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自动化的发展历史

自动化的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21-02-20 17:42:27

⑴ 工厂自动化的发展史

20世纪40年代开始, 人们开始使用分散式测量仪表和控制装置, 进行单参数自动调节, 取代了传统的手工操作。
50 年代,人们开始把检测与控制仪表集中在中央控制室, 实行车间集中控制, 一些工厂企业初步实现了检测仪表化和局部自动化.这一阶段, 过程控制系统结构绝大多数还是单输入单输出系统, 受控变量主要是温度、压力、流量和液位四种参数, 控制的目的是保持这些参数的稳定, 消除或减少对生产过程的干扰影响.而过程控制系统采用的方法是经典控制理论中的频率法和轨迹法, 主要解决了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常值控制和系统综合控制问题.
60 年代, 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 工厂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在自动化仪表方面, 开始大量采用单元组合仪表.为了满足定型、灵活、多功能等要求, 还出现了组装仪表, 以适应比较复杂的模拟和逻辑规律相结合的控制系统需要.与此同时, 开始采用电子计算机对大型设备, 如大型蒸馏塔、大型轧钢机等, 进行最优控制, 实现了直接数字控制(DDC)及设定值控制(SPC)。在系统方面,出现了包括反馈和前馈的复合控制系统。在过程控制理论方面, 除了仍采用经典控制理论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外, 现代控制理论也开始得到应用, 控制系统由单变量系统转向复杂的多变量系统.在此期间, 工厂企业实现了车间或大型装置的集中控制.
70—90年代, 现代工业生产的迅猛发展, 自动化仪表与硬件的开发, 微计算机的问世, 使生产过程自动化进入了新的高水平阶段。对整个工厂或整个工艺流程的集中控制, 应用计算机系统进行多参数综合控制, 或者用多台计算机对生产过程进行分级综合控制和参与经营管理, 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在新型自动化技术工具方面, 开始采用微机控制的智能单元组合仪表, 显示和调节仪表, 以适应各种复杂控制系统的需要.现代控制理论中的状态反馈、最优控制和自适应控制等设计方法和特殊控制规律, 在过程控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自动化技术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人为本”、“节能环保”的观念深入人心,对工厂自动化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无线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工业以太网技术、IT技术、机器人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安全技术等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工厂自动化在经历了单机自动化、车间自动化、全厂集中控制等几个重要阶段之后正向工厂综合自动化 (又称全盘自动化)发展,即把过程控制.监督控制 、产品设计 、质量监测 、工厂管理等方面融为一体,运用现代控制理论。大系统理论、人工智能、4C ( Computer 、Commu -Iieation、CRT、Contro1)技术,实现优化控制、分级控制、分散控制、测试自动化、建筑物自动化、信息处理与经营决策自动化,以便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质量与安全,节约能源和原材料。

⑵ 自动化的主要基础理论有哪些简述其发展历程

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控制等电气方面的基础和专业知识,使学生受到专电工电子属、信息控制等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领域的专业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与控制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从事电气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等领域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五、主干学科:
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六、主要课程:
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微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 、电机学、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发电厂电气主系统等。
七、学位课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数学、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学、微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 、自动控制理论Ⅱ、电力系统分析基础、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⑶ 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过程是什么

自动控制技术发展过程:
自动控制领域从古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到现在的智能控制理论,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它也面临着许多难题,如传统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是建立在精确系统数学模型基础上的,而实际系统由于在复杂性、非线性、时变性、不确定性等情况,一般都无法获得精确的数学模型;当研究这些系统时,必须提出并遵循一些比较苛刻的假设,而这些假设在应用中往往与实际不相吻合;对于某些复杂的和包含不确定性的控制过程,根本无法用传统数学模型来表示,即无法解决建模问题;为了提高控制性能,传统控制系统可能变得很复杂,从而增加了设备的初投资,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出现了智能控制理论。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控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各种智能咨询与决策系统、专家控制系统、学习控制系统、模糊控制系统和智能故障检测与诊断等已在工业过程控制、智能机器人控制、智能化生产系统和家用电气设备中都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近年来自动控制技术发展迅猛,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和通信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使人们籍助于许多使能技术的进步和一些开发工具的扩大,将人们构思的自动操作得以付诸实现。如网络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器等均属于自动化控制技术中的使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正向着网络化、集成化、分布化、节点节能化的方向发展。
自动控制技术有很强的应用背景,无论是在炼钢、轧钢、化工、石油、电力等工业上,或是造纸、纺织、皮革和食品等工业上;无论是在航空、航海、汽车和铁路运输工业和国防工业上,或是图书资料的管理、实验室技术设备上都得到广泛应用。自动控制技术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研究原子能的应用,研究飞机和导弹的空气动力和结构强度也是有用的。没有应用背景的“控制理论”就缺乏生命力。如何巧妙地运用控制的基础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是和研究控制理论本身不同的另一种创造性工作。

