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厦门的历史简介
厦门远古时为白鹭栖息之地,故又称“鹭岛”。先秦时期,厦门属百越之地;《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不久裁撤,并入南安县,直到600多年后才再次设县建制:闽国933年龙启元年时升为同安县,再次设县,属泉州,州驻地在晋江县 。
唐朝,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唐光启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为刺史,至947年,南唐灭闽国,同安地为王潮和闽国治地,历时61年。王潮、王审知兄弟先后为威武军节度使,同安为其治地,闽国开平元年(909年),王审知为闽王,立闽国,都福州,大同场为其辖地。 保大七年(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辖今泉州、莆田、厦门、漳州)。
乾德元年(963年),宋改清源军为平海军,以陈洪进为节度使,同安县属平海军。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陈洪进纳土于宋,同安县始随平海军纳人宋土。同年,宋复平海军为泉州。宋属平海军、泉州。
元朝,属泉州路。明朝,实行里都图制,厦门为嘉禾里,下设四个都,每个都下辖两个图。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永宁卫的中、左两个千户所移驻嘉禾屿,并筑厦门城,此后遂以中左所作为厦门岛的代称。
雍正五年(1727年)分守兴泉道移驻厦门,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称兴泉永道,管辖兴化府(今莆田)、泉州府和永春州。至此,厦门成为福建东南沿海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厦门成为《南京条约》中规定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
道光二十三年九月十一日(1843年11月2日),厦门正式开埠。光绪二十八年十月二十二日(1902年11月21日),清政府正式批准《厦门鼓浪屿租界土地章程》,鼓浪屿成为“万国租界”。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5月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沦陷,10月恢复厦门市建制,设中心(后改思明)、开元、鼓浪屿、禾山4区。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恢复厦门市政府建制,直属福建省政府管辖。
1949年09月,同安县、厦门市分别解放,同安县属第五专区(1950年改泉州专区、晋江专区),厦门为福建省辖市。1950年10月,厦门市设开元、思明、鼓浪屿、厦港(后废)、禾山5区。1953年,同安县集美镇归厦门市辖。1958年01月,撤禾山区,改设郊区。1958年08月,同安县由晋江专区划属厦门。
2003年05月,经国务院批准,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关于厦门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同意撤销厦门市鼓浪屿区和开元区,其行政区域划归思明区管辖,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设立翔安区。行政区调整后,厦门市下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至2016年12月底不变。
2014年12月,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其中厦门片区共43.78平方公里。
(1)鹭岛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厦门的宗教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以佛教为主。闽南古刹南普陀寺、闽南佛学院在海内外负盛名;基督教新街礼拜堂被称为“中华第一圣堂”;天主教厦门教区设于鼓浪屿,是闽南天主教对外交往的中心。
正月初三忌拜年,厦门传统习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门拜年,要在家里祭祀亡灵。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以厦门菜为代表之一的闽菜位列中国八大菜系,兼带台湾、潮汕风味。厦门菜肴创出清、鲜、淡、脆、略带微辣的独特风味,尤以生猛海鲜、仿古药膳、普陀素菜、风味小吃著称。
厦门全年盛产海鲜,种类繁多,有龙虾、鲍鱼、螃蟹,还是虾、螺、贝类等。特色小吃有:面线糊、沙茶面、土笋冻、海蛎煎、炸五香、花生汤、烧肉粽等。
Ⅱ 厦门的历史!
