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看安定民俗展和历史文明陈列展观后感
昂昂溪遗址博物馆展览陈列更新改造后,新的陈列主题为“北方渔猎文明的摇内篮”和“梁思永先生与昂容昂溪文化”,展馆共分为序厅、展厅A区、展厅B区和展厅C区。序厅由最初的幕布形式,更新为现在的中间为木质浮雕、两侧是背景布的立体感风格。前言部分的木质基座也以仿旧处理,增添了历史厚重感。总体来说,昂昂溪遗址博物馆展览陈列是昂昂溪遗址群的缩影与索引。陈列设计坚持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的三者统一,将科学的思想内容、完美的艺术形式、现代的科技手段三方面完美结合,努力拓展陈列主题的深度和广度,突出中国北方草原古代民族文化特色,展示渔猎经济生活的特点,选准用足标志性文物,精美细小石器采用同类文物集群式展示,并附以典型细石器的大型照片或放大模型。观众在馆内参观后,还可前往周边遗址现场身临其境参观考察,以进一步体味原始时
『贰』 求参观首都历史博物馆的观后感(要快)600字左右
从93年来北京上大学,到现在有13年之多了。13年来,每天生活在这个城市,却有一种“不知庐山真面目”的感觉,除了上学时的历史课本之外,再没有真正立体全方位的去了解过我们的首都。
参观首都博物馆新馆给了我这个机会。首都博物馆新馆坐落于西长安街延长线白云路的西侧,外观雄伟,气势磅礴。进入之后,按照导览图一一参观,不知不觉沉醉于祖国首都的一草一木,一鼎一印之中。
通过参观首都博物馆,我对首都的认识在以下四方面得到了提升:
一为博。首都地大物博自是早就知道,但仅限于一个模糊的概念。这次系统详细的参观了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古代书法艺术精品展、馆藏京剧文物展、书房珍玩精品展等各项展览,不禁感慨祖国首都的文化底蕴之博,物产资源之博,艺术内涵之博。首都以她博大的胸怀,包容和养育着生活在这里的2000万人民百姓。
二为史。北京是古城,历史悠久。曾有多个朝代以此为都,北京的历史中填充着无数色彩缤纷的故事。承载着朝廷权威的皇家玉玺,记录着世代变迁的竹简,刻画着沧海桑田的铁器铜器,象征着雍容华贵的玉器古玩,还有留着战争疤痕的民间遗物,每一件都在给我们讲述着自己说不完的经历和史实。
三为情。老北京的民俗和风土人情是闻名世界的。展厅中模仿的婚庆场面洋溢着热闹喜庆,也洋溢着纯朴的民风民情;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从头到尾透着诚恳和热情;还有日渐稀少的老北京四合院的风情,街坊邻里们谈笑风生,互相帮助,谁家有事,一声招呼,一个院落携手共济,不是亲情而胜似亲情,让我们现代人无比羡慕那美好的和谐。真正老北京的民情是淳厚的、温和的、谦逊的,这是需要我们现在去重温,去寻找和拾回的。
四为美。名胜古迹之美,现代建筑之美,自然风光之美,北京的美无处不在。活灵活现的皮影儿和面人儿,独特的传统服饰和民间剪纸,享誉世界的京剧文化,神秘高雅的篆刻和书法,首都北京的文化艺术之美更是魅力无穷。再看从博物馆本身的建筑设计,到展区展品的设置,无处不在的贴心服务,到细心品味的参观人群和天真活泼、认真参观学习的孩子们,也展示了我们首都北京的精神文明之美。
只有真正了解一个城市,才会真正热爱她。参观之后这一个月以来,我走在街上总是有意无意的用欣赏的目光去观察路边的建筑;每次看到有损市容市貌的行为时心中总是想,这么好的城市,我们为什么不能好好爱惜她保护她。首都博物馆是一个窗口,应该面向社会各界免费开放,让大家都来了解北京,热爱北京,进而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很难想象一个乱贴小广告或随意扔垃圾的人会是一个对首都,对国家充满感情的人。因此,倡议各中小学校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参观,倡议我们同事带家人和孩子前去参观,倡议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到首都博物馆进行参观和学习。
『叁』 观历史文物有感的作文
大家必然知道,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孕育了中华古文明,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文物,就是体现古代发展的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直观、了然地看到我国的发展历程;而古代化石,就是回归远古时代的一座桥梁,可以令我们直面地回归到远古时期的世界。在省博物馆就可以了解到这些。 下面请跟我走进省博物馆的展厅。
甲骨文和一个头颅,让我印象很深。甲骨文盛行于殷商时期,就是把字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因为兽骨坚硬,所以多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虽然图面性强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性大,但从可识的文字来看,我觉得可像英文字母了。但一个头颅有什么好稀奇的呢?因为那是一颗五千年前做过开颅手术的头颅!且那个人据说还活了一段时间。这说明古代人也做过开颅手术!
