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中国航运发展史,比如:从哪个朝代开始,都有什么重大的事情。
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建国初期,中国海轮吨位所占世界比重不到0.3%。而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际敌对势力的封锁禁运,又阻碍了我国远洋运输事业的发展。
上海解放后,外国航运企业撤离上海,美、英、法等国家限制本国轮船到中国港口,使我国的远洋运输几乎断航。在这种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新中国政府领导人民奋发图强,逐步冲破封锁。
1951年6月15日,波兰政府和中国政府合资组建了中波轮船股份公司,首先打开中国通往欧洲的航路,迈开了新中国远洋运输的第一步。
1956年,远东水脚工会(FEFC)与日本船东达成垄断协议,排斥非公会班轮,实行双重费率制,将中国航线上的班轮运价普遍上调10%,对中国的对外贸易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为此,从1958年开始,外运、外代系统开始了一场“运价斗争”,利用外贸货源,采取不给或少给公会班轮配货的办法,与之进行有理有节的斗争,吸引了多利顺、三野、中波、源源、东方等船公司的船挂靠大连、上海等港口,最后迫使“远东水脚公会”接受了中方作为托运人提出的运价表,开创了国际航运史上运价斗争取得胜利的先例。
1961年4月27日,中国远洋运输公司正式宣布成立。次日,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广州分公司宣告成立,第一艘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光华”号客轮,在广州黄埔港举行隆重的首航典礼后驶往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港接运受难华侨回国。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我国远洋船队规模大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远洋业突破了敌对势力对新中国的重重封锁,建设起了初具规模的船队,开辟了走向世界,走向大洋的一条条航线。
1964年12月,在周总理的指示下,中远公司首次按国际惯例利用银行贷款购进“黎明”号货船,从此,中远开始按照“贷款买船,赢利还贷”模式,自力更生发展远洋船队。
1967年5月,中远广州分公司“敦煌”轮从黄埔港起航,开往西欧,标志着新中国第一条国际班轮航线的开通。
到1975年底,中远公司船队总吨位突破500万吨。国有船队的壮大,使我国外贸运输货物中租用外轮的比例逐年下降,我国进出口货物开始大量的由飘扬着五星红旗的远洋船运载,受到国际航运同行瞩目。
1978年9月26日中国第一艘集装箱班轮、中远上海分公司的“平乡城”轮装载着162个集装箱从上海港驶向澳大利亚,打破了我国国际集装箱运输“零”的纪录。标志着中国远洋集装箱运输经营从此正式开始。
“一改革,效益就上来了”
“人还是这些人,地还是这块地,一改革,效益就上来了。”这是邓小平1986年8月到天津视察时,对天津港变化的肯定。这种评价今天依然适用。
受益于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中国的远洋运输业开始了新的发展。随着机构改革逐步理顺,海运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则变得相对简单且迅速。1993年,我国最大的国际远洋运输集团———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和我国最大的内河航运集团———中国长江航运集团分别成立。1997年,中海集团在上海正式挂牌,承担我国沿海运输。
随之而来的是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远集团、中海集团、长航集团逐步打破了原有封闭的、人为划分的格局,使水运市场真正“流动”起来,开始通江达海。
如今,这些航运企业,均已完成了专业船队建设,以不同货种为标准,干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轮、液化气船、特种船、客滚船、商品车滚装船等细分市场也已建立并发展成熟,各专业船队通过借助集团总公司的统一品牌、统一战略,发挥规模发展、集约经营的优势,国际竞争力渐强。
我国从事国际集装箱班轮运输的公司由中远集团一家,增长到2008年的180多家,船舶经历了从中远“平乡城”轮不到200标箱到万箱级以上的飞跃。中远集运、中海集运是我国集装箱班轮公司的代表,早已跻身全球班轮公司前10名,航线覆盖整个中国沿海、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波斯湾等全球各主要贸易区域。
为中国走向世界保驾护航
上世纪80年代,全球集装箱航线基本上都被国际资班轮公司控制着。中远发展集装箱运输事业伊始,便将运力提升与调整航线和运行组织工作同步启动、同步发展,实行定船、定线、定班期运行,开辟了基于中国本土的全球运输网络。
特别是1988年4月,将香港—美西线集装箱班轮改为周班,受到货主欢迎,国外媒体更是惊呼“中国航运正在大踏步赶了上来”。
1999年,中远集运在中日航线上注入“绿色快航”概念,将航线服务精确到小时,同时推出班期、交货、中转、通信、证书传递、专人服务和货物跟踪保证,真正做到“当天到货、当天超市上架”,为中国外贸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海集运虽然成立时间很晚,但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集装箱班轮船队已经跻身世界前十,创造了业界神话。截至2009年8月为止,中海集运船队共计148艘船舶,整体运载能力近50万标箱。其中每艘运载能力逾4000标箱的大型船舶逾71艘,平均船龄只有4.59年,占总运力的84.20%。
2009年上半年,随着中国外运集团与中国长航集团的重组,中国远洋运输业步入了一个新阶段,从承运转向综合物流,全面深入到中国外贸链条。
同时,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占全球的比重,由改革开放前的不足1%上升到8%以上。在逾7%的增长额度中,海运承担了90%左右的运输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有力支撑。
海运量的激增,加速了海运运力更新换代的进程,畅行于四大洋、由我国航运企业控制和拥有的30万吨级油轮、散货船和万标箱集装箱船已非罕见。
新中国华诞60年,中国远洋船队已经拥有23万艘货轮,载重量约6000万吨,居世界第四位,飘扬着五星红旗的中国船往来于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1200多个港口,远洋运输关系不仅到中国每一个老百姓,更关系到世界诸多国家的民众生活,成为中国融入世界的有力保障。
②唐朝:A中朝贸易往来频繁。朝鲜的人参等输人我国,我国的茶叶等输入朝鲜;B中亚、波斯的商人把胡椒、波斯枣、药品、香料、珠宝等输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灯也运往波斯,并从那里行销欧洲。C大食商人也到中国行上年;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传到大食,再传到欧洲和非洲。
③明朝:郑和下西洋,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受到各国欢迎,郑和从西洋购得珠宝、香料、药材等土特产。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等传入中国。
⑶文化交流
①中国文化的外传:A两汉时,冶铸技术东传朝鲜、日本,安息、中亚、欧洲。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水利技术远播中亚和欧洲。
B唐朝时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唐朝时建筑技术传到日本;数学专著《缀术》传入朝鲜和日本,成为学校教材。唐朝时纺织技术传入朝鲜、阿拉伯。唐朝时,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日本文字。唐诗传入朝鲜、日本。
C宋元:宋朝时,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元朝时,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到欧洲。
D明清之际,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海外。明朝时,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传入南洋各地。
②外国文化传入中国
A西汉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中原地区。