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为同安县,属泉州。宋属清源军、平海军、泉州。元属泉州路。明属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筑厦门城,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十二年(1650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二十三年(1884年)设台厦兵备道,道尹驻台湾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湾府改为台湾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1727年)兴泉道(后为兴泉永道)自泉州移驻厦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国民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及金门、大小嶝置思明县,9月升思明府,旋废,1915年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厦门道,1925年废)。
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特别市,旋废。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有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沦陷,10月恢复厦门市建制,设中心(后改思明)、开元、鼓浪屿、禾山4区。1949年9月、10月同安县、厦门市解放,同安县属第五专区(1950年改泉州专区、晋江专区),厦门为省辖市,1950年10月厦门市设开元、思明、鼓浪屿、厦港(后废)、禾山5区。1953年同安县集美镇归厦门市辖,1958年1月撤禾山区,改设郊区,8月同安县由晋江专区划属厦门市。1966年8月开元、思明区更名东风、向阳区(1979年10月复原名),1970年2月同安县划属晋江专区(地区),1973年6月再归厦门市。1978年9月设杏林区。1987年增设湖里区,郊区改名集美区。1997年同安撤县设区。
Ⅲ 鹭岛是在哪里
厦门市鸟——大鹭,白鹭是一种和平、祥和的象征,是一种精神的超脱。厦门是内个文化长容远的城市,其中可包括历史文化、经济文化、网络文化、人文文化、地理文化。厦门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历史名城,其历史渊源深远广大,在中华历史也有着重要地位;而在改革开放初期,厦门也成为了首批特区城市,从经济上也积累了雄厚的文化基础。网络文化,是鹭岛近几年来的成就,其中以b2c、bbs的发展为标志。人文文化上,厦门生活着二十几个民族,而且早在唐朝时期,厦门就有了人类居住。地理文化,厦门是福建省甚至是全国的重要对外交流港口,其地理环境优越,气候宜人,而且一年四季差异明显,具有清晰的季风性气候特点。
Ⅳ 厦门发展历史
看下厦门岛的历史沿革跟岛内的发展你就懂了
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厦门岛设嘉禾里,隶属泉州南安县。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防御倭寇,移泉州永宁卫中、左二所于厦门岛,兵额1204名,兵船20艘。厦门故称中左所。
其余不多述,总之清代以前的厦门岛一直都属于泉州府辖区。
泉州与厦门一府双中心时期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泉州人郑成功在中左所置吏、户、礼、兵、刑、工等六官,分理军政各事。三月郑成功改中左所为思明州。
顺治十四年(1657年)六月台湾荷兰殖民者派何斌来思明州请求通商,郑成功以荷兰当局每年输饷5000两、箭坯10万枝、硫磺千担为条件许之。之后郑经又于康熙二年(1663年)将州改制为县,设县署,有知县等职。是为“思明县”之名首次出现。康熙十九年二月,泉州人万正色带领清军大举进攻金厦,郑经逃往台湾,厦门被清兵占领。由此,结束了30年之久的郑氏政权,厦门归属清政府统治,并取消思明县,恢复厦门称谓,仍归同安县管辖,复称嘉禾里。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水师提督泉州人施琅率师东征台湾,同月攻占澎湖,郑克塽降。收复台湾后,在台改承天府为台湾府,属福建省;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另行建省,才与福建分治。
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移府厦门的首任提督,(康熙元年清廷批准福建专设水师提督,驻海澄,首任提督为施琅)
