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

发布时间:2021-02-20 16:13:29

1.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这本书写多少了

12月23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持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首批10部作品正式首发,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文学评论家何西来等参加了首发式。据何建明介绍,该套丛书总计120部,预计用5年时间出齐。[1]
从正式立项至今,经过近20个月的努力,丛书的首批10部作品终于面世,分别是王充闾的《逍遥游——庄子传》、王兆军的《书圣之道——王羲之传》、郭启宏的《千秋词主——李煜传》、浦玉生的《草泽英雄梦——施耐庵传》、杜书瀛的《戏看人间——李渔传》、陈益的《心同山河——顾炎武传》、陈世旭的《孤独的绝唱——八大山人传》、周汝昌的《泣血红楼——曹雪芹传》、何香久的《旷代大儒——纪晓岚传》、徐刚的《烂漫饮冰子——梁启超传》。
在首批10部作品中,已故学者周汝昌的《泣血红楼——曹雪芹传》颇受关注。评论家何西来接受采访时谈到了这部丛书的价值:“周汝昌先生一直花费了大量心血研究曹雪芹和《红楼梦》,他不同时期所作曹雪芹的传记就有5种之多。当得知这个项目后,他主动请缨,想要写一本自己最满意的《曹雪芹传》,收录了他生前最后几年的研究成果,这种精神值得后辈学习。”
据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介绍,这10部文化名人传记新作的出版,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工程的第一个阶段性成果。在作者选择上,采取专家推荐、主动约请及社会选拔的方式,选择有文史功底、有创作实绩并有较大社会影响的作家。本套丛书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预计出版120部左右,对形象化地诠释和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有重要意义。

2. 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传记

1、刘询(公元前91年~公元前49年)

生活年代:汉朝

身份:汉宣帝,汉朝第十位皇帝

载入史籍:《史记·宣帝本纪》

生平事迹:

原名刘病已,生于前91年,史皇孙刘进的儿子。襁褓中的刘询曾因巫蛊之祸下狱,后被祖母史家收养。前74年,霍光等大臣将他从民间迎入宫中。第二年改年号为“本始”。他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在即位前受过牢狱之苦的皇帝。

由于刘询幼年遭遇变故,长期生活在民间,因此对百姓的疾苦和吏治得失有所了解,这对他的施政有直接影响。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任用贤能,贤相循吏辈出。他能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并重视吏治,反对专任儒术。

刘询于前72年曾联合乌孙打击匈奴,设置西域都护府监护西域诸城各国,使天山南北这一广袤地区正式归属于西汉中央政权。宣帝在位期间,全国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史称“宣帝中兴”,刘询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

2、吕雉(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8月18日)

生活年代:汉朝

身份:汉高后,太后

载入史籍:《史记·吕太后本纪》

生平事迹:

吕太后是高祖贫贱时的妻子,生了孝惠帝和鲁元太后。初嫁给刘邦时,生活并不富裕,吕雉便亲率子女从事农桑针织,孝顺父母及养育儿女,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

前205年,彭城大战,项羽大败汉军,吕雉等一众刘邦家属为楚军所俘。直到公元前203年,楚汉议和方被放回归汉。刘邦称帝八年间,吕后协助刘邦,镇压叛逆、打击割据势力。

刘邦去世后,刘盈即位为帝,吕雉开始独掌大权,残害刘邦宠幸的妃子。前188年,刘盈病逝,吕雉立太子刘恭为帝,自己临朝称制,行使皇帝职权,朝廷号令一概出自太后,为中国太后专政的第一人。封诸吕(兄弟、侄儿)为王,布置党羽,打击诸侯王和政治上的反对派。

掌权八年后,前180年,吕雉病死,终年六十二,与汉高祖合葬长陵。陈平、周勃、刘氏诸王,遂群起而杀诸吕,消灭了吕氏外戚集团。

3、张良(公元前250年~公元前186年)

生活年代:战国、秦朝、汉朝

身份:汉朝开国功臣

载入史籍:《史记·留侯世家》

生平事迹:

秦末农民战争中,张良聚众起兵反秦,后归刘邦,成为刘邦重要谋士之一。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使刘邦得以脱身。

张良向刘邦提出的“聚集三王,方可与霸王一战”的计策,成功帮助刘邦击败了楚汉战争中最强劲的对手西楚霸王项羽,足智多谋的张良为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汉朝建立,封留侯。张良在惠帝六年病卒,谥号文成侯。

4、周勃(?—前169年)

生活年代:秦朝、汉朝

身份:汉朝开国功臣

载入史籍:《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生平事迹:

周勃出身贫苦,青年时期以芦苇编织苇箔、蚕具营生。但他自幼习武,弓马娴熟,孔武有力。前209年随刘邦起兵反秦,以军功拜为将军, 赐爵威武侯。在随刘邦由汉中进取关中时,击赵贲,败章平,围章邯,屡建战功。

前201年,受封绛侯。继因讨平韩信叛乱有功,升为太尉。 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吕后死后,周勃与陈平等合谋智夺吕禄军权,一举谋灭吕氏诸王,拥立文帝,后官至右丞相。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年)去世,谥号为武侯。