B唐朝时朝鲜的高丽乐、中亚的舞蹈、印度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艺术传入中国。唐朝时,印度的天文、医学、历法知识传入中国。唐朝时从印度传入熬糖法。唐朝僧人玄奘西游古印度,带回佛经600部,译出1300多卷,成为研究古印度的珍贵史料。
C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等传入中国。明朝引进了欧洲的水利方法,记载于《农政全书》。明朝时,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明朝后期,更多的传教士来华。
3、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商路
⑴秦汉:以陆路为主。当时中国的丝绸等物品主要通过丝绸之路运到西欧各国。与此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已开辟。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
⑵隋唐:分海、陆两路。海路从广州出发,经马来半岛、印度可到波斯湾,唐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朝鲜、日本。
⑶明清:明朝初期海运船队远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中西贸易兴旺一时。清朝康熙以后,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海上丝路不畅。
2. 简析内贸航运的发展史
阶段一:诸侯分封(1996-2002)
1996年底,内贸集装箱海运迎来机遇。1997年到2002年期间,中海、中远、长航等版航运切入内权贸航运,1997年南青公司以散装的运价切入市场。到2000年底,中远增加内贸运力投入,进入内贸箱航运前列。
阶段二:诸子百家(2002-2010年)
2002年到2010年,内贸集装箱海运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内先后出现安盛船务、中谷新良、洋浦中良、和易海运、烟台海运、信风海运、东方海运、阳光速航、海南泛洋、大新华物流等船公司,内贸航运出现“诸子百家”局面。
阶段三:战国七雄(2011-2015年)
2011-2014年,内贸海运运力低于需求箱量,出现供不应求局面,船舶开始往大型化方向发展。到2013年底,有些船公司跟不上时代步伐而被淘汰,中海、中远、安通控股、中谷海运、信风海运、外运速航、洋浦中良成就“战国七雄”局面。
3. 中远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1961年月27日的中国远洋运输公司。1993年2月16日组建以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为核心企业的中国远洋运输集团。经过几代中远人40余年的艰苦创业,依靠智慧、勤劳和真诚,带着光荣与梦想,中远集团已由成立之初的4艘船舶、2.26万载重吨的单一型航运企业,发展成为今天拥有和经营着600余艘现代化商船、3500余万载重吨、年货运量超过3亿吨的综合型跨国企业集团。作为以航运、物流为核心主业的全球性企业集团,中远在全球拥有近千家成员单位、8万余名员工。在中国本土,中远集团分布在广州、上海、天津、青岛、大连、厦门、香港等地的全资船公司经营管理着集装箱、散装、特种运输和油轮等各类型远洋运输船队;在海外,以日本、韩国、新加坡、北美、欧洲、澳大利亚、南非和西亚8大区域为辐射点,以船舶航线为纽带,形成遍及世界各主要地区的跨国经营网络。标有“COSCO” 醒目标志的船舶和集装箱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多个港口往来穿梭。
其它都是集团旗下的子公司。
中远集团在上海设有许多独资合资企业,但没有设立上海中远集团这样一家公司。
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是中远(集团)总公司下属,以大型船舶和海洋工程修理、改装及建造为主业,集修造船配套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在南通、大连、舟山、广州、上海等地拥有多家国内领先、国际上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大型船舶企业及多家专业化船舶配套服务企业。基于专业化的服务和现代化的管理,中远船务已经成为世界知名航运公司和海洋石油服务供应商在中国沿海的首选合作伙伴。
中远香港集团成立于1994年8月28日。中远集团在香港的业务活动已有40余年的历史,经过艰苦的努力,从拥有几艘旧船的小型船公司发展到拥有四十余亿美元总资产的香港中资企业之一。
中远(香港)集团是中远集团全资拥有的地区管理公司和经济实体,管辖中远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菲律宾的数百家各类企业,业务网点和投资项目遍及中国内地主要大中城市和亚洲、欧洲、美洲等地区。
中远(香港)集团已形成远洋干散货运输、集装箱租赁、码头和工业、房地产、基建投资、建筑业、能源工业、物流、信息科技、金属材料加工、船舶贸易、船用燃油备件物料贸易、船舶代理和货运代理等支柱产业和产业板块。业务范围还涉及金融、保险经纪、旅游和酒店等。
4. 中远物流的发展历程 和 他的信息化 帮忙整理一下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简称中远集团或中远)是以国际航运、现代物流以及船舶修造为主业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国际航运、物流和修造船企业集团,综合实力居世界前列。
自1998年以来,中远集团确定了“由全球航运承运人向以航运为依托的全球物流经营人转变”和“由跨国经营向跨国公司转变”的“两个转变”经营战略,以及“发展和巩固在航运及物流业中的领先地位,进入世界500强”、“年创百亿效益、打造百年中远”的战略目标,中远集团的发展纳入了快速、稳定、健康、科学的轨道。进入新世纪以后,经营效果逐步显现。自2004年以来,中远集团每年实现经济效益均超过100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央企业中利润贡献最多的10家企业之一。2006年中远集团以154.135亿美元(1228.825亿人民币)的销售收入跻身世界财富500强行列,排名488位; 2007年中远集团以销售收入208.4亿美元(1585.135亿元人民币)连续荣登《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405位。
中远集团拥有和经营着800余艘现代化商船,5000多万载重吨,年货运量超过4亿吨,远洋航线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个港口,船队规模稳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其中,集装箱船队规模在国内排名第一位,世界排名第六位;干散货船队排名世界第一;专业杂货船和装载超大超重货物的特种运输船综合实力居世界前列;油轮船队拥有数艘30万吨级油轮,国内排名第一。中远集团数百家国内外成员单位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以远洋航运和全球物流为依托,以香港、日本、新加坡、美国、欧洲、澳洲、韩国、南非和西亚等9大区域为辐射点的全球业务网络,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千余家企业和经营机构。
如今,“COSCO”品牌已成为中远集团重要的无形资产,标有“COSCO”标志的船舶和集装箱在世界各地往来穿梭,成为中国的形象代表。中远集团的经营成果已经为全球所认可,中远集团创造的诸多经验正成为众多企业学习的榜样。
5. 详细的海运业发展史
建国初期,中国海轮吨位所占世界比重不到0.3%。而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际敌对势力的封锁禁运,又阻碍了我国远洋运输事业的发展。
上海解放后,外国航运企业撤离上海,美、英、法等国家限制本国轮船到中国港口,使我国的远洋运输几乎断航。在这种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新中国政府领导人民奋发图强,逐步冲破封锁。
1951年6月15日,波兰政府和中国政府合资组建了中波轮船股份公司,首先打开中国通往欧洲的航路,迈开了新中国远洋运输的第一步。
1956年,远东水脚工会(FEFC)与日本船东达成垄断协议,排斥非公会班轮,实行双重费率制,将中国航线上的班轮运价普遍上调10%,对中国的对外贸易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为此,从1958年开始,外运、外代系统开始了一场“运价斗争”,利用外贸货源,采取不给或少给公会班轮配货的办法,与之进行有理有节的斗争,吸引了多利顺、三野、中波、源源、东方等船公司的船挂靠大连、上海等港口,最后迫使“远东水脚公会”接受了中方作为托运人提出的运价表,开创了国际航运史上运价斗争取得胜利的先例。
