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浙江衢州有什么革命遗址
1、侵华日军细菌战衢州展览馆
展览馆原址上的院落主人黄廖氏就是第一批死于鼠疫的病人。为牢记侵华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1998年罗汉井侵华日军细菌战受害区遗址竖起了“铭记碑”,2005年,衢州细菌战纪念馆于市区罗汉井5号落成,并对公众免费开放,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
2、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纪念馆
位于衢州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这里还有水亭门、周宣灵王庙、天王塔院、神农殿、天妃宫等景点,共同述说着衢州古今历史。
3、淞沪战役国军第八十八师阵亡将士纪念碑
长生路位于西湖东岸,在不远处的学士路口还竖立着淞沪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原为国民政府设立的“淞沪战役国军第八十八师阵亡将士纪念碑”,是我国第一座表现抗日战争的纪念碑,2003年按原址原貌重新复建。
4、台湾义勇队纪念馆
位于金华的古子城历史文化街区,古子城就是老城的意思,这也是最具金华特色的一个街区,有黄宾虹故居、八咏楼、太平天国侍王府等历史景点,人文荟萃。
5、樟村四明山烈士陵园
陵园早在1963年就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9月被评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2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烈士建筑物保护单位。
⑵ 描写水亭门的诗
《水复亭》唐 裴夷直
岁律行将变制,君恩竟未回。
门前即潮水,朝去暮常来。
《水亭待孙元京遇之归途》宋 方回
独向水亭坐,未闻诗友来。
入城还偶遇,下马与同回。
各已泥双屦,终难致一杯。
菰蒲偃微雨,忽见野莲开。
《城南县尉水亭得长字》宋 苏轼
两尉郁相望,东西百步场。
插旗蒲柳市,伐鼓水云乡。
已作观鱼槛,仍开射鸭堂。
潋潋波头细,疏疏雨脚长。
全家依画舫,极目乱红妆。
我来闲濯足,溪涨欲浮床。
泽国山围里,孤城水影傍。
欲知归路处,苇外记风樯。
《金陵社集诗集沈氏水亭饯送曹能始北上诗》明 臧懋循
相送江亭暮,尊空客渐稀。
杨花不解别,到处逐君飞。
《青溪水亭迟叶五循甫》明 王嗣经
渌水微风爽气新,重重楼榭接花津。
葡萄叶暗宜留客,杨柳条疏好望人。
《题元朗水亭》明 道敷
微径树边入,亭偏池水涯。
即能钟野趣,兼亦占鸥沙。
晚色湖生月,秋香荇作花。
竹扉分夜火,只与钓鱼艖。
《水亭》宋 陆游
莫道山翁老病侵,静中理得旧传琴。
朝来有喜君知否:雨展芭蕉二尺心。
以上供参考。
⑶ 写游水亭门古街的作文
曲水亭街是泉城济南一条闻名中外的历史文化特色老街。曲水亭街连接大明湖、百回花洲、王府池答子、芙蓉街,文化气息十分浓厚。北靠济南天下第一泉风景区大明湖、南接西更道、东望德王府北门,西邻济南府学文庙。从珍珠泉和王府池子而来的泉水汇成河,与曲水亭街相依,一边是青砖碎瓦的老屋,一边是绿藻飘摇的清泉,临泉人家在这里淘米濯衣。现在的曲水亭街依然完整地保留着《老残游记》中“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泉城风貌。曲水亭街,叫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极富文化韵味。
⑷ 衢州有礼100字作文
