产量由3.5亿吨增加到6.3亿吨,年均增长12.2%。钢材国内市场占有率由92%提高到97%。2010年,钢铁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万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0%;资产总计6.2万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值的10.4%,为建筑、机械、汽车、家电、造船等行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
2. 品种质量明显改善
“十二五”时期,我国钢铁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钢材品种齐全,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大部分品种自给率达到100%。
关键钢材品种开发取得长足进步,高强建筑用钢板、抗震建筑用高强螺纹钢筋、航天器用合金材料、高性能管线钢、大型水电站用钢、高磁感取向硅钢、高速铁路用钢轨等高性能钢铁材料有力支撑了相关领域的发展;
保障了北京奥运会场馆、 上海世博会场馆、 灾后重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以及西气东输、三峡工程、京沪高铁等国家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
3、技术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
“十二五”时期,重点统计钢铁企业1000立方米及以上高炉生产能力所占比例由48.3%提高到60.9%,100吨及以上炼钢转炉生产能力所占比例由44.9%提高到56.7%,大部分企业已配备铁水预处理、钢水二次精炼设施,精炼比达到70%。
轧钢系统基本实现全连轧,长期短缺的热连轧、冷连轧宽带钢轧机分别由26套和16套增加到72套和50套。宝钢、鞍钢、武钢、首钢京唐、马钢、太钢、沙钢、兴澄特钢、东特大连基地等大型钢铁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共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272万吨、炼钢产能7224万吨,高炉炉顶压差发电、煤气回收利用及蓄热式燃烧等节能减排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部分大型企业建立了能源管理中心,促进了钢铁工业节能减排。
2010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各项节能减排指标全面改善,吨钢综合能耗降至605千克标准煤、耗新水量4.1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1.63千克,与2005年相比分别下降12.8%、52.3%和42.4%。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由90%提高到94%。
『捌』 世界钢铁企业的发展史
从建国初期,国家以重点发展重工业以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起,钢铁工业即被作为重工业的代表而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的重视,从而有了从几乎是空白建立起一个强大的钢铁产业的可能。从一五计划时起,国家就不断地从农业和其他产业上为钢铁产业的发展筹集了大量的资金,并不惜花很大的代价用于技术的开发和创新。同时,钢铁工业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之一,与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步伐息息相关。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中国钢铁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逐步步入了成熟的发展阶段。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已经整整60年了。在60年中,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在战争废墟上艰苦创业,既有顺利发展的机遇,也有探索前进的挑战;有过三年“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的沉痛教训,也遭遇过10年“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和挫折。尽管如此,中国钢铁工业仍克服重重困难,艰难前行,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后中国钢铁工业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钢铁工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钢铁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满足下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在钢铁产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强技术进步和节能减排,不断改善品种质量,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作为基础原材料工业,钢铁工业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实现了前人的跻身于世界钢铁大国的梦想。2008年中国粗钢产量超过5亿吨,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粗钢产量的3164倍,钢产量占到全球的38.2%。
