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玻璃的发展历史

玻璃的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21-02-22 14:08:58

Ⅰ 玻璃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在现代日常生活中,玻璃是最为常见的普通材料,所以大多数人认为玻璃和塑料一样,是近现代才发明制造的一种廉价的普通之物。其实,在公元前2500年前,就已经有了玻璃制品了。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在世界范围内,最早的古代玻璃出现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领域,也就是美索不达米亚地区。

公元前10世纪后,古希腊和古罗马也成为玻璃技术发展中心。后来,制作玻璃的技术曾被传播到地中海沿岸及临近的一些国家。

那么中国古代的玻璃制品起源于何时呢?如果要溯源中国古代的玻璃的话,那还真是有一段漫长的发展史。

一、关于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

根据文献记载,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始于公元前2世纪时的汉通西域。因此,不少学术界人士以及西方学者曾一度认为,我国的古玻璃或者玻璃制造技术是“自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从西方传入的。其实在西周时期,我国古代的先民们就已经掌握了玻璃制造技术。

我们知道,玻璃是一种无定性的固熔体。在古代,它主要是由石英(石英的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硅)和一些矿物,如方铅矿(主要成份是硫化铅)或者碱性的盐类(如钾、钠)一起融化而成的产物,属于硅酸盐系统,与陶器、瓷器是一类的。

陶器自新石器时期开始,到“仰韶文化”时期已发展为彩陶,这可以说是“釉”的萌芽,等到了殷商时期,又出现了青釉器,如1965年,在河南郑州就出土了一个商代的青釉印纹尊,在它的口部以及肩部涂有薄釉外,还有深绿色厚而透明的玻璃釉五块。根据考古资料的记载,殷商时期青釉器的烧制温度已经达到1100℃—1200℃,并且已经有了耐火的坩埚。到了西周和东周时期,炉温更高一些,青釉器在烧成时温度过高而流下来形成的釉滴,经科学测试和分析,其成分恰是钾钙硅酸盐,这种釉滴已是玻璃态物质,可能就是中国最早的古玻璃。

平顶山 西周晚期 应国墓地出土 料珠

由于瓷釉制造工艺与玻璃制造工艺大致相同,唯一的区别就是熔炼玻璃时需要容器——耐火的坩埚。因此推断,中国古代最早的玻璃制造技术应是从青釉器的瓷釉技术演变而来的。

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在中国绝大多数的省、自治区都出土有玻璃器物,时代从西周到明清。但是为了溯源中国玻璃的起源,小编只摘录了汉代以前出土的玻璃器物(如下表)。

从上表来看,出土的汉代以前的玻璃器物,有的被称作料器,有的被称作琉璃,这里要解释一下,对于出土的不透明而少光泽的玻璃饰物在考古界被称作“料器”,而对于出土的半透明的并有玻璃光泽的珠、管、壁、以及装饰建筑物的带釉陶器,则被称作“琉璃”,对于那些出土的透明且与近代制作相近的玻璃器皿才被称为玻璃。

我们再根据玻璃器物出土时间的先后顺序,以及出土玻璃器物的特点来看,玻璃经历了从最初不透明、少光泽的料器小件,到半透明、有玻璃光泽的琉璃饰物,最后才到透明的玻璃器皿,其实这反映了我国古代玻璃技术和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

宝鸡西周墓地出土料管串饰

二、关于中国古代玻璃的发展

在生产工艺方面,玻璃制作工艺与冶金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古代,制造玻璃的主要原料是石英,而石英砂的熔点为1750℃,这么高的温度在古代是达不到的。但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有着非常高超技术水平的冶金技术。如在商代时期,先民们就已经懂得助熔剂的使用了,他们在铜中加入铅或锡,或者是同时加入铅、锡用以降低了铜的熔点,使铜的融化温度从1100℃降到了800℃左右,同时这也使得铜的硬度增加,因此殷商时期的先民们才得以制作出了很多精美、各种造型奇特、花纹繁复、胎体薄而均的、形体很大的青铜器。因此在制造玻璃的工艺中,先民们也在原料中加入草木灰、氧化铅和硝石等助熔剂,用以降低石英砂的熔点:

如安徽亳州出土的属春秋末战国初的半透明眼珠,经科学检测和分析,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铅钡硅酸盐玻璃品;