1961年4月27日,中国远洋运输公司正式宣布成立。次日,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广州分公司宣告成立,第一艘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光华”号客轮,在广州黄埔港举行隆重的首航典礼后驶往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港接运受难华侨回国。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我国远洋船队规模大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远洋业突破了敌对势力对新中国的重重封锁,建设起了初具规模的船队,开辟了走向世界,走向大洋的一条条航线。
1964年12月,在周总理的指示下,中远公司首次按国际惯例利用银行贷款购进“黎明”号货船,从此,中远开始按照“贷款买船,赢利还贷”模式,自力更生发展远洋船队。
1967年5月,中远广州分公司“敦煌”轮从黄埔港起航,开往西欧,标志着新中国第一条国际班轮航线的开通。
到1975年底,中远公司船队总吨位突破500万吨。国有船队的壮大,使我国外贸运输货物中租用外轮的比例逐年下降,我国进出口货物开始大量的由飘扬着五星红旗的远洋船运载,受到国际航运同行瞩目。
1978年9月26日中国第一艘集装箱班轮、中远上海分公司的“平乡城”轮装载着162个集装箱从上海港驶向澳大利亚,打破了我国国际集装箱运输“零”的纪录。标志着中国远洋集装箱运输经营从此正式开始。
“一改革,效益就上来了”
“人还是这些人,地还是这块地,一改革,效益就上来了。”这是邓小平1986年8月到天津视察时,对天津港变化的肯定。这种评价今天依然适用。
受益于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中国的远洋运输业开始了新的发展。随着机构改革逐步理顺,海运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则变得相对简单且迅速。1993年,我国最大的国际远洋运输集团———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和我国最大的内河航运集团———中国长江航运集团分别成立。1997年,中海集团在上海正式挂牌,承担我国沿海运输。
随之而来的是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远集团、中海集团、长航集团逐步打破了原有封闭的、人为划分的格局,使水运市场真正“流动”起来,开始通江达海。
如今,这些航运企业,均已完成了专业船队建设,以不同货种为标准,干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轮、液化气船、特种船、客滚船、商品车滚装船等细分市场也已建立并发展成熟,各专业船队通过借助集团总公司的统一品牌、统一战略,发挥规模发展、集约经营的优势,国际竞争力渐强。
我国从事国际集装箱班轮运输的公司由中远集团一家,增长到2008年的180多家,船舶经历了从中远“平乡城”轮不到200标箱到万箱级以上的飞跃。中远集运、中海集运是我国集装箱班轮公司的代表,早已跻身全球班轮公司前10名,航线覆盖整个中国沿海、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波斯湾等全球各主要贸易区域。
为中国走向世界保驾护航
上世纪80年代,全球集装箱航线基本上都被国际资班轮公司控制着。中远发展集装箱运输事业伊始,便将运力提升与调整航线和运行组织工作同步启动、同步发展,实行定船、定线、定班期运行,开辟了基于中国本土的全球运输网络。
特别是1988年4月,将香港—美西线集装箱班轮改为周班,受到货主欢迎,国外媒体更是惊呼“中国航运正在大踏步赶了上来”。
1999年,中远集运在中日航线上注入“绿色快航”概念,将航线服务精确到小时,同时推出班期、交货、中转、通信、证书传递、专人服务和货物跟踪保证,真正做到“当天到货、当天超市上架”,为中国外贸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海集运虽然成立时间很晚,但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集装箱班轮船队已经跻身世界前十,创造了业界神话。截至2009年8月为止,中海集运船队共计148艘船舶,整体运载能力近50万标箱。其中每艘运载能力逾4000标箱的大型船舶逾71艘,平均船龄只有4.59年,占总运力的84.20%。
2009年上半年,随着中国外运集团与中国长航集团的重组,中国远洋运输业步入了一个新阶段,从承运转向综合物流,全面深入到中国外贸链条。
同时,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占全球的比重,由改革开放前的不足1%上升到8%以上。在逾7%的增长额度中,海运承担了90%左右的运输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有力支撑。
海运量的激增,加速了海运运力更新换代的进程,畅行于四大洋、由我国航运企业控制和拥有的30万吨级油轮、散货船和万标箱集装箱船已非罕见。
新中国华诞60年,中国远洋船队已经拥有23万艘货轮,载重量约6000万吨,居世界第四位,飘扬着五星红旗的中国船往来于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1200多个港口,远洋运输关系不仅到中国每一个老百姓,更关系到世界诸多国家的民众生活,成为中国融入世界的有力保障。
6. 中远散货运输有限公司的历史回顾
1970年10月1日,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天津分公司在天津塘沽挂牌成立。60余名来自各地的机关干部拥挤在两座简易的小楼里,集办公、食宿于一处;船队只有从广州远洋运输公司划拨的10多条杂货船,789名船员。从此全体船岸职工发扬艰苦创业的奉献精神,担负起繁重的外贸进出口、特资运输和援外任务。
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天远船队在船舶数量上、船舶类型上和航海高新技术应用上都有了飞速发展。根据国际航运市场的需求,天远公司及时调整了船舶结构,大力发展多用途船和集装箱船,及时开通国内至日本、东南亚、地中海、西欧、美洲、非洲的杂货、集装箱班轮航线 60 多条。集装箱核心班轮的准班率常年保持在 100%%,多次受到国务院和天津市口岸委的表彰。到 1990 年,天远公司的船舶已通班全球 l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700 多个港口,年货运量达 1000 万载重吨。同时,公司大力实施多元化经营,先后成立了船舶供应公司、船务公司、货运代理公司等与航运相关的陆上产业。
20世纪90年代,为了增强企业在国际航运市场的竞争能力,公司严格实施ISM规则和ISO9001标准。1997年公司取得各船旗DOC证书和ISO9001证书,成为国内首家取得双标证书的航运企业。党的十五大召开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中远集团的发展战略,中远散货运输有限公司从北京移师天津,与天津远洋运输公司合二为一。1998年1月11日,新的中远散运在天津远洋大厦正式挂牌,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战士为公司升起五星红旗。这标志着中远散运已成为国际干散货运输的专业化大型企业。
从90年代末开始,中远散运坚决贯彻执行中远集团 “从拥有船向控制船转变”的战略,以变革企业发展战略的视角入手,探索打破原有单一的船东模式,扩大企业外取市场资源空间,构建了船东(OWNER)、租家(CHARTERER)、经纪人(BROKER)“三位一体”的新型航运企业经营模式,使企业实现了从拥有有限国有资产向控制外部市场资源的战略转变。
中远散运不断寻找机会适时租进市场竞争力强、转手容易的现代型船,不断寻找机会适时租出成本高、船型又不合理的自有船,结合货品运输市场需求变化进行运力置换,大量租入船逐渐调整了中远散运的船队结构。船队结构调整带来运力结构的调整。伴随着中远散运租入船队货运量、周转量的连年提升,租船成效显示出了巨大的综合效应,赢利能力呈几何级数增长。