5、蒙恬(约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

生活年代:战国、秦朝

身份:秦朝大将

载入史籍:《史记·蒙恬列传》

生平事迹:

蒙恬出身名将世家,自幼胸怀大志。他的祖父蒙骜、父亲蒙武,都是秦国著名的将领。蒙恬自幼从军打仗,后来做了将军,大败齐军,屡立战功。据传蒙恬曾改良过毛笔,因此也被誉为“笔祖”。

始皇兼并天下后,蒙恬率领三十万人的庞大队伍,北逐戎狄,收复黄河以南土地,修筑长城一万余里,风风雨雨、烈日寒霜,驻守上郡十余年,威震匈奴,受到始皇的推崇和信任。他还率军修了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大大促进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中途驾崩,李斯、赵高暗中策划,迫使公子扶苏自杀,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赵高趁机捏造罪名,胡亥下令赐死,蒙恬被迫吞药自杀。

3. 古代中国名人传

问问首页 问题库 知识频道 用户频道 问问活动 问问团队 问问商城 电脑/数码生活家居QQ专区游戏体育运动娱乐/明星休闲/爱好艺术/文学社会/人文教育/科学健康/医疗商业/理财情感/家庭地区问题 全部问题 >社会/人文>历史话题>问题页九界激活码,问问商城第二波限量兑换! 古代中国名人传
已过期 [ 标签:中国名人传 ] 挥忆 2011-11-21 22:10
收藏 推荐答案
管子(~约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今安徽颖上人,春秋早期政治家、思想家。早年贫困,曾经商,游历过很多地方,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由鲍叔牙推荐,任命为相。在齐国40多年中,深受齐桓公的重用。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成为春秋初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主张富国强兵、尊王攘夷,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新税制,强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为了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开垦荒地,首先打破井田制,实行内政、军制改革、选拔人才。由于管仲的改革,数年之内,齐国国富兵强,在春秋初期获得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主地位。管仲在历史上还是一位有作为的思想家,他的改革及其思想,都对后世起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管子》一书现存有76篇,其中除了管仲的著作外,还有弟子、后学对管仲思想言行的记载、解释等。
老子(生卒不详),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亦称老聃(一说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东)人。略早于孔子,相传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曾任周史官,周衰,老子西出函谷关隐退。老子哲学思想,含有朴素辩证法的因素。老子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万物”的观点。这个“道”不是一般的道理,而是天地的原始、万物的根本。他广泛地看到了事物的矛盾和变化,但是,把事物的变化看作是循环的。他把“道”看作天地万物的根源,而又把“道”说成是一种超时间空间、超感觉的精神实体。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老子哲学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哲学发展的一个总结,标志着我国古代辩证矛盾观的历史形成。《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共81章,集中体现了老子的思想,是有韵的理论文。儒、道、佛为我国古代“三教”,道教曾被奉为“国教”。道教尊老子为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南)人。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大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幼年丧父,生活贫困,曾做官,但不久去职。长期从事教育活动,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曾率弟子周游列国长达14年,宣扬其主张,晚年回到鲁国,继续从事整理书籍和传授教育,编订过《诗经》、《尚书》、《易》、《礼》和《春秋》等古代文献,73岁病卒。孔子学说的思想核心是:重视“仁”、强调“礼”、相信“天命论”。由于这种政治主张,正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故为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提倡、利用。在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孔子的地位一天比一天被抬高。唐玄宗、宋真宗、元成宗、明世宗嘉靖皇帝、清顺治皇帝,逐代加封,号位“至圣先师孔子”、“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孔子不仅属于中国,在世界历史与现实中都有着巨大影响,孔子无愧于世界文化名人之称誉。《论语》就是孔子的论和语,是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这也是孔子学说的核心。《论语》是精华与糟粕的杂阵,我们要汲取精华、除弃糟粕。因孔子的思想不少内容属客观真理,属传统的民族美德的精神财富,这也是孔子的思想及《论语》两千多年历久不衰的缘故及其魅力所在。
墨子(公元前468~376),名翟,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创墨家学派。相传原为宋国人,后久居鲁国。墨子出身于手工业劳动者,当过木匠。曾习儒学,因不满其烦琐的“礼”,另立新说,成为儒家的主要对立学派,称名墨家,史称“孔墨显学”,代表小生产者利益,当时门徒众多,盛极一时。墨子主张“尚贤”、“兼爱”与“非攻”,反对诸侯各国的兼并、掠夺战争。墨子提出“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墨子的“三表”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人类认识发展史上一个很大的进步。墨子也是一位自然科学家,在物理、数学方面,都有许多杰出的贡献和成就。《墨子》71篇,非出自一人之手,是墨子门徒及其后学编纂而成。文章结构严谨、说理明畅、逻辑性强、文字以达意为主,通俗易懂,反映了墨家学派的思想。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战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名轲,字子与,晚孔子179年,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流传至今有“孟母复迁飞典章”的典故。