又如湖南长沙资兴属东周墓葬出土的琉璃壁、其化学成分也是铅钡硅酸盐玻璃系统;
据统计,有100多座墓葬中均出土有具有中国特征的玻璃壁、珠、印、剑管等200多件,可以说,在战国中期,中国已建立起了铅钡硅酸盐玻璃业。如1965年在湖北江陵望山1号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践剑格上镶嵌的2块小小的蓝色玻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玻璃。

越王勾践剑 玻璃镶嵌

而中国现存的最早的玻璃器物中最多见的是一种镶嵌式的玻璃珠,如1976年在著名的湖北随州曾侯乙的属春秋末期的一座墓葬中就出土有100多颗镶嵌玻璃珠,因在单色玻璃珠上嵌进另外多个不同于母题颜色的玻璃,这些被嵌入的玻璃形成多个同心圆图案,乍看类似动物的眼睛,所以又被称为“蜻蜓眼”。这种镶嵌玻璃珠极为复杂,整个工艺流程全靠手工制作,不仅精致华美,而且在当时也是很名贵、稀有的物品。

曾侯乙墓出土春秋时期的“蜻蜓眼”玻璃珠

如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览冥训》就多次提到“随侯之珠”,并与和氏璧相提并论:

“譬如随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贵,失之者贫”。
及至汉代时,玻璃制造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出现了很多独具特色的玻璃制品。如广州西汉初年南越王墓出土了11对牌饰,均是鎏金铜框蓝色板块玻璃,玻璃厚薄一致,色泽晶莹,透明如镜,其中包含的气泡很少。经过科学检测和分析,这些蓝色玻璃就是国产的铅钡硅酸盐玻璃。当然了这还算不上真正的平板玻璃,但是这种具有高超的玻璃制作工艺,为后世的玻璃制造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广州西汉初年 南越王墓蓝色板块玻璃

可见,我国的玻璃制造技术并不是自“张骞通西域”后从国外输入,而是萌芽于西周时期,并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较大发展,先民们采用在青铜制作技术和炼丹术中使用的氧化铅做助熔剂,制造出了独具本土特色的真正玻璃——铅钡硅酸盐玻璃。

后来还采用了硝石做助熔剂而形成了钾硅酸盐玻璃,这两类玻璃发展到汉代时,制作工艺已经相当高超。并外传到了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和中亚地区。

Ⅱ 玻璃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它的起源谁可以讲一下

中国古代没有玻璃来这东西。琉璃源虽然接近,但并非现代意义所说的玻璃,它来源于陶瓷的上釉。虽然历史上可能偶然有这种东西的实物,但并没形成一种生产的品种。

几乎所有的玻璃技术都来自西方国家,中国对玻璃技术基本没有贡献,不要说教别人,就是自己都不清楚。

现代制造玻璃和古代没有什么差别:
将砂子(二氧化硅)、石灰石(碳酸钙)、纯碱(碳酸钠)加在一起熔融后冷却就成为普通玻璃了。远古时代也是如此制造,只不过当时成分不是很准确,有失败的(玻璃的成分可以在很大范围内变动的)。
实际上是往二氧化硅中加入某种金属氧化物(或者几种)基本上都可以制成各种各样的玻璃。比如砂子加入氧化铅则可以制铅玻璃。

Ⅲ 中国玻璃制品的发展历史

世界最早的玻璃制造者为古埃及人。玻璃的出现与使用在人类的生活里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从4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的遗迹里,都曾有小玻璃珠的出土。

公元12世纪,出现了商品玻璃,并开始成为工业材料。18世纪,为适应制望远镜的需要,制出光学玻璃。1874年,比利时首先制出平板玻璃。

1906年,美国制出平板玻璃引上机,此后,随着玻璃生产的工业化和规模化,各种用途和各种性能的玻璃相继问世。现代,玻璃已成为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材料。

几百年来,人们一直认为玻璃是绿色的,是无法改变的。后来发现绿色来自原料中少量的铁,二价铁的化合物使得玻璃显绿色。在加入二氧化锰以后,原来的二价铁变成三价铁显黄色,而四价锰被还原成三价锰呈紫色。