“‘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听就知桂林山好水好, ‘好客山东’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山东人好客。”潘红青相告,国内很多城市宣传语朗朗上口,过目不忘。同时,也能加深人们对一座城市的印象。“衢州有礼”这一宣传语非常具有生命力,就好似看到一人在面前作揖,又与孔子故乡“好客山东”遥相呼应,是儒家文化精髓的一脉相传。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8年衢州要加快建设品质之城,围绕城市赋能,致力打造产城人文高度融合中心城市。其中一项就是,扎实推进老城有机更新,以“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城市品牌为核心,启动南孔文化复兴工程,加快儒学文化小镇建设,加强古建筑保护和古街区开发,以产业振兴带动文化复兴,推动“南孔文化重重落地”,打造具有衢州特色的历史名城。衢州素有“南孔圣地东南阙里”之称,市区孔庙、儒学馆、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等地都能感受到儒学文化。儒学思想的核心即为“礼”“仁”二字,近年来,三衢大地上不断涌现出“最美”:勇救落水少年而牺牲的“最美爷爷”占祖亿;医者仁心、见义勇为的“最美医生”陈玮;挽救一家三口生命的“最美老师”陈霞、姜文、江忠红……最美现象从“盆景”到“风景”再到风尚,这是衢州人“诚信、责任、仁爱、奉献”价值观的体现,也是“礼”的重要外在表现。在两会会场内外,“南孔圣地衢州有礼”是代表和委员间的高频热词。在“衢州有礼”这一品牌的顶层设计下,下一步衢州该如何升华、推广这一品牌?代表委员们也有自己的看法和思考。不少委员代表纷纷表示,要发挥市民主体作用,调动各方面资源和力量来推动实施,并借助旅游营销和宣传活动等来扩大影响力。
⑸ 衢州市水亭门城门建于哪年
衢州城墙始建于唐,明嘉靖《衢州府志》云:“唐武德四年(621)置衢州建郡治,”回作为府治的衢州城,其答城墙的初建当在唐武德四年建郡治之后,其址当以今天的府山为中心。目前的城墙与唐代所建城墙基本吻合,城墙历经修筑、扩展,并保留至今,可谓是历史悠久的“唐朝遗迹”。
北宋宣和二年(1120)十二月,方腊起义军攻陷衢州,第二年郡守高至临于龟峰修筑旧城。据清康熙《西安县志》记载:“城墙为六门,城之上各建楼门。西曰水亭门、今名朝京;小西(门)曰和丰,今名通广。”城西临衢江,衢州四周有高墙,墙外有濠,形成了完整的城池。
⑹ 从水亭街到景隆文化广场坐几路公交
公交抄线路:601路 → 602路 → 江山109路,全程约72.4公里
1、从水亭圩步行约2.0公里,到达巨龙路站
2、乘坐601路,经过12站, 到达大润发站
3、步行约80米,到达大润发站
4、乘坐602路,经过12站, 到达江山计划生育指导站
5、步行约470米,到达南三街站
6、乘坐江山109路,经过5站, 到达文化广场站(也可乘坐江山118路)
7、步行约150米,到达文化广场
公交线路:6路 → 602路 → 江山109路,全程约43.0公里
1、从水亭街步行约130米,到达水亭门站
2、乘坐6路,经过6站, 到达兴华苑站
3、步行约670米,到达兴华苑站
4、乘坐602路,经过11站, 到达江山计划生育指导站
5、步行约470米,到达南三街站
6、乘坐江山109路,经过5站, 到达文化广场站(也可乘坐江山118路)
7、步行约150米,到达文化广场
⑺ 小学生游玩日记大全水亭门
《风景画讲义》中的西门俗称水亭门,历史上曾称“航远门”“朝京门”等。如今,重建的水亭门已是衢城地标性建筑了。
《风景画讲义》中的龚家埠渔船
航远门为衢城六门之冠柳锡松摄