玉器石刻也令我印象深刻。考古发掘表明,我国发现玉石和使用玉器有上万年的历史。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我国第一个玉器高峰时代,即东汉时袁康所说的“玉兵时代”,他在《越绝书》中说:“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在这个时代人们使用当地所产玉石制成了大量玉器。当时有三个产玉中心:一是南方江浙一带以良渚为文化中心;一是北方辽宁一带以红山文化为中心;一是西北以昆仑山和田玉为中心。据考古学家研究,这个时代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代。每一块玉石都雕琢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古代人没有现在那么好的工具,怎么能雕出比现在还好的玉刻来呢?看来这跟古代人的辛勤劳动有着很大关系。他们太聪明了,太细心了!
在恐龙化石展厅,各地出土的化石尽收眼底:犀利的象牙,高大威猛的恐龙……各样化石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云南禄丰县恐龙山方圆10平方千米的地区,是闻名于世的恐龙之乡。1938年考古学家在这里首次发现完整的恐龙化石,之后陆续挖掘出数十具恐龙化石。经鉴定,其中有24属30多种恐龙,是世界上最原始、最古老、最丰富、最完整的脊椎动物化石群。
在动物标本展厅,各种标本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美丽的长尾鸡,精致的鸵鸟蛋……各式标本让人拍手叫绝。
在艺术石刻展厅,各种的石刻形态各异,细致入微:屹立的佛像,整齐端庄的壁画……各类石刻使人悠然神往。
这次展览使我真正知道了什么叫“美”;让我了解了古人的聪明智慧,历史的伟大; 仿佛让我回到了史前,与古生物零距了。
『肆』 丽江古城城历史文化展示管观后感
展馆以互动性、艺术性、趣味性、知识性取代了传统的单向、说教式的展示方式回,从不同的角度全景、答深度解读丽江古城,从历史、建筑、规划、人文故事、风景等多维度,展示了一个你不知道的丽江。”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局长和丽萍在开馆仪式上说,丽江古城历史文化展示馆集中体现了丽江古城在发展过程中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以及各级政府为世界遗产保护所做的不懈努力。通过陈列、图文、声、光、电、多媒体演示和数字表现等形式,采用中、英文双语,使参观者能全面了解丽江古城的历史沿革、文化特色、自然环保、遗产保护等方面的成果。
『伍』 天津市文化展观后感400字
今天,晴空万里,天气宜人,学校组织我们去历史博物馆参观,学习。
走近博物馆首先映入内眼帘的是几个容苍劲有力的大字。进入博物馆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大型塑像,里面记载着人民解放军同敌人英勇作战的场面,绕过塑像,我们走进大厅,大厅里放满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有红军使用过的刀枪,有红小孩使用过的红鹰枪,有红军使用过的炊具,还有烈士留下的血衣……
『陆』 甲骨文文化展观后感1000字
重获新生的甲骨文
在古中国的汉字、古埃及的圣书字、苏美尔人的楔形字和中美洲的玛雅文字组成的世界四大自源字体系中,唯独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体系延续到如今,甲骨文的传承能够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近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证古泽今”的甲骨文文化展,向游客展示了190余件甲骨、青铜、玉石等文物,系统地介绍了商代历史研究成果。
从1899 年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首先鉴定并开始购藏甲骨算起,甲骨文被发现已达 120 年,但它的历史却有3000多年之久。甲骨文的发掘和研究,使得中国的历史研究迈入了新进程,它的存在有力地证明了商王朝不是神话传说,而是事实存在的。
甲骨文虽是一项古老文字,但它终究是中国现代汉字的源头,在被发现具有史料价值之前,殷墟已经出土过许多甲骨文,其中一部分被当作药材卖掉,造成了“人吞商史”的悲剧,在新时代,我们应该避免甲骨文被遗忘,让它走进人民的生活,吸引人民的注意力,从而使得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感受到它所代表的古老民族文化。
