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镁砖发展历史

镁砖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21-02-21 20:23:34

① 镁铝尖晶石晶相形成有体积收缩吗

组成: 镁铝尖晶石砖的化学组成对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尖晶石较适宜的化学成分8%~20%、CaO0.5%~1.0%、Fe2O30.2%~8%、SiO2<0.4%、B2O3及碱等杂质含量小于0.3%,其余为MgO。当Al2O3含量小于8%时,尖晶石晶体含量少,晶间结合以方镁石与方镁石直接结合为主,呈现出镁砖的缺点,即抗剥落性差。而当Al2O3含量超过20%,砖的抗侵蚀性能下降。当CaO<0.5%、Fe2O3<0.2%时,尖晶石矿物晶体小于5mm或更小时,晶体间几乎为方镁石与方镁石之间的直接结合,即表现出镁砖的缺点。随着CaO及Fe2O3含量的增加,形成了由CaO-Al2O3-Fe2O3系统的低熔物组成的液相,使尖晶石晶体长大,由尖晶石晶体的作用所产生的抗剥落性得以发挥。但当CaO>1%、Fe2O3>0.8%时,CaO-Al2O3-Fe2O3系统的低熔点液相量进一步增加,尖晶石晶体尺寸达20mm以上,此时由于CaO-Al2O3-Fe2O3系统低熔物量增加使热态强度下降。SiO2含量大于0.4%,B2O3及碱等杂质含量大于0.3%时,生成较多的低熔物,也使砖的热态强度下降。Al2O3含量在8%~20%范围内,从显微结构上可以观察到尖晶石矿物均匀的分布在方镁石中,尖晶石矿物晶体的尺寸约为5~20mm,砖的综合性能较好。 发展历史: 用含MgO原料和AL2O3原料(煅烧氧化铝或铝矾土)合成的镁...

② 北京科大2000年以前有哪些优秀的毕业生

魏寿昆 中国科学院院士
魏寿昆,男,汉族,天津市人,生于1907年9月16日。 九三学社社员。1923~1929年就读于北洋大学,1929年获矿冶系工学学士。1930年考取天津 市公费留德。1931~1936年留学德国。1935年获德国累斯顿工业大学化学系工学博士。1935~1936年在德国亚深工业大学钢铁冶金研究所从事博士后进修一年。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九三学社中央顾问、日本钢铁学会名誉会员及中国金属学会荣誉会员。兼任:《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冶金卷(2)编委会委员,《材料研究学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及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编委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曾任:辽宁海城大石桥滑石矿助理工程师,北洋大学矿冶系助教,北洋工学院、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康技艺专科学校、贵州农工学院、重庆大学、北洋大学及唐山交通大学教授、系主任、教务主任等。又任重庆矿冶研究所钢铁研究室主任、代理所长及重庆材料试验处冶金组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曾任:北洋大学工学院院长兼冶金系教授,天津大学副教务长兼冶金系教授,北京钢铁学院教务长兼理化系教授、图书馆馆长、副院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曾兼任:北京市政协第一至第四届委员,第五至第七届常务委员及第六届工作组委员会高教组组长;九三学社第六及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常委兼中央文教委员会主任,第八及第九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中国金属学会筹备委员会秘书长,第一至第四届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属学会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学会第一及第二届理事长,荣誉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首届常务理事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首届理事;国家科委冶金学科组常务副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科学科首届评议组成员;《中国大网络全书》(矿冶卷)冶金编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冶金卷(1)编委会委员,全国冶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金属学报》首届编委会委员《化工冶金》及《计算机与应用化学》编委会顾问,以及Rare Metals (Quarterly)及《稀有金属》编委会常委。
教学方面:从事教学已有72年,主要讲授“普通冶金学”、“钢铁冶金学”、“有色金属冶金学”、“选矿学”、“金相学”、“钢铁热处理”、“冶炼厂设计”、“冶金计算”、“耐火材料”、“高温测量学”、“试金学及实验”、“电冶金学”、“普通化学”、“定性分析化学及实验”、“定量分析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染色化学”、“工业分析”、“水质分析”、“矿物学”、“岩石学实习”、“吹管分析”、“德语”、“冶金炉”、(流体力学)、“专业炼钢学”、“活度理论”、“冶金过程热力学”(钢铁脱硫)、“冶金过程热力学”等28门课程;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首届博士生导师,至近已培养硕士生及博士生20余人。

科研方面: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及40年代初期主要从事小型钢铁工业技术的改进及国内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以四川白云石采用CO2选择性溶解后,经“静置后处理法”制得含0.5%杂质(CaO及R2O3)的MgO;用碳还原制备金属钼,纯度达94%,利用硅铁还原钼酸钙制成含Mo40%的钼铁。50年代引入活度理论,对冶炼反应进行了深入的热力学分析研究;60年代发展了炉渣脱硫的离子理论,提出了高炉渣中计算S2-离子活度系数公式;70年代至80年代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固体电解质电池定氧技术并应用于测定热力学参数,同时研究了国内复杂矿杂质的热力学行为及去除机理和完善了选择性氧化理论并提出转化温度概念的广泛应用。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与王之玺院士等人走遍祖国大地及沿海港口,对中国铁矿及煤炭资源和钢铁工业发展远景进行了调研并提出咨询报告。又深入进行曲活度相互作用系数的研究,发现用同一实验数据采用不同的运算方法得到分歧的数据,深获国际友人关注。科研成果“锰基合金热力学行为及其脱磷的研究”、“华南铁矿冶炼脱砷的基础理论”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共生矿分离的基础研究—铌在铁液及钢渣中的行为” 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共生矿金属分离的基础研究—金属液中元素选择性氧化及有害元素去除的热力学” 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技术科学”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与技术进步奖。此外,还获有北京钢铁学院、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地质学会从事工作50年荣誉证书奖状,以及国家教委老骥伏枥金马奖章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获得专利5项,即:“利用碳酸钠或碳酸铵自白云石提制镁氧的新法”、“利用静置后处理法自白云去钙提镁的新法”、“人造镁氧制造镁砖的配料方法及加强粘性的风化法”、“制造特纯钼酸铵或钼酸采用铝铁共沉淀新法”、“提炼纯钼的二步还原新法”。出版专著5部,即:《平炉炼铁厂设计》(商务印书馆,1954)、《专业炼钢学——平炉构造及其车间布置》(冶金出版社,1958)、《活度在冶金物理化学在的应用》(中国工业出版社,1964)、《冶金过程热力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魏寿昆选集》(冶金工业出版社,1990);未付印书稿3部即:《冶炼厂设计》(北洋大学讲义科,1950)、《钢铁冶金原理》(北京钢铁学院出版科,1977)、《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导论》(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员会、贵州科学院及贵州金属学会,1984)。发表论文160余篇。

