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ADI公司发展史,NI公司, Inter公司发展史。。。。
Analog Device Inc. ,即“亚德诺半导体技术公司”,另一译名是 “美国模拟器件公司”
亚德诺半导体技术公司(Analog Devices, Inc. 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ADI)自从1965年创建以来到2005年经历了悠久历史变迁,取得了辉煌业绩,树立起成立40周年的里程碑。回顾ADI公司的成功历程——从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一座公寓大楼地下室的简陋实验室开始起步——经过40多年的努力,发展成全世界特许半导体行业中最卓越的供应商之一。
ADI将创新、业绩和卓越作为企业的文化支柱,并基此成长为该技术领域最持久高速增长的企业之一。ADI公司是业界广泛认可的数据转换和信号处理技术全球领先的供应商,拥有遍布世界各地的60,000客户,涵盖了全部类型的电子设备制造商。作为领先业界40多年的高性能模拟集成电路(IC)制造商,ADI的产品广泛用于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处理领域。公司总部设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诺伍德市,设计和制造基地遍布全球。ADI公司的股票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并被纳入标准普尔500指数(S&P 500 Index )。
ADI生产的数字信号处理芯片(DSP:Digital Singal Processor),代表系列有 ADSP Sharc 211xx (低端领域),ADSP TigerSharc 101,201,....(高端领域),ADSP Blackfin 系列(消费电子领域).
ADSP与另外一个著名的德州仪器(TI: Texas Instrument)生产的芯片特点相比较,具有浮点运算强,SIMD(单指令多数据)编程的优势, 比较新的Blackfin系列比同一级别TI产品功耗低.缺点是ADSP不如TI的C语言编译优化好.TI已经普及了C语言的编程,而AD芯片的性能发挥比较依赖程序员的编程水平.ADSP的Linkport数据传输能力强是一大特色,但是使用起来不够稳定,调试难度大.
ADI提供的Visual DSP ++2.0, 3.0, 4.0, 4.5 ,5.0编程环境,可以支持软件人员开发调试.
http://ke..com/view/471819.htm
美国国家仪器公司(NI)帮助测试、控制、设计领域的工程师与科学家解决了从设计、原型到发布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挑战。通过现成可用的软件,如LabVIEW, 以及高性价比的模块化硬件,NI帮助各领域的工程师不断创新,在缩短产品问世时间的同时有效降低开发成本。如今,NI为遍布全球各地的30,000家不同的客户提供多种应用选择。NI总部设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奥斯汀市,在40个国家中设有分支机构,共拥有5,200多名员工。在过去连续十二年里,《财富》杂志评选NI为全美最适合工作的100家公司之一。作为最大的海外分支机构之一,NI中国拥有完善的产品销售、技术支持、售后服务和强大的研发团队。
20世纪70年代初期,詹姆斯·楚查德博士、比尔·诺林和杰夫·科多斯基三个年轻人在得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应用研究实验室中工作。因为从事对美国海军项目的研究,这些人使用了早期的计算机技术来收集和分析数据。当时数据收集方法的低效使他们十分沮丧,于是他们决定创造一种新产品,来使他们的任务变得轻松。 1976年,在詹姆斯·楚查德家的车库里,三个小伙子建立了一家公司。
最初公司命名时曾有过“长角牛仪器”、“得克萨斯数据”等创意,但提交申请时均遭到拒绝,于是最终采用了如今的名称:“国家仪器”。
公司成立后,从Interfirst银行贷款一万美元并购置了一台PDP-11小型计算机。设置和建造GPIB接口是公司接手的第一个项目,第一个成功的订单则是向位于圣安东尼奥的凯利空军基地推销而得的。由于三人受聘于学校,所以在1977年他们雇佣了第一位全职人员来负责订单、账单与客户服务。随着公司交易额的扩大,1978年,他们搬到了一个56平方米的办公室内。
1980年,三人从学校辞去工作全职投入公司的发展,公司也搬到了一个拥有500平方米的办公室内。为了帮助创收,公司接手了许多特别项目,包括油泵信用卡系统和美国海军声纳测试所需的波形发生器。到1981年,该公司已达成100万美元的销售大关,因此他们1982年迁移到拥有1000平方米的一间更大的办公室。
1986年,LabVIEW这一基于苹果机环境下的著名图形开发系统推出。这款软件使工程师和科学家们可以生动的采用“电线”等图形进行编程,而非像之前一样基于代码来输入文字。通过人们更直观的使用和框架结构的减少,生产力得以大大提高,这使得LabVIEW一经发布便大受欢迎。次年,基于DOS环境的LabVIEW新版本LabWindows发布。伴随着这如今已成为旗舰产品的面市,NI提出了“软件就是仪器”的口号,开辟了虚拟仪器这一全新的概念。
此时的美国国家仪器公司已经拥有了100名员工,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的每一份成就都会得到赞誉。在1987年,公司决定直接销售产品而非继续通过代理,于是在日本东京开设了第一家国际分公司。
1990年公司挪到了奥斯汀湖畔的一栋建筑里,并于1991年将其购置。因紧邻当地一座桥,又称为“硅丘桥点”("Silicon Hills = Bridge Point.")。1991年,公司通过LabVIEW获得了第一份专利。其后,他们相继发明了SCXI,LabWindows/CVI等,并开设了NI园区。
2002年,公司在匈牙利第二大城市德布勒森开设第一家海外工厂。
http://ke..com/view/5314752.htm
英特尔公司(Intel Corporation)(NASDAQ:INTC,港交所:4335),总部位于美国加州,工程技术部和销售部以及6个芯片制造工厂位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英特尔的创始人Robert Noyce和Gordon Moore原本希望他们新公司的名称为两人名字的组合——Moore Noyce,但当他们去工商局登记时,却发现这个名字已经被一家连锁酒店抢先注册。不得已,他们采取了“Integrated Electronics(集成电子)”两个单词的缩写为公司名称。现任经营高层是董事长克雷格·贝瑞特和总裁兼执行长保罗·欧德宁。
英特尔公司在随着个人电脑普及,英特尔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设计和生产半导体的科技巨擘。为全球日益发展的计算机工业提供建筑模块,包括微处理器、芯片组、板卡、系统及软件等。这些产品为标准计算机架构的组成部分。业界利用这些产品为最终用户设计制造出先进的计算机。英特尔公司致力于在客户机、服务器、网络通讯、互联网解决方案和互联网服务方面为日益兴起的全球互联网经济提供建筑模块。
