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常州市风俗历史小故事
常州历史文化渊源流长,自常州人文始祖季札分封延陵(常州古称)至今, 已经是有了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文化古城(历史上有“龙城”别称),同时又是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经济发达的新兴工业城市。常州市现辖金坛、溧阳两个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个区,全市土地面积4375平方公里。
常州古称延陵、毗陵、兰陵,隋文帝时定名为常州。自西晋起,常州始终是郡治和府治所在地,向有“三吴重镇,八邑之都”之誉。常州的手工艺品“宫梳名篦”驰名中外,早在20世纪初,就获得巴拿马博览会金奖。另外,始建于唐朝永徽年间(650-655)的天宁寺;唐昭宗年间(889-904)的红梅阁;以明嘉靖年间著名的抗倭英雄和文学家唐荆川先生读书处的名称命名的陈渡草堂,以及我国目前西周到春秋时期保存下来的最古老,最完整的地面古城池——淹城。无不蕴涵着常州浓厚的文化色彩。
常州历史文化的发展,到常州解放前,大致可粗略地分为四个时期,即:文化肇兴时期(从古吴文化至南北朝);文化发展时期(从隋唐至明代);文化鼎盛时期(贯穿整个清代);文化延续时期(从清末至民国)。古吴文化,大致可从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殷商末年算起。到了隋唐至明代时期常州出了五位状元,加上清代的四位,常州历史上一共出现了九位状元,另外,自红梅公园内的文笔塔建成以后,常州先后出现了15位皇帝,1333名进士,因而文笔塔便成了常州人心目中的笔魂,每次上京赶考前必登塔祈祷,这也体现出常州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和在文化教育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到了清代,从顺治至宣统,共267年。这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从积淀数千年形成的辉煌,迅速走向衰落并最后灭亡的时期。而这时期却成为常州的鼎盛时期,这时的常州不断涌现出具有全国影响的五大学派,即常州学派(今文经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孟河医派。在文学方面,常州在清代有“诗国”之称,并出现了两位顶尖级诗人,一位是黄景仁(仲则);另一位是赵翼。在艺术方面,嘉道年间“常州滩簧”在民间流行,后发展成“常州帮”、“无锡帮”两种形态,是常锡剧的前身。当时虽屡遭官府禁绝,但禁而不绝,后来发展成常州主要的地方剧种。到了文化延续时期,在常州历史文化的诸多领域得到了体现,文学、艺术、教育都有了较快而且多元化的发展。
龙城常州,是一个蕴涵浓郁的历史文化色彩,并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文明城市。
2. 寻访常州历史,感受古城巨变
一、延续传统文脉,科学规划建设 常州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全市共有历史文化街区3个、文物保护单位156处。在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市将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处理好保护文物与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不断提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水平。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以来,我市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工作十六字方针,按照省政府批准的《常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努力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用科学发展的理念推进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和管理规章;编制完成了《常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4~2020)》、《常州市文物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以及各项文物保护的具体规划;制定了《常州市2001~2010年文化名城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经过几年的建设,初步形成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相结合,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互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融合,体现科技革命与文化创新相协调统一的文化名城发展格局。 二、保护历史遗产,打造城市特色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历史,保护历史就是打造城市特色。常州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街区,以及大量的文物保护单位,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反映着常州城市的历史、社会、思想的变迁。常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名人故居较多,特别是常州近代历史上曾出现过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三位先烈,我们围绕这一优势,加大力度,以修复三杰故居、遗迹为主要内容的基础建设,逐渐形成了具有常州特色的三杰系列文化项目,并通过各种活动,注重对常州三杰的宣传和研究,发挥其社会教育作用。