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伊犁历史发展

伊犁历史发展

发布时间:2021-02-21 15:27:00

㈠ 新疆伊宁市的历史文化

伊宁市素有“塞外江南”“花城”“白杨城”的美誉。它是中亚腹地一个温馨的绿岛,风景秀丽,民俗风情浓郁,伊宁市建城于清朝乾隆年间(1762),乾隆赐名宁远城,寓远方安宁之意。南市区是伊宁市的老城区,位于城区南部,是伊宁市最早发展起来的城区之一,也是伊宁市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辖区有25个民族,核心区面积12.4平方公里。是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居民约1.8万户,总人口8.7万人。南市区内清水环绕,绿树成荫、绿化面积达41.3%。南市区的民居与环境建设保持着较为完整的街巷围绕沟渠水系灵活密布的传统风貌与格局,基本上都是造型别致、富有民族特色的庭院式民居,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和艺术价值的街区。南市区保留着一定数量的文物古迹,其中有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就是闻名的清朝乾隆年间建造的陕西大寺(1751年)和拜图拉大寺(1773年),距今有几百年的历史。文物点3处,另外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共8株。南市区风貌建筑区近百年的历程,记述了时代风云和历史变迁。在我市南市区近现代民居(寺院)数量众多、风格各异、保存较好,其中有几座近代民居分布集中,造型古朴、典雅、庄重,让人耳目一新。这些民居大多为欧式风格,兼有民族特色装饰,一般为一栋三至四间,屋前带廊沿。在其特有的双扇门、窗棂、廊沿和木柱均有造型古典、民族风情浓郁的木刻、木雕等装饰。这一座座老式民居(寺院)掩映在绿树成荫的南市区小巷中,为城市增添了不少珍贵的人文景观。
http://ke..com/view/281297.htm

㈡ 历史上新疆的伊犁有多重要

在众多史料记载当中,我们都能够看到大多数人对于新疆的伊犁都非常看重,无论做出怎样的牺牲,都不能丢失伊犁这样的地方,这也让如今更多的人都非常好奇,新疆的伊犁对于我国到底有着怎样的重要性?新疆在古代身为边塞是非常被看重的地点,对于当初的伊犁来说,也正是祖国一道非常重要的屏障,只有伊犁的存在,才能够保护好我国的疆土面积。

古代战士频发是为了能够为彼此的国家都争夺一席之地,让自己的国家更加富饶,当然对于我国来讲,为了能够保护好自自己的疆土面积,即使有再多的人发动战争,也都会拼力保护好国家,保护好伊犁。

㈢ 伊犁河到至今的历史

伊犁河流域先秦为塞抄种游牧地,汉为乌孙地,受辖于西域都护府。中国史书对伊犁河记述甚早,《汉书·陈汤传》作伊列水;《唐书·突厥传》作伊丽水;元为察合台汗封地,《元史》及耶律楚材《西游录》均作亦刺河;据《西域同文志》称,“准语伊犁即伊勒,光明显达之谓”。