具体研究领域包括音频/视频信号处理和基于PC的相关应用,以及可以推动未来微结构和下一代处理器设计的高级编译技术和运行时刻系统研究。另外还有英特尔中国软件实验室、英特尔架构开发实验室、英特尔互联网交换架构实验室、英特尔无线技术开发中心。除此之外,英特尔还与国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如中国科学院计算所针对IA-64位编译器进行了共同研究开发,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编辑本段
创办起源
1955年,“晶体管之父”威廉·肖克利,离开贝尔实验室创建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并吸引了许多才华横溢的年轻科学家加入,但很快,肖克利的管理方法和怪异行为引起员工的不满。其中被肖克利称为八叛逆的罗伯特·诺伊斯、戈登·摩尔、朱利亚斯·布兰克、尤金·克莱尔、金·赫尔尼、杰·拉斯特、谢尔顿·罗伯茨和维克多·格里尼克,联合辞职并于1957年10月共同创办了仙童半导体公司。安迪·葛洛夫于1963年在戈登·摩尔的邀请下加入了仙童半导体公司。
由于仙童半导体快速发展,导致内部组织管理与产品问题日亦失衡。1968年7月仙童半导体其中两位共同创办人罗伯特·诺宜斯、戈登·摩尔请辞,并于7月16日,以集成电路之名(integrated electronics)共同创办Intel公司。而安迪·葛洛夫也自愿跟随戈登·摩尔的脚步,成为英特尔公司第3位员工。
在安迪·葛洛夫的口述自传中表示,如果以他是公司第3位员工的角度来看,他是“英特尔创办人之一”。但若以所有权来说,因未受邀1美元价格购股,而是以首位自愿加入员工。
微处理器发展史
1971年:4004微处理器
4004处理器是英特尔的第一款微处理器。这一突破性的重大发明不仅成为Busicom计算器强劲的动力之源,更打开了让机器设备象个人电脑一样可嵌入智能的未来之路。
1972年:8008微处理器
8008处理器拥有相当于4004处理器两倍的处理能力。《无线电电子学》杂志1974年的一篇文章曾提及一种采用了8008处理器的设备 Mark-8,它是首批为家用目的而制造的电脑之一——不过按照今天的标准,Mark-8既难于制造组装,又不容易维护操作。
1974年:8080微处理器
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 Altair 采用了8080处理器作为大脑——据称“Altair” 出自电视剧《星际迷航 Star Trek》,是片中企业号飞船的目标地之一。电脑爱好者们花395美元就能购买一台Altair。仅短短几个月时间,这种电脑就销售出了好几万台,创下历史上首次个人电脑延期交货的纪录
1978年:8086-8088微处理器
英特尔与IBM 新个人电脑部门所进行的一次关键交易使8088处理器成为了IBM 新型主打产品IBM PC的大脑。8088的大获成功使英特尔步入全球企业500强的行列,并被《财富》 杂志评为“70 年代最成功企业”之一。
1982年:286微处理器
英特尔286最初的名称为80286,是英特尔第一款能够运行所有为其前代产品编写的软件的处理器。这种强大的软件兼容性亦成为英特尔微处理器家族的重要特点之一。在该产品发布后的6年里,全世界共生产了大约1500万台采用286处理器的个人电脑。
1985年:英特386?6?4 微处理器
英特尔386?6?4 微处理器拥有275,000个晶体管,是早期4004处理器的100多倍。该处理器是一款32位芯片,具有多任务处理能力,也就是说它可以同时运行多种程序。
1989年:英特尔486?6?4 DX CPU 微处理器
英特尔486?6?4 处理器从真正意义上表明用户从依靠输入命令运行电脑的年代进入了只需点击即可操作的全新时代。史密森尼博物院国立美国历史博物馆的技术史学家David K. Allison回忆说,“我第一次拥有这样一台彩色显示电脑,并如此之快地在桌面进行我的排版工作。”英特尔486?6?4 处理器首次增加了一个内置的数学协处理器,将复杂的数学功能从中央处理器中分离出来,从而大幅度提高了计算速度。
1993年:英特尔奔腾(Pentium)处理器
英特尔奔腾处理器能够让电脑更加轻松地整合“真实世界” 中的数据(如讲话、声音、笔迹和图片)。通过漫画和电视脱口秀节目宣传的英特尔奔腾处理器,一经推出即迅速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
1995年:英特尔高能奔腾(Italium Pentium)处理器
于1995 年秋季发布的英特尔高能奔腾处理器设计用于支持32位服务器和工作站应用,以及高速的电脑辅助设计、机械工程和科学计算等。每一枚英特尔高能奔腾处理器在封装时都加入了一枚可以再次提升速度的二级高速缓存存储芯片。强大的英特尔高能奔腾处理器拥有多达550万个晶体管。不适应市场需要,过早夭折。
1997年:英特尔奔腾II(Pentium II)处理器
英特尔奔腾II 处理器拥有750万个晶体管,并采用了英特尔MMX?6?4 技术,专门设计用于高效处理视频、音频和图形数据。该产品采用了创新的单边接触卡盒(S.E.C)封装,并整合了一枚高速缓存存储芯片。有了这一芯片,个人电脑用户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捕捉、编辑并与朋友和家人共享数字图片;还可以对家庭电影进行编辑和添加文本、音乐或情景过渡;甚至可以使用视频电话通过标准的电话线向互联网发送视频。
1998年:英特尔奔腾II至强(Xeon)处理器
英特尔奔腾II至强处理器设计用于满足中高端服务器和工作站的性能要求。遵照英特尔为特定市场提供专属处理器产品的战略,英特尔奔腾II至强处理器所拥有的技术创新专门设计用于工作站和服务器执行所需的商业应用,如互联网服务、企业数据存储、数字内容创作以及电子和机械设计自动化等。基于该处理器的计算机系统可配置四或八枚处理器甚至更多。
1999年:英特尔赛扬(Celeron)处理器
作为英特尔面向具体市场开发产品这一战略的继续,英特尔赛扬处理器设计用于经济型的个人电脑市场。该处理器为消费者提供了格外出色的性价比,并为游戏和教育软件等应用提供了出色的性能。
1999年:英特尔奔腾III(Pentium III)处理器
英特尔奔腾III处理器的70条创新指令——因特网数据流单指令序列扩展(Internet Streaming SIMD extensions)——明显增强了处理高级图像、3D、音频流、视频和语音识别等应用所需的性能。该产品设计用于大幅提升互联网体验,让用户得以浏览逼真的网上博物馆和商店,并下载高品质的视频等。该处理器集成了950万个晶体管,并采用了0.25微米技术。
1999年:英特尔奔腾III至强(Pentium III Xeon)处理器
英特尔奔腾III至强处理器在英特尔面向工作站和服务器市场的产品基础上进行了扩展,提供额外的性能以支持电子商务应用及高端商业计算。该处理器整合了英特尔奔腾III 处理器所拥有的70条SIMD 指令,使得多媒体和视频流应用的性能显著增强。并且英特尔奔腾III至强处理器所拥有的先进的高速缓存技术加速了信息从系统总线到处理器的传输,使性能获得了大幅提升。该处理器设计用于多处理器配置的系统。
2000年:英特尔奔腾4(Pentium 4)处理器
基于英特尔奔腾4处理器的个人电脑用户可以创作专业品质的电影;通过互联网发送像电视一样的视频;使用实时视频语音工具进行交流;实时渲染3D图形;为MP3 播放器快速编码音乐;在与互联网进行连接的状态下同时运行多个多媒体应用。该处理器最初推出时就拥有4200万个晶体管和仅为0.18微米的电路线。英特尔首款微处理器4004的运行速率为108KHz,而现今的英特尔奔腾4处理器的初速率已经达到了1.5GHz,如果汽车的速度也能有同等提升的话,那么从旧金山开车到纽约只需要13秒。
2001年:英特尔至强(Xeon)处理器
