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齿轮的发展历史

齿轮的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21-02-04 08:02:38

『壹』 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简史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公司相继投入巨资进行技术改造,加快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调整,引进国外多项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不断提高产品设计、制造水平,全方位拓宽配套的领域。主导产品:船用齿轮箱、工程机械变速箱、汽车变速器、工业传动装置、风力发电齿轮箱、农业机械变速箱、调速离合器、粉末冶金件等八大类近千个品种,被众多领域广泛应用,其产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国领先地位。“前进”、“杭齿”的品牌产品,信誉至上,奉献社会,为用户创造了巨大效益。

『贰』 距今4亿年历史的“神秘”金属齿轮是谁留下的

“神秘”金属齿轮是4亿年前的生物海百合留下的,这是海百合的化石。

『叁』 齿轮比率的历史渊源

早在1694年,法国学者Philippe De La Hire首先提出渐开线可作为齿形曲线。1733年,法国人M.Camus提出轮齿接触点的公内法线必须通过中心连容线上的节点。一条辅助瞬心线分别沿大轮和小轮的瞬心线(节圆)纯滚动时,与辅助瞬心线固联的辅助齿形在大轮和小轮上所包络形成的两齿廓曲线是彼此共轭的,这就是Camus定理。它考虑了两齿面的啮合状态;明确建立了现代关于接触点轨迹的概念。1765年,瑞士的L.Euler提出渐开线齿形解析研究的数学基础,阐明了相啮合的一对齿轮,其齿形曲线的曲率半径和曲率中心位置的关系。后来,Savary进一步完成这一方法,成为现在的Eu-let-Savary方程。对渐开线齿形应用作出贡献的是Roteft WUlls,他提出中心距变化时,渐开线齿轮具有角速比不变的优点。1873年,德国工程师Hoppe提出,对不同齿数的齿轮在压力角改变时的渐开线齿形,从而奠定了现代变位齿轮的思想基础。

『肆』 在历史前进的齿轮上,崔永亮创造过哪些辉煌

崔永亮是崔述第13氏后代,原名崔思亮,属于汉族人士,生于焦作孟州,现在25岁,版属虎。狮子座的他,爱好打篮球权,乒乓球,运动型极强的体育都爱好。
1986年出生韩语故里的他,具体出生地为孟州谷旦曲村。天生有种不怕输的精神,虽然学业上没有取得多大的成绩,但是在社会的大舞台上确实创造了辉煌。
单枪匹马在洛阳开始了创业的路程,公司由最初的2张办公桌发展到现在的6张办公桌,员工从自己走到现在的团队稳定,虽然人员是来了走了走了又来了,不管如何,崔永亮确实在创业的道路上走的稳稳当当,把竞驰软件在洛阳的市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朽的辉煌。
客户从零到有,客户群从小到大,可以说洛阳每个市场都有崔永亮的客户,有些客户购买竞驰软件不是因为竞驰软件好,而是因为崔永亮这人过于实诚而愿意花钱结交这个朋友。每次的成长都是崔永亮艰辛付出的结果。崔永亮相信付出就会有回报,崔永亮不相信天上会掉馅饼的谎言,崔永亮不相信不经历风雨会出现彩虹,正懂得这些道理。每个市场里崔永亮的血汗和身影。
努力吧,辉煌是自己创造的。