一、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历程
回顾新中国现代钢铁工业的崛起、壮大,大体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前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1993~2000年)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时期(2001年以来)四个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1949~1978年)
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中,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变”、“两个黄金发展期”、“三次基本建设高潮”和“一段坎坷、曲折路”。
1.一次重大转变
从建国初期到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是在前苏联大力支援下开展的,几乎全盘照搬苏联的模式。1956年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之后,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在认真总结学习苏联经验教训基础上,转变到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走大、中、小相结合之路。这一转变,对中国钢铁工业的崛起、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2.两个黄金发展期
第一个黄金发展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年均增钢80万吨,年均增长31.6%,到1957年达到了535万吨。
第二个黄金发展期是国民经济调整期间(1963~1965年),年均增钢185万吨,年均增长22.4%,到1965年达到了1223万吨。
3.三次基本建设高潮
第—次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苏联156个援建项目中的八大钢铁项目的建设,包括新建武钢、包钢、北满钢厂、吉林铁合金厂、吉林炭素厂、热河钒钛厂,改扩建了鞍钢和本钢等。同时还进行了大冶钢厂、太钢、唐钢等近20个企业改扩建工程。
第二次是1956年规划并开始建设的“三大、五中、十八小”。三大是继续进行鞍钢、武钢、包钢三个大型钢铁基地建设;五中是扩建、新建五个中型钢铁企业,即扩建太钢、重钢、马钢、石景山钢铁厂,新建湘钢;十八小是新建十八个小型钢厂,即邯钢、济钢、临钢、新余、南钢、柳钢、广钢、三明、合钢、长特、新疆八一、杭钢、鄂钢、涟钢、安钢、兰钢、贵钢、通钢等。
第三次是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主要是新建了攀钢、长城特钢、峨嵋铁合金厂、水城钢铁厂、遵义金属制品厂、乐山轧辊厂等:恢复建设了酒钢、兰钢、略钢;扩建了成都无缝钢管厂、重钢、重特、昆钢、贵钢、遵义铁合金厂,还有鞍钢援建宁夏石嘴山钢绳厂。这三次基本建设高潮的开展,为新中国钢铁工业日后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4.一段坎坷、曲折路
1958年“大跃进”的高指标、大办钢铁、浮夸风,“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坏、整顿、再破坏,以及其后的“闹翻番”、“洋跃进”等脱离实际、违背钢铁工业发展规律的行为,使中国钢铁工业在十几年的时间里,走了一段三起三落的坎坷、曲折路程,使中国钢铁工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中,国家对钢铁工业的总投资为615.28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26.46亿元,占85.6%;更新改造投资88.8亿元,占14.4%。中国钢铁工业在跌宕起伏中,经过数百万钢铁人的顽强拼搏,初步建立起了包括采矿、选矿、烧结、炼铁、炼钢、轧材、焦化、耐材、铁合金、碳素等要素结构比较完善,地质勘探、工程设计、建设施工、设备修造、科学研究、冶金教育等门类比较齐全,以大型企业为骨干、大中小相结合,具有3500万吨钢生产能力的新中国冶金工业体系。钢产量由1949年的15.8万吨增加到1978年的3178万吨,年均增钢100万吨;钢材板管带比由1952年的12.3%提高到1978年的32.3%;低合金钢、合金钢比由1962年的10.1%提高到1978年的16%;钢材自给率由1953年的61.25%提高到1978年的72.66%;吨钢综合能耗下降到2.54吨标煤。这30年取得的成果,为后30年中国钢铁工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第二阶段(1978~1992年)