施琅在厦门城内建提督署,又奏准开放海禁,并在厦门设立海关(清泉州府有海关关所十所,分布于泉州沿海各县)。自此清政府把厦门作为与台湾联系的枢纽。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廷设立台湾厦门兵备道,统一管理厦门与台湾军政要务。清政府开放海禁,在厦门设闽海关,凡商船越省及往外洋贸易者,皆由海关办理,由此开放厦门与台湾鹿耳门为规定的负责运送士兵,军资与贸易的唯一单口港,但商民经常无视这一指定航线,"其贪时之迅速者,俱从各处直走外洋,不由厦门出入”,后大势所趋又开放石狮蚶江等港与台湾对渡(八月,施琅在泉州人万正色题请未准后再次上书康熙帝请封妈祖。康熙恩准敕封妈祖为天后,次年钦差礼部郎中雅虎等赍御书香帛到泉州庙及湄洲祖庙致祭。)。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泉州府海防同知从泉州改驻厦门(称为泉州府厦门海防分府)。
清雍正四年(1726年)苏禄国(今菲律宾)派泉州籍华侨龚廷彩为正使,率领官员12人,华侨舵工,水手31人,前来中国朝贡,于7月25日抵达泉州湾的日湖港(今蚶江的石湖港)。
雍正五年(1727年),取消台厦兵备道,而将原设泉州的兴泉兵备道衙门移驻厦门。朝廷命令解除“南洋禁航令”,但仍禁止华侨出入国。
雍正十二年(1734 年),增划永春直隶州归兴泉道,并改称分守巡海兴泉永兵备道。属于监察区级别。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加兵备衔,称福建分巡兴泉永海防兵备道,共管辖二府一州。其职能为管理海口,稽查商役、洋船、驿务,监发兵饷、监造战船等。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开放晋江蚶江港(今石狮)与台湾鹿港对渡贸易。设海防通判驻蚶江。泉州附属各港口航行于台湾的船舶均要到蚶江关口挂验,方准出海。清乾隆五十七年又准许蚶江与台湾八里岔对渡。蚶江港兴盛时期,每日有300余艘船舶进出港口。嘉庆十年(1805年)蚶江海防通判郑鍷建造蚶江海防官署。 《台湾史》(台北版)载:道光四年(1824年)台湾又开放海丰与蚶江通航。称为“泉州总口”的蚶江,成为大陆与台湾通商贸易的中心码头。清政府在蚶江设立泉州蚶江海防官署(属正五品衙门),下设海关、厘金(税务)、营盘、海陆讯,统管泉州一府五县(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的对台贸易达110年之久。
厦门独立出泉州府时期
直至鸦片战争后厦门开放为通商口岸,租界,成为闽南对外中心。这段特殊时期不属于泉州府管辖范围,在这之前厦门岛都是属于泉州府的一部分。
动荡的民国时期厦门岛正式独立出泉州。
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后时局稳定,厦门设立特区,泉厦分治成为定局。
泉州府的厦门岛自清代开始发展,成为泉州以外的另一个中心其实是泉州人一手推出的,明末郑成功开始,到清初的施琅都是主导厦门岛地位的直接推手。近代厦门刚独立出"泉州府“的发展也是一样,清末民国时期最初厦门岛独立出泉州的近现代发展中,如最早开发了大半个厦门岛的泉州人黄奕住、李清泉、黄仲训等他们开发了大半个鼓浪屿的别墅,开发了厦门最早的商业区中山路一带的商住楼,厦门最初的水电、马路、电话通讯等等基础设施建设都与他们有关,清末至民国鼓浪屿上的富商别墅最多数的是泉州人在住,(即使是厦门本土最著名的陈嘉庚在捐建厦门教育方面也没少得到他女婿泉州人李光前的大力帮助,特别是在1934年陈嘉庚的企业破产后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到了现在自不用再说了,看看厦门十大富豪大多是哪里的就知道了,大多是泉州人;厦门其实就是靠泉州府的人自己推动发展起来的,这股力量贯穿了整个厦门岛的发展史,所有泉州府对厦门岛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知道这些历史自然一切都不奇怪了。
Ⅳ 厦门为什么被称为鹭岛
厦门被称为鹭岛、抄鹭袭洲、鹭江、鹭门;凤凰木和三角梅!
1986年10月下旬,厦门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审定通过:凤凰木为厦门市市树,三角梅为市花,白鹭为市鸟。
市鸟、市树、市花,是厦门文化的概括,显示了中西文化交流、 “延平文化”海纳百川的特色。白鹭在厦门岛上自古就有,因而厦门被称为鹭岛、鹭洲、鹭江、鹭门;凤凰木和三角梅却是舶来品∷ 三角梅原产于南美洲巴西,凤凰木则产干热带非洲,都是华侨引种进来,经园林员工细心培育、移栽成功的。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厦门的传说》中有篇美丽的《白鹭的 传说》,说是白鹭如何辛勤地挖泉水、到大陆收集花草种子,使“厦 门岛上鸟语花香,蜂飞蝶舞,不但美丽,也挺热闹呢!”
