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试比较比较丝绸之路三城武威,张掖,敦煌的地理与历史文化之异同
地理
武威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的东端,东临省会兰州,西通金昌,南依祁连山,北接腾格里沙漠。古称凉州。是丝绸之路自东而西进入河西走廊和新疆的东大门。武威地势南高北低,相对高差3854米,形成明显的三个地理带:南部祁连山区、中部绿洲灌溉区、北部干旱区。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较大的葡萄酒生产基地和风能太阳能。
张掖市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古称“甘州”。东邻武威和金昌,西连酒泉和嘉峪关,南与青海省毗邻,北和内蒙古自治区接壤。张掖南枕祁连山,北依合黎山、龙首山,黑河贯穿全境,形成了特有的荒漠绿洲景象。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丹霞地貌非常有名
敦煌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隶属甘肃省酒泉市管辖。全市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其中绿洲面积1400平方公里,仅占总面积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围,故有"戈壁绿洲"之称。敦煌境内东有三危山,南有鸣沙山,西面是沙漠与罗布泊相连,北面是戈壁,与天山余脉相接。南北高,中间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平均海拔不足1200米,市区海拔为1138米。党河冲积扇带和疏勒河冲积平原,构成了敦煌这片内陆平原。一望无际的沙漠和大片绿洲,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貌。
历史
武威古称凉州姑臧武威著名的历史遗迹有雷台(旅游标志马踏飞燕就出土于此),白塔寺(西藏纳入中国的历史见证),罗什寺(译经佛学家鸠摩罗什舌舍利),大云寺,海藏寺,圣容寺,文庙(据说是全国前三)。凉州历史上不仅只是现在武威的辖区那么大,他管辖了现在甘肃青海蒙古宁夏等一部分地区。
张掖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21年)置张掖郡,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北朝西魏改为甘州。隋恢复郡制。唐初设州。元置甘州路。明设甘州卫。清为甘州府。1927年置张掖县,1985年撤县设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
敦煌西汉设郡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是飞天艺术的故乡、佛教艺术的殿堂,有“戈壁绿洲”、“西部明珠”之称,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黄金旅游胜地,被誉为“世界的敦煌”、“人类的敦煌”。敦煌历史悠久,春秋时称瓜州。
总结: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右击匈奴,使整个河西走廊纳入西汉版图。后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现在武威由于资源和历史原因以发展农业为主,工业相对落后,经济水品来说也低一点但是历史文化的发展是一张很好的牌。张掖以黑水为灌溉的农业也比较发展的好,是我国的制种玉米生产基地,丹霞地貌历史风貌等都是发展旅游的好资源。敦煌旅游资源你懂的
(我只能弄到这些了剩下的你自己网络看看,有什么请追问)
Ⅱ 为什么 说是“金张掖,银武威,玉酒泉”
张掖,别称甘州,西汉时设置郡,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专路"上进入河西走属廊的重要驿镇。 张掖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美,民风淳朴,水草丰美,素有"金张掖"的美誉。武威,物化天宝,钟灵毓秀,勤劳智慧的人民创造了古今灿烂的文化,1986 年12月8日, 武威市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并于1987年1月1日正式 对外开放。 古称凉州,是“人烟朴地桑柘稠”的富饶之区,以其“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 之咽喉”的重要地理位置而名闻遐迹,被称之为“兵食恒足,战守多利”的“银武威”。“玉酒泉”之美称流传至今酒泉人为此骄傲,因为酒泉境内是著名美玉-墨玉的重产地
Ⅲ 简述“张掖”的历史
九州时期 张掖 属雍州。
汉代(前206-220年)以前 月氏国称雄于敦煌祁连间,张掖为其属地
西周时期 戎、狄两族在这里居住
春秋战国时 乌孙与月氏共居河西。其后,月氏逐乌孙而独居。
秦汉之际 北方的匈奴族强大起来,击败并赶走了月氏人,河西遂为匈奴右贤王的领地。黑河东、西分别由休屠王、浑邪王分领。
西汉时期 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骠骑将军霍去病进军河西,战败匈奴,浑邪、休屠二王率众归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张掖郡。此后,开始大规模徙民垦殖,戍兵屯田,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通和繁荣。“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张掖遂为丝绸之路的重镇。西汉(前206-8年)末年,窦融任张掖属国督尉时,注重发展农牧业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后汉书》记载:“窦融据河西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政亦宽和,上下相亲,晏然富殖。”“安定北地,上郡流入避饥荒者, 归之不绝。”
两晋南北朝时期 沮渠蒙逊在张掖建立北凉国,都建康(今高台县骆驼城),他采取发展农业,大兴儒学,扩大同西域各国的文化交流,继承发扬汉文化,推广佛教,翻译佛经,开凿石窟,并以当地音乐、歌舞与龟兹乐相结合,创造新的音乐《秦汉伎》等措施,使张掖文化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成为北方中国佛教的中心,同时也使张掖成为中国内地与西域通使和商贸的中介。北魏(386-535年)时,《秦汉伎》传入中原,称《西凉乐》,成为北朝宫廷的“国伎”;张掖的佛教音乐传入中原,称《西凉州呗》,成为北朝佛寺的法乐。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因境内之甘泉而改张掖为甘州。