英特尔至强处理器的应用目标是那些即将出现的高性能和中端双路工作站、以及双路和多路配置的服务器。该平台为客户提供了一种兼具高性能和低价格优势的全新操作系统和应用选择。与基于英特尔奔腾III至强处理器的系统相比,采用英特尔至强处理器的工作站根据应用和配置的不同,其性能预计可提升30%到90%左右。该处理器基于英特尔NetBurst?6?4 架构,设计用于为视频和音频应用、高级互联网技术及复杂3D图形提供所需要的计算动力。
2001年:英特尔安腾(Itanium)处理器
英特尔安腾处理器是英特尔推出的64位处理器家族中的首款产品。该处理器是在基于英特尔简明并行指令计算(EPIC)设计技术的全新架构之基础上开发制造的,设计用于高端、企业级服务器和工作站。该处理器能够为要求最苛刻的企业和高性能计算应用(包括电子商务安全交易、大型数据库、计算机辅助的机械工程以及精密的科学和工程计算)提供全球最出色的性能。
2002年:英特尔安腾2处理器(Itanium2) Intel Pentium 4 /Hyper Threading处理器
英特尔安腾2处理器是安腾处理器家族的第二位成员,同样是一款企业用处理器。该处理器家族为数据密集程度最高、业务最关键和技术要求最高的计算应用提供英特尔架构的出色性能及规模经济等优势。该处理器能为数据库、计算机辅助工程、网上交易安全等提供领先的性能。
英特尔推出新款Intel Pentium 4处理器内含创新的Hyper-Threading(HT)超执行绪技术。超执行绪技术打造出新等级的高效能桌上型计算机,能同时快速执行多项运算应用,或针对支持多重执行绪的软件带来更高的效能。超执行绪技术让计算机效能增加25%。除了为桌上型计算机使用者提供超执行绪技术外,英特尔亦达成另一项计算 机里程碑,就是推出运作时脉达3.06GHz的Pentium 4处理器,是首款每秒执行30亿个运算周期的商业微处理器,如此优异的性能要归功于当时业界最先进的0.13微米制程技术,翌年,内建超执行绪技术的Intel Pentium4处理器时脉达到3.2GHz。
2003年:英特尔奔腾 M(Pentium M)/赛扬 M (Celeron M)处理器
英特尔奔腾M处理器,英特尔855芯片组家族以及英特尔PRO/无线2100网卡是英特尔迅驰?6?4 移动计算技术的三大组成部分。英特尔迅驰移动计算技术专门设计用于便携式计算,具有内建的无线局域网能力和突破性的创新移动性能。该处理器支持更耐久的电池使用时间,以及更轻更薄的笔记本电脑造形。
2005年:Intel Pentium D 处理器
首颗内含2个处理核心的Intel Pentium D处理器登场,正式揭开x86处理器多核心时代。(绰号胶水双核,被别人这样叫是有原因的,PD由于高频低能噪音大,所以才有这个称号)
2005年:Intel Core处理器
这是英特尔向酷睿架构迈进的第一步。但是,酷睿处理器并没有采用酷睿架构,而是介于NetBurst和Core之间(第一个基于Core架构的处理器是酷睿2)。最初酷睿处理器是面向移动平台的,它是英特尔迅驰3的一个模块,但是后来苹果转向英特尔平台后推出的台式机就是采用的酷睿处理器。
酷睿使双核技术在移动平台上第一次得到实现。与后来的酷睿2类似,酷睿仍然有数个版本:Duo双核版,Solo单核版。其中还有数个低电压版型号以满足对节电要求苛刻的用户的要求。
2006年:Intel Core2 (酷睿2,俗称“扣肉”)/ 赛扬Duo 处理器
Core微架构桌面/移动处理器:桌面处理器核心代号Conroe。将命名为Core 2 Duo/Extreme家族,其E6700 2.6GHz型号比先前推出之最强的Intel Pentium D 960(3.6GHz)处理器,在效能方面提升了40%,省电效率亦增加40%,Core 2 Duo处理器内含2.91亿个晶体管。移动处理器核心代号Merom。是迅驰3.5和迅驰4的处理器模块。当然这两种酷睿2有区别,最主要的就是将FSB由667MHz/533MHz提升到了800MHz。
2007年:Intel 四核心服务器用处理器
英特尔已经推出了若干四核台式机芯片,作为其双核Quad和Extreme家族的组成部分。在服务器领域,英特尔将在其低电压3500和7300系列中交付使用不少于具有9个四核处理器的Xeons。
2007年:Intel QX9770四核至强45nm处理器
先进制程带来的节能冷静,HI-K的引进使CPU更加稳定。先进的SSE4.1指令集、快速除法器,卓越的执行效率,INTEL在处理器方面不断领先
2008年:Intel Atom凌动处理器
低至0.6W的超低功耗处理器,带给大家的是难以想象的节能与冷静
未来:Intel Larrabee计划
Larrabee核心是由1990年的P54C演变而来的,即第二款Pentium处理器,当然生产工艺已经进化到45nm,同时也加入了大量新技术,使其得以重新焕发青春。
Larrabee发布的时候将有32个IA核心(现在的样品是16/24个),支持64位技术,并很可能会支持MMX指令集。事实上,Larrabee的指令集被称为AVX(高级矢量指令集),整数512位,浮点1024位。Stiller估计Larrabee每Hz的理论单精度浮点性能为32Flops,也就是在2GHz下能超过2TFlops。
Intel TerraFlops 80核处理器
这里的“80核”只是一种概念,并不是说处理器正好拥有80个物理核心,而是指处理器拥有大量规模化并行处理能力的核心。TerraFlops处理器将拥有至少28个核心,不同的核心有不同的处理领域,整个处理器运算速度将达到每秒万亿次,相当于现在对普通用户还遥不可及的超级计算机的速度。目前,TerraFlops计划只接纳商业和政府用户,但是根据英特尔的计划,个人用户也会在将来使用上万亿次计算能力的多核处理器。
英特尔处理器核的特点在于具有称之为“宽动态执行”的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其工作功耗比为奔腾4提供处理能力的Netburst架构要低。“我们期望到今年底自顶向下百分之百地采用核微架构,”Otellini说,“今年全年,我们正以非常快的速度取代所有的产品,甚至以核微架构的变种渗透到奔腾处理器和赛扬处理器的领域。这就赋予我们在每一个领域的性能领先地位,并赋予我们高度的成本优势。”
3月26日,英特尔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保罗·欧德宁在北京宣布:英特尔将投资25亿美元在大连兴建一座先进的300毫米晶圆制造厂。
2008年11月17日:英特尔发布core i7处理器
基于全新Nehalem架构的下一代桌面处理器将沿用“Core”(酷睿)名称,命名为“Intel Core i7”系列,至尊版的名称是“Intel Core i7 Extreme”系列。而同架构服务器处理器将继续延用“Xeon”名称。
Intel Core i7是一款45nm原生四核处理器,处理器拥有8MB三级缓存,支持三通道DDR3内存。处理器采用LGA 1366针脚设计,支持第二代超线程技术,也就是处理器能以八线程运行。根据网上流传的测试,同频Core i7比Core 2 Quad性能要高出很多。
综合之前的资料来看,英特尔首先会发布三款Intel Core i7处理器,频率分别为3.2GHz、2.93GHz和2.66GHz,主频为3.2GHz的属于Intel Core i7 Extreme,处理器售价为999美元,当然这款顶级处理器面向的是发烧级用户。而频率较低的2.66GHz的定价为284美元,约合1940元人民币,面向的是普通消费者。全新一代Core i7处理器将于2008第四季度推出。Intel于2008年11月18日发布了三款Core i7处理器,分别为Core i7 920、Core i7 940和Core i7 965。
