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西北历史文化

西北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21-02-20 15:52:43

Ⅰ 西北文化(习俗,诗词,建筑等)

西部大开发应重视文化的建设,西部地区是穆斯林各民族的聚居地,西部穆斯林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好穆斯林的文化资源是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一项重要课题,并在开发和利用的同时要掌握好一般的原则。

关键词:西部开发;穆斯林文化;保护和利用

一 丰富多彩的西部穆斯林文化资源

1、文化建设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地区文化的建设确立了新的目标,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也为西部地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广袤的西部拥有与其地下一样富足的文化宝藏,在这片神气的土地上,传统随处可见,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集居在西部。西部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绚丽多彩,他们是各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西部大开发的整体目标,文化建设在西部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西部经济是落后的的,但西部的文化是不落后的。西部丰富的文化资源甚至比西部的自然资源更具有开发潜力。同时也要看到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西部的文化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尤其是商业的冲击。其结果可能有两种,一是急功近利,不顾一切,甚至是破坏性地发展,对文化遗产造成极大的损坏;二是有前瞻性的开发,对文化遗产实行严格的管理和保护,使它们得以完好无损。所以,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以及文化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成了不可避免的问题。现代化是在一定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孕育和发展的,是在一定的传统文化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现代化不能脱离传统文化,因而,现代化总是同一定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正确处理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保持社会稳定是确保大开发顺利进行的条件。在大开发中对于西部具有民族象征意义的文化设施和文化遗产进行利用的同时要加以保护。

2 、西部穆斯林文化资源

文化,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至少应由三个方面构成:物质文化,包括衣、食、住、行;精神文化,包括宗教信仰、歌舞、文学、节庆等等;还有介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的文化体系,如行为模式、婚姻制度、风俗习惯等等。西部是民族地区,尤其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西部穆斯林民族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因此保护和开发利用好穆斯林文化资源对促进西部大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部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少数民族的穆斯林文化,是中国民族化的伊斯兰教文化。它是各族穆斯林在长期的信仰实践和生产、生产实践中,以《古兰经》和圣训为指导原则,以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为特色,并兼取吸收各民族固有文化的本土文化和社会习俗逐渐积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西部穆斯林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文化体系为内容的综合体。(1)尽管这些少数民族在文化习俗等内容各有特色,但共同的宗教信仰作为一种世界观和生活习俗已经渗透到各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融会于中华文化之中,丰富了中华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一支独特的文化元。 西部穆斯林在历史上的文化贡献是多方面的。在科学技术史上,在社会科学史上,在其他文化艺术上 ,西部各族穆斯林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代表人物,以其光辉的业绩和出色的成果,赢得了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和骄傲。在长期的贸易中,穆斯林商人通过丝绸之路把香料传人中国,丰富了中医方剂和功效。他们还把中国四大发明传遍了欧洲;在书画、工艺美术、音乐戏曲、清真饮食等方面,都为繁荣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做出过突出贡献;众多的西部穆斯林清真寺建筑,以其独特的伊斯兰风格,丰富了中华建筑文化宝库使中华民族文化更加灿烂辉煌。

由于西部各族穆斯林分布地域辽阔,社会文化背景和自然生态环境不同,各民族的来源和形成以及接受伊斯兰教信仰的时间、途径也不一样,因而其内部又呈现出多种形态和特色。主要划分为两大系统,即内地穆斯林文化和新疆穆斯林文化。西部内地穆斯林文化,是通过它的载体回族、东乡族、撒拉族和保安族穆斯林长期信仰和社会实践中累计起来的。这四个民族大都分布在西部内地,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较深。这种文化是以农牧业为基础的商业经济,虔诚的伊斯兰教信仰,独特的风俗习惯,突出的民族性格,多元的文化艺术形式等。新疆的穆斯林文化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和塔吉克族,通过这些民族的信仰实践,并融合了突厥文化而累积发展起来的。因而,西部穆斯林文化在共性的特征基础上,又形成了穆斯林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语言上,除了回族使用汉语外,其他九个西部穆斯林民族都有自己 本民族的语言;在地理上,形成了雪域文化、草原文化、山地文化、高原冰山文化、盆地文化;在经济方面,商业文化、狩猎文化、畜牧文化、旱地农业文化、水稻文化等一应俱全。西部各穆斯林民族这些丰富多彩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必将成为西部经济腾飞的强大的动力源泉。