目前,瞿秋白纪念馆被评为“全国优秀社会教育基地”,张太雷故居被省教委等单位推荐为中国革命和历史传统教育基地。 同时,几年来,我市投入近亿元,动迁居民近百户,先后修缮了西瀛里明城墙、黄仲则故居、梅村戏楼、万绥戏楼、常州府学一大批文物保护单位,修复了天宁寺、近园、舣舟亭等一批文物古迹,对青果巷、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等进行重点宣传和修复利用,加强了对我国最早的城池春秋古淹城的保护和上黄母山古人类起源发祥地的保护,大大改善并优化了我市的文化氛围和人文景观,促进了常州地区文物资源的保护、利用,为常州这座现代城市增添了新的魅力。 三、挖掘丰厚底蕴,提升城市内涵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内涵的重要集中表现,它表现着独特的城市民俗风情,传统的文化痕迹。常州素有崇文重教的历史,文化的氛围、文明的气息、文人的精神始终是这座城市的重要品质和丰厚内涵。一方面,我们十分注重挖掘历史的丰厚底蕴,加强对天宁寺-舣舟亭历史文化街区、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等的修缮保护,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开展普查,确定了锡剧、常州梳篦、乱针绣、常州留青竹刻等首批11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项目。另一方面,先后建成了亚细亚影城、市图书馆、刘海粟美术馆、谢稚柳艺术馆、华罗庚纪念馆等一批在省内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文化标志性工程,正在建设体育中心、大剧院等一批重点社会基础设施项目,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改善全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2010年达到全国文明城市标准。 四、珍惜独特资源,增添城市魅力 城市文化离不开地域文化。常州滨江临湖,古老的大运河穿城而过,这在全国也不多见。有着2500年建城史的常州,历史上就以环境优美著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孕育了代代相传的生态文明。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将加快环境综合治理,组织实施清水工程、蓝天工程、宁静工程、青山工程和以治理村庄脏乱差为重点的家园工程,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四大生态林带、四个滨湖生态区,建设10个生态园林乡镇、20个生态园林居住区和300个生态园林单位。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1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超过45%,森林覆盖率超过30%,到2010年,建成国家级生态市,常州将以活力之市、文明之市、生态之市、和谐之市,成为长三角一颗亮丽夺目的明珠。gaoyuxuan
3. 常州历史简介
常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古名延陵,系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季扎的封邑。秦置县。西晋以后。向为郡、州、路、府治,城名多次更迭为毗陵、毗坛、晋陵、兰陵、常州、南兰陵、长春、尝州、武进等。
“常州”之名始于隋,此前称“郡”,此后至宋称“州”,元称“路”,明、清称“府”,均有辖县。清雍正四年(1726)起,常州府辖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等8县。清末,城内尚有一府(常州府)两县(武进、阳湖)治所。
(3)常州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地理环境
1、位置境域
常州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太湖流域水网平原,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北携长江,南衔太湖,东望东海,与上海、南京、杭州皆等距相邻,扼江南地理要冲,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
北纬31°09′-32°04′、东经119°08′-120°12′。境内地势西南略高,东北略低,高低相差2米左右。
2、地形地貌
常州地貌类型属高沙平原,山丘平圩兼有。南为天目山余脉,西为茅山山脉,北为宁镇山脉尾部,中部和东部为宽广的平原、圩区。境内地势西南略高,东北略低,高低相差2米左右。
3、气候条件
常州属于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常州春末夏初时多有梅雨发生,夏季炎热多雨,最高气温度常达36℃以上,冬季空气湿润,气候阴冷。
4. 常州到底有多少历史文化
常州位居长江之南、太湖之滨,处于长三角中心地带,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版片,构成苏权锡常都市圈。常州是一座有着3200多年左右历史的文化古城。曾有过延陵、毗陵、毗坛、晋陵、长春、尝州、武进等名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始有常州之称。1949年设市,经度:119.95 ,纬度:31.78。现辖金坛、溧阳两个县级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个行政区,37个镇、21个街道办事处,807个行政村、323个居委会,总面积4385平方公里。年末常住人口为4591972人。