返回顶部

柯俊 中国科学院院士
柯俊,男,汉族,浙江黄岩人,生于1917年6月23日。193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曾在原经济部工矿调整处工作,负责原材料的验收、运输和保管工作。1942年派驻印度,曾在印度塔塔钢铁厂实习。1944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1948年获自然哲学博士,从事合金中相变机理的研究,并担任理论金属学系讲师享有终身任命。1954年至今,在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任教,先后任北京钢铁学院金物教研室主任、物理化学系主任、北京钢铁学院副院长。获加拿大麦克麻斯特大学、英国莎瑞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兼任:日本金属学会、印度金属学会荣誉会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教研学会筹备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金属研究所名誉研究员,原中国金属学会、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科技大学顾问,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顾问,中国社会科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顾问。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曾任学部常委,现为资深院士。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何梁何利奖。
教学方面:主讲过“金属物理”、“相变与扩散”、“金属物理研究方法”及“材料科学与工程方法论”等。

科研方面:自1948年至今,一直从事合金中相变的研究,首次发现并提出贝氏体切变机制,在钢的过热性能及合金钢的贝氏体相变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发展成世界这一现象的主流学说,195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56年初主持筹建北京钢铁学院(现为北京科技大学)金属(材料)物理专业及金属(材料)物理化学专业,培养有关冶金金属材料研究人才,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荣誉;1958~1964年间,积极为国家节约战略金属物资,开发国内急需的新材料制备工艺及质量研究(如:节约镍钴的电热丝电热材料、电表用硬磁材料、稀土元素在钢中的应用),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1964年获全国新产品工艺奖;1977年以来,对微量元素对钢的组织和性能影响及作用机理开展研究,1989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74年以来,开拓了探索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对中华民族统一、生存和发展具有根本性作用的冶金的历史研究(特别是生铁及生铁制钢),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及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90年代,在中国科学院及国家教委的领导下,起草了原国家教委关于“超级钢研究”的攀登B“国家重点科研”的论证(现已转为973项目,任专家组顾问);而后把主要精力转向另一个具有战略性高度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工作,与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教委的科学家、教育家(如张光斗、张维、路甬祥、师昌绪院士)们一起共同探讨面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调研起草了中国科学院技术学部送李岚清同志的专题报告,并于1996年承担了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中“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同年在北京科技大学主持了冶金及材料工程拓宽专业的试点班,志在培养学生工程意识、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返回顶部

肖纪美 中国科学院院士
肖纪美,男,汉族,湖南省凤凰县人,生于1920年12月。材料科学家、金属学专家和冶金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48年2月赴美国留学。1949年1月获美国密苏里大学冶金工程硕士学位,1950年8月获冶金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林登堡钢铁热处理公司实习一年半,随后在爱柯产品公司和美国坩埚钢公司任研究冶金师五年半。1957年7月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回中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1957年 10月到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任教至今。先后任金属物理教研室主任,材料失效研究所所长、环境断裂开放实验室主任。1978年被聘为国家科委冶金新材料组和腐蚀科学学科组成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1991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历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第三、四届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理事、材料科学学会理事长、荣誉会员;中国稀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顾问;并在中国兵工学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宇航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所属的材料专业委员会任职。1999年至2000年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副理事长,为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建立做出了贡献。1977年至1986年先后获得北京科技大学优秀教师,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冶金教育劳动模范称号。 1989年国务院侨办授予全国优秀归侨称号,中国科学院授予他对中国科学事业作出贡献的荣誉章;1984和1991年,两次当选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代表,1980年至1995年担任国际性学术刊物“冶金学报”(Adta Metallurgica)及“冶金快报”(Scripta Metallurgica)的中国编辑;1999年美国腐蚀工程师协会(NACE)授予“资深会员”称号。1996年国家科委和教委授予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学作者称号,1977年至1999年,共获得部级奖励27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教学方面:40多年来,为北京科技大学金属物理专业和材料物理系的本科生、研究生主讲过“热力学”、“金属材料学”、“腐蚀金属学”、“合金相理论”、“金属物理” 、“断裂力学”、“断裂化学”、“金属的韧性与韧化”、“合金能量学”、“材料学的方法论”等课程或讲座,并应邀到20多个省市的50所大学及95个学术研究单位讲学。先后12次应邀在国际专业学术会议上作大会特邀报告,并受邀到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等国讲学,在国际材料界赢得了较高的学术声誉。传播材料学的知识方法,在国内材料学界有广泛的影响。先后编写教材,出版专著15部,共计560多万字,其中《合金能量学》及《合金相及相变》分别于1988年及1992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优秀教材;《材料的应用与发展》1990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并根据该书内容编导拍摄成20集电视科教片,已在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正式播放2次。1989年 3月,以师昌绪院士为组长的评审专家组认为:“这是中国电化教育领域的创举,为干部继续教育作出了贡献”、《材料学的方法论》1995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此外,他合作主编的《金属腐蚀手册》获1991年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材料的表面与界面》及《中国稀土理论与应用研究》先后于1993年及1995年获高教领域出版著作的优秀图书奖。从1962年到现在先后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53名。