二 西部穆斯林文化的保护

1、现代化对西部穆斯林传统文化的冲击

现代化浪潮是人类有史以来发生的最为令人惊心动魄的变化,它给人类带来的变化最为深刻,也最为广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推进,民族间的交流增加,西部穆斯林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也在加快。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在国家改革开放引导的现代化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流空前扩大,各种传媒的传布速度和传布范围达至空前。千百年逐渐形成的穆斯林文化传统与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以及本民族的历史息息相关。既是西部各穆斯林民族的也是人类的包裹财富。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传统的文化受到极大的威胁,有的正在迅速的消失,有的处于危机状态中。西部穆斯林民族中一些歌谣、曲艺、传说等开始失传;一些精湛的民族工艺和建筑开始衰微;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礼仪和习俗被逐渐废弃等等。关于穆斯林传统文化的纵向变化以回族为例。著名记者范长江在他的《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提到当时鸦片流毒全国,西北回民吸食者极少,庄稼长势喜人,村庄干干净净,一望知道是回族居民点,这位30年代的记者热情赞扬说,回回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江应梁教授在他的《滇南沙甸回族农村社会调查》一文中大为赞赏:“这个近千户人的大聚落,全村仅有一间茶铺,但顾客寥寥无几。饭馆虽有几家,主要主顾也是过往的客人。酒店、烟馆都没有,村里虽也有抽大烟的,但人数却不多,聚众赌博这类事几乎见不到,这种现象,一部分原因固由于宗教信条限制了村民的活动,再则村中父老都能以身作则对村民起模范作用,此不仅使这个农村,在生活上减少许多不正常的消费,而且在生产上产生积极的影响。。。。。。养成他们勇敢、勤劳、耐劳、清洁的习惯,减少了一般农村中通常见的堕落的习惯与不良嗜好,全村人民在一种合作、协调的气氛中度着岁月”。(2)象江教授描述的 沙甸淳朴民风的回族村庄在历史上的西部各地穆斯林随处可见。但是随着回族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级大的的改善,穆斯林文化传统的美德某些方面在逐渐消失。 抽烟、喝酒、赌博在一些穆斯林地区泛滥。甚至一些人为了达到致富的目的,不择手段,置国法、教法于不顾,铤而走险。贩毒、吸毒在个别地方十分猖獗。本来一个穆斯林民族深恶痛绝的东西成了个别人发财的途径。个别人的行为给穆斯林民族摸黑、损害整体穆斯林民族的形象。
不仅穆斯林传统道德文化如此,西部穆斯林民族文化的其他方面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西部穆斯林民族的民间技艺被赶到了角落,穆斯林饮食被假冒食品鱼目混珠,坑人害己,能歌善舞的维吾尔等民族的传统艺术正在被流行音乐、摇滚乐取代。为利益驱使,毫不顾及穆斯林文化的纯洁性、真实性,将他民族的东西冒充、移植、拼凑。一些地方为招徕顾客在民族旅游地的肆搬演汉族的抬大红轿,在维吾尔族“麦西来甫”里加入交谊舞。等等。凡此种种长期流弊,必将导致穆斯林文化的弱化和异化,从而危机穆斯林的传统文化。而且,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其冲击必然会加快。因此,怎样保护、继承穆斯林优秀的文化,使之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作用,是一个必需引起重视的问题。对于这一点,费孝通先生呼吁:“在这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一体化猛烈席卷过来的时候,不要把西部这些多元的文化给冲掉了,给毁灭了”。

2 对西部穆斯林文化的抢救和保护

西部地区得天独厚的穆斯林文化资源优势,在西部大开发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并加强对这些资源的涵养、抢救、保护和合理利用建立良好的民族民间文化生态环境。要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实行保护性开发战略。由于岁月的剥蚀、市场的冲击、当代外来文化的撼动,西部穆斯林文化早已整体临危。如果不加紧保护,“开发”便会造成“破坏”,令西部穆斯林文化面临灭顶之灾。不仅要抢救和保护一些著名的文物古迹之外,还要抢救和保护那些虽然鲜为人知的但具有典型穆斯林文化特色的文物古迹;不仅要着眼于文物古迹的保护,还要保护那些仍然存活的穆斯林无形文物(口头文学、歌舞、习俗、信仰等)。应当特别保护具有民族和宗教特色的习惯和权益。如:穆斯林禁食的食品,应立法禁止出现在穆斯林清真饭馆和冷库里;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不允许出现亵渎伊斯兰教和少数民族的内容。保护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法律、政策、技术、产业的保护都不可缺少,保护的深度与广度要加大,国内外的经验教训都要总结借鉴。

3、对西部穆斯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文化的遗产的保护过去更多的是从文化的角度加以强调的,当然这是非常重要的。但还应该重视它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传承是对保护的一种积极补充,没有传承的保护只能是消极的、被动的保护。文化遗产的价值是综合的、不是单一的。应该看到它在当地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所具有的综合效应,同时努力使他在文化、经济、社会各方面发挥作用。即从单纯的保护观改变为保护、传承、发展观。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让西部穆斯林文化在传承中发挥其功能,增强活力,让西部穆斯林文化在传承中自我更新,发展自我,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增添奇香异彩。

任何一种优秀文化,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才能能永葆其勃勃生机,并给现实生活以永不枯竭的推动力。我们既要大力弘扬西部穆斯林文化的优秀传统,同时又要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坚持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在西部大开发的实践中,努力创造具有时代特色的西部新穆斯林文化。西部穆斯林不能在抱残守缺陶醉,不能守着成年老店苟延,而要在创新中为西部大开发作出新贡献。