厦门的变化,引起东海蛇王和蛇妖眼馋、来骚扰,白鹭与之博斗,勇斗蛇王,赶走蛇妖,“在大鹭洒过鲜血的那片地上,长出了一 棵棵挺拔的大树。树的枝叶,像大鹭的翅膀一样;树上的花,像大 鹭的鲜血一样火红。这种大树,人们把它称做‘凤凰木’。而厦门岛,从此也被称为鹭岛。”
Ⅵ 厦门地名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典故
相传遥远的古代,常有成群的白鹭栖息在厦门岛上,因此,
厦门又称为专鹭岛、鹭洲属、鹭屿、鹭城、鹭津、鹭门,厦鼓海峡称
为鹭江。
人类生活在厦门岛上,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时
代晚期。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始自唐朝中时,至今已有11
40多年了。
唐朝天宝年间,汉族人薛姓和陈姓从闽东的福安和闽南的漳
洲移民入岛,分别在洪济山下的南北面聚族而居,并出现“新城
”的地名,旋改名“嘉禾里”,隶属于情源郡南安县大同场。五
代闽承隆元年(939年),大同场升格建同安县,嘉禾里归同
安县管辖。明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朝廷在岛上筑城
寨,置卫所,城名“厦门”,卫所称“巾左所”。厦门的地名,
从此确立。此后数百年间,厦门也曾改名为“思明州”“思明县
”等。1935年厦门正式得名
Ⅶ 能代表厦门的元素有哪些地标建筑,传统文化,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等
远古时,因为白鹭栖息之地,厦门岛又故而称“鹭岛”。宋太平兴国年间,因岛上产稻“一茎数穗”,又名“嘉禾屿”。明代,被称中左所。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称赞厦门为“东方夏威夷”。厦门著名景点有鼓浪屿、集美归来堂、万石植物园、厦门大学、海沧大桥、同安影视城、厦门园博园、南普陀寺等。
佛教:南普陀、梵天寺、虎溪岩寺、万石岩寺。 基督教:思明区:新街堂、竹树堂、三一堂、厦港堂、霞溪堂、复兴堂、洪山柄活动点、安海路活动点等; 湖里区:新区堂、寨上堂、钟宅活动点、南山路活动点等; 集美区:高浦堂、灌口堂、英埭头堂、后溪堂、集美堂、锦园活动点等; 海沧区:海沧堂、东屿堂、新垵堂、芸美活动点等; 同安区:后河堂、双圳头堂、后炉活动点、杜桥堂、塘边堂、南山堂、潘涂堂、洪塘头堂、湖井堂、官浔堂、埭头堂等; 翔安区:马巷堂、城场堂、莲河堂、同美堂、刘五店堂、新圩堂、古宅活动点等。 天主教:鼓浪屿天主教堂、厦门天主堂(鹭江道)。 伊斯兰教: 厦门清真寺(中山公园南路)。
厦门传统习俗中华民族崇尚红色,厦门人也一样以红色象征幸福、吉祥。门联、请帖都用红纸;馈赠礼品也要在包装纸上放张红纸条;迎娶的车辆,要挂红彩带;喜幛、寿屏要用红绸缎制作。丧事人家和他人住一座楼房的,还要在大门口挂块红布。而黑、白、蓝等色调,则被视作端重、衰思的象征。 栽种花草,是厦门人的一种爱好。不但自家有盆栽,还喜欢到市面买各种鲜花用清水养起来摆放客厅卧室。人们还常用新鲜花卉编扎花篮、花屏和龙、凤、灯等造型,用作喜庆场面的陈设。 民间的一些忌讳和应注意的礼节性习俗有: 以中指指人,被看作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用扫帚打人,挨打者被认为受到最大的侮辱; 客人在座时扫地,被人认为是逐客,有失礼仪; 婚庆筵席上,客人不慎打破碗碟汤匙等餐具最为犯忌,被视为不吉祥的征兆; 与亲友进餐时,筷子不要插在饭上,因祭祀时往往在饭上插香。这是对人的不敬; 招待客人时,最忌讳摆六盘菜,因为依清朝旧例,死囚临刑前才食以六盘菜肴; 在婴儿面前不要谈猴,认为谈猴会招致婴儿多病难养;也不要夸婴儿肥胖,要说“好看”、“好养”。
Ⅷ 厦门白鹭洲历史
白鹭洲公园是筼筜湖的一方台地,面积10公顷,是厦门市新建的一个休闲内、游 福建厦门白鹭洲容
乐、购物为中心的城中公园。 白鹭洲公园内有一个白鹭女神雕塑,她是鹭岛的象征是厦门城市雕塑中的精品。白鹭女神身姿优美、娴静地跪坐在一块巨岩上,梳理长发,肩上还停着一只小白鹭,许多游人无不在此驻足拍照留念。 白鹭洲公园有400只从荷兰引进的广场鸽,每天喂养二次,游人可在公园里与鸽同乐,也可自带米谷亲手喂养,与鸽子一道戏嬉,其乐无穷! 白鹭洲公园的音乐喷泉也令人欣赏不已。夏夜在此纳凉的人们,每逢节日,可尽情欣赏喷泉美景。 白鹭洲公园还是购物游乐中心,书画艺术中心,有书画院、美术馆、字画廊、水晶礼品、神龙木雕、百龄宠物盆景世界,琳琅满目。此外,还有保龄球馆、海鲜美食、足球俱乐部、夜总会等娱乐场所。
