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饰的来历
首饰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史前时期。
当时,人类在与大自然对抗中与索取中,发现了大自然令人费解的一面,这种心理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原始图腾。
在原始时期,人们就把兽骨、兽齿、贝壳穿起来挂在颈间,把鸟类的羽毛插在头上,形成了最早的首饰。这些饰品的形态反映了人类文明早期朦胧的装饰意识,反映了当时人类的文化状况和审美情趣,从中可以感受到祖先的思想和人类审美意识的启蒙。
到了旧石器时代,被用作首饰的物品更多了,就境内的考古发现,石、骨、牙、贝(蚌)、蛋壳等都被作为首饰的材料。这时候大部分的首饰还相对比较粗糙,但小部分首饰已经经过了比较细致的加工,而且上面还穿有小孔或者涂有颜料。
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了更多的经验,能对更多品种的材料进行加工,也能加工更多形状的装饰品,并对其进行了各式各样的组合。这个时期,首饰的材料和形式更为丰富,以各种精细或粗狂的物价装饰的行为在世界许多民族的审美意识中都十分常见。
当人类步入文明社会,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社会的发展,商业文明的进步,珠宝首饰艺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了今天,珠宝首饰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首饰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远古的祖先并没有首饰的概念,在人们进化、生存、交流中逐步由使用、模仿、崇拜、习俗、发展演绎为具一定功能的物件及饰物。
远古的人们最早只是出于生存的目的和本能,人们在与大自然进行抗争的过程中,为了乞求生存,避免猛兽的伤害及外来侵害,保护自身的安全。
常常把兽皮、犄角、动物骨头等东西佩挂在自己头上、胳膊上、手腕上或脚上,意在把自己装扮成类似动物以迷惑对方,同时将这些骨骼、犄角等作为一种防御或攻击的武器。
在意识形成后,也开始制作一些具有防身作用的物品,如铁镯、皮环、骨环等,以此来保护四肢不受植物的侵刺,同时也为了免遭外族敌人的伤害。非洲巴苏陀部落里的卡斐尔人、巴西的印第安人等的腿上、胳膊上套着一动就会响的金属镯子。
当聚集在一起劳动时,这些镯子便会发出有规律的响声。使用这类饰物,则完全是从实用角度出发的,其意义主要是作为防御器具,保护自我。
2. 中国首饰的发展史,详细一些了
中国金银器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每一时期的金银器都具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让我们追溯那古老的岁月,去大致了解一下它的发展轨迹吧。
商周金银器:小巧简约
中国迄今在考古发掘中发现最早的黄金制品是商代的,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商代金器的分布范围主要是以商文化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以及商王朝北部、西北部和偏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在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内蒙古、甘肃、青海及四川等地,都曾发现过这一时期的金器。一般地讲,这个时期的金器,形制工艺比较简单,器形小巧,纹饰少见,大多为装饰品。
如果将商王朝统治区与周边地区出土的金器进行对照,就会发现,它们似乎是分别在几条互不干扰的平行线上发展起来的。在形制和偶有发现的纹饰上,地区文化的特点十分鲜明。商王朝统治区的黄金制品,大多为金箔、金叶和金片,主要用于器物装饰。在商王朝北部和西北部地区的金饰品,主要是人身佩戴的黄金首饰。这个时期所发现的金器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四川广汉三星堆早期蜀文化遗址出土的一批金器。不仅数量多,而且形制别具一格。其中颇为独特的金面罩、金杖和各种金饰件,也都是商文化及其他地区文化所未见的。金银器早期的发展情况,也反映出中国早期文明发展的多元性和不平衡性。这是由于中国幅员广大和自然条件复杂所决定的。
商周时期青铜工艺的繁荣和发展,为金银器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同时青铜、玉雕、漆器等工艺的发展,也促进了金银工艺的发展;并使金银器得以在更广阔的领域中,以更多样的形式发挥其审美功能。早期的金银制品大多为装饰品,而最常见的金箔,多是用于其他器物上的饰件,或者说,是以和其他器物相结合的形式来增强器物的美感。最迟在西周时期,金银平脱工艺就出现了。
春秋战国金银器:清新活泼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带来了生产、生活领域中的重大变化。大量错金银器的出现,几乎成为这个时期工艺水平高度发展的一个标志。
