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世界物理发展的重大史有哪些
物理学发展的三个时期
物理学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史,根据它不同阶段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物理学萌芽时期、经典物理学时期和现代物理学时期三个发展阶段。
(一)物理学萌芽时期
在古代,由于生产水平的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主要依靠不充分的观察,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直觉的、思辨性猜测,来把握自然现象的一般性质,因而自然科学的知识基本上是属于现象的描述、经验的总结和思辨的猜测。那时,物理学知识是包括在统一的自然哲学之中的。
在这个时期,首先得到较大发展的是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力学,如静力学中的简单机械、杠杆原理、浮力定律等。在《墨经》中,有力的概念(“力,形之所以奋也”)的记述;光学方面,积累了关于光的直进、折射、反射、小孔成像、凹凸面镜等的知识。《墨经》上关于光学知识的记载就有八条。在古希腊的欧几里德(公元前450-380)等的著作中也有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定律的论述,并且对光的折射现象也作了一定的研究。电磁学方面,发现了摩擦起电、磁石吸铁等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指南针。声学方面,由于音乐的发展和乐器的创造,积累了不少乐律、共鸣方面的知识。物质结构和相互作用方面,提出了原子论、元气论、阴阳五行说、以太等假设。
在这个时期,观察和思辨虽然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但也出现了一些类似于用实验来研究物理现象的方法。例如,我国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声共振实验和利用天然磁石进行人工磁化的实验,以及赵友钦在《革象新书》中的大型光学实验等就是典型的事例。
总之,从远古直到中世纪(欧洲通常把五世纪到十五世纪叫做中世纪)末,由于生产的发展,虽然积累了不少物理知识,也为实验科学的产生准备了一些条件并做了一些实验,但是这些都还称不上系统的自然科学研究。在这个时期,物理学尚处在萌芽阶段。
(二)经典物理学时期
十五世纪末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促进了生产和技术的大发展;席卷西欧的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起人们的探索精神。近代自然科学就在这种物质的和思想的历史条件下诞生了。系统的观察实验和严密的数学演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被引进物理学中,导致了十七世纪主要在天文学和力学领域中的“科学革命”。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物理学的诞生。整个十八世纪,物理学处在消化、积累、准备的渐进阶段。新的科学思想、方法和理论,得到了传播、完善和扩展。牛顿力学完成了解析化工作,建立了分析力学;光学、热学和静电学也完成了奠基性工作,成为物理学的几门基础学科。人们以力学的模型去认识各种物理现象,使机械论的自然观成为十八世纪物理学的统治思想。到了十九世纪,物理学获得了迅速和重要的发展,各个自然领域之间的联系和转化被普遍发现,新数学方法被广泛引进物理学,相继建立了波动光学、热力学和分子运动论、经典电磁场理论等完整的、解析式的理论体系,使经典物理学臻于完善。由物理学的巨大成就所深刻揭示的自然界的统一性,为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三)现代物理学时期
十九世纪末叶物理学上一系列重大发现,使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本身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危机,从而引起了现代物理学革命。由于生产技术的发展,精密、大型仪器的创制以及物理学思想的变革,这一时期的物理学理论呈现出高速发展的状况。研究对象由低速到高速,由宏观到微观,深入到广垠的宇宙深处和物质结构的内部,对宏观世界的结构、运动规律和微观物质的运动规律的认识,产生了重大的变革。相对论的量子力学的建立,克服了经典物理学的危机,完成了从经典物理学到现代物理学的转变,使物理学的理论基础发生了质的飞跃,改变了人们的物理世界图景。1927年以后,量子场论、原子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和现代宇宙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物理学向其它学科领域的推进,产生了一系列物理学的新部门和边缘学科,并为现代科学技术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引起了人们对物质、运动、空间、时间、因果律乃至生命现象的认识的重大变化,对物理学理论的性质的认识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现在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物理学在揭开微观和宏观深处的奥秘方面,正酝酿着新的重大突破。现代物理学的理论成果应用于实践,出现了象原子能、半导体、计算机、激光、宇航等许多新技术科学。这些新兴技术正有力地推动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促进生产的发展。而随着生产和新技术的发展,又反过来有力地促进物理学的发展。这就是物理学的发展与生产发展的辨证关系。
② 中国物理发展史
物理学发展史(一)什么是物理学史?
物理学史是研究物理学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也是研究物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的发生与发展规律的历史科学.
一、学习物理学史的目的和意义1. 加深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启迪科学新思想的萌发和产生。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和范围也不断扩大和深化。在古代,物理学只是自然哲学的一部分,16世纪以后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以后又逐步建立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粒子物理等分支学科。
2. 物理学史可以使我们认识到“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它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物理学史是科学发展史,而科学是人类发展的核心部分。每次物理学上的重大突破,都会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产生震撼人心的冲击和重大技术革命。特别是近代以来,历次物理学重大进展通过技术革命为中心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最终引发社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力时代、电子和原子能时代以至现今的信息时代。
3. 研究和学习物理学史有助于学生了解与概括物理学基础知识发展的全貌及其总体规律,研究与掌握物理思想和研究方法的发展过程,有利于巩固和加深理解已学的物理知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提高学习兴趣.