科研方面:从事金属材料的基础理论研究。早在50年代中期,对铬锰氮奥氏体不锈钢的相图、相变和力学性能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提出了节镍奥氏体不锈钢基本成分设计和力学性能计算的新方法,获得了美国专利;回国后,继续深入研究节镍不锈钢和耐热钢的新钢种。主要从事合金钢、晶界吸附、脱溶沉淀、晶间腐蚀、应力腐蚀断裂及氢致开裂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对中国铬锰氮系不锈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81~1985 年是国家科委两个基础研究重点项目:“金属腐蚀机理研究”及“金属材料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研究”的主持人,1986~1990年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金属材料断裂规律及机理研究”的负责人。1993~1997年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攀登计划共同资助的“材料损伤、断裂机理和宏微观力学理论”重大项目的共同负责人。在进行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工程构件的断裂分析和研究。1974~1985 年先后开展对中国冶金、机械、石油、化工、电力、建筑、兵器、航空、航天、原子能等工业部门13个项目工程材料与构件的断裂分析和安全性评价,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改进措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程材料与构件的断裂方法,在国防工业学术会议上进行介绍,得到同行专家和工业部门的好评。1983年获国防科工委及冶金部攻关成绩优异奖。 199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首次提出了“断裂化学”这个分支学科,成为“断裂力学”、“断裂物理”、“后断裂”学科的三大理论支柱之一,对发展断裂力学理论和断裂学科鞒隽酥匾

