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是在哪朝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庶人冲破官府的束缚,在经营商业中发家致富,成为自由商人。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2. 有关中国私学的发展历史
中国私学的发展历史是:
发轫于春秋中叶,勃兴于战国中期。当时,日渐衰微的官学,已不能满足社会各阶级出于政治斗争对人才的需要,于是私人养士之风盛行。
及至战国中期,诸侯争雄加剧,养士之风更盛,私学发展而至勃兴。秦废百家而独重法,私学受挫。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府倡导私学,私学开始复兴,蒙学也已出现。魏晋南北朝,儒道佛玄四家私学规模巨大,堪称战国之后私学的再度繁荣。
唐宋时期,官学强盛至极,科举制也日臻完善,高、中级私学的发展受到抑制,但层次较低的蒙学却获得发展。
南宋的蒙学已开始分化出村学、义学、族塾、冬学等各种形式。到元代,私学继续得以蓬勃发展,社学、庙学等特殊私学呈现繁荣景象。
明清时期的私学表现出与前代不同的特点,除蒙学之外,高级私学的发展也呈兴旺之势。从晚清至1949年,具有民主色彩和自由精神的新式私学开始出现并获较大发展,标志着中国的私学已发展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2)私商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私学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教育制度,虽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其兴衰发展乃至具体的教学内容,不可避免地总要受制于当时政府的文教政策。
私学的兴衰与政府文教政策的宽容与否成"反相关"。历代政府对于私学的态度不外乎两种:一是扶植利用,一是禁止压制。
春秋时期私学所以兴盛,就在于它的出现满足了社会各阶级出于政治斗争对人才的需要,因而得到了政府的扶植。
其时私学与政府的关系,在稷下学宫里表现得淋漓尽致。稷下学宫的初创,是出于田齐政权"招致闲人"的目的,因此齐国官方对其教学和学术活动并不多加干涉。
相反,齐国君主还在政治和物质上给予学者们以很高的待遇。齐宣王承认士贵,并表示愿请为弟子。对邹衍、淳于髡等各派学者76人皆赐列第为士大夫。
并在宽广的大道旁为之修建高大第府以示尊宠。另一方面,稷下学宫的兴盛,也为齐国造就了大量的济世之才,当时齐能成为东方强国,稷下学宫应说是功不可没。
3.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历程
先秦:
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商朝都城已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大商人,如春秋后期的范蠡和战国后期的吕不韦。
南北朝:
南北朝时,不少城市遭到战争破坏,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与之相比,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北魏时,洛阳城内市场很多且有周长近八里的大市;一些富商大贾周流天下或远走异域。
隋唐: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隋唐商业的四个特点如下:一是交通发达,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备有供客商骑用的“驿驴”;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二是货币统一,由五铢钱到开远通宝。
宋元:
北宋时期的商业有了一个新的转折。其表现在:解除了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形成地主、官僚、商人逐步结合的趋势。商税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中比重剧增。市镇的集市发展,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
明清:
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国内商业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品种达到两百余种,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城市,对外贸易艰难。
(3)私商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中国古代商业的兴衰是受地主经济的发展规律所制约的,反过来,封建商业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主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封建社会,商业资本往往用于购买土地,放高利贷,捐官买爵,而不向工业投资。
因此,它的发展是与社会的一般经济发展成反比例的。特别是富商大贾,往往是与官僚、地主、高利贷者相结合,成为“四位一体”的豪强,更富有兼并性、割据性和破坏性,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经常动乱不安的一个重要根源。
近代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长期沦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又使大片国土沦为日本的殆民地。
在这个时期,大买办、大地主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支柱,它们代表中国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从通商都市直至穷乡僻城,造成了一个买办的和商业高利贷的剥削网。这是中国最落后最反动的商品交换关系。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商业也得到缓慢的发展。1927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建立了新型的国昔商业、合作社商业,并保护和发展了私营商业,为新中国商业的建立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4. 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书上说是春秋战国时候,可我记着是明朝啊
