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太空战斗机的发展历史
1999年7月,根据与美国宇航局NASA签署的合作协议,波音“鬼怪工厂”开始开发X-37的工作。
合同包括X-37进入和着陆试验飞行器的开发,并用它进行一系列进入和着陆试验,之后开发设计出可进行轨道飞行试验的X-37飞行器。飞行器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还包括其研发机构也曾发生易手。
美国空军提出太空飞机,NASA进行研制X-37试验太空飞机以作为航天飞机的换代候选产品之一;
2002年取消了X-37项目;2003年11月17日NASA重新恢复研制,实现 轨道飞行270天 的计划,目的是论证装有科学遥感设备照相机和弹药的太空飞机 绕地球轨道一次飞行几个月时间可行性 的方法。
2004年,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研究局突然从NASA手中接管了X-37的全部研制工作。此后,X-37就一直处于绝密状态。内部人士称,高级计划研究局抢过X-37的研究权,正是试图对其进行改良,研制出新一代军用太空飞机。
几年前,X-37B最初准备从航天飞机的载荷舱部署。但是在“哥伦比亚”号悲剧发生之后,X-37B改由“德尔它”火箭发射,最后才确定由“宇宙神”-5改进型一次性运载火箭发射。
2009年11月2日自研发之初,美国的X-37B太空飞机计划就一直笼罩着神秘色彩,几个和太空飞机的研制和生产有关的机构都对有关情况讳莫如深。
X-37B太空飞机 2010年4月试飞。(4月22日已经试飞成功)
② 美国战斗机发展历程
太多也不来好说!自我给你发个网站自己看吧《空军之翼》
http://www.afwing.com/intro/usmilitaryaviation/usmilitaryaviation-1.htm
③ 战机的发展史
目录
第一章第一次世界大战
从没有把握的试验到胜败的决定因素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法国飞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法国飞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英国飞机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自始至终参战
的阿弗罗 504飞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德国和奥地利
飞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军用飞机机徽标志(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军用飞机机徽标志(二)
1913~1915年间出现的战斗机
1913~1915年间出现的战斗机
1915~1918年间服役的著名战斗机
_纽波尔。
1916年的战斗机
1916年服役的最优秀战斗机_斯帕德
1917年使用的战斗机
1917年英国的典型战斗机
1917年参战的三翼机
1917年德国战斗机
1918年德国战败时的重要战斗机
1918年大战后期的德国和奥地利战斗机
1918年大战后期的协约国战斗机
1913年俄国首创的4发重型轰炸机
1915年出现的轰炸机
1915~1918年间服役的著名卡普罗尼
轰炸机
1916年的轰炸机
1916年的重型轰炸机
1917年的德国重型轰炸机
1917年的协约国轰炸机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服役的协约国
轰炸机、
1915年同盟国首批C型武装侦察机
1916年的侦察机
1916年的典型教练机和侦察机
1915~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的阿尔巴
特罗斯侦察机
1917年的教练机和侦察机
1918年的意大利侦察机和教练机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侦察机和
教练机
1914~1916年间的水上飞机
1917年的水上飞机
1918年的水上飞机
1898~1915年间的气球和飞艇
1917~1918年间的飞艇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飞机发动机(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飞机发动机(二)
第一章军用飞机三面图
第二章两次大战之间的军用飞机
1922~1931年间法国研制的战斗机
1931~1937年间的法国战斗机
1923~1929年间的英国战斗机
1931~1935年间的英国战斗机
1926一1934年间的美国陆军航空队战斗机
1927~1932年间的美国海军
战斗机
1923~1936年间的美国海军和美国皇家海军战斗
两次大战之间苏联和日本最主要战斗机