从出土地点看,这一时期的金银器分布区域明显扩大,在南、北方都有发现。金银器的形制种类增多。其中金银器皿的出现,及相当一部分银器的出现,十分引人注目。从金银器艺术特色和制作工艺看,南北方差异较大,风格迥异。北方匈奴墓出土的大量金银器及其金细工艺的高度发展,尤令人瞠目。
这个时期,在中原地区的墓葬遗址中,以陕西宝鸡益门村2号秦国墓葬、河南洛阳金村古墓、河南辉县固围村魏国墓地、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墓出土的金银器最有代表性。此时南方地区出土的金银器虽然数量不多,但却十分引人注目。最为重要的发现,当属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一批金器。中原和南方地区的金银器,大体看来,与北方匈奴少数民族地区金银器的形制风格截然不同,多为器皿、带钩等,或是与铜、铁、漆、玉等相结合的制品,其制作技法仍大多来自青铜工艺。
秦汉金银器:繁荣发展
秦代金银器迄今为止极为少见。曾在山东淄博窝托村西汉齐王刘襄陪葬器物中,发现一件秦始皇三十三年造的鎏金刻花银盘。制作精细,装饰讲究。这种在银器花纹处鎏金的作法,唐代以后十分盛行,金花银盘亦为唐代金银器中很有特色的主要品种。
根据对这些金银配件的研究已能证明,秦朝的金银器制作已综合使用了铸造、焊接、掐丝、嵌铸法、锉磨、抛光、多种机械连接及胶粘等工艺技术,而且达到很高的水平。
汉王朝是充满蓬勃朝气的大一统封建帝国,国力十分强盛。在汉代墓葬中出土的金银器,无论是数量,还是品种,抑或是制作工艺,都远远超过了先秦时代。总体上说,金银器中最为常见的仍是饰品,金银器皿不多,金质容器更少见,可能因为这个时期鎏金的作法盛行,遂以鎏金器充代之故。迄今考古发掘中所见汉代金银器皿,大多为银制,银质的碗、盘、壶、匜盒等,在各地均有发现。一般器形较简洁,多为素面。
汉代金银制品,除继续用包、镶、镀、错等方法用于装饰铜器和铁器外,还将金银制成金箔或泥屑,用于漆器和丝织物上,以增强富丽感,最为重要的是,汉代金细工艺本身逐渐发展成熟,最终脱离青铜工艺的传统技术,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汉代金钿工艺的成熟,使金银的形制,纹饰以及色彩更加精巧玲珑,富丽多姿,并为以后金银器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
汉代金银器在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湖南、广西、广东、陕西、甘肃、吉林、内蒙古、新疆、云南等地均有发现。除大量金银饰品外,主要还有车马器、带钩、器皿、金印和金银医针等,涉及面较为广泛。在吉林省通榆的北方鲜卑族墓葬、西北新疆乌孙墓葬、车师国故地、焉耆古城等遗址,以及云南晋宁石寨山滇族墓地也发现了金银器,大多为金银饰品,如牌饰、金花、首饰、带扣等,具有较浓厚的民族色彩。
3. 关于中国古代首饰的介绍
1、笄是古人用来簪发和连冠的饰物,是簪、钗的鼻祖。 古代男女均留长发,笄为古代男女用来插定绾起的头发或弁冕的。
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2、簪是笄的发展,同样起固定发髻之用,在前端加以纹饰,雕刻成植物(花草)、动物(凤凰孔雀)、吉祥器物(如意)等形,并可用金、玉、象牙、玳瑁等贵重材料制作,工艺也愈发丰富,有錾花、镂花及盘花等。
3、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钗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 发钗的安插有多种方法,有的横插,有的竖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数量也不尽一致,既可安插两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数支,视发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两鬓各插六支,合为十二支。
4、步摇是在顶部挂珠玉垂饰的簪或钗,是古代妇女插于鬓发之侧以作装饰之物,同时也有固定发髻的作用。一般形式为凤凰、蝴蝶、带有翅膀类的,或垂有旒苏或坠子,走路的时候,金饰会随走路的摆动而动,栩栩如生。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
5、钿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1、把金属宝石等镶嵌在器物上作装饰。2、古代一种嵌金花的首饰。簪钗是用来绾住头发的,而花钿直接插入绾好的发髻起装饰的作用。
6、扁方是满族妇女梳旗头时所插饰的特殊大簪,形制与作用与汉人妇女髻上的扁簪类似。清代贵族妇女梳“两把头”或是“大拉翅”,都使用扁方,起到连接真、假发髻之中“梁”的作用。装饰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控制发髻使其不散落下来。
7、古代简称“栉”,与簪、髻、钗、步摇等并称为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昔为宫廷御用珍品 , 故有“宫梳名篦”之誉。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的发饰,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