2007年,中远散运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推进资源外取、资源融合策略,通过资源外取,实现自有资源和外部资源的有机融合,不断深化“从拥有与控制向配置社会资源转变”战略,当年公司运力、运量、收入、创效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07年12月28日,中远散运加入中国远洋,成为中远集团资本平台的核心企业,企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08年,国际干散货市场呈现百年不遇的剧烈波动和非理性的大幅跳水。中远散运在中远集团、中国远洋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深化改革年”工作主题,全体船岸员工奋力拼搏,从发展理念、经营策略、风险防范、安全机制、规范管理、和谐创建等方面入手,坚持“高效执行”,推进“深度创新”,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在航运经营、安全生产、管理创新、可持续发展和软实力打造上取得较好成绩,为天津市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和中远集团年创百亿效益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9年是中远散运面临形势异常恶劣、经受考验异常严峻、经营任务异常艰巨的一年。受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国际干散货市场大幅跳水,中远散运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以“拼效益、谋发展、保安全、防风险、促和谐”为主线,上下齐心协力、苦练内功,同舟共济,积极完善商业模式,快速调整经营策略,深入开展开源节流,及时加大融资力度,持续深化安全管理,确保了安全稳定的良好局面,取得了难能可贵的好成绩。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远散运业务发展的必然需求。以优化战略布局,完善价值链条为出发点,近年来,中远散运下大力量进行了海外网点建设,不断开拓发展空间,在欧洲、美洲、澳洲、新加坡和印尼建立了经营公司,在日本、韩国设有服务机构,为公司市场调研与拓展、客户维护、信息获取、经营创效和跨国经营积累了经验。目前公司海内外经营一体化的格局已经初具规模。
如今的中远散运自有好望角型、巴拿马型和灵便型等各类大型散装船舶80余艘、400万载重吨,日常控制船舶200余艘,实际控制运力超过1600万载重吨,航线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个港口,在国际干散货航运市场上居于领先地位。
多年来,中远散运始终坚持强化基础管理不放松。2006年,中远散运更进一步,确定为“标准化管理年”,将标准化管理作为贯穿全年工作的主线。借助精益管理的思想、手段和方法,科学优化经营、决策、管理、服务、变革等核心业务的工作流程,提高协同工作的能力,逐步实现从功能管理向流程管理转变,从管理者视角向客户视角转变,使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2008年3月份,中远散运发布实施了公司6.0版综合管理体系文件。对原版体系进行了创造性的修改完善。新版管理体系全面实施以来,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职责,理顺了工作流程,达到了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公司陆地和船舶科学管理水平的目的。
与此同时,中远散运不断推进管理创新。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国际航运市场,公司在主要业务部门打破了传统的“金字塔”组织结构。在航运部,中远散运按照船舶类型和业务职能不同,对运营组织结构实行虚拟化,在旗下整合形成了好望角型船队、巴拿马型船队、大灵便型船队和小灵便型船队。在此基础上,中远散运成立了由航运部门、机务部门、船员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人员组成的“虚拟小船队”,通过定期例会和不定期的沟通合作,互通信息,协同作战,凸显了横向交流和协调配合的新优势。
船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公司效益。从1993年开始,公司实施船舶星级制管理,使中远散运(天远)的船舶经营管理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随着公司经营船型的变化,2003年10月,中远散运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实行了船舶总管制。2007年,随着自有船队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满足船队建设的需要,中远散运管理层又以超前思维提出了船舶星级制管理与总管制有机结合的船舶管理新构想——《中远散货运输有限公司船舶星级制管理实施办法》颁布实施。新的船舶星级管理制遵循船舶星级制管理与总管制有机结合的原则,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原则,突出了激励的实效性,受到广大船员的拥护,调动了广大船员的工作积极性。
安全管理对于航运企业来说意味着发展,意味着基础保障。多年来,中远散运一直把安全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长抓不懈,安全管理局面始终保持了良好的态势。2007年以来,针对公司安全管理实际,中远散运相继又推出“安全管理三级责任制”、“安全督察特派员制”、 “船舶领导等级管理制”等一系列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对于持续稳定公司安全形势起到了关键作用。
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催生了中远散运的技术创新,反之技术创新又为公司的生产经营提供了强有力的服务和支持,成为提高运营效率、管理水平和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中远散运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业务流程,相继开发完成“生产经营管理软件系统”、“船舶SMIS系统”、“中远船员信息系统(CSIS)”、“中远散运标准化管理系统平台”、“中远散运知识管理平台”、“全面绩效管理系统”等一系列生产经营和资源管理软件,实现了经营过程自动化、管理方式系统化、知识管理网络化和商务运营电子化。公司与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共同研发的新一代生产经营管理系统(BMS),正式上线运行后,大幅提高了业务操作能力。
作为一个注重绩效的现代企业,对中远散运而言,追求企业社会价值的不断提升,需要有坚实的创效能力作支持,而创效能力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一支忠诚而优秀的员工队伍。熟谙此理的中远散运多年来一直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创新的员工激励和培养机制,使企业的发展与员工个人的成长同步,并由双方融合而形成和谐的企业文化。
中远散运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首先调整了公司组织机构,按照 “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改革组织机构,减少管理层次,实现从“金字塔”式的管理向扁平化、软性化、网络化管理过渡。其次,以“人才选聘市场化、分配激励差别化、考核评价系统化、日常管理人性化”为指导,积极推进素质工程建设,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一旦出现岗位空缺或新设岗位,公司就在内部网发布公开竞聘公告,符合条件的员工都可以填报《竞聘申请书》。截止到2008年底,公司共组织35次、233个岗位、712人次参加的公开竞聘,251人次被交流使用或提拔重用,有力推动了干部队伍的专业化、年轻化。公司启动了“三个一百”人才工程,先后组织中层干部5期96人参加清华“创新管理MIA”高级培训,有效提升了干部理论素质和业务能力。在员工培训方面,通过集中理论培训、岗前培训、岗位交流培训、海外网点培训、网上在线培训、员工自主培训等方式,多管齐下提升了培训质量。在激励考核上,建立了“宽带薪酬”制度、实施了船员工资改革、颁布了《全面绩效管理制度》和《综合绩效与能量积分管理规定》,进一步完善了长效激励机制。
在船队,以适应国内外劳务市场的要求为目标,对8000多名船员实施优化结构、分类管理,推行“三A制”考核。近年来,中远散运着力建立完善船员大培训格局,使船员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升,确保了公司安全生产形势的相对稳定和船员劳务外派的稳步发展。在中远集团举办的2004年职工技能竞赛中,中远散运一举囊括了7个第一和30个单项奖的好成绩。2008年公司又举行了普通船员技能竞赛,获得决赛第一名的现场签定劳动合同,由协作船员转为中远散运正式职工,在船员队伍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充分展现了素质工程的成效。
近年来,中远散运积极加强政委队伍能力建设。按照中远集团党组关于加强政委队伍建设的部署要求,在中远系统的外派船舶上先后配备了专职政委;同时,按照拓宽来源、明确职责、加强培训、严格标准的思路,先后制定了《船舶政委队伍建设规划》、《外派船舶党支部建设规划》,编写了《船舶政委手册》,得到了中远集团党组张富生书记的亲自题词和鼓励;在此基础上,加大了后备政委的选拔和培训力度,优化了政委队伍结构,提升了政委队伍素质。