1924~1925年间的意大利战斗机
1934~1937年为准备战争而制造的德国空军
战斗机
1925~1932年间的欧洲小型战斗机
20年代英国轰炸机(1924~1929年)
30年代英国轰炸机(1930~1937年)
1923~1937年间的英国海军航空兵鱼雷
轰炸机
1920~1937年间的美国陆军航空队轰炸机
1928~1939年间的美国陆军、海军攻击机和鱼雷
轰炸机
1928~1934年间的法国轰炸机
1929~1937年间的意大利和苏联试验型超大型
轰炸机
1921~1935年间的日本、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
轰炸机。
两次大战之间的美国和美国侦察机
(1927~1935年)
1923~1933年间的侦察机
1928~1932年间的教练机和通用飞机
第二章军用飞机三面图。
第三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用飞机
1936~1945年各国军用飞机机徽标志(-)
1936~1945年各国军用飞机机徽标志(二)
1936~1945年各国军用飞机机徽标志(三)
1936~1945年各国军用飞机机徽标志(四)
1938~1939年间的法国战斗机
1935~1939年间的欧洲战斗机
1937~1941年间的最后双翼战斗机
1937~1939年间日本和苏联过渡时期的
战斗机
飓风_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一流战斗机
(1937年)
喷火_ 1938年自始至终参战的战斗机
压.109_%B
④ 中国歼击机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海军航空兵是现代海军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兵种,能够远距离发起攻击和进行快速机动作战,是现代海军打击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手段。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海军航空兵就已经出现,并在海战中初露锋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军航空兵更是充分显示了其强大的威力。
据统计,二战中各参战国损失舰船的53%是由海军航空兵用航空鱼雷和航空炸弹击沉的,特别是太平洋海战更是几乎成为了海军航空兵独步的舞台。二战的海战经验表明没有制空权就没有制海权,制空权对海上战争的胜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中国是一个有着很长海岸线和广阔领海面积的大国,但旧中国却长期处于有海无防的窘迫境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海军的建设,花大力气重建海军舰艇部队,同时也开始筹建海军航空兵。1952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部正式成立,顿星云任司令员。1952年7月,海军在上海虹桥机场组建了海军航空兵第一师,下辖一个鱼雷轰炸机团和一个歼击机团。分别装备苏制图-2活式轰炸机和拉-9活塞式歼击机,第二年又改装了拉-11歼击机,海军航空兵第一师的成立标志着新中国海军的第一支航空兵战斗部队开始担负作战使命。
海军航空兵组建50多年以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部队的武器装备在初建时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海军航空兵已拥有超音速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导弹攻击机、侦察机、海上巡逻机、舰载直升机、运输机、水上飞机等多种机型,成为保卫海空的一支重要力量。
歼击机作为海军航空兵的一种最重要的机种,从建立之初到现在走过了从活塞式歼击机向喷气式发展、从轻型歼击机向中型和重型发展、从机载设备简单的昼间歼击机向设备复杂的全天候歼击机发展,从作战半径较短向作战半径较大发展以及从机炮为主要武器转变为以空空导弹为主要武器的发展历程。海航最早服役的拉-9和拉-11尽管算是二战末期性能最好的战斗机之一,但毕竟都是活塞式飞机,其飞行性能在进入50年代后已显落伍,而此时世界上其他海军强国的海军航空兵都已完成了由活塞式向喷气式战斗机的转变。
1953年4月,海军航空兵第二师在浙江宁波组建,开始装备当时较为先进的“米格”-15歼击机。喷气式歼击机的服役使中国海军航空兵的战斗力大增,1954年3月18日,海航第二师六团副大队长崔巍、中队长姜凯驾“米格”-15双机在浙江东部海面上空击落台湾国民党空军2架F-47战斗机,取得了海军航空兵空战的首次胜利。随后“米格”-15飞机又装备了多个海军航空兵部队,在与台湾国民党空军的空战中取得了多次战果。
