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21-02-21 23:42:40

⑴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

新中国建设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起始时间为新中国建国至改革开放前。当时主要是对那些来华的外宾所展开的。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与1964年正式成立。

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步入正轨和全面振兴的发展时期。1978年至80年代中期,及接待入境旅游为主的发展阶段。80年代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哪里有并行发展的阶段。1997年至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的阶段。

(1)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业务要有三部分构成: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他们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又称无烟工业、无形贸易。

狭义的旅游业,在中国主要指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以及专门从事旅游商品买卖的旅游商业等行业。广义的旅游业,除专门从事旅游业务的部门以外,还包括与旅游相关的各行各业。旅行游览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级的社会消费形式,往往是把物质生活消费和文化生活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的。

⑵ 旅游的发展简史

一、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简要回顾(一)从“事业型”到“产业型”的转变
我国旅游业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举世瞩目。改革开放前,旅游业以外事接待为主,只具备产业雏形,不完全属于产业范畴。1978年转换机制,发展产业型旅游业。1984年中央提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齐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齐上的旅游建设方针,揭开了全方位发展旅游产业的序幕。1986年国务院决定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正式确立其国民经济地位。1992年中央明确提出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之后,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旅游业被列为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序列的第一位。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此后,国 家计委把旅游项目列入国债项目,铁路部门及时开行了数百列旅游专列。中央和国务院的支持为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从发展阶段来看,1980年以前,旅游产业总体规模较小;“六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提高,国内旅游开始起步;“七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继续发展,国内旅游有较大发展;“八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发展,国内旅游迅猛崛起,这一时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九五”计划时期,产业基础夯实,稳步发展;2001年受世界旅游业整体负增长的形势影响下,中国的旅游业是在困难中继续前进,但增长速度有所下降;2002年中国旅游业是整体回升,四项旅游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10%。
表1我国不同时期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增长情况(1991~2002年)
注:①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50年》,人数和收入数据为时期加总数;
②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2001年统计公报》;
③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2002年统计公报》。
总之,我国旅游业借改革开放之力,2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形象日益鲜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
(二)从旅游小国到旅游大国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接待人数(180万人)仅为世界的0.7%,居世界41位;2002年接待海外旅游者达到9791万人次,跃居世界第五大旅游吸引国、亚洲首位旅游大国。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创汇(2.6亿美元)仅占全球的0.038%,居世界第47位;2002年增至204亿美元,占全球的4.4%,成为世界第五大旅游创汇国。2002年,中国公民出国(境)人数达1660.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84%,成为亚洲地区令人瞩目的新兴客源输出大国。2002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8.78亿人次,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大、增速最快、潜力最强的国内旅游市常
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1年底,中国旅游涉外饭店11000家,其中,已评定星级饭店8018家;各类旅行社超过1000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300多家;中国旅游业固定资产值达7000亿元,共有各类旅游企事业26万个;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598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为2980万人;共有开办旅游教育的院校1152所,在校生34万人。
(三)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其综合性、关联性很强的特点表现得越来越充分,在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国内需求,增强经济活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2年,我国旅游业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2%,高出国民经济总体增长速度3个多百分点,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4%,占到第三产业的16%强,旅游外汇收入已占国家服务贸易创汇额的半数以上。
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中国第三产业的主要支柱之一。全国已有24个盛直辖市、自治区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其余省区(市)则分别将旅游业定位为重要产业或优势产业。
二、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前景分析
(一)发展机遇
首先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再上新台阶。21世纪前10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仍将保持7%以上,综合国力将进一步提高。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外开放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将推动旅游业发展。
其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带来的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十几亿人民将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旅游需求必然会随之不断增长,旅游消费成为小康的标志和特征之一。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但就是在这种小康水平下,已经形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发展最快的出国旅游客源市常
第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使西部不少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形成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极。
第四,加入WTO以后,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都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同时也将促进国际商务旅游的增长。
第五,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国。美国“9.11”事件和美伊战争爆发导致全世界旅游下滑,但因为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反而强化了中国作为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第六,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申奥成功、上海成功申办世博会、杭州成功申办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大会以及2003年10月世界旅游组织大会将首次在北京召开,表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增强,对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前景分析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供需双向互动作用下,中国旅游业前景辉煌。
1.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将推动国内旅游需求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国,有着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无与伦比的最大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常2002年,相当于13个中国人里面就有8人进行了一次旅游。我国从1995年5月1日起实施每周40小时工作双休制,1999年开始实施“五一”、“十一”、春节的七天假期,目前中国公民每年所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的总量是114天,居民闲暇时间越来越充足。同时,消费结构正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消费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方向发展,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95年的49.9%和58.6%降至2002年的37.7%和46.2%的水平。住房、购车、通讯等消费将逐渐得到满足,而作为精神和物质结合的旅游需求,则会反复产生。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旅游消费将呈现大众化、普遍化的态势,成为生活要素之一。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按每人每年出游两次计算,届时的国内旅游人数可高达30亿人次左右。
2.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中国国土广袤、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众多,漫长的历史和辽阔的国土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据研究表明,我国自然类和人文类的旅游资源类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数目超过美国、西班牙、法国等旅游强国。目前,全国已拥有15000多处旅游景区(点),涵盖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改革成就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其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28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1处,国家地质公园44处,国家自然保护区197个,国家森林公园43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99个,国家4A级旅游区(点)360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37个,还有1269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类博物馆2000余座。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风光,雄伟壮观的建设工 程等等,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矗
3.从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强国
按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国海外旅游人数将超过210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80亿美元以上。国内旅游将达到29亿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将达20400亿元人民币以上。旅游业总产出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左右。国内外学者一致看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包括世界旅游组织(WTO)在内的权威性组织均认定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首位旅游目的地国(见表2)。世界旅游理事会则预测,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总产出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64%,旅游消费将占总消费的6.79%,旅游投资将占投资总额的8.6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表22020年世界十大旅游目的地预测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TO)《2020年世界旅游发展预测报告》整理,1997。三、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一)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到2020年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建设达到新的水平,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大见成效,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提高,这个历史进程,将从各方面和旅游业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保持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方面,旅游业在这三个方面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从宏观来看,旅游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持了较高的投入产出率。国际上普遍认为,旅游业是最优秀的出口产业,就地出口风景,具有换汇成本低的优势。国家推行了多项政策刺激内部需求,例如实施西部大开发、调高公务员薪酬、增加基础设施开支等。在这些政策的基础上,还应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的成功经验,采取措施,大力刺激旅游休闲消费,推进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英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制定了相应的方案和政策,促进了以产品为中心的工业社会向以服务为中心的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可以大胆的预测,在众多政策中,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能起到较好的成效。
为此,需要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对旅游业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清理过去一些限制性的消费政策和一系列歧视和限制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明确旅游业作为我国的优势产业地位,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全面建设世界旅游强国。
(二)充分发挥国内旅游拉动内需的作用
2001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扩大内需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提出了建议,其中第一项就是“扩大和培育内需,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是扩大国内需求,进一步形成消费和投资的双重拉动。《政府工作报告》将旅游列为扩大消费的第二个领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旅游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旅游业包含行、游、注食、购、娱六大要素,旅游消费不仅与交通、住宿、餐饮、商业、景区景点等行业直接相关,还与工业、农业以及信息、金融、保险、医疗、咨询、环保等产业关联,其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细分行业多达100余个,因此其拉动经济的作用十分明显。相对于住房、汽车等消费水平,旅游消费涵盖的价格区间从几元钱的旅游纪念品至上万元乃至数万元的旅游线路,产品的可生产性极强,可消费性也极强。2001年中国居民旅游消费支出仅占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5.97%,离11%的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较大距离,发展国内旅游的余地还很大。