在物理学的长期发展中创立了许多很成功的、成熟的方法。
物理学研究中建立了许多理想模型、思想过程、理想实验,这些近似抽象方法促成了许多定律的发现。
4. 可以使我们认识到思想观念转变的重要性
物理学中复杂的数学公式和定义等,都不过是基本观念的表达形式和演绎工具,基本观念才是先导的、本质的东西。所以,每当学习一个新理论,必须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
5. 物理学史可以培养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文明,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中国和希腊成为东方和西方两个古代文明中心,我们要为我国的古代文明而骄傲。
6.可以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以造就同学们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崇高思想境界
对科学研究要有一个正确认识。
科学的道路是不平坦的,科学家成功之路是艰险的,要准备付出比常人更多的精力和代价,必须有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要善于继承又勇于创新,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③ 物理发展史
(一)萌芽阶段
在古代,由于生产水平的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主要依靠不充分的观察,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直觉的、思辨性猜测,来把握自然现象的一般性质,因而自然科学的知识基本上是属于现象的描述、经验的总结和思辨的猜测。那时,物理学知识是包括在统一的自然哲学之中的。在这个时期,首先得到较大发展的是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力学,如静力学中的简单机械、杠杆原理、浮力定律等。在《墨经》中,有力的概念(“力,形之所以奋也”)的记述;光学方面,积累了关于光的直进、折射、反射、小孔成像、凹凸面镜等的知识。《墨经》上关于光学知识的记载就有八条。在古希腊的欧几里德(公元前450-380)等的著作中也有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定律的论述,并且对光的折射现象也作了一定的研究。电磁学方面,发现了摩擦起电、磁石吸铁等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指南针。声学方面,由于音乐的发展和乐器的创造,积累了不少乐律、共鸣方面的知识。物质结构和相互作用方面,提出了原子论、元气论、阴阳五行说、以太等假设。 在这个时期,观察和思辨虽然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但也出现了一些类似于用实验来研究物理现象的方法。例如,我国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声共振实验和利用天然磁石进行人工磁化的实验,以及赵友钦在《革象新书》中的大型光学实验等就是典型的事例。 总之,从远古直到中世纪欧洲通常把五世纪到十五世纪叫做中世纪末,由于生产的发展,虽然积累了不少物理知识,也为实验科学的产生准备了一些条件并做了一些实验,但是这些都还称不上系统的自然科学研究。在这个时期,物理学尚处在萌芽阶段。
(二)经典物理学时期
十五世纪末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促进了生产和技术的大发展;席卷西欧的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起人们的探索精神。近代自然科学就在这种物质的和思想的历史条件下诞生了。系统的观察实验和严密的数学演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被引进物理学中,导致了十七世纪主要在天文学和力学领域中的“科学革命”。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物理学的诞生。整个十八世纪,物理学处在消化、积累、准备的渐进阶段。新的科学思想、方法和理论,得到了传播、完善和扩展。牛顿力学完成了解析化工作,建立了分析力学;光学、热学和静电学也完成了奠基性工作,成为物理学的几门基础学科。人们以力学的模型去认识各种物理现象,使机械论的自然观成为十八世纪物理学的统治思想。到了十九世纪,物理学获得了迅速和重要的发展,各个自然领域之间的联系和转化被普遍发现,新数学方法被广泛引进物理学,相继建立了波动光学、热力学和分子运动论、经典电磁场理论等完整的、解析式的理论体系,使经典物理学臻于完善。由物理学的巨大成就所深刻揭示的自然界的统一性,为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三)现代物理学时期
十九世纪末叶物理学上一系列重大发现,使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本身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危机,从而引起了现代物理学革命。由于生产技术的发展,精密、大型仪器的创制以及物理学思想的变革,这一时期的物理学理论呈现出高速发展的状况。研究对象由低速到高速,由宏观到微观,深入到广垠的宇宙深处和物质结构的内部,对宏观世界的结构、运动规律和微观物质的运动规律的认识,产生了重大的变革。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克服了经典物理学的危机,完成了从经典物理学到现代物理学的转变,使物理学的理论基础发生了质的飞跃,改变了人们的物理世界图景。1927年以后,量子场论、原子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和现代宇宙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物理学向其它学科领域的推进,产生了一系列物理学的新部门和边缘学科,并为现代科学技术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引起了人们对物质、运动、空间、时间、因果律乃至生命现象的认识的重大变化,对物理学理论的性质的认识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现在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物理学在揭开微观和宏观深处的奥秘方面,正酝酿着新的重大突破。现代物理学的理论成果应用于实践,出现了象原子能、半导体、计算机、激光、宇航等许多新技术科学。这些新兴技术正有力地推动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促进生产的发展。而随着生产和新技术的发展,又反过来有力地促进物理学的发展。这就是物理学的发展与生产发展的辨证关系。十九世纪末叶物理学上一系列重大发现,使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本身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危机,从而引起了现代物理学革命。由于生产技术的发展,精密、大型仪器的创制以及物理学思想的变革,这一时期的物理学理论呈现出高速发展的状况。