③ 周福仁的人物经历

2006年福布斯榜:第31名
2006年胡润榜:第24名
2006年总资产:62亿
2007年福布斯榜:第54名
2008年福布斯榜:第10名
2010年胡润榜:第48名
2012年胡润榜 第87名
2012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单,周福仁家族以73.7亿元排第85位。
2013新财富中国富豪榜以138亿排名第42名。
毕业院校:沈阳工业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公司:西洋集团
1957年8月28日生于辽宁.海城;1976年1月—1984年1月任英落公社后印大队村民委员会副主任兼后印村第十一村民小组组长;
1984年1月—1988年7月任英落建材厂厂长;
1988年7月—2001年8月任西洋耐火材料公司总经理;
1996年1月任西洋村党委书记;
2001年9月任西洋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
2003年1月23日当选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带领村民致富
周福仁天生就是个做生意的材料,因为,他很会“找钱”。上个世纪70年代,大家都很穷。周福仁身边的年轻人都谈不上对象。但是,周福仁却谈上了对象,原因就是因为他脑瓜好使、勤快、会“找钱”,啥挣钱道,他都能找到。其实,当时他“找钱”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就是捡柴火往外卖。
但是,那个年代,在一堆穷小子中,能找到对象是件一非常了不起的事,于是,大家一起推举周福仁当生产队小队长,好让他带大家一起“找钱”。
周福仁非常清楚,自己家乡产粮并不多,靠种地很难赚到钱。但是,家乡却有用不完的矿石。中国最大的菱镁矿就在自己身旁边。那玩意儿卖了可是能赚到钱的。
于是,周福仁用村里仅有的两驾马车搞运输,往鞍山拉矿石挣力钱。一年之后,人均收入翻了一番!周福仁的人气越来越高。当拉矿石的马车换成了汽车之后,周福仁又听说盘锦石油勘探局打出了石油,刚出的油都喷到了土坑里。他立即带人奔去,以50元/吨的价格买下一坑坑石油,将油融化提炼之后,再雇车以300元/吨卖给大连叉车厂;刚弄上油,他又了解到家乡的菱镁矿烧成粉,可做建房用的石棉瓦,于是又赶回村里,指挥村民大军进山……
从石棉瓦到镁砂
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周福仁做上了石棉瓦生意。他发现,每天都有很多车到鞍山来拉轻烧粉(菱镁矿烧成的粉)做石棉瓦。他简单计算一下之后,承包了大队的两座窑,开始自己烧粉卖。一方面有广阔的市场,一方面自己做瓦的成本也降到最低,两全其美。周福仁说“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完整的产业链运作,所以我的瓦总是比别人赚钱多。”接下来,周福仁一口气建了七座窑。东北全境、浙江慈溪、余姚、四川广汉、福建长乐等地的石棉瓦厂用的全是他的轻烧粉。1982年他在广州租了个仓库,成立了销售分部,同年又将瓦做到了贵阳,成立了生产分厂。
1983年,周福仁积累的资本已超过100万元。那一年,30岁的周福仁当选为辽宁省人大代表。
菱镁矿用普通方法烧制之后可造石棉瓦,如果继续用焦炭加大火力超高温焙烧,镁粉则会二次结晶变成异常坚硬的镁砂。镁砂可以制成镁砖———一种耐火材料,用于建造炼钢炉和其它高温作业设施。一吨做石棉瓦的轻烧粉最多能卖80元钱;而一吨低档镁砂可卖350元,中档的800元,高档的2000元甚至更高。周福仁的家乡是全球最优质的镁矿产地,周福仁没有理由放弃这个“找钱”的机会。
于是,周福仁开始做镁砂,要做就要比别人做得好,周福仁一开始就投资2000多万元上了一套中档镁砂设备。
1988年,辽宁海城西洋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了。随着镁砂行情的一路走高,1995年,西洋公司销售额破天荒地增至5亿元!没有一个产业是只涨不落的。在镁砂行业利润越来越低,竞争越来越激烈之后,周福仁开始寻找一个新的行业,可以让公司利润持续增长。
英雄莫问出处
很多人难以想象,生产队长和辽宁首富会有怎样的联系。但是,周福仁用了30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农村生产队长到辽宁首富的过渡。刚刚荣登2006年胡润百富榜辽宁首富位置的周福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更是放出豪言:“争取在2010年带领西洋集团进入世界500强,成为第一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民营企业。”
一年一度的胡润百富榜几乎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在2006年的胡润百富榜中,除了一位拥有270亿资产而夺得中国首富之称的女富豪张茵成为最大的黑马之外,一直稳坐辽宁首富宝座的大连实德徐明意外落榜也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尤其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取而代之的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企业家周福仁。虽然周福仁已经是连续第7年进入榜单,但唯有这一次才真正受到市场的关注。原因就是他将已经连续坐了辽宁首富宝座多年的徐明拉下马。
根据西洋集团网站上的统计显示,2005年,在周福仁的带领下,集团实现销售收入高达100亿元,实现净利润10亿元,缴税4亿元,其中,仅在鞍山就上缴税金2.1亿元,成为海城历史上第一个突破缴税过亿元大关的企业。这些成绩的取得全要归功于西洋的两大产业——复合肥和镁砂。西洋集团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复合肥生产企业,年产复合肥135万吨。中国最大的镁质耐火材料生产基地也非西洋集团莫属,年产九大类系列镁制品200多万吨,其中,中档镁砂和高纯镁砂的产量均居世界首位。集团拥有综合贸易进出口权,产品畅销欧、亚、美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钢铁情怀不改变
从周福仁每一步不断追求的轨迹中,使我们联想到这样一句广告语: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事实上,周福仁进军钢铁的决心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历经了差不多30年时间的漫长等待。并且在近30年的时间里先后3次向钢铁行业发起进攻。而且都进行了不同规模的投资。
早在1983年,周福仁对钢铁行业最初的兴趣仅仅是来自于一句话:“钢铁行业是工业的粮食,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大行业。”既然农民以粮食为主,那工业肯定与钢铁息息相关了。抱着这样的心态,周福仁当时就投资了一个半吨的小电炉。“经过了不到一年时间的生产,由于没有竞争力,再加上产量根本上不去,所以就停产了。
说起这一段,周福仁并没有因为失败而放弃对钢铁行业的热情。反而从这一次的失败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就是钢铁行业一定要做大做强,小打小闹根本就不行。因此,在资本积累了近10年之后。周福仁在1993年将目光瞄准了海城的钢铁厂并进行了投资,建立了一个4吨规模的转炉。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转炉建完即将投入生产的关头,全球的钢铁价格走低。当时周福仁判断,在今后一定的时期内不会出现好转。为了避免损失更大,周福仁紧急“刹车”。这一次算是摔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跟头。但同样没有打消他对钢铁的执着。
难怪当时有很多西洋的老员工都忍不住劝他放弃,还是把西洋已有的两大产业做大做强算了,没必要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偏偏周福仁是个不信邪的人,他当时就说,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重新开始。在随后接近10年的时间里,周福仁始终在等待时机。终于在2002年让他等到一个可以卷土重来的机会。他兼并了海城和沈阳钢铁厂,正好也赶上国内钢材价格上涨、市场前景看好的大背景。周福仁终于圆了他的钢铁梦。如今的西洋集团已经收购了4家小型钢厂。6月,周福仁还与重钢宣布共同投资30亿元上马热轧板生产线。该项目年产量200万吨。
作为进入钢铁行业的小字辈,周福仁凭借着一股子恒心和毅力用了不足4年的时间,就赢得了“民营钢铁大王”的美誉。
资本市场探深浅
周福仁始终认为,他作为西洋集团的领头羊,只需要对企业负责,对企业下属的两万多名员工负责,一旦上市,将要对全体的股东负责,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之前有太多的前车之鉴,如科龙的顾雏军、德隆的唐氏兄弟、鸿仪系、飞天系等先后在资本市场的折翼,让他觉得除非时机成熟,否则不会急于把西洋集团带进资本市场。
因此,周福仁一再重复着他的“三不”原则。即不上市、不开辟陌生行业、不让其他企业控股西洋产业公司。但实际上,周福仁与资本市场的渊源还要追溯到2002年。
西洋集团要到纽约市场上市的消息被炒作得沸沸扬扬。当时,周福仁率领大队人马连同保荐人的代表在北京特意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宣布了中国最大的复合肥企业即将登陆纽约交易所的消息。记者当时也因为此事有了第一次采访他的机会。用周福仁自己的话说:“上市的事情在当时确实搞得很热乎。但随后由于公司的股权结构等一系列问题最后作罢。”然而,按照周福仁一贯的性格,想要做一件事的决心不会因为遇到困难而放弃。事实也确实如此。
对此,周福仁有他自己的理解。他说,我虽然没有走到资本运作当中来,可是并不代表未来一定不进入,只是暂时不考虑公司的整体上市。国际金融巨头汇丰银行大财团看中了西洋集团的发展潜力,因此与西洋集团旗下的公司——贵州西洋牵手,斥资5000万美元收购了贵州西洋25%的股份。而按照汇丰方面的部署,将把贵州西洋拿到香港上市,预计上市募集的金额将达到25亿元左右。至此,周福仁将正式奔赴资本市场。
目标世界500强
从最初创业的时候开始开采镁矿、烧镁砂,短短两年之后,他就被列入身价100万元的富人之列。直至90年代开始进入复合肥领域,1997年周福仁投资3亿元资金兴建辽宁西洋特肥股份公司,仅用了5年时间,“西洋特肥”就覆盖了国内市场15%的市场份额,人称中国肥业一匹黑马。2000年周福仁将目光锁定中国的磷矿资源,投资9亿元建设贵州西洋肥业有限公司,年产高浓度专用系列复合肥100万吨,复合肥20万吨,一举成为中国复合肥生产骨干企业。
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西洋集团的历史上来看,西洋集团从镁砂,到复合肥,再到钢铁行业,每一次的转型都恰到好处。周福仁认为这主要是他自己对市场判断得比较准确。他说,他所涉及的领域基本都是常规项目,不熟悉的领域他基本不做。已经先后在镁砂和复合肥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周福仁又给自己制定了下一个目标,那就是全力进军钢铁,力争在2010年前把西洋集团带进世界500强之列。他也因此在填写京华人·财·榜问卷时,对于他本人会在什么情况下退休的问题很肯定地作出回答,不把西洋集团带进世界500强,他就不会退休。他给自己的解释是:“任务没完成,我不能当逃兵啊。”
2.4亿投朝鲜矿产
西洋集团在朝鲜投资的洋峰合作社是中国目前对朝鲜投资最大的项目,从2007年至2011年,总计投入3000多万欧元,建成现代采矿厂和年生产50万吨铁精粉选矿厂及相关配套设施。朝鲜却提出各种借口单方面撕毁了合同。通过谈判,朝方合作企业岭峰联合会社答应向西洋集团付3124万美元转让金。但半年过去,西洋集团仍未收到任何资金偿还……
作为东北最大的民营企业辽宁西洋集团(以下简称“西洋集团”)的董事长,周福仁早在两年前就已完成了在朝鲜的布局。
在毗邻朝鲜西海岸的海州,西洋集团拿下了储量接近6亿吨的铁矿资源。彼时,当西洋集团准备挺进朝鲜市场时,有人提醒他:朝鲜法制并不完备,政策风险较大。但这并不足以成为阻止周福仁的理由,他说,富贵险中求,越是不完善的市场,机会越大,利润越高。
然而,物是人非,周福仁以及他的西洋集团都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在朝鲜黄海南道瓮津郡瓮津铁矿投资2.4亿元人民币兴建的铁矿石选矿厂,却被朝鲜单方面撕毁合同并遭驱逐。
仿佛一夜之间,如此憧憬的构想也随之破灭。
“对朝鲜的投资简直就是一场噩梦!”西洋集团8月2日通过微博和博客发布了一篇题为《西洋集团在朝鲜投资的噩梦》的文章以表不满…… 你认为自己最大的才能是什么?
计算机的头脑。
小时候你思考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怎么吃饱、穿暖,怎么赚钱。
你觉得什么类型的人在世界上一定能够成功?
认真的人一定能成功。
你最欣赏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工作?
适合企业发展的环境。
你最欣赏什么样的员工?
具有敬业精神的员工。
你会开除什么样的员工?
不敬业的人、懒惰的人、品质有问题的人。
你希望员工把你定义成什么样的人?
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员工的主心骨。
你会如何处理好自己和员工的关系?
各负其责,放手让员工去干,把员工的潜能发挥到最大化。
你在公司管理的过程中碰到最大的难题是什么?
1996年和1997年集团出现的经济危机。
你平均每天工作的时间是多少?
每天大概14至15个小时,年轻的时候更长。
你会在什么情况下退休?
把企业带入世界500强之后,自己干不动的时候。