三十多年来,中远散运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扎实有效地做好船岸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公司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教育引导职工,用市场经济全新的思想观念武装船岸职工的头脑,并用于指导实践,这是公司长期努力去做的一篇大文章。他们针对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过程中员工存在着的思想障碍,针对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员工思想上的疑虑,及时把握职工思想脉搏,引导职工树立市场观念和效益观念,不断增强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由于职工思想观念的转变,使得企业始终保持了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而且在公司机构、人事、分配制度等涉及职工利益方面的改革工作得以顺利推进,保持了职工队伍的稳定。在船舶,始终坚持“支部建在船上”的优良传统,切实发挥船舶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持续创新船舶思想政治工作,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多年来,中远散运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公司党委着力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提升组织活力。在实践中,着力强化了党建工作责任制,发挥了《精神文明建设任务书》的抓手作用;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正式纳入综合管理体系,推进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体化和标准化;各级党组织以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先进性长效机制文件为契机,认真抓好党员经常性教育,增强了基层党建工作的生机与活力。08年,广大党员在抗击冰雪、抗震救灾工作中,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踊跃缴纳特殊党费达147.65万元;同时,以公司和员工个人名义的捐款达908.98万元,充分展示了基层组织建设的成果和党员干部的先进性。
一直以来,中远散运把推广典型经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作为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有效载体,着力拓展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力。一方面,围绕企业发展,结合时代特点,注重搭建起促进先进典型成长的平台,建立起使先进典型脱颖而出的培育机制,在2007年制定并实施了《中远散运典型培育实施规划》,确立了3511的目标,明确了先进典型培育的工作机制和措施方法。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先进典型的精神内涵,实现典型引领。新盛海轮是中远散运近年来涌现出的一艘标杆船舶。公司在2008年下发《关于开展向新盛海轮学习的决定》的基础上,在2009年又把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作为推动中远散运低谷崛起的重要载体,深入推进新盛海轮典型培育工作,其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逐步深入人心,其示范和带动效应已逐步展现,有力推动了船舶及船员管理水平的大幅提升。
近年来,中远散运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提升企业发展的软实力。通过《企业文化纲领》、《经营管理准则》、《员工行为规范》的颁布实施,初步建立了以“理念、制度、行为”为一体的企业文化体系。在此基础上,公司相继开展了创新文化、安全文化、执行文化、和谐文化、廉洁文化等子文化建设。在创新文化建设上,创新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许多创新举措已经开花结果;在安全文化建设上,广大员工的安全意识有了明显增强,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得到明显强化;在执行文化建设上,公司上下做到了议必决、决必行、行必果;在和谐文化建设上,营造了“共建共享、共享共建”的文化氛围,通过“送温暖”、帮扶济困、积极做好矛盾排查和调处,确保了企业的和谐稳定;在廉洁文化建设上,积极倡导“人的安全是最大的安全”、“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与国有资产经营人的保值增值同步实现”等理念,强化了广大经营管理者廉洁从业的意识和拼搏创效的士气。
多年来,中远散运站涌现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船员职工和先进模范集体。在这支队伍中,有全国劳动模范船舶轮机长张国永、全国优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船舶政委付品杰、有为保卫国家财产而血洒乌克兰的船员烈士郭春辉、有不顾个人安危勇赴火海救船员的赵洪波;涌现出了海门轮、登云轮、天目山轮、沱海轮、漫海轮、新盛海轮等受到上级表彰的各类先进船舶;公司石景山轮、永门轮和富清山轮分别于1986年、1991年和1997年相继受命勇赴战火纷飞的也门、索马里和刚果,在炮火和战乱中营救出了300余名驻外使馆人员和援外专家,受到外交部、交通部的表彰。公司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全国文明共建先进单位”、 “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企业信息工作先进单位”、“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创建全国交通行业文明行业先进单位”、“中国管理100优秀企业”、“天津市优秀企业”、“天津市文明行业标兵”、“天津企业100强”、“天津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安全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先后数人分别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交通系统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7. 中远的成立背景
八千里路云和月 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成立8周年发展纪实
短短8年时间,中远船务销售收入增长10倍,利润增长近30倍,资产规模从90多亿增加到280多亿,发展成为拥有6家修造船企业、8家船舶配套企业,产品覆盖船舶修理、改装、建造和海洋工程制造的现代化企业集团,创造了中国修船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奇迹。
国内最大的修船企业集团,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将于6月22日迎来8周岁生日。中远船务建造的全球最先进的首座圆筒型超深水海洋钻探储油平台也将于6月28日命名,这昭示着这家“航母”级的修船企业集团不仅在修船业界独树一帜,同时也在船舶和海洋工程建造市场占据了重要一席。
成立8年来,中远船务销售收入增长10倍,利润增长近30倍,船舶和海工制造领域厚积薄发、蓬勃发展,不但成为中国修船业的“旗舰”,还发展为中国造船尤其是海工制造的新生力量。
一
2001年6月22日,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为“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揭开了大幕。
中远船务集团组建后,首先面临的是资源短缺问题。对此,公司立足现有资源,用改革的方法解放生产力,在企业内部推进以“八个统一”为模式的资源整合,全新配置、高度集成系统内外资源。
2002年8月8日,中远船务经营总部在上海挂牌成立。成立经营总部,由经营总部统一开拓市场,统一对外报价,统一接单,统一管理客户。由此,克服了内部船厂之间相互杀价争夺客户的无序竞争,形成了统一的品牌,提升了竞争实力。经营统一后,中远船务很快开发了一大批优质客户。2003年,统一经营后的中远船务所属企业当年全部实现盈利。