http://ke..com/view/5198.htm 网络
希望能帮到你。
5. 常州民俗文化
1、民俗节日
“岁朝春”与“踏双忙”、“送灶”与“接灶”、二月初二“龙抬内头” 、二月十二“花朝节”容 、立夏时节“尝三鲜” 、女回娘家“歇六月”、冬至大如年、“三尸神”与“掸檐尘” 、“马和尚过江”与“惊蛰闻雷米似泥”等。
2、民俗方言
常州话,是吴语的一种重要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毗陵为常州古称之一,毗陵小片通行于常州以及周边古时属于常州府的大部分地区。常州话自身有大量的古汉语元素,尤其适宜诗词吟诵,常州吟诵是吴语吟诵的重要支系。
3、民间工艺
龙城三宝(常州梳篦、乱针绣、留青竹刻)、汉画砖刻屏、根雕、金坛刻纸等。
风景名胜
截至2014年,常州拥有2个5A级景区、10个4A级景点、7个3A级景点、8个2A级景点。截至2014年,常州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常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70处、常州市文物保护控制单位20处、金坛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2处、溧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54处、金坛市文物保护控制单位468处。
6. 常州市有哪些风俗历史小故事
常州历史文化渊源流长,自常州人文始祖季札分封延陵(常州古称)至今, 已经是有了25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文化古城(历史上有“龙城”别称),同时又是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经济发达的新兴工业城市。常州市现辖金坛、溧阳两个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个区,全市土地面积4375平方公里。
常州古称延陵、毗陵、兰陵,隋文帝时定名为常州。自西晋起,常州始终是郡治和府治所在地,向有“三吴重镇,八邑之都”之誉。常州的手工艺品“宫梳名篦”驰名中外,早在20世纪初,就获得巴拿马博览会金奖。另外,始建于唐朝永徽年间(650-655)的天宁寺;唐昭宗年间(889-904)的红梅阁;以明嘉靖年间著名的抗倭英雄和文学家唐荆川先生读书处的名称命名的陈渡草堂,以及我国目前西周到春秋时期保存下来的最古老,最完整的地面古城池——淹城。无不蕴涵着常州浓厚的文化色彩。
常州历史文化的发展,到常州解放前,大致可粗略地分为四个时期,即:文化肇兴时期(从古吴文化至南北朝);文化发展时期(从隋唐至明代);文化鼎盛时期(贯穿整个清代);文化延续时期(从清末至民国)。古吴文化,大致可从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殷商末年算起。到了隋唐至明代时期常州出了五位状元,加上清代的四位,常州历史上一共出现了九位状元,另外,自红梅公园内的文笔塔建成以后,常州先后出现了15位皇帝,1333名进士,因而文笔塔便成了常州人心目中的笔魂,每次上京赶考前必登塔祈祷,这也体现出常州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和在文化教育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到了清代,从顺治至宣统,共267年。这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从积淀数千年形成的辉煌,迅速走向衰落并最后灭亡的时期。而这时期却成为常州的鼎盛时期,这时的常州不断涌现出具有全国影响的五大学派,即常州学派(今文经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孟河医派。在文学方面,常州在清代有“诗国”之称,并出现了两位顶尖级诗人,一位是黄景仁(仲则);另一位是赵翼。在艺术方面,嘉道年间“常州滩簧”在民间流行,后发展成“常州帮”、“无锡帮”两种形态,是常锡剧的前身。当时虽屡遭官府禁绝,但禁而不绝,后来发展成常州主要的地方剧种。到了文化延续时期,在常州历史文化的诸多领域得到了体现,文学、艺术、教育都有了较快而且多元化的发展。
龙城常州,是一个蕴涵浓郁的历史文化色彩,并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文明城市。
7. 关于常州地域文化的资料
一、延续传统文脉,科学规划建设 常州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全市共有历史文化街区3个、文物保护单位156处。在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市将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处理好保护文物与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不断提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水平。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以来,我市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工作十六字方针,按照省政府批准的《常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努力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用科学发展的理念推进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和管理规章;编制完成了《常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4~2020)》、《常州市文物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以及各项文物保护的具体规划;制定了《常州市2001~2010年文化名城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经过几年的建设,初步形成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相结合,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互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融合,体现科技革命与文化创新相协调统一的文化名城发展格局。 