④ 北京科技大学出过什么名人或杰出人士

魏寿昆 中国科学院院士
魏寿昆,男,汉族,天津市人,生于1907年9月16日。 九三学社社员。1923~1929年就读于北洋大学,1929年获矿冶系工学学士。1930年考取天津 市公费留德。1931~1936年留学德国。1935年获德国累斯顿工业大学化学系工学博士。1935~1936年在德国亚深工业大学钢铁冶金研究所从事博士后进修一年。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九三学社中央顾问、日本钢铁学会名誉会员及中国金属学会荣誉会员。兼任:《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冶金卷(2)编委会委员,《材料研究学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及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编委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曾任:辽宁海城大石桥滑石矿助理工程师,北洋大学矿冶系助教,北洋工学院、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康技艺专科学校、贵州农工学院、重庆大学、北洋大学及唐山交通大学教授、系主任、教务主任等。又任重庆矿冶研究所钢铁研究室主任、代理所长及重庆材料试验处冶金组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曾任:北洋大学工学院院长兼冶金系教授,天津大学副教务长兼冶金系教授,北京钢铁学院教务长兼理化系教授、图书馆馆长、副院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曾兼任:北京市政协第一至第四届委员,第五至第七届常务委员及第六届工作组委员会高教组组长;九三学社第六及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常委兼中央文教委员会主任,第八及第九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中国金属学会筹备委员会秘书长,第一至第四届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属学会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学会第一及第二届理事长,荣誉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首届常务理事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首届理事;国家科委冶金学科组常务副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科学科首届评议组成员;《中国大网络全书》(矿冶卷)冶金编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冶金卷(1)编委会委员,全国冶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金属学报》首届编委会委员《化工冶金》及《计算机与应用化学》编委会顾问,以及Rare Metals (Quarterly)及《稀有金属》编委会常委。
教学方面:从事教学已有72年,主要讲授“普通冶金学”、“钢铁冶金学”、“有色金属冶金学”、“选矿学”、“金相学”、“钢铁热处理”、“冶炼厂设计”、“冶金计算”、“耐火材料”、“高温测量学”、“试金学及实验”、“电冶金学”、“普通化学”、“定性分析化学及实验”、“定量分析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染色化学”、“工业分析”、“水质分析”、“矿物学”、“岩石学实习”、“吹管分析”、“德语”、“冶金炉”、(流体力学)、“专业炼钢学”、“活度理论”、“冶金过程热力学”(钢铁脱硫)、“冶金过程热力学”等28门课程;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首届博士生导师,至近已培养硕士生及博士生20余人。

科研方面: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及40年代初期主要从事小型钢铁工业技术的改进及国内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以四川白云石采用CO2选择性溶解后,经“静置后处理法”制得含0.5%杂质(CaO及R2O3)的MgO;用碳还原制备金属钼,纯度达94%,利用硅铁还原钼酸钙制成含Mo40%的钼铁。50年代引入活度理论,对冶炼反应进行了深入的热力学分析研究;60年代发展了炉渣脱硫的离子理论,提出了高炉渣中计算S2-离子活度系数公式;70年代至80年代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固体电解质电池定氧技术并应用于测定热力学参数,同时研究了国内复杂矿杂质的热力学行为及去除机理和完善了选择性氧化理论并提出转化温度概念的广泛应用。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与王之玺院士等人走遍祖国大地及沿海港口,对中国铁矿及煤炭资源和钢铁工业发展远景进行了调研并提出咨询报告。又深入进行曲活度相互作用系数的研究,发现用同一实验数据采用不同的运算方法得到分歧的数据,深获国际友人关注。科研成果“锰基合金热力学行为及其脱磷的研究”、“华南铁矿冶炼脱砷的基础理论”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共生矿分离的基础研究—铌在铁液及钢渣中的行为” 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共生矿金属分离的基础研究—金属液中元素选择性氧化及有害元素去除的热力学” 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技术科学”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与技术进步奖。此外,还获有北京钢铁学院、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地质学会从事工作50年荣誉证书奖状,以及国家教委老骥伏枥金马奖章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获得专利5项,即:“利用碳酸钠或碳酸铵自白云石提制镁氧的新法”、“利用静置后处理法自白云去钙提镁的新法”、“人造镁氧制造镁砖的配料方法及加强粘性的风化法”、“制造特纯钼酸铵或钼酸采用铝铁共沉淀新法”、“提炼纯钼的二步还原新法”。出版专著5部,即:《平炉炼铁厂设计》(商务印书馆,1954)、《专业炼钢学——平炉构造及其车间布置》(冶金出版社,1958)、《活度在冶金物理化学在的应用》(中国工业出版社,1964)、《冶金过程热力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魏寿昆选集》(冶金工业出版社,1990);未付印书稿3部即:《冶炼厂设计》(北洋大学讲义科,1950)、《钢铁冶金原理》(北京钢铁学院出版科,1977)、《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导论》(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员会、贵州科学院及贵州金属学会,1984)。发表论文160余篇。

