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景德镇到底遗存着怎样的世界性价值
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文章,还可点击右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
9月2日下午,景德镇文化遗产保护暨御窑厂遗址申遗学术研讨总结报告会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报告厅举行。市委书记钟志生出席并讲话,市长梅亦致辞,市政协主席黄康明出席。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委宣传部部长吴隽主持,副市长熊皓,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市申遗办主任余乐明出席。
图/景德镇御窑厂遗址鸟瞰
国内40余位遗产保护、考古文博、城市规划、文化研究等领域的著名专家,就景德镇瓷业考古发现与研究、老城保护与更新、景德镇制瓷业历史和地方文化特色、景德镇御窑厂遗址系列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总体策略和行动计划四个议题开展探讨,并形成总结报告。
图/1号会场
国家文物局文保司副司长唐炜、景德镇市委书记钟志生、市长梅亦等领导参加了会议并讲话。
图/2号会场
出席嘉宾讨论的内容见解独到,精彩纷呈
国家文物局文保司副司长唐炜出席并讲话,
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会副会长李季对此次研讨会进行总结陈述。
遗产类专家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国家遗产中心主任、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主席吕舟就《景德镇御窑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行动计划》作小结报告;
文保类专家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总工程师、党委书记侯卫东就《景德镇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利用》作小结报告;
规划类专家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任研究员张广汉就《景德镇老城保护利用》作小结报告;
文化类专家组,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方李莉就《景德镇陶瓷文化与城市发展》作小结报告。
图/御窑厂遗产构成要素
钟志生指出
来自全国申遗、文保、规划、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齐聚景德镇,专门就“景德镇文化遗产保护暨御窑厂遗址申遗”主题进行学术研讨,为景德镇的遗产保护利用、文化传承和名城规划建言献策,充分说明了景德镇文化的无穷魅力。景德镇瓷器不仅是商贸往来的重要商品,也是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载体,是传播中华文明的使者,其独特魅力广泛影响着世界人们的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审美情趣。景德镇陶瓷还是中国文化、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在对接“一带一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千年窑火、万里瓷路使景德镇始终享誉古今中外。
图/御窑厂遗址
文化是城市之魂,是城市永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御窑厂遗址申遗和老城保护要有机结合,申遗工作要贯彻开放、互鉴、整体、具体、可行的思路。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学术造诣深厚,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眼界,站位高、定位准,为景德镇文化保护工作提出了真知灼见、贡献了智慧力量。此次研讨会在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和御窑厂遗址申遗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总结报告会思想丰富、成果丰硕,其内容需要认真梳理、全面整理。通过规划的引导、专家的指导,进一步用国际化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用国际化思维做好文化保护。
景德镇是一座千年古镇。千年古镇为我们留下了历史财富,同时留住城市记忆、延续历史文脉,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是我们神圣的使命。这两年,我市全城动员、全民参与、全域行动,通过大力实施环境整治,从“洗脸”到“洗脚”,使景德镇的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目前,“整洁”基本到位,“整齐”初见成效,“整治”有序推进。如果说这是为景德镇“塑形”的话,下一步我们就要为这座城市“铸魂”,而铸造景德镇的“文化之魂”,重点在于保护文化遗产、建好文化项目、加强文化交流。
唐炜首先代表国家文物局向此次研讨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出席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致以诚挚问候。
“