8、华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为华丽的首饰,华丽的头饰。
9、抹额,也称额带、头箍、发箍、眉勒、脑包,汉族服饰,明代较盛行。妇女包于头额,束在额前的巾饰,一般多饰以刺绣或珠玉。
首饰的来源:
在古代,有一个与现代意义上的首饰含义接近的词,这就是“头面”。这大概是人们认为首饰如同脸面一样,能给人的外貌增添光彩的缘故。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记载:汴梁相国寺“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条线之类。”
这里的“珠翠头面”按今天的话说,就是用珍珠玉石制成的首饰。宋代都城汴梁有专门经营珠宝、金银首饰的店铺,叫“头面铺”。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三载:杭州小市里有一家“舒家体真头面铺”即指首饰店。以后的元、明、清几代,也称首饰为“头面。
到了现代,“头面”(在传统戏曲中,头面是旦行角色头上化妆饰物的总称,包括发髻、发辫、珠花、耳环、簪了等一整套用品)一词已被“首饰”取而代之,而“首饰”已成为从头到脚全身各部位所佩戴的各种饰品的总称。
人类佩戴首饰究竟始于何时,恐怕很难精确地考证。但是我们不难推想,从人类开始意识到装饰与美化自身的时候起,人类也就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类最原始的首饰,大概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石器时代。
4. 银饰的历史是什么
自古以来,黄金白银在中国就是富贵的象征,白银更有辟邪化毒的功效,黄金白银在古时不但是做为货币流通,而且上层社会达官贵人的日常餐饮用具、佩带首饰以及一切能象征权力富贵的物品,均是以黄金白银为主的材料打造的。
“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在这一载体中,融合有来自南方少数民族的"耳档",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跳脱”,以及从古代饰物中沿袭而来的 “步摇”、“五兵佩”和中国传统的龙、凤、鳞纹样等等。
封建社会和解放前中国的寻常百姓家,由于生活困苦,黄金在百姓中难以拥有,但对美的追求是人不变本性,因此有润泽质感又不张扬的白银自然就成为了百姓制作首饰的主要材料,从而使银饰在中国有了数千年的文化。银饰采用各种加工工艺,加工成的银饰品种类繁多,基本分为耳饰、颈饰、手饰、足饰和服饰5个大类。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黄金首饰已不再是大众难以拥有的奢侈品,并且自从比黄金更稀有的铂金、钻石从欧美流行到国内,黄金、铂金、钻石首饰几乎成为家家户户必备的首饰品,人们购买几套不同的贵重首饰已不是困难的事。富贵的黄金,纯净的铂金,恒久的钻石拥有了各自不同的寓义和内涵,受到了不同消费者的喜爱,而传统的银首饰,除了一些老人和儿童的银饰,失去了让人拥有的意义和地位,早已不被年轻人青睐。
苗族银饰
进入苗族社会的银饰决不单纯表现为某个民族专有的艺术形态,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混合体。
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银匠精心做成,据说已有千年历史。
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
苗族从古至今都有“以钱为饰”的习俗, 史料也显示,“钱”饰与银饰是同时步入苗族服饰领域的。这种通过“以钱为饰”所流露出来的夸富心态,对于苗族银饰的审美价值取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形成了苗族银饰最基本的三大艺术特征,即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
5. 关于中国首饰盒文化或历史~~详细些
“妆匣”,是一个已经消失的语词,连现代汉语词典都找不到,更不易为今日年青人所知晓。然而它却伴随中国女性数千年,成为古代女性最贴身、最钟爱的常用物,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首饰盒”。古人的首饰盒主要用于梳妆打扮,也是梳妆盒。
从古到今,小小的妆匣富集了多少女性的喜怒哀乐! 其中最动人的故事当推明代传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江南名妓杜十娘,为了争得人身自由,在皮肉生涯中,悄悄储存珠宝首饰,觅得如意郎君赎身,出嫁,岂知在启航归家途中,被见利忘义的丈夫转手出卖给富商做小妾,把她再次推入火炕。多年来被侮辱、被损害的命运,积蓄起对自由的强烈渴望,苦心的等待,一朝全被负心汉击得粉碎,悲愤之极的她,端出妆匣,站在船头,把价值连城的珠宝,一一抛入河中,随后纵身跳下,被滔滔的浊流吞没。这故事就起于妆匣、终于妆匣。