三 西部穆斯林文化的开发和利用

1、穆斯林文化产业的开发

开发,主要指的是文化产业的开发。要借助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加快发展穆斯林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认识到,文化不但能创造精神财富,也能创造物质财富,既能为社会提供精神积累,也能为社会提供物质积累。把文化生产、文化服务列为社会产业范畴,不只是对文化艺术生产认识上的变革,同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西部穆斯林文化产业具有它的自身优势。首先,发展西部穆斯林文化产业具有特殊的地缘优势。西部10个穆斯林民族由于地处边疆,与周边的穆斯林国家比邻,频繁的经济往来带动了对外文化交流,也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开发,为西部穆斯林民族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地域环境。其次,西部穆斯林文化艺术风格独具,备受世人的青睐,丰富的历史文物和特殊的人文景观,古朴的民族民间习俗文化活动,构成了发展西部穆斯林文化产业的文化资源优势。鲜明的民族风格,浓郁的地方特色,淳朴的民间风情,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有效的开发这些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提高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率和文化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是西部大开发中发展穆斯林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课题。

2、利用穆斯林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作为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基础价值获得重新认识。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文化旅游项目,文化旅游项目需要群众基础。这只能根植于原由的传统文化资源,而不能凭空生造,否则没有生命力。西部地区因其悠久、活跃的历史,古民族在世界上的重要影响,及独特的气候、地理等条件、保存下来极富自然与人文价值的旅游资源。西部是也是我国穆斯林的主要聚居区,我国有2000多万穆斯林人口,绝大多数生活在这里。西部传统的穆斯林文化所展示的民族风情和宗教色彩十分浓郁。并形成了独特的人文历史区域和数量巨大的穆斯林文化遗存。利用西部丰富多彩的穆斯林文化优势可以大搞独具特色的穆斯林文化旅游吸引国内外的里哟者,尤其吸引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穆斯林游客。利用穆斯林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异质来性来吸引旅游者,成为近年来许多开发商的经济行动。西部各地开发了不少穆斯林旅游产品。

3、利用伊斯兰教合理的内容与西部大开发相适应

伊斯兰教是一个两世并重的宗教,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不会阻碍人们追求现实适度的物质享受,鼓励人们生产,反对好逸恶劳。这种社会价值观,鼓舞人们奋发向上,增强了战胜困苦的力量和勇气,形成了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成为穆斯林群众推动社会经济、精神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穆斯林的经商意识和善于经商的个性,构成了穆斯林文化的重要思想体系,并主张公平交易、合理竞争、诚实买卖,反对投机垄断行为。伊斯兰伦理文化以其特有的社会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规范和制约中穆斯林群众的社会道德规范,并且在穆斯林文化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继承和发扬穆斯林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旗帜鲜明的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反对利用宗教从事分裂活动和非法活动;崇尚和平,主张团结,遵纪守法;严禁挥霍浪费、赌博嫖娼等不良行为,提倡高尚情操,勤俭节约,乐善好施,扶困济贫;倡导人们热爱生存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反对滥砍乱伐。开发和利用好穆斯林这些文化资源对促进西部地区穆斯林经济的发展和壮大,以及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4、利用穆斯林文化自身优势扩大同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经济联系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保护西部穆斯林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对增进民族团结、促进西部大开发有利,合理利用民族历史文化吸引力,对实施对外开放,扩大招商引资,也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中东阿拉伯国家是一个容量极大的金融市场,许多国家经济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的投资能力。阿拉伯世界银行的宗旨是优先向伊斯兰国家和地区提供援助。他们向伊斯兰地区提供的贷款不收利息,原则上争取直接投资形式,共享经营成果。西部作为我国穆斯林聚居区,同中东阿拉伯穆斯林国家有着天然的联系,友好往来关系源远流长,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随着我国与中亚穆斯林国家友好关系的不断发展,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使原来沉寂的边境地区,由对外开放的未断,变成了对外开放的前沿,边境贸易活跃,人员往来逐渐增多,促进当地的穆斯林文化的发展。西部各族穆斯林文化应该以积极的态度,迎接这难得的机遇,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

四、开发和利用好穆斯林文化资源 坚持的原则

1、坚持充分利用的原则。

文化资源同自然资源相比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和潜在性。也就是说,它不象自然资源那样,当代人不利用,后代人还可利用,而它本身有强的时效性。例如科技力量、劳动力、文化设施、宗教文化、旅游景点等等,如果弃之不用或不能充分利用,就会失去时效性或不能充分实现经济价值。另一方面,从社会生产来说,文化资源又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这种性质,决定了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结合起来,才能转化为经济成果。因此开发利用西部穆斯林文化资源的首要原则就是充分利用现存的穆斯林文化资源,使其发挥作用。