⑷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的发展历史

有史以来,最早认识电的人是希腊学者米利都(Miletus,公元前六世纪),观察用布摩擦琥珀后,会吸引如羽毛等轻小的东西。但对静电有系统及科学的研究则是始于17世纪。
⑴17世纪的1600年初英国医生吉尔伯特(W. Gilbert 1540~1603)所著的书中,对“电”进行了最早的论述,英语“E-lectric”一词即起源于希腊语“Electrica”和拉丁语“Electrum”。
⑵随后,英国人格雷(S. Gray,1696~1736)发现了电的导体和绝缘体,法国人杜菲(Charles Fay,1698-1739)可说是当时深入探讨静电现象的第一人,它由众多的实验中发现,几乎所有的物质都可以摩擦生电,并且他更仔细地发现,所产生的电有两种,带有异种电者会互相吸引,带有同种电者会互相排斥。
⑶18世纪美国人富兰克林(B. Franklin,1760~1790)更是以他著名的“风筝实验”证明的电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⑷19世纪上半叶,安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19世纪下半叶,电磁理论集大成者麦克斯韦尔的理论为电气工程奠定了基础。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大学陆续设置了电气工程专业。
⑸1908年,南洋大学堂(交通大学前身)设置了电机专科,这是中国大学最早的电气工程专业,至今已有近一个世纪。
⑹1920年,东南大学设置了电机工程系。
⑺1932年,清华大学设置了电机系。
(8)1936年,重庆大学成立电机系,成为当时西南地区实力最雄厚的电机系。
⑼1949年后,中国出现了一大批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也出现了一批机电学院,这些学院基本上都有电机工程系。
⑽1958年,在北京电力学校基础上成立了北京电力学院,当时的电力工程系设有“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专业”、“高电压技术专业”等,它们就是现在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前身。两年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发电教研室部分教师和学生并入北京电力学院,充实了该专业的力量。1961至196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又有发电、高压和电自三个专业的10名研究生转入北京电力学院,开启了研究生培养的先河。
⑾1986年,国务院批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994年,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杨奇逊教授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5年,华北电力学院“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同年华北电力大学成立。
⑿1998年,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⒀2002年,“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3年,“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获得批准,通过“211工程”验收。
⒁2004年“高电压与电磁兼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挂牌。
⒂2006年“电力系统保护与动态安全监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式评审通过。

⑸ 简述自动化的发展历程。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自动化技术形成、局部自动化和综合自动化三个时期。
社会的需要是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动力。自动化技术是紧密围绕着生产、军事设备的控制以及航空航天工业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788年,J.瓦特为了解决工业生产中提出的蒸汽机的速度控制问题,把离心式调速器与蒸汽机的阀门连接起来,构成蒸汽机转速调节系统,使蒸汽机变为既安全又实用的动力装置。瓦特的这项发明开创了自动调节装置的研究和应用。在解决随之出现的自动调节装置的稳定性的过程中,数学家提出了判定系统稳定性的判据,积累了设计和使用自动调节器的经验。
20世纪40年代是自动化技术和理论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批科学家为了解决军事上提出的火炮控制、鱼雷导航、飞机导航等技术问题,逐步形成了以分析和设计单变量控制系统为主要内容的经典控制理论与方法。机械、电气和电子技术的发展为生产自动化提供了技术手段。1946年,美国福特公司的机械工程师D.S.哈德首先提出用自动化一词来描述生产过程的自动操作。1947年建立第一个生产自动化研究部门。1952年J.迪博尔德第一本以自动化命名的《自动化》一书出版,他认为“自动化是分析、组织和控制生产过程的手段“。实际上,自动化是将自动控制用于生产过程的结果。50年代以后,自动控制作为提高生产率的一种重要手段开始推广应用。它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形成了机械制造自动化;在石油、化工、冶金等连续生产过程中应用,对大规模的生产设备进行控制和管理,形成了过程自动化。电子计算机的推广和应用,使自动控制与信息处理相结合,出现了业务管理自动化。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大量的工程实践,尤其是航天技术的发展,涉及大量的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最优控制问题,用经典的控制理论已难于解决,于是产生了以极大值原理、动态规划和状态空间法等为核心的现代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提供了满足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控制手段,保证了其后的若干空间计划(如导弹的制导、航天器的控制)的实施。控制工作者从过去那种只依据传递函数来考虑控制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过渡到用状态空间法来考虑系统内部结构,是控制工作者对控制系统规律认识的一个飞跃。
60年代中期以后,现代控制理论在自动化中的应用,特别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产生一些新的控制方法和结构,如自适应和随机控制、系统辨识、微分对策、分布参数系统等。与此同时,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也发展起来,出现了智能机器人和专家系统。现代控制理论和电子计算机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使生产过程控制和管理向综合最优化发展。
70年代中期,自动化的应用开始面向大规模、复杂的系统,如大型电力系统、交通运输系统、钢铁联合企业、国民经济系统等,它不仅要求对现有系统进行最优控制和管理,而且还要对未来系统进行最优筹划和设计,运用现代控制理论方法已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于是出现了大系统理论与方法。80年代初,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管理自动化取得较大进步,出现了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决策支持系统。与此同时,人类开始综合利用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系统控制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新方法来解决所面临的工厂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医疗自动化、农业自动化以及各种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研制出柔性制造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智能机器人和专家系统等高级自动化系统。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历史是一部人类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延伸和扩展器官功能的历史,自动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结晶,它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作用。

