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怀远历史文化

怀远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21-02-21 19:22:57

1. 怀远有什历史景点啊

涂山,“古淮南道名山也”,为古涂山氏国国都所在地,位于县城东南的淮河东岸。“双峰峻耸,瞰淮矗立”,与荆山夹淮并峙为胜,大禹曾在涂山劈山导淮、大会诸侯、娶妻生子。
涂山有禹王宫、启母石、聚仙台、白狐洞、圣泉、灵泉、安邦定国石、千年古银杏等30多处名胜古迹。明代文学家宋濂称颂为“临濠(今凤阳、怀远一带)古迹,惟涂荆二山最著”。
荆山,又名宝玉山,位于怀远城南,“滨淮突起,旁无附丽”,与涂山隔河相峙。荆山林泉清幽,古迹众多。古诗云:“西山日出晓烟浓,怪石盘旋似卧龙”咏的便是荆山。
荆山有白乳泉、卞和洞、凤凰池、白龙井、大圣寺、吕祖殿、启王宫、古城墙等20多处名胜古迹
白乳泉,座落在荆山东麓,梅涧南崖,径不过斗,清醇甘美,四时不竭,被誉为天下第七泉。泉畔有石记云:“唐正(贞)元中,(泉)随白龟流出”,故名白龟泉。宋元祐七年,苏轼携子游荆山赋诗志胜:“龟泉木杪出,牛乳石池漫”,后人遂用东坡诗意称“白乳泉”。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1998年,千年白龟在泉旁再现,“千古奇观映史实,太平盛世出白龟”,传遍海内外。龟乃祥和之物,白龟成了白乳泉一大奇观。游人有“到怀远不看白龟乃憾事”之说。
白乳泉公园,峰峦耸翠,榴林似海,山辉川媚,无限风光。景区内,有望淮楼、乳泉亭、东坡祠、吕祖殿、双烈祠、大禹雕像等景点20多处。


卞和洞亦名抱璞岩、抱玉岩,位于安徽省蚌埠市 怀远县 荆山。相传为春秋时楚国人卞和采玉处,故名。洞由巨岩天然巧成, 石型圆润,石表青翠。洞上方有玉坑、濯玉涧、凤凰池等多处胜迹。洞中可容数十人(根据现代人实际得知,实际只可容纳十几人),岩壁有“青螺石帐”镌 字,置身其中,仿佛入玉珠帐里。

2. "怀远"名字的由来

怀远县古为涂山氏国,四千年前,夏部落首领、治水英雄大禹,曾在这里娶妻生子内,劈山导淮,召会诸侯,容留下了“新婚三日而别,三过家门而不入”等佳话。经中国先秦史学会研究论证,怀远县涂山为“禹娶禹会和夏兴之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山。以涂山荆山为主体的“涂山——白乳泉”风景名胜区,1987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此外,怀远还有平阿山、大洪山、淮河、涡河、北淝河、芡河、荆山湖、四方湖、孔津湖、龙女湖、鳗鲡池等自然风光,有禹王宫、白乳泉、卞和洞、桓傅故里、遇春园、含美学堂古建筑群及古城垒、古墓葬、古战场遗址等人文景观。秀山丽水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吸引了众多的文人骚客前来采风探古,曹丕、王粲、柳宗元、欧阳修、苏东坡、梅尧臣、宋濂等留下了咏颂怀远的辞赋诗文。 从唐虞时代淮夷人聚族而居的涂山氏国,到南宋宝祐五年设怀远军,元至元二十八年改怀远军为怀远县,怀远县历史4000余年,县名沿用716年,悠久的历史,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积淀,使怀远县有淮上明珠之美誉。