景德镇是闻名中外的瓷都,也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近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中力度很大,成效显著。国家文物局支持景德镇全面推进御窑厂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投入资金用于御窑厂遗址的考古、规划、保护、展示和环境整治工作。今年,国家文物局特批将御窑厂遗址单独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并向世界遗产中心提交了提名表格,使申遗工作迈出了实质性的一大步。
”
就御窑厂保护和申遗工作,唐炜提出三点要求
一是深入开展考古研究。要加强古代遗址的有效保护,有重点地进行系统考古发掘,通过持续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明确御窑厂遗址及相关文物遗存分布范围和准确边界。
二是加强遗址公园建设。要以御窑厂国家遗址公园为核心,适当整合周边的历史文化街区,形成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历史街区及周边的陶瓷作坊等“四位一体”格局,协调处理好遗址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关系。
三是扎实推进申遗工作。要站在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历史高度,按照世界遗产的高标准、严要求推动御窑厂遗址的保护工作。
梅亦指出
景德镇至今仍保留着国内外最为丰富而且独特的陶瓷文化遗存,以及规模庞大、完整复杂的陶瓷产业体系,这些都是老祖宗留给景德镇人的宝贵财富。保护好御窑遗址,挖掘好遗址价值,宣传好陶瓷文化,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景德镇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文物保护工作方针政策,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切入点,统筹推进文化遗产和老城保护工作,在多方征求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遗址保护和利用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将御窑厂遗址13.1公顷核心区、80公顷延伸区、240公顷“陶阳十三里”老城区的保护工作逐步扩展覆盖到主城区以及全市各申遗要素点的总体思路。汇集众智,借鉴样板,做好顶层设计,实现文化振兴,是召开这次研讨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市将会把此次研讨会上取得的成果进行归纳整理,作为我市下一步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智库,用于指导文化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实践。
据悉,为期两天的景德镇文化遗产保护暨御窑厂遗址申遗学术研讨会,专家学者们汇聚一堂,围绕“遗产申报、文物保护、名城规划”等主题,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共提交学术论文十余篇,50多位专家学者作了主题报告和交流发言,我市将进行收集整理,编汇成册,作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性建议。
文章作者:吴绍斌
文章来源:景德镇日报、清源文化遗产
『贰』 介绍景德镇经济,文化背景
始置新平镇
【始置新平镇】东晋时,置新平镇,是为景德镇建镇之始。后发展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
瓷业初兴
【瓷业初兴】五代时期,景德镇瓷业开始兴盛,人才荟萃,技艺日新,作为中国瓷都的地位由此开始奠定。?
唐英督陶
【唐英督陶】雍正六年(1728),唐英以内务府员外郎身分到景德镇驻厂署协理陶务。唐英一到景德镇,便"聚精会神,苦心竭力,与工匠同其食息者3年",很快掌握了瓷业生产诸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掌握了瓷业生产的物料、火候变化规律。雍正八年(1730)绘制《陶成图》,并注重对实物的保存与研究。他把存放在"僧明寺"的明万历年间制青花龙缸移到"佑陶灵祠",还写了《龙缸记》。雍正十三年(1735),作《陶成记事》,并汇集《瓷务事宜示谕稿》,作序刻于石。次年,以淮安关使兼总理陶务。唐英管理瓷务多年,躬身实践,并注意发挥工匠们的聪明才智,历代名窑无所不仿、无所不精,世人都称之为唐窑。"厂窑至此,集大成矣。"乾隆八年(公元1743)五月,唐英编《陶冶图说》,制图20幅,对景德镇瓷业在采石、制泥、淘炼泥土、炼灰、配釉、制造匣钵、制坯、采取和炼取青料、绘画、沾釉、吹釉、成坯、入窑、烧窑、洋彩、束草装桶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和记载。全文虽只4500字,但图文并茂,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已流传到欧洲。唐英还著有诗文《陶人心语》。到乾隆八年(1743)十一月结束瓷务离镇,先后在景德镇整整15年,从管理和技术上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白围裙"运动
【"白围裙"运动】清嘉庆年间(1796-1820)景德镇的陶瓷行业中有个茭草行,即现在的包装行业。那时,包瓷器用稻草,劳动强度很大,所以旧时原来有个规矩:茭草工人吃的是白米饭,每逢阴历初一、十五,一条凳(5个人)每人一斤猪肉。到了嘉庆年间,老板把白米饭改成砻米(糙米),猪肉也取消了。为了恢复原来的规矩,以郑子木为首的全镇茭草工人举行大罢工。浮梁知县把郑子木等十几个为首的工人抓了起来,并通令复工,但没有动摇工人们的斗争意志。最后由于运输船停岸待货,瓷商焦急万分,只好进行谈判。经过协商,提出复工条件:第一,释放郑子木等,恢复惯例;第二,倘有人违犯,"罚戏"三晚。实行规约后,茭草工人全体复工。可是,不久资方就撕毁了规约,激起工人重新举行罢工。官府则以维持秩序为由,连夜逮捕郑子木等人。知县在县衙堂上摆了两大火盆,上面分别煨烧着一顶铁帽和一双铁靴,以酷刑相威胁。郑子木慷慨赴义,被酷刑杀害。惨案发生后,为了纪念这位为大众利益而宁死不屈的勇士,茭草工人在工作时,每人都系上一条白围裙,世代相传。?