㈣ 伊宁县的历史沿革

新石器时代末期,境内北部丘陵前缘一带已有人类生息。
春秋、战国、秦时,伊宁县境内属塞地。
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伊宁县纳入版图。
西汉迄晋为乌孙,南北朝时期为悦般,隋末唐初隶属西突厥。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唐灭西突厥,其地设嗢鹿州都督府,隶属安西都护府(公元702年改隶新设的北庭都护府)。
五代十国时为九姓乌护属地。
北宋属喀喇汗王朝西回鹘国。
南宋、金时期为西辽属地。
元太祖十四年(1226年),成吉思汗分封诸子,其地归属封授给次子所建的察合台汗国。
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察合台汗后裔歪思弑兄自立,率部西迁伊犁河谷,改国号“别失八里”为“亦力把里”。明末清初,准噶尔部崛起,称雄天山南北,在伊犁河北岸建固勒扎都冈,都冈建筑金碧辉煌,俗称“金顶寺”,成为准噶尔封建贵族会盟之地。
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后,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在伊犁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管理新疆天山南北以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筑“伊犁九城”,其中在固勒扎筑宁远城,并陆续从南疆乌什、叶尔羌、和田、哈密、吐鲁番等地增调维吾尔人来伊犁分拨屯种,史称“回屯”。
同治四年(1865年),伊犁爆发反清起义,九城失陷,同治五年(1866年)在宁远城建立“伊犁塔兰奇苏丹国”地方割据政权。
同治十年(1871年年)七月一日,沙俄乘伊犁内乱边防疏守之机,入侵占领伊犁。
光绪七年(1881年),清政府从沙俄手中收回了残破的伊犁,伊犁回归祖国。
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在宁远城设伊塔兵备道,并设同知衙门与伊塔道共同治理伊犁。
光绪十四年(1888年)设宁远县,隶属伊塔道伊犁府,管辖伊犁府除绥定县以外的广大地区。
民国三年(1914年),宁远因与湖南、陕西、辽宁、甘肃等省宁远县犯重,更名为伊宁县。
民国六年(1917年),伊犁道分设伊犁、塔城两道,后伊犁道改为行政区,伊宁县隶属之。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以喀什河为界析置巩留县,伊宁县辖5个行政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伊犁、塔城、阿勒泰爆发三区革命。
1949年9月25、26日,新疆和平解放。12月中旬,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伊宁县城。1950年6月,伊宁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隶属伊犁专员公署。
1951年,伊宁县伊犁河南坎区6个乡划归宁西县。
1952年5月23日,政务院批准设立伊宁市,县城5个区析置划归伊宁市,时县辖9个区。
1953年,伊宁县六区七乡(库色木契克乡)划归博乐县、八区三乡(玛勒巴扎)划归伊宁市。
1955年3月,伊犁专署建制撤销后,伊宁县与伊犁地区其余7县1市成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县(市)。
1957年,伊宁县城迁驻吉里于孜。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各区改设为红旗、胜利、红星、团结、天山、十月、火箭、新路、灯塔(年底撤销)、五一共10个公社,到1962年又先后成立第一、第二、第三公私合营牧场。
1966年1月,麻扎乡(原尼勒克县东风公社4个大队)由尼勒克县划归伊宁县。
1975年,红旗(巴彦岱)公社、反修(界梁子)牧场划归伊宁市。同年恢复伊犁地区行政公署,伊宁县归其领导。
1978年,各公社改以驻地命名。1979年伊犁地区建制再度撤销,伊宁县复为伊犁州直属县。1980年9月,十月公社析置成立萨木于孜公社。1981年12月,“文化大革命”时期成立的伊宁县革委会被撤销,恢复成立县人民政府。
1985年1月,伊犁地区行政公署建制再次恢复,伊宁县隶属之。
2001年伊犁地区行政公署建制第3次被撤销,伊宁县再度成为伊犁州直属县。
2004年9月,潘津、达达木图两乡又划归伊宁市。
2014年10月21日,自治区政府(新政函[2014]187号)同意撤销英塔木乡,设立英塔木镇。调整后,全县辖3个镇、15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吉里于孜镇、墩麻扎镇、英塔木镇、胡地亚于孜乡、吐鲁番于孜乡、喀拉亚尕奇乡、愉群翁回族乡、阿热吾斯塘乡、巴依托海乡、维吾尔玉其温乡、萨木于孜乡、喀什乡、麻扎乡、温亚尔乡、阿乌利亚乡、曲鲁海乡、武功乡、萨地克于孜乡。

㈤ 伊犁的来历与本地特产,人文等.......

伊犁得名于伊犁河(光明显达,形容河水在太阳照耀下碧波粼粼),最早见《汉书》,史称伊列、伊丽、伊里等名。清乾隆年间定名伊犁。《西域同文志》中,伊犁为准语,取义于“犁庭扫闾”(意即将庭院犁平整用来种地,把里巷扫荡成废墟),寓意平定准噶尔功盖千秋,西陲从此永保安宁。答案补充
古代的伊犁,泛指伊犁河流域以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最早见于我国史册的伊犁民族是塞人,西汉时伊犁为乌孙国属地,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唐朝政府命苏定方为伊丽道大总管,进军伊犁,统一了西域。其地置州、府,隶属安西都护府,唐武周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改隶新设置的北庭都护府。元末明初建别失八里汗国,王都在今伊宁市附近的伊宁县境,伊犁自此成为西域的政治中心。清代统有伊犁,始于乾隆年间对准噶尔封建贵族叛乱的平定。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政府在今霍城县惠远乡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统辖天山南北各路驻防城邑及归附清朝的中亚和哈萨克族各部。答案补充
伊犁特产:薰衣草、伊犁天马、伊犁苹果、花粉、山花蜜、蜂王浆、花粉、山花蜜、蜂王浆、沙木沙克小刀、铜制沙玛瓦、哈萨克族刺绣...答案补充
丰蕴的人文历史 淳朴的民族风情 美丽奇特的自然风光、 丝路明珠 塞外江南 果子沟 塞里木湖 霍尔果斯口岸、 林则徐纪念馆...