这妆匣究竟装的是什么? 《妆匣遗珍》从两千多件收藏品中,精选了从明清到民国时期女性的传统银饰,摄制成精美的图版,给让读者可充分地玩味、欣赏。
这是一份份令人暇想联翩的收藏物,因为它已成为历史,属于已经过去的时日,在现实中很难再度出现;可它又有太多的历史遗迹可追忆,重新将已消失的历史踪影在眼前复活。
收藏最多的是簪和钗,这是古人用以束发的装饰物。汉族女性喜好梳辫盘结的发型。长长的头发挽在头上,用一根或几根簪钗固定,发髻的盘法和簪钗的多样性,带来多姿多彩的装饰效果,令人赏心悦目。这长长短短的簪钗,以金、银、玉、骨、木质为原料,用精细的镌刻,镶嵌各式珠宝。从皇亲贵戚到农家妇女,贵贱不等,却都拥有自己的一份簪钗,只是价值昂贵者显示了持有者的财富与身份地位罢了。
簪钗不仅是装饰品,还与古人一生命运相连。这簪又名为“笄”,女子十五岁成年,如果许婚,要结发上笄,称为“上头”,行过“笄礼”的,就是待嫁之人,因此称“及笄”。男子年二十行“冠礼”,这成年的仪式,是在头顶盘结、戴冠,冠的左右两侧预留两个小孔,用簪横穿发髻,加以固定。男的要经“冠礼”,女的经“笄礼”,方可论婚嫁,开始人生的重要转折。未成年的女子不用插簪钗,通常是将头发集束在头部的双侧,梳成树丫或兽角状。古人之所以称童年为“总角”,女孩称“丫头”,其名称就来源于幼年的发型和发饰。如今人们常用“与君偕老”来表示恩爱夫妻,白头偕老,其典故出自《诗经》: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这“副”是盖头饰,“珈”则是指发笄下的金玉垂饰,所以君子偕老的后一句是“副笄六珈”,用以形容贵妇人盛妆的头饰。女性天生是簪钗爱好者,不论尊卑贵贱,常以“裙钗”自谓,以裙子和簪钗代表自己,《红楼梦》中的十二名女主角,世人称之为十二金钗。由此可见,古代的男男女女从童年、成年、婚嫁,到老年,各阶段的称谓与祝愿,竟然与小小的簪钗有关。一个家家都有,人人可持的发型、首饰,与中国人的生息如此紧密相关,在世界上也属少见。
这簪钗还能增加女性婀娜多姿的步态,有一种簪子下垂珠链,用一根细丝状的金银或骨棍相连,颤悠悠地插在盘髻上,走起路来一步一摇,称为“步摇”,生动地表现出款款而来的淑女形象。
“裙钗”中自有女中丈夫,中国第一位女将军,是四千年前商代的妇好,在安阳殷墟博物馆有一座全身戎装的塑像,那威镇四方,雄视天下的气概,足以表现她指挥千军万马的威力。可出乎意料的是,在她的墓葬中,竟然发现精美的玉笄有二十多件,雕花骨笄多至四百九十余件,一个多大的妆匣! 想不到在她战盔下,也有美妙的发髻和簪钗。这使人想起从军的花木兰也有“对镜贴花黄”的故事,原来中国女人并非“不爱红妆爱武装”,在妇好的随葬品中簪钗多于战刀,恰恰说明,巾帼英雄爱“武装”更爱“红装”。
盘髻本是头发的美容,由于头发位于人首之端最显要的位置,从而又最能显示人体的文采风流,所以高髻往往是高贵身份的体现,这在中外都一样。也许18世纪的欧洲女性,以那高高的发髻,细细的纤腰,罩钟式的大桶裙,赢得我们心仪。岂不知再上溯300 年,15世纪欧洲女性的发髻,竟然是布局巧妙的“盆景”,顶在头上的是狩猎、磨坊、要塞、军舰的造型,甚至构造成牛羊成群的牧场。要做成这样的发式,需要两磅发蜡、三磅粉、十多米薄纱、几百支发插,这可不是个别人的作秀,而是社会的流行时尚,伯爵夫人、闺阁娇娃,小家碧玉,相互攀比,那发髻就愈塑愈高。这真是匪夷所思! 头上如此负重超载,还能不能安稳入睡? 原以为只此一家别无分处,想不到中国古人的高髻也不示弱,在敦煌莫高窟第61窟供养人的壁画中,就有一位五代时期的妇女,头上的发髻做成巨型的凤凰,发髻的高度比脸长出两倍有余。不过中国人并不用发蜡,而是用刨花水,这是用特种木条刨得薄如纸张浸水而制成的粘液,再用各式簪钗固定,就能使得巨凤安然地坐落在头顶。刨花是水剂,簪钗可随插随拔,远比堆满头上的发蜡、粉和纱,易清洗、好卸妆,这样地轻松上妆和下妆,正是中国女性聪明的创造。
到明清时期中国女性发髻之多,真是美不胜收,诸如牡丹头、荷花头、钵盂头、堕马髻、苏州厥、平三套、连环髻、双盘髻、圆髻、巴巴头、双飞髻等等,每一种发髻都有造型各异的簪钗,经过模压、锤锻、堑刻、镂空、累丝、镀金、点翠等各种工艺,塑造出花卉果木、祥禽瑞兽、人物神仙、琴棋书画、文房四宝、山水云彩等花纹。满族妇女还有一种扁平长方形的固发饰物称为“扁方”,刻有吉祥文字,把发横绕在扁方置于发顶,这就是两把头,上面再罩以花冠就成了大拉翅。
其实,妆匣中的首饰并不限于梳妆用的簪钗,还有璎珞、别针、项圈、项链、镯&from=forum21" target="_blank" class="ReplaceKeyword">手镯、坠链、领扣、耳环、戒指、玉佩等等琳琅满目,身体的多种部位都有相应的装饰品。为什么只言“首饰”不言他饰,即是以首之饰为代称,这与中国装饰品的变化体位有关。中国古人的审美观念重在头部和脸部,其他部分都被宽大的服装遮掩,胸部还被束胸压得扁扁的,可欣赏的都集中在人体的上部,其中以头发最能随心所欲地梳妆,塑造发型的簪钗特别受到女性的宠爱。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审美观念的变化,装饰的重点也在改变。现代女性很少盘发髻,那簪钗自然没有了用武之地;脖颈露出来了,项链的装饰效果也就突出了;腿部裸露了,脚链时兴了;肚脐装流行了,肚脐的装饰品也畅销了。但是不管千变万化,首饰,这来自古人审美意识的称谓,却风采依旧,不然何至于项链、脚链,这装饰项部、腿部的装饰品也称“首饰”呢?