成立陶业学校
【成立陶业学校】江西新建人张浩,曾留学日本学习窑业,1906年回国后与康达合作在鄱阳创办"中国陶业学堂"。1912年,陶业学堂与江西瓷业公司分立,改为"江西省立陶业学校",1915年更名"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张浩任校长。次年设分校于景德镇,定名"江西省立乙种工业学校"。这是景德镇最早的陶瓷教育机构。?
成立瓷业美术研究社
【成立瓷业美术研究社】1912年,江西新建人王琦与吴蔼生、汪野亭等人组织"瓷业美术研究社",开展陶瓷技艺研究活动,社员有300多人。入社者要交作品一件以供陈列和研究。曾开过3次大的画展,并选出优秀作品出版画稿20多期,影响很大。1926年北洋军阀军队路过景德镇,美术研究社被抢劫一空,被迫停顿。?
北伐军光复景德镇
【北伐军光复景德镇】1926年11月18日,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二师师长贺耀祖率部进驻景德镇,委派舒兆雄任浮梁县第一任县长。镇上各界群众在太白园召开"光复瓷城祝捷大会",到会者达1万余人。从此,结束了北洋军阀在浮梁的统治。?
杜重远重振瓷业
【杜重远重振瓷业】30年代,洋瓷倾销,景瓷衰落,工艺退化,许多瓷窑停烧,省城有人主张将瓷业中心从景德镇迁往别地。1934年初,杜重远应当时江西省政府的邀请,到景德镇调查,写出《景德镇瓷业调查记》,提出了振兴景德镇瓷业的主张。杜氏早年留学日本,专攻陶瓷,回国后曾在沈阳开办隆兴瓷业公司。他呼吁"实业当局,各方领袖,急起设法,速谋补救,勿使此千年国粹而淹没沉沦"。经过多方努力,国民党当局才决定重振景德镇瓷业,并由杜氏主持其事。他提出以下措施:(1)取缔"禁春窑"(春节以后窑停烧两月);(2)禁止"买位置"(烧窑工向窑主交钱买岗位);(3)取缔宾主固定制,规定各行各业可以货随客便,(4)确定窑身规格;(5)筹设原料精制厂,统一下料配方;(6)创办模范窑厂、瓷厂;(7)成立陶研所;(8)建议柴窑改煤窑;(9)创办陶瓷试验所;(10)设瓷业陈列馆;(11)设立陶瓷推销处,广开销售渠道;(12)筹设供销合作组织,组织瓷器参加土特产展览。1934年12月成立陶业管理局,杜重远担任局长。杜氏首先创办了"陶业人员养成所",从上海、南昌等地招收72名高中毕业生进行培训。其次,开办4个工人训练班,对工人进行时事、文化与技术教育,共训练瓷业工人1600多人。同时在瓷业管理局门口办露天讲演场,进行国内外形势与瓷业改革的教育,以团结一大批爱国人士和进步青年,为景德镇的瓷业恢复作出贡献。杜重远于1935年因《新生周刊》事件被迫离开了景德镇,1943年在新疆惨遭盛世才毒手而为国捐躯。他在景德镇只有两年时间,但他为景德镇瓷业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却受到瓷都人民的怀念 COLOR=Red]“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景德镇因瓷而生,也因瓷而亡。历史0 e5 A0 l* T) Y3 E# Z& v
; i/ U0 n. Q7 l发展总迹可寻。当年江西(江南)四大名镇,当今除景德镇外,其余三个也因历史的变迁,
7 |0 @* h( }% R. }+ V* o6 o* v
# D6 X% u( o8 p而惨遭衰落的厄运。景德镇的存在,当然也有它存在的合理性,细味景德镇能存在至今的的! H0 N& E8 |' }" E
3 Z! K* O8 }9 e( [, _
合理条件;景德镇是应“瓷”,而存,况属计划经济时代。而市场经济来临时的景德镇也将6 K$ F+ _1 n# O8 t6 N
# @# D3 ]: M9 K; Z. N
难逃厄运,同样逃不出没落的境地。, g1 a' a" ^# m& z7 p
" K7 j: d& i* H2 V$ ~& q r2 W* K5 F/ _" q
自从“瓷都”易家后,景德镇的经济,一落千丈。除了几家国家级(部属)企业支撑景德镇: L' n7 _) G" y4 H
4 K0 T4 M6 n* _, K/ h* M# F, Y的数字经济外(或者说是经济上的数字游戏)。[/COLOR]最能反映民众生活水平的区属经济,就像黑暗& y) r- k5 W0 _- R, j: K, W