『伍』 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齿轮是哪个朝代

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齿轮是在战国时期。
东汉初年(公元 1世纪)已有人字齿轮。三国时期出现的指南车和记里鼓车已采用齿轮传动系统。晋代杜预发明的水转连磨就是通过齿轮将水轮的动力传递给石磨的。
史书中关于齿轮传动系统的最早记载,是对唐代一行、梁令瓒于 725年制造的水运浑仪的描述。北宋时制造的水运仪象台(见中国古代计时器)运用了复杂的齿轮系统。明代茅元仪著《武备志》(成书于1621年)记载了一种齿轮齿条传动装置。
1956年发掘的河北安午汲古城遗址中,发现了铁制棘齿轮,轮直径约80毫米,虽已残缺,但铁质较好,经研究,确认为是战国末期(公元前3世纪)到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年)期间的制品。
1954年在山西省永济县蘖家崖出土了青铜棘齿轮。参考同坑出土器物,可断定为秦代(公元前221~前206)或西汉初年遗物,轮40齿,直径约25毫米。关于棘齿轮的用途,迄今未发现文字记载,推测可能用于制动,以防止轮轴倒转。
1953年陕西省长安县红庆村出土了一对青铜人字齿轮。根据墓结构和墓葬物品情况分析,可认定这对齿轮出于东汉初年。两轮都为24齿,直径约15毫米。衡阳等地也发现过同样的人字齿轮。