3. 怀远县的风土人情

在客家人迁移修水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本地人和客家人互不通婚。由于封建时代,婚配问题不完全是家庭问题,是与政治地位、姓氏宗族,改善相互关系所攸关的问题,要受到宗族和社会的干涉,说到底,是和社会关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就有个讲究"门当户对"的规定。各个姓氏的宗谱都载有关于婚姻问题的"家训"。如曾、吴两姓的家训中就有这样一段文字:"夫妇为人伦之始,万化之源,故儿婚必择其妇之德,女嫁必择其婿之贤……匹配不均,门户不对,识者耻之。"其他谱牒所载甚多,不必重复。怀远人出身低微,很明显与当地人"门不当户不对",所以不可能通婚。随着时间的推移,怀远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本可以逐步改变这一状况,就因为戴上了"怀远人"这顶具有等级意义的帽子,仍然被本地人瞧不起而不能通婚。自然客家人也不甘受委屈,在遭受歧视的时候,这种委屈心态就转化为逆反心理:"你瞧不起我,我还瞧不起你呢。"因而相当长时间里彼此互不通婚,这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另外,语言和生活习惯的差异也是通婚的障碍之一。当时,本地人很难听懂客家话,不喜欢"大脚婆"[9],加上封建社会的婚配是"父母之命,媒酌之言",男女双方没有自由恋爱的权利,所以,互不通婚就形成长期的习俗。
此外,还有习俗上的其他方面的歧视与抗争。例如,不准怀远人到本地人所建神坛、庙宇朝拜,不准参加本地人的集会和民间组织,甚至不准过本地所修的桥和路等等。面对本地人的歧视,怀远人并没有屈服和气馁,一方面通过艰苦奋斗,努力发展生产,改善经济状况,积极培养人才,逐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发扬客家人做善事做好事的美德,大力兴办公益事业,如捐建南崖渡,修造"善渡桥"、"福星桥"、"珠源桥"等,在梯云书院、华国堂、山口施加园、安乡沙埚里、安乡十一都、安乡十三都、黄沙桥、奉乡何家咀、武乡漫江等处建造文昌宫9所,在武乡山口、泰乡梁口、安乡沙埚里等处建造天后宫3所,大部分姓氏都在县城建造了宗祠,与本地人形成对峙。这样,不仅显示了怀远人的经济实力和人才实力,而且展现怀远人的精神风貌,使本地人刮目相看,赢得了社会的公认,进一步提高了社会地位。
二、互通与协作阶段
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总是伴随着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怀远人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与本地人相互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即对立与抗争的关系逐步过渡为互通与协作的关系。
首先,表现为日常生活中的互相来往,互通有无
怀远都并非一块完整的版图部分,而是分插在原义宁州八乡的高、崇、奉、武、安、泰六乡之中,每一图甲所辖地方甚广。因此,除少数自然村为纯客村[10]外,大多数乡村是怀远人和本地人的杂居地。这样就为土、客之间互相了解和互助协作提供了客观条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怀远人和本地人在同一地域生活,必然彼此接触,互相往来,渐渐地熟悉了对方,听懂对方语言,进而互相帮助,互通有无。例如操办红、白喜事,娶亲、嫁女、丧葬等,往往需要左邻右舍的帮忙,桌凳、餐具等日常用具需要互相借用。大家都重视和关心亲邻家的事务,谁家有了红白喜事,即使生产再忙也要抽时间去帮工。有人生病,即时探望。生小孩做"三朝"、"满月"、"周岁",都来贺喜,送些鸡蛋表示情谊。谁家牲口遭踏庄稼或晒衣服未收等,都会互相照应。
各自然村为了共同的利益,成立各种会众组织,如公益事业的桥会、路会、龙灯会,宗教信仰的观音会、三圣会、关圣会、奉旨会等,本地人和怀远人都要参加。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其次,表现为生产劳动中的互相帮助和互相交流
在农业生产中,尤其是栽种和收获的农忙季节,为了抢时间,左邻右舍,普遍有"帮工"或"换工"的习惯;兴修水利往往也需要很多人共同协作。于是,怀远人和本地人就在这些共同的生产劳动中交流感情,加深了解,增进友谊。
修水地处赣西北山区,与福建、广东和赣南在气候和自然环境方面都有所区别,因而农业生产的季节要求及耕作技术会有一定差异。这就必然要求怀远人要向本地人学习生产技术;反之,怀远人从祖籍地带来许多新的生产技术和作物品种,有利于开发本地资源,发展本地生产,因此,本地人也需要向怀远人学习。这样,客观上就促使本地人和怀远人加强互相学习与交流。
譬如宁红茶就是怀远人在聚居地修水漫江种植并发展起来的。沙溪郭氏以客家乡亲关系,引来广东茶商,为宁红茶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光绪四年,郭庭仪茶庄所产"宁红贡品"在南洋劝业赛上,获得最高奖誉。怀远人罗坤化凭他精制茶叶的技艺,在他开设的"厚生隆"茶庄中,亲手制成"宁红白字号"新品茶叶100箱,运往汉口,每箱以100两白银高价出售给俄国商人。时值俄国太子来华游历,途经汉口,发现该茶色、香、味、形俱美,品质极佳,因而赠给"茶盖中华,价甲天下"的匾额,罗坤化被称"茶大王"、"茶工祖师"。由于宁红茶开发和传播,使修水本地人学到了该茶的栽培技术和加工工艺,宁红茶的生产得到迅速的发展,远销俄国和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