在1978~1992年的14年中,中国钢铁工业对外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钢铁工业从国外引进了700多项先进技术,利用外资60多亿美元。特别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新建了宝钢、天津无缝钢管公司两座现代化大钢厂,并对老钢厂实施了一系列重点改造项目,使中国钢铁工业的技术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在发展钢铁工业生产规模上,除新建上海宝钢、天津无缝钢管公司以及一些乡镇钢铁企业外,主要是抓现有钢铁企业的技术改造。在抓老企业技术改造、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方面,迈出了三大步:第一步:“立足现有企业,走挖潜、改造、配套、扩建的路子。”第二步:重点解决发展速度(数量)、品种结构、产品质量都不适应国民经济和国防军工需要的“三个不适应”问题。第三步:钢铁工业要上“四个新台阶”:上品种质量水平的新台阶,上现代化工艺装备水平的新台阶,上集约经营和规模经济的新台阶,上综合经济效益的新台阶,以增强钢铁工业的发展活力。
在这十几年中,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现有企业技术改造的不断推进,使钢铁工业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1978~1992年,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共计1465.43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759.72亿元,占51.8%,更新改造投资705.71亿元,占48.2%。建成投产了上海宝山钢铁总厂一、二期和天津无缝钢管公司。1983年钢产量突破4000万吨,1986年突破5000万吨,1989年突破6000万吨,1991年突破7000万吨,1992年达到了8093万吨。1978年到1992年,钢材板管带比由32.3%提高到37.4%,连铸比由3.5%提高到30%,合金钢、低合金钢比由16%提高到21.6%,钢材自给率由72.7%提高94.7%,吨钢综合能耗由2.54吨标煤降低到1.57吨标煤。
(三)第三阶段(1993~2000年)
从党的十四大到2000年,是中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这个时期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着力“一个适应”,实施“二个转变”,即着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由发展数量规模为主向调整、优化结构为主转变,由钢铁产品长期数量短缺向控制总量转变。这个时期中国钢铁工业是深化内涵式扩大生产的阶段。
这一时期钢铁行业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调整、优化结构,推进和实现了两个重大转变,促进钢铁工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一个转变:由长期规模扩张为主转向调整优化结构为主,提高综合竞争力,提出把“结构优化作为钢铁工业发展的中心环节”,主要是优化产品结构和工艺技术结构,同时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大力推进淘汰落后,采用新技术对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实现工艺技术现代化。由此拉开了采用高炉喷煤粉、连续铸钢、溅渣护炉、热装热送等六大共性先进技术改造老企业、优化品种结构和工艺技术结构的大幕。
第二个转变:钢铁产品由长期数量短缺转向阶段性、结构性过剩,开始实行总量控制。1993年到1998年期间,由于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了大量过剩的生产能力,从而提出“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大力提高冶金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方针,并在全行业特别是大中型钢铁企业中展开了压缩生产总量的工作。
1993~2000年,中国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3476.06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为1446.14亿元,占41.6%,更新改造投资2029.87亿元,占58.4%;钢产量由1993年的8954万吨增加到1996年10124万吨,2000年钢产量达到了12850万吨,成为世界最大的产钢国和消费国:钢材板管带比由1993年的36.7%提高到2000年的41.7%,低合金钢、合金钢比由22.8%提高30.9%,连铸比由33.9%提高到82.5%,平炉钢比下降到0.9%,转炉钢比提高到87.5%:钢材自给率达到93.1%;吨钢综合能耗下降到1.18吨标煤;加速了淘汰小高炉、小转炉、小电炉、平炉、化铁炼钢、多火成材、横列式和复二重轧机的进程,大大缩小了中国钢铁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四)第四阶段(2001~2008)