⑶ 改革开放后,中国旅游业经历了历史性的转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改革开放后,中国旅游业经历了历史性的转变,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回分别居世界的第答4位和第5位,成为亚洲第一旅游大国。
我国旅游业进入三大市场——入境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出境旅游市场共同发展的历史阶段。
截至2006年底,我国共有星级饭店12751家,旅行社17957家,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校762所,中等职业学校941所,在校学生73.49万人。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71万多人。
主要表现在:
1.建立健全组织;
2.破除阻碍旅游业发展的体制,实行政企分开;
3.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股份制。
以上供参考。

⑷ 新中国旅游业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时期有什么特点

旅游业40年经历了四大阶段:

一、初创阶段(1978-1986年)

1978年、1979年,国家为改革开放大局所需提出“大力发展旅游事业”。

国家第一个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性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1981年国务院80号文件)有两个定位:

1、双重性质双重目标,“旅游事业在我国既是经济事业的一部分,又是外事工作的一部分”,旅游业发展要“政治经济双丰收”,这是用以确定旅游业“中国式道路”特征的定位;

2、把旅游放在经济领域中比较、调试后的定位,“旅游事业是一项综合性事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项不可缺少的事业”。

这也是第一次关于产业重要性的精准定位,为旅游业在40年“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大发展中“选对跑道”“对上表”。

二、产业化进程阶段(1986-1998年)

从1986年国民经济“七五”计划,到199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旅游业明确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1981年,国务院主持制定了旅游业第一个发展规划,在5年后列入国家第七个国民经济发展计划。5年实践、5年探索有多难可以想见,最终这个《规划》敲定了作为“国民经济一个组成部分”的产业应该有的基本政策体制保证,旅游业在国民经济的轨道上开始了产业化进程。

(4)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

旅游业务要有三部分构成: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

旅游业从业务种类划分看,主要有3种类型 :