航远门外即水运码头,是由水路进衢城的必经之处,来自安徽、福建及衢州周边地区的货物时常集散于此,十分热闹。民国《重建水亭门城楼碑记》载:“肩摩毂击,不绝于道,为衢郡六门之冠。”市文物局局长黄韬认为水亭门码头位列“天下三十六码头”之一,足见其自古繁华。
原副市长姜宁馨告诉记者,早先水亭门城楼离江面很近,城墙与江水间有一条通广路,这一带全是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很像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靠上游的一侧有许多的打铁铺;靠下游一侧主要是盐店、茶楼,也有卖油的、磨刀的、编席子的……繁忙的水运使这里成为旧时衢城热闹非凡的街市。店主摊主的叫卖声、过往车辆的吆喝声、讨价还价的较劲声、银元落柜的金属声,声声入耳。
高至临重筑衢州城时,在朝京门上建大西门谯楼,内设钟、鼓,后又曾称“碧春楼”,可能得名于周召的“骚人重醉碧春楼”。1999年重新修葺的碧春楼,自地至顶高达20米,颇为壮观。自古至今,碧春楼是观赏“瀫水夕照”的最佳处。阳春三月,草木贲华,锦匠之奇;傍晚,云霞雕色,山川焕绮。
明代王世懋《二酉委谭》中说:“衢州西城楼下临衢江,颇为壮丽,上有四个大字云:‘飞阁流丹’。”游山乐水的王世懋曾留诗西城楼:
雨合烟霏望不穷,层楼百尺似浮空。
清迷橘柚寒山外,白点鸥凫细浪中。
游目岂须吾土贵,赏心偏为故人雄。
不知醉后题姑蔑,可得东阳八咏同?
显然,诗人拟把西城楼比金华的“八咏楼”。
在《风景画讲义》中,水亭门外有“望漾楼”,但在《舆地纪胜》中,则称“卷雪亭”,取苏东坡“卷起千堆雪”之意。据文史老人汪筱联介绍,“水亭”“望漾”“卷雪”,都体现这一带常被水漫的事实。故老衢州有一句话:“水亭街、街停水,水亭街上涨大水。”
文史老人邵子千告诉记者,在铁路、公路兴盛前,旧时,衢城水亭门外沿江一带,桅杆林立,大小船筏穿行如织。白天熙熙攘攘,夜间灯火通明。每天吞吐着外地的日用百货和本地的竹、木柴、炭、石灰、土纸、柑橘、茶叶等物资。
水亭门外码头超多。民国《衢县志》载:自衢州城东北到城西南有青龙码头、浮石埠、德坪埠、朝京埠、龚码头、盐码头、常山埠头、杀狗埠头、柴埠头……《风景画讲义》中有龚家码头。原来,清乾隆年间,水亭门外一龚姓人家捐资400金,创建义渡,以利往来行人。其后代龚大鏊复捐50余亩田产的租息,以给渡夫工食。故人名其地曰龚家码头,以示不忘。
旧时,水亭门外的衢江航道上,货船、客船、渡船、花船、木排等沿江排列,千帆林立。现水亭门外还立有一根石柱,高约2.83米,上覆雕角攒天顶,顶部饰葫芦宝瓶。这可能是衢城最大的水亭门码头唯一剩下的文物了。
⑻ 水亭门的变迁
衢城何人不知天王塔?何人不识水亭门?在“老衢州”们心中,天王塔与水亭门是老衢城的象征,也是萦绕在他们心头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天王塔与水亭门,它们因水而生、因水而盛。在那个陆路并不发达的年代,无论是仕宦求学的游子,还是走南闯北的商贾,进出衢城,都要经过朝京门,也就是今天的水亭门。
当轻舟划过万重山,对故乡的盼望也像吸饱了水的海绵一样沉甸甸地压在心头。不待船靠岸,便站在船头早早地眺望——近了,近了,家乡天王塔的影子愈来愈清晰,愈来愈接近。到了码头,穿过水亭门,进了衢州城,终于算是回家了!当他们再一次离家远行,望着塔影越来越远,渐渐消失在一片迷蒙水雾中,这离别的滋味,又怎教人不消魂?如今,站在巍巍水亭门城楼俯瞰四方,铺展在我们面前的,一侧是粼粼江水,一侧是曾经繁华的水亭门老街,以及一幅存活在老街居民口耳相传间供后人怀想的“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的依稀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