他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即四传学生(孔子—曾参—子思—子思门人—孟子)。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率“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曾到各国游说他的“王道”、“一天下”、“仁政”及“性善论”主张,但当时各国都变法革新、相互攻伐,不听他的劝告。大约公元前312年左右,离开齐国,从此不再出游,与学生万章等讲学而终。《孟子》一书7篇是孟轲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共同编著的。该书艺术成就很高,一则善辩;二则气势磅礴;三则精譬巧喻、善用寓言。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成他的“仁政”主张,把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唯心主义化,形成了一套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历代封建统治者还把他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故意大力宣传,鼓吹剥削有功,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孟子被后世封建统治阶级尊奉为仅次于孔子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主张称其“孔孟之道”。“生,亦我所欲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流传两千多年,至今脍炙人口。
庄子(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与孟子同时,战国时期的唯心主义思想家、哲学家,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曾做过管漆园小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一生生活贫困,但他却轻视高官厚禄,拒绝楚威王的千金礼聘。他继承与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在哲学上,庄子把老子关于万物生成于精神的“道”,从主观唯心主义上又加以膨胀。后世并称他们为“老庄”。汉代学者称老、庄为道家。《庄子》一书既是道家经典,文笔恣肆汪洋,也是先秦诸子散文的重要著作。是庄子及其弟子、后学著作的总汇。到魏晋时期统治阶级以庄子虚无主义哲学,并掺杂佛教思想,建立了更为精细的唯心主义“玄学”,也叫“老庄哲学”。
屈原(公元前340~前278),《楚辞》的奠基者,战国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是我国最早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又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名平,字原,生于与楚国国王同宗的贵族家庭里,今湖北秭归人。他处于奴隶社会已经崩溃、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战国末期,希望得到楚王信任,主张“明法度”。对内任用贤人,修明政治,富国强兵;对外联齐合纵、抵抗强秦的政治主张。由于上官大夫靳尚和怀王宠妃郑袖之流亲秦派佞臣集团的排斥,被流放到大江以南。后楚国绝齐自绝,终为秦所灭。屈原眼看楚国沦亡,人民流离,而终不见信,有力难施,悲愤至极,于是流亡到沅、湘以后,63岁时抱石投入汨罗江而死。相传屈原死于农历五月初五,楚人痛惜其逝,纷纷划船去救他,并以粽子投入江中去祭奠,这就是后世端午节龙舟竞渡与吃粽子的来源。屈原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文学方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用诗歌的形式驰骋其丰富的想象,同情民众,倾注了他的炽热感情,“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写出了《离骚》——屈原一生中最宏大、最著名的诗篇,塑造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丰满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抒情形象。所谓《楚辞》是指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作的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继《诗经》之后的文学名著,它的影响远远超过了《诗经》。西汉末年经刘向整理,把屈原、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的作品汇集成书,名曰《楚辞》。这样《楚辞》又成了专书的名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这句名言成为中华民族至极的千古绝唱。屈原的著作,不仅是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世界文学的宝贵遗产,屈原的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为人们所传诵和喜爱。唐代大诗人李白云:“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谢空山丘”(《江上吟》)。
荀子(公元前313~前230),名况,字卿,战国末期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时人尊他为荀卿,今山东枣庄人。他曾游学齐国,三次担任“祭酒”,即学者领袖,德高望重。著名的法家人物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听过他讲学,享年83岁。早年虽习儒家,但后来对于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他都进行过研究,是先秦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之一。治学广泛,哲学、政治、经济以至文学,他都注意研究,他“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唯物主义思想及某些学说,经过韩非的继承与发展,成为法家的理论基础。主张“法后王”。《荀子》现存32篇,大部分是荀况自己所作,小部分出自门人之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孔子相信“天命”、墨子宣扬“天志”,荀子认为人定胜天,指出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韩非(公元前280~前233),战国晚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韩国公子,出身贵族世家。