1、组织国内旅客在本国进行旅行游览活动 。

2、组织国内旅客到国外进行旅行游览活动。

3、接待或招徕外国人到自己国家进行旅行游览活动。

⑸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简史是怎样的啊

一、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简要回顾sO100
(一)从“事业型”到“产业型”的转变
我国旅游业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举世瞩目。改革开放前,旅游业以外事接待为主,只具备产业雏形,不完全属于产业范畴。1978年转换机制,发展产业型旅游业。1984年中央提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齐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齐上的旅游建设方针,揭开了全方位发展旅游产业的序幕。1986年国务院决定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正式确立其国民经济地位。1992年中央明确提出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之后,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旅游业被列为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序列的第一位。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此后,国家计委把旅游项目列入国债项目,铁路部门及时开行了数百列旅游专列。中央和国务院的支持为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从发展阶段来看,1980年以前,旅游产业总体规模较小;“六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提高,国内旅游开始起步;“七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继续发展,国内旅游有较大发展;“八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发展,国内旅游迅猛崛起,这一时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九五”计划时期,产业基础夯实,稳步发展;2001年受世界旅游业整体负增长的形势影响下,中国的旅游业是在困难中继续前进,但增长速度有所下降;2002年中国旅游业是整体回升,四项旅游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10%(见表1)。
表1我国不同时期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增长情况(1991~2002年)
注:①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50年》,人数和收入数据为时期加总数;
②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2001年统计公报》;
③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2002年统计公报》。
总之,我国旅游业借改革开放之力,2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形象日益鲜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
(二)从旅游小国到旅游大国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接待人数(180万人)仅为世界的0.7%,居世界41位;2002年接待海外旅游者达到9791万人次,跃居世界第五大旅游吸引国、亚洲首位旅游大国。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创汇(2.6亿美元)仅占全球的0.038%,居世界第47位;2002年增至204亿美元,占全球的4.4%,成为世界第五大旅游创汇国。2002年,中国公民出国(境)人数达1660.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84%,成为亚洲地区令人瞩目的新兴客源输出大国。2002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8.78亿人次,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大、增速最快、潜力最强的国内旅游市常
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1年底,中国旅游涉外饭店11000家,其中,已评定星级饭店8018家;各类旅行社超过1000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300多家;中国旅游业固定资产值达7000亿元,共有各类旅游企事业26万个;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598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为2980万人;共有开办旅游教育的院校1152所,在校生34万人。
(三)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其综合性、关联性很强的特点表现得越来越充分,在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国内需求,增强经济活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2年,我国旅游业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2%,高出国民经济总体增长速度3个多百分点,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4%,占到第三产业的16%强,旅游外汇收入已占国家服务贸易创汇额的半数以上。
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中国第三产业的主要支柱之一。全国已有24个盛直辖市、自治区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其余省区(市)则分别将旅游业定位为重要产业或优势产业。
二、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前景分析
(一)发展机遇
首先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再上新台阶。21世纪前10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仍将保持7%以上,综合国力将进一步提高。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外开放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将推动旅游业发展。
其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带来的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十几亿人民将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旅游需求必然会随之不断增长,旅游消费成为小康的标志和特征之一。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但就是在这种小康水平下,已经形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发展最快的出国旅游客源市常
第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使西部不少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形成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极。
第四,加入WTO以后,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都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同时也将促进国际商务旅游的增长。
第五,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国。美国“9.11”事件和美伊战争爆发导致全世界旅游下滑,但因为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反而强化了中国作为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第六,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申奥成功、上海成功申办世博会、杭州成功申办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大会以及2003年10月世界旅游组织大会将首次在北京召开,表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增强,对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前景分析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供需双向互动作用下,中国旅游业前景辉煌。
1.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将推动国内旅游需求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国,有着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无与伦比的最大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常2002年,相当于13个中国人里面就有8人进行了一次旅游。我国从1995年5月1日起实施每周40小时工作双休制,1999年开始实施“五一”、“十一”、春节的七天假期,目前中国公民每年所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的总量是114天,居民闲暇时间越来越充足。同时,消费结构正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消费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方向发展,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95年的49.9%和58.6%降至2002年的37.7%和46.2%的水平。住房、购车、通讯等消费将逐渐得到满足,而作为精神和物质结合的旅游需求,则会反复产生。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旅游消费将呈现大众化、普遍化的态势,成为生活要素之一。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按每人每年出游两次计算,届时的国内旅游人数可高达30亿人次左右。
2.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中国国土广袤、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众多,漫长的历史和辽阔的国土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据研究表明,我国自然类和人文类的旅游资源类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数目超过美国、西班牙、法国等旅游强国。目前,全国已拥有15000多处旅游景区(点),涵盖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改革成就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其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28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1处,国家地质公园44处,国家自然保护区197个,国家森林公园43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99个,国家4A级旅游区(点)360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37个,还有1269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类博物馆2000余座。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风光,雄伟壮观的建设工程等等,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矗
3.从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强国