Ⅸ 鹭岛的文化艺术
2011年末,全市拥有文化表演团体6个,全年国内演出904场次,观众43万人次;文化馆7个,其中,国家级一级文化馆6个,博物馆4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5个,公共图书馆9个,公共图书馆藏书总藏量达460.62万册(件),借阅量471.67万册次,读者流通量550.17万人次。出版发行各类报纸9种,期刊杂志25种。共有广播节目6 套,电视节目8套,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9.19%和100%。全年发行电视动画片12部、349集、4850分钟。5部动画片被广电总局评选为2011年度优秀国产动画片。农村电影放映6408场,受众人数76.6万人次;城市社区“温馨家园”放映广场电影1200场,受众人数13.9万人次。完成厦门市博物馆馆藏文物数据采集,合计3983件(套)文物藏品、46208张文物影像片,其中,一级文物29套(40件)。 地方上通行闽南语之厦门话,闽南方言是一种超地区、超省界的汉语方言。它主要通行于闽南地区、粤东的潮汕地区和台湾省的大部分地区,海南省和广东的雷州半岛一些地区以及浙江、江西、广西、江苏和福建的中部及东北部地区,也有讲闽南方言的“福佬话”(属闽南语“闽台片”)互通。千余年来,闽南、潮汕一带有不少人出洋谋生而相继向外移居。人语相随,今天的东南亚诸国,有相当一部分华侨和华裔仍然以闽南方言作为他们的交际工具。
闽南方言的流播: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
它分为五个次方言:
厦门话区:厦门、金门、同安
泉州话区:泉州、石狮、晋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八个县市
漳州话区:漳州、龙海、漳浦、云宵、东山、诏安、华安、长泰、平和、南靖等十个县市
龙岩话区:龙岩、漳平
大田话区:大田县、尤溪县的一部分。
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近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据初步调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闽南人移居台湾据说开始于元代,但大规模迁移是在17世纪中叶,大量闽南人随郑成功渡海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回台湾。300多年来,闽南人和其他地区东渡的汉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开发祖国的这个宝岛,在共同的生活和斗争中,闽南方言始终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保留在台湾人民的口中。特别是今天,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湾的父老兄弟不断到大陆寻根、探亲、访友,闽南话显得更加重要。
除了台湾省以外,广东省的潮汕、雷州半岛、海南岛等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的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据初步统计,海内外操这种方言的人将近6000万,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十分突出的。令人自豪的是:如今的闽南话已经作为地球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被录制在美国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号宇宙飞船的镀金唱片上,到广漠无垠的星河中寻觅知音。 中秋博饼,闽南地区特有的饼文化外延的一种民俗活动。是在中秋节时用于娱乐的一种游戏,用六粒骰子投掷结果组合来决定参与者的奖品。传统的奖品为大小不同的月饼,专有名为会饼,相传这种游戏可以预测人未来一年内的运气。