由于收藏所限,《妆匣遗珍》没有金钗只有银簪。金钗比银簪更贵重,更精致,因此银钗稍逊于金钗。唯其如此,银钗属于平民阶层所拥有,具体生动地表现平民女子的梳妆打扮。
时代发展到今天,现代女性可能享有比古代更丰富、更花哨的妆饰制品,但别忘了,手工制作始终独树一帜,因为那不是模式化的机械生产,而是人见人殊的个体创造。每枝银簪都因制作者的不同风格、不同手法,展现出不同的个性,罕有雷同,这手工打造的优越性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现。
《妆匣遗珍》堪称一个宝盒,为现代人打开了古人装饰的美景,值得欣赏。遗憾的是,该书文字部分偏少,只是简单的说明,研究的功力尚有不足。值得称道的是,以资料收集、整理为研究的出发点,作者是做到了
6. 首饰的演变与人类历史的关系
人类佩带首饰究竟于何时,恐怕很难精确地考证。但是我们不难推想,从人类开始意识到装饰与美化自身的时候起,人类也就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类最原始的首饰,大概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石器时代。
从收集世界各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资料和现代原始部落的资料中,人们可以发现,早期原始体饰形式主要为:项饰、腰饰、臂饰、腕饰、头饰等几种,而这些形式中尤以项饰和腰饰为主。它们很大程度上是围绕人体生殖区而装饰的,究其原因,除了这些部位有支持佩戴物的能力之外,大量研究表明这种选择还另有目的。
动物身上的色彩和图案也是一种体饰,自然体饰,雄鸟的头饰、项饰、胸饰、尾饰等等往往在繁育季节呈规律性的变化和显示,而且这些装饰对吸引异性颇有功效,大量生物学材料证实动物的漂亮装饰在性选择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人体纹身是一种类似的体饰形式,人体装饰则正是动物自然装饰的延伸的质变。
世界各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最早的人体饰物无论是动物牙齿、羽毛、还是石珠等它们均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光滑、规则、小巧、美观。而这一特点进一步说明了体饰产生的妆点妆扮、自我炫示、吸引异性的重要心理动因。因此将体饰起源心理源于生理本能的美感是十分科学的。而由这种起源动因衍变而来的"人体美化"功能是首饰最原始最根本的功能。
在首饰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其他两个重要的动因,一是宗教功能动因,二是社会功能动因,而这两种动因都是基于生理本能动因之上,在此基础上发展和演化出来的。宗教源于史前人类的巫术,而体饰发展的宗教动因则正是在史前人类的巫术活动中和在这种巫术思想指导下逐渐形成并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原始人类在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对自然界中一些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如植物的果实、种子、动物的羽毛、牙齿、骨骼以及石(玉)料产生一种朦胧的神秘看法,他们甚至将之作为自己巫术活动中的崇拜对象,赋之予神秘的力量。
如他们将植物的果实或种子串挂在母性身上以祈求繁衍子女;将狩猎动物的毛皮、牙齿、骨骼穿挂与身上以求得狩猎的成功和自身的平安;对石(玉)料的崇拜,则是源于原始人对石器工具的深厚感情,其中略有光泽和色彩鲜艳夺目者,被视为是他们心目中某个神秘主宰者对他们的馈赠品,他们更是小心地收藏和加以保护,而在这一过程中,又逐渐丰富了这种自然崇拜物的内涵,中国玉文化最初的启蒙思想正是源于此。在中国石器时代的各种文化中,玉一直是被视为一种有着丰富灵性的自然崇拜物,广泛地使用于巫术仪式中。并为史前人随身携带,一则作为美化自身的装饰,另则作为一种避邪去灾、逢凶化吉的吉祥物。在西方古老文明中,有色宝石的熟悉十分久远,它们在被熟悉和利用过程中同样被赋予了某种神秘的宗教力量,古巴比伦国在距今6000年前就将祖母绿献于女神像前祈求某种神秘的力量,海兰宝石被视为海水的精华,以祈求海神保佑航行或捕鱼的安全。
7. 有什么关于首饰的传说
耳环的传说
相传古代有一位害眼病的姑娘,不久双目失明了。后来,她幸遇一位名医,名医认为她可以复明。在征得姑娘的同意后,拿起闪闪发光的银针在她两侧耳垂中各刺一银针后,奇迹出现了,姑娘重见光明。姑娘非常感激,于是请银匠精制一对耳环戴在耳上,以示永不忘记名医之恩。当姑娘戴上银耳环后,她日益眉清目秀,并逢人传诵名医的声名。穿耳戴环能明目的奇迹相继传开以后,许多富裕人家的姑娘和妇女都纷纷穿耳戴环,并流传至今,成为高贵身份的象征。
指环的传说
1、野蛮说:
据说是古代抢婚演绎的结果,当时,男子抢来其他部落的妇女就给她戴上枷锁。经过多少年的演变,枷锁变成了订婚、结婚戒指,男子给女子戴戒指表示她已归我所有。
2、崇拜说:
戒指源自古代太阳崇拜。古代戒指以玉石制成环状,象征太阳神日轮,认为它象太阳神一样,给人以温暖,庇护着人类的幸福和平安,同时也象征着美德与永恒,真理与信念。婚礼时,新郎戴金戒指,象征着火红的太阳;新娘戴银戒指,象征着皎洁的月亮。
3、实用说:
这得追溯到3000多年前,那时还没有戒指。由于埃及的统治者有将代表权贵的印章随时带在身上的习惯,但又嫌拿在手上累赘,于是有人想到镶一个圆环,把它戴在手指头上。天长日久,人们发现男人手指头上的小印章挺漂亮,于是不断改良,并演变成了女士的饰品。
4、禁忌说:
戒指异名“指环”,史书中称“约指”、“抠(左边应为“弓”)环”、‘手记”、“代指”等。最初,戒指是宫廷中后妃群妾用以避忌的一种特殊标记。当有了身孕或其它情况不能接近君王时,皆以金指环套在左手,以禁戒帝王的“御幸”,平时则用银指环,套在右手。后来,戒指传到民间,去其本义,以为美观,久之便留成风气。明代都邛《三余赘笔》记曰;“今世俗用金银为环,置于妇人指间,谓之戒指。”从字面分析“戒”字含有禁戒之意。因此,妇女在当时政指环,并非为了炫美,也非为了装饰,而是以示警慎,起着禁戒的作用。
食指--想结婚,表示未婚;
中指--已在恋爱中;
无名指--表示已经订婚或结婚;
小指--表示独身。
至于右手,在传统上也有一个手指戴戒指时是有意义的:那就是无名指。据说戴在这里,表示具有修女的心性。
.喜戴在食指者,性格较偏激倔强。
.喜戴在右中指者.崇尚中庸的人生观念。
.喜戴在左中指者,有责任感,重视家庭。
.喜戴在小手指者,有自卑感。
.喜戴在无名指者,无野心,随和,较不计较得失
项链的传说
项链最早源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时期的“抢婚”风俗。当时,国子在经济上的地位逐渐提高。在从夫居制度的形成过程中,男子往往掠夺其他部落妇女或在战争中俘获的女子作为妻子。为了防止这些妇女趁战乱或夜间逃走,胜利者往往用一根形似今日项链的金属链或绳子套住女性脖子。在从夫居制度确立之后,有些地方还保留了这种习俗,只是在经缔结婚约的前提下进行,把“抢”作为婚礼的一种形式,那些套在脖子上的金属丝或绳子,便演变成为项链
手镯的传说
手镯虽然被认为是作为手臂的装饰物,时人们最早萌生的一种朦胧的爱美意识,但也有许多科学家认为,手镯最初的出现并非完全是出自于爱美,而是与图腾崇拜、巫术礼仪有关。同时,也有史学家认为,由于男性在经济生活中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使得戒指、手镯等饰物有了一种隐喻拴住妇女,不让其逃跑的蛮夷习俗。这种隐喻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存在着。
新石器时代的手镯已具有一定的装饰性,不仅表面磨制光滑,而且有的还在手镯表面刻有一些简单的花纹。商周至战国时期,手镯的材料多用玉石。无论是手镯造型还是玉石色彩,都显得格外丰富。除了玉石以外,这个时期还出现了金属手镯。西汉以后,由于受西域文化与风俗的影响,佩戴臂环之风盛行,臂环的样式很多,有自由伸缩型的,这种臂环可以根据手臂的粗细调节环的大小。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金陵人登六朝陵寝,得玉臂之,功侔鬼神"。还有一种叫作"跳脱"的臂环,如弹簧状,盘拢成圈,少则三圈,多则十几圈,两端用金银丝编成环套,用于调节松紧。这种"跳脱"式臂环,可戴于手臂部,也可戴于手腕部。 隋唐至宋朝,妇女用镯子装饰手臂已很普遍,称之为必须臂钏。到了明清乃至民国,以金镶嵌宝石的手镯盛行不衰。在饰品的款式造型上、工艺制作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钻石的传说
自古以来,钻石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梦,一种理想和一种形象。 然而由于钻石源自不同的区域、时代和文化背景,它对每一个人 来说又有某种特定的含义。钻石对某些人来讲代表权力、富贵、 地位、成就和安祥,而对某些人来却是爱情、永 恒、纯洁和忠实、勇敢、坚贞的象征。这些不同的形象交织着 宗教神话、古老的科学臆测、淘钻者的传说及商人的杜撰等等。虽然错综复杂,但却不抵触。这些形象都是为热爱钻石,不惜为之争斗,甚至为之死亡的人塑造的。在历史上,钻石的璀璨及光芒,曾照亮情人的眼睛,变成杀人的利刃;它曾是征服者的火炬,是下台暴君的惨淡的烛台。
1.神话的魔力
古希腊人相信钻石是陨落到地球上的星星碎片,甚至有人认为钻石是天神滴落的眼泪;人们也一度认为钻石是由天水或天露而来。在梵文中钻石一词即为雷电之意,借以表达钻石由闪电而生的信仰。直至今日现代科学的发展才告知人们钻石并不是由天而降,相反而是破地而出的。古人还相信钻石会生小钻石,连著名的科学家波义尔(R.Boyle,1627—1691)也相信此种说法。在17世纪,葡萄牙的探险家认为“钻石在接近地表处生长2—3年可长成”,并以矿工为何若干年后再返回老矿区仍可采到钻石为例证实这一观点。
2.以肉喂鸟,借鸟取钻之说
一千零一夜故事中的主角辛巴达原本过着快乐的神仙生活。有一天他竞动了凡念,想一睹人间世界,于是他乘船随风飘向海中,任由风浪将他送到一座美丽茂盛的岛上。步上沙滩的辛巴达说到:
“我鼓足勇气朝溪各走去,发现遍地钻石,山谷里守着成群的巨莽,一口可吞掉整只大象。山路狭窄难行,危机四伏。突然,前面掉下一块块被屠杀的羊肉,却不见人迹。惊异之下,我记起了很早以前,从商人和旅行者那听到的一个故事。钻石谷高山环绕,飞鸟难渡,但采钻人自有妙方……他们将羊宰杀后撕成块片,从山顶丢下谷 底,血腥的羊肉上便沾满了钻石。到了正午,秃鹰飞入山谷,以爪获起粘附了钻石的肉块,再飞回山顶。 这时等在山顶的采钻人大声咕喝,吓走秃鹰,取得钻石后,再将肉块留给鹰兽。”
于是,辛巴达学着故事中的方法,将自己裹于肉块之中,秃鹰将裹有他的肉块抓起,飞到山顶,采钻者将他救下。此故事也讲明了钻石的亲油特性。
3.蛇谷的故事