从苏联购买现成的作战飞机只能解决一时之需,并要花费大量当时紧缺的外汇,而要建立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实现空军和海军航空兵飞机装备的自给和自主发展,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独立的航空工业。
因此在建国后不久,中国就开始在苏联的援助下进行大规模的航空工业建设。为了让空海军早日装备上国产飞机,在沈阳飞机制造厂尚未完全建成之际,中国航空工业就已经开始仿制比“米格”-15性能更好的“米格”-17歼击机。之后随着国产歼-5飞机开始在海航部队大批服役,逐渐取代了活塞式歼击机,成为海航装备的第一批国产喷气式歼击机。
60年代中期以后,仿制“米格”-19的歼-6超音速歼击机也开始进入海航服役并大量装备。在立足国内原材料和制造能力的基础上仿制成功的歼-6飞机满足了海军航空兵提高装备技术水平的迫切需要,使中国海军航空兵完成了从亚音速歼击机到超音速歼击机的跨越,摆脱了对苏联进口歼击机的完全依赖,并在后来的多次空战中取得了不凡的战果。歼-5和歼-6飞机都采用后掠梯形翼,歼-5的机翼后掠角为45度,歼-6增大到55度,更大的后掠角推迟了机翼表面激波的产生。而装有带加力燃烧室的涡轮喷气发动机具有大的推重比,也使歼击机的飞行速度超过音速成为了可能。
而随着仿制“米格”-21飞机的成功,三角翼的歼-7具有更好的高空高速性能,最大飞行速度达到了2倍音速,使海军航空兵的装备技术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这些飞机以航空机炮为主要武器,配以简单的光学瞄准具进行瞄准射击,歼-7还首次装备了红外制导空空导弹,能够在更远的距离上对敌机目标进行攻击。
飞机的机载设备则主要是通信电台、高度表、无线电罗盘以及简单的敌我识别器等,设备的数量较少,技术水平也低,仅能满足昼间飞行作战的需要。主要的作战方式则是近距格斗以及尾追攻击。由于受飞机的载油量、通信技术以及对海上目标的探测识别等多方面的局限,海航的这些歼击机只能主要用于海军基地的防空以及沿海地区上空制空权的争夺,无法满足掩护作战舰艇外海出击或轰炸机进行海上远程打击的需要。
20世纪60年代以来,通过引进苏联的歼击机进行仿制生产,不仅提高了空海军的空中作战能力,而且使中国航空工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这也为自行研制性能更好的歼击机打下了必要的基础。1964年,在对引进的“米格”-21飞机进行系统的技术摸透的基础上,中国开始了自行设计比“米格”-21性能更好的歼-8飞机。
针对当时“米格”-21飞机存在的机内载油量少导致作战半径过小、没有安装雷达缺乏自主搜索探测目标的能力、只安装1门机炮和挂载2枚空空导弹致使攻击火力弱等缺陷,提出在“米格”-21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一种飞得更高更快、作战半径更大、机载武器火力更强并能够全天候作战的新型歼击机。歼-8飞机并不是在“米格”-21或歼-7基础上简单地进行等比例放大而成的,而是在保持歼-7气动总体布局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当时所掌握的技术并结合性能指标的要求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进,设计方案也是经过大量的风洞吹风最终优选出来的。歼-8采用加大机翼后掠角、相对厚度较薄的高速翼型、机翼前缘扭转、低置的水平尾翼、进气锥无级调节等技术措施,减小了飞机的超音速飞行阻力,2台大推力的“涡喷”-7甲型发动机提高了飞机的推重比,在拥有更快速度和更高升限的同时仍能具有好于“米格”-21的机动性。
更大的机体得以装载更多的燃油,大幅提高了飞机的作战半径。同时歼-8飞机也没有受到当时国外流行的“取消航空机炮”思潮的影响,而是采取了导弹和机炮并重的武器配置方案,在之后多次局部战争的实战经验也证明这种选择的正确性。2门固定机炮和4枚空空导弹的武器配置也使得歼-8飞机拥有了更强的作战火力,服役后成为了当时海军航空兵里性能最好的歼击机。
由于火控雷达研制的拖延,使得歼-8飞机在交付部队使用时并没有能够具备原先设想的全天候作战能力,这无疑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缺陷,无法发挥飞机应有的战斗力。特别是海军航空兵由于主要在远离基地的海上进行作战,难以得到及时的地面指挥和空情支持,特定的作战环境要求歼击机必须配备能够实现远距离搜索的火控雷达以及完善的通信和导航设备,保证无论在白天还是夜晚,简单气象条件还是复杂气象条件下都能独立完成作战任务。
而随着舰载导弹武器的实用化,敌方舰艇可以在离海岸很远的地方实施打击,这就势必要求近岸防空范围要向更远的海上推进,海航的歼击机越来越多地要担负远离基地的空中巡逻警戒和拦截的任务,这就对歼击机的航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80年代中期,中国在歼-8白昼型和全天候型飞机的基础上研制出了作战性能更好的歼-8Ⅱ型飞机,改机头进气方式为两侧进气,机头空间腾出来安装大直径天线的机载火控雷达,完善的机载设备使飞机具备了良好的全天候作战性能,整机的综合技术水平有了大的提高。