4 {: w; W. f& g# E/ s1 ?: I中的孤灯,随风飘摇奄奄一息。以下一组数据将很客观地反映出当今景德镇的经济状况和民
& V: Q9 e- e3 \$ X7 x9 m0 l1 K7 [: P2 N4 d% J; ?! Q0 [0 _; }
众的尴尬境地。$ j1 U* ]1 I4 U g" Y/ f
- ?7 z3 a! U; T9 y1 c
6 p' N. a% |5 U& R/ M
5 _& { ]3 Y( J0 c ~
珠山区(17.2亿) + 昌江区(14.8亿) < 乐平市(60.1亿)
2 r: q& d' B- s' f8 p- ?) V6 w5 T' I
珠山区(17.2亿) + 昌江区(14.8亿) < 信州区(51,8019 17.93) < 广丰县66,9260 20.85" ^6 k8 f2 c7 v4 G/ ~/ n6 x
6 t9 x1 e. x: r
/ U F) v: e! i6 b
, k3 K# r! D" c! O8 z3 g- b) f两区之和是乐平的2/3;是信洲区的3/4;是广丰县的1.95/3。! s& ^+ |7 D( M2 t( Y3 |
7 F/ G3 d$ c7 Z% E/ \: {( {还不到德兴市的一半啊,还差5个亿才一半。比贵溪市就更少了。贵溪市抵的上景德镇市的5
5 K: j: _: O8 m8 ^
2 E) ^( j2 N" [2 \个区之和啦。[/COLOR][/SIZE]
『叁』 景德镇属于江西哪个市
景德镇属于江西景德镇市, 别名 “瓷都”,为江西省地级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属于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
『肆』 景德镇的意思
景德镇来源于景德年间的瓷器。。后来慢慢发展为景德镇。直到现在成为景德镇市。。
『伍』 景德镇陶瓷馆的历史文化
瓷都——景德镇,是世界陶瓷艺园一颗灿烂的明珠。景德镇陶瓷馆以特有的陈列形式,集历代名瓷于一室,述千年历史于一时,展示了瓷都的悠久历史。
据史籍记载:景德镇冶陶始于季汉,唐代有陶窑、霍窑。产品色素润,有假玉器美称。五代至宋,窑场遍布镇内及镇郊南河两岸,五代白瓷已达到现代的瓷质标准;宋代影青瓷质细腻,色莹润,光致茂美,著行海内,成为我国青白瓷系的故乡。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在镇置监镇官,制器进御,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元代曾设浮梁瓷局掌烧宫廷用瓷,当时成功烧造了青花、釉里红、铜红釉、霁蓝釉、卵白釉及釉上三彩、金彩等新品种,尤以青花艺术名扬四海。明初在镇珠山设御窑厂,瓷业出现官、民窑竟市的繁荣景况。官窑以永乐、宣德青花、祭红、甜白釉,成化斗彩、孔雀绿与娇黄釉,以及嘉靖、万历的五彩、矾红彩,均名噪一时;民窑则以自由奔放的青花、弘治至嘉靖的珐华彩及素三彩等引人注目。这时的景德镇,正是火光红焰照天,夜令人不能寝的四时雷电镇。清代制瓷技艺精进,康、雍、乾时期攀登了我国制瓷历史上的高峰。康熙五彩、三彩、珐琅彩,雍正粉彩、墨彩,以及乾隆古铜彩、玲珑等品种精妙绝伦;这一时期的郎窑红、美人醉、钧红、天青、茶叶末和炉钧、珐翠等高、低温颜色釉丰富多彩,取得了超越前古的成就。此后,随着社会的江河日下,瓷业生产日渐衰败,陶瓷艺术流入堆砌、繁琐,黯然失色。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资料社会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古老的手工瓷业的生产、管理,沿着现代化方向发展,景德镇陶瓷重绽新蕾。具有传统特色以及创新花色的品种不断增加,产品质量、产量日新月异。青花、粉彩、青花玲珑等品种荣获国家金质奖、高温颜色釉瓷,薄胎瓷获国家银质奖,另有多项产品分别获得轻工部、江西省优质产品奖。
景德镇瓷器以她特有的艺术魅力赢得了中外人民的赞誉。景德镇--这颗灿烂的明珠将永放光华!
