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荆轲的历史意义

荆轲的历史意义

发布时间:2021-02-21 10:54:04

㈠ 评价历史人物荆轲

历史评价
司马光:“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故扬子论之,以要离为蛛蝥之靡,聂政为壮士之靡,荆轲为刺客之靡,皆不可谓之义。又曰:‘荆轲,君子盗诸!’善哉!”
苏轼:“荆轲不足说,田子老可惊。燕赵多奇士,惜哉亦虚名!”
陆游:”采药游名山,物外富真赏。秋关策蹇驴,雪峡荡孤桨。还乡忽十载,高兴寄遐想。梦行河潼间,初日照仙掌。坡陀荆棘冢,狐兔伏蓁莽。悲歌易水寒,千古见精爽。国雠久不复,惊觉泚吾颡。何时真过兹,薄酹神所飨。“
朱熹:“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刘克庄:”把袖谋几售,开图计忽穷。空贵千古恨,不中祖龙胸。“
高斯得:”夜读荆轲传,掩卷喟然叹。结交天下士,贤哉太子丹。报秦一片心,秋莲孤剑寒。介绍田先生,得结荆卿欢。太子一语疑,先生甘自残。荆卿欲藉手,临事敢开口。走见樊於期,愿借将军首。将军搤揽言,念此固已久。得复平竹仇,性命何足有。四雄英烈风,精诚凌白虹。函关初未入,气已吞祖龙。其事虽不就,简牍光无穷。奈何今之人,蹙缩如寒虫。“
钱谦益:”匕首无功壮士丑,函封可惜将军首。秦庭一死谢田光,社稷何曾计存否。不知秦王环柱时,舞阳在前何所为。当时太子不早遣,待客俱来应未知。“
赵翼:“自战国豫让、聂政、荆轲、侯嬴之徒,以意气相尚,一意孤行,能为人所不敢为,世竞慕之。”
龚自珍:”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2、人物介绍
荆轲(?—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古时“荆”音似“庆”)。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人,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
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燕太子丹、高渐离等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之地图,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

㈡ 你知道荆轲刺秦王的历史经过是怎么样的吗

起源-公元前277年

公元前227年的某一天,在秦朝都城咸阳的王宫里,即将举行一场盛大的仪式,这一天,秦王嬴政用当时最隆重的“九宾礼(由九位迎宾赞礼的官员延引上殿)”,这一天在整个咸阳王宫里面,可以说是喜气洋洋,整个宫廷中间弥漫着一种喜气;但是,这一场秦王嬴政用最盛大礼节迎接的场面,最后尽演变成为一场悲剧、闹剧。

秦始皇画像

缘由

原来,这一天,是在举行一个国家的受降仪式,因为这个时候,秦王嬴政继位以后,他已经灭掉了战国七雄中的韩国、赵国,而且他的大军已经逼近了燕国国界,而这个时候派来的使者恰恰是燕国的两个使者(荆轲、秦舞阳),这两个使者带来了两件让秦王嬴政非常高兴的东西,一件是人头,一件是地图,这两样东西并非一般,这个人头是秦王嬴政最恨的一个叛将樊於期(秦国叛将)的人头,而地图是当时燕国最富庶的一个地区督亢(督亢地区,位于现今的河北固安、涿州一带,督亢地区土地肥沃,在当时是燕国最富庶的地区)的地图;有了这两种贵重品,秦王嬴政既能解恨,又能一览燕国督亢的地理形势的状况,而且,在古代,地图有着战略意义,在战争中的地图作用意义重大,不仅如此,献上督亢地图,这意味着燕国的举国投降;综上,有如此重大的事件,所以秦王接见荆轲设置了九宾之礼。

荆轲刺秦王

事件

仪式正式开始,九宾礼导引着燕国的两位使者出场,此时荆轲端着一个装有樊於期人头的盒子,秦舞阳(据说此人很牛叉,13岁开始杀人!)拿着地图慢慢进入了秦廷;此时秦舞阳看见戒备森严的秦廷后,顿时面如土色;当时也被秦朝的群臣觉得有所不妥,因为如果是来投降的,没必要这么如此;当然,荆轲也发现了,荆轲就回头看了看秦舞阳,然后就笑着给秦王做了一个解释,大意是:“秦舞阳没见过世面,初次见天子,略为紧张,希望秦王理解,让秦舞阳一共上大殿”,此时秦王嬴政看了一下镇定自若的荆轲跟浑身颤抖的秦舞阳,最后还是决定让荆轲拿着地图上殿,秦舞阳被拒之殿外;随后荆轲从秦舞阳手里取过地图,登上大殿;荆轲拿着地图到秦王面前,慢慢展开,到地图末端时,突然出现了一个匕首(历史名言叫“图穷而匕首见”),这把匕首是当时最著名的匕首,叫做徐夫人匕首,并且还泡了毒液,可谓是“见血封喉”,只要被这把匕首划破了皮,立马就死;秦王发现是匕首之后,立马陡然一惊,荆轲立马用左手抓住了秦王的袖子,右手就攥着匕首,直接刺向秦王的胸膛;此时秦王疯狂的挣扎,断袖而跑;此时秦王的御医夏无且用着自己的药箱向荆轲砸了过去,为秦王争取了逃跑的时间,随后秦王马上用空余的时间拔出了自己长达7尺(1.62米)的长剑,一剑砍下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倒下后,向秦王扔出了手中的匕首,呵呵,没打中。。。随后被秦王连刺8剑,这时候殿外的武士冲进来,乱剑齐刺,荆轲就此毙命。