从2003年开始,中远船务对所属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为企业高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2004年,成立舟山中远船务时,中远船务先后从南通、大连、广州等船厂选调200多名管理和技术骨干加入舟山中远船务,使舟山中远船务创下了当年收购、当年投产、当年盈利的“奇迹”。对此,中远集团魏家福总裁用“十分震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除此之外,中远船务还相继对财务、技术、质量、安全、信息、招投标等管理和企业文化进行了统一和集成,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集团整体资源优势。2006年5月,美国杜邦公司安全咨询专家组评价:中远船务安全管理总体水平已达到杜邦公司在亚太地区企业的最高标准;2007年10月,中远船务信息化建设的里程碑——ERP系统成功上线。
在统一管理、盘活资源的同时,中远船务努力在管理、科技创新等方面做文章,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2002年,中远船务利用大连中远船务与新加坡胜科海事合资的有利时机,引入新加坡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式;同时,引进日、韩等先进造船国家的管理技术,努力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在国内修船界,中远船务率先推行总管小组负责制,很快被国内其他船企效仿。
“三流企业拼价格、一流企业定标准”,在修船技术日趋领先的基础上,中远船务于2004年制订国内首部修船技术标准——《中远船务船舶修理技术标准体系》,成为中远船务在标准方面领先于国内同行的标志。
基于高度的统一管理、完善的经营策略和日渐精进的技术,中远船务迅速发展。成立第二年,即2002年,中远船务就开始稳坐中国修船首位。2006年3月,中远船务总经理王兴如当选第二届中国修船协会会长。
二
按照中远集团“既要做生产经营,又要做资本经营;要从做一个企业到做一个产业;过去十年成为国内一流,未来十年做世界一流”的要求,中远船务实行以资源整合为主特征的低成本扩张,利用新建、改造、收购、租赁、合作等多种途径,走出了一条“投资少、见效快、边生产、边建设、边盈利”的滚动发展之路。
2001年,大连中远船务低价买回国外二手浮船坞。2004年10月,开工自主建造30万吨级浮船坞;南通中远船务通过调整码头岸线布局,外移“远通”号浮船坞,扩建三号码头等,形成了“三坞两泊位”的规模。广东中远船务租赁了位于珠江东江口的82400平方米场地和304米码头,租赁了大连中远船务的“远洋二号”浮船坞,之后,又投资在东莞市麻涌镇建设造船基地,形成了“两坞一滑道五泊位”的生产规模;中远船务2002年增资组建上海中远船务,使上海中远船务成为上海地区名副其实的远洋船舶修理基地。2002年11月14日,中远船务与厦门远洋合资组建的厦门中远船务成立;2004年1月1日,天津中远船务重组整合,成为中远船务的一员。
进入2004年,面对中国修船业新一轮发展的良好机遇,中远集团决策层展开新的视野,优化中远船务整体布局,快速构筑发展新优势。2004年,一个投资20多亿元人民币的大型修船基地建设工程在舟山六横岛启动。2004年6月8日,中远船务成功收购舟山鑫亚船厂整体资产后成立舟山中远船务。
2005年,根据中远集团的总体战略部署,中远船务总部迁至大连,掀起了激情创业的又一篇章。2007年3月27日,中远船务与连云港港口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兴建的连云港中远船务挂牌成立。在中远船务集团化管理下,公司2008年上半年投产三个月完成销售收入8300万元,创利1700万元。
中远船务投资建设的江苏启东中远海工基地将中远船务的扩张推向高潮。今年4月5日,南通中远船务建造的世界最先进的首座圆筒形半潜式钻井平台SEVAN650成功拖航至启东海工基地,启东海工基地进入了边生产边建设的快速发展阶段。启东中远海工基地总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拥有海工坞及600吨门机等,具备年交付海工平台类产品6座、船舶型海工产品6座的生产能力。
经过8年的扩张,中远船务核心企业由整合之初的3家修船厂,到2009年的6家船舶企业、8家配套企业,形成了“北中南”科学合理的地域分布和生产格局。目前,中远船务总坞容量252万吨,泊位34个,造船船台4座,下水滑道4座,厂区总面积逾600万平方米。在职员工近15000人,分包方员工45000人。专业修船规模为国内之最,同时实现了修船产品独有的生产效率高、单船产值高、客户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四高”竞争优势。中远船务修船企业平均坞容效率达到5378元/载重吨,每载重吨高出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2066元,在国内修船企业中遥遥领先。
三
成立之初,中远船务以修理散货船、杂货船为主,工程大多是换钢板、喷砂。为提高企业产值和效益水平,中远船务决定开拓中高档产品市场,由常规修船向修理高附加值船进而向改装船转变。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这是中远船务产品结构的第一次转变。
2003年,中远船务开发了特种船舶改装,海洋工程、汽车滚装船改装,水泥自卸船改装,海上半潜驳船改装等,优化了产品结构。2004年,改装船已经占了南通中远船务、大连中远船务很大比例,从2005年起,南通中远船务改装船产值占修船总产值一半以上;到2007年,南通中远船务、大连中远船务改装船产值占修船总产值比例超过70%。与此同时,广州中远船务、上海中远船务改装船比例也在逐年上升。2007年,中远船务改装船收入占修船业务收入的53.2%,平均单船产值966万美元,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对于中远船务来说,做大只是形式,做强做优才是目的,这也决定了中远船务不会把目光仅仅盯在修船改装上。抓住国际船市持续红火的有利时机,中远船务领导班子果断决策:立即进入海洋工程和造船市场!
从2005年起,中远船务开始试水海工产品建造市场,先后承接了世界首个圆筒型超深水半潜式海洋钻井平台(SEVAN650)、世界首个全动力多功能自升式平台(SUPER M2)、自动化程度极高的半潜式修井平台(GM4000)等等。2008年7月17日,中远船务首个海洋工程产品350000bblFSO“曙光MV17”号在舟山中远船务成功交付;2008年12月15日,由大连中远船务建造的全球首艘钻井生产储油船(FDPSO)MPF1000顺利完工;今年4月2日,由南通中远船务承造的350FOB海洋生活及工作平台建成交付。目前,中远船务在建海洋工程项目8个,覆盖从近海到深海的所有种类。其中,由南通中远船务承建的SEVAN650、SUPER M2均进入扫尾阶段,不日将交付船东。
2007年,中远船务按照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指示,确定了新的产业发展方针:“修造并举,以修为主,稳步推进,在‘特’字上下功夫”,从此,中远船务“华丽转身”,由单纯修船向修造船结合发展。这一年,中远船务相继开工建造了5.7万吨、8万吨和9.25万吨散货船,以及5000车位汽车滚装船、3万吨重吊船等。中远船务就这样闯进了造船市场,成为中国造船业的一匹“黑马”。尤其是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海洋工程建造市场,且接单势头远高于已经在造船市场摸爬滚打了多年的国内很多船厂,更令业内震惊。
2008年以来,中远船务在加强管理的同时,启动了新一轮体制改革,改革最核心的内容是实行修造完全分开。用中远船务总经理王兴如的话说:“不能用管理修船的思维去管理造船”。
技术是发展造船的导航,人才是搞好造船的支撑。进入造船市场后,中远船务在加大人才招聘、培养力度的同时,加速组建自己的设计、技术中心。根据造船发展需要,2007年,中远船务分别在上海、南通、广州成立技术分中心,为企业提供及时的现场指导和服务。2008年上半年,中远船务技术中心又与韩国最大的海事技术株式会社KOMAC公司合作成立了CK设计中心。目前,中远船务技术中心已拥有设计人员1300余人。为建立科学的生产、设计模式,聘请韩国专家担纲造船管理人员,着力打造基于韩国造船管理经验的中远船务自主化船舶建造管理模式;聘请新加坡专家担任海工总部总经理及项目经理,全面推行新加坡海工生产管理模式;聘请新加坡设计专家担任各项目设计负责人,建设中远船务海工建造管理模式,全新打造了中远船务自主化品牌形象。
四
2008年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修造船市场乃至世界经济步入“寒冬”。
激情拼发展,理性筑根基。面对急转直下的市场和异常严峻的经济形势,为防控和有效化解风险,中远船务领导班子提出“顺势而为”,在思想上实现“四个转变”,即从以激情引领企业发展向激情与理性并重转变、以扩张发展为主旋律向注重强化企业管理转变、从单一修船管理模式向修造并举复合模式转变、以效益主导的指标考核向注重企业管理内涵转变。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中远船务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提升管理层次。为狠抓产品质量,推行“一次把事情做对”的质量理念,全面实施“零缺陷管理法”,抓好质量源头管理;引进开发CIMS质量管理模块,形成从设计、采购、中间产品到成品的完整检验流程;全面加强工序控制点管理,不断强化过程质量控制;以深化“一目了然”工程为落脚点,强化安全管理,夯实安全教育培训、安全规章制度完善、管理体系建设三大基础;优化物资管理,强化物资设备的集中采购,加大物资采购的统一管理力度,严格控制各类新购物资,加强存货管理。