2、坚持重点开发的原则。

文化资源的开发还具有无限性,只要不断开发,它的量就会限地增加。但是文化资源的开发又是有条件的,比如需要大量的资金的投入。而对于一个经济较落后的西部地区来说,资金又是短缺的。面对这种情况,必须坚持重点开发的原则,有计划地有步骤地渐次地开发。在促进西部大开发中,穆斯林首先要积极充实和提高自己的文化教育水平。政府对他们更应该关怀和重视,为开发西部多出人才,从而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3、 坚持合理开发的原则。
西北文化习俗
对文化资源的开发,有一个适度开发的问题。为此必须坚持合理开发的原则。在开发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涉及较多的是物质形态的文化,特别是文物资源的利用。在这方面,由于观念上的局限,曾有过重保护、轻利用的的问题;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当前又出现了重利用、忽视保护的现象。这两种倾向都不符合“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一方面,努力把西部的穆斯林文化资源优势变成文化发展的优势和经济发展的重点增长点;另一方面,又要特别注意保护好穆斯林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环境,要着眼于长远,合理利用,防止盲目、过度的甚至破坏性的开发。
描写西北风光的诗句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城一片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李贺《马》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凉州曲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西北文化建筑
鄂派古建筑
受到多方面文化的影响,鄂派古建筑折射出湖北的地缘特色。靠近北方的鄂西北遗留有许多明清的四合院式古建筑;相反,鄂东南的台梁式古建筑就呈现徽派风格;鄂西南多为山地,吊脚楼式的山地建筑成为首选。鄂西北作为南北方的地理分界处,其建筑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而形成了位于南方建筑风格的最北端现状,这种独特性使其在鄂派民居中更加特殊。这个地区除以著名道教圣地武当山以宏伟的皇家建筑和丰富的文化积淀驰名中外外,她的民居的特殊性更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我们认为这种特殊性更多是体现在象征文化上的。

Ⅱ 西部历史文化

1、中国西部是华夏文明的源头。长江上游出土过元谋人牙齿化石,距今约170万年;黄河中游出土过蓝田人头盖骨;距今约70万年。

2、中国西部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秦皇汉武以后,东西方文化在西部交汇融合,从而有了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佛陇深寺的暮鼓晨钟。甘肃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它在继承汉晋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恢宏气度,展现出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

重庆大足石刻、武隆、金佛山、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金沙遗址、广汉三星堆、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新疆天山、西藏布达拉宫、宁夏西夏王陵、楼兰古国等自然历史文化遗产,同样为世界所瞩目,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象征。

3、中国西部地区又是我国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集萃地。这里生活着50多个少数民族,几乎包括了我国所有的少数民族。拥有久远时代的文化艺术,如川剧、蜀绣、蜀锦、纳西古乐、戏曲、剪纸、刺绣、岩画等民间艺术和宗教艺术。

(2)西北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西部的历史文化名城:

1、昆明

昆明,享“春城”之美誉,云南省会,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2、西安

西安,古称长安、镐京,是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市、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西北),是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城市、陆上丝绸之路起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华夏文明之源、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

3、西宁

西宁,青海省的省会,古称西平郡、青唐城,取”西陲安宁“之意,是青海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教、交通和通讯中心。

西宁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是青藏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4、银川

银川是历史悠久的塞上古城,史上西夏王朝的首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民间传说中又称“凤凰城”,古称“兴庆府”、“宁夏城”,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城西有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区西夏王陵。