二、保护历史遗产,打造城市特色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历史,保护历史就是打造城市特色。常州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街区,以及大量的文物保护单位,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反映着常州城市的历史、社会、思想的变迁。常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名人故居较多,特别是常州近代历史上曾出现过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三位先烈,我们围绕这一优势,加大力度,以修复三杰故居、遗迹为主要内容的基础建设,逐渐形成了具有常州特色的三杰系列文化项目,并通过各种活动,注重对常州三杰的宣传和研究,发挥其社会教育作用。目前,瞿秋白纪念馆被评为“全国优秀社会教育基地”,张太雷故居被省教委等单位推荐为中国革命和历史传统教育基地。 同时,几年来,我市投入近亿元,动迁居民近百户,先后修缮了西瀛里明城墙、黄仲则故居、梅村戏楼、万绥戏楼、常州府学一大批文物保护单位,修复了天宁寺、近园、舣舟亭等一批文物古迹,对青果巷、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等进行重点宣传和修复利用,加强了对我国最早的城池春秋古淹城的保护和上黄母山古人类起源发祥地的保护,大大改善并优化了我市的文化氛围和人文景观,促进了常州地区文物资源的保护、利用,为常州这座现代城市增添了新的魅力。 三、挖掘丰厚底蕴,提升城市内涵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内涵的重要集中表现,它表现着独特的城市民俗风情,传统的文化痕迹。常州素有崇文重教的历史,文化的氛围、文明的气息、文人的精神始终是这座城市的重要品质和丰厚内涵。一方面,我们十分注重挖掘历史的丰厚底蕴,加强对天宁寺-舣舟亭历史文化街区、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等的修缮保护,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开展普查,确定了锡剧、常州梳篦、乱针绣、常州留青竹刻等首批11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项目。另一方面,先后建成了亚细亚影城、市图书馆、刘海粟美术馆、谢稚柳艺术馆、华罗庚纪念馆等一批在省内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文化标志性工程,正在建设体育中心、大剧院等一批重点社会基础设施项目,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改善全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2010年达到全国文明城市标准。 四、珍惜独特资源,增添城市魅力 城市文化离不开地域文化。常州滨江临湖,古老的大运河穿城而过,这在全国也不多见。有着2500年建城史的常州,历史上就以环境优美著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孕育了代代相传的生态文明。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将加快环境综合治理,组织实施清水工程、蓝天工程、宁静工程、青山工程和以治理村庄脏乱差为重点的家园工程,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四大生态林带、四个滨湖生态区,建设10个生态园林乡镇、20个生态园林居住区和300个生态园林单位。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1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超过45%,森林覆盖率超过30%,到2010年,建成国家级生态市,常州将以活力之市、文明之市、生态之市、和谐之市,成为长三角一颗亮丽夺目的明珠。gaoyuxuan
8. 常州历史概况
【历史背景】
延陵,作为常州历史上的第一个名称,具有永久的纪念意义。公元前547年,吴王余祭封其弟季札于延陵,从此常州就有了第一个地名。以延陵命名,是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意蕴的。
【发展】
常州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底蕴深厚。公元前547年的春秋时期,建邑立邦,始称延陵。别名龙城,系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季扎的封邑。秦置县。
西晋以后。向为郡、州、路、府治,城名多次更迭为毗陵、毗坛、晋陵、兰陵、常州、南兰陵、尝州、武进等。“常州”之名始于隋,此前称“郡”,此后至宋称“州”,元称“路”,明、清称“府”,均有辖县。
清雍正四年(1726)起,常州府辖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等8县。清末,城内尚有一府(常州府)两县(武进、阳湖)治所。
1912年废常州府,阳湖县并入武进县。解放初,常州专署辖常州市和无锡、江阴、武进、宜兴、溧阳、金坛6县;
1953年1月常州市定为省辖市,当年3月共辖6区;
1958年7月,镇江专区迁往常州,改称常州专区,常州属之。