出生今河南西北与陕西东部交界处。与李斯同是荀子的学生,才学强之李斯。他看到韩国在战争中屡次丧师失地,主张变法图强,韩王不纳,便发愤著书立说。他的著作《说难》、《孤愤》、《五蠹》等传到秦国,秦王嬴政(秦始皇)读后击节赞赏。公元前233年秦攻韩,韩王逼迫派韩非出使秦国。他到秦国不久,便遭李斯、姚贾嫉妒陷害,屈死狱中。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综合了法家人物申不害、李悝、尚鞅、慎到的学说,吸收了儒、道两家有关法治的思想,最后完成了法家的理论体系。著有《韩非子》一书传世,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他批驳了儒家的“法先王”的主张,坚决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著名观点。“法”,即用法令来统治,他的这套理论为统一的秦王朝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的统治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吕不韦(公元前285~前235),战国时秦相,战国末期政治家,杂家的代表人物。今河南濮阳人。曾在河南禹县经商,本为“家累千金”阳翟巨富大贾。吕不韦在赵国都城邯郸,认识了秦国质于赵国的公子子楚(秦孝文王的儿子异人)。“奇货可居”,吕不韦不惜金钱和美女给子楚,并为子楚贿通秦孝文王的王后华阳夫人。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死后,子楚即位称庄襄王,吕不韦被任国相,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秦始皇登基后,吕不韦仍为相,号称“仲父”。后秦始皇亲政,因宫中发生“舍人”事件,涉及到太后和吕不韦,秦始皇处死嫪毐,罢免吕不韦,勒令回老家。不久,又将吕不韦流放四川,途中自杀。世传《吕氏春秋》诸子之说,兼而有之,是他率幕客所写的“天地万物古今之事”之书,在今仍然是一部有价值的先秦古籍,传留后世。
贾谊(公元前200~前168),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河南洛阳人,时称贾生。18岁即以博学能文知名郡中,20多岁时因受李斯学生郡守吴公推荐,被文帝召为博士,议论政事、问答如流,一年内便跃升为太中大夫、长沙王太傅。由于朝堂争斗,为周勃、灌婴等排挤,汉文帝疏远了他。政治上提出改订历法、修正律令、制定制度,积极倡导改革。他才思敏捷,满腹经纶,4年后被召做梁怀王太傅,后梁怀王堕马而死,贾谊伤感抑郁,33岁英年早逝。贾谊一生悲惨痛苦,而“众建诸侯而少其力”、“重本抑末”等一系列推动社会的政治主张、对汉代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所著《新书》压卷之作《过秦论》,可以说是我国史论的开山之作。后来学者认为贾谊为汉代文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亦当之无愧。毛泽东曾在读史时慨叹道:“梁王坠马寻常事,何必哀伤付一生。”对这位古时秦汉史专家、一代政治新星的陨落,深表惋惜。代表作还有《治安策》。
司马迁(公元前14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西汉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出生史家世家。少年时代,就从师问故,攻读古文,10岁能诵读古籍,曾拜孔安国、董仲舒名家为师,涉猎极为广泛,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20岁出游江淮,35岁奉汉武帝之命视察西南,先后20年间足迹几乎遍及当时整个中国。38岁任太史令,饱览“石室金匮”(国家藏书处)的藏书。42岁主持制定“太初历”。祖先世为史官,父司马谈在汉武帝时做过30年太史令,学识渊博,通称“太史公”。父死遗言:“……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迁表示一定要继承父业、献身史学,完成父亲的遗志。迁“绝宾客之知,亡世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太初元年(前104)正式开始撰写史学巨著《史记》。后因李陵事上奏武帝,获罪下狱。但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司马迁甘受“腐刑”,他痛不欲生,欲自杀,但想到“草创未就”的著述,面对“罪至立罔加”的现实,这位为“流俗之所轻”的史家,“隐忍苟活”,并以“贤圣发愤之所为作”的事例激励自己,决心蒙受奇耻大辱,忍辱含垢、发愤著述,用他那“身残处秽”的生命,去完成中国第一部纪传史,写完《史记》最后一个字!53岁时,用整整10年时间终于完成宏伟的史学巨著《史记》。《史记》是司马迁理想、血汗和坚忍不拔精神的结晶。享年59岁,大约死于汉武帝末年。鲁迅先生誉之《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不但是中国伟大的历史学家,而且也是世界伟大的历史学家。对于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司马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享有世界伟大文化名人的地位!为我国古代历史文化建立了不朽的丰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流传千古,后世多用此言验证人生的生死价值观。
王充(公元27~97),字仲任,今浙江上虞人,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出身“细族孤门”,少游洛阳太学,家贫无书,常到市肆(店铺)阅书。后来作过几任州、县官吏,因疾恨俗恶的社会风气,自动去职,以至于终身“仕途隔绝”,不得显通。他的一生精力,主要是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埋头著书立说。《论衡》全书85篇,20余万字。所谓论衡,是说所论述的是铨衡真伪的道理。在《论衡》里,王充否定了“上天”创造万物,主宰人类社会的说教,批驳神鬼、迷信思想,对人的生命现象以唯物主义的解释,其中《问孔》、《刺孟》两篇专文,对儒家的两位圣哲孔子、孟子,提出一系列的质问。如果我们把王充放到东汉这一具体历史条件下来衡量,他确实以唯物主义观点回答了不少时代提出的问题。所以说王充不失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班固(公元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辞赋家。其父班彪是汉光武帝时著名的儒学大师,曾著有《史记后传》65篇。在父亲的直接影响下,班固青年时就开始汉史的研究,立志继承父业,撰写《汉书》。东汉明帝认为班固很有才能,让他编撰《汉书》。从此,班固专心著述,“潜精积思,二十余年”才将《汉书》基本上编写完毕。全书共100篇,80万言,它规模宏大,体例统一,记事丰富,文辞精炼。《汉书》是《史记》以后的又一部史学名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里的一些人物传记从文学角度讲有较高成就,严整简净,繁富凝炼,也是后汉著名的历史散文。后因大将军窦宪案受株连,为人所陷,死于狱中,时年61岁。他的《西都赋》和《东都赋》都是宏篇巨著。