『陆』 景德镇陶瓷文化有哪些
陶瓷文化
景德镇瓷器历史
从汉朝开始烧制陶器,距今1800多年,从东晋开始烧制瓷器,距今1600多年。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诗人陈志岁《景德镇》诗云:“莫笑挖山双手粗,工成土器动王都。历朝海外有人到,高岭崎岖为坦途。”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青花、玲珑、粉彩、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 郑和下西洋与景德镇瓷器 据有关史书记载,古代东南亚、阿拉伯、非洲及欧洲地区的人十分喜欢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的瓷器。公元1405年 (明永乐三年)开始,郑和七次下西洋,携带了大量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瓷器,促进了中国陶瓷远销海外,扩大了中国陶瓷的声誉,也极大地推动了景德镇的陶瓷国际贸易。 这些情况在《明史》和郑和随行翻译费信著的《星搓胜览》都有记载。郑和下西洋对发展中国的陶瓷生产 , 特别是发展景德镇的青花瓷来讲,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郑和七次下西洋,景德镇青花瓷、浙江青瓷、福建白瓷,扬名海外,并由东非传及欧洲,使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青花瓷,名声大振,海外需求大量增加。 当时不但海外商船相继到泉州,并派人到景德镇、杭州贩运瓷器绸缎等商品,而且明代国内不少大商人如李锦、潘秀、郭震等,大量装载瓷器等物出海销售,满足海外需求。当时巨商郑芝龙兄弟,拥有商船百艘,海员千余人,常到景德镇采购青花瓷、茶叶,去浙江采购绸缎,然后派遣海船运到东南亚、阿拉伯、东非各地销售,深受欢迎。后来,日本著名陶瓷考古学家三上次男率学者在东南亚、非洲考察了中国古代陶瓷输出亚非各国的大量碎片,著有《陶瓷之路》一书,称海上丝绸之路为陶瓷之路,也是古代景德镇陶瓷的国际贸易之路
『柒』 景德镇的文化艺术
景德镇是世界著名瓷都,制瓷历史悠久。史籍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可见早在汉代就开始生产陶瓷。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陶瓷工业非常繁荣。新中国建立后,对当时中华民国时期的陶瓷企业和作坊进行了大规模的整合,陶瓷生产规模扩大形成了以日用瓷为主体,艺术、建筑、工业、电子等各类陶瓷共同发展的陶瓷工业体系;1958年创办了一所专门培养高级陶瓷人才的高等学校—景德镇陶瓷学院,成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以及陶瓷科研教育中心。 1985年9月26日,景德镇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评选,将樟树定为景德镇市市树。景德镇的樟树干粗枝壮,冠大叶茂,体健寿高,苍劲古朴,姿态雄伟,它象征着瓷都历史之悠久及古城之新貌。
景德镇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评选,将茶花定为景德镇市市花。景德镇市的茶花,品种计有60多种以“赤丹”、“西施面”最为名贵,属中国稀有之品种。 赵慨(公元304-?) 字叔朋,河北滏阳(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人。晋代陶工,景德镇瓷器师祖。早年在福建、浙江、江西为官,因不趋炎附势,疾恶如仇,得罪上司和僚属,遭奸臣所害,降职贬官,来到新平镇隐居。
何稠隋代著名建筑家,工艺家。隋代,何稠为研制琉璃瓦,曾专程前来景德镇进行试烧。经过反复试验使烧成温度大为提高,使景德镇陶瓷生产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陶玉唐武德(618-626)中昌南镇(今江西景德镇)人。将所造瓷载入关中,称为假玉器,具贡于朝,于是昌南镇名闻天下。名曰陶窑,《浮梁县志》。
霍仲初昌南镇东山人,唐代制瓷名匠.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朝廷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瓷进御”,使新平县昌南镇瓷器一举名天下。霍氏所办的窑厂,被称为“霍窑”。
唐英(1682-1756年),清陶瓷艺术家,能文善画,兼书法篆刻且又精通制瓷。
王步(1898-1968年),晚年所作青花瓷及中国画常署陶青老人。
王大凡(1888-1961年),专攻陶瓷艺术创作,是一个多产的陶瓷艺术家。
刘仲卿(1898—1969年),9岁开始学艺,从事陶瓷艺术67年。