㈥ 新疆伊犁改革开放三十年都发生什么变化了 跪求~急需啊~

改革开放30年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族人民在州党委、州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方针政策,经济社会事业有了全面的进步。

一、农业发展成就瞩目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首先对农业和农村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的农业生产力。到2007年,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78年的84.91%下降到58.16%,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的比重由1978年的15.09%增加到41.84%;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43.17万吨发展到135.11万吨,油料产量由1.58万吨增加到11.18万吨,棉花产量由126吨增加到1.2万吨,甜菜产量由0.06万吨增加到199万吨,亚麻产量由356吨增加到 5.36万吨,肉类总产量由1.91万吨增加到19.38万吨,奶类产量由1.17万吨增加到42.66万吨,羊毛产量由4858吨增加到1.62万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10元增加到2007年的3903元,增长34.5倍。

(二)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违背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片面强调粮食生产,忽视多种经营,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农业和农民收入的提高。1978年,州直农林牧渔总产值中,农业所占比重高达68.9%,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仅为31.1%。改革开放以来,伊犁州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逐步突破了农村经济就是农业、农业就是种植业、种植业就是粮食的单一结构,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逐步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乡镇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整个农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繁荣局面。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有所调整,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迅猛发展,到2007年,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比重减少到50.6%,比1978年下降18.3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比重增加到44.91%,比1978年增长了15.71个百分点。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农村就业结构的优化,加速了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

1、种植业

伊犁州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作物,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改善农业投资环境,使伊犁州直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伊犁河谷粮食播种面积在全疆排第二位,玉米排全疆第二位,大豆排全疆第一位;油料排全疆第一位;甜菜排全疆第一位,亚麻排全疆第一位,列全国第二位。目前伊犁河谷已是国家及自治区重要的粮、油、糖基地,大豆、亚麻的生产大区。全国最大的甜菜制糖区,全国第二大亚麻生产区。自治区最大的大豆生产区、三大优质水稻生产区之一,全国最大的红地球葡萄生产基地。

2007年,州直播种各类农作物494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35.11万吨,比1978年的43.17万吨增加91.94万吨。其中:小麦总产达36.66万吨,比1978年的25.82万吨增长42%,单产由89公斤/亩提高到324公斤/亩;玉米总产达83.57万吨,比1978年的15.27万吨增长5.5倍,单产由212公斤/亩提高到803公斤/亩;甜菜总产由1978年的0.06万吨增加到199万吨,单产由575公斤/亩提高到4080公斤/亩。2007年州直共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4个,认定面积126.1万亩,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逐步建立,初步形成以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为骨干、县级检测站为基础的农产品检验检测网络。“绿源”、“特绿”、“伊惠”牌蔬菜,“茁由”牌花生和“西域龙珠”牌葡萄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2、畜牧业

按照“牧业大州”的发展战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畜牧业持续发展,畜产品产量有了显著提高。2007年按当年价计算牧业产值达到34.25亿元,比1978年提高了30倍,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44.91%。肉、奶、毛和禽蛋产量分别由1978年的19058吨、11670吨、4858吨和586吨增加到2007年的19.4万吨、42.7万吨、1.62万吨和5.67万吨,水产品产量由1978年的84吨发展到1.19万吨;“十五”期间,肉、蛋、奶人均占有量分别达到56.1千克、19.3千克和119.5千克。目前,州直畜牧业全面发展,肉类、奶类、禽蛋产量居全疆首位,人均占有量超过全疆平均水平,畜产品结构逐步优化,畜牧业已成为农牧民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