『陆』 机械的发展简史

人类成为“现代人”的标志就是制造工具。石器时代的各种石斧、石锤和木质、皮质的简单粗糙的工具是后来出现的机械的先驱。从制造简单工具演进到制造由多个零件、部件组成的现代机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几千年前,人类已创制了用于谷物脱壳和粉碎的臼和磨,用来提水的桔槔和辘轳,装有轮子的车,航行于江河的船及桨、橹、舵等。所用的动力,从人自身的体力,发展到利用畜力、水力和风力。所用材料从天然的石、木、土、皮革,发展到人造材料。最早的人造材料是陶瓷,制造陶瓷器皿的陶车,已是具有动力、传动和工作三个部分的完整机械。
人类从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再进而到铁器时代,用以吹旺炉火的鼓风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有足够强大的鼓风器,才能使冶金炉获得足够高的炉温,才能从矿石中炼得金属。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勒克米尔(Rekhmir,约公元前1450年)已有用以冶铸用的罐状鼓风器。在中国,公元前1000~前900年有了冶铸用的鼓风器,并逐渐从人力鼓风发展到畜力和水力鼓风。
15~16世纪以前,机械工程发展缓慢。但在以千年计的实践中,在机械发展方面还是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和技术知识,成为后来机械工程发展的重要潜力。17世纪以后,资本主义在英、法和西欧诸国出现,商品生产开始成为社会的中心问题。
18世纪后期,蒸汽机的应用从采矿业推广到纺织、面粉、冶金等行业。制作机械的主要材料逐渐从木材改用更为坚韧,但难以用手工加工的金属。机械制造工业开始形成,并在几十年中成为一个重要产业。
机械工程通过不断扩大的实践,从分散性的、主要依赖匠师们个人才智和手艺的一种技艺,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有理论指导的、系统的和独立的工程技术。机械工程是促成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机械大生产的主要技术因素。
动力是发展生产的重要因素。17世纪后期,随着各种机械的改进和发展,随着煤和金属矿石的需要量的逐年增加,人们感到依靠人力和畜力不能将生产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在英国,纺织、磨粉等产业越来越多地将工场设在河边,利用水轮来驱动工作机械。但当时的煤矿、锡矿、铜矿等矿井中的地下水,仍只能用大量畜力来提升和排除。在这样的生产需要下,18世纪初出现了纽科门的大气式蒸汽机,用以驱动矿井排水泵。但是这种蒸汽机的燃料消耗率很高,基本上只应用于煤矿。
1765年,瓦特发明了有分开的冷凝器的蒸汽机,降低了燃料消耗率。1781年瓦特又创制出提供回转动力的蒸汽机,扩大了蒸汽机的应用范围。蒸汽机的发明和发展,使矿业和工业生产、铁路和航运都得以机械动力化。蒸汽机几乎是19世纪唯一的动力源,但蒸汽机及其锅炉、凝汽器、冷却水系统等体积庞大、笨重,应用很不方便。
19世纪末,电力供应系统和电动机开始发展和推广。20世纪初,电动机已在工业生产中取代了蒸汽机,成为驱动各种工作机械的基本动力。生产的机械化已离不开电气化,而电气化则通过机械化才对生产发挥作用。
发电站初期应用蒸汽机为原动力。20世纪初期,出现了高效率、高转速、大功率的汽轮机,也出现了适应各种水利资源的水轮机,促进了电力供应系统的蓬勃发展。
19世纪后期发明的内燃机经过逐年改进,成为轻而小、效率高、易于操纵、并可随时启动的原动机。它先被用以驱动没有电力供应的陆上工作机械,以后又用于汽车、移动机械和轮船,到20世纪中期开始用于铁路机车。蒸汽机在汽轮机和内燃机的排挤下,已不再是重要的动力机械。内燃机和以后发明的燃气轮机、喷气发动机的发展,是飞机、航天器等成功发展的基础技术因素之一。
工业革命以前,机械大都是木结构的,由木工用手工制成。金属(主要是铜、铁)仅用以制造仪器、锁、钟表、泵和木结构机械上的小型零件。金属加工主要靠机匠的精工细作,以达到需要的精度。蒸汽机动力装置的推广,以及随之出现的矿山、冶金、轮船、机车等大型机械的发展,需要成形加工和切削加工的金属零件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要求的精度也越来越高。应用的金属材料从铜、铁发展到以钢为主。
机械加工包括锻造、锻压、钣金工、焊接、热处理等技术及其装备,以及切削加工技术和机床、刀具、量具等,得到迅速发展,保证了各产业发展生产所需的机械装备的供应。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机械产品的需求猛增。生产批量的增大和精密加工技术的进展,促进了大量生产方法的形成,如零件互换性生产、专业分工和协作、流水加工线和流水装配线等。
简单的互换性零件和专业分工协作生产,在古代就已出现。在机械工程中,互换性最早体现在莫茨利于1797年利用其创制的螺纹车床所生产的螺栓和螺帽。同时期,美国工程师惠特尼用互换性生产方法生产火枪,显示了互换性的可行性和优越性。这种生产方法在美国逐渐推广,形成了所谓“美国生产方法”。 20世纪初期,福特在汽车制造上又创造了流水装配线。大量生产技术加上泰勒在19世纪末创立的科学管理方法,使汽车和其他大批量生产的机械产品的生产效率很快达到了过去无法想象的高度。
20世纪中、后期,机械加工的主要特点是:不断提高机床的加工速度和精度,减少对手工技艺的依赖;提高成形加工、切削加工和装配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利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成组技术等,发展柔性加工系统,使中小批量、多品种生产的生产效率提高到近于大量生产的水平;研究和改进难加工的新型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成形和切削加工技术。
18世纪以前,机械匠师全凭经验、直觉和手艺进行机械制作,与科学几乎不发生联系。到18~19世纪,在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的促进下,掌握科学知识的人士开始注意生产,而直接进行生产的匠师则开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他们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启发取得很大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一整套围绕机械工程的基础理论。
动力机械最先与当时的先进科学相结合。蒸汽机的发明人萨弗里、瓦特,应用了物理学家帕潘和布莱克的理论;在蒸汽机实践的基础上,物理学家卡诺、兰金和开尔文建立起一门新的科学——热力学。内燃机的理论基础是法国的罗沙在1862年创立的;1876年奥托应用罗沙的理论,彻底改进了他原来创造的粗陋笨重、噪声大、热效率低的内燃机而奠定了内燃机的地位。其他如汽轮机、燃气轮机、水轮机等都在理论指导下得到发展,而理论也在实践中得到改进和提高。
早在公元前,中国已在指南车上应用复杂的齿轮系统,在被中香炉中应用了能永保水平位置的十字转架等机件。古希腊已有圆柱齿轮、圆锥齿轮和蜗杆传动的记载。但是,关于齿轮传动瞬时速比与齿形的关系和齿形曲线的选择,直到17世纪之后方有理论阐述。
手摇把和踏板机构是曲柄连杆机构的先驱,在各文明古国都有悠久历史,但是曲柄连杆机构的形式、运动和动力的确切分析和综合,则是近代机构学的成就。机构学作为一个专门学科,迟至19世纪初才首次列入高等工程学院的课程。通过理论研究,人们方能精确地分析各种机构,包括复杂的空间连杆机构的运动,并进而能按需要综合出新的机构。
机械工程的工作对象是动态的机械,它的工作情况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随机而不可预见;实际应用的材料也不完全均匀,可能存有各种缺陷;加工精度有一定的偏差等等。
与以静态结构为工作对象的土木工程相比,机械工程中各种问题更难以用理论精确解决。因此,早期的机械工程只运用简单的理论概念,结合实践经验进行工作。设计计算多依靠经验公式;为保证安全,都偏于保守,结果制成的机械笨重而庞大、成本高、生产率低、能量消耗很大。
从18世纪起,新理论的不断诞生,以及数学方法的发展,使设计计算的精确度不断的提高。进入20世纪,出现各种实验应力分析方法,人们已能用实验方法测出模型和实物上各部位的应力。
20世纪后半叶,有限元法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得对复杂的机械及其零件、构件进行力、力矩、应力等的分析和计算成为可能。对于掌握有充分的实践或实验资料的机械或其元件,已经可以运用统计技术,按照要求的可靠度,科学地进行机械设计。