⑹ 简述自动控制系统发展的四个阶段

1、早期控制

早在古代,劳动人民就凭借生产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对反馈的直观认识,发明了许多着闪烁控制理论智慧火花的杰作。如果要追溯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史,早在两千年前人类就有了自动控制技术的萌芽。

2、经典控制理论

自动控制理论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一门学科,是自动控制科学的核心自从19世纪Maxwell对具有调速器的蒸汽发动机系统进行线性常微分方程描述及稳定性分析以来。

经过20世纪初Nyquist,Bode,Harris,Evans,Wienner,Nichols等人的杰出贡献,终于形成了经典反馈控制理论基础,并于50年代趋于成熟。

特点是以传递函数为数学工具,采用频域方法,主要研究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但它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即对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不宜用经典控制理论解决,特别是对非线性时变系统更是无能为力。

3、现代控制理论

随着20世纪40年代中期计算机的出现及其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促进了自动控制理论朝着更为复杂也更为严密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Kalman提出的可控性和可观测性概念以及提出的极大值理论的基础上,在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出现了以状态空间分析(应用线性代数)为基础的现代控制理论。

现代控制理论本质上是一种时域法,其研究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内容:多变量线性系统理论最优控制理论以及最优估计与系统辨识理论现代控制理论从理论上解决了系统的可控性可观测性稳定性以及许多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

4、智能控制理论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了复杂的大系统,导致了控制对象控制器以及控制任务和目的的日益复杂化,从而导致现代控制理论的成果很少在实际中得到应用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在应用中遇到了不少难题,影响了它们的实际应用,其主要原因有三:

1)精确的数学模型难以获得此类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分析都是建立在精确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的,而实际系统由于存在不确定性不完全性模糊性时变性非线性等因素,一般很难获得精确的数学模型;

2)假设过于苛刻研究这些系统时,人们必须提出一些比较苛刻的假设,而这些假设在应用中往往与实际不符;

3)控制系统过于复杂为了提高控制性能,整个控制系统变得极为复杂,这不仅增加了设备投资,也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

第三代控制理论即智能控制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是人工智能和自动控制交叉的产物,是当今自动控制科学的出路之一。

(6)自动化的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自动控制系统的未来发展前景:

现代化工厂向规模集约化方向发展时,生产工艺对控制系统的可靠性、运算能力、扩展能力、开放性、操作及监控水平等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传统的DCS系统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工业自动化控制的设计标准和要求。随着工业自动化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自动控制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将向智能化、网络化、全集成自动化等方向发展。

