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

发布时间:2021-02-20 18:10:48

⑴ 如何保护开发利用历史文化遗址

国外对遗址保护与开发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大遗址保护的基础上,提倡按发掘原貌就地保存,或者采用博物馆进行保护和展示。例如意大利的学者们认为对大遗址保护的原则是不改变遗址文物原貌,采用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等形式保护起来。遗址发掘出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决不搞什么重建或“修复”。另外对文物古迹的保护通常不是个体保护,而是成片保护,即实行“整体保护原则”,对历史悠久的城镇采用法定中心区的形式进行保护,对“历史中心区”的宏观保护,法律规定必须保持古城的原有格局和风貌,不准以任何名义进行任何形式的破坏。国内对于遗址保护与开发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众多学者从各方面提出了自己系统的保护思路,郭蜻娟在《试谈大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兼析汉阳陵的开发》一文中提出了保护遗址文物、社会、环境资源的措施以及经营管理模式与组织形式。龚良在《论明祖陵遗址的保护利用》一文中提出遗址公园应逐步实施保护,以达到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结合,其中关键是保护与利用“度”的掌握。黄光宇、李和平在《山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观念——论重庆黄山陪都遗址的保护与开发》一文中对山陪都遗址提出整体性、真实性、综合性相结合的保护思想与方法。赵荣、张祖群等在《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精神的文化地理定位研究—以西安为例》一文中定位了西安古都的城市精神,其中由遗址等构成的文化景观是判别城市精神的四个主要方面之一。

⑵ 如何保护我们的历史文化资源

对此,文化界代表提议,中国应重视自己的传统节日,所有的传统节日应有相应的假期,将其列入国家法定假日。

⑶ 怎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杰作,毁之不再生,催之不可成。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让她们在今天现代化中继续发光,正是一种现代文明的象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化建设似乎是一对矛盾,但实践证明两者完全可以共存共荣,互相促进。-二百年前,欧洲人在产业革命初期也曾大肆破坏古建筑古城堡,不过他们很快觉醒,从法律制度和市民意识上着手,严加保护。今天,一批批中国人去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看到的是古与今、旧与新之间的和谐生辉,古城区的原汁原味,几乎看不到拆房扩路的"旧城改造",然而那里照样游人如织,环境优美,经济发达。可是,我们不少人考察回来后只记住高楼大厦,忘记了保护历史。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些年文物保护成绩是显著的,同时对文物"建设性破坏"的情况也令人吃惊。中国现有21处世界遗产中,浙江还是空白。其实浙江是文物大省,杭州、绍兴、定海、塘栖等地的古城区,原先足以与平遥、丽江媲美,甚至更有优势。她们躲过了自然灾害、政治运动,却倒在现代化建设的误区中,真是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子孙后代,实在令人遗憾。抢救历史文化遗产确实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最近浙江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从法律上筑起了又一道保护的"屏障"。只要我们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历史文化遗产就会得到很好的保护。

为什么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屡禁不止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处理好如何看待"政绩"的问题。客观上,"父母官"有压力,总想在任期内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和市容市貌。这当然是好事。我们不但不反对,而且要尽力支持,问题是怎样正确认识并把握"政绩"。我认为,建设新城是政绩,保护古城、留住中华民族的优秀遗产也是政绩,后者做起来更不容易,更需要有远见。纽约、香港历史很短,是在海岛、沙滩上建成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伦敦、巴黎、罗马历史悠久,精心呵护古城,同样可以成为著名的国际大都市。周庄、西塘等江南6个古镇,今天名声大振,成为旅游热点,其实浙江原来条件更好的古镇有不少,但都被以"破旧"、"落后"等借口一一拆毁掉了。这些古镇虽然面貌一新,但没有特色和知名度,也没有游人和吸引力。城市化进程中必须注意保护历史,坚持特色,而百城一面、千街一面正是现代化的一忌。杭州是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有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不能将精华与糟粕一起扔掉,在古城区内不宜采用深圳、上海浦东等新兴城市的办法。仇保兴同志到杭州上任不久,就与其他市领导在记者来信中批示紧急保护河坊街及其附近地区,保古城建新区,进而将西湖申报世界遗产提上议程,邀请国内外专家献计献策,这适合时代潮流,符合民心,我看这就是一大政绩。