现在的山口镇南溪村原名大南坑,复原乡枫林村枫林洲是两个相邻的村庄,地处修江上游的崇武乡东南部,毗邻铜鼓县西向乡。清初,满山遍野,杂木丛生,獐狼虎豹出没无常。客家郭、邱等姓祖先迁到这里,发现这里的红土壤适宜种植油茶树,于是千里迢迢回老家引来优良的油茶种子,使油茶生产得到大面积发展。到道光、咸丰年间(即十作世纪),这里已有油茶林近10万亩,每年可产茶油40多万斤。很快,油茶林种植技术和优良种子传播全县山区,使修水的油茶生产曾兴盛一百余年。除此以外,客家人还带来了蚕桑、棉花等栽培新技术以及陶瓷、铸锅、油纸伞等实用工艺品的加工技术,对发展修水的农业、副业及手工业生产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生产技术的传授、学习和交流,不懂进一步增强了怀远人和本地人的团结和协作,而且彻底改变了对怀远人的看法和评价。
再次,表现为兴办公益事业时的相互支持和合作
1986年,黄沙港集镇改建街道时,在原天后宫遗址附近发现一块石碑,记载着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重修沙锅里(今修水县黄港镇)永隆桥、尖角里桥、田南湾桥和车前塅驿路的捐款名单。上面刻着58姓172人的姓名及所捐银数,共捐白银13.9两,铜元47吊450文[11]。该处是怀远人聚远人聚居的怀远都四都一图地域,共有48姓怀远人和10姓本地人都捐了钱。像这样土客共建公益事业的例子自民国以来愈加普遍,反映了土客相互团结协作的愿望和必然趋势。
第四,表现为攀亲结友和部分通婚
通过长期的交往、互相支持与协作,使怀远人和本地人进一步增进了友谊,久而久之,彼此之间产生了攀亲结友的愿望和要求。当时,攀亲结友最为常见的形式就是攀"同年"[12],拜"寄爷"、"寄娘"[13]。与此同时,互不通婚的习俗也开始松动。
随着清朝政府的倒台,民国兴起,自由、民主、平等的意识出现,破除了妇女裹脚的陋习,200多年的禁锢开始打破,出现了少数通婚,但不完全。只是怀远人的女儿嫁到本地人家做媳妇,而本地人家的女儿却不愿嫁到怀远人家做媳妇。不过这里有另外 一种原因,那就是怀远人家的媳妇劳作强度较重,比较劳累,所以本地人不愿将女儿嫁过去,而不是过去那种门户高低,社会地位差异的原因了。虽然这时的通婚还比较少,但那种等级观念下所形成的土客互不通婚的束缚终于被打破。
第五,表现为土客知识分子之间共同切磋学习,政治上互相提携
譬如泰乡内七都桃里竹塅怀远人陈宝箴中举后,与相隔不远的曹家塅举人徐家干(本地人)以及西坑的举人涂家杰(本地人)来往十分密切,除共同切磋学习,还给予保举推荐,使之展示才华,做出成绩。
据《徐氏宗谱·徐家干行状》记载,徐家干中举后,曾赴京会试不第,在家攻读两年后,前去拜见在湖南当巡抚的陈宝箴。陈把他介绍给贵州巡抚苏元春。徐家干从此走上仕途,后来在湖广总督张之洞处做幕僚,助张之洞训练新军。除此之外,陈宝箴还与本县中塅乡举人卢以恕(本地人)来往密切,经常通过书信等形式交换对国家形势的看法。《修水县志·卢以恕》传记中说:"另收存自己与本县陈三立、徐家干及其他同事、乡绅议论时事风尚答和诗词的信扎。"说明确有其事。
三、融合与发展阶段
怀远人和本地人的融合发展有许多必然的因素,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为土客的融合与发展扫清了障碍
新中国的诞生,使怀远人从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彻底解放,永远摆脱了受歧视受压迫的命运,享受了与本地人同等的政治、经济和受教育的权利,真正实现了土客的平等,从而为土客的融合和发展铺平了道路。
其次,集体的生产劳动为土客的融合和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从五十年代开始,随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集体所有制的建立和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不论是怀远人还是本地人都在同一块土地上劳动,在一个集体组织内参加劳动分配。虽然这种大集体的生产模式在以后因为"平均分配"、"穷过渡"而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实对土客的融合起到过一定的作用。因为在一起劳动一起分配,大家就必然兴衰与共,风雨同舟,交往更为亲近,感情更加深厚,语言、习俗逐渐融洽,心理逐渐沟通,进而有力地促进了土客的融合和发展。
再次,互相通婚彻底打破了土客之间的血缘界限
随着怀远人获得了政治和经济上的平等,以及与本地人的关系更加密切,过去那种互不通婚的束缚被彻底打破。不仅怀远人的女儿愿意嫁到本地人家做媳妇,本地人家的女儿也愿意嫁到怀远人家做媳妇,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彼此通婚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由于土客之间的完全通婚和不断繁衍,怀远人和当地人的血缘关系的界限被彻底打破。即怀远人家有本地人的血脉,本地人家也有怀远人的血脉,彼此难分,融为一体。