而进一步加装了空中加油设备的歼-8D型飞机,在加油机的配合下也满足了海军航空兵抵达南沙群岛上空进行战斗巡逻的航程要求。航程与作战效能大幅提升的歼-8D型机进入中国海军航空兵服役后,使之终于具备了保卫南海权益的实质性空中作战手段。同时歼-8D与“轰油”-6加油机配合还可以为携带空舰导弹或航空炸弹的海军远程轰炸机进行伴随护航,进一步扩大海军航空兵的攻击能力和范围,对周边国家海军进行有效的威慑。
而随着更先进的脉冲多普勒体制火控雷达、全数字化综合火控系统、中距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等方面技术的综合应用,作战性能大幅提升的新型歼-8F型飞机目前也开始装备海军航空兵,具备了现代中距拦射能力,进一步增强了歼击机的自主作战能力,缩小了与国外先进战斗机之间存在的差距。
而歼-7飞机作为中国海军航空兵的另一种主力歼击机,在此期间也没有停止发展改进,先后改型研制出歼-7HH、歼-7EH等海军型号装备海航部队,替换了已经陈旧的歼-6和歼-7的早期型号。歼-7EH通过采用双三角翼、增加前后缘机动襟翼和增大发动机推力等措施,飞机的机动性能有了长足的进步,配装可全向攻击的近距格斗导弹后使作战效能有了质的提升,而相对低廉的价格优势又可以满足海军航空兵在飞机装备数量上的需求。
当然限于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国内航空工业技术水平以及对海军航空兵作战地位的认识,中国海军航空兵的歼击机发展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与空军相比海军航空兵一直处于次要地位,只能是空军装备什么歼击机海航也跟着装备什么歼击机。无论是在50、60年代还是在90年代,在引进国外的先进歼击机时都是优先装备空军,海航则一般要等到国产仿制型号出来才开始装备。而中国航空工业在歼击机的仿制和自主研制方面也一直是以满足空军的战技术要求为主,对海航飞机的一些特殊要求往往无法顾及,只能进行一些诸如增强防腐性等少量必要的改进,这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海军航空兵整体战斗力的提高。
随着近些年来对海洋权益的日益重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开始加大了对海军的投入,这也为海军航空兵的装备发展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和良好的机遇。一批又一批的新型作战飞机陆续装备到海航部队,装备的现代化程度逐步提高,从国外购置的苏-30等先进作战飞机几乎是紧跟着空军之后进入海航服役,进一步缩短了与世界海军强国在航空武器装备上的差距。
⑤ 美国战斗机的发展史
美国是飞机的诞生地,但美国航空技术曾长期落后于欧洲,直到二战后才一跃而领先于世界,至今依然是雄踞世界航空技术之巅。磨砺 60 年,其中自有很多春秋。20 世纪初,美国的工业和科技基础还不及欧洲老牌强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之后不久,航空技术的桂冠就被欧洲拿过去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军不多的飞机都是欧洲设计,比如战斗机就是法国的 SPAD S.13 和 Nieuport 17。在两次大战中间的 20-30 年代,欧洲航空技术继续领先,尤以德国和英国为突出。美国虽然在 1915 年组建了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今 NASA 的前身),也发明了发动机围护罩和变桨距螺旋桨,但就代表航空技术前沿的战斗机领域而言,美国航空技术甚至落后于日本,以至于珍珠港事件时,美国没有能在技术上超过日本“零”式的战斗机。
战斗机代表了航空技术的前沿。20-30 年代时,美国的国内战斗机市场很小,飞机公司的战 斗机批量只有几十架。1924 年时,美国陆军航空队的 1,400 多架飞机中,只有 80 架是战斗机。20-30 年代的美国战斗机市场基本上被寇蒂斯和波音公司分享,其双翼、像敞篷汽车一样的开放式座舱、不可以收放的固定起落架的构型成为标准模式。寇蒂斯“隼”式双翼战斗机还在中国空军服役,用于抗战前期抗击日本飞机的作战。
战斗机代表了航空技术的前沿。20-30 年代时,美国的国内战斗机市场很小,飞机公司的战 斗机批量只有几十架。1924 年时,美国陆军航空队的 1,400 多架飞机中,只有 80 架是战斗机。20-30 年代的美国战斗机市场基本上被寇蒂斯和波音公司分享,其双翼、像敞篷汽车一样的开放式座舱、不可以收放的固定起落架的构型成为标准模式。寇蒂斯“隼”式双翼战斗机还在中国空军服役,用于抗战前期抗击日本飞机的作战。