唐时期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开置屯田,尽水陆之利,稻丰收稔,一缣数十斛,积军粮数十年”。河西的国际贸易地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张掖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场所。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昌盛。著名高僧玄奘去印度(天竺)取经,途径张掖。诗人陈子昂奉旨视察张掖,写有《上谏武后疏》。王维、高适、岑参、马云奇等驻足甘州时均留下著名诗篇。甘州音乐《波罗门佛曲》传入宫廷后,唐玄宗改制为《霓裳羽衣舞曲》。甘州边塞曲流入中原后,成为教坊大曲,以《甘州破》、《甘州子》、《八声甘州》、《甘州曲》等命名的词牌、曲牌流传甚广。唐末,张掖与中原、西域关系密切,通互市,发展贸易;僧侣往返,佛教文化得到进一步交流。
北宋时期 天圣六年(102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击败甘州回鹘,建立西夏。继承汉文化传统继续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兴办教育,推崇佛教、道教,建成了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大佛寺。
元时期 置甘肃行省,张掖为省会。元世祖忽必烈亲诏郎中董文用垦甘州之土为水田,仿宁夏之法种水稻。城内建甘肃最大的粮仓-扎浑仓,供应各路军粮。甘州成为河西走廊的驿道中枢和茶叶外贸的转口城市,商路四通八达,商品交易频繁。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前往上都途中,曾在甘州停留一年,在《马可 波罗游记》中记述了张掖的富庶、城市的规模以及宗教寺庙的宏伟。
明时期 张掖为陕西行都司及甘肃镇的治所。明王朝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建设了一批学校、书院,使甘州自此进士、举人、秀才辈出。从内地大量移民屯垦,大兴水利,使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在甘州大兴土木,修筑长城等一大批军事设施以巩固边防,形成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甘州仍然是西北军事补给基地,河西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商业持续繁荣,成为西北最大的畜产品集散市场,晋商及陕西、山东、京师商人集团云集甘州,建立会馆。明政府利用山西、陕西商人运粮、茶至甘州,充实边储和开展茶马交易。
清时期 张掖为甘州府治所,甘肃提督统军驻地,节制凉州、肃州、西宁、宁夏四镇总兵。清王朝在西部的历次军事行动,均以甘州为军事提调中心和后勤补给基地。这一时期,全国各地商人云集张掖(甘州),建立商帮会馆,如山西会馆、陕西会馆、直东(河北、山东)会馆、凉州会馆、镇蕃(民勤)会馆,两湖会馆、河南会馆。各大商团贸易活动辐射新疆、蒙古等西北广大地区,甘州成为河西商业中心和日用杂品的中转批发市场。清时,文化教育更加兴盛。城乡普设义学、社学、私塾;民间武学林立,百姓习武成风,在一百多年间出现了二十多名武进士和一百多名武举人。清末,张掖人王之佐留学日本时,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回乡后宣传革命主张,他的《致马安良书》,公开支持武昌起义、拥护共和、废除帝制,风靡全省。
1927年 设张掖县。
1985年5月 撤销张掖县,设立县级张掖市以原张掖县行政区域为张掖市的行政区域。
2002年3月1日 国务院批复撤销张掖地区和县级张掖市,设立地级张掖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甘州区南环路。张掖市设立甘州区,以原县级张掖市的行政区域为甘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县府街。地级张掖市辖原张掖地区的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甘州区。
Ⅳ 甘肃张掖市,历史上出过哪些很有名的人物
甘肃张掖市,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元世祖忽必烈了,忽必烈出生于甘肃省张掖市,他是拖雷的儿子,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在年轻的时候就有了远大的志向,他练武勤奋,对自己要求严格,这也造就了他武艺超群,能征善战的中年时代。
不得不说,甘肃张掖出过的这些历史名人还真的是能文能武,各个都有本事,我们后代更应该向这些先辈们学习,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以史为鉴,摒弃他们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完善自身。
Ⅳ 张掖名字的由来
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东邻武威地区和金昌市,西连酒泉地区,公元前121年由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战败匈奴后始设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而得名。古为河西四郡之一,历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活动中心。张掖地区下辖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五县及张掖市,总面积4.1万平公里,总人口117万。张掖市,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张骞、班超、法显、唐玄奘等都曾途经张掖前往西域;隋炀帝于609年在张掖曾召集西域27国君主使巨,召开了“万国博览会”。
马可.波罗曾醉心于此,停留长达一年之久。张掖有黑河水灌溉,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为全国重点建设的12个商品粮基地之一,物产丰饶,以乌江米为最,古称“金张掖”,后改名甘州,有“不望祁连山上雪,错将甘州当江南”之佳句。