(3)玻璃的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玻璃制品是采用玻璃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生活用品、工业用品的统称。玻璃是一种较为透明的固体物质,在熔融时形成连续网络结构,冷却过程中粘度逐渐增大并硬化而不结晶的硅酸盐类非金属材料。

玻璃制品广泛用于建筑、日用、医疗、化学、家居、电子、仪表、核工程等领域。

通性玻璃是一种无规则结构的非晶态固体(从微观上看,玻璃也是一种液体),其分子不像晶体那样在空间具有长程有序的排列,而近似于液体那样具有短程有序。玻璃像固体一样保持特定的外形,不像液体那样随重力作用而流动。

Ⅳ 玻璃钢的发展史

玻璃钢是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的通俗叫法。它是用玻璃纤维(包括玻璃布、毡等制品)作增强“筋”,用合成树脂作为粘合材料,用一定的方法成型把“筋”粘结在一起,而制成的一种复合材料。

这种复合材料有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人类的祖先早在远古时代就懂得采用这种材料, 如运用稻草增强泥坯作墙体材料就是最原始的复合材料。我国元代所制造的箭弓,已经是当时比较先进的复合材料结构物了。它是用木材作夹芯,在受拉面弓背粘上平行纤维,如棉、麻、绢丝等,在受压面弓里粘上牛角,这在当时已是强有力的战斗武器,无论在设计和材料选择上都可称为当时较先进的技术。

作为近代复合材料的玻璃钢,是从本世纪2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发展起来的。当时的 美国已经有了发展玻璃钢的物质基础,一是从1935年起,连续玻璃纤维已有了较大发展,二是 1939年发明了常温常压下成型的不饱和聚酯树脂。当时的玻璃钢首先用在航空工业方面,如飞机的雷达罩、副油箱等。

50 年代以后,美国开始研制玻璃钢火箭发动机外壳。1957 年回收的红石导弹第一节就是用三聚氰氨玻璃钢制造的。1967 年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试飞了用环氧树脂制造的第一架全玻璃钢结构飞机。进入70 年代,玻璃钢船舶发展较快,西方各主要工业国都趋向于大型化,尤其是玻璃钢扫雷艇,其长度在10m以上。近年来,玻璃钢渔船发展很快,日本的中小型渔船中,玻璃钢渔船已占40%。

我国玻璃钢发展于1958年,当时着重于国防军工方面研究工作。60年代初期研制成功了超厚尺寸的层压玻璃钢部件,为我国的尖端科研作出了贡献。1968年举办了全国第一次玻璃钢展览会,这是对我国玻璃钢工业战线的首次大检阅。当时,展品有几百种,除军工产品外,还有不少民品,而且已经实现了纤维缠绕工艺的机械化生产。但是,玻璃钢工业的真正发展壮大并形成生产能力,还是在70年代之后。

我国玻璃钢产品试制的进展速度还是很快的。例如,1959年试航了9m 长的游艇;1965 年试用了玻璃钢飞机螺旋桨;1966 年试飞了全玻璃钢水上飞机浮筒和解放7 型滑翔机;1968年安装了第一台直径15m的大型玻璃钢风洞螺旋桨;1971 年安装了直径为44m 的大型全玻璃钢蜂窝夹层结构的地面雷达罩;1974 年颁布了0.4立方米 铝内衬玻璃钢气瓶规范,同年,我国第一艘长度为39.8m的大型玻璃钢船舶下水;1975 年第一个直径18.6m 玻璃钢高山雷达防风罩正式服役;1976 年定型了直径8m 的玻璃钢风机叶片,同年,第一座大型钢筋混凝土断桥用玻璃钢修补成功并通车使用。此后,每年都有新的玻璃钢产品研制成功,如冷却塔、化工贮罐、波形瓦、活动房屋、风力发电机叶片、大型电机护环、管道、体育器材及文娱用品都相继投产。目前玻璃钢产品已在我国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建筑、机械、电气、环保、农业以及国防工程等许多领域得到了推广应用。我个人是搞工程的,其中玻璃钢用到的蛮多