按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国海外旅游人数将超过210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80亿美元以上。国内旅游将达到29亿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将达20400亿元人民币以上。旅游业总产出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左右。国内外学者一致看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包括世界旅游组织(WTO)在内的权威性组织均认定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首位旅游目的地国(见表2)。世界旅游理事会则预测,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总产出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64%,旅游消费将占总消费的6.79%,旅游投资将占投资总额的8.6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表22020年世界十大旅游目的地预测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TO)《2020年世界旅游发展预测报告》整理,1997。三、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一)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到2020年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建设达到新的水平,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大见成效,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提高,这个历史进程,将从各方面和旅游业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保持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方面,旅游业在这三个方面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从宏观来看,旅游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持了较高的投入产出率。国际上普遍认为,旅游业是最优秀的出口产业,就地出口风景,具有换汇成本低的优势。国家推行了多项政策刺激内部需求,例如实施西部大开发、调高公务员薪酬、增加基础设施开支等。在这些政策的基础上,还应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的成功经验,采取措施,大力刺激旅游休闲消费,推进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英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制定了相应的方案和政策,促进了以产品为中心的工业社会向以服务为中心的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可以大胆的预测,在众多政策中,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能起到较好的成效。
为此,需要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对旅游业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清理过去一些限制性的消费政策和一系列歧视和限制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明确旅游业作为我国的优势产业地位,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全面建设世界旅游强国。
(二)充分发挥国内旅游拉动内需的作用
2001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扩大内需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提出了建议,其中第一项就是“扩大和培育内需,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是扩大国内需求,进一步形成消费和投资的双重拉动。《政府工作报告》将旅游列为扩大消费的第二个领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旅游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旅游业包含行、游、注食、购、娱六大要素,旅游消费不仅与交通、住宿、餐饮、商业、景区景点等行业直接相关,还与工业、农业以及信息、金融、保险、医疗、咨询、环保等产业关联,其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细分行业多达100余个,因此其拉动经济的作用十分明显。相对于住房、汽车等消费水平,旅游消费涵盖的价格区间从几元钱的旅游纪念品至上万元乃至数万元的旅游线路,产品的可生产性极强,可消费性也极强。2001年中国居民旅游消费支出仅占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5.97%,离11%的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较大距离,发展国内旅游的余地还很大。
因此,在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的同时,要把国内旅游放到更重要的位置,推动国内旅游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要进一
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国内旅游消费,推行带薪休假制度。要积极指导旅游新产品的规划和开发,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方式,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三)积极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旅游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比较大的产业,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经济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基本指标,其发展状况预示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演变的方向。按照“十五”计划的要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要适当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由2000年33.2%提高到36%。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对于保持整个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至关重要。应将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和牵动产业,破除各种思想障碍,进一步扩大产业面、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群。
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之一。要把发展旅游业自觉地融入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在促进其它产业结构调整中培育旅游业自身发展的增长点。要加强旅游业与一、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其它门类的结合,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科教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和都市旅游。对于一些发展旅游条件比较好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中可以把旅游业作为接续产业来发展,这方面做的很成功的如焦作市。对于一些老的工业企业,可以通过发展工业旅游,安置下岗员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宣传企业产品与形象、扩大影响和增强员工的荣誉感等;对于一些原来依托森林砍伐、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地区,自国家开始实施“天然林禁伐”、“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措施后,经济发展需要找到新的出路,发展生态旅游是一个不错的替代选择;农村可以通过发展农业旅游,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强化城乡居民的交流、开阔农民眼界等,这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旅游业发展也能为其他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大的新市场和空间,例如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以及信息、金融、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总之,旅游业可以为“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服务,也可以联动第三产业。
因此,应尽快出台《国家旅游产业政策》,将扶持旅游产业的方针政策予以明确。同时,政府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大对旅游业的导向性投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旅游资源保护,积极支持旅游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等。
(四)充分发挥旅游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先导作用
旅游资源是西部突出的优势资源,旅游业是西部具有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西部原始纯朴的自然环境,雄奇独特的自然景观,古老神秘的文化遗迹,风格迥异的民族风情,符合世界旅游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需求趋势,具有很强吸引力。西部大开发确定的五个重点方向都是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相关,又互为促进的。
旅游业具有特殊的低重心启动经济的先导性和高度关联的辐射带动功能。这对于旅游资源丰富,但经济基础薄弱,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突出的西部经济的启动,进而循产业链直接、间接地全面带动相关行业,滚动发展,最终促进西部经济繁荣,具有“突破口”意义。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提高西部人民的经济收入和社会福利水平,有利于改变地方财政的“输血经济”的模式,也有利于增强西部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联系与协作,招商引资。旅游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客流、人才流、资金流、商品流、信息流的快速增长,使域外流入购买力扩大。也必然会带动餐饮业、旅馆业、商业的发展,促进交通运输和通讯设施的改善。而这些正是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部资金必须做好的前期工作。
因此,旅游业应该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在条件适宜地区,实施“旅游带动发展战略”。
(五)充分挖掘旅游就业的潜力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的旅游就业具有增速快、容量大、潜力大等特征。2001年,我国旅游间接就业人数2980万人,旅游就业总人数达3578万人。在20世纪最后10年,我国第三产业新增就业的7740万人中,旅游新增就业占到38%,达到2940万人。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由1989年的52万人增长到2001年的598万人,增长了12倍。
旅游促进就业容量大、机会多,不少旅游就业岗位门槛低,对各种层次的劳动力都有很大需求,多数就业岗位对文化素质和年龄要求并不苛刻,特别适合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旅游业已成为创造城镇就业岗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
从增长潜力来看,2001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仅0.8%,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增长的潜力还很大。根据国家旅游局和国家计委共同提出的《关于发展旅游扩大就业的若干意见》,未来10年,我国旅游业要继续保持适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新增就业岗位约4000万个,年均增加旅游直接就业约7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350万人左右。到2010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例约为1.7%,而届时世界平均水平为3.3%,旅游就业仍有很大的增长余地。
为此,当前应充分挖掘旅游就业潜力,以产业规模扩张为基础,实现旅游就业大增长;以加大旅游产品开发为着力点,广泛形成扩大就业的增长点;以改革创新和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实现就业人数与企业素质的双提高。
(六)大力发挥旅游的扶贫功能
我国许多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资源的富集度与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有很高的重合性。截止到2001年,全国592个重点贫困县中拥有100多座国家级森林公园,仅西部的307个重点贫困县中就有78个县拥有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34个县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我国的财力现状和贫困地区的现实情况决定了我国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靠强力投入来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投资激活当地经济发展的活力,就成了开发性扶贫的关键所在。找到一种与当地资源联系紧密,低投入、影响面广、受惠面大的产业,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并有一定市场条件的贫困地区,旅游业无疑成为优选产业。这方面,已有不少地方取得了成功经验。
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积极探讨旅游扶贫的新模式,在旅游潜力大的贫困地区设置并培育一批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示范)区,给予必要的外部支持,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