另外还有:刘雨岑(1904—1969年)、杨海生(1922—1970年)、徐播生(1891—1966年)、曾龙升(1900—1964年)、潘庸秉(1900—1961年)、龚耀庭(1910—1975年)、珠山八友,等等。
现今景德镇有许多工艺美术家在陶瓷美术创作领域:王锡良,张松茂,秦锡麟,唐自强,刘远长、汪洋、钟辉、钟剑、一鸣、魏卿、蓝国华、汪鹏、汪洲、谢勤、江立会、赵集富等等。截止2013年共60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该地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著称。其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色釉瓷,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
历史上的景德镇瓷器,不但海内擅声,而且海外亦广为流誉。据有关史书记载,古代东南亚、阿拉伯、非洲及欧洲地区的人十分喜欢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的瓷器。公元1405年 (明永乐三年)开始,郑和七次下西洋,携带的大量瓷器,景德镇瓷器占有重要地位。陈志岁《景德镇》诗 :“莫笑挖山双手粗,工成土器动王都。历朝海外有人到,高岭崎岖为坦途。”诗朴实地纪载了“瓷都”的历史形迹,且写出了景德镇瓷器在国际市场上的卓越地位。
后来,日本著名陶瓷考古学家三上次男率学者在东南亚、非洲考察了中国古代陶瓷输出亚非各国的大量碎片,著有《陶瓷之路》一书,称海上丝绸之路为陶瓷之路,也是古代景德镇陶瓷的国际贸易之路。 景德镇陶瓷学院创建于1958年,当地人称陶院,是全球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所陶瓷高等学校,现分为新厂和湘湖两个校区。景德镇陶瓷学院共有在校生15000余人;教职工1135人,其中正副教授400余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16位。
鉴于学院在行业中的特殊地位,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硅酸盐协会陶瓷分会、中国陶瓷协会信息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全国日用陶瓷检测中心、全国日用陶瓷标准化中心在学院建立。 1.高岭瓷土矿遗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北50公里鹅湖镇高岭山,遗址分布在方圆10平方公顷的范围内。
2.三宝蓬瓷石矿遗址,位于景德镇东南约12公里。
3.陈湾瓷石矿遗址,位于景德镇市西南约20公里鱼山乡陈湾村附近。
4.大洲瓷土矿遗址,位于景德镇西北约45公里浮梁县黄坛乡境内,矿床属花岗岩风化残积型
5.马鞍山制匣土遗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南约2公里马鞍山。
『捌』 千年瓷都“景德镇”真的只是一个镇么
景德镇位于江西东北部的一个市镇,并不是一个镇,景德镇历史悠久,由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因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遂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沿用至今。
『玖』 景德镇的历史文化
1949年4月29日,景德复镇和浮制梁县的政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接管。景德镇与县划开建市。5月4日成立中国共产党景德镇市委员会和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先后隶属赣东北行署、乐平专区、浮梁专区、上饶专区。1953年6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景德镇市为江西省辖市。1960年,浮梁县建制撤销,其行政区域划入市境。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将乐平县划属市辖,并将波阳县属的鱼山、荷塘两个行政区域划归景德镇市辖。1985年,市辖乐平县和珠山、昌江、鹅湖、蛟潭四个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浮梁县建制,撤销鹅湖、蛟潭两区。1992年9月,乐平县撤县建市(县级市) 。2005年,景德镇市辖乐平市、浮梁县和珠山、昌江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