总体来看,畜牧业已发展成为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由偏重产量增长向质量和产量并重的方向转变,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保护生态环境已逐步摆上畜牧业发展的议事日程,州直畜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目前州直已具有屠宰及肉类蛋类加工企业14家,乳制品企业17家,初步形成乳业、肉类、生物制药、皮革、禽蛋、饲料、草业等相关产业。

3、林果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开展,坚持以农田林网化建设为中心,以道路林带为骨架,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突出重点"的原则,大搞四旁绿化,加快了乔、灌、草、网、片、带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建立了一定规模的用材林和逆温带经济林基地,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林业五大工程在的全面实施,全民义务植树的不断深入,平原绿化的达标,特色林果业和非公有制林业的崛起,林业建设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到2000年伊犁州直全面实现灌区农田林网化,60%的县市实现平原绿化达标,90%以上的农田得到森林的庇护并保持稳产高产。2007年,州直林果总面积已发展到56.31万亩,林果业总产量由1978年的1.53万吨增加到10.97万吨,总产值由13883万元增加到32214.26万元,林果业增收占农民当年增收的10.88%。

截至2003年,伊犁州直共完成人工林造林面积259.39万亩,平原人工林保存面积112万亩。完成河谷林封育89.1万亩,累计完成义务植树2.2亿株,参加义务植树7300万人次,2007年州直森林覆盖率达到10%。

4、农机

改革开放以来,伊犁州直农机装备总量大幅度增加,农机总动力达97.08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5.83倍,农机化作业水平稳步提高,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9.4%、94.4%、57.3%。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7%,分别比1978年提高了6.1、22.4、21.7、16.7个百分点。小麦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玉米机收和水稻机插水平分别达到10.2%和25%。

5、乡镇企业

伊犁州直乡镇企业在州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加大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力度,提高了乡镇企业的整体水平,实现了乡镇企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截止2004年底,州直乡镇企业已发展到煤炭、机械制造、农畜产品加工、食品、酿造、饲料、纺织、皮革、木材加工、印刷、乳品、塑料制品、水泥、,建筑建材、电力、冶炼、自来水等多种工业行业。企业个数达47005户,其中集体企业145户、股份合作企业1O户、联营企业11户、有限责任公司50户、股份有限公司6户、私营企业1287户、个体37358户、外资企业2户。州直乡镇企业工业园区发展迅猛,2007年州直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28.7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14.47亿元,上交税金2.44亿元,利润总额7.25亿元,从业人员达到13.99万人,乡镇企业劳动者报酬10.58亿元,农牧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工资性收入726.4元,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牧民就业增收。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30年来,党和政府千方百计增加农业投入,国家预算内农业基建投资、财政支农资金、农业信贷资金逐年增加,农业利用外资也迈出可喜步伐。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国家集中投资建设了一大批关系全局的重大农业、林业、水利建设项目。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工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重点防护林及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已经或正在发挥效益,群众性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迭起,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田排灌能力大大提高,种子工程、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截至到2004年,我州建成大中小型水库89座,总库容达到10.9亿m3,建成水闸140座,建成堤防905km,建成干、支、斗、农四级渠道6.4万km,其中防渗渠2.5万km,各类渠系建筑物10.5万座,建成配套机井6373万眼,年提水量5.2亿m3,灌溉面积达到928千公顷,其中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40千公顷。解决了全州195万人的饮水困难及723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初步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达到59千公顷,水产品总量达到1.5万吨,年产值1.05亿元。开展了伊犁河、额尔齐斯河两条重要国际河流的综合规划和一大批牧区生态保障、防洪、水资源和水土保持等专业规划,有效的指导了全州的水利建设。这些都极大的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稳步增长。

(四)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速贫困地区农业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明确划定了贫困地区,确定了由国家和省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开始了有计划、大规模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并从扶贫战略上实现了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重大转变。国家逐年增加扶贫投入,扶持贫困地区进行基本农田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发展农业生产,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特别是从1993年开始,全面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解决农村剩余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经过多年努力,贫困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生产迅猛发展。