『柒』 齿轮测量技术及其仪器的研究历史有哪些事件

注塑齿轮的行星减速机的齿轮测量技术及其仪器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这不短的发展历程中,有6件标志性事件:
(1)1923年,德国Zeiss公司在世界上首次研究成功一种称为“Toooth Surface Tester”的仪器,实际上是机械展成式万能渐开线检查仪。在此基础上经过改进,Zeiss于1925年推出了实用性仪器,并投放市场。该仪器的长度基准采用了光学玻璃线纹尺,其线距为1微米。该仪器的问世,标志着齿轮精密测量的开始,在我国得到广泛使用的VG450就是该仪器的改进型产品。
(2)50年代初,机械展成式万能螺旋线标准仪的出现标志着全面控制齿轮质量成为现实。
(3)1965年,英国的R·Munro博士研制成功光栅式单啮仪,标志着高精度测量齿轮动态性能成为可能。

(4)1970年,以黄潼年为主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研制开发的齿轮整体误差测量技术,标志着运动几何法测量齿轮的开始。
(5)1970年,美国Fellow公司在芝加哥博览会展出Microlog50,标志着数控齿轮测量中心开始投入使用。
(6)80年代末,日本大阪精机推出了基于光学全息原理的非接触齿面分析机PS-35,标志着齿轮非接触测量法的开始。