2001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钢铁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陆续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
在这一阶段中,中国钢铁工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满足相关行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积极应对新挑战,不断解决新问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产业规模迅速扩大,钢产量连续跨越2亿吨、3亿吨、4亿吨的台阶,2008年粗钢产量超过5亿吨。2001~2008年期间,钢产量年均增长率达到20%,占全球钢产量的比重从17.8%提高到38.2%,在世界钢铁业的地位显著提升;钢铁产品的进出口格局发生了根本性逆转,彻底结束了中国钢铁材料供给不足的历史。见表1。
技术装备国产化、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品种质量得到优化。鞍钢、武钢、首钢、马钢、太钢、济钢、莱钢、安钢等大型老企业的现代化技术改造,广泛采用了高效铁矿采选技术,钢铁冶炼技术、轧钢技术、高端产品开发、大型冶金成套技术集成、节能节水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鞍钢、武钢、太钢、马钢、邯钢、包钢等大型老企业的现代化新区、新基地的建设和相继投产;鞍钢营口鲅鱼圈沿海钢铁基地项目、首钢与唐钢集团合作的河北曹妃甸沿海钢铁基地项目也于2008年和2009年投产;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宝钢集团的广东湛江项目和武钢集团的广西防城港项目等一批沿海的现代化钢铁基地正在筹建之中。
节能减排取得巨大进步。全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吨钢综合能耗由876千克标煤降到628千克标煤,这一指标意味着目前冶炼1吨钢的综合能耗仅相当于改革开放前1978年的1/4,吨钢耗新水下降到5.31吨,SO2、COD、工业粉类排放均大幅下降;使钢材品种与质量显著改善,国内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2007年22类钢材中有18类钢材的自给率超过100%。
产业组织结构得到优化。2008年,全球年产钢200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12家,其中中国占5家。2008年与2001年相比,年产钢500万吨以上的企业从4家增加到24家;此间,唐钢整合宣钢和承钢,唐钢集团与邯钢集团组建为河北钢铁集团;济钢与莱钢组建为山东钢铁集团;宝钢重组新疆八钢和控股广东钢铁集团;武钢重组鄂钢、昆钢和控股广西钢铁集团;马钢重组合钢;沙钢重组淮钢、江苏永钢和河南安阳永钢等等。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的步伐逐步呈现加快之势,适应国际化竞争的能力增强,中国钢铁工业整体素质提高。2009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宝钢、河北钢铁、江苏沙钢等三家中国大陆钢铁生产企业上榜,分列第220、375、444位,其中宝钢已经连续5年入围,并由2005年的第309位跃升至2009年的第220位。
二、我国钢铁工业近年来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经过几代钢铁人的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和自主创新,有效地满足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钢铁材料的旺盛需求,有效地支撑了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有效地支撑了国民经济主要用钢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和积累了大量财富,创造了旷世空前的发展纪录,铸就了钢铁大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一)为适应我国国民经济需要钢产量不断增加,自1996年以来钢产量一直居世界第一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钢铁工业顺应国民经济发展对钢材的旺盛需求,继1996年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并一举成为世界最大产钢国后,自2003年以来,钢产量又连续跨越2亿吨、3亿吨、4亿吨、5亿吨的台阶,并在2005年结束了自建国以来连续57年净进口钢的历史,彻底扭转了钢总体生产能力不足的状况。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钢铁工业在发展速度方面和发展规模方面均创造了世界钢铁发展史上的奇迹。
(二)中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大大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消费和出口国。中国钢产量占全球的比重从2001年的17.8%跃升至2008年的38.2%。
2008年我国钢产量超过世界排名第二至第八位的日本、美国、俄罗斯、印度、韩国、德国、乌克兰之和。