参观“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时,博物馆工作人员就甲骨文的卜辞文例生动形象地向游客描绘了商代先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其中一份卜辞的内容大致是商王为自己的狩猎占卜,问此行是否会猎到犀牛。这种生活方式与现代大不相同,如果不是凭借甲骨文的记载,我们也难以想象如今气候干燥的河南竟然曾生长着大量犀牛,而这就是先民们真实的生活环境。
在展览出口处,设有甲骨文表情包下载器,只要用手机轻轻一扫,就可以马上使用甲骨文字体绘制而成的卖萌表情包,有“大家好”、“谢谢”等常用语,也有“抱大腿”、“吃货”等流行语,无不是五颜六色、活灵活现,迅速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甲骨文用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除此之外,有的文博机构还相继推出了纪念币、文化衫等周边产品,让甲骨文“入了手”“上了身”,切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与精神世界,让历史携手现实,让甲骨文重获新生。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一种文字的诞生与演变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记忆,文字史说到底就是民族的生活史、心灵史、文化史、精神史,甲骨文作为中国汉字的古老开端,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接近它,就等于接近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
甲骨文文化展的推出,能够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对甲骨文等古代文字的兴趣,在展览中,有不少的父母带着孩子前来参观,相信将来他们也会为守护好、传承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
中国是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从黄帝时代至今,约有5000年的传承。在光辉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无数灿烂的民族文化,除了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汉字文化,还有四书五经、传统戏曲、美食佳肴、亭台园林等数不清的各类文化遗产,文化不会因为历史久远而消失,它们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只要找到好的传承办法,就一定会焕发新的生机。
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其他文化遗产的继承人也可以借鉴甲骨文转化表情包的新思路,多为历史文化注入时代的新血液和时尚化的元素,让它们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平易近人,从而释放出更多的创造力,形成更好的发展格局。
『柒』 中国历史博物馆观后感怎么写
中国历史博物馆观后感的写法,可通过以下方式查找相关范文,以供参考:
1、网络文库;
2、中华教育资源网;
3、中国教育在线网;
4、中学学科网;
5、中国作文网;
6、百分网。
《中国历史博物馆观后感》 :
从1993年来北京上大学,到现在有13年之多了。13年来,每天生活在这个城市,却有一种“不知庐山真面目”的感觉,除了上学时的历史课本之外,再没有真正立体全方位的去了解过我们的首都。
参观首都博物馆新馆给了我这个机会。首都博物馆新馆坐落于西长安街延长线白云路的西侧,外观雄伟,气势磅礴。进入之后,按照导览图一一参观,不知不觉沉醉于祖国首都的一草一木,一鼎一印之中。通过参观首都博物馆,我对首都的认识在以下四方面得到了提升: 一为博。首都地大物博自是早就知道,但仅限于一个模糊的概念。这次系统详细的参观了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古代书法艺术精品展、馆藏京剧文物展、书房珍玩精品展等各项展览,不禁感慨祖国首都的文化底蕴之博,物产资源之博,艺术内涵之博。首都以她博大的胸怀,包容和养育着生活在这里的2000万人民百姓。 二为史。北京是古城,历史悠久。曾有多个朝代以此为都,北京的历史中填充着无数色彩缤纷的故事。