研究对象由低速到高速,由宏观到微观,深入到广垠的宇宙深处和物质结构的内部,对宏观世界的结构、运动规律和微观物质的运动规律的认识,产生了重大的变革。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克服了经典物理学的危机,完成了从经典物理学到现代物理学的转变,使物理学的理论基础发生了质的飞跃,改变了人们的物理世界图景。1927年以后,量子场论、原子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和现代宇宙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物理学向其它学科领域的推进,产生了一系列物理学的新部门和边缘学科,并为现代科学技术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引起了人们对物质、运动、空间、时间、因果律乃至生命现象的认识的重大变化,对物理学理论的性质的认识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现在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物理学在揭开微观和宏观深处的奥秘方面,正酝酿着新的重大突破。现代物理学的理论成果应用于实践,出现了象原子能、半导体、计算机、激光、宇航等许多新技术科学。这些新兴技术正有力地推动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促进生产的发展。而随着生产和新技术的发展,又反过来有力地促进物理学的发展。这就是物理学的发展与生产发展的辨证关系。
④ 近代西方物理学发展史
1、 近代物理学时期又称经典物理学时期,这一时期是从16世纪至19世纪,是经典物理学的诞生、发展和完善时期。
近代物理学是从天文学的突破开始的。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已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
这一学说从表观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现象,又符合上帝创造人类、地球必然在宇宙中居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宗教教义,因而流传时间长达1300余年。
公元15世纪,哥白尼经过多年关于天文学的研究,创立了科学的日心说,写出“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天体运行论》,对地心说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
16世纪初,开普勒通过从第谷处获得的大量精确的天文学数据进行分析,先后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定律。开普勒的理论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基础。从开普勒起,天文学真正成为一门精确科学,成为近代科学的开路先锋。
近代物理学之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测天文现象,使日心说的观念深入人心。他提出落体定律和惯性运动概念,并用理想实验和斜面实验驳斥了亚里士多德的“重物下落快”的错误观点,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16世纪,牛顿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系统的提出了力学三大运动定律,完成了经典力学的大一统。16世纪后期创立万有引力定律,树立起了物理学发展史上一座伟大的里程碑。
之后两个世纪,是电学的大发展时期,法拉第用实验的方法,完成了电与磁的相互转化,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场的概念。19世纪,麦克斯韦在法拉第研究的基础上,凭借其高超的数学功底,创立了了电磁场方程组,在数学形式上完成了电与磁的完美统一,完成了电磁学的大一统。
与此同时,热力学与光学也得到迅速发展,经典物理学逐渐趋于完善。
(4)物理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近代物理学发展越发缓慢,主要是因为数学模型的复杂度和诠释的难度的提高造成的吧,或者换句话说,并不是物理学的发展变慢了,只是想把它简单的表述给人们变得越来越难。人们无从了解,自然就觉得是学科不发展。
早在经典物理比如经典力学和热力学,虽然数学模型也不简单但是诠释是很直观的。就是说数学符号对应的物理实际是很显而易见的。
而现代的,比如量子场论和弦论,甚至广义相对论的数学模型比经典物理要复杂的多。而且很多数学模型还不完备,这些其实都不是大问题。关键是如何诠释,如何理解量子场论中的量子场的物理实际,甚至更低级别一些,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是什么,目前虽有一些公认的解释但是很不令人满意。
而且对于物理过程的概率诠释从一方面直接从理论层面阻碍了对更基础的物理结构的研究,这也跟我们的实验观察能力的限制有关。我们不能建立超越我们观察能力的理论,或者我们可以建立任何理论但是对于超越观察能力的部分我们不能做任何研究。
综上所述,其实物理学现在的发展并不慢,只是人们的认知问题而已。
⑤ 物理学发展史
初中物理中出现的物理学家 1、法拉第(英国)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831年),实现了磁生电. 3、欧姆(德国)定律的内容是:一段导体中的电流与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公式是:I=U/R. 4、焦耳(英国)定律的内容是:通电导体放出的热量与通过导体的电流的平方、导体电阻、通电时间成正比.公式是:Q=I2Rt. 5、电量、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的单位分别是库仑、安培、伏特、欧姆、瓦特. 6、发现了地球磁偏角的中国人是:沈括. 7、真空中的光速是物体运动的极限速度是爱因斯坦提出的. 8、中国的墨翟首先进行了小孔成象的研究. 9、牛顿(英国)的贡献是:创立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10、伽利略(意大利)率先进行了物体不受力运动问题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一切运动着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的速度保持不变,并一直运动下去. 11、意大利的托里拆利首先测定了大气压的值为1.013×103帕. 12、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是: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公式是:F浮=G排. 13、迪卡尔(法国)研究了物体不受其他物体的作用,它的运动就不会改变运动方向. 14、力、压强、功率、功、能、频率的单位分别是牛顿、帕斯卡、瓦特、焦耳、焦耳、赫兹. 15、瑞典的摄尔修斯制定了摄氏温标. 16、热力学温标的创始人是英国的开尔文. 17、摄氏温度、热力学温度、热量的单位分别是摄氏度、开尔文、焦耳.