Ⅲ 中国西部的历史文化都有哪些

西部历史文化:西部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水乳交融,共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史。
民俗风情:豪放、热性、勤劳勇敢是西部人最突出的性格特征,
西部大开发建设:把西部建设成为国家战略大后方和重要资源基地,是中国二十一世纪的重要国策。
=========================================
新疆:楼兰古城、维族大小部落的演变、丝绸之路
西藏:农奴制度下的王权统治、与中原王朝的联系(唐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亲,宋代的吐蕃国、清朝的宗教分化、清廷对藏的管理。喇嘛教文化 )
云南:宋朝时的云南大理国(元代又并入统一的国家版图) 、少数民族的土司制度、云南与缅甸、泰国的双边关系
贵州:夜郎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自治
四川:三星堆遗址、蜀巴文明、宜宾等地的酒文化、历史遗迹(都江堰)
甘肃:长城文化、敦煌、丝绸之路
宁夏:西夏文明、丝绸之路
陕西:十六朝古都(最著名的秦、汉、唐的国都)、先秦及封建社会早期的黄河流域文明
==========================================
西部文化和西部开发
①中国西部是什么概念?中国西部通常是指黄河与秦岭相连一线以西,包括我国西北和西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这片广袤的土地面积为54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57%;人口2.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3%。
②西部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华夏祖先的脚步是顺着水边走的。长江上游出土过元谋人牙齿化石,距今约170万年;黄河中游出土过蓝田人头盖骨;距今约70万年。这两处古人类都比北京猿人(距今约50万年)的资格更老。
③西部地区不仅有广阔的地域和悠久的历史,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
④西部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秦皇汉武以后,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从而有了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佛陇深寺的暮鼓晨钟。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它在继承汉晋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__________的恢宏气度,展现出__________的艺术形式和__________的文化内涵。秦始皇陵兵马俑、西夏王陵、楼兰古国、布达拉宫、三星堆、大足石刻等历史文化遗产,同样为世界所瞩目,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象征。
⑤西部地区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祥地。遵义、延安、红岩村等革命圣地孕育了深厚的革命文化侍统。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革命文艺发展的一面旗帜。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在短短的几年里,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这些宝贵的财富,奠定了西部文化遵循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坚实基础。
⑤西部地区又是我国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集萃地。这里生活着50多个少数民族,几乎包括了我国所有的少数民族。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落后和交通的闭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贫困,却也使这些地方保留下了一些久远时代的艺术品种,成为珍贵的"活化石",如纳西古乐、戏曲、剪纸、刺绣、岩画等民间艺术和宗教艺术。它们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犹如一个巨大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宝库。
⑦西部地区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充分重视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加强对它们的抢救、保护、涵养和合理利用,建立良好的民族民间文化生态环境,为推进西部大开发作出贡献。
===========================================
我国的西部民族众多、地域广袤,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西部文化具有地域性、多元性和原生态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西部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抓住有利机遇,不断整合西部民族文化资源,对于推动西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化意义的西部
从文化西部的角度看,上古时代,无论西北还是西南,都与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交往。从西汉起,西部已进入中国历史的视野。唐代,西部的概念进一步扩大,它包括了青藏高原的腹地、云贵高原、北方草原、辽阔的西域,甚至沿丝绸之路越过帕米尔高原。汉唐两朝众多的公主远嫁乌孙、吐谷浑、契丹、突厥、回纥、南诏等地和亲,使神奇的西部文化与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加深。
在漫长的历史中,西部地区相继建立了一系列邦国性质的地方政权或酋长性质的土司政权,如西夏、吐谷浑、大理、“西域三十六国”等,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明显的特殊性,在创造自己历史的同时,形成了众多的民族。几千年来,经过不断地迁徙、分化、融合、发展,作为独立的族群,许多原生民族虽然已经消失了,但我们从今天众多的少数民族以及汉族中可以发现它们的身影,这些民族大多在发展和形成过程中与其他民族融合,并造就了各自不同的文化。显然,多民族是西部的一个突出特点。在目前我国已认定的55个少数民族中,有将近50个世居在今天的西部地区。在西部,除了五个民族自治区,其余各省市也都有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口和民族自治区域,以青海省为例,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5.5%,民族自治区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8%。在云南省生活着25个世居民族,其中有十多个民族是云南独有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西部与众不同的民俗民风,也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由于西部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形成了其别具一格的西部文化。从地域和文化个性上看,它至少可以划分为几个大的文化圈:黄河流域为中心的黄土高原文化圈,西北地区的伊斯兰文化圈,北方草原文化圈,天山南北为核心的西域文化圈,青藏高原为主体的藏文化圈,长江三峡流域和四川盆地连为一体的巴蜀文化圈,云贵高原及向东延伸的滇黔文化圈等。这些文化圈具有各自相对明显的个性或风格。黄土高原文化悠远古朴,伊斯兰文化充满异域色彩,北方草原文化热情奔放,西域文化显出东西合璧之美,藏文化凝重神秘,巴蜀文化古色古香,滇黔文化富于人性化的欢乐。这种多样性的文化形态与各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观念、习俗、宗教、艺术以及悠久历史、生存环境紧密相联,是一种广义的文化集合体。
西部民族文化的特征
西部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等特征。
地域性。西部地理复杂多样,西北地区辽阔无垠,西南地区山水切割,青藏高原严寒高拔。西部文化在这里也表现出了鲜明的地域性。西北地区历史悠久、地域广大,它孕育的文化在质朴中藏着博大;西南地区民族众多,山川纵横,这里的文化显得细腻抒情;青藏高原起伏跌宕,庄严静穆,它的文化则处处透着神秘和诱惑。
民族性。西部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并形成了包括语言、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舞蹈、节目、服饰、建筑、手工艺、礼仪习俗以及生存理念、生活和生产方式等在内的民族文化。这些内容有的在不同民族中是相近或相似的,有些则相去甚远。即便是同一民族因为部落不同或居住地不同在许多方面也有很大差异,民族文化由此更显丰富多彩。