正月初三忌拜年,厦门传统习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门拜年,要在家里祭祀亡灵。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以厦门菜为代表之一的闽菜位列中国八大菜系,兼带台湾、潮汕风味。厦门菜肴创出清、鲜、淡、脆、略带微辣的独特风味,尤以生猛海鲜、仿古药膳、普陀素菜、风味小吃著称。
厦门全年盛产海鲜,种类繁多,有龙虾、鲍鱼、螃蟹,还是虾、螺、贝类等。
特色小吃有面线糊、沙茶面、土笋冻、海蛎煎、炸五香、花生汤、烧肉粽等。 厦门市入选国务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的有南音、高甲戏、歌仔戏、答嘴鼓、漆线雕、童谣(闽南童谣)、讲古、民间信俗(保生大帝信俗)、中秋博饼、民间信俗(闽台送王船)、抬阁(海沧蜈蚣阁)。
高甲戏,发源于福建泉州,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
歌仔戏,(发音:歌子戏,或歌崽戏,后者在台湾较流行),是20世纪初叶发源于漳州的传统戏曲,故亦称之为芗剧,后传到台湾并得到进一步发扬。“歌仔”有小曲、民歌的意思(歌仔用普通话表达就是“小歌”),歌仔戏以掺杂文言的闽南语为主,让社会大众也能接触文雅词汇或忠孝节义故事,成为早期闽南地区和台湾社会重要娱乐活动之一。
漆线雕,中国漆艺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之一,是闽南地区的传统工艺。它形成于明末清初,至晚清时逐渐成熟。漆线雕被应用于佛像装饰,俗称“装佛”,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一种特殊行业广泛流传。漆线雕做工精细雅致,形象逼真生动,风格古朴庄重,画面栩栩如生,堪称艺苑奇葩,中国一绝。
Ⅹ 有关厦门的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
很早以前,这里寸草
不生,荒无人烟,一群白鹭南归飞到这里,停在岸边歇息,
领头的大白鹭,发现水里鱼虾成群,有充足的食物,而且
既没有毒蛇猛兽的威胁,也不见猎人弓箭的骚扰,于是它
鼓上了这个小岛,便率领这群白鹭定居下来。白鹭们也随
之着手打扮自己的家园。一些白鹭用嘴啄利爪挖,费了九
牛二虎之力开凿了许多泉眼,清澈的泉水哗哗地流淌下来;
另一些白鹭,则从大陆上衔来各种花籽、草籽,播撒在岛
上,岛上便百花齐放,绿草葱葱。山明水秀,花团锦簇引
来许多鸟儿筑巢;蜜蜂、蝴蝶也来采集花粉,顿时小岛变
得热闹非凡,五彩缤纷。
此番景象使盘踞在东海底下的蛇王异常嫉妒,它想霸
占这白鹭建设的美丽小岛,于是率领蛇妖兴风作浪,瞬间
岛上飞砂走石,天昏地暗。
白鹭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与蛇妖展开殊死搏斗。领
头的大鹭重创了蛇王,赶走了蛇妖,但它自己也身受重伤,
躺在血泊之中。后来,在大鹭洒过鲜血的那一片土地上,
长出一棵挺拔的大树,那树的叶子,象大鹭一样张开;那
树开的花,象大鹭的鲜血一样火红。这种树木,人们称为
凤凰木;这种花,人们称为凤凰花。
赶走蛇妖之后,白鹭们安心地嬉戏于树林、海水、沙
滩之间,做这个美丽小岛的主人。厦门岛最早称为“鹭岛”
是由这个传说而来的。这个源于民间的故事寄托了人们对
厦门的热爱和对建设厦门,保卫厦门事迹的怀念。
厦门古名鹭岛,它的真正由来其实是人们第一次登上
小岛,看见白鹭长年成群地浮游在水面,于是冠之以“鹭
岛”。白鹭属涉禽类鹭科,又名鹭鸶,嘴长脚长,颈也长,
全身羽毛纯白,头后还垂着长长的白冠毛,毵长如丝;背
部有白色疏松的鬓毛和尾翼,形态潇洒,逗人喜爱。本世
纪20年代以前,厦门山野树林,到处有白鹭栖息,三五成
群,飞翔于田间海上。后来因城市兴建,生态的变化,白
鹭慢慢减少,濒于绝迹。这几年经过环境综合治理,白鹭
又回到岛上。由于白鹭是厦门的象征,因此厦门的许多地
名含有“鹭”字,许多招牌,店名都喜欢用“鹭”字命名,
乃至于厦门的人名也常常取“鹭”字。今天,白鹭又成为
厦门的市鸟。
究竟什么时候,岛上有人类的存在呢?1931年,厦门
大学林惠祥教授在厦门港蜂巢山发现一件长方形薄边石锛,
第三年,他又在厦门港东边社发现第二件类似石锛。这两
件石锛,是新石器时代人类采集食物和狩猎的工具。1952
年,林惠祥又在厦大发现三件表面印有“V” 字纹和云纹
的印纹陶片,其中一件的耳柄上,还可以看到指纹痕迹,
这是手工制陶留下来的。1953~1955年,其他地方还发现
多件石器、陶片。1980年11月,在湖里区象屿海滨,发现
一件石制箭头,长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