⑥ 物理学史的发展史
近代意义的物理学诞生于欧洲15—17世纪。人们一般将欧洲历史作为物理学史的社会背景。从远古到公元世纪属古代史时期;5—13世纪为中世纪时期;14—16世纪为文艺复兴运动时期;16—17世纪为科学革命时期,以N.哥白尼、伽利略、牛顿为代表的近代科学在此时期产生。
从此之后,科学随各个世纪的更替而发展。近半个世纪,人们按照物理学史特点,将其发展大致分期如下:从远古到中世纪属古代时期。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是经典物理学时期。牛顿力学在此时期发展到顶峰,其时空观、物质观和因果关系影响了光、声、热、电磁的各学科。
甚而影响到物理学以外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随着20世纪的到来,量子论和相对论相继出现;新的时空观、概率论和不确定度关系等在宇观和微观领域取代牛顿力学的相关概念,人们称此时期为近代物理学时期。
(6)物理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伽利略·伽利雷(1564~1642年)人类现代物理学的创始人,奠定了人类现代物理科学的发展基础。1900~1926年 建立了量子力学。1926年 建立了费米狄拉克统计。1927年 建立了布洛赫波的理论。1928年 索末菲提出能带的猜想。1929年 派尔斯提出禁带、空穴的概念。
同年贝特提出了费米面的概念。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巴丁、布拉顿和肖克莱发明了晶体管,标志着信息时代的开始。1957年 皮帕得测量了第一个费米面超晶格材料纳米材料光子。1958年杰克.基尔比发明了集成电路。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大规模集成电路。
发展前景:
应用物理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在物理学或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相关的管理工作。科研工作包括物理前沿问题的研究和应用,技术开 发工作包括新特性物理应用材料如半导体等,应用仪器的研制如医学仪器、生物仪器、科研仪器等。
应用物理专业的就业范围涵盖了整个物理和工程领域,融物理理 论和实践于一体,并与多门学科相互渗透。应用物理学专业的学生如具有扎实的物理理论的功底和应用方面的经验,能够在很多工程技术领域成为专家。我国每年培养本科应用物理专业人才约12000人。
和该专业存在交叉的专业包括物理专业,工程物理专业,半导体和材料专业等。人才需求方面,我国对应用物理专业的人才需求仍旧是供不应求。
⑦ 物理的发展史
公元1638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的《两种新科学》一书出版,书内载有斜面实验的详细描述。伽利略的动力学研究与1609~1618年间德国科学家开普勒根据天文观测总结所得开普勒三定律,同为牛顿力学的基础。
公元1643年,意大利科学家托利拆利作大气压实验,发明水银气压计。
公元1646年,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实验验证大气压的存在。
公元1654年,德国科学家格里开发明抽气泵,获得真空。
公元1662年,英国科学家波义耳实验发现波义耳定律。十四年后,法国科学家马里奥特也独立的发现此定律。
公元1663年,格里开作马德堡半球实验。
公元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用三棱镜作色散实验。
公元1669年,巴塞林那斯发现光经过方解石有双折射的现象。
公元1675年,牛顿作牛顿环实验,这是一种光的干涉现象,但牛顿仍用光的微粒说解释。
公元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作风筝实验,引雷电到地面。
公元1767年,美国科学家普列斯特勒根据富兰克林导体内不存在静电荷的实验,推得静电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公元1780年,意大利科学家加伐尼发现蛙腿筋肉收缩现象,认为是动物电所致。不过直到1791年他才发表这方面的论文。
公元1785年,法国科学家库仑用他自己发明的扭秤,从实验得静电力的平方反比定律。在这以前,英国科学家米切尔已有过类似设计,并于1750年提出磁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公元1787年,法国科学家查理发现了气体膨胀的查理-盖·吕萨克定律。盖·吕萨克的研究发表于1802年。
公元1914年,英国科学家莫塞莱发现原子序数与元素辐射特征线之间的关系,奠定了X射线光谱学的基础。
公元1914年,德国科学家弗朗克与赫兹测量汞的激发电位。
1915年,丹麦科学家玻尔判定他们测的结果实际上是第一激发电位,这正是玻尔1913年定态跃迁原子模型理论的极好证据。
公元1914年,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发现β能谱。
公元1915年,在爱因斯坦的倡议下,荷兰科学家德哈斯首次测量回转磁效应。
公元1916年,荷兰科学家德拜提出X射线粉末衍射法。
公元1919年,英国科学家阿斯顿发明质谱仪,为同位素的研究提供重要手段。
公元1919年,卢瑟福首次实现人工核反应。
公元1919年,德国科学家巴克家森发现磁畴。
公元1922年,德国科学家斯特恩与盖拉赫使银原子束穿过非均匀磁场,观测到分立的磁矩,从而证实空间量子化理论。
公元1923年,美国科学家康普顿用光子和电子相互碰撞解释X射线散射中波长变长的实验结果,称康普顿效应。
公元1927年,美国科学家戴维森与革末用低速电子进行电子散射实验,证实了电子衍射。同年,英国科学家G.P.汤姆逊用高速电子获电子衍射花样,他们的工作为法国科学家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理论提供了实验证据。
公元1928年,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印度科学家喇曼等人发现散射光的频率变化,即喇曼效应。