多元性。西部民族文化不是一种完全封闭和孤立的文化,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综合体,它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将许多外来文化的因素转化吸纳为自己的成分,从而变得生机勃勃。历史上有三条重要通道贯穿西部,将西部向东与中原地区紧密相连,向西同更加广阔的地域沟通。一条是穿越大西北并一直延伸至欧洲地中海沿岸的古丝绸之路,一条是贯通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唐蕃古道,另一条是穿过西南云贵高原并经青藏高原通往尼泊尔、印度甚至更远方的茶马古道。这三大道路除了带来了贸易和人民之间的交往,更传播了文化。中原汉文化源源不断传入西部,古欧洲地中海文化、古阿拉伯文化、古印度文化、中亚文化等等也纷纷汇集这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西部的发展就是由此而来,其中最为独特的文化现象就是佛教在青藏高原的本土化———藏传佛教。
活态性。西部民族文化以其浓厚的乡土气息活跃在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中。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并不是一座荒芜废弃的迹址,而是数万人生息的家园;流传千年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依旧在藏族民间传颂;古老的歌舞、服饰仍在质朴地表达着对生活的向往;现代文明的传播与扩张并没有使这种古老的文化远离人们的生活,而是代代传承,绽放异彩。西部文化所表现出的活形态,或者是原生态的特点,具有浓重的人性化、情感化的色彩,这正是西部民族文化最具魅力的一面。
脆弱性。脆弱性是西部民族文化的又一个特征。地域性造成的相对封闭与分割,制约了西部民族文化的整体发展。地域广阔、交通不便、人口相对稀少和分散的特殊环境形成了小范围、小规模文化发展状态。另外,西部少数民族大多没有文字,文化的传承主要靠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缺少文字记载的稳定性,不利于对外传播和交流。
西部民族文化是一座异彩纷呈的文化资源宝库,它所包涵的内容极其丰富,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它不仅为研究文化人类学、宗教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生态文化学等学科提供了宝贵财富,也为文化产业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也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推进西部民族文化产业进程
如前所述,中国西部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地域特色浓郁,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形态多姿多彩,独具魅力,开发潜力巨大。如何使西部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深入的开发和挖掘中形成品牌,形成规模、形成产业,走出西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已成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观念。由于诸多原因,西部民族地区对文化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树立文化经济的新理念,把文化作为产业来发展的意识还比较淡薄。推进西部民族文化产业必须冲破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从传统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创新思路,着眼于市场需求,把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纳入全国、全世界的格局中去思考;把珍贵的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创新,使丰富的文化产品转化为文化商品;把西部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审美观传播出去,展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二、创新机制。建立富有活力的民族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是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必须在文化建设中引入产业机制,实现文化的自我积累和长期稳定发展。要注重抓好总体规划,按照不同文化类别制定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的地区间合作规划,要从不同的类型着眼,打破省际界限,根据各民族的特点,以“大文化圈”为前提,按照产业的要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要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入机制,理顺政府与产业的关系,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要鼓励、支持各类文化团体和个人拓展文化市场;要创新用人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要结合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结构调整步伐,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要有紧迫感和前瞻性,力求在机制创新上有新思维、新办法、新措施。
三、规划项目。深入挖掘西部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就必须选准项目,确定项目,加快项目建设。要认真研究和分析西部民族文化的特点、价值、优势及发展前景,以创新的精神,搞好项目规划,找准发展民族文化的切入点,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配置,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重复和类同,集中精力开发优势项目,创造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四、打造品牌。要经过挖掘和加工,显示出文化品位和价值,只有把文化资源打造成品牌,将民族文化推向市场,民族文化产业才能形成和发展。因此,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视民族文化的“打造”和“加工”,不断创新品牌,不断提高文化品牌在国内外的竞争力,争取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加大投入。实现民族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资金投入上需要发挥政府和社会资本两个积极性。(社会资本包括个体、民营资本及外资)。西部地区必须改革投入模式,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资本运营水平,探索建立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投资体制。既要从完全依靠政府投入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又要结合西部地区经济及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加大政府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同时应将政府的投入重点放在对民族文化产业前期发展的扶持上来,提供并创造必要的发展条件和环境。社会资本的利用要坚持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运作,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广泛地吸纳社会资本的进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团体、个人依法投入文化产业。
六、优化环境。优化环境是西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这种环境的优化既有硬环境的要求,也有软环境的要求。要注重转变政府职能,将政府办文化向政府管文化(服务)的方向转移,不断强化服务手段,改进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要致力于依法管理文化,创造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环境,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健全地方性文化法规及政策;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打破传统观念,真正把文化作为产业来认识、来发展;要创造优良的社会环境,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中保持稳定、和谐、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要建立有利于文化消费的市场环境,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完善文化市场运行机制及管理体制。
西部民族文化的对外交流,目光不仅要投向国际市场,还应注重国内及港澳台地区。在交流的内容上要力争体现民族特色和区域特征。在交流的方法上既要运用传统的方法,如演出、展览、文化活动等,又要创新思路,引入市场机制,采取网络、影像等现代手段。总之,要通过多种形式、采取灵活的方法,在国际和国内充分展示中国西部神奇的民族文化,树立“文化大西部”的形象。