返回顶部

柯俊 中国科学院院士
柯俊,男,汉族,浙江黄岩人,生于1917年6月23日。193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曾在原经济部工矿调整处工作,负责原材料的验收、运输和保管工作。1942年派驻印度,曾在印度塔塔钢铁厂实习。1944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1948年获自然哲学博士,从事合金中相变机理的研究,并担任理论金属学系讲师享有终身任命。1954年至今,在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任教,先后任北京钢铁学院金物教研室主任、物理化学系主任、北京钢铁学院副院长。获加拿大麦克麻斯特大学、英国莎瑞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兼任:日本金属学会、印度金属学会荣誉会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教研学会筹备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金属研究所名誉研究员,原中国金属学会、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科技大学顾问,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顾问,中国社会科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顾问。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曾任学部常委,现为资深院士。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何梁何利奖。
教学方面:主讲过“金属物理”、“相变与扩散”、“金属物理研究方法”及“材料科学与工程方法论”等。

科研方面:自1948年至今,一直从事合金中相变的研究,首次发现并提出贝氏体切变机制,在钢的过热性能及合金钢的贝氏体相变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发展成世界这一现象的主流学说,195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56年初主持筹建北京钢铁学院(现为北京科技大学)金属(材料)物理专业及金属(材料)物理化学专业,培养有关冶金金属材料研究人才,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荣誉;1958~1964年间,积极为国家节约战略金属物资,开发国内急需的新材料制备工艺及质量研究(如:节约镍钴的电热丝电热材料、电表用硬磁材料、稀土元素在钢中的应用),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1964年获全国新产品工艺奖;1977年以来,对微量元素对钢的组织和性能影响及作用机理开展研究,1989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74年以来,开拓了探索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对中华民族统一、生存和发展具有根本性作用的冶金的历史研究(特别是生铁及生铁制钢),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及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90年代,在中国科学院及国家教委的领导下,起草了原国家教委关于“超级钢研究”的攀登B“国家重点科研”的论证(现已转为973项目,任专家组顾问);而后把主要精力转向另一个具有战略性高度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工作,与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教委的科学家、教育家(如张光斗、张维、路甬祥、师昌绪院士)们一起共同探讨面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调研起草了中国科学院技术学部送李岚清同志的专题报告,并于1996年承担了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中“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同年在北京科技大学主持了冶金及材料工程拓宽专业的试点班,志在培养学生工程意识、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返回顶部

肖纪美 中国科学院院士
肖纪美,男,汉族,湖南省凤凰县人,生于1920年12月。材料科学家、金属学专家和冶金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48年2月赴美国留学。1949年1月获美国密苏里大学冶金工程硕士学位,1950年8月获冶金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林登堡钢铁热处理公司实习一年半,随后在爱柯产品公司和美国坩埚钢公司任研究冶金师五年半。1957年7月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回中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1957年 10月到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任教至今。先后任金属物理教研室主任,材料失效研究所所长、环境断裂开放实验室主任。1978年被聘为国家科委冶金新材料组和腐蚀科学学科组成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1991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历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第三、四届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理事、材料科学学会理事长、荣誉会员;中国稀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顾问;并在中国兵工学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宇航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所属的材料专业委员会任职。1999年至2000年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副理事长,为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建立做出了贡献。1977年至1986年先后获得北京科技大学优秀教师,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冶金教育劳动模范称号。 1989年国务院侨办授予全国优秀归侨称号,中国科学院授予他对中国科学事业作出贡献的荣誉章;1984和1991年,两次当选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代表,1980年至1995年担任国际性学术刊物“冶金学报”(Adta Metallurgica)及“冶金快报”(Scripta Metallurgica)的中国编辑;1999年美国腐蚀工程师协会(NACE)授予“资深会员”称号。1996年国家科委和教委授予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学作者称号,1977年至1999年,共获得部级奖励27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教学方面:40多年来,为北京科技大学金属物理专业和材料物理系的本科生、研究生主讲过“热力学”、“金属材料学”、“腐蚀金属学”、“合金相理论”、“金属物理” 、“断裂力学”、“断裂化学”、“金属的韧性与韧化”、“合金能量学”、“材料学的方法论”等课程或讲座,并应邀到20多个省市的50所大学及95个学术研究单位讲学。先后12次应邀在国际专业学术会议上作大会特邀报告,并受邀到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等国讲学,在国际材料界赢得了较高的学术声誉。传播材料学的知识方法,在国内材料学界有广泛的影响。先后编写教材,出版专著15部,共计560多万字,其中《合金能量学》及《合金相及相变》分别于1988年及1992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优秀教材;《材料的应用与发展》1990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并根据该书内容编导拍摄成20集电视科教片,已在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正式播放2次。1989年 3月,以师昌绪院士为组长的评审专家组认为:“这是中国电化教育领域的创举,为干部继续教育作出了贡献”、《材料学的方法论》1995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此外,他合作主编的《金属腐蚀手册》获1991年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材料的表面与界面》及《中国稀土理论与应用研究》先后于1993年及1995年获高教领域出版著作的优秀图书奖。从1962年到现在先后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53名。