结语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悲壮动人、传诵千古的历史故事;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刘伯承将军挽叶挺诗“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未尝不含褒荆轲之意。

㈢ 荆轲刺秦王,荆轲这样做对历史的进程有什么影响

事实证明,加快了统一大业

㈣ 荆轲刺秦王有什么积极的历史意义

强敌压境,燕国复危在制旦夕,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这件史事。通过“私见樊於期”,“易水送别”,秦廷行刺等情节,塑造了荆轲这位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有勇有谋、视死如归的古代侠士形象。荆轲刺秦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千百年来,被受压迫的人们敬仰的原因,在于他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去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

㈤ 分析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意义 500字

强敌压境,燕国危在旦夕,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本文记的就是这件史事。通过“私见樊於期”,“易水送别”,秦廷行刺等情节,塑造了荆轲这位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有勇有谋、视死如归的古代侠士形象。荆轲刺秦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千百年来,被受压迫的人们敬仰的原因,在于他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去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

㈥ 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评价

我们肯定秦统一六国的功绩同时也充分肯定荆轲反抗暴秦的正义行动,肯定他内大义凛然的英武气魄。
荆轲容的甘愿冒死入虎狼之强秦,刺杀秦王,其中报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是无可否认的,直到临死他还念念不忘:“必得约契以报太子。”然而,能否把荆轲刺秦王的行动的意义都局限于此呢?当然不能。太子丹初见荆轲时,是希望荆轲为挽救燕国之将亡,反抗暴秦之兼并而出力的。荆轲当时的回答是:“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这说明荆轲主要是想报效燕国的。后来荆轲激励樊于期自刎献首时说,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也说明荆轲主要还是从国事来考虑的。因此,在荆轲刺秦王的行动中虽然有报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但主要还是为了反抗暴秦,挽救燕国以至于六国的危亡。也可以这样说,荆轲报答太子是建立在抗暴秦、救弱燕的基础上的,或者说,报答太子是通过反抗暴秦,挽救燕国来实现的。而这样的行动有其正义性.

㈦ q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意义是进步还是退步

从荆轲刺秦王的目的及其历史影响看,荆轲刺秦王的行动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专荆轲刺秦属王,一方面正如他所反复申述的,是为了“报太子”的个人恩遇,这是消极的;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抵抗暴秦入侵,保卫燕国。诚然,荆轲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㈧ 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意义

强敌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太子丹
访得
荆轲
,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版行刺,其目的权是要荆轲“劫
秦王
,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本文记的就是这件史事。通过“私见
樊於期
”,“易水送别”,秦廷行刺等情节,塑造了荆轲这位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有勇有谋、视死如归的古代侠士形象。
荆轲刺秦王
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千百年来,被受压迫的人们敬仰的原因,在于他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去反对秦国对
山东六国
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
秦燕
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

㈨ 历史上对荆轲刺秦的各家看法

荆轲刺秦未遂的历史事件,千百年来都为文人们深感遗憾,无数的诗词文赋,都是以暴君来形容秦王,而肯定荆轲的英雄行为和侠义精神。然而从战国历史中政治成败的角度去审视这个历史事件时,我们可以发现更多的值得思考的东西。

历史事实已表明了,荆轲无疑是失败者,而荆轲的失败,也是燕国太子丹的失败,当然也是燕国的失败。如果荆轲刺秦成功,秦国统一六国的理想十有八九不会成功,因为秦王政之后,继位者秦二世毫无政治才干和雄心大志,其他六国君主也无有人可以替代他。那么战国的历史还会延长若干年,中国的历史变局和走向也许又是一种方式。因此,燕太子丹的谋划在一定的历史程度上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然而结果是个败局,历史就按已形成的规迹发展下来。

战国时期是社会上任侠最盛的时期,侠士们并无什么高尚的政治价值观和理想主义,也没有被现代人拔高的什么国家、民族、自由、正义至上的信念,他们只有知恩必报的侠义情怀和行为。他们不惜个人的生命而重视名节,讲究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是他们的行为准则。因此荆轲才明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义无反顾的赴秦践诺,才在刺秦王之际不瞬间杀死秦王而坐失时机酿成灭国大祸。那么为什么历代文史家们都对荆轲一片赞誉之词呢?这源于人们对秦王的偏见,汉是取代秦的朝代,其书史必定要极力贬低秦始皇,才能表明本朝的圣明,所以自汉司马迁《史记》始,中国史书都有沿着这一贬秦的思想,进而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的诗词歌咏。那么荆轲的行为正好符合这一思想,荆轲自然就成会一名功败垂成的英雄。

其实从燕太子丹的决策开始就已决定了这次刺秦会是一大败局。其一他并未对荆轲进行过考察,仅凭田光一言就对荆轲深信不疑;其二他对荆轲的言听计从,并没有深思熟虑的精心策划,献樊将军之头和燕地地图以取秦王的相信,未免太幼稚了,万一秦王不予接见岂不前功尽弃? 其三,以一国之安危系于刺客一人之身而不作任何军事上的准备,更不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所为。因此,荆轲刺秦王在政治决策上显然是很幼稚的败笔。荆轲在历史上成就了自己的英雄主义形象,但却加速了燕国的灭亡,与最初燕太子丹想阻止秦国攻燕,甚至想挟持秦王归还被占领土的目的背道而驰。
荆轲刺秦的事件中给后世的启发是,涉及国家大事不能委托于侠客或刺客,他们不但无法完成如此重任,反而会误了国家大事,造成不可挽救的后果。故自汉代以后,侠客这一职业就再也不受朝廷重视了。

阅读全文

与荆轲的历史意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