承载着朝廷权威的皇家玉玺,记录着世代变迁的竹简,刻画着沧海桑田的铁器铜器,象征着雍容华贵的玉器古玩,还有留着战争疤痕的民间遗物,每一件都在给我们讲述着自己说不完的经历和史实。三为情。老北京的民俗和风土人情是闻名世界的。展厅中模仿的婚庆场面洋溢着热闹喜庆,也洋溢着纯朴的民风民情;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从头到尾透着诚恳和热情;还有日渐稀少的老北京四合院的风情,街坊邻里们谈笑风生,互相帮助,谁家有事,一声招呼,一个院落携手共济,不是亲情而胜似亲情,让我们现代人无比羡慕那美好的和-谐。真正老北京的民情是淳厚的、温和的、谦逊的,这是需要我们现在去重温,去寻找和拾回的。 四为美。名胜古迹之美,现代建筑之美,自然风光之美,北京的美无处不在。活灵活现的皮影儿和面人儿,独特的传统服饰和民间剪纸,享誉世界的京剧文化,神秘高雅的篆刻和书法,首都北京的文化艺术之美更是魅力无穷。再看从博物馆本身的建筑设计,到展区展品的设置,无处不在的贴心服务,到细心品味的参观人群和天真活泼、认真参观学习的孩子们,也展示了我们首都北京的精神文明之美。
只有真正了解一个城市,才会真正热爱她。参观之后这一个月以来,我走在街上总是有意无意的用欣赏的目光去观察路边的建筑;每次看到有损市容市貌的行为时心中总是想,这么好的城市,我们为什么不能好好爱惜她保护她。首都博物馆是一个窗口,应该面向社会各界免费开放,让大家都来了解北京,热爱北京,进而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很难想象一个乱贴小广告或随意扔垃圾的人会是一个对首都,对国家充满感情的人。因此,倡议各中小学校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参观,倡议我们同事带家人和孩子前去参观,倡议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到首都博物馆进行参观和学习。
【扩展阅读篇】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注意事项:
一、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如一个同学在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接着写张鸣鸣从自己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天天长大。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己能做的事。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观看了《伟人爱迪生》后,我要求学生: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有个同学说:本片主要讲述爱迪生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扫地下室的清洁工成长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的过程;还有个学生补充说:主要讲了他发明电灯的事,他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我将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比较:前者准确些,后者只是无数发明中最突出的一项,并肯定他们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然后让学生抓住一点谈自己的感受。如爱迪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失败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克服以叙述故事为主的毛病了,不仅突出“感”字,而且读后能感人。
二、“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火烧圆明园》的观后感,我进行指导后让学生先打草稿,然后收了部分习作,发现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中找了几篇写的好点儿的进行评讲、引路。有个叫王天波的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习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三、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