满意请采纳

Ⅳ 西安历史文化特色

西安历史文化特色:

1、方言:

盛行于关中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称乱弹,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以关中话,即西安方言为代表的的中原官话之一陕西话,虽然深受普通话影响,但还是保留了一些古音古词用法。

2、戏剧:

流行于陕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称乱弹,又叫“梆子腔”,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流传于户县钟馗故里的傩舞跳钟馗,是中国戏曲舞蹈的活化石,傩是中医的鼻祖。

3、绘画:

中国国画中的长安画派、起源于汉代以前的关中皮影戏、源于西周的陕西木偶戏以及色彩浓郁的户县农民画钟馗故里钟馗画等都是西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4)西北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多、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有着“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

西安文化遗存资源密度大、保存好、级别高。走进西安文化,开始你的历史文化之旅。

西安,在《史记》中被华夏民族先祖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蓝田猿人”在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周人的先祖就起源于此。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在沣河两岸建立丰镐二京,从此揭开了西安千年帝都的辉煌史,距今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

西安号称“十三朝古都”,主要为汉唐时代。秦始皇陵兵马俑和散布关中周边的历代帝王陵,展示了这座城市雄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誉。

Ⅳ 西部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

西部是一个多民族、富有文化的地方;比如说我最喜欢的秦始皇兵马俑、敦煌莫高窟石窟文化艺术宝藏、万里长城遗址、华夏远古文明轩辕黄帝陵、古丝绸之路、古文明城市遗迹、元谋人遗址、藏文化代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以及数不胜数的宗教文化场所等等。

如果你喜欢粗犷的文化一定要去那里,喜马拉雅山、高原圣湖、羌塘野生动物园、浩如烟海的大漠戈壁、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此起彼伏的广阔牧场、雄伟壮阔的祁连冰川、波涛汹涌的九曲黄河、山水洞林石一体的喀斯特地貌、秀丽壮观的长江三峡等等,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的。

(5)西北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区域简介

和东部相对应的地方。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在这里。 例如中国西部,是世界上最大,范围最广的,它在世界上排第一。

特指中国西部地区。中国按东西方向可以划分为东部和西部或东、中、西三个部分。

中国西部地区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包括中国的西南地区与西北地区,地域辽阔,除四川盆地和关中平原等少数精华部分外,其余地区人口较稀少,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全国尚未实现温饱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于该地区,它也是我国多数民族聚集的地区。

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特别丰富。其水能蕴藏总量占全国的 82.5%,已开发水能资源占全国的77%,但开发利用尚不足1%。其矿产资源的储量十分可观,西部地区的煤炭占全国的60%,石油占45%,天然气占53%。

全国已探明的140多种矿产资源中,西部地区就有 120多种,一些稀有金属的储量名列全国乃至世界的前茅。新中国成立60年来,西部地区的工业体系、交通通信、科技教育等都有了较大发展,为进一步开发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西部地区与十多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2747公里,如此之长的陆地边境线,无疑为西部地区发展边境贸易展现了诱人的前景,有历史上穿越西部地区的"丝绸之路"曾是中国对外交流的第一条通道,也有用汗水和智慧修建的天路——青藏铁路。

今日的西部地区定然会伴随西部大开发的进程,日益繁荣,再现辉煌。

西部不仅有许多历史文化,还有美丽的大草原,如今也因为这些美丽的景色,西部的大部分地区都被世界称赞,获得不少的荣誉。西部开发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广西、云南、贵州、重庆、西藏、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西部

Ⅵ 西安的历史文化

西安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13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曾经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100多年。早在100万年前,蓝田古人类就在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城垣的雏形;2008年,西安高陵杨官寨出土距今6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市遗迹,被选为当年中国考古发现之首,这是中国发现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遗址,也将西安地区城市历史推进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建国以来,世界上已经有200多位国家首脑和政要访问古都西安,包括联合国秘书长、美国总统、俄罗斯总统、德国总理、法国总统、英国女王、日本天皇、韩国总统等。

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半坡人的经济生活中,农业生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焚毁树木,开垦农田,种植粟等旱地作物。当时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所使用的工具是石头、兽骨、鹿角和陶片等制造的。除粮食生产外,半坡人也已开始种植蔬菜。家畜饲养业在当时已出现了,当时养的牲畜有猪和狗两种,以猪为主。打猎、捕鱼也是当时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

1957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就地建成了西安半坡博物馆,于1958年4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是中国第一座新石器时代遗址博物馆,也是新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博物馆面积约3000平方米,有半地穴式的房屋、窖穴、圈栏及起防护和泄洪作用的大围沟等遗迹,比较完整的保留的半坡原始社会村落的原貌。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西周伯姬昌(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营建丰京,将臣民从岐山周原迁于此。又命子姬发(周武王)在沣水东岸营建镐京。后者为政治中心,前者为宗教、文化中心,合称“宗周”,为西安建城之始。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后,以丰镐为都,为西安作为都城之始。

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公元前841年,镐京“国人暴动”是中国历史是最早的大规模群众暴动驱逐国王事件。

都城咸阳,阿房宫大部分面积在今西安市境内,兵马俑和秦陵在今西安市境内(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秦的宗庙在渭河南岸,荆轲刺秦王,就发生在秦章台宫(后来的汉未央宫前殿);廉颇蔺相如,秦王坐章台。秦代宫殿布局还没有形成宫城、皇城和三大殿的布局。秦咸阳城地跨渭河南北。