公元1931年,美国科学家劳伦斯等人建成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公元1932年,英国科学家考克拉夫特与爱尔兰科学家瓦尔顿共同发明高电压倍加器,用以加速质子,实现人工核蜕变。
公元1932年,美国科学家尤里将天然液态氢蒸发浓缩后,发现氢的同位素—氘的存在。
公元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在这以前,卢瑟福于1920年曾设想原子核中还有一种中性粒子,质量大体与质子相等。据此曾安排实验,但末获成果。1930年,德国科学家玻特等人在α射线轰击铍的实验中,发现过一种穿透力极强的射线,误认为γ射线;1931年,法国科学家约里奥与伊仑·居里让这种穿透力极强的射线通过石蜡,打出高速质子。查德威克接着做了大量实验,并利用威尔逊云室拍照,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这一射线即是卢瑟福预言的中子。
公元1932年,美国科学家安德森从宇宙线中发现正电子,证实狄拉克的预言。
公元1933年,美国科学家图夫建立第一台静电加速器。
公元1933年,英国科学家布拉凯特等人从云室照片中发现正负电子对。
公元1934年,前苏联科学家切仑柯夫发现液体在β射线照射下发光的一种现象,称切仑柯夫辐射。
公元1934年,法国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人工放射性。
公元1936年,安德森等人发现μ介子。
公元1938年,德国科学家哈恩与史特拉斯曼发现铀裂变。
公元1938年,前苏联科学家卡皮查用实验证实液氦的超流动性。
公元1939年,奥地利裔美国科学家拉比等人用分子束磁共振法测核磁矩。
公元1940年,美国科学家开尔斯特等人用分子建造第一台电子感应加速器。
公元1946年,美国科学家珀塞尔用共振吸收法测核磁矩,布拉赫用核感应法测核磁矩,两人从不同的角度实现了核磁共振。这种方法可以使核磁矩和磁场的测量精度大大提高。
公元1947年,德裔美国科学家库什精确测量电子磁矩,发现实验结果与理论预计有微小偏差。
公元1947年,美国科学家兰姆与雷瑟福用微波方法精确测出氢原子能级的差值,发现英国科学家狄拉克的量子理论仍与实际有不符之处。这一实验为量子电动力学的发展提供了实验依据。
公元1948年,美国科学家肖克利、巴丁与布拉顿共同发明晶体三级管。
公元1952年,美国科学家格拉塞发明气泡室,比威尔逊云室更为灵敏。
公元1954年,美国科学家汤斯等人制成受激辐射的微波放大器——曼塞。
公元1955年,美国科学家张伯伦与希格里等人发现反质子。1957年,希格里等人又发现反中子。
公元1956年,华裔美国科学家吴健雄等人实验验证了华裔美国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提出的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理论(1956年)。实验方法是将钴-60置于极低温(0.01K)的环境中测量β蜕变。
公元1958年,德国科学家穆斯堡尔实现γ射线的无反冲共振吸收(穆斯堡尔效应)。
公元1960年,美国科学家梅曼制成红宝石激光器,实现了肖洛和汤斯1958年的预言。
公元1962年,英国科学家约瑟夫森发现约瑟夫森效应。
另附
1900--1909
1900年,瑞利发表适用于长波范围的黑体辐射公式。
1900年,普朗克(M.Plank,1858—1947)提出了符合整个波长范围的黑体辐射公式,开
用能量量子化假设从理论上导出了这个公式。
1900年,维拉尔德(P.Willard,1860一1934)发现γ射线。
1901年,考夫曼(W.Kaufmann,1871—1947)从镭辐射测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从
而发现电子质量随速度变化。
1901年,理查森(O.W.Richardson,1879—1959)发现灼热金属表面的电子发射规律。
后经多年实验和理论研究,又对这一定律作进一步修正。
1902年,勒纳德从光电效应实验得到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电子的最大速度与光强无关,
为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提供实验基础。
1902年,吉布斯出版《统计力学的基本原理》,创立统计系综理论。
1903年,卢瑟福和索迪(F.Soddy,1877一1956)发表元素的嬗变理论。
1905年,爱因斯坦(A.Einstein,1879—1955)发表关于布朗运动的论文,并发表光量子
假说,解释了光电效应等现象。
1905年,朗之万(P.Langevin,1872—1946)发表顺磁性的经典理论。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关于运动媒质的电动力学》一文,首次提出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
理,发现质能之间的相当性。
1906年,爱因斯坦发表关于固体热容的量子理论。
1907年,外斯(P.E.Weiss,1865—1940)发表铁磁性的分子场理论,提出磁畴假设。
1908年,昂纳斯(H.Kammerlingh—Onnes,1853—1926)液化了最后一种“永久气体”氦。
1908年,佩兰(J.B.Perrin,1870—1942)实验证实布朗运动方程,求得阿佛伽
德罗常数。
1908—1910年,布雪勒(A.H.Bucherer,1863—1927)等人,分别精确测量出电子质量
随速度的变化,证实了洛仑兹-爱因斯坦的质量变化公式。
1908年,盖革(H.Geiger,1882—1945)发明计数管。卢瑟福等人从粒子测定电子电荷e
值。
1906—1917年,密立根(R.A.Millikan,1868—1953)测单个电子电荷值,前后历经11
年,实验方法做过三次改革,做了上千次数据。
1909年,盖革与马斯登(E.Marsden)在卢瑟福的指导下,从实验发现粒子碰撞金属箔产
生大角度散射,导致1911年卢瑟福提出有核原子模型的理论。这一理论于1913年为盖
革和马斯登的实验所证实。
1910--1919
1911年,昂纳斯发现汞、铅。锡等金属在低温下的超导电性。
1911年,威尔逊(C.T.R.Wilson,i869—1959)发明威尔逊云室,为核物理的研究提供