第四,改革开放促进了土客之间的融合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从单一的粮食作物生产的经济模式 向多种作物生产和多种经营的经济模式转化,客观上必然要求农民不论是怀远人还是本地人都要学习更多的科技知识和经营知识,引进更多的技术和人才;彼此需要全方位的协作,从而加速了土客的融合和发展。同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过去那种以村为单位的封闭的自然经济模式被彻底打破,越来越多的农民向更广阔的范围和领域发展,越过村、乡、县、市的界限,在更大的地域空间和其他民系、族群的人们打交道,这样一来,使得怀远人的语言、习俗以及心理素质都在发生变化。
第五,科技教育以及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为土客的融合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加上计算机等一批新的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人们对外界信息了解得越来越多,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的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取代着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许多农村知识青年走出山区,到外地寻求发展,有的去求学,有的去经商,有的去务工。有的举家外迁,有的去外地结婚,生儿育女。这样,不仅越过了聚居的界限,而且在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促进了土客之间的融合与发展。
第六,多次移民加速了土客的融合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由于农田基本建设、水利电力建设、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兴起的小城镇建设等,先后组织过多次移民活动。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修建东津电站,库区移民11400人,其中怀远人7110人,分散迁移至全县20多个乡镇。据不完全统计,近二十年来小城镇建设中有将近1万人口的怀远人迁往城镇居住。还有近几年政府组织生态移民,又有8000余名怀远人从山区的聚居地迁移至公路沿线及城镇。如黄沙桥镇洞坑是个纯客村,七十年代这里有40多户,130多人口,现在只剩下9户,20余人口了。这些迁出来的怀远人,大都分散居在本地人聚居地,因此,其语言、习俗等也随着环境的改变而逐渐发生变化。
综上所述,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使怀远人和本地人逐渐融合,突出表现为语言和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譬如语言方面的变化就有这样四种情况:一是纯客村通用怀远话(即客家话),但与非怀远人打交道时则用本地话、普通话或对方的语言;二是非纯客村的,纯客户[14]自己人对自己人讲怀远话,对外人则讲本地话或其他语言;三是怀远人和本地人通婚的家庭,如果老一辈都是怀远人,单独对话时讲怀远话,与子女谈话则立即改用本地话或其他语言;四是由于多次迁移原因,有一部分怀远人已经改为讲本地话了。如白岭镇的芭蕉源村,有钟姓1000余人,其祖籍地是赣南兴国县,在迁徙过程中,首先迁到武宁县,后又改迁到现在这个地方,如今这1000余人都已改讲当地的白岭话了。
风俗习惯也和语言一样,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服饰就有明显的改变。
从怀远人和本地人互动关系的发展趋势来看,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间,作为客家民系的一部分的怀远人(即修水客家人),其语言和习俗将可能随着纯客村和纯客户的减少而被本地人群所同化,至于是否完全被同化以及需要多长历史时间等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进行探讨。(作者余树芬系江西修水一中高级教师、钟鸣时系修水客家文化研究会会长) 注释:
[1]见《华国堂志》第2册37页《土著呈里递流状》;
[2]《义宁州志》"食货·户口"引言中有"……土客何常有,目今附籍之人……";
[3]官府派下来催缴粮赋的官差;
[4]即在量谷的过程中,不断用脚踢斛,使谷下沉紧实,满斛后,还要继续倒,形成一个谷尖顶;
[5]查髻峰,名凌云,武乡来苏村人,候选盐课大使,选举孝廉方正。见《义宁州志》卷二十《选举志》;
[6]招待和奖励应考之士称为"宾兴";
[7]谭承绪,安乡怀远都人,嘉庆二年丁巳岁中进士,钦赐登仕郎;
[8]材料引自《谭氏宗谱》及谭氏后裔口述;
[9]旧社会本地人有一种习俗,即妇女裹脚,脚变小了,称"小脚女人"。男人择婚要看女方是不是裹了脚,如果没有裹脚,被认为是没有教养和德性。而客家人没有妇女裹脚的习俗,因而被本地人称为"大脚婆";
[10]一个自然村里的居民全部是怀远人(客家人),称为"纯客村";
[11]"吊"和"文"都是清朝时期货币单位的名称。每1个铜钱为"1文",1000文为"1吊";
[12]"攀同年"即同一年出生的人结交为朋友;
[13]旧时农村的一种风俗,即小孩出生时,第一个踏入家门,男的拜为"寄爷",女的则拜为"寄娘";
[14]纯客户是指一个家庭的全体成员全部是怀远人(客家人)。望采纳!