为全面防抗风险,中远船务提出了加强防范政策风险、市场风险、发展风险、集权风险、财务风险、质量风险、法律风险、安全风险、监督风险等“九个风险”,全面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并将2009年定为“风险管理年”。
进入船舶建造和海洋工程制造领域后,由于涉水太浅,中远船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也引来了各方质疑。“发展就会遇到问题,有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解决问题”,这是中远船务领导班子一直以来的坚定信念。为了防范造船脱期风险,中远船务进一步强化生产管理,密切跟踪造船设施建设进度,确保按期完工、顺利投产;针对未来3年的造船计划,调整编制更为稳妥的建造线表;鼓励造船企业充分利用社会配套资源,在保证造船质量的前提下加快船舶建造进度。在中远集团的支持和帮助下,中远船务不但化解了制造风险,还迎来了交船高峰期。今年4月以来,连续交付、命名多项船舶和海工产品,1-5月份实现商品产值近60亿元。交船——成为中远船务2009年工作的主旋律。
4月底,大连中远船务与日本MODEC公司再度签订VLCC改FPSO亿元美金大单;5月初,舟山中远船务承接韩国VLCC改VLOC工程2000万美金改装大单;同时,多家世界知名海洋工程公司向中远船务抛出海工项目建造的橄榄枝。
五
中远船务确定的发展目标是:打造世界一流的船舶和海工装备修造企业。经过8年的拼搏创业、8年的风雨兼程,中远船务形成了北、中、南布局合理,造、修、海工并举的产业和产品结构,具备了向这一目标发起冲击的实力。
实现这一目标,有赖于中远船务领导班子的高屋建瓴、科学决策。8年来,中远船务领导班子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和保持了企业快速发展、经营业绩高速增长的势头;始终坚持解放思想,走独具特色的改革之路,打造独具特色的竞争力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经营机制和管控模式;始终坚持实施低成本扩张、高效率整合、品牌化竞争的发展战略,形成了修船产品“四高化”,成为修船行业具有独特综合竞争力优势的领军企业;始终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发展战略,从“单一修船”到“以修为主,修造并举”的产品转型取得突破性进展,新造船产品批量化、海工产品特色化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实现这一目标,有赖于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8年来,中远船务打破常规,实施了发现、吸引、使用、培养人才的战略,广纳英才,建立和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具有国内行业领先水平的集团化统一管理的员工招聘、使用、考核、选拔制度,包括中远船务及所属企业管理人员交流轮岗实施办法,经营管理人员轮岗培训使用、企业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对口支援、统一调配等一系列管理机制和制度;着力构筑人才资源高地,实施兼容并蓄、广纳人才、搭建成才平台的策略。到2008年,中远船务已经积聚专业管理人才近1000名,专业技术人才3700余名。对修造船生产一线近45000多名的农民工,中远船务建立了完善的管理机制,先进的管理经验得到了国资委和中远集团的高度评价。2007年3月,中远船务获得了全国唯一一家CCTV2006年度雇主调查“农民工员工满意雇主”大奖。
实现这一目标,有赖于高水平的企业管理。在中远船务,员工生命健康高于一切,为保障全体员工的职业健康与安全,中远船务强力推行统一管理,建立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从加大投入、改造环境入手,解决环境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制定技术标准、工艺手册、提高员工操作技术水平、改变惯性错误入手,加强技术安全管理。建立了一支包括外包工在内的超过1000人的专职安全员队伍。中远船务不断强化质量管理,成立了专门的质量管理中心,大力推行质量“零缺陷”。“从某种意义上说,质量比船期更重要。”即使在面临重大交船压力时,中远船务领导仍然这样强调。
8. 厦门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
1998年8月取得代理报关企业注册登记证书;
2003年7月取得国际船舶代理经营资格登记证;
2004年先后版取得进出口权企业资格证书、无船承运经营资格登记证、保险兼业代理许可证、取得代理报检注册登记证书;
2005年,荣获“第四届中国货运业大奖华南地区最佳货代公司银奖”;
2006年获中国货运业大奖华南地区最佳货代公司金奖、最佳船代公司银奖;
2007年被评为“厦门市和谐劳动关系优秀企业”、“厦门市A类国际货运代理企业”。
9. 中国近现代军事发展史
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是实现国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轻武器又是武器装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步枪作为轻武器骨干,其装备的广泛性、重要性为世界各国所重视。步枪在我国尤为重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依靠的是小米加步枪,但步枪却是基本上是靠缴获而来的,“三八大盖”,“美式卡宾”乃至旧中国的“二四”式和汉阳造,而我军只能少量的生产一些步枪和子弹,这段时期的装备很繁杂,差不多装备有十多个国家生产的步枪。
解放后,部队实现制式化,因此国家投入了很大力量,支持发展兵器工业,改造和新建了兵工厂,建立了兵器工业基础设施;设置兵器专业高等院校,培养专业人才;设置了研究机构,开展专题研究。经过长期的努力,使我国步枪得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至今,我国已经有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5.8MM枪族,表明我国步枪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我国步枪的发展,始终密切配合部队的作战需要,基本上实现了定型一代、装备一代,研制一代、更新一代;在不断提高水平的基础上向前推进。其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分为3个阶段,即仿制、自行设计、独立自主研究阶段
仿制阶段
53式7.62mm步骑枪
1953年式7.62mm步骑枪
1950年,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侵朝战争,为了支援朝鲜战争,给前方部队提供有效的战斗武器,我国开始仿制苏联1944年式7.62mm卡宾枪。仿制定型后命名为1953年式7.62mm步骑枪(简称53式7.62步骑枪)。该枪结构比较简单,便于大量生产。因是非自动武器,操作不便,火力不足,也显笨重,已明显不适合现代化战争的需要。
56式7.62mm半自动步枪和56式7.62mm冲锋枪(突击步枪)
1956年式7.62mm半自动步枪
56式半自动步枪比53式步骑枪迈进了一大步,半自动射击操作方便,增强了火力。因使用中间型枪弹,威力有所减小。该枪射击精度良好,质量轻,后坐力小,机构动作可靠,外型流畅美观,结构简单紧凑,便于大量生产。特别是半自动射击方式,枪管较长,带有刺刀,在中远距离上可有效命中目标。在接近距离上可拚刺格斗,具有传统步枪的特点。但按现代战争的要求,火力嫌不足,枪太长。同时仿制的56式冲锋枪是可单、连发射击的全自动武器,使用与56式半自动步枪相同的枪弹。
1956年式7.62mm冲锋枪
56式冲锋枪的最大特点是火力猛烈,动作确实可靠,能适应在特殊的环境、气象条件下作战。全枪较短,便于携带操作,结构简单紧凑、便于训练维修。
56式冲锋枪自装备以来,深受部队欢迎,直到今天仍有部分在装。然而该枪也有明显的不足,为了突出射击动作的可靠性,自动机运动能量偏大,射击时产生强烈震动,难以操枪,射击精度稍差,点射更难以掌握,该枪质量也偏重。
长时间以来,我国战术指导思想是“全民皆兵”,强调传统步枪的作用,即能在中远距离上瞄准射击,在接近距离上要刺刀见红,可以大量装备做到人手一支,又可以控制弹药消耗,所以对单发步枪情有独钟。因此,56式冲锋枪并未在全军战士中配备,只是在步兵班少量配装。
1956-1式7.62mm冲锋枪