⑹ 为什么中国旅行社的发展会经过几个历史阶段

1.开创阶段(1949年-1977年) 标志: 1、新中国旅游业的诞生是以“华侨服务社” 和“回中国国际旅行社”这两个旅游机构答的建立为标志的。 2、新中国现代旅游业的拓展是以“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的建立和中国...
2.改革振兴阶段(1978年-1989年) 1978年以后,随着国家开放政策的实施,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应有的重视。在...
3.全面发展阶段(1990年- ) 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分别居世界的第4位和第5位

⑺ 中国旅游业发展概况

一、旅游的多样化趋势 旅游目的的不同,使目前占统治地位的观光型旅游将向多样化发展,如休闲娱乐型、运动探 险型等。旅游者多样的个性化需求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多样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进入老龄 社会后针对老年人出游增多进行的特色旅游服务等。

二、旅游空间扩展的趋势 科技的进步,旅游的空间活动范围更加广阔,不但可以轻易地进行环球旅行,而且可以向深 海、月球或更远的宇宙太空发展,出现革命化的新的旅游方式
四、旅游大众化趋势 旅游不再是高消费活动而是作为日常生活进入了千家万户。旅游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们的 工作、生活都可能是远距离的长途旅行方式,形成空前广泛而庞大的人群交流和迁移,传统 的地域观念、民族观念被进一步打破,旅游的淡旺季不再明显。

五、文化性是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 就旅游业的市场运作而言,第一个层次的竞争是价格竞争,这是最低层次的也是最普遍的竞 争方式;进一步是质量竞争;而最高层次则是文化的竞争。旅游本身的文化功能是内在的。 旅游企业是生产文化、经营文化和销售文化的企业,旅游者进行旅游,本质上也是购买文 化、消费文化、享受文化。

六、形式与内容的多元化是旅游业发展的主旋律 在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主要以游览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为目标。但随着经济、文化和 教育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观山看水”,而更多地是要求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和体验生活。人们旅游需求的多层次发展势必迫使旅游业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均呈现 出多元化的特点。从形式上讲,自助游等旅游形式将越来越普遍;从内容上讲,工业旅游、 农业旅游、会展旅游等将会成为新的热点。所谓工业旅游,是指以工业企业的生产线、生产 工具、产品和厂区等为对象的专项参观活动

⑻ 中外旅游发展史

世界旅游发展史:
18世纪中叶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使整个世界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改变了世界范围内旅行和旅游方向。英国发生的工业革命对旅游业的发展方向的影响重要因为以下四个方面:一,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财富的急剧增加,有产阶级规模日趋扩大,他们具备了旅游的经济条件;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大力发展,提高了运输能力,缩短了运输时间,使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成为可能;三,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并且使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重心转移到工业化城市。这一变化最终导致了人们适时逃避城市生活紧张节奏、拥挤嘈杂的环境压力的需要和对回归自由、宁静的自然的追求;四,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随着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原先那种随农村变化而忙现有致的多样性农业劳动,开始为枯燥、重复的单一性大机器工业劳动所代替,致使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度假要求。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Thomas Cook)作为世界上第一位专职的旅行代理商登上了历史舞台。1841年他创造性地包租了一列火车,载运540人从莱斯特到拉夫伯勒参加禁酒大会,全程11英里,每人收费1先令。从此,他又多次组织类似的铁路旅行,并逐步认识到其中潜力巨大的商业机会。1845年,,开始专门从事旅行代理业务,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专职的旅行代理商。

中国旅游的发展
我国的旅行社最早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1923年,爱国人士陈光浦先生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设立旅行部,1927年该部独立并更名为中国旅行社,现为香港中国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于1949年12月在厦门成立华侨旅行社,这便是中国旅行社的前身。此后,我国又先后在北京成立中国国际旅行社,于1979年在北京创办中国青年旅行社。但是,我国旅行社的大发展却是1978年国家实现对外开放政策之后的事情。