对外开放使我们意识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然而,我们不少人在观念、行为上仍处于一种蒙昧或自然满足的状态中。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西湖申报世界遗产,是杭州在21世纪进一步对外开放,成为国际性的风景旅游城市的关键性步骤。因此,从现在起,有关的各项工作就应当按世界遗产的标准来衡量,与世界接轨。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努力,再大的困难也会变小,再小的希望也会增大,直至成功。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http://www.zjol.com.cn/node2/node2352/node2354/node15917/userobject12ai146874.html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TR-c/17392.htm

http://www.xkdesign.net/bbs/dispbbs.asp?boardid=24&id=114

⑷ 如何保护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是以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是文化旅游的一部分。

⑸ 如何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趋势明显。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经济需求的文化产品,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日益成为各地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指标和关键因素,成为21世纪经济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于一个地方而言,文化是灵魂、是其内在吸引力,文化产业对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有其他产业所不能比拟的优势,特别是对城市形象、城市环境、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凝聚力、城市地位甚至城市的政治文明等方面的直接促进和价值提升作用非常巨大,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宁洱县的文化旅游产业要发展,以下几个因素不容忽视。

依托资源,“创意为王”。
魅力源于实力,实力展现魅力。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是文化产业的基础,发挥地方优势,打造文化品牌的意义十分重要,我认为要本着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独”的特色文化产业理念,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呼应时代,贴近大众,适应市场,把文化资源提升为文化产品,创造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文化品牌,才能迅速提高地方知名度和美誉度。然而,有了好的资源如果没有创意、包装与整合,也难于形成产业基础。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在全面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以战略的思维和眼光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丽江、凤凰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能把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效果发挥到了较高水平,且在不断提升创意,体现和贴合群众性和大众消费的特点,较为吸引人。

努力创造市场的聚集效应。
文化产业除了有好产品,还要有市场的聚集效应,必须把旅游、文化、科技、市场有机结合起来,要彰显人气,只有把人吸引进来,才能有效应。文化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市场空间大,社会效益大,最为直接的就是能够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相关产业收入的提高。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协作,深层次地研究、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作为重要内容,开发各类衍生文化产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产业链。综合考虑文化产业的综合性,提供所需的服务、配套设施,健全功能,使游客既得到精神层面的享受,也得到物质方面的满足,使之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坚持用市场的眼光看待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方式配置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机制开发文化资源。我县旅游产品档次低、品种少、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挖掘整理当地文化资源,主导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调控和支配资源,同时大力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把市场运作交给企业,既要培养当地的文化企业人才,更要吸引省内外有实力有经验的文化企业和经营人才到我县投资文化产业,通过打造会展、传媒及一大批文化服务和旅游品牌,才能共同形成和做大做强一个地方的文化品牌。

科学规划,保证投入。
规划是做好文化产业的指导性文件,一方面能突出重点,即先做什么项目,后做什么项目;另一方面,可以明确文化产业的政治、经济和市场的目标。文化产业是高投入的产业,特别是创意产业,要不断的研讨,不断的创作,形成产品,还要进行市场运作,整个过程都与投入分不开,可以说,没有投入就不可能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因此,要充分考虑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紧紧围绕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制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和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开发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新兴旅游文化产业,以特色创名牌,以优势争市场,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于产品、管理、服务和营销之中。我们要依托我县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和挖掘其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加快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同时要注重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结合实际,科学发展。
做好文化产业必须结合实际,把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人文资源、自然资源、交通基础等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结合起来,抓住重点,突显亮点。享受文化成果是人类经济社会的必然。借助云南旅游文化市场比较热的机遇,大力发展民族工艺品市场。但作为经济文化欠发达的边远地区,做好这项工作也不宜过急,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干下去,做一个项目成一个项目,逐步繁荣壮大。