二、工业化取得显著成果

30年改革开放,伊犁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纺织、制糖、制革、乳品、食品、饮料、卷烟、煤炭、黄金、电力、建材等三十多个行业。培育了红河卷烟厂、中粮四方糖业、康尤美大豆、康达粮油、奎屯西龙土工、新疆奎开电气、南岗水泥、乌苏啤酒、沙渴乳业、肖尔布拉克酒业、伊犁钢铁等一批科技含量高、规模大、效益好的名牌企业。2007年州直生产总值达到235.6亿元,比1978年增长18.9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4.7亿元,比1978年增长29.9倍;固定资产投资108.98亿元,比1978年增长342倍。

州直“十五”期间工业年均增速为16.52%,比“九五”时期平均增速高6.15个百分点。特别是2005年以来,州直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业经济取得长足进步,第二产业完成生产总值61.43亿元,比重超过了一产和三产,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变化明显,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工业对GDP的贡献不断加大。

1、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结构更趋合理

“十五”期间,州直累计完成地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5.49亿元,是九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92倍,是伊犁州直成立45年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18倍。随着铁路、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成,使各方面的条件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的建设以及中哈铁路面临的接轨,将使伊犁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伊犁州已经具备了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2005年州直生产总值达到165.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了68.6%,“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0.2%,特别是“十五”后两年生产总值增长达到l4%,创历史最好水平。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6.3:37.2:36.5。工业经济快速高效运行,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61.43亿元,年均增长17%,培育了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了一批新兴产业,改造和提升了一批传统产业。

3、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企业发展活力增强

从l990年9月起开始第二轮承包,企业改革进入制度创新阶段,对州直大中型企业实行技术改造,促进了一批重点企业的发展。到2001年底,企业改制面达到97%。增强企业的生机和活力,促进自治州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通过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引进了中粮集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促进了伊犁州直工业经济综合实力的快速提升。加快了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和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企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作用明显。

4、发展条件显著改善,产业发展蓄势待发

2000年,伊犁州直全部电力装机容量仅为188MW,发电量仅为6.8亿KWH,十五期间,州直加大了对电力行业的投资力度,累计完成投资28亿元。伊犁州直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102万KW,年发电量可达到30亿度以上。围绕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伊犁河谷已经成为新疆重要的能源基地。

十五期间,南岗大化工、伊河矿业、伊能公司碳化硅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和投产,优势资源开发规模迅速扩张。绿色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随着新疆卷烟厂“十五”技改项目;伊宁市安琪酵母年产8000吨高活性干酵母项目;马利食品4000吨干酵母4000吨鲜酵母项目等一批生产规模大、工艺先进、产品科技含量高的大中型工业项目相继建成和投产,新建项目对经济拉动作用凸显,推进了州直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5、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加大、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了全面改造,提升了现有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新疆卷烟厂、中粮四方糖业、金鹰亚麻、康尤美油脂、云森纺织、肖尔布拉克酒业、南岗建材等一批传统产业得以改造提升;山东新汶矿业集团煤化工、伊犁特大化工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在积极推进。通过同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联合、合作和嫁接改造,钢铁、卷烟、纺织、乳业、粮油、饲料、特色产品加工等传统行业结构调整加快,成效显著,企业实力不断增强。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6、中哈合作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外向型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伊犁州直从1989年的一家外贸企业发展到2005年底的160多家外贸进出口企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一批如龙华、兴边、新联、伊鑫等规摸较大的外贸流通企业。“十五”期间,伊犁州直外贸实现了快速发展,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达19.64亿美元,年均增长100.3%; 2005年,州直外贸进出口额是十五期间发展最快的一年,创历史最好水平,共完成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9631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6.5%。边境小额贸易额占到了对外贸易额的80%以上。

1989年伊犁州外贸公司与哈萨克斯坦签订的130万元人民币的羊皮“来料加工”合同拉开了伊犁州直对外加工贸易的序幕。从2003年开始州直外向型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个针对中亚市场的外向型产业,一批有实力的企业落户伊犁。截至2005年底州直注册的外向型企业有29家注册资金5.6亿元,投资总额22.8亿元,出口额占州直出口总额的13%,形成了一批外向型企业,有19个外贸企业利用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对26个商标进行了境外注册,其中,“斐姬”(番茄酱),“恒德”(方便面)“源源”(油漆)、“alio”(塑料袋)等商标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颇具影响。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场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2005年外贸依存度已高于全疆水平23.1个百分点,在全疆已处于领先地位,外向型经济的雏形已经显露。