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今安徽亳县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父曹腾,桓帝时的中常待;父亲曹嵩,曾任太尉。汉末黄巾起义,他起兵镇压;董卓自立,他带兵讨伐。建安元年(公元196)迎献帝到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了中央政权。由于他采取了打击豪强、抑兼并令、大兴屯田、惟才是举等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力量不断壮大,仅用10余年就消灭了各诸侯割据势力,统一了我国北方。生前位至丞相,封魏王。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赠他为武皇帝,即魏武帝。曹操“外建武功,内修文学”。曹操其人多才多艺,擅长书法,精于围棋,特别是文学造诣很高。同其子曹丕、曹植都是当时的文学巨匠,显赫于世,并称“三曹”。故中国历史上有“三曹父子”和“父子三苏(父苏洵、兄苏轼、弟苏辙)”之美曰。他十分爱好文学,颇有修养,一生戎马倥偬,始终不忘读书、写作。凭借地位,搜罗文士,形成建安文学的黄金时代。曹操文风朴实,言之有物,《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都是毛泽东喜爱的作品。“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把曹操当作一个封建统治者之中的英雄来评价,是公允而又恰当的。
诸葛亮(公元181~234),字孔明,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幼年父母双亡,由叔父诸葛玄抚养成人。叔父去世,定居隆中(今湖北襄樊西),和好友徐庶、崔州平谈古论今,年轻时就刻苦钻研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号称“卧龙”先生。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恳请诸葛亮辅佐他。诸葛亮为报答知遇之恩,从此开始其政治生涯,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成为“盖功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重要角色。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出任蜀相20多年,他“淡泊名利、宁静致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想完成统一大业,亲自领兵出祁山,伐中原,积劳成疾,54岁时病逝于驻地五丈原。后世赞颂诸葛亮:“沥胆披肝,六经以来二表;托孤寄命,三代而下一人。”“故国不归,山河未遂中原志;忠魂犹在,道路争瞻汉相墓。”
陶渊明(公元365~427),又名潜,字符亮。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人,我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家世代做官,曾祖父陶侃在晋朝作过大司马。祖父和父亲都作过太守一类的官,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陶渊明自幼好学,“少年罕人事,游在好六经”,年轻时胸怀“大济苍生”的宏伟抱负。20多岁至41岁期间入仕,做小官,因他正直耿介,“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满当时黑暗现实,最终辞官而去,此后长期归田隐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再也不肯出仕。义熙六年(408),家被一场大火焚毁一空,终年辛劳,难以糊口,亲友们认为他具有“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己之操。”为他私立谥号“靖节征士”。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诗人,流传后世诗歌120多首,是我国文学史上创作田园诗的鼻祖,他在中华诗歌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只有屈原、李白、杜甫几位诗人可与他比肩。因他归居田锄,恬美的田园风光和热爱田园生活的志趣,便成了诗人歌咏的主要内容。钟嵘评价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苏轼称:“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
范晔(公元399~446),字蔚宗,南北朝顺阳山阴(今河南浙川)人,南朝宋代史学家、文学家。出生官宦之家,年少好学,博涉典籍,善为文章,兼能隶书,通晓音律。祖父范宁曾任东晋豫章太守,著名学者,著有《春秋谷梁传集解》。父亲范泰任宋待中,能文。范晔自幼好学,博览经史,善写文章,17岁踏入仕途,后不得志,在他任宣州太守时遂写历史名著《后汉书》计90卷。范虽为口吃之人,却写得一手好文章。他才华横溢、思维敏捷、多才艺、见解深邃。文“简而且周、疏而不漏、见识宏远、文辞精美。”后因人控告他参与谋反被处死,时年48岁。《后汉书》受到历代史家的赞许。《后汉书》同《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成为史学领域里的一代辉煌巨著。章炳麟赞曰:“《史》、《汉》之后,首推《后汉书》。”
颜之推(公元531~601),字介,原籍今山东临沂人。南北朝北周文学家。是魏晋王朝以来北方的土族,世族都在东晋、南朝做官,坟墓也都在建康,是土族中的所谓“侨姓”。颜之推出生在湖北江陵,从小就继承家风,博览群书。江陵为西魏军所破,投奔北齐,初仕梁元帝散骑侍郎、平原太守。齐亡入周,为御士上士。后疾卒,享年71岁。颜之推有三子:颜思鲁、颜愍楚和颜游秦。著作有《颜氏家训》传世,堪资鉴戒、启悟后人,以儒家传统思想为立身治家之道。《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名著,对后世家庭思想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强调家教父母是关键,切忌“无教而有爱”、“爱子要爱得其所,爱得有方。”主张谦退。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盛唐时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文章冠世,画绝古今。”、“在泉为珠,着壁成画。”诗画成就极高,又擅长音律,中国伟大的诗人,著名的画家。开元九年20岁时中进士榜首,官至尚书右丞,所以又称王右丞。因不得志一生过着亦官亦隐的安逸生活,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诗歌、绘画、音乐皆有成就。王维、孟浩然并称“王孟”,是开创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诗作精禅理,蕴哲论,誉为“诗佛”,一代诗匠,把我国古代的山水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开后世水墨画之先河,奠定了“水墨山水”的基础。宋人苏轼曾赞颂他的作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深得渊明之妙