几条建议
当前,如何充分发挥宁洱文化优势,打造宁洱旅游文化品牌,是长期以来的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整合宁洱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档次,赋予新意。
如红色旅游方面,把民族团结文化展示从屋内移至公园,着力建设民族团结之圣地;招商引资规划建设普洱茶文化城,着力打造普洱茶、普洱府及茶马古道系列文化,形成滇南大观园;磨黑古镇建设中,把杨丽坤故居与盐文化、磨中的红色文化、饮食文化做大做强;还要把以银饰品加工为代表的民族手工业壮大起来;把以那柯里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做大起来,做精做强文化产品,使游客到宁洱后得到多方面的文化享受。

加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环境支持。
借助昆曼大通道及泛亚铁路重点建设工程,极力改善宁洱的交通条件,使之真正成为大通道上的旅游文化重镇。同时,做好景区景点的软硬件建设,提升宾馆档次和服务质量,着力打造县城和特色街区,营造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提高人文素质,服务文化产业发展。
传统农耕文化观念仍在束缚着宁洱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少干部和群众中还比较模糊,甚至有不知道文化还是生产力,还能创收的理念与实践都不足,所以,落实“旅游文化活县”的战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大力培养文化经营人才,使文化产业的理念深入人心,自觉的参与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来。

出台鼓励政策,使文化企业有所获、有所乐。
要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开发好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要保护好、引导好民营资本投资旅游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培育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积极促进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形成文化产业群,形成新的产业格局。要积极出台对现有文化企业经营户如银饰厂、奇石场的扶持政策,鼓励其他产业的企业家投资文化产业,给他们有培训学习的机会,对前来投资的文化企业,在用地、办理手续等方面给予倾斜协调,使他们有所得、有所乐,我们有发展、有市场。并以文化发展带动和促进旅游、餐饮等的联动发展。

大力发展经济,以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充分发挥宁洱资源、区位、交通之优势,极力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县城经济。只有县城经济的综合发展,才能带动和促进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在县城经济中的比重,形成良性循环。在推动云南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过程中,宁洱要彰显特色、展示独特魅力,通过大家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使之打造成为有活力、有竞争力、有浓厚文化底蕴、有国际化风格的特色产业。

⑹ 如何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趋势明显。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经济需求的文化产品,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日益成为各地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指标和关键因素,成为21世纪经济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于一个地方而言,文化是灵魂、是其内在吸引力,文化产业对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有其他产业所不能比拟的优势,特别是对城市形象、城市环境、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凝聚力、城市地位甚至城市的政治文明等方面的直接促进和价值提升作用非常巨大,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宁洱县的文化旅游产业要发展,以下几个因素不容忽视。

依托资源,“创意为王”。

魅力源于实力,实力展现魅力。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是文化产业的基础,发挥地方优势,打造文化品牌的意义十分重要,我认为要本着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独”的特色文化产业理念,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呼应时代,贴近大众,适应市场,把文化资源提升为文化产品,创造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文化品牌,才能迅速提高地方知名度和美誉度。然而,有了好的资源如果没有创意、包装与整合,也难于形成产业基础。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在全面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以战略的思维和眼光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丽江、凤凰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能把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效果发挥到了较高水平,且在不断提升创意,体现和贴合群众性和大众消费的特点,较为吸引人。

努力创造市场的聚集效应。

文化产业除了有好产品,还要有市场的聚集效应,必须把旅游、文化、科技、市场有机结合起来,要彰显人气,只有把人吸引进来,才能有效应。文化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市场空间大,社会效益大,最为直接的就是能够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相关产业收入的提高。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协作,深层次地研究、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作为重要内容,开发各类衍生文化产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产业链。综合考虑文化产业的综合性,提供所需的服务、配套设施,健全功能,使游客既得到精神层面的享受,也得到物质方面的满足,使之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坚持用市场的眼光看待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方式配置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机制开发文化资源。我县旅游产品档次低、品种少、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挖掘整理当地文化资源,主导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调控和支配资源,同时大力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把市场运作交给企业,既要培养当地的文化企业人才,更要吸引省内外有实力有经验的文化企业和经营人才到我县投资文化产业,通过打造会展、传媒及一大批文化服务和旅游品牌,才能共同形成和做大做强一个地方的文化品牌。