了重要实验手段。
1911年,赫斯(V.F.Hess,1883—1964)发现宇宙射线。
1912年,劳厄(M.V.Laue,1879—1960)提出方案,弗里德里希(W. Friedrich),尼平
(P.KniPning,1883—1935)进行X射线衍射实验,从而证实了X射线的波动性。
1912年,能斯特(W. Nernst,1864—1941)提出绝对零度不能达到定律(即热力学第三定
律)。
1913年,斯塔克(J.Stark,1874—1957)发现原子光谱在电场作用下的分裂象(斯塔克效应)。
1913年,玻尔(N.Bohr,1885—1962)发表氢原子结构理论,解释了氢原子光谱。
1913年,布拉格父子(W.H.Bragg,1862—l942;W.L.Bragg,1890—1971)研究X射
线衍射,用X射线晶体分光仪,测定X射线衍射角,根据布拉格公式:Zdsin6=算出晶
格常数d。
1914年,莫塞莱(H.G.J.Moseley,1887—1915)发现原子序数与元素辐射特征线之间
的关系,奠定了X射线光谱学的基础。
1914年,弗朗克(J. Franck,1882——1964)与 G.赫兹(G.Hertz,1887—1975)测
汞的激发电位。
1914年,查德威克(J.Chadwick,1891—1974)发现能谱。
1914年,西格班(K.M.G.Siegbahn,1886—1978)开始研究 X射线光谱学。
1915年,在爱因斯坦的倡仪下,德哈斯(W.J.de Hass,1878—1960)首次测量回转磁效
应。
1915年,爱因斯坦建立了广义相对论。
1916年,密立根用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光电方程。
1916年,爱因斯坦根据量子跃迁概念推出普朗克辐射公式,同时提出了受激辐射理论,后
发展为激光技术的理论基础。
1916年,德拜(P.J.W.Debye,1884—1966)提出 X射线粉末衍射法。
1919年,爱丁顿(A.S.Eddington,1882—1944)等人在日食观测中证实了爱因斯坦关于
引力使光线弯曲的预言。
1919年,阿斯顿(F.W.Aston,1877—1945)发明质谱仪,为同位素的研究提供重要手段。
1919年,卢瑟福首次实现人工核反应。
1919年,巴克豪森(H.G.Barkhausen)发现磁畴。
1920--1929
1921年,瓦拉塞克发现铁电性。
1922年,斯特恩(O.Stern,1888—1969)与盖拉赫(W.Gerlach,1889—1979)
使银原子束穿过非均匀磁场,观测到分立的磁矩,从而证实空间量子化理论。
1923年,康普顿(A.H.Compton,1892—1962)用光子和电子相互碰撞解释X射线散射中
波长变长的实验结果,称康普顿效应。
1924年,德布罗意(L.de Broglie,1892—1987)提出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设。
1924年,玻色(S.Bose,1894—1974)发表光子所服从的统计规律,后经爱因斯坦补充建立了玻色一爱因斯坦 统计。
1925年,泡利(W.Pauli,1900—1958)发表不相容原理。
1925年,海森伯(W.K.Heisenberg,1901—1976)创立矩阵力学。
1925年,乌伦贝克(G.E.Uhlenbeck,1900--)和高斯密特(S.A.Goudsmit,1902—1979)提出电子自旋假设。
1926年,薛定愕(E.Schrodinger,1887—1961)发表波动力学,证明矩阵力学和波动力
学的等价性。
1926年,费米(E.Fermi,1901—1954)与狄拉克(P.A.M.Dirac,1902—1984)独立
提出费米-狄拉克统计。
1926年,玻恩(M.Born,1882—1970)发表波函数的统计诠释。
1927年,海森伯发表不确定原理。
1927年,玻尔提出量子力学的互补原理。
1927年,戴维森(C.J.Davisson,1881—1958)与革末(L.H.Germer,1896--
1971)用低速电子进行电子散射实验,证实了电子衍射。同年,G.P.汤姆生
(G.P.Thomson,1892—1975)用高速电子获电子衍射花样。
1928年,拉曼(C.V.Raman,1888--1970)等人发现散射光的频率变化,即拉曼效应。
1928年,狄拉克发表相对论电子波动方程,把电子的相对论性运动和自旋、磁矩联系了起
来。
1928—1930年,布洛赫(F.BIoch,1905—1983)等人为固体的能带理论奠定了基础。
1930--1939
1930—1931年,狄拉克提出正电子的空穴理论和磁单极子理论。
1931年,A.H.威尔逊(A.H.Wilson)提出金属和绝缘体相区别的能带模型,并预言介
于两者之间存在半导体,为半导体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1931年,劳伦斯(E.O.Lawrence,1901—1958)等人建成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1932年,考克拉夫特(J.D.Cockcroft,1897—1967)与沃尔顿(E.T.Walton)发明高
电压倍加器,用以加速质子,实现人工核蜕变。
1932年,尤里(H.C.Urey,1893—1981)将天然液态氢蒸发浓缩后,发现氢的同位素
——氘的存在。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在这以前,卢瑟福于1920年曾设想原子核中还有一种中性粒
子,质量大体与质予相等。据此曾安排实验,但未获成果。
193O年,玻特(w.B大成,18盯一1的7)等人在。射线轰击被的实验中,发现过一种穿
透力极强的射线,一误认为、射线,1931年约里奥(F.Joliot,1900—1958)与伊
伦·居里(1.Curie,1897—1956)让这种穿透力极强的射线,通过石蜡,打出高速
质子。查德威克接着做了大量实验,并用威尔逊云室拍照,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这
一射线即是卢瑟福预言的中子。
1932年,安德森(C.D.Anderson,1905一)从宇宙线中发现正电子,证实狄拉克的预言。