在希腊,有这样一种传说,钻石遍市在山谷中,由巨蟒守护,凡人的眼睛只要看着巨蟒便会死在它的眼光里。只有机智坚忍的人,才能摆脱它们的守护获得钻石。在古罗马P1iny 有关钻石谷的文章中写到,亚历山大在公元前350年征战印度时,曾在钻石谷获取到钻石。他机智地命令士兵用镜子把蛇的目光反射给蛇自身,将蛇杀死。而后又将羊肉块丢向山谷的钻石,之后跟踪抓肉的秃鹰,将其杀死而获得钻石。
4.钻石——金牛座的象征
1278年西班牙学者通过对古代巴比伦文化的研究发现, 古代巴比伦人认为,钻石为双子星座的第三面目,也视其为 金牛座的第一象征。佩戴钻石者好猎,技艺精湛,受人敬重。 当土星行到这个位置,适时上升,与月亮成60。或120。时,佩 戴者身穿盔甲,肩背弓箭,神力倍增。
5.宗教与钻石
在中世纪末期,在一些有关宗教的书籍中,描写大祭师亚伦的胸牌和新耶路撒冷的基石因镶有钻石而具有神力。传说,在这神力的保护下,可使人竞技胜利,获得力量、勇气、权力、财富、永生,青春永驻,美梦成真,幸福和友谊等等。甚至说钻石可使人隐形,使死者复生。
6.无名指佩戴钻戒之说
按基督教的习俗,钻戒应戴在无名指上,据说是因为神父用戒指顺序轻触新人左手的三只手指,并说“奉圣父、圣子、圣灵之名”,最后正好落在无名指上。
另一个更具浪漫色彩的传说是,埃及人认为,无名指的血脉是直接引进心房的爱情之脉,象征爱情永恒不变。
7.钻石的医疗功效
除了种种神话传说之外,钻石也被相信具有医疗功效,特别是对麻风病、神经错乱、膀胱炎和瘟疫有医疗作用。有人在书中写道:“钻石的医疗功效可由穷人易感染瘟疫,而富人因拥有钻石而免疫等来加以证明”。其它说法还讲,钻石可解毒,而又有人说钻石是剧毒物,据说,Frederic二世(1194—1250)就是因吃了由其儿子掺入钻石粉的食物而被毒死的。
8.钻石名字的由来
钻石的英文名称diamond,来源于希腊文金刚—— adams,意为“无可征服”,然而当时,此词用来指铁等坚硬的金属,之后又泛指硬度比铁大得多的蓝宝石。随着人们对宝 石的不断认识,才把diamond专指钻石。
9.钻石魔力和宗教传说的淡化
到l7—18世纪,随着人类科学、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和钻石的逐渐普及,关于钻石瘟疫和巫术的传说渐淡,人们对神力的崇拜也逐渐由传说中的感性转为理性的象征和心理 联想,这些都和钻石的性质紧密相关。
净度:古人视钻石为最纯净之物,许多文明者认为唯有肉眼看不见内含物的钻石,才有价值,带有“瑕疵”者,代表厄运。
颜色:无色透明的钻石代表纯洁。
外形:完好的八面体原石是自然界中最完整的物体,它象征着秩序、祥和。
亮度和火彩:无色透明,结晶良好的八面体钻石,即使不加切磨也可展露良好的亮度和火彩,因此钻石被视为明亮的象征。
硬度:战士和魔术师认为钻石的坚硬是无法征服的象征,哲学家认为其意味着人类生命深不可测的奥秘。
来自:
http://bbs.paipai.com/cgi-bin/bbs/show/content_history?groupid=40008&messageid=67294
http://tieba..com/f?kz=102278739
8. 银饰的历史
自古以来,黄金白银在中国就是富贵的象征,白银更有辟邪化毒的功效,黄金白银在古时不但是做为货币流通,而且上层社会达官贵人的日常餐饮用具、佩带首饰以及一切能象征权力富贵的物品,均是以黄金白银为主的材料打造的。
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在这一载体中,融合有来自南方少数民族的"耳档",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跳脱”,以及从古代饰物中沿袭而来的 “步摇”、“五兵佩”和中国传统的龙、凤、鳞纹样等等。
封建社会和解放前中国的寻常百姓家,由于生活困苦,黄金在百姓中难以拥有,但对美的追求是人不变本性,因此有润泽质感又不张扬的白银自然就成为了百姓制作首饰的主要材料,从而使银饰在中国有了数千年的文化。银饰采用各种加工工艺,加工成的银饰品种类繁多,基本分为耳饰、颈饰、手饰、足饰和服饰5个大类。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黄金首饰已不再是大众难以拥有的奢侈品,并且自从比黄金更稀有的铂金、钻石从欧美流行到国内,黄金、铂金、钻石首饰几乎成为家家户户必备的首饰品,人们购买几套不同的贵重首饰已不是困难的事。富贵的黄金,纯净的铂金,恒久的钻石拥有了各自不同的寓义和内涵,受到了不同消费者的喜爱,而传统的银首饰,除了一些老人和儿童的银饰,失去了让人拥有的意义和地位,早已不被年轻人青睐。
苗族银饰
进入苗族社会的银饰决不单纯表现为某个民族专有的艺术形态,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混合体。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银匠精心做成,据说已有千年历史。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
苗族从古至今都有“以钱为饰”的习俗, 史料也显示,“钱”饰与银饰是同时步入苗族服饰领域的。这种通过“以钱为饰”所流露出来的夸富心态,对于苗族银饰的审美价值取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形成了苗族银饰最基本的三大艺术特征,即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
希望能够帮到您!