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来源《百分网》。
『捌』 中国有哪些历史文化古迹,要写一片观后感的。给我推荐一个实际点的材料
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古迹,往往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透过这些形形色色看似平淡无奇的历史文化古迹,可以追溯城市发展的历史渊源和时代特质。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为破坏,许多展示厦门沧桑巨变的历史文化古迹已逐步消失,保护好将军祠、洪本部、名人故居这些有历史考究的文化古迹已成为一个非常迫切的话题——— 施琅祠已不见踪影 将军祠作为地名,也许很多人都知道,但为何叫将军祠,知道的人也许少之又少了。民盟厦门市委郭坤聪委员说,将军祠的由来,主要来源于两座祠堂:一座是施琅大将军祠,一座是清朝道光时曾任福建水师提督的吴英祠。 遗憾的是,将军祠也许只是留下一个名称而已,见证厦门历史的古祠将消失。郭先生称:因为两座古祠之一的施琅祠已经找不到踪迹了,而旁边的吴英祠现在也只剩下一段古墙顶和门外的两只石狮子。如果该地段老城区拆迁,不注意保护,古祠的消失将很可惜。 郭坤聪先生告诉记者,吴英是莆田人,当兵出身,英勇善战,后跟随施琅东渡,在澎湖参加对刘国轩的战役,后来当了福建水师提督,被封为“威略将军”。厦门官绅为表彰他的功绩,给吴英建祠堂、石坊表。石坊表刻工精美,比较宏伟,是闽南少见的石构建筑。但上世纪80年代修建公路时,石坊表就荡然无存。现在,吴英祠已经变成供人居住的四合院,住着十几户人家。古祠门外的石狮旁边是修自行车的小店。但石狮底部已经埋入水泥路下,另外两只石狮已经不见踪影。吴英祠的后院是大观院,据熟悉情况的人讲,大观院是厦门四大院之一,建于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2年),后几经变迁,成了某单位职工宿舍。 吴英祠的西面是施琅祠,在上世纪80年代左右,施琅祠上建起了将军祠菜市场,到目前已找不到施琅祠的半点踪影。 面临即将消失的吴英祠,郭坤聪先生觉得非常可惜。将军祠具有见证厦门古代军事、交通和古建筑的价值。如果将军祠仅以一地名存在,就会失去其应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郭坤聪先生认为,吴英祠不仅有保护价值,同时也有经营价值。他建议两只石狮重新出土,修复吴英祠前门,立下地名标志,作为一景观;修复的古祠里可留一些做经营场所,以此作为保护经费来源。 洪本部只剩下石碑 厦门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街,同样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打铁街、洪本部街定位于明清历史文化街区,但现在街区内的明清遗物已经屈指可数。洪本部街一带,集中了郑成功遗址、港口城市海岸线变迁的见证。近代码头文化的文物遗存,应该是要引起重视的。 打铁街位于鹭江道旁边,是一条古老的街道,宽2米左右。打铁街最出名的就是福寿宫,供奉的是保生大帝。该宫也在多次拆除后,又修复的。但现在面积比较小,10平方米左右。据文献记载,福寿宫原来挺大的,前面还建有一个精致的八角亭,但后来都给毁坏了。 福寿宫旁边就是洪本部,据说洪旭是郑成功的部将,一块乾隆年间的石碑《重修洪本部渡头碑记》镶在房子旁边石墙里,由于风雨剥蚀,字迹已经模糊了。在旁边的昭惠宫记者还发现一古碑:“洪本部路头告示”。意思是告诉人们此地系军事重地,不要随意进出。 打铁街历史悠久,地处海口码头,福寿宫是昔日华侨远渡南洋必先朝拜的庙宇,建于明嘉靖21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在东南亚一带具有广泛的影响。 厦门在明清时期有13个古码头,打铁街和洪本部就连接着其中两个,是当时厦门与南洋往来的重要码头之一。不少移居海外的华侨就是从这些码头走出去的。因此,这些古街道在南洋华侨中,有着广泛的知名度。福寿宫中原来保存着许多古石碑,不少华侨回来都要瞻仰一番,目前已移至厦门博物馆。 洪本部街则是因为洪旭在此指挥部队而闻名,这些街道存有许多国家珍贵文物,像清代乾隆、嘉庆、光绪年间的碑文,对研究古代公共工程建设和管理史、交通史以及古代经济文化都有重要意义。 由打铁街、洪本部街等组成的明清历史街区曾是厦门市最引以为豪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议申报历史文化街区。但现在街区内明清文物屈指可数,许多文物已经消失。