4. 怀远县简介

怀远概况

怀远县地处皖北、淮河中游,始建于1291年。全县辖19个乡镇、365个行政村,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2396平方公里,总人口127.7万人。怀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唐虞时代,怀远就是涂山氏国的聚居地,为淮河文化、大禹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涂山—白乳泉风景区现为安徽省重点旅游风景区,拥有禹王宫、白乳泉、启母石、卞和洞等名胜古迹。民间艺术花鼓灯蜚声海内外,素有“东方芭蕾”之称。怀远区位优势明显,水陆交通发达。县城坐落于荆山、涂山脚下,涡河、淮河汇合处,距蚌埠机场仅10余公里。津浦铁路从东侧经过,206国道、307与225省道和合徐、界阜蚌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淮河、涡河等九条河流并列其间,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怀远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该县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4℃,降雨量900mm左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气候宜人。花岗岩、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已探明优质石灰石储量6.3亿吨、铁矿储量500万吨。这里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安徽省杂交稻制种基地、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水产品生产基地,盛产优质水稻、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蔬菜、淡水鱼、螃蟹、畜禽等。怀远石榴、白莲坡贡米、纯王杂交稻种、许桥西芹、芡河螃蟹、五岔烧全鸡等名牌农产品享誉全国,倍受市场青睐。