core i7的能力在core2 extreme qx9770(3.2GHz)的三倍左右。IDF上,intel工作人员使用一颗core i7 3.2GHz处理器演示了CineBench R10多线程渲染,渲染开始后,四颗核心的八个线程同时开始工作,仅仅19秒钟后完整的画面就呈现在了屏幕上,得分超过45800。相比之下,core2 extreme qx9770 3.2GHz只能得到12000分左右,超频到4.0GHz才勉强超过15000分,不到core i7的3分之一。
1. 基于Nehalem微架构
2. 2-8颗核心。
3. 内置三通道DDR3内存控制器。
4. 每颗核心独享256KB二级缓存。
5. 8 MB共享三级缓存。
6. SSE 4.2指令集(七条新指令)。
7. 超线程技术。
8. Turbo mode(自动超频)。
9. 微架构优化(支持64-bit模式的宏融合,提高环形数据流监测器性能,六个数据发射端口等等)
10. 提升预判单元性能,增加第二组分支照准缓存。
11. 第二组512路的TLB。
12. 对于非整的SSE指令提升性能。
13. 提升虚拟机性能(根据Intel官方数据显示,Nehalem相对65nm Core 2在双程虚拟潜伏上有60%的提升,而相对45nm Core 2产品提升了20%)
14. 新的QPI总线。
15. 新的能源管理单元。
16. 45nm制程,32nm制程产品随后上线,代号Westmere。
17. 新的1366针脚接口。
Nehalem相当于65nm产品有着如下几个最重要的新增功能。
1. SSE4.1指令集(47个新SSE指令)。
2. 深层休眠技术(C6级休眠,只在移动芯片上使用)。
3. 加强型Intel动态加速技术(只在移动芯片上使用)。
4. 快速Radix-16分频器和Super Shuffle engine,加强FPU性能
5. 加强型虚拟技术,虚拟机之间交互性能提升25%-75%。
Nehalem的核心部分比Core微架构改进了以下部分:
Cache设计:采用三级全内含式Cache设计,L1的设计与Core微架构一样;L2采用超低延迟的设计,每个核心各拥有256KB的L2 Cache;L3则是采用共享式设计,被片上所有核心共享使用。
集成了内存控制器(IMC):内存控制器从北桥芯片组上转移到CPU片上,支持三通道DDR3内存,内存读取延迟大幅减少,内存带宽则大幅提升,最多可达三倍。
快速通道互联(QPI):取代前端总线(FSB)的一种点到点连接技术,20位宽的QPI连接其带宽可达惊人的每秒25.6GB,远超过原来的FSB。QPI最初能够发放异彩的是支持多个处理器的服务器平台,QPI可以用于多处理器之间的互联。
Nehalem的核心部分比Core微架构新增加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New SSE4.2Instructions (新增加SSE4.2指令)
Turbo Mode (内核加速模式)
Improved Lock Support (改进的锁定支持)
Additional Caching Hierarchy (新的缓存层次体系)
Deeper Buffers (更深的缓冲)
Improved Loop Streaming (改进的循环流)
Simultaneous Multi-Threading (同步多线程)
Faster Virtualization (更快的虚拟化)
Better Branch Prediction (更好的分支预测)
2009年第四季度
Clarkdale将于今年第四季度推出,LGA1156接口,双核心四线程。它不但将是Intel(以及整个业界)的第一款32nm工艺芯片,也会是首次集成图形核心的处理器。与之对应的移动版本Arrandale采用类似的架构,只不过要到明年才会发布。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Clarkdale上只有处理器部分才是32nm工艺,同一基片上的独立图形核心(以及双通道DDR3内存控制器)仍是45nm。
2010年八核处理器的诞生
2010年3月30日,Intel公司宣布推出Intel至强处理器7500系列,该系列处理器可用于构建从双路到最高256路的服务器系统。
芯片
http://ke..com/view/2396.htm
『贰』 你了解哪些计算机技术请对你最熟悉的某一种计算机技术进行综述(重点阐述该技术的历史、发展过程、目前
计算机测试系统通常作为设备或武器系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测试性能是衡量设备或武器系统优劣的一项重要指标。其应为基于标准总线的、模块化的开放式体系结构且具备虚拟仪器特点。通过分析和比较VXI总线和PXI总线特点,给出了计算机测试系统的发展方向。归纳出了计算机测试系统应具备的9个方面功能。给出了设计和研制计算机测试系统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 测试系统;VXI总线; PXI总线
测试技术涉及到众多学科专业领域,如传感器、数据采集、信息处理、标准总线、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通信等等。测试技术与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密切相关,两者相辅相成,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测试技术的发展,测试技术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测试仪器发展至今,大体经历了5 代: 模拟仪器、分立元件式仪器、数字化仪器、智能仪器和虚拟仪器。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测试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已引起测试领域一场新的革命。1986 年美国国家仪器公司提出“虚拟仪器”即“软件就是仪器”的概念。虚拟仪器是卡式仪器的进一步发展,是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仪器领域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仪器类型,它以标准总线作为测试仪器和系统的基本结构框架,配置测量模块,通过软件编程实现强大的测量功能。在虚拟仪器系统中,用灵活、强大的计算机软件代替传统仪器的某些硬件,用人的智力资源代替物质资源,特别是系统中应用计算机直接参与测试信号的产生和测量特征的解析,使仪器中的一些硬件、甚至整件仪器从系统中“消失”,而由计算机的硬软件资源来完成它们的功能。另外,通过软件可产生许多物理设备难以产生的激励信号以检测并处理许多以前难以捕捉的信号。虚拟仪器是计算机技术和测试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传统测试仪器与测试系统观念的一次巨大变革。
测试技术和设备涉及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各行各业,先进的电子测试设备在众多行业的科研、生产和设备维护使用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电子产品、航空航天、武器装备、工业自动化、通信、能源等诸多领域,只要稍微复杂一点的涉及到弱电的系统(或装置)都要考虑测试问题。测试系统是设备或装备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武器系统的维护维修离不开测试设备。一个系统(或装置)测试功能的完备与否已成为衡量其设计是否合理和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