⑺ 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历史

已经发到上述地址中了,希望对你又帮助!!!!!!! 英文翻译后的内容如下: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a Autom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automation in our history, the "Instrial Automation" professional and "control"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two main lines, where "instrial automation" professional from the first "instrial enterprises electrification" professional. 20th century 50's, when New China was established, undone, learning the Soviet system of higher ecation established breakdown in the professional. Thus, corresponding to the national instrial building automation and defense, military construction control, has established the "electrification of instrial enterprises" professional and "control" professional (at that time in many schools, "control" is a confidential professional professional). The former name after several professional evolution, and graally developed into "emphasis on the application of strong electric favor" of automation; while the latter maintain the professional name of "control" is essentially the same (in the early stage is also called "automatic learning and remote learning," ,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professional), and graally developed into a "highly theoretical, emphasizing the weak" and automation, and came together in 1995, merged into a unified "automation" professional. In 1998,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Ministry of Ecation Undergraate professional catalog [5], after adjustment, the merger of the new "automated" professional not only includes the original "automatic" professional (including the "Instrial Automation" professional and " control "professional), also increased the" hydraulic transmission and control "professional (part)," Electric Technology "(in part) and" aircraft guidance and control "professional (part). Thus, a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a's automation is actually the history of higher ecation in New China, a microcosm of the new China is also a microcosm of the history of instrial development. Following the "Instrial Automat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ain line of this example, a detailed review of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in many professional name change (real change is a professional content) and its construction was closely related to our instry. First briefly review the professional division of the world and the history of China. We know that the professional division of the whole passage is from the 19th century, second half of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stereotypes, and the engineering is basically based on instry (procts) for the object division, which is the image people known as the "instry of professional" or "trade association." Two major categories of current international ecation system, represented by British and American ecational system has not yet shaken off the "instry of professional" system, but has been taking the "liberal" ecation of the road; and former Soviet Union (Europe closer to the Soviet Union) to represent ecation system, is introced in a "professional" ecation, professional a very detailed, although many times from the reform, but to present "an instry professional," features are still very evident. 50's, when New China was established,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the Soviet Union, of that in the professional; reform and opening up, it graally to Anglo-American approach, represented by the ecation system, graally dilute the profession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generalist" ecation through several specialized adjustment and merger (the total number of professionals from the peak of the 1343 kinds of graally recing the current 249 species), though not out of "an instry of professional" and "reputation", but many departm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ostly only one of a series professional, rather than the more professional the past. Mentioned before, our automation from 1952, the first major adjustment of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established the first professional - the professional instrial enterprises electrification. At that time, Soviet assistance to China to build 156 large instrial enterprises, need electrical automation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and training of such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is found at that time and the subsequent construction of China's instrial needs. To 60 years, the professional name to "Instrial Electrical and Automation", the late 70s to resume enrollment Shiyou changed to "Instrial Electrical Automation" professional. This is not just the professional name change, but have deep meaning, and it reflects our instry from the "electrification" step by step to the "automation" into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hat part of the real trend, reflecting the urgency of our automation expertise to countries needs, for the period of nat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services in the general dir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al history. In 1993, after four years of the Third National after the revision of the undergraate course catalog, the State Ecation Commission issued a call "a complete system, mor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unified standard," the "University undergraate course catalog." To "Instrial Electrical Automation" and "process automation" are combined to form two professional electrician class "instrial automation" professional, by the Ministry of Machinery Instry was set up centralized management guidance Higher Ecation Sub-Committee of instrial automation, is responsible for the "Instrial Automation "professional teaching guidance; At the same time," Automatic Control "professional was attributable to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by the then Ministry of Electronics Instry Automation Teaching Higher centralized management guidance points set up committee for the national" control " professional teaching guidance. After the professional adjustment, further defined the "Instrial Automation" professional and "control" professional "both strong and weak electricity, both hardware and software, control systems integrate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motion control, process control and control of other objects" common characteristics and aims, basically defined "instrial automation" professional emphasis on strong power, emphasizing the application of "control" professional emphasis on weak and biased towards the theory of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vision of labor. In 1995, the State Ecation Commission issued the "(Higher Ecation) Bachelor of Engineering leading professional directory", the electrical class "instrial automation" professional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the original "Automatic Control" professional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to a new category of "automatic" professional. As this is the leading professional directory, not mandatory, will add the "Instrial Automation" the strength of both the professional power "into the" professional class is weak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s not concive to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o many schools are still maintain the "Instrial Automation" professional and "control" professional coexist. Furthermore, since 1996, again commissioned by the Ministry of Ecation Ministry of Machinery Instry and other parts of the electronics instry set up a new term (ie, second) centralized management of the college teaching and guidance to sub-committee, making the leading professionals have not been effective implemented. In 1998, to meet the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adaptable talents cultivating, and further consolidation profess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iberal" ecation converge, the state Department of Ecation released the latest by the Fourth Amendment "University undergraate course catalog." In the existing ones in the directory, the total number of professionals from the third revised substantially reced to 504 kinds of 249 species belonging to the original directory in Class strong professional electrician electric class and professional class are weak into strong electronic information One of the electrical information weak, while the original is electrical class "instrial automation" professional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belonging to the "control" professional formally merged with the "hydraulic transmission and control" professional (part), "Electrical Technology "(in part) and" Vehicle Guidance and Control "professional (part), to form the new (mandatory) are electrical information of the" automatic "professional.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up to now more than 200 universities nationwide have established such "automatic" professional. If the automated name as part of their professional expertise (such as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Mechanical Design Automation,"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nd Automation" and other professional) include automation is no doubt that our the largest professional.