Ⅳ LED玻璃的发展历史

2002年,德国LIF公司(Light,Green,Future)研发出基于玻璃镀膜技术的LED玻璃,成功申请欧盟发明专利并授权德国SCHOTT及德国POWER GLASS公司版生权产LED玻璃产品。
2006年,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出基于柔性材料LED膜技术的LED玻璃,成功申请中国国家发明专利。
2008年,上海尊华电子工程有限公司研发出在线镀膜技术的LED玻璃。

Ⅵ 世界玻璃发展史

考古资料表明,中国古代的玻璃制造工艺始于西周时期,历经绵延不绝的两千余年,至清代发展到顶峰,成为古代玻璃史上的鼎盛时期。故宫博物院藏古代玻璃器4000余件。从藏品的时代上看,战国到明清几乎不间断。其中绝大部分藏品为传世品,尤以清代玻璃制品所占比例最大,约占整个藏品的90℅。清代玻璃器又分宫廷制造与民间制造两大系列,宫廷玻璃器占其中的3/4。宫廷玻璃代表了清代玻璃制作的工艺水平,是造办处玻璃厂按照皇帝的谕旨为皇家制作的各种玻璃器皿。有清一代从康熙皇帝玄烨到末代皇帝溥仪,内务府官办作坊——造办处玻璃厂从未停止过玻璃的制造与生产。
玻璃厂建立后,清代的玻璃制作在皇帝和造办处管理大臣的统一指挥下走上了稳步发展的轨道。据不完全统计,康熙朝已有单色玻璃、画珐琅玻璃、套玻璃、刻花玻璃和洒金玻璃等品种,雍正朝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描金玻璃。
单色玻璃是指用单一颜色玻璃吹制的玻璃器皿。康熙朝的单色玻璃是对清以前玻璃制作工艺的继承与发展。这时期的传世品,过去仅知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一件透明玻璃水丞。雍正朝制作数量最多、器型最丰富的品种是单色玻璃,为当时的主流产品。单色玻璃有“涅玻璃”与“亮玻璃”之分,“涅玻璃”是指不透明玻璃,“亮玻璃”是指透明玻璃。
珐琅是一种绘烧于金属胎、瓷胎和玻璃胎上的釉料,康熙年间从欧洲传入我国。玻璃胎画珐琅是清代首创的玻璃装饰工艺,始于康熙朝,而康熙朝玻璃胎画珐琅的实物却一直杳无踪迹,无缘得见。
康熙朝玻璃制作工艺的另一创新是套玻璃的烧制成功。所谓“套玻璃”是指由两种以上颜色玻璃制成的器物。其制作方法有两种,一是在玻璃胎上满套与胎色不同的另一色玻璃,之后在外层玻璃上雕琢花纹;一是用经加热半熔的色料棒直接在胎上作花纹。套玻璃是玻璃成型工艺与雕刻工艺相结合的产物,是玻璃制作工艺史上的重要发明。这两种方法制作出的器物均可见凸雕效果,既有玻璃的质色美,又有纹饰凹凸的立体美。
洒金玻璃是康熙朝创新的又一个玻璃品种。而在雍正的档案中却未见制作洒金玻璃的记载;但雍正朝档案中记载了描金玻璃的制作,描金玻璃是在玻璃表面描绘金色花纹,其制作方法应源于漆器工艺中描金漆的做法。
纵观历史,康熙朝是清代官造玻璃制作工艺的开端和奠定基础的时期,玻璃厂的建立是康熙皇帝玄烨继承中国传统玻璃制作工艺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产物,也是皇家对玻璃制品重视与喜爱的结果。晶莹璀璨的玻璃器成为清代艺术品中的新宠和皇帝重要的赏赐品。雍正朝玻璃颜色达30种之多,可谓五彩缤纷,斑斓绚丽,成为雍正朝玻璃制作工艺的闪光点。乾隆朝是有清一代玻璃制作工艺最为辉煌、全面发展的时期。嘉庆朝是玻璃制作工艺的转折点,从此造办处玻璃厂一蹶不振,工艺水平逐步下降。清代玻璃工艺制作与发展的历史与清王朝的兴盛衰亡息息相关,这正是官办作坊不可抗拒的发展规律。

是谁发明的玻璃?