4. 中国历史上著名人物有哪些

1、武则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自名武曌 ,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与汉朝的吕后并称为“吕武”。

武则天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岁时,进入后宫,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 。唐高宗时封昭仪,后为皇后,尊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

2、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 ,秦庄襄王之子。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今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前238年,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

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 重用李斯、尉缭,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3、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族乞颜部人。大蒙古国可汗,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生于漠北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取名铁木真。淳熙十一年(1184年)前后,成为蒙古乞颜部可汗,一步步统一蒙古诸部。

开禧二年(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尊号“成吉思汗”(Genghis Khan),颁布了《成吉思汗法典》。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征服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地区。宝庆三年(1227年),兴兵征伐西夏,途中去世,秘密安葬。

4、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

年号康熙。蒙古人称他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顺治帝第三子,母亲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执政初期,国内国际形势非常严峻。面对严峻局势,他坚持大规模用兵,以实现国土完整和统一。

5、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5. 中国历史名人有哪些

1、孔子(前551-前479),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着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中国的“千古圣人”。孔子是中国历史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国文化的标志式人物,是中国人两千年来行为规范的制定者。他的思想和学说是古代社会长期的意识形态和官方哲学。在古代,小孩进学堂第一个拜的就是孔子。

2、秦始皇(前259-前210),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秦朝开国皇帝,实质也是中国的开国皇帝。“百代都行秦政法”,他创立皇帝制度,并完成了中国一系列的统一,“废分封,设郡县,修驿道”,使中国进入了中央集权帝制的时代,这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誉为“千古一帝”。

3、老子(约前571-前471),中国历史最伟大的哲学家,世界着名的文化名人,其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中国历代统治阶级奉行“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政治理念。道教在其学说的影响下产生。老子所着的《道德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着。

4、蔡伦(61?-121)。如果纸是他一个人发明的,他的影响力将在人类历史中排名第一!“纸”大大的促进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鉴于纸在文化传承和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蔡伦作为纸的主要发明者之一,将彪炳史册!可以说,蔡伦是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

5、汉武帝(前156年-前87),他是使中国汉民族和汉人王朝确立及壮大的划时代巨人!他构建文明体系,为中国独尊儒术两千年奠下基础,影响力可谓至深之极。汉武帝实质是汉人的第一大民族英雄,他开创了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汉武帝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并确定以正月为岁首。