区位交通

地处“长三角”经济圈腹地,陆路、水路纵贯东西、连接南北 。

历史人文

怀远人杰地灵,汉代经学大师桓荣、曹魏四代辅臣蒋济、东晋大司马桓温、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花云等都出自怀远。清朝咸丰年间御史、同治年间陕西总督林之望及光绪年间内阁中书林介弼,诗文闻名江淮,有“江左二林”之美誉。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宋玉琳、程良也是怀远籍人士。近年来,怀远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怀远是安徽省第一个通过国家“两基”验收的百万人口大县,1997年、1998年连续获得“全国教育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省卫生先进县”等称号。怀远花鼓灯是安徽两花之一,被周总理誉为“东方芭蕾”,多次荣获全国大奖,曾应邀到葡萄牙、摩洛哥等国演出,97年怀远县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花鼓灯艺术乡”。
源远流长的怀远县建置沿革
怀远县地处安徽省北部,位于淮河中游,在淮北平原的南端。
怀远县境内有荆、涂两山夹淮对峙,又当涡、淮两河汇流之处,形势险要,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我国出现南北分裂对峙的局面时,这里经常成为争夺角逐的战场,因而这片地方的名称,历代迭经变更,归属亦有所不同。
怀远历史悠久,上可追溯到距今四千二百多年前。当我国还是原始社会的唐、虞时代,这里就设有涂山氏国。夏禹王娶涂山氏女为妻,他治水凿山的遗迹至今犹在。禹五年(公元前2030年)在涂山南麓的一个村落大会天下诸侯,以后称为“禹会村”。
夏、商两代,全国分为九州(注1),这里属徐州地(注2)。西周时徐州并入青州(注3),这里分属青、扬(注3)二州地。春秋、战国时,东周王朝名存实亡,诸侯各自为政,互相兼并,天下大乱,连年战争,这里归属无定,先后属吴、楚之境。
秦代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以淮水为界,淮北为泗水郡(注5),淮南为九江郡(注6)。
西汉时,仍以淮水为界,这里设四个侯国(注7),两个县。在淮水南设当涂、曲阳两侯国,属九江郡;在淮水北设平阿、义成两侯国和龙亢、向县两县属沛郡(注8)。王莽新朝时,当涂曾改名山聚,曲阳改名延平亭,平阿改名平宁。东汉时,当涂国复改为县,沛郡改为沛国(注9),原设之县未动,仅平阿、义成县改属九江郡。
三国时,地属魏境,龙亢改属汝阴郡(注10),义成、平阿、曲阳三县属淮南郡(注11)。当涂、向县撤废。
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88年),龙亢改属谯国(注12),复设当涂,与义成、曲阳、平阿三县,同属淮南郡。东晋南迁,将当涂侨置于江南(即今之当涂县境)。后改置马头郡。
南北朝时,争夺剧烈,先属南朝宋地,郡治未变,新设零县。龙亢并人蕲县。齐时,淮北地区尽失,属北朝魏地,设已吾县,属马头郡(注一三)。以后南朝梁又占领,除龙亢属下蔡郡,已吾属沛郡,义成属临淮郡(注14)外,又设葛山县。其后复被北朝北齐占据,设荆山郡(注15)改原当涂为马头县。已吾、义成并为临淮县,曲阳并人定远。
隋朝将荆山郡撤废,改设涂山县属锺离郡(注16)。
唐代把涂山县并入锺离县(注17),属锺离郡。五代十国时属南唐,仍为钟离县。其后周世宗据有淮北时,在这里设“镇淮军”。
北宋仍因唐旧制。南宋时,淮北一度沦人金国之地,在这里改设荆山镇。金亡后,南宋收复,复设荆山县。宝佑五年(公元1257年)于此设“怀远军”(注18),辖荆山县,地跨淮河两岸。“怀远”名称亦自此开始。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2月怀远军投降元军。元朝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正月撤废怀远军,与荆山县合并,改称怀远县,属濠州(注19),隶于安丰路(注20)。从此怀远县名沿用至今。
明代初属应天府(注21),后改属凤阳府。
清朝初属江南省凤阳府(注22),后改为安徽省凤阳府。
辛亥革命后成立民国,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4年——1928年),属安徽省寿县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县。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属安徽省阜阳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怀远属寿县第十行政专区辖县,直到怀远县解放。
抗日战争时期,怀远县部分沦入敌手。在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宿(县)怀(远)县抗日民主政府。同时国民党怀远县政府逃避到龙亢区的褚韩湖,怀远县城内则有伪怀远县政府盘踞。
解放战争期间,在县境内涡河南北建立怀远、宿怀两县人民民主政权。1949年1月17日怀远全境解放,3月怀远县工农民主政府成立。全县共辖城关、胡疃、河溜、包集、双桥五个区,57个乡。建国后行政区划曾几次作了局部调整。1952年5月,宫集区从凤阳划归怀远,改名为马城区。1955年7月梅桥区桃园乡的五个选区划归蚌埠市。同年9月西泉街划归凤阳。1959年12月秦集公社划归蚌埠郊区,朱疃、耿集两公社划归淮南市,1964年复划归怀远。曹老集区于1950年由灵璧划归怀远,更名新马桥区,于1965年7月归并固镇县。
怀远县1949年属宿县专署辖县,1956年属蚌埠专署辖县,1961年恢复宿县专署,仍为属县,1983年7月改属蚌埠市辖县。