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是中哈两国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开展经济合作和交流的示范项目。是世界上第一个跨境合作项目,按照总体规划,中心区内的项目建筑面积将达到252万平方米,总投资额将达到150亿元。截至目前,合作中心区内的10个单项规划和设计已经完成,配套区已入驻20家工厂,道路、供排水、电力等设施已陆续开工建设。中心的建设为招商引资工作和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提供更为广阔、快捷的平台。

三、文教卫生事业取得新成就

到2007年底,全州普通高校招收学生3795人,在校生11753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9484人,职业中学在校生5610人,普通高中99所,招生2.98万人,在校学生8.51万人。州直普通高校招收学生530人,在校生1123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7021人,职业中学在校生3115人;普通高中58所,招生1.68万人,在校学生4.72万人。

全州普通初中316所,在校生17.28万人,小学718所,在校生35.19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58%,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7.29%;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91.16%。州直普通初中167所,在校学生10.75万人。小学437所,在校生22.69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77%,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7.82 %;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90.2%,普通初中学生辍学率,下降0.62个百分点,初中毕业升入普通高中升学率48.1%。

全州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11646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377人,全年扫除青壮年文盲4569人。州直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3780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220人,全年扫除青壮年文盲832人。

全州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5个,群众艺术馆3个,公共图书馆27个,博物馆4个。州直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群众艺术馆1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3个。全州共有广播电台(地市级台)1座,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6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2.77%;电视台(地市级台)1座,电视发射和转播台275座,卫星收转站9692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0.82%。州直共有广播电台(地市级台)1座,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84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0%;电视台(地市级台)1座,电视发射和转播台93座,卫星收转站3984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1.17%。

2007年末全州卫生机构实有病床1.36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85万人。州直实有病床0.96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45万人。

2007年末全州总人口434.2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47.47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57%。人口出生率18.82‰,死亡率4.12‰,自然增长率14.7‰。州直年末总人口270.2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64.57万人,占州直总人口的60.9%。人口出生率22.19‰,死亡率4.45‰,自然增长率17.74‰。全州人口计划生育率为99.86%,其中州直为99.88%。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展望“十一五”,伊犁将成为21世纪新疆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和增长龙头。2010年、2012年GDP分别达到350亿元、450亿元,工业增加值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实现工业增加值分别突破140亿元、185亿元。2010年—2020年州直GDP年均增速将达到15%以上,到2020年实现GDP达到1296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60亿元,人均GDP达到41806元,超过西部平均水平,与全疆水平基本持平,与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㈦ 伊犁以前是什么样的

绿洲影剧院、伊犁饭店、天马标志、老鹰雕塑,这些包含了城市的记忆,凝固着特色文化、历史传统、人文精神,具有“珍藏”和保留的价值。可以说,老建筑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历史教科书。

1988年,为了改善西大桥交通枢纽行车混乱的状况,在连接东西解放路处修建了直径50米的交通环岛,岛中心矗立着伊宁人曾经引以自豪的标志雕塑———鹰。

1991年,解放西路师范学院至原天马转盘路段改建为三块板路,与师范学院路口接通,并修建了天马转盘,在转盘中矗立了伊犁的标志雕塑———天马。

2003年,为改变西大桥因交通环岛产生的交通阻塞问题,拆除了交通环岛,并对此交叉口进行了二次改造。

2004年,拆除天马转盘。 1956年兴建的伊犁饭店,1961年兴建的绿洲影剧院,上世纪90年代初建设的“大世界”客运站,无不给“老伊犁”人留下美好的回忆,如今都被改造成了现代的商业项目,那些能够体现“老伊犁”特点的建筑正在逐步消失,各种富有民族风情的民居逐年减少,尤是一些伊斯兰文化浓厚的民宅,佛教色彩鲜明的古建筑,红墙铁皮顶东正教特点明显的俄式房屋,不是被拆就是被改造得面目全非,不伦不类,就连最能代表伊宁市生态特色的参天白杨也开始萎缩减少。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建的伊宁十大建筑如伊犁饭店、绿洲电影院、红旗大楼等很有时代特点的建筑,目前被拆得所剩无几,尽管拆迁或砍伐有各种合理的理由。