仿制56式武器是在全面引进的基础上进行的。50年代中期从苏联引进产品图、设计计算、尺寸链计算、试验检查规范等全套资料,以及工艺规程、工装资料等工艺技术文件,甚至还有部分硬件,如成枪、部件以及关键工装、刀具、量具等。承制工厂还请来了苏联专家现场指导。国家成立了兵器工业部,改建新建兵工厂。工人、技术人员在试制、生产实践中得到学习、锻炼,高等专业学校也不断为行业输送专业人才。一支实力强大的兵工队伍成长起来了。由我国自行生产的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冲锋枪装备了部队,提高了战斗力,促进了我军正规化建设,在保卫国家的几次边界自卫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自行研制
63式自动步枪
63式自动步枪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支步枪,深受56式的影响,它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为我国步枪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63式自动步枪所具备的良好性能,方便的勤务使用性和综合了半自动步枪、冲锋枪的优点,使该枪在装备部队后深受欢迎,很快被批准全军装备,替代56式半自动步枪,各枪厂在几年内生产一百多万支。
1963年式7.62mm自动步枪
然而,63式自动步枪生不逢时,其生产装备的高峰期正处于“十年动乱”中,一切正常秩序均被打乱,更改审批制度形同虚设,一切经过试验的规定也未能遵守,以致在短时间内更改产品设计图达700多处。
经过一系列大修大改以后生产的63式自动步枪,已经面目全非了。该枪装备到部队后,反映强烈,最主要的问题是射击精度太差,校枪以后常发生变化,不得不经常校枪。有的战士说“坐不得车,过不得夜”,意思是枪校好后放一段时间,或打靶坐车等外部震动都会变化,说明了枪的不稳定性。另外也反映枪托颈部及两侧面容易断裂,射击时从导气箍向后冒火星,甚至伤及射手等重大质量问题,并普遍反映外形粗笨,没有半自动步枪美观。
1978年,上级根据部队意见,作出了撤装63式自动步枪的决定。部队不得不重新换上56式半自动步枪,工厂又恢复了半自动步枪生产。
导致63式撤装的直接原因是质量太差。但是也有潜在的原因,就是战术思想发生了变化,63式自动步枪已不能满足发展变化了的战术技术要求。
63式从盛到衰的教训是很大的。
第一,在设计或研制一项武器之前必须经过充分、切实的战术技术论证,提出确切的能符合该武器预计装备期的战术技术要求,才具有生命力。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论证体系,那种想当然、长官意志的做法再也行不通了。
第二,符合要求的武器定型后,必须严格按照定型资料文件进行生产。在生产装备过程中,对部队反映的意见应积极慎重地处理;对生产中提出的改进意见,必须以确保武器性能为前提,一切经过试验证明其实际成效后妥善处理。因此,必须有健全的足,更促进了研制以突击步枪为主体枪的班用枪族的进程。
81式枪族
我国第一个班用枪族于1981年设计定型,命名为81式7.62mm班用枪族。它包括81式7.62mm步枪(木托)、81-1式7.62mm步枪(折叠枪托)、81式7.62mm轻机枪。
1981年式7.62mm自动步枪
81式枪族自装备以来,以其射击精度好,动作可靠,质量轻,枪身短,结构简单紧凑,操枪、携行方便,机动性好,火力猛,寿命长,一枪多用,以及弹鼓、弹匣等多数零部件都可以在枪族各枪之间互换通用,全枪外形美观大方等优点深受部队欢迎,并经过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期的实战考验。从1983年起全军装备,全面替代了56式武器,是我军目前的正式装备,并已进入国际市场。
然而,事物总有两面性。81式枪族也暴露出缺少新结构、新技术、新材料的创新及应用,甚至外形与56式冲锋枪也很相象。这是81式枪族的严重不足。不过81枪族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特别是开式弹鼓的创新发明,为步枪新的研制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小口径枪族的开端——QBZ-87式5.8mm枪族
自美国率先装备小口径步枪以后,步枪小口径化成为了一种新的浪潮,我国也加速了这方面的发展,继81式枪族之后,1987年5.8MM枪弹和枪族定型,初步实现了步兵武器的小口径化和枪族化。
1987年式5.8mm自动步枪
5.8mm枪族包括5.8mm步枪和5.8mm机枪。87式5.8mm枪族结构与81式7.62mm枪族基本相同,只是为适应发射5.8mm枪弹改变了某些结构设计和尺寸。5.8mm步枪在设计定型后为了某种需要专门集中进行了一次外观改型设计,其主要变化是枪托为“L”型,撑杆用铝合金管,外面包塑料,形状特别,也很好用。上、下护盖,握把,握把座都采用塑料件,弹匣为整体塑料结构,全枪为黑灰色,整枪外观变化很大,独具特色、美观大方。机枪则没有任何变化,与81式机枪相似。5.8弹鼓与81式弹鼓相比体积小,刚度、可靠性好。
87式5.8mm枪族是配合我国实现小口径化研究的产品,极具探索性和攻关性。属于过渡性产品,只在1989年小批量生产,以后不再生产。
从90年代开始,独立研制小口径枪族已是兵工战线和部队的强烈愿望,从战术需求到客观条件都已具备。
我国早在1971年就开始了小口径枪/弹药全系统研究。当时国外小口径枪族已经出现并装备部队,我国没有走仿制的老路,而是坚持了高起点、高水平、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研制方向,为慎重起见,仅论证、试验并选定口径历时七、八年,直到1987年小口径枪弹设计定型,命名为87式5.8mm枪弹。
我国的步枪发展,在经历了仿制、自行设计阶段后,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充分掌握了武器的特性,认清了现代世界轻武器的发展方向。先后定型了81式7.62mm枪族和87式5.8mm枪族及外贸产品这些都为独立研制新一代5.8mm枪族做了充分的技术准备。
1995年式5.8mm步枪
新5.8mm枪族包括:自动步枪、班用机枪及4个配属产品——白光瞄准镜、微光瞄准镜、多功能刺刀及下挂榴弹发射器。另外还有短步枪及折叠式枪托的步枪。以自动步枪为新枪族的主体枪,其他各种枪与步枪基本结构相同,而自动机、供弹具等大部分零部件可以互换或通用。
新5.8mm枪族结构优化设计,布局合理,采用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使综合性能得到明显提高,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先进水平,显示我国步枪的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都在这里
10. 中国远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历史沿革
中国远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远洋”或“本公司”,与其子公司合称“本集团”)于2005年3月3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成立,是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中远总公司”,与其下属公司合称“中远集团”)的上市旗舰和资本平台。 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远集运的船队共经营144艘船舶,总运力达435,138标准箱。在全球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多个港口挂靠,经营74条国际航线、12条国际支线、20条中国沿海航线及62条珠江三角洲和长江支线。中远集运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的销售和服务网络,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远集运共拥有400多个境内境外销售和服务网点。这些全球性的航线网络和销售、服务网络,使得本集团可以为客户提供优质的“门到门”服务。 于2007年12月31日,中国远洋经营419艘干散货船,其中202艘属公司拥有,217艘属租入运力。总运力达32,981,460载重吨,为全球最大的干散货船队。 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远太平洋在全球投资经营27个码头项目,总泊位达140个,世界排名第五。 截至2007年12月31日,佛罗伦拥有和代管的集装箱队达1,519,671标准箱,集装箱租赁业务占全球市场份额约13.2%,位居世界第二。 中集集团是目前世界最大的集装箱制造公司,占有超过50%的市场份额。 作为中远集团上市旗舰和资本平台,本集团立足中国,面向全球市场,凭借市场经验和全球性优势,不断提升航运综合能力,拓宽物流服务领域,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航运与物流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