9. 黄金的历史文化是怎样的
黄金的历史文化是怎样的:黄金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自从人类在专一万两千多属年前发现黄金之后,人类对黄金的狂热就被点燃了,在人类的意念中,没有什么东西比黄金更能体现纯洁与神圣。
对黄金本身来说,它已经成为一种跨越种族、文化,甚至是统治世界的另一种物质。黄金就像一条金色的血脉,贯穿于整个人类的历史。
从古埃及的金权杖到中国的三星堆金面罩,从皇帝的宝冠到普通人的首饰,从可医治百病的“万能之药”到科技领域的大量应用,黄金用它特有的尊贵传达着人类对财富和权势的至高追求。
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逐渐离开自给自足的年代,迈向商品经济时代。在人类需要钱币来作为交易的媒介,以使买卖进行的更加简便的时候,黄金自然成为了最优的选择。
自从英国采用金本位之以来,美国和欧洲的国家也都争相仿效。美国在1792年,已采用复本为制度,规定19.3美元即可换取一盎司的黄金,但是这并没有引发任何的黄金热潮。
直到1848年的某一天,一名叫约翰马歇而的年轻木匠,在今日的加洲境内建造锯木厂的时候,不经意的发现了金箔片,由而引发了西部淘金热。这也使曾经荒凉的西部,迅速的发展起来。
10. 首饰的历史起源
人类佩带首饰究竟于何时,恐怕很难精确地考证。但是我们不难推想,从人类开始意识到装饰与美化自身的时候起,人类也就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类最原始的首饰,大概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石器时代。
从收集世界各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资料和现代原始部落的资料中,人们可以发现,早期原始体饰形式主要为:项饰、腰饰、臂饰、腕饰、头饰等几种,而这些形式中尤以项饰和腰饰为主。它们很大程度上是围绕人体生殖区而装饰的,究其原因,除了这些部位有支持佩戴物的能力之外,大量研究表明这种选择还另有目的。
动物身上的色彩和图案也是一种体饰,自然体饰,雄鸟的头饰、项饰、胸饰、尾饰等等往往在繁育季节呈规律性的变化和显示,而且这些装饰对吸引异性颇有功效,大量生物学材料证实动物的漂亮装饰在性选择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人体纹身是一种类似的体饰形式,人体装饰则正是动物自然装饰的延伸的质变。
世界各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最早的人体饰物无论是动物牙齿、羽毛、还是石珠等它们均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光滑、规则、小巧、美观。而这一特点进一步说明了体饰产生的妆点妆扮、自我炫示、吸引异性的重要心理动因。因此将体饰起源心理源于生理本能的美感是十分科学的。而由这种起源动因衍变而来的人体美化功能是首饰最原始最根本的功能。
在首饰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其他两个重要的动因,一是宗教功能动因,二是社会功能动因,而这两种动因都是基于生理本能动因之上,在此基础上发展和演化出来的。宗教源于史前人类的巫术,而体饰发展的宗教动因则正是在史前人类的巫术活动中和在这种巫术思想指导下逐渐形成并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原始人类在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对自然界中一些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如植物的果实、种子、动物的羽毛、牙齿、骨骼以及石(玉)料产生一种朦胧的神秘看法,他们甚至将之作为自己巫术活动中的崇拜对象,赋之予神秘的力量。
如他们将植物的果实或种子串挂在母性身上以祈求繁衍子女;将狩猎动物的毛皮、牙齿、骨骼穿挂与身上以求得狩猎的成功和自身的平安;对石(玉)料的崇拜,则是源于原始人对石器工具的深厚感情,其中略有光泽和色彩鲜艳夺目者,被视为是他们心目中某个神秘主宰者对他们的馈赠品,他们更是小心地收藏和加以保护,而在这一过程中,又逐渐丰富了这种自然崇拜物的内涵,中国玉文化最初的启蒙思想正是源于此。在中国石器时代的各种文化中,玉一直是被视为一种有着丰富灵性的自然崇拜物,广泛地使用于巫术仪式中。并为史前人随身携带,一则作为美化自身的装饰,另则作为一种避邪去灾、逢凶化吉的吉祥物。在西方古老文明中,有色宝石的熟悉十分久远,它们在被熟悉和利用过程中同样被赋予了某种神秘的宗教力量,古巴比伦国在距今6000年前就将祖母绿献于女神像前祈求某种神秘的力量,海兰宝石被视为海水的精华,以祈求海神保佑航行或捕鱼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