科学规划,保证投入。

规划是做好文化产业的指导性文件,一方面能突出重点,即先做什么项目,后做什么项目;另一方面,可以明确文化产业的政治、经济和市场的目标。文化产业是高投入的产业,特别是创意产业,要不断的研讨,不断的创作,形成产品,还要进行市场运作,整个过程都与投入分不开,可以说,没有投入就不可能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因此,要充分考虑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紧紧围绕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制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和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开发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新兴旅游文化产业,以特色创名牌,以优势争市场,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于产品、管理、服务和营销之中。我们要依托我县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和挖掘其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加快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同时要注重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结合实际,科学发展。

做好文化产业必须结合实际,把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人文资源、自然资源、交通基础等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结合起来,抓住重点,突显亮点。享受文化成果是人类经济社会的必然。借助云南旅游文化市场比较热的机遇,大力发展民族工艺品市场。但作为经济文化欠发达的边远地区,做好这项工作也不宜过急,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干下去,做一个项目成一个项目,逐步繁荣壮大。

几条建议

当前,如何充分发挥宁洱文化优势,打造宁洱旅游文化品牌,是长期以来的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整合宁洱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档次,赋予新意。

如红色旅游方面,把民族团结文化展示从屋内移至公园,着力建设民族团结之圣地;招商引资规划建设普洱茶文化城,着力打造普洱茶、普洱府及茶马古道系列文化,形成滇南大观园;磨黑古镇建设中,把杨丽坤故居与盐文化、磨中的红色文化、饮食文化做大做强;还要把以银饰品加工为代表的民族手工业壮大起来;把以那柯里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做大起来,做精做强文化产品,使游客到宁洱后得到多方面的文化享受。

加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环境支持。

借助昆曼大通道及泛亚铁路重点建设工程,极力改善宁洱的交通条件,使之真正成为大通道上的旅游文化重镇。同时,做好景区景点的软硬件建设,提升宾馆档次和服务质量,着力打造县城和特色街区,营造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提高人文素质,服务文化产业发展。

传统农耕文化观念仍在束缚着宁洱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少干部和群众中还比较模糊,甚至有不知道文化还是生产力,还能创收的理念与实践都不足,所以,落实“旅游文化活县”的战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大力培养文化经营人才,使文化产业的理念深入人心,自觉的参与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来。

出台鼓励政策,使文化企业有所获、有所乐。

要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开发好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要保护好、引导好民营资本投资旅游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培育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积极促进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形成文化产业群,形成新的产业格局。要积极出台对现有文化企业经营户如银饰厂、奇石场的扶持政策,鼓励其他产业的企业家投资文化产业,给他们有培训学习的机会,对前来投资的文化企业,在用地、办理手续等方面给予倾斜协调,使他们有所得、有所乐,我们有发展、有市场。并以文化发展带动和促进旅游、餐饮等的联动发展。

大力发展经济,以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充分发挥宁洱资源、区位、交通之优势,极力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县城经济。只有县城经济的综合发展,才能带动和促进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在县城经济中的比重,形成良性循环。在推动云南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过程中,宁洱要彰显特色、展示独特魅力,通过大家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使之打造成为有活力、有竞争力、有浓厚文化底蕴、有国际化风格的特色产业。

⑺ 如何正确处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好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历史文

浅析古建筑复保护措施的合理制性

古建筑修缮不同于建设工程,它是对古建筑实施保护的实践活动,是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体现。古建筑保护措施的合理与否,对古建筑的安全与价值至关重要。文物不能再生,在保护措施上的任何一点疏忽,其造成的后果往往是不可挽回的。

⑻ 历史名城文化的保护措施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原则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应充分认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重大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重点保护北京市域范围内各个历史时期珍贵的文物古迹、优秀近现代建筑、历史文化保护区、旧城整体和传统风貌特色、风景名胜及其环境,继承和发扬北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1)坚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原则,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强化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地位。

(2)坚持整体保护的原则。完善市域和旧城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的保护体系。重点保护旧城,坚持对旧城的整体保护。