以上我仅是简单概括地做以介绍,你若想了解这方面更详细的内容,建议你阅读一下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编写,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旅游基础》和《旅行社经营管理》等书籍,叙述的会更详细一些。

⑼ 中国旅游发展史

一:远古旅游

1:旅游的定义

旅游 是指人们暂时离开其生活及工作的地方,到另一地方作短时间的逗留,并指他们逗留在目的地期间的活动。

2:神话传说与中国旅游的起源

第一章远古旅游
第一节旅游的定义
第二节神话传说与中国旅游的起源
第三节中国早期的旅行旅游活动

第二章春秋战国旅游
第一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旅游交通与旅游设施
第二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旅行旅游活动
第三节先秦时期的旅游观

第三章秦汉旅游
第一节秦汉时期的旅游交通和旅游设施
第二节秦汉时期的旅行旅游家
第三节秦汉旅行与中外文化交流
第四节游记的萌生
第五节秦汉时代的园林和秦汉时代形成的旅游景观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旅游
第一节旅游思潮的留布与自然园林的兴起
第二节士人旅游与佛教旅行
第三节旅游交通与旅游设施
第四节形成于魏晋时期的旅游景观
第五节旅游诗文与山水旅游画
第六节旅游地理图志的产生与发展

第五章隋唐旅游
第一节发达的旅游交通与旅馆设施
第二节隋唐社会的旅游习俗与旅行旅游家
第三节唐代的旅游诗文
第四节唐代园林建筑、旅游城市和唐代形成的旅游景观

第六章宋代旅游
第一节进一步发展的宋代旅游业
第二节宋代旅游城市
第三节各种类型的旅行旅游者
第四节宋代的旅游文学与旅游山水画
第五节宋辽金夏时期形成的旅游景观

第七章元代旅游
第一节欧亚大帝国的旅行交通与旅游设施
第二节元代的国际旅行旅游家
第三节元代的文人旅游者与旅游文学艺术
第四节元代旅行与中外文化交流

第八章明代旅游
第一节明代的旅游交通与旅馆设施
第二节明代的旅游旅行活动与中外文化交流
第三节明代旅游诗文与旅游理论
第四节明代形成的人文旅游资源

第九章清代(前期)旅游
第一节清代旅行交通与旅游设施
第二节清代旅游家与旅游文学
第三节清代形成的旅游景观

第十章近代旅游
第一节近代旅游交通与旅馆业
第二节中国第一家旅行社的创办
第三节近代旅行家与近代记游文学
第四节近代旅行活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第五节近代旅游新景观的形成与旅游风景区的开发
第六节近代旅行文献

在1978年以后,随着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迅猛发展的中国经济为旅游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高速公路、快速列车、大型飞机、气垫飞翔船……使旅行速度大为提高,旅游区域日益扩大,甚至使“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梦想成真。而现代交通的不断改善,新旅游区的相继开发,旅行社网络的基本形成,新式宾馆的广泛建成,康乐设施的组部齐全,以及独具特色的地方工艺品得到生产,风味小吃、传统菜系得到重视,都为旅游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于是,旅游迅速成为一种普遍的、大众化的休闲活动,病逝旅游业成为了一个系统的、综合性的社会事业。这一切,自然都是古代旅游所远远不可比拟的。

目前,旅游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第一大产业,在中国也已被正式确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据统计,全国已有24个省、市、自治区将旅游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先导产业,乃至龙头产业。可以预计,一个前所未有的旅游业的大发展时期即将到来。也可以设想,如果写出一部20世纪中国旅游史的话,他将比以前几千年的中国旅游时要生动、丰富和恢弘得多。