“老伊犁”人经常感叹,过去,城内到处是曲径弯弯清澈的明渠,马路两旁是笔直高大的白杨,小巷内是一户户葡萄架掩映下的民居。每到傍晚就会坐在白杨树下聊天,到维吾尔族群众家的庭院里做客,别提有多么清新舒适了。

经济与文化是城市的两大支撑体系,两者互为因果,齐头并进方能和谐发展,城市才有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才能激发经济活力,才有魅力可言。目前,在我们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要多借鉴经验,应该考虑多保留自己的特色,让美丽的伊宁有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一个风情浓郁的浪漫之地。

㈧ 新疆伊宁市的历史

伊宁市素有“塞外江南”“花城”“白杨城”的美誉。它是中亚腹地一个温馨的绿岛,风景秀丽,民俗风情浓郁,伊宁市建城于清朝乾隆年间(1762),乾隆赐名宁远城,寓远方安宁之意。南市区是伊宁市的老城区,位于城区南部,是伊宁市最早发展起来的城区之一,也是伊宁市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辖区有25个民族,核心区面积12.4平方公里。是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居民约1.8万户,总人口8.7万人。南市区内清水环绕,绿树成荫、绿化面积达41.3%。南市区的民居与环境建设保持着较为完整的街巷围绕沟渠水系灵活密布的传统风貌与格局,基本上都是造型别致、富有民族特色的庭院式民居,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和艺术价值的街区。南市区保留着一定数量的文物古迹,其中有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就是闻名的清朝乾隆年间建造的陕西大寺(1751年)和拜图拉大寺(1773年),距今有几百年的历史。文物点3处,另外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共8株。南市区风貌建筑区近百年的历程,记述了时代风云和历史变迁。在我市南市区近现代民居(寺院)数量众多、风格各异、保存较好,其中有几座近代民居分布集中,造型古朴、典雅、庄重,让人耳目一新。这些民居大多为欧式风格,兼有民族特色装饰,一般为一栋三至四间,屋前带廊沿。在其特有的双扇门、窗棂、廊沿和木柱均有造型古典、民族风情浓郁的木刻、木雕等装饰。这一座座老式民居(寺院)掩映在绿树成荫的南市区小巷中,为城市增添了不少珍贵的人文景观。

㈨ 新疆在历史上的变迁

新疆,最原始的称呼是柱州,今天新疆大部分地区从中国西汉一直到魏晋南北朝都属于中国版图,唐朝再次纳入中国版图,元朝时为蒙古族察合台汗国地,清朝时再次纳入中国版图。汉称西域,意思是中国西部的疆域,这一名称自西汉出现于我国史籍。不时被北方游牧民族侵占。最后一次被侵占是在明清换代时期。1757年,清乾隆帝再次收复故土,把这片土地命名为“新疆”,取“故土新归”之意。
清朝乾隆24年合并天山北麓及天山南麓,改称伊犁。1884年设立新疆。辖境相当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今天新疆大部分从中国西汉一直到西晋都属于中国版图,南北朝时期也对当时各个中央王朝臣服,关系良好。唐朝设置安西及北庭大都护府,西域依旧纳入中国版图,且面积也扩大到里海流域。元朝在今伊犁河流域曾设置阿里麻里(阿力麻里)行省,但不久就并入察合台汗国。又在阿姆河南岸曾设立行省。今乌鲁木齐一带曾设置别失八里行省,后一度被察合台汗国占据,后期重新成为元朝的辖地。元朝时部分为蒙古族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地,明朝时再次纳入中国版图,因“新开辟的疆域”而称新疆。唐宋为西域;元明为察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地;清统一其地,其北部称回部、南部称准部,合称回疆,设伊犁将军,又以其为新辟疆土而称新疆(其时贵州新辟疆土亦称新疆);清末设新疆省,是为新疆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后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主要城市:乌鲁木齐、克拉玛依、昌吉、塔城、伊宁、库尔勒、阿勒泰、阿克苏、喀什。

与伊犁历史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