书上的对,你记得也对
私商手工业超越官营手工业是明朝中后期。
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是春秋战国时期。
请采纳
5. 为什么“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不属于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呢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实力强大的自由商人出现, 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已经不算是明清时代新特点了。
6. 古代商业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历程
(1)商周时期:工商食官
(2)春秋战国:私商成为主体,出现许多回成功的大商答人,商品经济活跃的地区主要各诸侯国的都城。
(3)汉朝时期:丝织业发达,形成著名的对外交往的丝绸之路。
(4)隋唐时期:南北经济发展迅速,交通发达,,除丝绸之路外,出现海上“丝绸之路”,在国内贸易中,有著名的俞大娘航船,陆路交通也很发达,出现邸店等辅助性设施。
(5)宋元时期:出现纸币交子;“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夜市繁荣;草市形成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对外贸易发达。
(6)明清时期:商业市镇的兴起;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出现雇用关系,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形成地区性的商业集团——商帮,会馆出现。
7. 求中国民营商业报刊的发展历程,兴起、发展、繁荣、消亡这四个阶段具体对应哪些历史时期和年代
近现代的中国报纸,除去被称为“蚁报”的小报,其主流范式大概有三种:民营商业报纸(商人办报)、专业报纸(文人办报)和党报系统(政党办报),三种范式相互重叠、长期并存。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历经政权更迭,民营商业报刊的生存发展呈现出独特的状态和历史规律。
近代民营商业报刊的发展轨迹
中国近代民营报刊诞生于清朝末期的19世纪70年代, 兴盛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 衰微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历史时期:
1.初创期(1873~1894)
中国早期的商业报刊是由外人在华最先创办的,19世纪70年代以后,国人开始了自办民营商业报刊的艰难探索实践。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的《昭文新报》是第一份国人自办的商业报刊;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的《循环日报》,则是早期国人自办商业报刊中出版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一份。从19世纪70年代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国人自办民营报刊约20种。诞生于洋务运动中的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具有明显的商业性质,多是私人集资合股而办,属私营性质的民办报刊。这一时期民营商业报刊的出现主要源于内外两大因素。从外因来看,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门户洞开,西方殖民者在华贸易活动导致了商业报刊的产生;内因方面,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也为民营商业报刊提供了生存的必要土壤。内外因的相互作用下,近代民营商业报刊于19世纪70年代的中国应运而生。
2.发展期(1914~1921)
1914年“一战”爆发后,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暂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并带动了以广告为主要利润来源的民营商业报刊在民国初期迅速崛起。这一时期的民营商业报刊普遍注重经营管理和发行业务,并进行技术革新和扩大再生产,因此规模有了很大发展。以《申报》为例,不仅增加了广告的数量,在发行方面也努力拓展外埠读者订阅,以提高《申报》在全国的影响力,此外,印刷机、铸字机等设备也无不更新。到1922年,《申报》的发行量从1912年史量才接手时的7000份增长至接近5万份。《新闻报》等其他商业报刊的发展情况也大致如此。借助于有利的国际环境,上海地区的民营商业报刊在这几年间都获得了较快发展。在以京津为中心的北方地区,由于袁世凯独裁统治对新闻事业的摧残,直至1916年袁世凯去世后民营报业才有所复苏和发展。1918年《京报》、《晨报》相继在北京创刊,并逐渐发展为北方较有影响的民营商业报刊。
3.繁荣期(1925~1937)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南北的民营商业报刊迎来了自身发展的繁荣期。这一时期,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各大城市得到空前发展,为民营商业报刊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广告和读者群;另一方面,北伐战争的推进也为民营报业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上海地区,《申报》、《新闻报》等老牌民营商业大报逐步完成了向企业化经营的过渡,出现了报业资本朝着集中、垄断方向发展的托拉斯新趋势。与此同时,以《晶报》的出版为标志,在上海出现了一个时期的小报热潮。在以京津地区为代表的北方,北伐的进行消灭了封建军阀,宽松的政治环境催生了在日后具有很大影响的民营商业大报。新记《大公报》及以《世界日报》为依托的“世界报系”均创办于这一时期,这些报纸在暂时获得的宽松政治经济环境下,迅速发展为民国时期的民营商业大报。