⑽ 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史

一、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简要回顾sO100
(一)从“事业型”到“产业型”的转变
我国旅游业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举世瞩目。改革开放前,旅游业以外事接待为主,只具备产业雏形,不完全属于产业范畴。1978年转换机制,发展产业型旅游业。1984年中央提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齐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齐上的旅游建设方针,揭开了全方位发展旅游产业的序幕。1986年国务院决定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正式确立其国民经济地位。1992年中央明确提出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之后,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旅游业被列为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序列的第一位。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此后,国家计委把旅游项目列入国债项目,铁路部门及时开行了数百列旅游专列。中央和国务院的支持为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从发展阶段来看,1980年以前,旅游产业总体规模较小;“六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提高,国内旅游开始起步;“七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继续发展,国内旅游有较大发展;“八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发展,国内旅游迅猛崛起,这一时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九五”计划时期,产业基础夯实,稳步发展;2001年受世界旅游业整体负增长的形势影响下,中国的旅游业是在困难中继续前进,但增长速度有所下降;2002年中国旅游业是整体回升,四项旅游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10%(见表1)。
表1我国不同时期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增长情况(1991~2002年)
注:①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50年》,人数和收入数据为时期加总数;
②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2001年统计公报》;
③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2002年统计公报》。
总之,我国旅游业借改革开放之力,2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形象日益鲜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
(二)从旅游小国到旅游大国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接待人数(180万人)仅为世界的0.7%,居世界41位;2002年接待海外旅游者达到9791万人次,跃居世界第五大旅游吸引国、亚洲首位旅游大国。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创汇(2.6亿美元)仅占全球的0.038%,居世界第47位;2002年增至204亿美元,占全球的4.4%,成为世界第五大旅游创汇国。2002年,中国公民出国(境)人数达1660.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84%,成为亚洲地区令人瞩目的新兴客源输出大国。2002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8.78亿人次,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大、增速最快、潜力最强的国内旅游市常
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1年底,中国旅游涉外饭店11000家,其中,已评定星级饭店8018家;各类旅行社超过1000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300多家;中国旅游业固定资产值达7000亿元,共有各类旅游企事业26万个;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598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为2980万人;共有开办旅游教育的院校1152所,在校生34万人。
(三)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其综合性、关联性很强的特点表现得越来越充分,在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国内需求,增强经济活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2年,我国旅游业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2%,高出国民经济总体增长速度3个多百分点,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4%,占到第三产业的16%强,旅游外汇收入已占国家服务贸易创汇额的半数以上。
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中国第三产业的主要支柱之一。全国已有24个盛直辖市、自治区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其余省区(市)则分别将旅游业定位为重要产业或优势产业。
二、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前景分析
(一)发展机遇
首先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再上新台阶。21世纪前10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仍将保持7%以上,综合国力将进一步提高。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外开放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将推动旅游业发展。
其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带来的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十几亿人民将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旅游需求必然会随之不断增长,旅游消费成为小康的标志和特征之一。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但就是在这种小康水平下,已经形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发展最快的出国旅游客源市常
第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使西部不少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形成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极。
第四,加入WTO以后,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都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同时也将促进国际商务旅游的增长。
第五,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国。美国“9.11”事件和美伊战争爆发导致全世界旅游下滑,但因为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反而强化了中国作为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第六,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申奥成功、上海成功申办世博会、杭州成功申办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大会以及2003年10月世界旅游组织大会将首次在北京召开,表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增强,对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前景分析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供需双向互动作用下,中国旅游业前景辉煌。
1.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将推动国内旅游需求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国,有着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无与伦比的最大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常2002年,相当于13个中国人里面就有8人进行了一次旅游。我国从1995年5月1日起实施每周40小时工作双休制,1999年开始实施“五一”、“十一”、春节的七天假期,目前中国公民每年所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的总量是114天,居民闲暇时间越来越充足。同时,消费结构正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消费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方向发展,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95年的49.9%和58.6%降至2002年的37.7%和46.2%的水平。住房、购车、通讯等消费将逐渐得到满足,而作为精神和物质结合的旅游需求,则会反复产生。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旅游消费将呈现大众化、普遍化的态势,成为生活要素之一。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按每人每年出游两次计算,届时的国内旅游人数可高达30亿人次左右。
2.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中国国土广袤、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众多,漫长的历史和辽阔的国土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据研究表明,我国自然类和人文类的旅游资源类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数目超过美国、西班牙、法国等旅游强国。目前,全国已拥有15000多处旅游景区(点),涵盖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改革成就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其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28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1处,国家地质公园44处,国家自然保护区197个,国家森林公园43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99个,国家4A级旅游区(点)360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37个,还有1269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类博物馆2000余座。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风光,雄伟壮观的建设工程等等,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矗
3.从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强国