【文化特色】
常州,别称“龙城”。自西晋起,常州一直是郡、州、府治所在地,素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之称。这里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享有"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之誉。“常州今文经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和“孟河医派”饮誉全国。
民间工艺:
根雕、金坛刻纸、木梳、乱针绣、汉画砖刻屏、留青竹刻
风土民俗:
女回娘家"歇六月"
立夏时节尝三鲜
二月十二"花朝节"
二月初二"龙抬头"
冬至大如年
"岁朝春"与"踏双忙"
"送灶"与"接灶"
"三尸神"与掸檐尘
"马和尚过江"与"惊蛰闻雷米似泥"
9. 常州的历史是什么
常州是一座有3200多年左右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曾有过延陵、毗陵、毗坛、晋陵、长春、尝州、武进等名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始有常州之称。于1949年设市。
常州为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距今6000余年,有马家浜文化与崧泽文化叠压地层。天宁区青龙镇潘家塘、奚蒋塘、刘家村一带的潘家塘聚落遗址于1976年发现,距今5500多年,下层属于马家浜文化时期,浅层属于崧泽文化时期。戚墅堰区丁堰乡排姆村附近的常州果园遗址于1986年发现,距今5000多年,属马家浜文化后期。武进区郑陆镇三皇庙村寺墩遗址,距今约4500年,属良渚文化时期。
自吴太伯从先周一路南奔至长江下游南岸太湖流域建立句吴,常州作为吴国领地已有32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常州武进区的淹城遗址,是中国目前西周到春秋时期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城市区,也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城三河形制的古城,迄今已有近3000多年的历史。淹城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汉朝《越绝书》:“毗陵县南城,故古淹君地也。”古代“奄”、“淹”两字相通。奄国为商殷属国,今山东曲阜县东有奄里,即淹里,也即是奄国所在地。周成王初年(约公元前1042年),奄人随同纣子武康和蒲姑人、东夷人一起反抗周朝。三年,周杀武庚、定奄、灭蒲姑。奄和蒲姑的遗民南逃,逗留在江淮之间,后又至太湖流域,淹城之称为古淹君地便是在此时。此外,武进区境内还有春秋时期吴国的阖闾城遗址和胥城遗址等。
春秋末期(前547年),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封邑延陵,开始了长达2500多年有准确纪年和确切地名的历史。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延陵为毗陵。毗陵之名从县治,到三国吴嘉禾三年(234年)置毗陵典农校尉屯田垦殖并统诸县,到西晋大康二年(281年)建郡统县,相继沿用506年,其间,虽曾在王莽当政时改过毗坛,但时间很短前后仅14年,东汉建武元年时又复称毗陵。毗陵郡曾统辖丹徒、曲阿(丹阳)、武进、延陵、毗陵、暨阳(江阴、张家港西部)、无锡7县,是为江南大郡。以毗陵命名的江南大驿——毗陵驿就设于此。
西晋惠帝永兴元年(305年)为避东海王越(司马越)世子毗讳,改毗陵为晋陵,晋陵之名前后沿用290多年。其间,西晋永嘉之乱中原士族纷纷南迁,占地聚居,设置侨治郡县,一度曾在武进县境内设有兰陵郡、兰陵县,在晋陵县境内设有东莞郡领宫县、东莞、姑幕3县,直至南朝末期遂先后废止。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郡,以州统县。开皇九年(589年)于常熟县置常州,后割常熟县入苏州,遂移常州治于晋陵,常州之名由此始,此后,虽曾改称过毗陵、晋陵、长春、尝州,但时间都很短暂,而常州之名不论贯州、为望、升路、称府、立市,沿用至今将近1400年。
唐武宗会昌四年(840年)升常州为望,列入全国州府十望之一。宋常州属两浙西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常州路,属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治晋陵县、武进县,领晋陵、武进二县和宜兴、无锡二州。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改置长春府,同年更名常州府。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武进另置阳湖,析无锡另设金匮,析宜兴另立荆溪,加上原领江阴、靖江,常州府统领8县,故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称。
10. 常州市的历史
常州历史文化,是常州社会经济政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表现形态之一。它的积淀极为回厚实丰硕;它答的建树令人注目,某些方面还在全国独领风骚;其灿若星辰的文化精英,曾引来龚士珍“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的赞叹。回顾和研究这种历史文化现象,继承和弘扬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宝贵经验,对于我们加深对家乡的认知度,提高市民的人文素质,推进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地方文化事业,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今天着重讲两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