测试仪器和系统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起着把关和指导者的作用,它们广泛应用于炼油、化工、冶金、电力、电子、轻工和国防科研等行业。测试仪器和系统从生产现场各个环节获得各种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综合,通过各种手段或控制装置使生产环节得到优化,进而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在武器系统科研试验现场,测试仪器和系统可获得试验中各个阶段和最终试验数据,用于及时发现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和给出试验结论,并为后续相关试验提供依据。因此,测试仪器与系统对于提高科研和试验效率,加快武器试验进程和保证试验安全至关重要。以雷达、综合电子战为代表的军事电子领域,以预警机、战斗机、卫星通信、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为代表的航空、航天领域及以导弹武器系统为代表的兵器领域等都离不开测试设备,它是这些装备和系统正常使用和日常维护及维修所必备的。
1 系统类型
现代的测试系统主要是计算机化系统,它是计算机技术与测量技术深层次结合的产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构成测试系统的可选择性不断加大,按照测试功能要求,可构成多种类型的计算机测试系统。在计算机测试系统分类问题上并没有严格的统一规范,以硬件组合形式划分,测试系统可分为基于标准总线的测试系统、专用计算机测试系统、混合型计算机测试系统和网络化测试系统等4种类型。
(1)基于标准总线的测试系统
基于标准总线的测试系统种类非常多,如ISA总线、PCI总线、STD 总线、GPIB 总线、CPCI总线、VXI总线和PXI总线等。这类系统采用各种标准总线,在PC计算机主板的扩展槽或者扩展机箱插槽上、工控机底板插槽上、VXI和PXI机箱背板总线上,插入各种A /D, I/O等功能和仪器模块,构成测试系统。
目前各类标准总线功能模块和模块化仪器品种齐全且商品化程度高,因此系统集成容易。此类系统具有标准化、模块化、可靠性高、可重构等特点。
(2)专用计算机测试系统
专用计算机测试系统是将具有一定功能的模块相互连接而成。专用计算机测试系统又可分为2大类,一类是专业生产厂商设计生产的大型、高精度的专用测试系统;另一类是专业生产厂商生产的小型智能测试仪器和系统。
专用计算机测试系统最重要的特征是系统的全部硬软件规模完全根据系统的要求配置,系统的硬软件应用/配置比高。因此,系统具有最好的性能/价格比,在大批量定型产品中采用这种类型比较合适。根据所采用微处理器的不同,专用计算机测试系统又可分为标准总线计算机系统和单片机系统。
(3)混合型计算机测试系统
这是一种随着8位、16位、32位单片机出现而在计算机测试领域中迅速发展的结构形式。它由标准总线系统与由单片机构成的专用计算机测试系统组成,并通过各种总线(串行或并行)将2部分连接起来。标准总线系统的计算机一般称为主机,主机承担测试系统的人机对话、计算、存储和处理、图形显示等任务。专用机部分是为完成系统的特定功能要求而配置的,如各种数据的现场采集,通常称为子系统。
(4)网络化测试系统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总线技术将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功能的测试设备集成在一起,加上服务器、客户端以及数据库,组成测试局域网系统,通过网络化的虚拟仪器软件,共同实现复杂、相互组合的多种测试功能。网络型计算机测试系统的灵活性较大,可用多种方式及时地索取现场数据。
2 发展现状
测试系统采用标准总线硬软规范使得测试系统向开放性、集成化发展,推动了测试系统标准化、模块化、虚拟化等进程。目前测试系统可选用的、主流的标准总线包括ISA总线、PC I总线、VXI总线、CP2C I总线和PXI总线及工业现场总线等,其中VXI总线和PXI总线最具有代表性。
VXI总线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在VME总线的基础上扩展而成的仪器系统总线。VXI总线由于采用模块化开放式结构,易于扩展、重构和系统集成。它依靠有效的标准化,采用模块化的方式,实现仪器模块间的互换性和互操作性,使得不同厂商生产的测量模块能容易地组建一个高性能的测试系统。其开放的体系结构和即插即用方式符合信息产品的要求。缩短了测试系统的研制周期,降低了成本,减小了风险。因此,VXI总线一经问世便受到了测试界的认可并迅速得到推广。
VXI总线系统已在美国国防、航空航天、工业等领域得到较广泛应用。美国国防部对其三军武器维护维修的自动测试系统要求广泛采用现成的基于标准总线的COTS或商用硬件和软件产品。为了实现武器维护维修自动测试系统的标准化、通用化,陆海空军分别采用了综合测试设备(AFTE) 、联合自动保障系统(CASS) 、新型通用测试站(CTS) 。美国许多生产自动测试系统的公司正在把标准的ATLAS语言转换为面向目标的Ada语言,将Ada为基础的测试环境(ABET IEEE - 1266)转换为更广泛的测试环境(ABBET) 。ABBET是一种易于修改和扩充的模块化开放式结构,而VXI总线和其V ISA为能够满足这种环境的规范。为此,美国三军广泛使用VXI总线测量系统完成武器系统的维护维修,达到了降低费用、减少测试设备体积和提高测试效率等要求。
美军F - 22战斗机从生产制造测试到现场维护维修测试过程都采用了商用的通用自动测试系统。此系统采用了VXI总线产品硬件、ABET 软件、UN IX/POSIX/W INDOWS操作系统、局域网LAN、PC /工作站、专家诊断系统、可编程仪器标准指令( SCP I)等等。该系统具有体积小、价格低、测试速度高及性能高等特点。另外, VXI总线测试还广泛用于飞机测试、导弹测试、风洞数据采集、喷气发动机测试、工业生产过程控制和波音757, 767 和777客机测试设备等等。
VXI总线测试系统不仅涉及到电子测量领域,而且已延伸到微波、毫米波和通信领域。在数字域、频率域和时间域的测试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譬如通信卫星、雷达和电子对抗测试中的任意波形发生器、频谱仪、逻辑分析仪、网络分析仪、微波/射频模块等。VXI总线不仅在军事上获得了应用,而且还在通信、铁路、电力、石化、冶金等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全世界有近400 家公司在VXI总线联合会申请了制造VXI总线产品的识别代码,其中大约70%为美国公司, 25%为欧洲公司,亚洲仅占5%。在大约1300多种VXI产品中, 80%以上是美国产品,其门类几乎覆盖了数据采集和测量的各个领域。在市场方面, 2002年以前,美国VXI市场的总销售额虽然仍以每年30% ~40%的增长。近两年来,由于PXI和CPC I等产品的掘起,VXI产品销售增势已趋缓。