科研方面:从事金属材料的基础理论研究。早在50年代中期,对铬锰氮奥氏体不锈钢的相图、相变和力学性能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提出了节镍奥氏体不锈钢基本成分设计和力学性能计算的新方法,获得了美国专利;回国后,继续深入研究节镍不锈钢和耐热钢的新钢种。主要从事合金钢、晶界吸附、脱溶沉淀、晶间腐蚀、应力腐蚀断裂及氢致开裂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对中国铬锰氮系不锈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81~1985 年是国家科委两个基础研究重点项目:“金属腐蚀机理研究”及“金属材料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研究”的主持人,1986~1990年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金属材料断裂规律及机理研究”的负责人。1993~1997年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攀登计划共同资助的“材料损伤、断裂机理和宏微观力学理论”重大项目的共同负责人。在进行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工程构件的断裂分析和研究。1974~1985 年先后开展对中国冶金、机械、石油、化工、电力、建筑、兵器、航空、航天、原子能等工业部门13个项目工程材料与构件的断裂分析和安全性评价,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改进措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程材料与构件的断裂方法,在国防工业学术会议上进行介绍,得到同行专家和工业部门的好评。1983年获国防科工委及冶金部攻关成绩优异奖。 199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首次提出了“断裂化学”这个分支学科,成为“断裂力学”、“断裂物理”、“后断裂”学科的三大理论支柱之一,对发展断裂力学理论和断裂学科鞒隽酥匾

⑤ 铬铁矿的矿业简史

铬元素是法国化学家福克林于1798年发现的。铬铁矿石于1799年首次发现于俄罗斯的乌拉尔山区,该矿的发现与开发成为18世纪世界铬铁矿的主要供应来源,那时铬主要用在化学工业上。1827年在美国的马里兰州发现铬铁矿之后,在宾夕法尼亚州和弗吉尼亚州又相继发现了铬铁矿,从而使美国成了当时世界铬铁矿有限的供给国之一。1860年土耳其发现了一个大矿床,供给国际市场。直到1906年印度和罗得西亚发现铬矿为止,土耳其一直是铬铁矿供应的主要来源。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有40余个国家和地区发现了铬铁矿,总储量达37亿t,产量达1000万t以上。
中国虽然在1949年以前在吉林、宁夏、河北等地发现过一些铬铁矿的线索,但并没有做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全国仅知有2个矿点,一为吉林开山屯,一为宁夏小松山,前者已被日本侵略者掠夺殆尽。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工业发展的需要,开始了铬铁矿的寻找与勘查工作。50年代初东北重工业部组队赴开山屯、地质部组队进入宁夏小松山及河北高寺台、大庙一带开展了工作。60年代在北京密云、甘肃肃北进行了铬铁矿普查工作,最后发现了密云县放马峪铬铁矿和肃北的大道尔吉铬铁矿。但是我国铬铁矿资源的真正突破应该说是在新疆和西藏发现铬铁矿之后。新疆开展铬铁矿工作是在50年代后期,1958年进行放射性测量时发现了萨尔托海铬铁矿,1959-1964年又用重力、磁力和钻探方法找到了鲸鱼铬铁矿。1964-1966年地质部在新疆组织了会战。1970年鲸鱼矿山建成投产,这是当时唯一正规建井开拓的铬铁矿矿山。西藏铬铁矿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发现的,经过多年工作,探明了最大的铬铁矿矿床——罗布莎铬铁矿,并使西藏成了铬铁矿的主要产地。 截至1996年底,中国共探明铬铁矿矿区56处,累计探明铬铁矿矿石储量1314.9万t,其中A+B+C级占43%,为565.2万t。扣除历年开采与损耗,保有铬铁矿矿石储量1077.9万t,其中A+B+C级占34%,为368.4万t。铬铁矿的储量增长还是很快的,1957年累计探明储量只有18.1万t,到1965年增长到223.3万t,1985年为1190.7万t,至19996年达到1314.9万t。铬铁矿资源总量为4400万t,资源潜力为3100万t。1995年世界铬铁矿储量为37亿t,储量基础为74亿t,主要集中在南非(储量30亿t、储量基础55亿t)、津巴布韦(储量1.4亿t、储量基础9.3亿t)、哈萨克斯坦(储量3.2亿t、储量基础3.2亿t)、俄罗斯(储量400万t、储量基础4.6亿t),其他储量比较多的国家还有芬兰、印度、巴西、土耳其等(表3.4.2)。若以A+B+C级储量与这些国家的储量基础相比,中国远在它们之后。
1、矿床规模小,分布零散
目前尚未发现有储量大于500万t的大型铬铁矿床,就是储量超过100万t的中型矿床也只有4个,它们是西藏的罗布莎、甘肃的大道尔吉、新疆的萨尔托海、内蒙古的贺根山(3756矿)。其余均为储量在100万t以下的小型矿床。就是储量最大的罗布莎矿床,396万t储量分布在7个矿群100多个矿体中,最大的矿体长只有325m。
2、分布区域不均衡,开发利用条件差
如上所述,铬铁矿矿床保有储量的84.8%分布在西藏、新疆、甘肃、内蒙古这些边远省(区),运输线长,交通不便。
3、贫矿与富矿储量大体各占一半
现保有储量中,贫矿储量占46.3%(499.3万t)、富矿占53.7%(578.6万t)。富矿主要分布在西藏和新疆,分别占富矿总量的73.5%和13.8%。从用途来看,冶金级储量占总储量的37.4%、化工级储量占38.4%,耐火级储量占24.2%。
4、露采矿少,小而易采的富铬铁矿都已采完
铬铁矿储量中适合单独露采的只有6%左右,绝大部分需要坑采。一些小而富且开采容易的铬铁矿都已采完,像新疆的鲸鱼和西藏的东巧铬铁矿,分别在1983年和1982年闭坑,前者采出铬铁矿31万t,后者采出了17.63万t。
5、矿床成因类型单一
已知的铬铁矿矿床主要为岩浆晚期矿床。而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具有层状特征的大型、特大型岩浆早期分凝矿床在我国尚未开发。 铬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由于它具有质硬、耐磨、耐高温、抗腐蚀等特性,在冶金工业、耐火材料和化学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冶金工业上,铬铁矿主要用来生产铬铁合金和金属铬。铬铁合金作为钢的添加料生产多种高强度、抗腐蚀、耐磨、耐高温、耐氧化的特种钢,如不锈钢、耐酸钢、耐热钢、滚珠轴承钢、弹簧钢、工具钢等。金属铬主要用于与钴、镍、钨等元素冶炼特种合金。这些特种钢和特种合金是航空、宇航、汽车、造船,以及国防工业生产枪炮、导弹、火箭、舰艇等不可缺少的材料。
在耐火材料上,铬铁矿用来制造铬砖、铬镁砖和其他特殊耐火材料。
铬铁矿在化学工业上主要用来生产重铬酸钠,进而制取其他铬化合物,用于颜料、纺织、电镀、制革等工业,还可制作催化剂和触媒剂等。
在自然界中已发现的含铬矿物约有50余种,分别属于氧化物类、铬酸盐类和硅酸盐类。具有工业价值的铬矿物都属于铬尖晶石类矿物,物理性质为等轴晶系,晶体呈细小的八面体,通常呈粒状和致密块状集合体,颜色黑色,条痕褐色,半金属光泽,硬度5.5,比重4.2-4.8,具弱磁性。属于岩浆成因矿物,产于超基性岩中,当含矿岩石遭受风化破坏后,常转入砂矿中。
其中常见的是:
铬铁矿:化学成分为(Mg、Fe)Cr2O4,通常亚铁铬铁矿和镁铬铁矿也都称为铬铁矿。铬铁矿是炼铬的最主要的矿物原料,富含铁的劣质矿石可作高级耐火材料。富铬类晶石:又称铬铁尖晶石或铝铬铁矿,化学成分为Fe(Cr,Al)2O4,含Cr2O3 32%~38%。硬铬尖晶石化学成分为(Mg、Fe)(Cr、Al)2O4,含Cr2O3 32%~50%。
铬铁矿是我国的短缺矿种,储量少,产量低,每年消费量的80%以上依靠进口。