1929 年,格鲁曼公司成立,专业研制海军战斗机,其 FF-1 采用封闭式座舱和收放式起落架,大大降低了飞行阻力。格鲁曼的技术革新象征了新航空技术革命的开始,30 年代开始,全金属构造、硬壳式机身、翼内机枪、封闭式座舱、收放式起落架很快成为潮流,寇蒂斯和波音的双翼战斗机落伍了,美国航空工业开始了大洗牌,塞维尔斯基(后改名为共和)的 P-35 击败了寇蒂斯的 P-40,布鲁斯特的“水牛”击败了格鲁曼的设计,贝尔的 P-39 都脱颖而出。亚历山大·塞维尔斯基没有老乡伊戈尔·西科斯基的名气大,他也来自俄国,1935 年创立了公司,以制造教练机为主。布鲁斯特以马车和汽车起家,洛克希德以民航客机为专长,贝尔也是在 1935 年成立的,不过和发明电话的贝尔没有关系。还有一个无名的小公司,由前马丁飞机公司的总设计师詹姆士·麦克唐纳建立,这时也开始寻求美国海军的合同,但尚未获得任何成功。
珍珠港事件前后,贝尔 P-39、寇蒂斯 P-40、布鲁斯特“水牛”、格鲁曼 F4F“野猫”都比日本的“零”式战斗机落后,在二战中早早停产也就不奇怪了。洛克希德 P-38 是一个例外,在速度、火力上都相当优秀,机动性也不差,成为从二战开始到结束一直在生产的唯一一种美国战斗机。共和 P-47 成为二战中产量最大的美国战斗机,北美 P-51“野马”被公认为二战中美国最优秀的战斗机,格鲁曼 F6F“地狱猫”使美国海军终于有了超过“零”式的战斗机,沃特 F4U“海盗”直到战后还维持生产了一段时间,在 1969 年萨尔瓦多和洪都拉斯之间的“足球战争”期间还发挥了一把余热,打了最后一场活塞式螺旋桨战斗机之间的空战。
战前占美国战斗机工业领导地位的寇蒂斯由于跟不上新技术而被取而代之,波音在战时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轰炸机上,也失去了在战斗机领域的位子,布鲁斯特在昙花一现之后淡出了。共和、格鲁曼、沃特在战前就进行了相当的战斗机研究,洛克希德和北美属于临时抱佛脚。但这个改朝换代是由战前航空技术的急速发展促成的,原有经验的重要性下降,新面孔的准入门槛降低,加上战时的大量需要,促成了二战中美国战斗机工业百花齐放的结果。
二战对美国航空工业的影响不是一窝蜂这样简单。战前美国的众多飞机公司(如格鲁曼、道格拉斯、马丁)大多是作坊式运作,规模不大,产品批量只有几十架,创始人身兼设计、经营、制造管理、推销,一抓到底。但二战改变了这一切,飞机公司成为科学管理、分工协作的大企业,形成分散协调的网络式整体,战时产量动辄几千、上万架。
但勿庸讳言,战时美国航空工业是以量取胜,在航空技术上依然没有达到世界前沿。为了使战时生产更加高效,美国政府甚至精选了少数型号,指令各飞机公司跨公司集中生产标准化的飞机,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抑制了各公司对技术前沿的追求。即使相对于在技术上停滞不前的日本“零”式战斗机,美国也是到 1943 年才积聚起足够数量的 P-38和 F6F,在太平洋战场上压倒了“零”式。相比于德国、英国航空技术在战时的进一步发展,美国航空技术的落后更加明显。
⑥ 中国战斗机的发展历程
朝鲜战争时期是修理。
战后开始组装,然后是自己制造零件组装。米格-17,中国叫歼-5
然后是引进组装米格-19,中国叫歼-6
很快又引进米格-21,从沈阳转到成都生产,中国叫歼-7。
沈阳开始研制歼-8,历时10年才定型,不过只是白天型,没有安装当初设想的雷达和中距离导弹。(雷达工作不稳定,探测距离短,PL-4导弹射程短,和红外导弹一样,不到10公里。)
80年代后歼-7改型,并大量出口,又从外国买回米格-21M进行仿制,中国叫歼-7大改、歼-7III(后来编号J-7C/D)。原计划大量生产,后来由于性能不好,只生产49架,装备北京军区空军15师和南京军区空军29师各一个团。
成都同时开展歼-10的研制。引进了以色列的Lavi(狮)式战斗机部分技术,现已生产装备空军。目前还在继续改进中。
沈阳继续改进歼八,命名为歼八II,目前已经具备中距离作战能力。
90年代购买俄罗斯苏-27和苏-30战斗机,并引进仿制苏-27,中国叫歼-11。后来自己更换机载设备 ,命名为歼-11B。(有侵权之嫌)
现在成都研制的歼-20已经试飞。
巴基斯坦出资一部分,成都“借鉴”俄罗斯米格公司技术研制了FC-1枭龙(巴基斯坦JF-17雷电)已经服役。
据说沈阳从乌克兰购买了苏-33的部分图纸,仿制苏-33,中国叫歼-15。
南昌在米格-19的基础上修改设计,研制出强五。不过由于改为两侧进气,迎风面积增大,局部外形设计也有缺陷,最大速度降低大约10%。
目前“借鉴”俄罗斯雅克公司技术研制的L-15教练机可以充当攻击机。
西安研制的攻击机歼轰-7是吸取1974年西沙之战教训,为海军研制的远程攻击机。差点被空军搞流产了。好在海军坚持,终于定型投产装备了。
有几个人不能不记住:徐舜寿(中国第一代战斗机设计师,文革中被迫害致死)、黄志千(歼八第一任设计师,因飞机失事遇难)、陈一坚(坚持JH-7)、宋文骢(J-10)、屠基达(J-7出口型为国家挽回千万损失)
⑦ 中国战机发展史
歼击机:J5 J6 J7 J8 J10 J11 SU27SK/UBK J11 J11B/BS J15 J16 J20 以及相关改进型号(所谓的歼31不存在,官方没有没有给编号,那回个31001是沈飞自己的编号,不是国答家立项,不算)
战斗轰炸机:飞豹 SU30MKK
舰载机:J 15
强击机:Q5
⑧ 中国战斗机发展历史!