1997年美国国家仪器公司N I发布了一种全新的开放性、模块化仪器总线规范———PXI总线标准。PXI的核心技术是Compact PCI工业计算机体系结构、MicrosoftW indows软件及VXI总线的定时和触发功能。PXI总线其实是PCI在仪器领域的扩展,它将CompactPCI规范定义的PCI总线技术发展成适合于测量与数据采集场合应用的机械、电气和软件规范,从而形成了新的虚拟仪器体系结构。制订PXI总线规范的目的是为了将台式PC的性能价格比优势与PC I总线面向仪器领域的必要扩展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主流的虚拟仪器测试平台。
『叁』 labview在中国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学它有前景吗
关于前景可以回想一下, C语言和汇编语言的关系、汇编语言和机器码的关系。
labview和C语言等高级语言的关系也是这样,它只是技术发展更替的产物。
有一点现在计算机语言或者编程语言分门别类多而杂,很多的重复学习;而labview可以替代大多的主流语言进行编程。
就是学一种就能完成很多项目,相比要通晓N种语言,且要面对跟其他工程师语言不通而交流困难的障碍。这些labview是可以规避的。
可以把这些学习语言基础的时间放到研发、专攻上,而不是一直在初、中级工程师的水平上徘徊。
从简到繁,再从繁到简,任何一个发展历程都是这样的节奏。现在正处于“繁”这一层面,接下来回归到简单的过程中,更高级、应用更广泛、开发效能跟高的labview自然会是历史的选择。
详细的还是更专业、系统的去学习一下吧。
『肆』 labview 的发展前景潜力大吗
首先,Labview是一种图形化编译器,注重的是工控方向的科研or设备系统快速搭建;对内部面向数据流的专控制很直观很属快速,而界面交互&外观开发不是LV关注的重点。
优点:
入门快:控件集成度很高,只需简单连接就能使用。图形化编译易于理解;纠错和调试做的非常好,一般都能直达有问题的地方。而不像VS VC那样报错报的让人一头雾水。对新手而言,这一点很关键。
一个月左右就能做一般的项目;
面向仪器的数据控制采集和显示功能优化较好,便于此类型的开发or验证or研究
缺点:
控件提供的功能、属性都较其他语言/编译器少,尤其是界面控件。想开发出漂亮或者随心所欲的人机界面很难,比如动态右键菜单,控件嵌套效果,动画效果,十分麻烦。
硬件接口并不十分灵活。同样因为它的控件提供的可编辑功能较少。比如串口控件无法控制半双工通信;对NI自家的硬件支持很好很方便,但是那贵的不是一点半点。除非自己开发硬件,否则得有这个心理准备。
综上,如果你将来做工控or科研or系统设备,需要自己做上位机管理,却没有时间去精通C++,JAVA, .NET,并且也不需要太出彩的上位机交互界面-----------那么Labview很适合你。
『伍』 现在都用那个版本labview
要想了解LabVIEW版本的版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LabVIEW版本的变迁。下面就简单回顾一下LabVIEW最近的发展历史(也仅限于我能够收集到的版本),从这里也可以间接的体会到LabVIEW的发展速度有多快。
从LabVIEW的软件版本来看(我能收集到的),应该有LabVIEW 5系列、LabVIEW 6系列、LabVIEW 7系列和LabVIEW 8系列。发布年份可能有误,以NI为准。
LabVIEW 5.0 发布于:1998年
LabVIEW 5.1.1 发布于:2000年3月
LabVIEW 6.02 发布于:2001年2月
LabVIEW 6.1 发布于:2002年1月
LabVIEW 7.0 发布于:2003年5月
LabVIEW 7.1 发布于:2004年4月(同年8月,我开始使用LabVIEW)
LabVIEW 7.1.1 发布于:2004年11月
LabVIEW 8.0 发布于:2005年10月
LabVIEW 8.0.1 发布于:2006年2月
LabVIEW 8.20 发布于:2006年8月
LabVIEW 8.2.1 发布于:2007年3月
LabVIEW 8.2.1f4 发布于:2007年9月
LabVIEW 8.5 发布于:2007年8月
LabVIEW8.5.1 发布于:2008年4月
LabVIEW8.6 发布于:2008年8月
LabVIEW8.6.1 发布于:2009年2月
LabVIEW 2010 发布于:2010年8月
从NI的LabVIEW版本号,可以看出:
1、 系列号:5、6、7、8表示新的系列,软件结构或功能可能有重大改进(付费升级)
2、 版本号:5.x、6.x、7.x、8.x表示软件有新的内容或比较大的改进(付费升级)
3、 版本号:5.x.x、6.x.x、7.x.x、8.x.x表示软件较上个版本进行了修补(免费升级)
从上面的情况分析,我个人认为以下版本是最稳定版本。如果不准备马上升级的话,最好使用下面系列中相对应的版本。
LabVIEW 5.1.1
LabVIEW 6.1
LabVIEW 7.1.1
LabVIEW 8.0.1
LabVIEW 8.2.1
LabVIEW 8.5.1
LabVIEW 8.6.1
如果你手里只有2010和8.6的话,建议选用8.6。
『陆』 Multisim的发展历史
Multisim是加拿大图像交互技术公司(Interactive Image Technoligics简称IIT公司)推出的以Windows为基础的仿真工具,适用于板级的模拟/数字电路板的设计工作。它包含了电路原理图的图形输入、电路硬件描述语言输入方式,具有丰富的仿真分析能力。
工程师们可以使用Multisim交互式地搭建电路原理图,并对电路行为进行仿真。Multisim提炼了SPICE仿真的复杂内容,这样工程师无需懂得深入的SPICE技术就可以很快地进行捕获、仿真和分析新的设计,这也使其更适合电子学教育。通过Multisim和虚拟仪器技术,PCB设计工程师和电子学教育工作者可以完成从理论到原理图捕获与仿真再到原型设计和测试这样一个完整的综合设计流程。
Multisim发展简介:
加拿大EWB (Electrical Workbench)
EWB4.0
EWB5.0
EWB6.0
Multisim2001
Multisim 7
Multisim 8
Multisim 9
Multisim 10
目前在各高校教学中普遍使用Multisim2001,网上最为普遍的是Multisim 9,NI于2007年08月26日发行NI系列电子电路设计软件,NI Multisim v 10作为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包含于其中。
EDA在发达国家的应用状况
EDA就是“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的缩写技术已经在电子设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发达国家目前已经基本上不存在电子产品的手工设计。一台电子产品的设计过程,从概念的确立,到包括电路原理、PCB版图、单片机程序、机内结构、FPGA的构建及仿真、外观界面、热稳定分析、电磁兼容分析在内的物理级设计,再到PCB钻孔图、自动贴片、焊膏漏印、元器件清单、总装配图等生产所需资料等等全部在计算机上完成。EDA技术借助计算机存储量大、运行速度快的特点,可对设计方案进行人工难以完成的模拟评估、设计检验、设计优化和数据处理等工作。EDA已经成为集成电路、印制电路板、电子整机系统设计的主要技术手段。美国NI公司(美国国家仪器公司)的Multisim 9软件就是这方面很好的一个工具。而且Multisim 9计算机仿真与虚拟仪器技术(LABVIEW 8)(也是美国NI公司的)可以很好的解决理论教学与实际动手实验相脱节的这一老大难问题。学员可以很好地、很方便地把刚刚学到的理论知识用计算机仿真真实的再现出来。并且可以用虚拟仪器技术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仪表。极大地提高了学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真正的做到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些在教学活动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计算机仿真与虚拟仪器对教员的教学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高和促进。