(3)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探索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的方法。在政府主导下妥善处理居民生活条件改善与古都风貌保护的关系。防止片面性,解决“建设性破坏”所引发的矛盾,疏解居住人口,消除安全隐患。统筹保护历史文化资源,重塑旧城优美的空间秩序。

(4)坚持积极保护的原则。合理调整旧城功能,防止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目标,强化文化职能,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增强发展活力,促进文化复兴,推动旧城的可持续发展。

(5)坚持保护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与创新的原则。加速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法制化进程,调整和健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的机制与体制。
方法措施
(1)分析总结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发展和现状特点,确定合理的城市社会经济战略,并通过城市规划在城市空间上予以落实。
城市要不断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也不可能当做博物馆·,不可以让它的生产和生活停顿凝固。对于名城保护规划来说,重点在于如何控制和引导而不是排斥发展,保持城市的活力与繁荣。历史文化名城的经济发展战略就要考虑保护城市中大量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需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使之并行不悖。大跃进时期在古城内大办街道工厂,以后又把发展经济与发展工业等同起来,认为只有办工业争产值才是发展经济,这样的“发展”显然是不适合的。研究城市历史上的兴衰规律,寻找与保护工作相得益彰的经济发展战略,比如发展传统产业、旅游事业,利用历史古城知名度大的特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处理与保护有干扰的工业项目时注意选址位置,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2)确定合理的城市布局、用地发展方向和道路系统,力图保护古城格局和历史环境,通过道路布局和控制建筑高度展现文物古迹建筑和地段,更好地突出名城的特色。古城内集中了较多文物古迹和历史街区,建筑的高度和形式往往要受到诸多制约,规划布局要为保护古城、保护文物古迹创造先决条件。
(3)把文物古迹、园林名胜、遗迹遗址以及展示名城历史文化的各类标志物在空间上组织起来,形成网络体系,使人们便于感知和理解名城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许多文物古迹在遭受一定的破坏以后丧失了相互间应有的空间关系和联系,看起来像是孤立而不相关的。规划应把文物古迹、园林名胜以及各类提示性标志物(如古树名木、碑刻、标牌等)在空间上组织起来,形成网络,从而给人们的欣赏创造有机的空间线路和逻辑线索。洛阳规划建立历史标志物的体系,日本东京组织散落的文物点建立文化旅游步行道,这些都是可行的好办法。
(4)通过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处理好新建筑与古建筑的关系,使它们的整体环境不失名城特色。
文物建筑巾于陈旧、体量小等原因非常容易淹没在新建筑的汪洋大海中,如何使人们发

第57页

现它们,如何突出它们而提示名城的特色,保护规划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通过道路的选线、建筑高度分区控制和重要古建筑之间的视廊控制,突出地层现文物古迹。比如苏州的北寺塔是宋代留存下来的古塔,规划把城市主干道正对该塔,使之成为古城内十分醒目的重要景观和主要的视觉中心之一,并控制几个主要视线通廊,如要求作为拙政园内借景、作为城市标志从沪宁线上可以看到它等;北京的大钟寺原在城郊不显眼的地方,开辟北三环路时把它的大门展露在这条城市环道上,很好地提示了它的存在。
(5)规划保护范围,制定有关要求、规定及指标,制止建设性破坏。
只有通过在城市规划中划定各类保护及控制区并制定出相应的各种要求和规定、控制指标,并通过规划管理严格把关,才能保证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古迹保护单位以及历史文化保护区不致于在建设中被破坏。

⑼ 为什么要进行历史文化保护 你认为该如何保护

第一,历史文化资源复开发的主要途径是旅制游.尽管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不完全等同于旅游,但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旅游关系密切.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不仅可以为旅游部门增加直接的收入,还可以带动整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和就业的目标.同时通过旅游开发进行资源合理利用,才能展示其固有价值.并使它们与现代化生活相结合,达到更好地保护的目地.

第二,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应该在保护的基础上,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增加,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必须结合起来.极端的采用政府主导开发或市场主导开发都是不可取的.开发模式的选择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历史文化资源发展到不同的阶段市场和政府调节力的强弱也应该有所变化

第三.对各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要考虑旅游开发历史,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地理位置,资源状况等情况而灵活运用.

阅读全文

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