按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国海外旅游人数将超过210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80亿美元以上。国内旅游将达到29亿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将达20400亿元人民币以上。旅游业总产出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左右。国内外学者一致看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包括世界旅游组织(WTO)在内的权威性组织均认定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首位旅游目的地国(见表2)。世界旅游理事会则预测,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总产出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64%,旅游消费将占总消费的6.79%,旅游投资将占投资总额的8.6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表22020年世界十大旅游目的地预测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TO)《2020年世界旅游发展预测报告》整理,1997。三、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一)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到2020年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建设达到新的水平,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大见成效,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提高,这个历史进程,将从各方面和旅游业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保持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方面,旅游业在这三个方面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从宏观来看,旅游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持了较高的投入产出率。国际上普遍认为,旅游业是最优秀的出口产业,就地出口风景,具有换汇成本低的优势。国家推行了多项政策刺激内部需求,例如实施西部大开发、调高公务员薪酬、增加基础设施开支等。在这些政策的基础上,还应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的成功经验,采取措施,大力刺激旅游休闲消费,推进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英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制定了相应的方案和政策,促进了以产品为中心的工业社会向以服务为中心的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可以大胆的预测,在众多政策中,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能起到较好的成效。
为此,需要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对旅游业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清理过去一些限制性的消费政策和一系列歧视和限制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明确旅游业作为我国的优势产业地位,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全面建设世界旅游强国。
(二)充分发挥国内旅游拉动内需的作用
2001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扩大内需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提出了建议,其中第一项就是“扩大和培育内需,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是扩大国内需求,进一步形成消费和投资的双重拉动。《政府工作报告》将旅游列为扩大消费的第二个领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旅游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旅游业包含行、游、注食、购、娱六大要素,旅游消费不仅与交通、住宿、餐饮、商业、景区景点等行业直接相关,还与工业、农业以及信息、金融、保险、医疗、咨询、环保等产业关联,其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细分行业多达100余个,因此其拉动经济的作用十分明显。相对于住房、汽车等消费水平,旅游消费涵盖的价格区间从几元钱的旅游纪念品至上万元乃至数万元的旅游线路,产品的可生产性极强,可消费性也极强。2001年中国居民旅游消费支出仅占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5.97%,离11%的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较大距离,发展国内旅游的余地还很大。
因此,在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的同时,要把国内旅游放到更重要的位置,推动国内旅游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要进一
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国内旅游消费,推行带薪休假制度。要积极指导旅游新产品的规划和开发,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方式,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三)积极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旅游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比较大的产业,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经济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基本指标,其发展状况预示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演变的方向。按照“十五”计划的要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要适当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由2000年33.2%提高到36%。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对于保持整个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至关重要。应将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和牵动产业,破除各种思想障碍,进一步扩大产业面、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群。
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之一。要把发展旅游业自觉地融入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在促进其它产业结构调整中培育旅游业自身发展的增长点。要加强旅游业与一、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其它门类的结合,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科教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和都市旅游。对于一些发展旅游条件比较好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中可以把旅游业作为接续产业来发展,这方面做的很成功的如焦作市。对于一些老的工业企业,可以通过发展工业旅游,安置下岗员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宣传企业产品与形象、扩大影响和增强员工的荣誉感等;对于一些原来依托森林砍伐、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地区,自国家开始实施“天然林禁伐”、“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措施后,经济发展需要找到新的出路,发展生态旅游是一个不错的替代选择;农村可以通过发展农业旅游,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强化城乡居民的交流、开阔农民眼界等,这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旅游业发展也能为其他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大的新市场和空间,例如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以及信息、金融、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总之,旅游业可以为“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服务,也可以联动第三产业。
因此,应尽快出台《国家旅游产业政策》,将扶持旅游产业的方针政策予以明确。同时,政府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大对旅游业的导向性投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旅游资源保护,积极支持旅游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等。
(四)充分发挥旅游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先导作用
旅游资源是西部突出的优势资源,旅游业是西部具有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西部原始纯朴的自然环境,雄奇独特的自然景观,古老神秘的文化遗迹,风格迥异的民族风情,符合世界旅游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需求趋势,具有很强吸引力。西部大开发确定的五个重点方向都是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相关,又互为促进的。
旅游业具有特殊的低重心启动经济的先导性和高度关联的辐射带动功能。这对于旅游资源丰富,但经济基础薄弱,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突出的西部经济的启动,进而循产业链直接、间接地全面带动相关行业,滚动发展,最终促进西部经济繁荣,具有“突破口”意义。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提高西部人民的经济收入和社会福利水平,有利于改变地方财政的“输血经济”的模式,也有利于增强西部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联系与协作,招商引资。旅游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客流、人才流、资金流、商品流、信息流的快速增长,使域外流入购买力扩大。也必然会带动餐饮业、旅馆业、商业的发展,促进交通运输和通讯设施的改善。而这些正是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部资金必须做好的前期工作。
因此,旅游业应该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在条件适宜地区,实施“旅游带动发展战略”。
(五)充分挖掘旅游就业的潜力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的旅游就业具有增速快、容量大、潜力大等特征。2001年,我国旅游间接就业人数2980万人,旅游就业总人数达3578万人。在20世纪最后10年,我国第三产业新增就业的7740万人中,旅游新增就业占到38%,达到2940万人。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由1989年的52万人增长到2001年的598万人,增长了12倍。
旅游促进就业容量大、机会多,不少旅游就业岗位门槛低,对各种层次的劳动力都有很大需求,多数就业岗位对文化素质和年龄要求并不苛刻,特别适合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旅游业已成为创造城镇就业岗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
从增长潜力来看,2001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仅0.8%,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增长的潜力还很大。根据国家旅游局和国家计委共同提出的《关于发展旅游扩大就业的若干意见》,未来10年,我国旅游业要继续保持适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新增就业岗位约4000万个,年均增加旅游直接就业约7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350万人左右。到2010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例约为1.7%,而届时世界平均水平为3.3%,旅游就业仍有很大的增长余地。
为此,当前应充分挖掘旅游就业潜力,以产业规模扩张为基础,实现旅游就业大增长;以加大旅游产品开发为着力点,广泛形成扩大就业的增长点;以改革创新和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实现就业人数与企业素质的双提高。
(六)大力发挥旅游的扶贫功能
我国许多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资源的富集度与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有很高的重合性。截止到2001年,全国592个重点贫困县中拥有100多座国家级森林公园,仅西部的307个重点贫困县中就有78个县拥有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34个县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我国的财力现状和贫困地区的现实情况决定了我国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靠强力投入来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投资激活当地经济发展的活力,就成了开发性扶贫的关键所在。找到一种与当地资源联系紧密,低投入、影响面广、受惠面大的产业,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并有一定市场条件的贫困地区,旅游业无疑成为优选产业。这方面,已有不少地方取得了成功经验。
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积极探讨旅游扶贫的新模式,在旅游潜力大的贫困地区设置并培育一批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示范)区,给予必要的外部支持,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

阅读全文

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