2003年我国钢产量比2002年增加了3997万吨、2004年比2003年增加6057万吨、2005年比2004年增加7033万吨、2006年比2005年增加6591万吨、2007年比2006年增加7014万吨。从2004年开始,中国钢材市场供不应求向供求平衡转变,钢材进口大幅下降,出口持续增加。
到2006年,中国钢铁产品对外贸易格局发生了历史性转变,钢坯和钢材均实现了净出口,净出口钢材2450万吨、净出口钢坯(锭)867万吨,坯材合计折合粗钢净出口3463万吨。
到2007年,中国钢铁产品出口进一步扩大,出口量跃居世界首位,共出口钢材6265万吨、出口钢坯(锭)645万吨,钢材和钢坯合计折粗钢出口7310万吨;净出口钢材4578万吨、净出口钢坯(锭)606万吨,坯材合计折合粗钢净出口5476万吨。
(三)钢铁工业装备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钢铁工业进一步加大投资的力度,整体实力明显增强,整体装备水平迅速提高,依托自身技术实力,在部分引进国外高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技术装备设计和制造的自主集成与创新,主要装备的国产化率进一步提高,有些先进技术装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如鞍钢不仅实现了自主集成单条生产线——中国第一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带钢生产线(ASP),并实现了向济钢的技术输出:首钢自主设计建造了世界首座全干法除尘的5500立方米特大型现代化高炉;太钢自主集成与创新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不锈钢生产企业。
2001~2008年,中国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505.6亿元增加到3903.3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累计投资16329.58亿元。大量的投资不仅使钢铁工业的生产能力快速增加,更使以装备大型化、自动化、连续化为代表的冶金工艺技术装备现代化、国产化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炼焦方面,2001年与2007年相比,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机械化焦炉从193座增加到291座,年产能从5128万吨上升到9961万吨,每座焦炉的年平均生产能力从26.6万吨上升到34.3万吨。
在烧结方面,2001年与2007年相比,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烧结机的年产能从7184万吨增加到45404万吨,其中130m2及以上烧结机35台增加到125台,占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年产能的比重从38.5%提高到52.3%。
在炼铁方面,2001年与2007年相比,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炼铁高炉的年产能从12152万吨增加到36629万吨,其中1000m3及以上高炉50座增加到120座,增长了1.40倍,而1000m3及以上高炉的年产能从6433万吨增加到19118万吨,增长了1.97倍。
中国钢铁行业的高炉在大型化的同时,还广泛采用了炼铁先进技术,高风温热风炉、无料钟高压炉顶、富氧大喷煤、高炉长寿、自动控制、节能、余能余热回收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先进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应用;攀钢高钛型钒钛磁铁矿高炉强化冶炼技术和宝钢高喷煤比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在炼钢方面,中国炼钢工艺装备围绕以连铸为中心,包括铁水预处理、大转炉、精炼、连铸,工艺配备基本实现了现代化、高效化、自动化炼钢生产的模式。转炉炼钢和50吨以上电炉炼钢己基本实现了炼钢一精炼一连铸一对一的最佳经济规模的工艺装备配置。2002年,中国钢铁工业彻底淘汰了平炉炼钢。
2007年与2001年相比,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炼钢转炉的年产能从11803万吨增加到38749万吨,增长了2.28倍。其中100吨及以上转炉从30座增加到140座,增长了3.67倍,而100吨及以上转炉的年产能从3602万吨增加到19875万吨,增长了5.49倍;占重点企业转炉钢年产能的比重从30.5%上升到51.3%。
2007年与2001年相比,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炼钢电炉的年产能从2574万吨增加到4764万吨,增长了0.85倍。其中100吨及以上电炉从11座增加到21座,增长了0.91倍,而100吨及以上电炉的年产能从727万吨增加到2012万吨,增长了1.77倍;占重点企业电炉钢年产能的比重从28.2%上升到42.2%。
中国100t以上转炉和50t以上超高功率大电炉基本达到国外同类装备的先进水平,并成为中国炼钢生产的主体设备,宝钢、武钢、鞍钢和国内大企业新建的大型化装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四)钢铁产品品种优化,质量明显改善