⑥ 镁铝尖晶石砖的组成及发展历史

组成:
镁铝尖晶石砖的化学组成对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尖晶石较适宜的化学成分8%~20%、CaO0.5%~1.0%、Fe2O30.2%~8%、SiO2<0.4%、B2O3及碱等杂质含量小于0.3%,其余为MgO。当Al2O3含量小于8%时,尖晶石晶体含量少,晶间结合以方镁石与方镁石直接结合为主,呈现出镁砖的缺点,即抗剥落性差。而当Al2O3含量超过20%,砖的抗侵蚀性能下降。当CaO<0.5%、Fe2O3<0.2%时,尖晶石矿物晶体小于5mm或更小时,晶体间几乎为方镁石与方镁石之间的直接结合,即表现出镁砖的缺点。随着CaO及Fe2O3含量的增加,形成了由CaO-Al2O3-Fe2O3系统的低熔物组成的液相,使尖晶石晶体长大,由尖晶石晶体的作用所产生的抗剥落性得以发挥。但当CaO>1%、Fe2O3>0.8%时,CaO-Al2O3-Fe2O3系统的低熔点液相量进一步增加,尖晶石晶体尺寸达20mm以上,此时由于CaO-Al2O3-Fe2O3系统低熔物量增加使热态强度下降。SiO2含量大于0.4%,B2O3及碱等杂质含量大于0.3%时,生成较多的低熔物,也使砖的热态强度下降。Al2O3含量在8%~20%范围内,从显微结构上可以观察到尖晶石矿物均匀的分布在方镁石中,尖晶石矿物晶体的尺寸约为5~20mm,砖的综合性能较好。

发展历史:
用含MgO原料和AL2O3原料(煅烧氧化铝或铝矾土)合成的镁铝尖晶石研究工作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即已开始。1939年,以工业氧化铝和活性氧化铝为原料合成了镁铝尖晶石,并用于制砖。四十年代,人们研究发现,在镁砂中加入氧化铝粉能改善其热振稳定性,这实际上是镁铝尖晶石结合的镁砖。当时这种镁砖主要用于水泥窑,但后来除生产白水泥的窑炉之外,它被镁铬质耐火材料所取代。
主要原因:一是镁砂制造工艺的发展使镁砂的纯度得以提高,硅酸盐相含量低的镁砂也具有较好的抗剥落性,不需要添加氧化铝也能生产热震稳定性好的镁砖;二是国外质量高的铬铁矿资源较为丰富,生产的镁铬质耐火材料具有较好的热振稳定性和抗侵蚀能力。
我国因没有高质量的铬铁矿资源,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就进行了含镁铝尖晶石镁砖(镁铝砖)的研究,在镁砖的基质中加入氧化铝或特级铝矾土,烧成时在基质中形成镁铝尖晶石。以镁铝砖代替硅砖提高了平炉炉顶的寿命和平炉作业率。
尽管与镁铬砖相比,镁铝尖晶石耐火材料具有突出的抗渣性和耐剥落性以及较好的抗蠕变能力,但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欧洲和美国很少使用尖晶石为原料生产碱性制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日本首先认识到镁铬砖在水泥回转窑烧成带与水泥熟料中的碱发生反应生产可溶的K2CrO4和(K,Na)Cr(SO4)2等,对人的健康有害(铬公害);其次日本还发现在现代水泥分界窑的过渡带和烧成带前端,普通镁铬砖的使用寿命不理想。于是,日本于1976年开始在水泥工业中使用尖晶石耐火材料。
七十年代末许多国家在水泥窑上推广尖晶石耐火材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水泥窑的燃料由烧油改为烧煤,窑内气氛不稳定,窑衬中的铁会发生Fe2+←→Fe3-的价态变化,并办有体积效应,导致窑衬气孔率增大和结构变弱而易于损坏。低铁含量的镁铝尖晶石制品能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
高纯烧结尖晶石的生产始于1980年前后。它使尖晶石耐火材料的价格比用电熔尖晶石时更低;由于原料较纯,使尖晶石耐火材料的性能也得到提高。不但用于水泥回转窑,在玻璃窑蓄热室、平炉顶及钢包内衬都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镁铝尖晶石的消耗量不断增加。
我国在八十年代后期也对合成尖晶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试生产。特别是针对我国具有丰富的高质量菱镁矿和铝矾土资源的特点,开发了铝矾土基尖晶石,用于钢包衬砖和浇注料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目前我国也正在大力加强对多品种高新尖晶石原料及制品的研究与生产。

阅读全文

与镁砖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