解放前的不说了,没什么可说的。
解放后的朝鲜战争开始修理飞机。进口米格-9近千架,很快就被米格-15取代,参加朝鲜战争。同时装备了相当多的拉-11战斗机。还有几架国民党留下的P-51野马战斗机。
50年代仿制米格-17,命名为歼-5。产量不到一千架。很快就开始仿制米格-19,不过急于求成,质量低劣。同时开始引进米格-21,自己论证的几种战斗机过于“大跃进”了,纷纷下马。60年代,沈阳主抓米格-19仿制的歼-6定型,成都准备生产米格-21仿制的歼-7。歼-7大量生产是80年代的事情。90年代对歼七哟所改进,但是由于米格-21基础太差,性能没有多大提高,基本上是昼间战斗机。
70年代陆续研制歼-9和歼-13,因发动机和本身设计经验不足,加上管理混乱,外行领导内行、空军出尔反尔,无功而返。
唯一幸存的是沈阳的歼八,在80年代开始小批量生产,陆续至今。
80年代开始和以色列合作,结合歼-9的经验研制歼-10(基本上是引进)。2000年后投入生产装备部队。80年代末与美国合作改进歼八失败,引进法国幻影2000因价格太高而放弃。90年代引进苏-27,2000年后才国产化。
2000年后歼6完全退役,歼-7停产开始退役。
目前主力机型中,骨干是苏-27/歼-11、苏-30MKK、歼-11B、和歼-10,占到将近一半。其余是歼八和歼七。
目前首先要淘汰的是不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的歼七,然后是缺乏电子战能力和对地攻击能力的歼八。10年内空军主力还是三代机,数量上以歼10为主。歼-20开始少量装备。
⑨ 战斗机的历史及现状
http://ke..com/view/13710.htm
上面有,自己看吧回。答
⑩ 世界战斗机发展史
战斗机是指主要用于保护我方运用空权以及摧毁敌人使用空权之能力的军用机种。特点是飞行性能优良、机动灵活、火力强大;现代的先进战斗机多配备各种搜索、瞄准火控设备,能全天候攻击所有空中目标。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种战斗机是法国的莫拉纳.索尔尼爱L型飞机。它由于装备了法国飞行员罗兰·加洛斯的“偏转片系统”,稍微解决了飞机在机载机枪射击时被螺旋桨干扰的难题,使飞机第一次在飞行员可以专心驾驶飞机去攻击对方,同时也不需要另外配备机枪手。
战斗机过去根据执行任务又可分为“歼击机”(战斗机)和“截击机”(拦截机),拦截机的主要任务是快速的的升空之后争取高度,在敌人的轰炸机进入我方空域之前将对方摧毁。由于拦截机是针对高飞行高度的轰炸机群,在设计上特别强调对速度与爬升率的需求,运动性在摆在较为次要的地位。二次大战结束之后,有鉴于原子弹的摧毁威力,拦截机的发展一度成为许多国家与传统战斗机同等重要的机种。不过在导弹逐渐成熟并大量配备之后,拦截机的特性往往可以经由传统战斗机加上导弹来满足。因此现在趋向不再专门发展拦截机种,而是以现役的机种同时担负拦截的任务。
【发展历程】
初露锋芒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军用飞机首次出现在战场上,主要负责侦察、运输、校正火炮等辅助任务。在战斗中,敌对双方的飞行员用五花八门的各种武器手忙脚乱地互相攻击,比如石头,这就是“战斗空战”的起源。1915年4月1日,罗兰·加洛斯驾驶装备了“偏转片系统”的莫拉纳.索尔尼爱L型飞机击落了一架德国侦察机。取得了战斗机空战的第一次胜利。随后,德国的“福克E3”式由于装备了性能更好的“机枪同步射击”装置,以其优异的飞行性能和跟猛烈的火力,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性能最好,击落飞机数量最多的战斗机。被协约国方称为“福克式的灾难”。这个阶段的战斗机还处在萌芽期,结构多以木材加上布料蒙皮构成,机翼从单翼到三翼都很常见,主要的武器多半改自陆军使用的轻机枪。英国曾经使用火箭对付盘据在英国城市上空的德国飞船。在对付地面目标上,早期的炸弹是由手榴弹或者是小型炮弹稍加改良而来,投掷准确度不高,破坏力也低。
在这个时期影响未来空战颇大的一项发行就是机枪的同步射击装置。这个由荷兰所发明的装置让机枪的子弹能够自转动的螺旋桨的间隙当中射出,飞行员完全不用担心子弹会与螺旋桨撞击的危险,而机枪的设置位置能够接近飞行员的瞄准线,从而提高准确度与火力。
两次大战间的发展
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各国积极裁减军备,同时减缓国防工业的投资。在这一段时间当中,民用航空的需求带动许多技术与理论的发展与成熟,奠定30年代后期军用航空发展的快速演进。
民用航空需求有两大主轴,一个是对速度方面的追求,也就是各种竞速机的比赛与奖励。另外一个是客运与货运市场的逐渐长长。在这两个主轴上虽然需求方向不同,却对同一种发展趋势有共同推演的效果,那就是对流线型设计的要求。流线型的设计在于减低阻力,当飞机的阻力减低之后,对竞速机来说,那就是速度可以增加,对运输机来说,那就是提升航程或者是运输量,换句话说就是增加营运的经济效益。