30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钢铁工业根据我国钢材消费结构及其变化大力调整产品结构,改善产品质量,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短缺品种。板管带材比例从1978年的32.3%提高到2007年的50.6%:合金和低合金比从1978年的14.6%提高到2007年的36.3%。目前我国大多数钢材品种的自给率超过了100%,净进口的钢材只剩下冷轧薄板带、电工钢等少量高附加值品种,而这些品种的增长很快,预计不久也能实耿常钝端墁得惰全伐户现自给。目前我国机械、汽车、造船、家电、石油、电力、铁路等行业使用的钢材绝大多数是国产的,其质量能够满足这些行业的基本需要,其中部分品种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近几年来,我国开发的船用高强度宽厚板、高强度海洋结构用钢板、高档汽车用板和汽车零部件用钢、工程机械和高层建筑用高强度厚钢板、X80以上高等级管线钢板、百米在线热处理钢轨和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钢轨、高速动车组用钢、高端压力容器用钢板、高牌号取向和无取向硅钢、高档不锈钢新品种、高强度角型钢等均实现了重大的突破,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经济建设、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机电产品出口对钢铁材料的需求。我国出口钢材结构也从以长材为主逐步变为以高附加值的板材和管材为主,说明我国钢铁产品的质量和成本竞争力有了显著提高。
(五)技术进步成效显著,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改善
随着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工艺优化,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钢铁工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有了很大改善,与发达产钢国的距离大大缩小,大中型企业的很多指标已经接近、达到甚至超过发达产钢国的水平。如大中型企业的高炉利用系数从1978年的1.43吨/m3·天提高到2007年的2.74吨/m3·天,高炉入炉焦比从600千克/吨左右降低到397千克/吨:转炉钢铁料从1184千克/吨降低到1085千克/吨:轧钢综合成材率从74.8%提高到95%以上;吨钢综合能耗从2.52吨标准煤降低到632千克标准烷吨钢耗新水从2000年的25吨以上降低到5.3吨;钢铁职工实物劳动生产率从33吨/年·人提高到370吨/年·人。
(六)钢铁工业的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1978年钢铁行业利润只有34亿元,此后虽有增长但最好的年份也没有超过300亿元;1997~1999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市场不景气的影响,全行业利润很少;进入新世纪后经营规模迅速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改善。2007年与2001年相比,大中型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从3793亿元提高到20700亿元,增长4.5倍;实现利润从163.8亿元提高到1599.6亿元,增长8.8倍:销售收入利润率从4.32%提高到7.73%。
目前中国钢铁行业正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努力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坚持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积极推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一步增强企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加快推动钢铁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为早日实现钢铁强国的梦想而拚搏努力。
『玖』 轧钢生产的发展历史
在20世纪末,世界轧钢技术发展迅速。轧钢生产在自动化、高精度化、连续化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轧钢生产是将钢锭或钢坯轧制成钢材的重要生产环节和主要方法。因为用轧制方法生产出的钢材,具有生产率高、生产过程连续性强、品种多、易于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等优点,而且比锻造、挤压、拉拔等生产产品,性能更高,成本更低。目前,约有93%的钢都是经过轧制成材的。有色金属生产也大量应用轧制方法。
轧钢生产的主要产品为建筑、造船、汽车、石油、化工、国防、矿山等专用钢材。目前,我国轧钢生产的钢材品种主要有薄钢板、硅钢片、钢带、无缝钢管、焊接钢管、铁道用钢、普通大型材、普通中型材、普通小型材、优质型材、冷弯型钢、线材、特厚钢板、中厚钢板等。轧钢生产的产品按钢材断面形状分为:钢板、钢管和型钢。型钢是一种应用范围广泛的钢材。我国型钢产量占钢材总产量的25%~30%。型钢按用途分为:普通型钢和专用型钢。从断面形状又可分为异型断面型钢和简单断面型钢。从生产方式的角度又可分为焊接型钢、弯曲型钢和轧制型钢。