『捌』 綦江齿轮传动有限公司的企业历史

綦江齿轮厂(简称綦齿)从1928年在南京成立至今,更名17次,迁移厂址3次,隶属关系变更26次,由一家作坊式工厂,发展为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之一,2003年入选中国100家“最佳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跻身中国机械500强。
1929-1949年,企业先后名陆海空总司令部交通机械厂、军政部交通机械制造厂、军政部交通机械制造总厂、后勤部交通机械制造总厂、军政部第一交辎器材制造厂、军政部汽车制造厂、后勤总司令部第二汽车机件制造厂、联合勤务总司令部第二军用汽车机件制造厂、联合勤务总司令部502汽车厂、联合勤务总司令第二军用汽车配件制造厂、国防部运输署第二军用汽车配件制造厂。
1937年11月,工厂一部分迁湖南长沙;一部分迁四川万县。1939年11月,厂部及各制造分场全迁綦江县桥河乡(现址)。
1949年11月27日綦江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市军管后勤接管委员会接管工厂,此时有职工810人,主要生产设备139台,占地面积509836平方米,年工业总产值44.9万元。
1950年2月,工厂更名西南工业部502厂,隶属机械工业管理局西南工业部;12月,更名綦江汽车配件厂,隶属西南军区后勤部。
1951年9月,工厂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綦齿第二制配厂,隶属军委后勤部;1952年9月产出中国第一批汽车变速器11台。
1953年8月,工厂更名綦江汽车配件厂,国家定点生产汽车齿轮,隶属第一机械工业部汽车工业管理局。
1958年6月,工厂隶属重庆市机械局,同年试制成功嘎斯-63分动箱总成、CJ10猛进牌载重汽车;1960年,试制出QJ370猛进牌12T自卸汽车。
1962年1月,工厂隶属四川省机械工业厅;1964年4月,隶属一机部中汽公司。
196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市警备区对工厂实行军事管制,10月成立綦江齿轮厂革命委员会。
1971年12月,綦齿隶属重庆市机械局;1979年2月,隶属第一机械工业部。
1984年,綦齿隶属中国重型汽车联营公司;1985年开始引进西德ZF公司机械变速器系列制造技术。
1990年,綦齿拥有全民职工5583人,集体职工1087人,主要生产设备1169台,占地面积622842平方米,年产变速器总成1811台,工业总产值7295.8万元,已经成长为生产各类汽车变速器、锥齿轮、转向节三大类产品的国家大型二类骨干企业。
1991年5月8日,綦齿115种自制零件通过德国ZF专家鉴定。
1992年11月21日, 綦齿获得四川省文明单位称号;5月,自行开发的EQ140平原和高原强化型后桥锥齿轮获得国家专利;12月,获得出口经营权,并跻身国家九五重点企业。
1998年1月27日,綦齿开发生产的QJ506变速器、PR101取力器、PF60取力器和洛克威尔桥齿轮一次性通过国家级专家鉴定。
1999年6月,綦齿获重庆市重合同、守信用先进企业称号;QJ805变速器取得国家经贸委统一颁发的《国家级新产品证书》;10月,ZF S6—90变速器通过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齿轮专业协会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认定为名牌产品;11月9日,QJ805变速器、C214索玛系列桥齿轮通过重庆市重点创新产品鉴定。
1999年10月15日,綦齿隶属重庆重汽集团公司。
2001年5月,綦齿研制的QJ805变速器获重庆市优秀新产品;6月,获齿轮行业2000年度新产品二等奖。12月21日,綦齿通过项目验收,实现工艺设计和管理自动化。12月,全年完成汽配值31250.7万元,綦齿—ZF等齿轮传动总成产出22934台,比上年增长100.3%,其中重型变速器突破15000台,是设计纲领的3倍,比上年增长72.04%。
2002年1月,QJ806变速器通过新产品鉴定。5月,锥齿轮分厂形成日产斯太尔桥齿轮150—160套,月产4500—5000套生产能力,綦齿月产值突破4000万元,月产重型变速器突破2200台。11月,綦江菱形商标再次评为重庆市著名商标。
綦齿与湘火炬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合资组建綦江齿轮传动有限公司的合同签字仪式举行。綦江齿轮厂与湘火炬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合资组建的“綦江齿轮传动有限公司”成立庆典在綦齿广场隆重举行。此时公司占地63万平方米,有员工2466人,全年完成汽车配件值44314.75万元,首次突破4个亿,比上年增长41.8%,实现销售收入331443万元,首次突破3个亿,比上年增长53%。
2003年,公司质量体系通过了德国莱茵公司ISO9001:2000质量体系换版认证,完成了体系换版工作;S6-90、QJ805变速器总成被评为重庆市名牌产品,4S-130GP获齿轮行业优秀新产品特等奖;QJ806、QJ1506获得齿轮行业优秀产品优秀奖;完成投资9500万元的第一期技术改造,形成年产60000台变速器生产能力。公司生产经营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完成汽车配件值61444万元,产出重型变速器总成31852台、锥齿轮110609套,实现销售收入40052万元,入选中国100家最佳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跻身中国机械500强。
2004年,公司随重庆重型汽车集团公司整体重组并入重庆机电(控股)集团公司。完成汽车配件值63174.5万元,实现销售收入40060万元,产值和收入比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产出变速器总成32052台,同比实现了增长;桥齿轮实现了日均衡生产400套,产品结构趋向合理,新产品比重迅速提高,仅北美市场就达30多种,出口呈现出持续上升趋势,实现出口创汇270万美元,比增长41.88%。大、中型客车市场得以全方位拓展,中高档豪华客车的市场覆盖面得以巩固提高,保持了客车市场的主导地位,重卡市场开拓得以实质性突破。跻身中国机械500强、重庆市工业企业50强,保持了重庆市“文明单位”称号。
2005年6月,綦齿传动公司完成股权转让,资产重组。湘火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将持有綦齿传动公司的的股权转让给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成为綦齿传动公司新的一方战略性股东。