6. 中国历史名人传记有感和百家讲坛有感800字

《姜太公》(焦安南、李建义著)一书,翔实取材于《史记》、《尚书》、《逸周书》、《六韬》中的大量历史资料。书中出场的五十多位重要人物,不仅描述生动具体,而且大事无虚,全部为真人真事,均于《中国历史名人大辞典》中有所记载,可以说是一部商末周初的百年历史风云录。特别是主人公姜尚,从出生写起,至寿终收篇,将他一生的丰功伟绩写得淋漓尽致,令人景仰。此书揭去了神秘,达到了还原历史巨人姜尚本来面目的目的。
尚字子牙,俗称姜太公。他是东夷之士,公元前1136年生于东吕乡东吕里。姜尚是我国的历史巨人,被后世称为谋略家的开山鼻祖,又是兵家鼻祖。他一生之中做到了三件划时代的大事:一是辅周,姜尚是文王、武王和成王的三朝元老,两代辅臣;二是灭商,姜尚功勋卓著,堪称千古一相;三是建齐,他是古代齐国的开国君主,一代明君。姜尚在中国历史上,犹如一颗巨星,闪耀千古。
《姜太公》一书中,将姜尚的三件大事全部收录,灭商经历更是写得真实具体。该书对姜尚的传奇经历做了全新的描述,艺术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非常值得一读。
为什么三千年后的今天,人们还景仰姜尚呢?因为他的思想先进,永远闪耀着仁者的高尚和智慧的光芒。
首先是他的政治思想,核心是爱民惠民。姜尚历经磨难,穷困潦倒,久久不得志,因而对庶民的力量有正确的认识。他主张与民众息息相关,关心他们的切身利益,爱民惠民。如何做到爱民惠民呢?他认为:其一,要有尊重民众的思想。他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既然天下不是一人的天下,那么只有代表民意、受民众支持的人才可以掌管天下。其二,要施惠于民。要保护民众的物质利益,让民众有一定的生活保障。要普施仁爱于天下,做到与民同忧同乐、同好同恶。他说:"存养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赋役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其三,要保证百姓的正常生活。要做到不误农时,不夺其利,不使百姓失业。还要薄赋敛、少市税,要求各级官吏廉洁从政。其四,要保护百姓生命。要做到"生而无杀",不惩罚无罪之人。其五,要爱兵。军事指挥员要体贴关怀士兵,才能"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进"。正因为做到了这些,所以姜尚兴周灭商,建齐富国,都赢得了民众和士兵的拥护和支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次是他的经济思想,核心是实施三宝。什么是三宝呢?姜尚说:"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他认为让农民聚居于一个地方,粮食就会充足;让手工业者聚居于一个地方,器具就会充足;让商人聚居于一个地方,货物就会充足。因此,他说:"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乡其乡,无乱其族。三宝全,则国安。"三样法宝各得发展,就会国泰民安。他的经济思想是有远见的。联系到今天的同行业联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这其实都是姜尚的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姜尚治齐,也有因地制宜的成分。齐国是盐碱之地,不宜种植五谷,因此姜尚因地制宜,大兴工商,植桑养蚕,得渔盐之利,改造土壤,齐国才因此成为东方的经济大国。
第三是姜尚的军事思想,核心是武攻文伐。他的军事专著《六韬》,记载的全是与文王、武王的军事对话。该书中,姜尚不仅阐述了如何延揽人心、控制四方、富国强兵、分化瓦解敌人和"上伐无与战"等战略论,而且还概述了有关埋伏、伪装、出其不意、声东击西和如何战胜立足未稳之敌等战术论。其观点之深刻,议论之丰富,在先秦兵书中,几乎无出其右者。宋代时,《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的必读经典著作。在当代,它也必将发挥"止戈为武"的特殊作用。
第四是他的文化思想,核心是尚时重变。姜尚强调从现实出发,运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推动可观事物转化,从而因势利导,取得胜利。夺取天下靠军事谋略文化,他采用的手段是"阴谋修德"与"兵权奇计"。他鼓吹"圣人将动,必有愚色",使殷纣中计,结果达到以倾商政的目的。他又用间探敌,然后采用突然袭击的手段,遂获全胜。
治理天下靠政治谋略文化,他使用"举贤尚功"、"从俗简礼"和"主位沉静"。姜尚封齐后,选拔夷人中的贤士来辅助自己,奖励那些能干的人,使自己的统治能量发挥到顶点。他从夷人之俗,简君臣之礼,赢得了齐人的拥护。君王持政,姜尚主张"安徐而静","勿妄而许,勿逆而拒","以天下之心虑",方能洞察朝政,明识天下。道德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孔子,谋略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姜太公。到唐代,孔子被唐玄宗敕封为"文宣王",姜尚被唐肃宗敕封为"武成王",成为我国古代一文一武两大偶像。

7.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出了多少本

丛书的首批10部作品终于面世,分别是王充闾的《逍遥游——庄子传》、回王兆军的《书圣之道—答—王羲之传》、郭启宏的《千秋词主——李煜传》、浦玉生的《草泽英雄梦——施耐庵传》、杜书瀛的《戏看人间——李渔传》、陈益的《心同山河——顾炎武传》、陈世旭的《孤独的绝唱——八大山人传》、周汝昌的《泣血红楼——曹雪芹传》、何香久的《旷代大儒——纪晓岚传》、徐刚的《烂漫饮冰子——梁启超传

8.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名字:Confucius。在家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邹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相传收弟子多达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笛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康熙帝,满族, 全名爱新觉罗·玄烨,庙号清圣祖,“康熙”为其年号,清朝习惯以年号称呼皇帝。康熙系满清入关后第一皇帝顺治皇帝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卒于1722年11月13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执政长达61年。康熙稳固了满清开国时的统治,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封建统治,并大大加强了君主集权,以文字狱等方式大大降低了士大夫自宋、明以来的地位。

康熙8岁即位,16岁时铲除了权臣鳌拜,开始亲政。

康熙执政期间,撤除吴三桂等三藩势力(1673年),从郑成功的孙子郑克爽手中收复台湾(1684年),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1688年-1697年),并抵抗了当时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签定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中国东北边界。他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庄,作为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基地,从此建立会盟制度和避暑山庄外藩朝觐制等,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考察,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积极鼓励垦荒,废止满清初年残酷的圈地令,实施更名田;整修黄河、淮河、运河的水利工程。尤其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决定“永不加赋”,取消新增人口的人头税,并最终演变成“摊丁入亩”制度。并大蠲赋税。最终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表现为耕地面积的迅速扩大与粮食产量的提高、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种种措施初步恢复了满清开国大屠杀所造成的社会经济破坏,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文化上康熙帝重视对汉族知识分子的优遇。他曾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康熙帝还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同时他对西学也有浓厚的造诣,在天文学、数学(特别是几何学)、物理学、化学、药学(曾在宫中推行可治疗疟疾的金鸡纳(现书籍多记载为金鸡纳霜,误,金鸡纳霜到十九世纪才被提取出来))、医学(曾在自己的子女身上种痘,以预防天花)等方面都毕生的学习,但是这一对西学的爱好仅限于其个人,出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治国理念,康熙并未采取推动西学的措施。康熙为了孤立台湾,先后实行海禁,但也首开闭关锁国之始。他崇尚儒学,尤其是朱熹理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文件专制达到了顶峰。晚年因选择继承人失误,两度废立皇太子,造成长达20余年的诸皇子为夺储位的结党争斗,致使吏治懈怠,朝中党派林立,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康熙61年11月13日病死于畅春园。 谥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庙号圣祖。葬于今河北遵化清东陵 “景陵”。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唐代还有一位诗人叫李贺,号”诗鬼”,和李白有的一比。两人统属浪漫主义风格,想象奇伟,用词夸张。但相比而言,李白诗多信笔挥撒,自然天成。李贺则多引用典章故事,刻意雕琢,用尽心机了。真可谓”呕心沥血”。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苏联托可马克),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朝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于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 、“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新唐书》卷202·李白传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沈饮,号“竹溪六逸”。