5. 怀远镇的历史文化

怀远镇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距成都69公里,规划面积约 0.9平方公里。镇区街道保留清代风格,四街口均设有栅子门。全镇近 30条街道都属规划范围,形成非常完善的网状道路体系,而小北街、上新街、下新街、上西街、棕绳街等将保存统一、完整的古朴历史风貌。
怀远三绝,指产于四川省崇州市怀远镇的冻糕、叶儿粑、豆腐帘子。也许是由于水质的原因,同一主厨用同样的方式在其他地方却做不出这三绝。 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的林氏宗祠,即今怀远文化中心站所在地,2003年被崇州市政府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天后宫坐南向北,前后两个四合院均为砖木结构,进正门的左侧是万年台,供集会祭祀演戏用,台顶梁柱的彩绘,承建师及修建年代依稀可辨,台两侧各有一耳房约14平方米,可供化妆、乐师或会客用,台前为院坝,约亩余,两厢为对称转角楼,飞来椅,供看戏用,底楼均为仓库。万年台对面,穿过院坝是一通五间五柱二堂厅,雕梁画栋,灰泥粉壁、气势雄伟,厅后是供奉神祖厨和居室类一列小厅(现已拆除)。站内现完整地保留着天后圣母林默的神厨,纯楠木制高宽约3公尺见方,厚4公分,林默的事迹和清代列位皇帝对其敕封均记录于上,字迹约2公分大小,俊秀而刚劲,雕刻精美。
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天后宫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武装起义,被称为“分州兵变”。 1933年2月,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根据地西进四川,成功建立中共川陕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当时,军阀刘湘就任蒋介石委任的“四川‘剿匪’总司令”,当年11月纠集大小军阀分六路围攻川陕革命根据地。为粉碎敌人围剿,中共四川省委遵照中共中央有关指示,于1934年向川北地下党发出兵运工作的指示,要求争取造成兵变。为此,正领导着邛崃抗捐军斗争的中共川南特别支部,计划在国民党军驻崇庆县分州(今怀远镇)二十八军第二路五团发起兵变,制造武装起义。 1934年2、3月间,地下工作者、工农抗捐军骨干、共产党员严景鸿、孟鹤松和张纯武先后被派往分州组织兵变起义。其间,兵变信息泄露,隐蔽待机的一营副营长、共产党员杨家祯利用其特殊身份,巧妙掩护,使兵变工作顺利进行。1934年10月,中共川南特支以一营三连驻地三郎镇为突破口发动兵变。鸣枪数响后,起义队伍砸开武器库,同时割断电线中断敌人的通信联络。随后,起义队伍火速开赴分州,直奔天后宫一营营部和一连、二连驻地。一营起义成功后,接着兵分两路:一路沿棕绳街向二营各连接应,一路进攻团部以打乱敌人的指挥中心。为避免无谓牺牲,队伍随后沿西门观音阁小路朝西山乡转移。最后,由于未联系上上级联络员,且给养几乎断绝,遭遇敌人围堵,兵变部队大部分被二十四军收编,少部分坚持到了邛崃夹关,参加了抗捐军的斗争。张纯武因叛徒出卖在大邑被捕入狱,不久被敌人杀害。
分州兵变是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反抗军阀反动统治的一次英勇尝试,最后虽被扑灭,但壮大了革命的声势。 镇东泉水村境内,其泉自地底沸腾而出,如沸水,似珍珠,因此又叫“珍珠泉”。清冽甘爽,流量可冲碾磨米。以前曾因此泉而形成泉水沟,修泉水碾,以利乡民。据《崇庆县志》记载:“在怀远镇东一里,中宽二丈余,有泉自地如鼎初沸,不一里即可冲碾,下可灌田数千亩”。现泉水流量虽已减小,但“鼎沸”依旧,送检相关部门,认定其为理想优质甘泉,惜至今也未被开发。
有怀远义士捐资修建一公共游泳池于泉水处,现为怀远唯一的安全游泳处,每到夏天人声鼎沸,好不热闹。怀远人自古有捐资助建的传统,怀远新南街也为一吴姓义士捐资购买水泥,街坊凑资捐工建成。
怀远镇文物古迹甚多,以前仅寺庙就有30处,会馆有黄州、广东、江西、山西、湖广五个之多。