流线型飞机设计包含的项目非常的广,从机身外壳的平滑,减少机身外部突出的部分与张线,外型由方正改为圆滑曲线,不得不突出的部分则以曲线圆滑的外壳遮蔽以减少阻力,采用收放式起落架等等。
除了在流线型设计上下功夫之外,动力系统的开发和使用材料的研究都影响到往后飞机设计的概念与可以使用的资源。在动力系统方面除了输出马力更大的发动机的开发之后,汽油辛皖值对于发动机的操作影响也逐渐被了解,同时,螺旋桨的极限性能以及替代的动力输出也陆续在各国进行研究。新一代的输出动力研究当中以喷射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这两项影响后世最深。
到了30年代中期,各国最先进的战斗机设计多半具有这些特点:单翼,以金属为主的结构与外壳,后三点收放式起落架或者是有流线型外壳的固定式起落架,采用液冷式发动机的设计多于采用气冷,火力由采用步枪口径的轻机枪提升至重机枪或者是更大口径的机炮。
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继杜黑发表他最有名的空权论著作之后,空中武力印证空权对于战争与作战的重要性。其中战斗机的发展可以说是大幅度的否定空权论当中的描述。战斗机不仅仅只是作为防卫国土与抵挡敌人轰炸机的力量,在摧毁敌人的空中武力与使用空中武力的能力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战斗机不仅仅担任阻止轰炸机的任务,也推翻轰炸机可以通过一切防卫的理论。
在大战结束前,战斗机的发展已经到达一个顶峰,并且开启另外一个世代的来临。短短几年之间,战斗机使用的发动机出力从数百匹直在线升到超过两千匹马力,速度直在线升到接近音速的区域,航程超过2000英里,最高升限到达4万英尺。
进入喷射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喷气式发动机和雷达设备的出现预兆了下一阶段战斗机的发展方向。战后,苏联和西方国家从纳粹德国获得了该技术的研究成果,各自发展出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在朝鲜战争中,喷气式战斗机第一次投入实战,标志着螺旋桨式战斗机的终结。该阶段的战斗机特征是飞更快,看得更远,打的更准。1947年10月14日,美国飞行员查克·叶格(Charles E. "Chuck" Yeager)尔驾驶贝尔X-1试验机超越音速,成为第一个“跑”得比声音快的人。电子技术的进步使机载雷达和武器的火控瞄准系统大大提高了战斗机的作战能力。在冷战的高峰期,失败就会灭国灭种的恐惧使华约和北约两大阵营都疯狂的发展战斗机。这个阶段各国列装的机型和数量也达到史无前例的顶峰。
冷战时期的变迁
冷战的后期,由于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发现了战斗机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机动性--仍然主宰了天空,而不是如导弹无用论者所认为的,将由导弹的性能决定空战的胜负,因此后来的战斗机不再要求过快的速度,而把机动性的提高作为战斗力的第一要素。各国纷纷跟风发展机动性优异的机型。垂直起降、随控布局、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和更优秀的机载电子系统以及装备性能更优异的空对空导弹成为该阶段战斗机的共同特征。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列装的典型战斗机有美军的F-14、F-15、F-16、F/A-18、苏联/俄罗斯的SU-27、MIG-29等都是。
【新世代的设计方向】
新一代战斗机的发展方向是更高的机动性、更远的射击距离、多目标的攻击能力和隐形的外形设计。新技术的出现使21世纪的战斗机成为更冷酷的“空中利剑”。典型机种有美国的“JSF”和俄罗斯的“MIG1.44”。
喷气式战斗机
世界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是由德国于1939年首先研制出的。安装有德国的科学家冯·奥亨研制的喷气发动机的He—178型飞机是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该机于1939年8月27日首次试飞。最早投入批量生产并转变被部队的喷气式战斗机是英国的‘流星“式战斗机和德国的梅塞施密特ME-262型战斗机。Me-262首次试飞在11942年7月18日,时速达850公里,这比当时所有活塞式战斗机要快得多。1943年11月,希特勒观看了这种飞机表演后说: “我们总算有了可以用于闪电作战的轰炸机了!”而坚决不同意将其作为战斗机使用。直到1944年秋天,Me—262才得以作为战斗机投入使用。尽管Me-262取得了辉煌的战线,但它已不策挽回纳粹德国的败局了。