板带材也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钢材,我国的板带材产量占钢材总产量的45%~55%。板带钢按应用领域分为建筑板、桥板、船板、汽车板、电工钢板、机械用板等。按照轧制温度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热轧板带和冷轧板带。钢板按厚度分为:中厚板、薄板和箔材。
钢管的用途主要有建筑用管和石油管道等。我国钢管产量占钢材总产量的10%~15%,钢管的规格一般用外形尺寸及壁厚标称。其断面一般为圆形管,也有多种异型钢管和变断面钢管。钢管从制造角度划分为无缝钢管、螺旋钢管与直缝钢管、冷轧钢管等。按断面形状划分为圆形管、异型钢管和变断面钢管。这些品种齐全、样式繁多的钢管被应用在管道、石油运输,锅炉侧壁、地质钻探、轴承及注射针管等方面。
随着轧钢工艺及轧钢技术的不断发展,钢材的生产范围将不断扩大,产品品种也将不断增多。近年来我国许多有价值的钢板产量大幅度增长,冷轧硅钢片2003年已达89.6万吨,镀锡板2002年已经达到110万吨,管线钢、石油管、耐火钢板、冷轧不锈钢板产量达55万吨。
『拾』 中国一共有几大钢厂
1.鞍本钢铁基地
包括鞍山钢铁公司和本溪钢铁公司。位于辽宁中部工业区,东倚千山山脉,北临辽河支流太子河,两侧千里平原,南望渤海湾。鞍山与本溪两钢铁公司之间相距仅10O公里。周围资源丰富,铁矿的探明储量近百亿吨,其中工业储量40多亿吨,居各大基地之首位。现有铁矿开采能力约4000万吨左右,是全国最大的铁矿基地。1990年铁矿(原矿)产量达3800多万吨,占全国铁矿石总产量的1/5以上。鞍钢的主要铁矿基地有:东鞍山、眼前山、齐大山、大孤山等铁矿,与鞍钢相距仅10~20公里,呈弧形分布。本钢则有:南芬、歪头山,分布在本钢南、北,相距各25公里左右。辽宁中部煤炭资源也相当丰富,拥有本溪湖(彩屯)、红阳(沈南)等煤矿,与钢铁基地距离在100公里范围内。但因经长期开采,区内煤炭不敷钢铁工业的需要。
鞍本钢铁基地经过40多年的改建、扩建,现仍是我国最大的钢铁基地。1990年生铁产量为1016.26万吨,占全国的16%多,钢产量为1008.16 万吨,占全国15%以上,成品钢材633.77万吨,占全国12%。其中,鞍钢历史悠久,规模庞大,拥有铁矿山、选矿厂、烧结车间、焦炉以及炼铁、炼钢、轧材等冶炼设备,铸管、焦化、耐火材料、机修、动力、运输等附属生产单位,共有职工21.7万,能冶炼800多钢种,轧制600多个钢材品种。本钢的特点是:铁矿石储量大、易开采、品质优,用其冶炼铸造生铁,质量全国最优,低磷、低硫,被誉为“人参铁”。
2.京、津、唐钢铁基地
包括首都钢铁公司、天津各钢厂及唐山钢铁公司,是全国重要的钢铁基地之一,主要钢铁产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0%左右。其中,成品钢材产量占全国钢铁总产量的13%。京津唐钢铁基地的有利条件是:①基地周围资源丰富,冀东铁矿基地拥有迁安、滦县等大铁矿,储量仅次于鞍本;有开滦、京西等大煤田,其中开滦煤矿年产2000万吨以上,是我国最大的优质炼焦煤基地;②基地位置优越,交通发达,扼关内外联系的必经之路,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有天津、秦皇岛等重要海港;③基地靠近消费区,技术力量雄厚。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天津是北方的最大港口城市、华北的经济中心,唐山是河北省重要的工业城市。三市互为依托,密切联系,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也是钢铁工业的消费大户。从基地整体看,采选、冶炼和轧钢能力大体平衡。
首钢是京、津、唐地区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经近十年的改建、扩建,已形成300万吨配套的生产能力,改变了过去生铁产量大于钢产量,钢产量大于钢材的不平衡状况,1990年生产生铁357万吨、钢435万吨、成品钢材374万吨,首钢技术先进,各项经济指标均保持国内先进水平。
天津市各钢厂以炼钢、轧钢为主,炼铁基地在河北南端涉县,与天津相距500多公里。每年还需要从外地调入近百万吨的生铁,供化铁炼钢;又调入大量钢坯,供轧坯成材,造成往返运输,能源浪费等不合理状况。天津市的钢材品种多样,以中小型钢材和金属制品为主。
唐钢与天津类似,以炼钢和轧钢为主,在河北宣化建立了炼铁基地。“七五”期间,唐钢新增75万吨生铁生产能力、172万吨原矿处理能力、85万吨连铸能力和35万吨轧材能力,连铸生产能力由“六五”期末的5万吨,增加到90万吨,连铸比也由4.21%提高到43.96%。
3.上海钢铁基地
拥有宝钢及上钢一、三、五厂3个主要炼钢企业、梅山冶金公司及十多个轧钢厂,目前生产规模仅次于鞍本钢铁基地。1990年生铁产量526.9万吨,钢 894.18万吨,成品钢材609.58万吨。生铁、钢、钢材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8.4%、13.5%和11.8%。上海钢铁基地所在的上海市工业发达,生产协作条件好,技术力量强,管理水平高,水陆交通方便,这是本基地最有利的条件。但是上海市当地无铁、无煤、无辅助材料,每年需要从外地运入数百万吨的生铁和焦炭。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南京梅山建立了炼铁基地。现在上海钢铁基地钢材品种及利润率均居全国首位。适当利用进口矿石,生产优质、尖端产品是上海钢铁基地的主要方向。