玻璃伴随人类走过了多少年?
公元前3500年前,由古埃及人首先发明了玻璃,他们用它来制作首饰,并揉捏成特别小的玻璃瓶。到了公元前1000年,古埃及人就掌握了玻璃吹制的工艺,能吹制出多种形状的玻璃产品。
为了纪念古埃及人的这一发明,现代许多水晶玻璃作品上都有埃及人的头以及古罗马人和埃及人作战的图案。

古罗马战败古埃及后,将古埃及战俘放在威尼斯岛上专做玻璃,由此玻璃制作技术传到意大利,进而产生了著名的威尼斯玻璃的鼎盛时期。大约16世纪中叶,意大利的工匠们开始挖掘和利用天然水晶, 然而由于天然水晶硬度大、储量少,很难将它制作成器皿。因此,到17世纪下半叶,意大利玻璃制造商通过在石英砂溶液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铅,由此发明了“人工水晶”又称为水晶玻璃。人工水晶不仅克服了天然水晶的上述不足,而且其透明度高、折光性能好、厚重、耐切割,便于精雕细刻,因此成为玻璃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迎来了意大利玻璃的鼎盛时期。

(二)什么是波西米亚水晶玻璃?
波西米亚水晶玻璃的特点是什么?
早在公元初波西米亚人便从意大利人那里学会了玻璃制造术,聪明的波西米亚人依赖得天独厚的两种波西米亚森林资源:

(1)优质的石英砂矿带

(2)丰富的橡木树资源,人们燃烧橡木来熔炼石英砂,又从橡木灰烬中提取优质的碳酸钾,溶于玻璃溶液中,于是享誉全球的波希米亚“森林玻璃”诞生了。波希米亚人不仅学会了意大利人的白色水水晶玻璃制造术,还推出了波希米亚的特有彩色玻璃。它一举超越了威尼斯玻璃,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水晶玻璃。
到了十九世纪, 捷克工艺大师们根据不同元素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推出了最新的化学配方,他们在玻璃溶液中加入金、银、钙、钴、铀、铜氧化锂等不同有色金属元素,烧制出了红、黄、蓝、绿、紫等不同色彩的水晶玻璃又称水晶琳。使水晶玻璃变幻出五彩缤纷的色泽,从此“捷克的水晶——透明的黄金”
l的美誉传遍全球。

(一)水晶分类

1、天然水晶-----又称石英石,为自然结晶而成,,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颜色多为淡黄色(少量紫色、茶色),硬度大约在8左右,2000度才可熔解,只能雕刻和抛光成小件产品,不能加工制作成大件器皿。
2、人造水晶----- (铅水晶 、无铅水晶 、水晶琳)
(1)、铅水晶:是石英砂(主要成分二氧化硅)中加入一定含量的氧化铅熔炼而成,铅可以使其硬度降低,硬度为4左右。
特点①质重、质软、耐切割
②透明度高,折光性能好,
③敲击有金属声。(是区别于普通玻璃的最大特性)

(2)、无铅水晶: 在石英砂中溶入优质的碳酸钾,以钾元素代替铅元素,又称为钾玻璃,其硬度约6。

(3) 水晶琳 : 在钾玻璃溶液中加入不同的金属元素, 使水晶玻璃呈现不同颜色。称为彩色水晶玻璃,硬度多为6。
特点: ①晶莹剔透、折光性能好
②硬度高、韧性强、相对耐撞击,更适合玻璃表面的刻花和描绘。
③保留并超越了铅水晶的金属声特性。

无铅水晶最大的卖点是:光与音的组合(light and music) 。

(二)工艺
1、白料水晶(含铅水晶、无铅水晶 )
(1)、铅水晶工艺
①吹制:模吹(人工) 机吹(机器)
② 模压、磨花、机压
③ 切割:
机切:(草切)用研磨机切割玻璃表面,刻出花纹。
手工切割:简单切割:深切后酸抛光.火抛光
复杂切割:精密切割、软切割。
④ 精密抛光:手工抛光,几何图形为主体造型,有立体感,多棱遮光。