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至,却失望而归。因为这些古老街区,脏乱不堪,商贩占道为市。 一些厦门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认为,打铁街、洪本部街应保留老字号、传统工艺品、传统小吃,才能与街区整体风貌相称。应鼓励开办具有街区文化内涵的特色餐馆、特色旅游、南音社、闽南说书场、私人博物馆等。 古书院书斋成追忆 坐落在玉屏巷的玉屏书院,现在也只是留下一个名称而已。玉屏书院是明代义学。乾隆十六年(1751年)名为玉屏书院,因堂后巨石如屏而得名。后改为厦门中学堂。民国年间又名省立第十三中学,1952年成为厦门五中。后因旧城改造,玉屏书院已全部不存在了,只是一个遗址。 比较出名的江下堂现在也只剩下祖堂,现在文安小学校内,1918年建成。以前是闽海关。该祠规格比较高,称为闽南第一宗祠,祠内有紫云屏、拜堂、宗贤堂、祖堂、后花园、望海堂、宗亲会馆、江下小学堂等。当时建筑有1万多平方米,但后来仅存200多平方米。相传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钦点武状元黄培松御赐建立黄氏宗总祠堂。建筑呈八卦状,外方内圆,意思是族人要团结。 郭坤聪先生说,这些历代人文景观也基本遭到破坏,有的只剩下祖祠和古榕树,经历着岁月的沧桑。遍布厦门的各种历代人文景观,既是一种物质文化,又是推动文化的重要载体。岁月沧桑,如今有的已经永远消失了,有的尚存还能让我们去追忆。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我们不能不要历史。 相关新闻 名人故居亟待修缮 在厦门历史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众多名人故居,近年来在人们的视线中也无声地被毁损,乃至消失。如早期教育家周殿薰故居,企业家黄世金故居,近代历史名人李禧故居等。而苏氏宗祠、清道光四川总督苏廷玉故居早在1978年就被夷为平地。也有一些名人故居现在还住着他们的后人,所以故居不像故居,住房不像住房,有点不伦不类之感。 石壁街因为有大片石壁,墙壁边有壁井和蚌壳井而闻名于世。石壁街的台湾举人、著名收藏家王人骥的故居,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尽管院内榕冠如荫,但故居已经很破旧了。在院子里只有一些腐朽的树木和毁掉的石旗。正厅木门上的雕饰很精美,依稀折射出主人昔日的荣耀。现在住这里的几位老人都是后代中的长房。 老人还说,原先院内还有一座花坛,后来被改造成住人的平房,家中收藏的名人字画也毁于“文革”。记者在该故居看到,房屋的木门历经风雨,已经斑斑剥离,但一些字画仍然十分清楚,卧室门上“难得糊涂”的字迹还依稀可见。 闽南著名历史人物蔡复一,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8年)进士,曾代总督云、贵、湖、广军务,官至兵部左侍郎等职。相传“薄饼”是由蔡夫人发明。现存同安区大同镇的故居,仅存后楼部分,砖瓦结构,二层楼房,有卷棚顶廊道,额坊彩绘,是明代建筑。这个被列入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名人故居一度竟是危房,在近日才修复。 据了解,目前厦门对外开放的名人故居,由于经营管理方式落伍,大多“门庭冷落”,不能发挥名人故居应有的教育启迪作用,其文化特征也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这对今后的保护是极其不利的。 相关链接 厦门地名的由来 厦门之“门”,即门户之意。厦门因为是东南沿海的优良渔港,很多地方以“海”、“港”、“澳”、“头”、“门”命名。如,鹭江旧海岸附近有海后路、海岸街、海滨路等地名,神前澳、塔头澳、高崎澳、鼓浪屿澳、涵前澳,曾在渔港形成时并称五大澳口,当时有许多简易码头,如大桥头、太平桥头、料船头、打铁路头、得胜路头等,也大多保留下来。 渔业是厦门的一个显著特征,现今仍有鱼行口街、钓仔路等地名。其他行业性地名,如市仔街、棉袜巷、布袋街、打铁街、南猪行、卖鸡巷等,在当时都是一种行业汇集之所,名副其实,许多到近代还留有遗迹。 厦门地名,反映地形地貌的,如霞溪路、美头山路,体现历史人文的,如将军祠、演武路、曾姑娘巷、菜妈街等。这些地名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沧桑巨变的画卷
『玖』 观历史文明作品展读后感
文明读后感