4.衰微消亡期(1937~1949)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长驱直入由北到南入侵中国,《申报》、《大公报》等民营商业报刊在战火频仍中辗转南北,生存环境受到了极大破坏。此后,随着日军在沦陷区内建立起庞大的日据报业和汉奸报业,民营报业逐渐萎缩。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民营商业报刊迎来了短暂的复苏,但凋敝的经济和国内紧张的政治形势仍旧制约着其发展。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后,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和无产阶级政权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民营商业报刊或被接管,或由于物价飞涨累赔不堪经营难以为继而倒闭,在全国解放前夕大规模消亡。建国后,被允许继续出版的民营商业报刊仅剩数十家,其中一部分因自身无法适应新的政治经济环境而自动停刊,另一部分经公私合营成为国有报纸。至此,于中国大陆存续七十余年的民营商业报刊落下帷幕。
近代民营商业报刊的生存状态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复杂的政治格局、内外交困的经济环境使民营报业的生存和发展尤为艰难,其七十余年的成长历程呈现出特定历史时期独有的状态和规律。
首先是大多困窘易夭、发行量小。近现代民营商业报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生难夭易,除《申报》、《大公报》等少数几家报刊外,大多数民营商业报刊的寿命不过寥寥数十期。这主要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落后,许多报刊经济上困窘难支因而滥拉政治关系、拿津贴有关,所以在复杂动荡的中国,政局一变动这些报刊也就随之倒闭了。另外,民营商业报刊的发行量也不大,除却几种商业大报,绝大多数民营商业报刊的发行量只有千余份左右,这与报刊靠广告和津贴勉强维持,内容上格调不高有重要关系。多数报刊的困窘易夭和少数大报对商业利润的努力追求,是近代民营商业报刊在经济生活上的写照。
其次,民营商业报刊在言论上体现出朝秦暮楚、软弱性与进步性并行的特点。一方面,诞生于国难之中的民营商业报刊,其经营者大多怀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而民营报业赢利的目的也要求其必须监督时政、批评政府以建立声誉,故而其言论往往表现出进步的一面;另一方面,近代中国历任政府的独裁专制统治,又使民营商业报刊欲求生存者必然要在言论上有所顾忌,表现出一定的软弱性。即便是以言论著称的《大公报》也只能“在不危及本报生存的前提下,尽量批评政府。”②言论上的反复无常、进步性与软弱性并存,是其生存状态的写照。
由于政治制度的更迭和经济基础的变化,诞生于内忧外患之中,伴随政局动荡艰难发展壮大的民营商业报刊,最终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作为我国大陆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民营商业报刊为丰富近代大众传播形式、推动我国报业发展、促进中国近代化民主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8. 私人银行的发展历程
私人银行起源于16世纪的瑞士日内瓦,提供一种私密性极强的专门提供给贵族和富人阶层的金融服务。法国的一些经商的贵族由于宗教信仰原因被驱逐出境,形成了第一代瑞士的私人银行家,欧洲的皇室高官们迅即享受了这种私密性很强的卓越的金融服务,开始专门服务于200万美金以上的超级富翁家族。还有一说法,17世纪的欧洲贵族出外打仗,家中财产由留守的贵族代为管理,这些贵族逐步形成了第一代私人银行家。
西方国家私人银行起步较早,如瑞银集团(UBS)私人银行已有百年的历史,典型的高端私人银行。美国的私人银行从20 世纪七十年代起步。2007 年 8 月,招商银行私人银行深圳中心正式开业。2008 年 3 月,中国工商银行私人银行部门正式成立并投入运行。 进军亚洲
亚洲各经济体的日渐富强为当地银行创造了大量机会。随著亚洲富裕阶层急剧膨胀,向有钱人提供投资理财及私人事务服务的私人银行在亚洲各地迅速崛起。但在亚洲经济实力最雄厚的三个国家──日本、中国和印度,监管机构为该行业设立了一个极高的准入门槛。
中国市场
中国私人银行在 2007 年正式起步。2007年3月,中国银行与其战略投资者苏格兰皇家银行合作在北京、上海两地设立私人银行部。随后,花旗银行、法国巴黎银行、德意志银行等外资银行相继跟进,开设私人银行业务。截至 2010 年年底,国内共有 16 家银行在 22 个城市开设了超过 150 家私人银行网点,客户数超过 2 万,管理资产规模超过 3 万亿元。
2007年3月28日,中国银行私人银行部成为国内首家设立私人银行部的中资银行。2009年7月,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在全国的范围内开放私人银行牌照的申请,允许建立私人银行专营机构。银监会只给工农交三家银行发过私人银行牌照,且只针对上海设立的私人银行管理总部。
9. 春秋战国时期,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吗教材上说商朝人擅于经商,是不是说明那时已经有了私商
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即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打破,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10. 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明 纺织业兴起工厂兴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