(2)、无铅水晶:就是用优质的碳酸钾代替氧化铅合成水晶玻璃,无铅玻璃比铅玻璃硬度高,因此不适宜作复杂的切割、磨花,只可作简单切割、表面刻花、鎏金、鎏银等。

2、彩色系列:
彩色产品中往往工艺混合使用。
(1)烧制
①人工吹制----空吹、型吹
用铁管的尖端卷住熔化于摄氏1400度的玻璃,用力吹气,转瞬成型。
空吹就是凭借工匠师的想象,即兴决定玻璃的形状,
型吹就是按照木制或金属制模具吹出玻璃的形状

② 手工热成型 (窑炉玻璃):当玻璃在摄氏1000-1400度高温时,用剪子剪切或拉长玻璃,按照工艺师的想象和设计塑造出不同的艺术造型。

固定的造型
即兴发挥 (这种工艺的顶尖级作品是Ronini)。

(2)描金
①重描金系列:这类产品最具有欧洲古典皇家风范,表面用重金粉装饰,用手工描绘和堆塑法浪花精制而成。它的价值多以用金的纯度和多少、珐琅花的密度和图案的复杂程度来论质。通常其手工含量在70%至90%以上;BCT产品的突出特点是:表面装饰金是纯金。这类产品又分为手工成型的瓶胚和机制成型的瓶胚,手工的价值高于机制。J&Q品牌产品具BCT所提供的用金证明。

② 轻镏金、轻镏银系列
分为彩色轻镏金、轻镏银(如黄金叶系列)与无色轻镏金、轻镏银(如郁银、郁金系列);
③ 手绘:手工平面彩绘工艺:法琅花
④ 刻花:手工刻花(红蓝刻、大雁系列)
电脑刻花 (花杯、悠兰)
(3)、 彩色工艺:
顶尖工艺当属化学配方:根据不同的金属元素的物理和化学特性烧制成不同的颜色掺入金属元素,产生不同的颜色

加入黄金-----呈现红色,
加入白银-----呈现黄色,
加入钙-----呈现绿色,
加入钴----呈现兰色。
加入铵-----呈现紫色,
加入铜-----呈现玛瑙色,
加入氧化锂-----呈现大理石色。

②喷涂工艺:
是一种高温烤制的上色技术,可以用在玻璃瓶胚内外,不仅用在水晶琳瓶胚,而且可以用在铅水晶瓶胚上(如机制包金系列、简单包金系列、彩色三角重描金。)表面涂色,如古典系列产品里面喷色,如机制包金系列、简单包金系列

③表面上色:
瓶体外部局部上釉彩,有些颜色原料中含有镉元素,如上色时温度达不到1000度以上,使用时镉易从产品中释放出,会导致人体大脑及神经系统受损,所以要求温度控制必须准确。一般小工厂都是由人工来控制温度, 而BCT定牌生产的这类产品(如红、兰、紫刻系列)是绝对安全可靠的。

Ⅶ 钢化玻璃的发展历史

钢化玻璃的发展最初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期,有一位叫罗伯特的莱茵国王子,曾经做过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把一滴熔融的玻璃液放在冰冷的水里,结果制成了一种极坚硬的玻璃。这种高强度的颗粒状玻璃就像水滴,拖有长而弯曲的尾巴,称为“罗伯特王子小粒”。可是当小粒的尾巴受到弯曲而折断时,令人奇怪的是整个小粒因此突然剧烈崩溃,甚至成了细粉。上述作法,很像金属的淬火,而这是玻璃的淬火。这种淬火并没有使玻璃的成分发生任何变化,所以又叫它是物理淬火(physical tempered),因此钢化玻璃称为淬火玻璃(tempered glass)。
玻璃钢化的第一个专利于1874年由法国人获得,钢化方法是将玻璃加热到接近软化温度后,立即投入一温度相对低的液体槽中,使表面应力提高。这种方法即是早期液体钢化方法。德国的Frederick Siemens于1875年获得一项专利,美国马萨诸塞州的Geovge E. Rogens于1876年将钢化方法应用于玻璃酒杯和灯柱。同年,新泽西州的HughO’heill获得了一项专利。
20世纪30年代,法国的圣戈班公司和美国的特立普勒克斯公司,以及英国的皮尔金顿公司都开始生产供给汽车作挡风用的大面积平板钢化玻璃。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也相继进行了钢化玻璃工业生产。从此世界开始了大规模生产钢化玻璃的时代。
1970年以后,英国的Triplex公司用液体介质钢化厚度为0.75~1.5mm的玻璃获得成功,结束了物理钢化不能钢化薄玻璃的历史,这是钢化玻璃技术的一个重大突破。
中国的钢化玻璃历史最初始于1955年,有上海耀华玻璃厂开始试制,1958年秦皇岛市钢化玻璃厂试产成功。1965年秦皇岛耀华玻璃厂开始生产军工用钢化玻璃,20世纪70年代洛阳玻璃厂首家引进了比利时钢化设备。同期沈阳玻璃厂化学钢化玻璃投入生产。
20世纪70年代开始钢化玻璃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全面的推广和普及,钢化玻璃在汽车、建筑、航空、电子等领域开始使用,尤其在建筑和汽车方面发展最快。