自从我读了《文明礼仪》这本书,我对礼仪这个名词有了新的认识。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律已敬人的行为规范,是人类不断走向文明,走向进步的结果。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礼仪水平的高低,是这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一个团体,一个人,礼仪修养都是其道德水平,综合素质的反映。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礼仪始终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要素。
中国是礼仪大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讲“礼”重“仪”是我们民族世代传承的优良传统。古人言“礼者,人道之极也
一个人气质、自信、涵养往往从他的姿态中就能表现出来。作为代表着学校形象的中学生,更要注意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行为举止,做到大方、得体、自然、不虚假。因此作为学生首先要注重形象礼仪,做到仪表衣着文明。衣着整洁、典雅、合群,不但能够使自己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更是人际交往的好帮手。如果衣着不修边幅,衣冠不整,蓬头垢面,显然不雅。而超时髦,超前卫的着装也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该得体大方,在注重外在的衣着打扮之外,更要注重内在美德的培养,做到自然适度,外在仪表与内在素质相一致。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要应该身边的小事做起,一句“谢谢”,一声“对不起”,甚至一个小小的“请”,都是我们礼仪成长的象征。
因此,我们要从语言文明开始,让文明之花开满全世界。
文明校园,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让文明的气息弥漫校园;让文明的观念驻扎心底;让文明礼仪之花在校园处处盛开!
能够欣赏和出版熊召政《文明的远歌》,是我人生的第二次幸运。
第一次的幸运发生在1995年,那年我编辑出版了余秋雨的《文明的碎片》。1995年的春天,整个中国还处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的大改革大开放、全民经商、一切向钱看的懵懂高烧中,全社会都在盘算着现实利益,做着发财的梦想。没有人想到在历史中淘金,更没有人想到能够在诗意的陶醉中发财。
但幸运的是,我近乎悲壮的追求意外地实现了:精装本的《文明的碎片》出版后畅销几十万,一举击垮了当年风靡全国的港台武侠和言情小说。那在当年是一个惊人的意味深长的数字。以后,余秋雨出版了很多的书,也遭到了很多的批判,我也成了维护余秋雨的极少数坚定的批评家。我始终很疑惑,余秋雨将文化和文明传播普及到普罗大众,尤其是将文明的阳光照射到那些黑暗的社会角落,是多么功德无量的伟业,是作家和牧师应该毕生追求的崇高的使命,为什么中国的文人要反对和嫉恨呢?开始我以为是嫉妒和不满。因为文人一向有自己的清高和小圈子。后来,前赴后继的口水一浪高过一浪,就不仅仅是嫉妒和不满了。
直到2010年,我看了熊召政先生的散文,看到了两个同样伟大的作家,面对同一个历史遗迹和文物,发出不同的声音和回响,我忽然找到了余秋雨被口水被批判的原因。原来,对待历史,对待未知,一直有两种视角和纬度。一种是秋雨式的,就是站在当代的立场和主观视角,用今天世俗世界的情感和体温,去遥想和触摸过去的世界,用想象去填充历史的细节和空白,去表达一种人文关怀和诗性的温暖。
熊氏散文中的境界虽说没有世俗的、小布尔乔亚的委婉和抒情,但其拙朴和高远,其儒家的忧患和快乐观,深深地埋藏在我们的血脉当中,是我们的遗传基因。因此,有传承基础和价值。有人开玩笑说,读余秋雨的散文可以谈恋爱,熊召政的散文可以考大学,也可以考公务员。但据高考官员们说,熊氏散文之所以受教育界的青睐和欣赏,让孩子们朗读和背诵,主要是符合当前教育界的三个评价标准一个宏观印象:知识性、典范性和价值健康,总体上“文”“字”美。听到这样的评价,便想到熊召政的样子:敦实、厚重,长国字脸。一部书基本上写十年。比如《张居正》,比如已经勘察研究了八年还在创作中的《大金王朝》……
『拾』 罗岗历史文化展厅观后感
历史:抄汉语词语,含义有三:袭
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2.沿革,来历。
3.过去的事实。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1] 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