1932年,诺尔(M.Knoll)和鲁斯卡(E.Ruska)发明透射电子显微镜。 1932年,海森伯、伊万年科(Д.Д.Иваненко)独立发表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
组成的假说。
1933年,泡利在索尔威会议上详细论证中微于假说,提出β衰变。
1933年,盖奥克(W.F.Giauque)完成了顺磁体的绝热去磁降温实验,获得千分之几开的
低温。
1933年,迈斯纳(W.Meissner,1882—1974)和奥克森菲尔德(R.Ochsenfeld)发现超
导体具有完全的抗磁性。
1933年,费米发表p衰变的中微子理论。
1933年,图夫(M.A.Tuve)建立第一台静电加速器。
1933年,布拉开特(P.M.S.Blackett,1897—1974)等人从云室照片中发现正负电子对。
1934年,切仑柯夫(Π.A.Черенков)发现液体在β射线照射下发光的一种现象,
称切仑柯夫辐射。
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人工放射性。
1935年,汤川秀村发表了核力的介于场论,预言了介子的存在。
1935年,F.伦敦和H.伦敦发表超导现象的宏观电动力学理论。
1935年,N.玻尔提出原子核反应的液搞核模型。
1938年,哈恩(O.Hahn,1879—1968)与斯特拉斯曼(F.Strassmann)发现铀裂变。
1938年,卡皮查(П.Л.Капича,1894--)实验证实氦的超流动性。
1998年,F.伦敦提出解释超流动性的统计理论。
1939年,迈特纳(L.Meitner,1878—1968)和弗利行(O.Frisch)根据获滴核模型指出,
哈恩-斯特拉斯曼的实验结果是一种原子核的裂变现象。
1939年,奥本海默(J.R.Oppenheimer,1904—1967)根据广义相对论预言了黑洞的存在。
1939年,拉比(I.I.Rabi,1898—1987)等人用分子束磁共振法测核磁矩。
1940--1949
1940年,开尔斯特(D.W.Kerst)建造第一台电子感应加速器。
1940—1941年,朗道(Л.И.Ландау,1908—1968)提出氦Ⅱ超流性的量子理论。
1941年,布里奇曼(P.W.Bridgeman,1882—1961)发明能产生 10万巴高压的装置。
1942年,在费米主持下美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裂变反应堆。
1944—1945年,韦克斯勒(ВИВеклер.1907--1966)和麦克米伦(E.M.McMillan,
1907—)各自独立提出自动稳相原理,为高能加速器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1946年,阿尔瓦雷兹(L.W.Alvarez,1911--)制成第一台质子直线加速器。
1946年,柏塞尔(E.M.Purcell)用共振吸收法测核磁矩,布洛赫(F.Bloch,1905—1983)用核感应法测核磁矩,两人从不同的角度实现核磁共振。这种方法可以使核磁矩和磁场的测量精度大大提高。
1947年,库什(P.Kusch)精确测量电子磁矩,发现实验结果与理论预计有微小偏差。
1947年,兰姆(W.E.Lamb,Jr.)与雷瑟福(R.C.Retherford)用微波方法精确测出氢原子能级的差值,发现狄拉克的量子理论仍与实际有不符之处。这一实验为量子电动力学的
发展提供了实验依据。
1947年,鲍威尔(C.F.Powell,1903—1969)等用核乳胶的方法在宇宙线中发现π介子。
1947年,罗彻斯特和巴特勒(C.Butler,1922--)在宇宙线中发现奇异粒子。
1947年,H,P.卡尔曼和J.W.科尔特曼等发明闪烁计数器。
1947年,普里高金(I.Prigogine,1917--)提出最小熵产生原理。
1948年,奈耳(L.E.F.Neel,1904--)建立和发展了亚铁磁性的分子场理论。
1948年,张文裕发现μ子系弱作用粒子,并发现了μˉ子原子。
1948年,肖克利(w.Shockley),巴丁(J.Bardeen)与布拉顿(W.H.Brattain)
发明晶体三极管。
1948年,伽柏(D.Gabor,1900—1979)提出现代全息照相术前身的波阵面再现原理。
1948年,朝永振一郎、施温格(1.Schwinger)费因曼(R.P.Feynman,1918--
1988)等分别发表相对论协变的重正化的量子电动力学理论,逐步形成消除发散困难的重
正化方法。
1949年,迈耶(M.G.Mayer)和简森(J.H.D.Jensen)等分别提出核壳层模型理论。
1950-1959
????
1960--现在
1960年,梅曼(T.H.Maiman)制成红宝石激光器,实现了肖洛(A.L.Schawlow)和
汤斯1958年的预言。
1962年,约瑟夫森(B.D.Josephson)发现约瑟夫森效应。
1964年,盖耳曼(M.Gell-Mann)等提出强子结构的夸克模型。
1964年,克洛宁(J.W.Cronin)等实验证实在弱相互作用中CP联合变换守
恒被破坏。
1967—1968年,温伯格(S.Weinberg)、萨拉姆(A.salam)分别提出电弱统一理论标准模型。
1969年,普里高金首次明确提出耗散结构理论。
1973年,哈塞尔特(F.J.Hasert)等发现弱中性流,支持了电弱统一理论。
1974年,丁肇中(1936--)与里希特(B.Richter,1931--)分别发现J/ψ粒子。
1980年,克利青(V.Klitzing,1943--)发现量子霍尔效应。
1983年,鲁比亚(C.Rubbia,1934--)和范德梅尔(S.V.d.Meer,1925--)等人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发现W±和Z0粒子。
公元1792年,伏打研究加伐尼现象,认为是两种金属接触所致。
公元1798年,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用扭秤实验测定万有引力常数G。
公元1798年,美国科学家伦福德发表他的摩擦生热的实验,这些实验事实是反对热质说的重要依据。
公元1799年,英国科学家戴维做真空中的摩擦实验,以证明热是物体微粒的振动所致。
公元1800年,英国科学家赫休尔从太阳光谱的辐射热效应发现红外线。
公元1801年,德国科学家里特尔从太阳光谱的化学作用,发现紫外线。
公元1801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用干涉法测光波波长。