Ⅷ 玻璃的起源

从西周时期玻璃产品出现一直到今天,对于玻璃的称呼有很多种变化。我们可以在历史文献中经常见到以下这些对于玻璃的称谓:理(球)琳、陆离、璧流离、流离、碧颇黎、颇黎、玻璎、玻璃、琉璃、药玉、瑾玉、料器等等。



玻璃一词起源于国外,在李志超先生的《汉语“玻璃"的起源》中提到,玻璃来源于西班牙语Vitrum,现在西班牙语等语言中仍然保留着这个词的词根,后来才有了现在广泛使用的Glass一词。11根据Vitrum的音译,在我国古代出现了“壁流离”这个词,也多见于《汉书》中。而这些称谓中最早出现的是“缪琳”,出自战国时期《尚书●禹贡》。屈原在《楚辞●刘向》中写道:“薜 荔饰而陆离荐兮,鱼麟衣而白蚬裳。”东汉文学家王 逸为其作注:“陆离, 美玉也。”由此可以看出,“理琳” 与“陆离”指的是美玉,同时也借指仿造美玉的玻璃制品。早在战国时期,玻璃制品在我国并没有大量出现,这两个词也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

《汉书.地理志(下)》中记载:.....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131西汉时期,在《后汉书。西域传》中被称为“大秦”的罗马帝国玻璃器的制作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且通过海陆丝绸之:路运到中国,“璧流离” 一词也多见于当时的历史文献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璧流离” 一词也被简化为“流离”“琉璃”等。

Ⅸ 金属玻璃的发展简史

金属玻璃的出来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自30年代,Kramer第一次报道用气相沉积法制备出金属玻璃,在1950年,冶金学家学会了通过混入一定量的金属——诸如镍和锆一去显出结晶体,1960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Klement和Duwez等人采用急冷技术制备出Au75Si25金属玻璃。当合金的薄层在每秒一百摄氏度的速率下冷却时,它们形成金属玻璃。但因为要求迅速冷却,它们只能制造成很薄的条状物、导线或粉末。
最近,科学家通过混合四到五种不同大小原子的元素,去形成诸如条状的多种多样的金属玻璃。变化原子大小使它混合而形成玻璃从而变得更韧。这些新合金的用途之一是在商业上用来制造高尔夫球棍的头。

Ⅹ 玻璃的历史:中国和西方差在哪儿,玻璃历史

近两百年欧美的发展超过中国有各种各样的复杂原因,但玻璃技术内在两千多年来欧洲地区容的不断推广和改进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玻璃制造虽然起源于埃及和希腊,但是罗马人改进和推广了这一技术。玻璃不但塑造了欧洲的文化(建筑风格、葡萄酒文化和啤酒文化),更是其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的一个必要前提。眼镜、显微镜、望远镜、试管、照相机和电灯泡都是以玻璃为主要原料。近代光学、近代化学、现代生物学和医学及天文学的诞生也都离不开玻璃的作用。相比之下,制造玻璃的技术一直在中国停滞不前。虽然早在战国时期就有玻璃珠,但大规模的玻璃生产直到清朝才出现。而清朝生产的玻璃主要用来做鼻烟壶,而不是面向窗户或镜子等实用市场。玻璃技术在中国古代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遗憾。在今天流行的众多穿越小说中,从当代穿越到中国各个朝代的主人公们,用来发财致富而引进跨时代的物件很多也都与玻璃有关:玻璃工艺品、镜子、望远镜和显微镜等。

阅读全文

与玻璃的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