理论教学――计算机仿真――实验环节
『柒』 labview哪个版本好
要想了解LabVIEW版本的版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LabVIEW版本的变迁。下面就简单回顾一下LabVIEW最近的发展历史(也仅限于我能够收集到的版本),从这里也可以间接的体会到LabVIEW的发展速度有多快。
从LabVIEW的软件版本来看(我能收集到的),应该有LabVIEW 5系列、LabVIEW 6系列、LabVIEW 7系列和LabVIEW 8系列。发布年份可能有误,以NI为准。
LabVIEW 5.0
发布于:1998年
LabVIEW 5.1.1
发布于:2000年3月
LabVIEW 6.02
发布于:2001年2月
LabVIEW 6.1
发布于:2002年1月
LabVIEW 7.0
发布于:2003年5月
LabVIEW 7.1
发布于:2004年4月(同年8月,我开始使用LabVIEW)
LabVIEW 7.1.1
发布于:2004年11月
LabVIEW 8.0
发布于:2005年10月
LabVIEW 8.0.1
发布于:2006年2月
LabVIEW 8.20
发布于:2006年8月
LabVIEW 8.2.1
发布于:2007年3月
LabVIEW 8.2.1f4
发布于:2007年9月
LabVIEW 8.5
发布于:2007年8月
LabVIEW8.5.1
发布于:2008年4月
LabVIEW8.6
发布于:2008年8月
LabVIEW8.6.1
发布于:2009年2月
从NI的LabVIEW版本号,可以看出:
1、 系列号:5、6、7、8表示新的系列,软件结构或功能可能有重大改进(付费升级)
2、 版本号:5.x、6.x、7.x、8.x表示软件有新的内容或比较大的改进(付费升级)
3、 版本号:5.x.x、6.x.x、7.x.x、8.x.x表示软件较上个版本进行了修补(免费升级)
从上面的情况分析,我个人认为以下版本是最稳定版本。如果不准备马上升级的话,最好使用下面系列中相对应的版本。
LabVIEW 5.1.1
LabVIEW 6.1
LabVIEW 7.1.1
LabVIEW 8.0.1
LabVIEW 8.2.1
LabVIEW 8.5.1
LabVIEW 8.6.1
『捌』 虚拟仪器的发展过程
1、GPIB→VXI→PXI总线方式(抄适合大型高精度集成系统)GPIB 于1978年问世,VXI于1987年问世,PXI于1997年问世。
2、PC插卡→并口式→串口USB方式(适合于普及型的廉价系统,有广阔的应用发展前景)PC插卡式于80年代初问世,并行口方式于1995年问世,串口USB方式于1999年问世。
综上所述,虚拟仪器的发展取决于三个重要因素。①计算机是载体,②软件是核心③高质量的A/D采集卡及调理放大器是关键。
『玖』 Labview是干什么的…能做些什么用说具体点…谢了
LabVIEW软件是NI设计平台的核心,主要用途用途:
1、测试测量,LabVIEW最初就是为测试测量而设计的,因而测试测量也就是现在LabVIEW最广泛的应用领域。经过多年的发展,LABVIEW在测试测量领域获得了广泛的承认。至今,大多数主流的测试仪器、数据采集设备都拥有专门的LabVIEW驱动程序,使用LabVIEW可以非常便捷的控制这些硬件设备。
2、程序控制,LabVIEW拥有专门用于控制领域的模块—LabVIEWDSC。除此之外,工业控制领域常用的设备、数据线等通常也都带有相应的LabVIEW驱动程序。使用LabVIEW可以十分方便的编制控制程序。
3、仿真,LabVIEW的仿真功能也十分强大,包含了多种多样的数学运算函数,特别适合进行模拟、仿真、原型设计等工作。在设计机电设备之前,可以先在计算机上用LabVIEW搭建仿真原型,验证设计的合理性。
4、开发速度快,完成具有相似功能的大型应用软件,熟练的LabVIEW程序员所需的开发时间,要远远短于C语言,因此,从项目设计周期考虑,可采用LabVIEW缩短开发时间。
(9)虚拟仪器的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虚拟仪器技术就是利用高性能的模块化硬件,结合高效灵活的软件来完成各种测试、测量和自动化的应用。灵活高效的软件能帮助您创建完全自定义的用户界面,模块化的硬件能方便地提供全方位的系统集成,标准的软硬件平台能满足对同步和定时应用的需求。
虚拟仪器实际上是一个按照仪器需求组织的数据采集系统。虚拟仪器的研究中涉及的基础理论主要有计算机数据采集和数字信号处理。目前在这一领域内,使用较为广泛的计算机语言是美国NI 公司的 LabVIEW。
Labview最新版本为Labview2015,包括基本版,完整版和专业版。从1986年到现在有近30年的历史,由美国国家仪器(NI)公司研制开发,广泛地被工业界、学术界和研究实验室所接受,视为一个标准的数据采集和仪器控制软件。
Labview类似于C语言开发环境,但是Labview与其他计算机语言的显著区别是LabVIEW使用的是图形化编辑语言,称为 “G” 语言,产生的程序是框图的形式,图形化的程序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编程时,基本上不写程序代码,取而代之的是流程图或框图。
『拾』 labview 提出背景
LabVIEW是一种通用的编程语言吗? 作者:Jeff Kodosky,LabVIEW之父 我经常听到,甚至有时关注于对LabVIEW的争论,即LabVIEW是一种通用的语言还是一种用于测量 和自动化的特定应用程序的开发环境。一方面,有经验的程序员指出了LabVIEW缺乏的流行编程语 言所具有的特性,但是另一方面,一些用户详细阐述了他们使用LabVIEW所建立的通用应用程序, 而完全没有使用任何数据采集或分析。 对LabVIEW用户的调查可能与最近一个非正式的对一个团队中的开发者的调查一致,这个团队中的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LabVIEW已具有足够的功能来被归为通用语言类,而且事实上,正是以这种方式 在使用它。LabVIEW被提到次数最多的不足是常用的递归和递归式数据类型,以及面向对象的结 构,但是这些都不是建立通用应用程序的严重障碍。 错误的问题 尽管有了调查结果,但是我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问题而且试图回答它会导致错误的方向。对我来 说,这有点像在问:汽车是不是用来就座的地方?当然你可以在汽车里就座,但是如果那是你利 用它所做的全部,那么你失去了拥有它可以得到的主要用途。一个较好的问题是:LabVIEW可以被 用作通用编程语言吗?或者更好的是:LabVIEW能够被用来创建通用的应用程序吗? 这个问题的新表述在什么被视为通用这个方面仍然是同样模糊的,但是它没有强调有时显得严谨 的争论,即LabVIEW是不是一种编程语言?一些人并不认为它是一种语言,因为它不是基于文本的 而且它不是顺序化的。