『玖』 磨齿机的发展历程

19世纪末来,为了磨削插齿刀,在美国创自制了大平面砂轮磨齿机。20世纪初,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德国研制出锥面砂轮磨齿机,美国采用成形砂轮磨削汽车齿轮。1914年,为了提高齿轮精度,瑞士制造出碟形砂轮磨齿机,采取了补偿砂轮磨损等措施。30年代后期,瑞士又研制出蜗杆砂轮磨齿机,提高了效率。

『拾』 机械传动的发展历史是什么样的

机械传动在机械工程中应用非常广泛,主要是指利用机械方式传递动力和运动的传动。分为两类:一是靠机件间的摩擦力传递动力与摩擦传动,二是靠主动件与从动件啮合或借助中间件啮合传递动力或运动的啮合传动。
机械传动机构,可以将动力所提供的运动的方式、方向或速度加以改变,被人们有目的地加以利用。中国古代传动机构类型很多,应用很广,除了上面介绍的以外,像地动仪、鼓风机等等,都是机械传动机构的产物。中国古代传动机构,主要有齿轮传动、绳带传动和链传动。
1、齿轮传动。其出现时间不晚于西汉,西汉时的指南车、记里鼓车,东汉张衡发明的水力天文仪器上,都使用了相当复杂的齿轮传动系统。这些齿轮只用来传递运动,强度要求不高。至于生产上所采用的齿轮,要传递较大的动力,受力一般较大,强度要求较高。古代在利用畜力、水力和风力进行提水、粮食加工等工作时,都要应用此类齿轮。例如在翻车上,须应用一级齿轮传动机构,以改变运动的方位和传递,适应翻车的工作要求。
2、链传动。在我国古代出现很早,商代的马具上已有青铜链条,其他青铜器和玉器上也有用链条作为装饰的。西安出土的秦代铜车马上,有十分精美的金属链条。但这都不能算是链传动。作为动力传动的链条,出现在东汉时期。东汉时毕岚率先发明翻车,用以引水。根据其工作原理和运动关系,可以看作是一种链传动。翻车的上、下链轮,一主动,一从动,绕在轮上的翻板就是传动链,这个传动链兼做提水的工作件,因此,翻车是链传动的一种特例。到了宋代,苏颂制造的水运仪象台上,出现了一种“天梯”,实际上是一种铁链条,下横轴通过“天梯”带动上横轴,从而形成了真正的链传动。
3、绳带传动。这是一种利用摩擦力的传动方式。在西汉时,四川出产井盐,在凿井、提水时,都是用牛带动大绳轮,收卷绕过滑轮上的绳索,来提升凿井工具、卤水等。西汉时出现的手摇纺车,是一种典型的绳带传动。在西汉时期的画像石上,有几幅手摇纺车图,可以清楚地看到:大绳轮主动,通过绳索带动纱锭,用手摇大绳轮旋转一周,纱锭旋转几十周,效率很高。以后出现的三锭、五锭的纺车,效率就更高了。元代的水运大纺车,也是用绳带传动的。东汉时,冶金手工业有一项重要发明“水排”,用于鼓风。这种绳带传动的工作原理是:水力推动卧式水轮旋转,水轮轴上装有大绳轮,通过绳带带动小绳轮,小绳轮轴上端曲柄随之旋转,通过连杆推动鼓风器鼓风。这种水排鼓风效力很高,可以抵得上几百匹马鼓风。它的出现,标志着东汉时发达的机械已经在我国出现了,因而意义十分重大。

阅读全文

与齿轮的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