⑻ 控制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哪些时期

关于控制和自动化技术发展但是其上可以分为四个历史时期:
(1) 自动化装置的出现和应用(18世纪以前)
古代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为了减轻自己的劳动,逐渐利用自然界的动力(水力、风力等)代替人力、畜力,以及用自动装置代替人的部分繁杂的脑力劳动和对自然界动力的控制。
(2)自动化技术形成时期(18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
社会的需要是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动力。自动化技术是紧密围绕着生产﹑军事设备的控制以及航空航天工业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工业上的应用,是以瓦特的蒸汽机调速器作为正式起点。1788年﹐瓦特为了解决工业生产中提出的蒸汽机的速度控制问题﹐把离心式调速器与蒸汽机的阀门连接起来﹐构成蒸汽机转速调节系统﹐使蒸汽机变为既安全又实用的动力装置。此时的自动化装置是机械式的,而且是自力型的。
(3)局部自动化时期(20世纪40~50年代)
在1943~1946年,美国电气工程师J.埃克脱(Eckert)核物理学家J.莫奇利(Mauchly)为美国陆军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基于电子管和数字管的计算机(Electronic Digit Computer)——电子书子积分和自动计数器(ENIAC)。随后人们对计算机进行了多次改良,使之更加实用。同时,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为20世纪60~70年代开始的在控制系统广泛应用程序控制和逻辑控制以及应用数字计算机直接控制生产过程,奠定了基础。目前,小型电子数字计算机或单片机已成为复杂自动控制系统的一组成部分,以实现复杂的控制和算法。
(4)综合自动化时期(20世纪50年代起末至今)
在这个时期,经典控制理论已不能满足复杂工业化的需求,现代控制理论应运而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形成了许多各分支。

⑼ 工业自动化历史

世界工业自动化发展
第一阶段
40年代--60年代初 需求动力:市场竞争,资源利用,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产品质量,适应批量生产需要。主要特点:此阶段主要为单机自动化阶段,主要特点是:各种单机自动化加工设备出现,并不断扩大应用和向工业自动化纵深方向发展。典型成果和产品:硬件数控系统的数控机床。
第二阶段
60年代中--70年代初期 需求动力:市场竞争加剧,要求产品更新快,产品质量高,并适应大中批量生产需要和减轻劳动强度。主要特点:此阶段主要以自动生产线为标志,其主要特点是:在单机自动化的基础上,各种组合机床、组合生产线出现,同时软件数控系统出现并用于机床,CAD、CAM等软件开始用于实际工程的设计和制造中,此阶段硬件加工设备适合于大中批量的生产和加工。 典型成果和产品:用于钻、镗、铣等加工的自动生产线。
第三阶段
70年代中期--至今 需求动力:市场环境的变化,使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中普遍性问题愈发严重,要求自动化技术向其广度和深度发展,使其各相关技术高度综合,发挥整体最佳效能。主要特点:自7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首次提出CIM概念至今,自动化领域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主要特点是:CIM已作为一种哲理、一种方法工业自动化逐步为人们所接受;CIM也是一种实现集成的相应技术,把分散独立的单元自动化技术集成为一个优化的整体。所谓哲理,就是企业应根据需求来分析并克服现存的“瓶颈”,从而实现不断提高实力、竞争力的思想策略;而作为实现集成的相应技术,一般认为是:数据获取、分配、共享;网络和通信;车间层设备控制器;计算机硬、软件的规范、标准等。同时,并行工程作为一种经营哲理和工作模式自80年代末期开始应用和活跃于自动化技术领域,并将进一步促进单元自动化技术的集成。典型成果和产品:CIMS工厂,柔性制造系统(FMS)。

阅读全文

与自动化的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