更为奇怪的是,关于什么被看作是一种编程语言的这个问题上,那些具有 计算机科学背景的人持有最为狭隘的观点。 但是,经过改正后的问题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它将包容性转换到了正确的方向。换一种方式来 表达,即最初的问题间接地暗示了通用编程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更大的问题或者是测量和自 动化编程的一个父集,然而,实际上子集却在其他的方向。 通常,测量和自动化的程序必须处理所有与通用程序一样的问题,如数据结构和算法、文件I/O、 网络I/O、用户I/O和数据库存取、打印等等这些常见的问题。但是测量和自动化程序也必须处理 比通用程序更多的问题,例如物理I/O、实时性约束和硬件配置。它们也可以具有一些最为苛刻的 用户界面要求。测量和自动化程序处理了一个通用程序所处理问题的父集。 如果工具A和工具B可以被用于一定的任务集,但是工具B具有更多的功能可使它益于完成额外的任 务,哪一种工具是事实上更为通用的呢?这正是我们关于LabVIEW问题。LabVIEW适于测量和自动 化应用程序的能力不是来自于它的基本编程能力被某种方式所限制,而是因为它们经过了增强和 扩展。 这就是为什么有必要提出“LabVIEW能够被用来创建通用的应用程序吗?”这个问题而不是 “LabVIEW是一种通用编程语言吗?”。我们不希望通过把LabVIEW仅视为一种编程语言而限制了 它的范围或它将来的发展。 LabVIEW不仅仅是一种编程语言。它是一种高度交互式的开发环境用来快速设计原型和应用程序的 渐进式开发,从测量和自动化到实时嵌入式系统,再到通用场合。而且现在,LabVIEW具有了对 FPGA编程下载的能力,所以LabVIEW也是一个硬件设计工具。 数据流 LabVIEW的核心是结构化的数据流图。数据流已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已被深入地理解。事实 上,它是一个比流行的基于文本语言的控制流更为丰富的计算模型,因为它的本质是并行的,而 C/C++和BASIC则不是——它们必须依赖于对操作系统的库函数调用来实现并行机制。因此,编译 器不能确保代码的共享部分被适当地保护,这使得它难以建立并行程序。这些问题在LabVIEW中则 不存在。甚至一个初学者都可以设计一个高度并行的应用程序,而且无需额外的努力或知识就可 以自动地将它扩展至多个紧密连接的处理器。 数据流一直被倡导为一个用于商业应用程序的设计工具。它被改进为一种备选的计算机体系结构 来避免冯·诺依曼(von Neumann)瓶颈。数据流分析是优化编译器的核心。为什么应用程序不使 用数据流?一个数据流的自然表示是一个图形或图表,因此在鼠标和计算机图形产生之前,它几 乎是不实际的;一个数据流图的文本描述与对一个街道地图的文本描述类似,既耗时又容易产生 错误。但是现在,计算机速度不断加快,存储容量不断增长,计算机屏幕不断加大,直接进行交 互式的数据流图编辑是十分简单的。 有时当显示一个LabVIEW程序流图时,我听到一个问题,“代码在哪里?”,似乎如果不生成文本 代码那么图表就是不真实的。我不得不惊叹于我们整个工业是如何成功地让世界确信:我们对传 统编程工具的限制实际上是一个优点。事实上,它是一个严重的缺点,限制了程序编辑器和程序 编译器之间的连接以生成一个简单的ASCII流。人们在手拿一个音乐CD之时不会询问文本在哪里。 我们不会拥有或不需要一个CD的文本版本,因为我们拥有可以直接从一个的二进制存储格式(适 合于工具)来编辑和播放音乐的工具。视频也是这样。录像机记录和播放视频时无需任何作为中 介的文本表示。 因此为什么它不同于编程语言?历史上,拥有一个单独的编辑器和编译器是有必要的,而且最早 完成的事情是将它们通过最底层的通用点连接起来,即ASCII字符。随着机器变的越来越大和越来 越快,集成开发环境随之出现,但最底层的通用点却仍然存在。例如,一个程序文本缩进形式中 的有价值的信息完全被编译器忽略。许多对设计基于语法编辑器的尝试最终都失败了,因为按字 符编辑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于不可能达到按结构编辑的更高层次。编译器只是接受使用编辑 器直接汇编而成的7位ASCII字符流。我们在制作为人们使用的文本的时候使用不同的字体和颜色 及类型,但是却没有尝试将这些方面应用到我们的编程语言编辑器或编译器。 更为有趣的是,一些尝试过图形化和图像式编程模型的研究人员具有相似的有局限性的观点。编 辑器生成了编译器所解析的图像。这个2D图像是程序而且它打印在纸上与显示在屏幕上一样容易 理解。关于图像是如何构造的知识在编译器开始解析图像之时完全被它忽略。 LabVIEW采取了不用的方式。LabVIEW的数据流图比2D多一点,具有在需要时可弹出的有价值信 息,例如接线头,但是不会一直出现而混乱了图表。您可以打印出一个LabVIEW应用程序,但是更 容易在LabVIEW中观察和浏览它。编译器并不需要解析图表,因为它已经被解析了。编辑器在图表 被交互式构造时就构造了解析树。所有构造图形的用户行为也构造了解析树。传送至编译器或保 存在文件中的信息比屏幕上可视的图形更加丰富。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LabVIEW更像VCR模式而 不是文本编辑器模式。而且传送到编译器的数据越丰富,编译图表的速度就可能越快,以至于用 户几乎可以忽略它正在进行。这就意味着进行改变和试验之间的周期可以非常简短。 编译器的速度只是用户使用LabVIEW感受高效率的众多原因之一。因为编辑器构造了解析树,所以 它能够立即给出语法和语义的反馈,从而可以更早、更快的检测和改正错误。 编辑器具有一个丰富的操作集,可以通过直接操作来快速创建详细的用户界面。每个模块或VI都 拥有一个用户界面这个事实意味着每一阶段的交互式测试都易于完成,而无需编写任何额外的代 码。与传统编程工具相比,在LabVIEW中那些必须在有意义的测试之前完成的应用程序部分更少 了,这使得设计过程更加迅速。 甚至图表中的数据类型也易于使用。无需担心存储分配的细节即可安排和操作字符串和数组,这 意味着许多错误如丢失或重写内存都不存在。 LabVIEW中所有这些能力的最终结果就是极大地提高了效率。许多方面的证据表明相对于传统编程 工具效率提高了4到10倍。因此,这可能是导致不将LabVIEW视为一种通用的编程语言的最主要的 原因。它是一个更高级的设计工具,从台式机器到嵌入式处理器,再到FPGA。对整个LabVIEW社区 来说简单地将它称之为一种计算机语言也许是不公平的。 概要 随着LabVIEW的不断发展和进化,我们会继续提高效率和性能、扩展功能,并扩展可能在其上应用 的目标的数量。然而,我们不会被语言、编辑器、编译器、调试器、设备驱动器等之间的传统界 线所限制,因为我们相信通过从基本原理中重新思考这些情形可能在提高性能的同时减少复杂 性。而且通过与LabVIEW用户团体紧密合作,我们将会把这些可能变成现实。 所以,结论就是,LabVIEW是一个通用的编程语言吗?不,它的含义远远超越于此。LabVIEW能够 被用来创建通用的应用程序吗?绝对可以。 作者自传 Jeff Kodosky,1976年NI的合作创始人而且从那时起一直担任总经理。他在1978年被任命为公司 的副董事长。从1980年到2000任R&D部门的副董事长,而且最近被任命为NI 商业和技术伙伴。他之 所以闻名是因为他创建了LabVIEW,即公司的图形化仪器技术软件包。在1976年之前,他任职于 UT Austin 的ARL。Jeff从Rensselaer 理工学院获得物理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