超音速战斗机
由美国北美航空公司于1949年研制成功的F—100是世界上第一种具有超音速平飞能力的战斗机,最高时速为音速的1.3倍。此后,苏联米格—19战斗机也在1953年的试飞中突破音障,最高时速为音速的1.36倍。60年代,美、苏、法等国又研制了最大的时速为音速2倍以上的战斗机。
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
世界上第一种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是由英国霍克·西德利公司于1966年研制成功的 “鹞式”战斗机,该机从1957年开始研制,机上装有一台 “飞马”型涡轮风扇喷气式发动机,两结喷口对称置于在两侧,喷口可转向后,飞机向前飞,喷口向下,喷气产生升力,使飞机策垂直,短距离起飞和在空中悬停。这种飞机甚至可在空中实现向后和横向的移动,具有极高的机动灵活性。 “鹞”式飞机可大大减少对跑道的依赖,提高作战部置的灵活性。在1982年发生的英国—阿根廷之间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中,英国舰载的 “海鹞”式战斗机面对数量比自己多一倍、速度比自己快一倍的阿空军法制 “幻影”III型战斗机,依靠优异的机动性能,在空战中取得了12 :0的战线。
变后掠翼战斗机
世界上第一种变后掠翼战斗机是由美国通用动力公司于1965年研制成功的F—111。亚音速和超音速飞机大部分采用大后掠角的机翼,这种机翼和平直机翼相比,更有利于高速飞行,但低速飞行性能不好,转变半径大,起飞和着陆滑跑距离比较长。于是,有人开始研究能在飞行时改变机翼的后掠角度的飞机,着陆和低空飞行时呈平直翼型,在高速飞行时呈后掠翼或三角翼型,较好地解决飞机低速和高速飞行性能的矛盾。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就已进行了这项研究。美国战胜并占领德国后,在此基础上于1948年开始变后掠翼飞机的技术试验。F—111就运用了上述技术成果。此后,苏联的米格—23战斗机、美国的F—14战斗机和英国、德国、意大利联合研制的 “旋风”式战斗机也采用了变后掠翼技术。
截击机
截击机是战斗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有快速反应能力,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在接到警报后能立即起飞,迅速爬升、加速飞临指定空域。由于被截击对象(如轰炸机、侦察机等)机动能力不强,并且为及时发现和准确击落目标,现代截击机装有复杂的截击雷达,配备威力较大的空对空导弹,因此专用截击机一般比较笨重,格斗性能较差。
在早期,截击任务是由普通战斗机来完成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夜间截击轰炸机,1941年8月德国在原先的双发动机的重型 战斗机Me—110和双发动机的轰炸机Ju—88上安装截击雷达,使它们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夜间截击机。
50年代后的截击机强调要飞得快、飞得高,武器以空对空导弹为主,有的甚至取消了机炮。70年代后,在新一代战斗机上都装有先进的雷达和引导设备,其速度、加速性、机动武器威力也远远超过笨重的截击机,能更好地执行截击任务,所以各国如今已不再发展新的专用截击机。
隐身战斗机
“隐身”战斗机并不是肉眼看不见的飞机,而是在飞机的外形、涂料等方面作了特殊处理,使用于对空警戒的雷达、红外等现代探测装置难以发现的飞机,这种战斗机可隐蔽接近敌人,达到出其不意攻击敌机的目的。目前许多先进的战斗机已采用了一些抑制雷达波反射和自身红外波辐射的技术,实现了部分的 “隐身”效果,而世界上第一种真正的隐身战斗机是美国目前正在研制的F—22型战斗机,它将在下个世纪初装备美国空军。
战斗机可以执行除了精确攻击之外的所有空中任务。战斗机可以将地图上的任何己方城市和航空母舰指派成基地。
城市的战略资源贮存区中,必须要有原油才能生产战斗机。
最早的军用飞行器主要是用来担任侦察的角色。公元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时,飞机设计师安东尼·佛克尔发展出一种传动装置,此装置能让装配在飞机上的机关枪将子弹在螺旋桨旋转的空隙间射出。这就是第一架战斗机的诞生。战斗机的任务就是将敌人的侦察机和战斗机击落。在此之后,由于轰炸机被广泛地使用,战斗机也担任拦截敌方轰炸机或是护卫己方轰炸机的任务。最能够确保友军的轰炸机飞抵目标位置并执行任务的方式,就是击落敌方的战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