宝钢是我国第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1985年底第一期工程投产,1992年4月宝钢二期工程全部建成。二期工程正式投产后,将形成年产铁650万吨、钢671万吨、400万吨热轧板卷、210万吨冷轧板卷、50万吨无缝钢管和260万吨商品钢坯的综合生产能力。
宝钢与我国现有其他钢铁企业相比,具有设备大型化、自动化程度高的突出优点。它拥有4063立方米的高炉、30O吨氧气顶吹转炉、450平方米的烧结机和 135O毫米的初轧机,都是目前国内钢铁工业同类设备中最大的,6米焦炉和140厘米的无缝钢管轧机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宝钢建成后,有不少产品将填补我国钢铁工业的缺门或短线产品品种的空白。宝钢的厂外运输以水运为主,占运输量的80%,厂内以胶带传送为主,有比较完整的自动控制系统。这是国内同类企业所少有的。
4.武汉钢铁基地
武钢位于武昌青山区的长江沿岸,是1949年后我国新建的大型钢铁工业基地。现已形成炼铁600万吨、炼钢500万吨、热轧400万吨、冷轧122万吨、硅钢片19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主要产品有:中型材、薄板、中厚板、大型材、带钢等,是我国最大的钢板生产基地。
武钢地理位置优越,水陆运输方便,厂区用地平坦、宽阔,靠近消费区。鄂东铁矿是武钢主要矿石产区,所产矿石品位较高,含铜等有益组分;但储量有限,埋藏较深,是武钢进一步发展的限制因素。今后可以考虑利用长江水运,适当进口部分富矿,以充分发挥一米七轧机的生产能力。
5.攀钢基地
位于四川渡口市,建于“三五”时期,是我国战略后方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攀钢所在的攀(枝花)西(昌)地区蕴藏极其丰富的钒、钛磁铁矿,钒、钛储量居世界首位,与其共生的钴、镍、铜、锰等十多种稀有金属元素的储量也十分惊人。这里还有巨大的水能和焦炭资源,为发展钢铁工业提供了条件。
1974年攀钢一期工程建成,形成年产生铁170万吨,钢150万吨、钢材110万吨的生产能力。1977年建成我国最大的提钒车间,在提钒综合利用工艺上已达世界先进水平。1979年建成我国第一个年产5万吨的选钛试验厂。1990年年产生铁229万吨,钢191万吨,成品钢材78万吨,主要产品有生铁、钢坯、钒渣、重轨、大型钢材、小型钢材和线材。钒渣产量由1977年的1.5万吨,增加到34万吨。目前全国85%的钒渣是由攀钢供应,并运销英、法、德、美、印度等国。
攀钢位于铁矿产区与宝鼎煤矿之间的弄弄坪,与煤、铁各相距10公里左右,有铁路相通。弄弄坪被金沙江河曲所围,三面环水,面积只有2.6平方公里。厂区用地窄小,成为攀钢进一步扩大的重要限制因素。最近攀钢二期工程正规划兴建。二期工程全部建成后,生铁、钢、钢材的年产量将分别达到300万吨、270万吨、220万吨,产品结构将有较大改变,产值、利润都将成倍增长。考虑到弄弄坪面积窄小,规划拟在宜宾市的李庄或其它地区建设二基地。
6.包头钢铁基地
包钢位于内蒙古包头市新区昆都仑河两岸,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正式投入生产。包钢基地近铁近煤。矿石基地在白云鄂博,南距厂区仅150公里,有包白铁路及公路相遇。厂区东北约80公里处有石拐沟煤矿。包钢靠近黄河,地势平坦,用水条件好。1990年年产生铁 251万吨,钢252万吨,钢材153万吨。包头钢铁公司不仅是我国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也是我国最主要的稀土生产基地。包头矿具有巨大的稀土资源矿,其储量居世界首位,有“稀土之乡”的美称。
7.太原钢铁基地
太钢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是“二五”时期重点扩建、改建项目之一。1990年生产生铁133万吨、钢179万吨、钢材96万吨。太钢周围焦煤资源丰富,品种齐全,这是太钢布局的突出优势。太(原)古(交)岚(县)铁矿是我国主要铁矿区之一;但矿石品位低,矿区分散。水资源不足、运输紧张及铁矿资源的缺陷是太钢进一步发展的限制因素。
太钢也是我国特殊钢生产基地,以生产优质板材为主。
8.马鞍山钢铁基地
马钢位于安徽省东部马鞍山市内,临江近海,交通十分便利,资源丰富。附近的宁芜铁矿是我国主要铁矿产地之一,距淮南、淮北煤产地不远。主要产品有各种铸造用生铁、用于制造铁路运输的火车轮、轮箍、各种异型断面的环形件、各种角钢及中小型钢材等。生铁产量大于钢产量,1990年年产生铁223万吨、钢204 万吨、钢材154万吨,是江南重要的生铁基地。
9.重庆钢铁基地
包括重庆钢铁公司和重庆特殊钢厂。重庆钢铁公司位于重庆市大渡口区境内,前身系抗日时期由原汉阳兵工厂、六河沟铁矿和上海钢铁厂的一部分设备组建而成。新中国成立后经40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综合生产能力的钢铁联合企业。1990年年产生铁100万吨、钢83万吨、钢材83万吨。重庆特殊钢厂位于沙坪坝的双碑地区,创建于1935年,是西南地区最早建设的钢铁企业。1949年后经多次扩建,成为我国精密合金钢等特殊钢的重要生产企业。
10.台湾中国钢铁公司
我国台湾省钢铁工业是在缺煤少铁条件下,靠大力发展拆船行业兴办起来的。60年代台湾利用解体旧船板生产改制钢材,用拆船所得废钢生产电炉钢,70年代台湾年拆船量曾占世界拆船总量的60%以上,一年拆船能力达200万吨。为了进一步满足台湾本岛生产发展的需要,台湾当局决定在高雄建一座年产钢600万吨的大型钢铁厂,并命名为中国钢铁公司。该厂的铁矿石、焦煤及主要原燃料全部经高雄大港进口。台湾省1990年年产钢299.8万吨。 河南济源钢铁、舞阳钢铁和安阳钢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