6. 是蚌埠年代久,还是怀远历史长

蚌埠的历史年代比怀远长久。
今蚌埠(含市区及所辖怀远、五河、内固镇三县,下同)地容域为淮夷族聚居区。怀远,别名龙坑,蚌埠市辖县。位于安徽省北部,蚌埠市西部,淮河中游,始建于1291年,素有“淮上明珠”美誉。由此对比来说蚌埠年代久。

7. 怀远县的历史沿革


据《名胜志》:宋置怀远军,取宋理宗赵昀“荆山为城,义在怀远”一语为军名。
夏、商两代,全国分为九州,怀远属徐州地。西周时徐州并入青州,这里分属青、扬二州地。春秋、战国时,东周王朝名存实亡,诸侯各自为政,互相兼并,天下大乱,连年战争,这里归属无定,先后属吴、楚之境。
秦代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以淮水为界,淮北为泗水郡,淮南为九江郡。
西汉时,仍以淮水为界,这里设四个侯国,两个县。在淮水南设当涂、曲阳两侯国,属九江郡;在淮水北设平阿、义成两侯国和龙亢、向县两县属沛郡。王莽新朝时,当涂曾改名山聚,曲阳改名延平亭,平阿改名平宁。东汉时,当涂国复改为县,沛郡改为沛国,原设之县未动,仅平阿、义成县改属九江郡。
三国时,地属魏境,龙亢改属汝阴郡,义成、平阿、曲阳三县属淮南郡。当涂、向县撤废。
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88年),龙亢改属谯国,复设当涂,与义成、曲阳、平阿三县,同属淮南郡。东晋南迁,将当涂侨置于江南(即今之当涂县境)。后改置马头郡。
南北朝时,争夺剧烈,先属南朝宋地,郡治未变,新设零县。龙亢并人蕲县。齐时,淮北地区尽失,属北朝魏地,设已吾县,属马头郡。以后南朝梁又占领,除龙亢属下蔡郡,已吾属沛郡,义成属临淮郡外,又设葛山县。其后复被北朝北齐占据,设荆山郡改原当涂为马头县。已吾、义成并为临淮县,曲阳并入定远。
北宋仍因唐旧制。南宋时,淮北一度沦人金国之地,在这里改设荆山镇。金亡后,南宋收复,复设荆山县。宝佑五年(公元1257年)于此设“怀远军”,辖荆山县,地跨淮河两岸。“怀远”名称亦自此开始。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2月怀远军投降元军。元朝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正月撤废怀远军,与荆山县合并,改称怀远县,属濠州,隶于安丰路。
辛亥革命后成立民国,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4年~1928年),属安徽省寿县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县。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属安徽省阜阳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怀远属寿县第十行政专区辖县,直到怀远县解放。
抗日战争时期,怀远县部分沦入敌手。在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宿(县)怀(远)县抗日民主政府。同时国民党怀远县政府逃避到龙亢区的褚韩湖,怀远县城内则有伪怀远县政府盘踞。
解放战争期间,在县境内涡河南北建立怀远、宿怀两县人民民主政权。1949年1月怀远全境解放,3月怀远县工农民主政府成立。全县共辖城关、胡疃、河溜、包集、双桥五个区,57个乡。
怀远县1949年属宿县专署辖县,1956年属蚌埠专署辖县,1961年恢复宿县专署,仍为属县,1983年7月改属蚌埠市辖县。

8. 怀远县有什么名胜古迹

白乳泉,天下第七泉!
卞河洞。
东山。上面有个庙!
至于吃的嘛就大同小异了,石榴不错!

阅读全文

与怀远历史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