公元1802年,英国科学家沃拉斯顿发现太阳光谱中有暗线。
公元1808年,法国科学家马吕斯发现光的偏振现象。
公元1811年,英国科学家布儒斯特发现偏振光的布儒斯特定律。
公元1815年,德国科学家夫琅和费开始用分光镜研究太阳光语中的暗线。
公元1819年,法国科学家杜隆与珀替发现克原子固体比热是一常数,约为6卡/度·克原子,称杜隆·珀替定律。
公元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导线通电产生磁效应。
公元1820年,法国科学家毕奥和沙伐由实验归纳出电流元的磁场定律。
公元1820年,法国科学家安培由实验发现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1822年进一步研究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安培作用力定律。
公元1821年,爱沙尼亚科学家塞贝克发现温差电效应(塞贝克效应)。
公元1827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液体中的细微颗粒作不断地杂乱无章运动,是分子运动论的有力证据。
公元1830年,诺比利发明温差电堆。
公元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公元1834年,法国科学家珀耳帖发现电流可以致冷的珀耳帖效应。
⑧ 物理学发展史是怎样的
从远古到公元5世纪属古代史时期;5—13世纪为中世纪时期;14—16世纪为文艺复兴运动时期;16—17世纪为科学革命时期,以N.哥白尼、伽利略、牛顿为代表的近代科学在此时期产生,从此之后,科学随各个世纪的更替而发展。近半个世纪,人们按照物理学史特点,将其发展大致分期如下:
①从远古到中世纪属古代时期。
②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是经典物理学时期。牛顿力学在此时期发展到顶峰,其时空观、物质观和因果关系影响了光、声、热、电磁的各学科,甚而影响到物理学以外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③随着20世纪的到来,量子论和相对论相继出现;新的时空观、概率论和不确定度关系等在宇观和微观领域取代牛顿力学的相关概念,人们称此时期为近代物理学时期。
(8)物理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物理学来源于古希腊理性唯物思想。早期的哲学家提出了许多范围广泛的问题,诸如宇宙秩序的来源、世界多样性和各类变种的起源、如何说明物质和形式、运动和变化之间的关系等。
尤其是,以留基波、德谟克利特为代表,后又被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发展的原子论,以及以爱利亚的芝诺为代表的斯多阿学派主张自然界连续性的观点,对自然界的结构和运动、变化等作出各自的说明。原子论曾对从18世纪起的化学和物理学起着相当大的影响。
经典物理学形成之初,磨镜与制镜工艺对物理学与天文学都有过帮助和促进。早先发明的眼镜以及在1600年左右突然问世的望远镜、显微镜,为伽利略等物理学家观测天体带来方便,也促使菲涅耳、笛卡尔、牛顿等一大批光学家作出几何光学的研究。
后者的成就又促成反射望远镜、折射望远镜和消色差折射望远镜在17—18世纪纷纷问世。各种望远镜的进步又推动物理学的发展,如用它观察木卫蚀、发现光行差等。当牛顿建立起经典力学大厦时,现代一切机械、土木建筑、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等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也得到初步确立。
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起初,蒸汽机的热机效率仅为5%左右,为提高蒸汽机的效率,一大批物理学家进行热力学研究。J.瓦特曾根据J.布莱克的“潜热”理论在技术因素上(加入冷凝器)改进蒸汽机。
但是,当时尚未有人认识到汽缸的热仅仅部分地转化为机械功。此后,卡诺建立了热功转换的循环原理,从理论上为热机效率的提高指明了方向,也因此在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N.奥托和R.狄塞尔的内燃机。
除了物理学与技术之关系外,在科学发展史上,物理学与邻近的天文学、化学和矿物学是密切相关的,而物理学与数学的联系更为密切。物理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也帮助其他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如气象学、地球科学、生物学等。物理学与哲学的关系也十分特别。
⑨ 世界物理学发展史
托勒密构筑地心学说
哥白尼吹响革命号角
布鲁诺血染鲜花广场
伽利略蒙冤罗马教廷
第谷慧眼精确画星图
开普勒模型立法天空
一座金碧辉煌的经典物理大厦
力学
阿基米德开创静力研究
斯台文推动静力学发展
伽利略纠正千余年谬误
牛顿统一天地间的运动
哈雷预言大彗星的回归
赫歇耳兄妹发现天王星
两青年预言海王星位置
卡文迪许智测引力常数
热学
托里拆利发现真空奥秘
帕斯卡奠定水压机原理
格里克实验震惊马德堡
玻意耳发现气体等温律
华氏与摄氏首创新温标
瓦特蒸汽机推动大生产
卡诺揭开热机效率之谜
伦福德挑战热质说幽灵
迈尔首先提出能量守恒
焦耳毕生测量转化当量
亥姆霍兹论证能量守恒
开尔文奠定热力学基础
克劳修斯建立熵的概念
布朗粒子敲开统计大门
麦克斯韦确定分子速率
昂内斯发现超导新现象
电磁学
吉尔伯特开创静电研究之风
富兰克林大无畏风筝引天电
库仑建立静电相互作用规律
伏打发明电堆提供新型电源
奥斯特打开电磁联系的大门
安培奠定电动力学研究基础
欧姆奋勇闯开了动电的荒原
法拉第实验开创电的新时代
麦克斯韦完成电磁理论大业
赫兹用实验统一电磁波家族
马可尼的无线电波远渡重洋
贝尔三次类比突破通话障碍
爱迪生千百次试验发明电灯
光学
斯涅耳超越前人巧证折射律
牛顿用三棱镜揭开白光奥秘
基尔霍夫奠定光谱分析基础
惠更斯提出光的波动新理论
杨氏挑战权威复兴波动学说
马吕斯开拓偏振现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