岳飞 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
中国南宋爱国军事家,汉族英雄。字鹏举。河北(宋时指黄河以北,而非今河南河北之省界,下同)相州汤阴(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人。靖康元年(1126年)投军抗金,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建炎三年(1129年),金将完颜宗弼渡江南进,岳飞时任江淮宣抚使司右军统制,率部转战广德(今属安徽)、宜兴(今属江苏)地区 ,袭扰金军 ,多次获胜 ,并收复建康 ,升任通泰镇抚使。绍兴三年(1133年),金扶植的刘豫政权派军攻占襄阳(今属湖北)等郡。次年四月,岳飞自江州(今江西九江)挥师北上,大败刘豫军,收复六郡,因功授清远军节度使。五年夏,奉宋廷之命镇压洞庭湖地区的杨幺农民起义军。六年,任湖北京西路宣抚副使 ,举兵奇袭刘豫军 ,以部分兵力东向蔡州(今河南汝南)诱其来攻,主力自襄阳出击伊阳(今河南嵩县),收复今豫西、陕南大片失地。七年,岳飞乘金朝废除刘豫之机 ,提 出举兵收复中原的主张 , 后多次上书反对与金议和,均遭高宗和宰相秦桧拒绝。十年,完颜宗弼毁约南进。岳飞按照其连结河朔进军中原的方略,遣将联络北方义军,袭扰金军后方,自率主力北上,在郾城、颍昌之战中大破金军精骑,击败金军主力。正当岳飞行将渡河时,高宗 、秦桧却向金乞和,诏令各路宋军回师,致使岳飞恢复中原的计划功败垂成。次年,回临安,被解除兵权,改授枢密副使。十二月二十九日,被高宗、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其子岳云和部将张宪也惨遭杀害 。宋孝宗继位后为岳飞平反昭雪 。淳熙五年(1178年),谥武穆。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追封鄂王。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改谥忠武。

9.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传记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和血泪史!以屈辱外交为主线,贯穿中国近代的经济和政治。
时光倒退千百年,回到大唐盛世,那时侯,中国在世界上举足轻重,亚洲的日本曾经向中国称臣,周边的国家也都与中国建立友好外交,中国国力为世界之最。
可是,自从清政府上台,闭关锁国等极端错误的政策就带着中国走如了一条不归之路。
清政府没有友好的外交,没有发达的经济,也没有优良的政策,一味的狂妄,一味的自大,一味的做井底之蛙,注定中国将会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衰败。
果不出其然,中国在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输光了中国政府的财产,也输光了中国人民的财产。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地发展本国经济,而只有中国政府,在火烧眉毛之时还在贪图享乐,中国,就是败在了这样的政府手上。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中国的社会性质有了根本改变,由一个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美国、沙皇等世界强国都盯着中国这快煮熟了的肥肉,一个个拿起枪炮,把中国打得支离破碎。《南京条约》、《辛丑条约》、《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以及中国的总理屈辱外交府,是中国的屈辱外交的典型代表。
中国的衰败,似乎在警示着人们什么……
对,中国好比一个内向的人,不与人交往,向来独来独往,封闭自己,对外面的世界根本毫不知情,总以为自己很强大,所向披靡,这就是所谓的“燕雀不知天地之高大”。导致了最终的失败,并且败得自己倾家荡产。这是闭关锁国所带来的恶果。
我们身边就有一例。在几年前曾经有一个神童,在国际级数学竞赛中荣获一等奖,而那时他还不满10岁。他父亲就认为,我的孩子这么小就能在这么大的比赛中得一等奖,那还有什么事情办不成的?他把这个孩子像宝一样供着,不上学,不请家教,整天地玩耍。
这种人,是最愚昧的。一个神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有无限神通,他还能在强人群中称老大吗?还能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童吗?没变成神经病儿童都已经是大幸了。最终,这名神童,也只能做一个比普通人还要普通的人。
这与清政府的遭遇极其相似。
强国之理,好比造就一个人才。人要强大必须和他人友好往来及交流,经验也是可以通过交流得来的,并且要切忌唯我独尊的思想。要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强大,就要与其他国家积极往来,打开自己的国门,引进其他国家的先进科技。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走之路。
希望我的答案你还看得过去...

阅读全文

与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