张掖属温带干旱气候,年均降水量198毫米,年均气温7℃。市域总面积4240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其中城市常住人口10万。
张掖旅游资源丰富,以大佛寺、木塔寺和镇远楼最为著名,邻县有肃南马蹄寺、山丹军马场、新河驿等景点。张掖有312国道和兰新铁路复线横贯全境,交通便利,旅游接待能力初具规模。
Ⅵ 许三湾城及墓群的张掖文化
皮影是我国独特的民间艺术品,早在西汉至北宋时已有流传。据传,皮影戏最早产生于汉代。汉武帝死了宠妃李夫人,想她想出了病。宫中有个叫少翁的人,用素纸剪成李氏人形,于灯前投影帐幕,武帝似见到李氏一样,病渐见好。这便是皮影戏的雏形。后来逐步发展成为彩绘、镂雕,又改纸制为皮制,再配上音乐,唱腔,慢慢地成了后来的皮影戏。由于受材质限制,保存甚难,所以传至今世的古影不多。
张掖的上寨小满一带制作的皮影是用牛皮或驴皮作原料,刻成各种生动传神戏剧人物,博得人们的喜爱。张掖当时的皮影具有造型简洁、纹样夸张的特点。它除作戏剧表演外,还是一种有趣味的装饰品和艺术欣赏品。逢年过节,喜庆日子,都要请皮影戏班子唱戏。三、四十年代中,张掖皮影戏有七十多个正本戏,一百多个折子戏,不少是个人创作独家所有,内容上也逐步有所改进。
高跷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表演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道具,双脚踩着木高跷(高者一米多,低者三四十厘米)按照一定的规矩,一定的套路,或行或走,或演或唱,给人一种动的艺术享受。高跷历史悠久,远在两干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列御寇写的《列子·说符》中就有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但它的表演艺术后来有了很大提高,而且艺术结构也臻完善,成了庙会佳节中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
高跷不拘形式,花样繁多,多在秧歌、旱船、竹马儿表演后出现,还配有一些丑角,扮相丑陋怪涎,表演滑稽幽默,以嬉笑逗乐,插科打挥表现角色性格,制造节日欢乐气氛。
高跷从清朝同治年(公元1862年至1874年)就出现在张掖农村各村、寨、堡的秧歌表演中,高跷中的丑角,虽是秧歌集体舞队的附属部分,但却表现着有趣的民间传说,折射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和民众的思想情趣。譬如常见的丑角蛮婆蛮汉和张公背张婆、大头和尚稀妮翠,就表现了人民群众对造福大众,驱疫逐邪者的赞美及对通情达理,与人为善者的讴歌。这些丑角的表演大多不受秧歌节奏制约,自由穿插于秧歌队列的前后即兴作戏,调情逗趣,引入发笑,使秧歌表演气氛更加热烈。
Ⅶ 张掖有多少年历史
1954年,考古学家安志敏在张掖市山丹县城南6公里发现距今约4000多年的四坝滩遗址,属新回石器时代答末期的马家窑文化类型并同时发现了近千年前创立张掖的先辈的青铜象,其背部可有篆体字:扬扬张掖。;1984年和1987年,在张掖“黑水国”遗址先后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彩陶;1987年7月,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张掖市民乐县六坝乡东北3公里的东灰山遗址,发掘出土大量磨制石器、陶器、炭化粮食籽粒及猪、牛、羊、鹿的齿骨等考古资料,由此证明,距今5000多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张掖先民已在这里从事原始农业生产和畜牧业,能用石球、石纺轮纺织、做衣服,制造彩色陶器,并开始使用青铜器。[3]
Ⅷ 简述张掖的历史
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东邻武威地区和金昌市,西连酒泉地区,公元前121年由汉内武帝派霍去病西征容,战败匈奴后始设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而得名。古为河西四郡之一,历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活动中心。张掖地区下辖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五县及张掖市,总面积4.1万平公里,总人口117万。张掖市,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张骞、班超、法显、唐玄奘等都曾途经张掖前往西域;隋炀帝于609年在张掖曾召集西域27国君主使巨,召开了“万国博览会”。
马可.波罗曾醉心于此,停留长达一年之久。张掖有黑河水灌溉,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为全国重点建设的12个商品粮基地之一,物产丰饶,以乌江米为最,古称“金张掖”,后改名甘州,有“不望祁连山上雪,错将甘州当江南”之佳句。
Ⅸ 张掖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为什么说这里适合单身女孩去游览
张掖,是河西四郡其中之一,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要驿。这里不仅有遍地的历史文化遗迹,更是处处展现着令人着迷的自然风光,同时,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其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望祁连山上雪,错将甘州当江南”,这是古人对张掖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赞誉。
张掖大佛寺。大佛寺内不仅有中国最大的室内卧佛涅盘像,还有时间十分罕见的手写的金经典籍,更不用说还有数不清的各种精美的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它的文化价值使它当之无愧地列入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来到这里,你仿佛能够跟随历史的潮流,见证张掖从古到今所经历的种种。
Ⅹ 甘肃省张掖的民族问题具有怎样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特点
特有的裕固族和新疆的维吾尔族同处一脉都是古代的回鹘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