公元前202年,刘邦取得政权,在长安(今西安城西北郊汉城)建立西汉王朝。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汉长安城位于渭河以南的关中平原上,面积约36平方公里。在西汉时期,作为首都的长安城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汉长安是在秦咸阳遗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史记》:“汉长安,秦咸阳也”,张衡《西京赋》云:西汉长安“乃览秦制,跨周法”,《三辅黄图·序》也云:“武昭,治咸阳,因以汉都”。《旧唐书 地理志》说:“京师,故秦之咸阳,汉之长安也。”秦咸阳从惠文王以后,就不断向南扩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台、兴乐宫、甘泉宫、信宫、阿房宫及七庙等建筑。刘邦夺得天下后,经娄敬、张良等的劝说,建都长安。修缮秦的兴乐宫而改为长乐宫,在秦章台基础上建未央宫。即汉长安城是在秦都咸阳基础上建立的,说明在都城选址上是汉承秦制的。 汉朝宫阙均在今西安市汉城保护区内,位于北二环以北,而汉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咸阳市境内。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

西汉末年的公元9年,大司马王莽正式称帝,曾改都城长安为“常安”。

公元582年,隋文帝颁令在汉长安城东南的今西安城址营建新都大兴城。隋开国之初,都城仍在长安旧城,因久经战乱,残破不堪。因此,隋文帝放弃龙首原以北的故长安城,于龙首原以南汉长安城东南选择新址,建造新城大兴城。

唐定都长安后,改隋大兴城为长安城,并进行了增修和扩建。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在原外郭城东北龙首原上营建大明宫。之后年间又不断修建城墙、城楼、兴庆宫等建筑。宫城完全与今西安市重合,皇宫与今西安市明城墙重合。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则大部分在今咸阳市境内。而在唐代,唐十八陵全部在京兆府的辖县内,乾陵是京兆府奉天县。

自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开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基本就绪,历时72年。城市面积84.1平方公里,布局规划整齐,东西严格对称,分宫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城市结构布局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巅峰时期的宏大气魄,在中国建筑史、城市史上具有划时代影响。

五代时,后梁改京兆府为雍州,设大安府,后唐改大安府为京兆府。宋代置陕西路,后置永兴军路。赵匡胤统一中国后,曾经有意迁都长安,最后由于部下反对,只得放弃金代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

元初,长安城的范围依然沿用韩建“新城”,并使用京兆府的名称。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为安西王,镇守其地,建安西王府。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遂该京兆府为安西路。后来由于发生安西王叛乱,安西国被撤。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又改安西路为奉元路。据李好文在《长安志图》中所绘《奉元城图》,四面仅各一门,南门偏东,北门偏西,东西两门也不对称,城内建筑也无对称格局。市场集中在城内西北隅,有马市、羊市和秦川驿等。东北隅有太子府(明秦王府)、城隍庙、察院等。马可波罗于至元十二年(1275年)游历于此,写到:“城甚壮丽,为京兆国之都会……此城工商繁盛,产丝多,居人以制种种金锦丝绢……凡人生必需之物,城中皆有,价值甚贱。”

明代形成了今天西安的格局,西安的名称也源于明代。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大将军徐达进兵奉元路,明朝政府即改奉元路为西安府。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为秦王。同年西安府城东北隅开始营建秦王府。秦王府时称“王城”,后讹为“皇城”,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新修了城垣,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和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分别修建鼓楼钟楼,其位置也与元代的敬时楼和钟楼无异。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标西巡西安后,曾经提议迁都西安,不过他回到南京之后便病死。

清代西安城内设置依旧,但在城东北修建一座满族驻防城,在城东南修建了汉军驻防城,以及增加了钟楼西南的总督布院署等。庚子之变时,慈禧和光绪西逃驻跸西安长达一年时间。

1911年10月22日,在辛亥革命爆发后西安也爆发了武装起义,占到总城面积约四分之一的满城被起义军攻陷并焚毁,成为西安城内的一处死角。

1921年冯玉祥第一次督陕,在原秦王府城(八旗教场)修改房屋,驻扎军队。

抗战前夕,国民政府曾经建立国民政府西京筹备委员会。

抗战时期河南等地失守,大批难民沿陇海路涌入西安,主要集中在火车站和尚仁路(今解放路)一带。尚仁路迅速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区,西安城内的商业重心也开始集中到了城市的东部。

在中共长征之后,陕北地区成了苏区,西安成为国民党的重要前线,在此发生了西安事变。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属陕甘宁边区辖市。

1950年改由西北军政委员会领导,1953年1月27日西北军政委员会改为西北行政委员会管辖,西安市属西北行政委员会。

1953年3月12日,改为中央直辖市,为全国12个中央直辖市之一;1954年6月19日改为省辖市。

Ⅶ 西安历史文化

一、历史简况

西安一名的由来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元代,易名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 (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西安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0世纪左右,先后有13个朝代或政权在西安建都及建立政权,历时1100余年。
自公元前约11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并历来为地方行政机关——州、郡、府、路、省和长安、咸宁两县的治所。在多数朝代,西安属于郡、府级建制——京兆府(郡)辖区,元代改京兆为安西路(后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废奉元路设西安府,西安即由此而得名。1928年,在西安首次设市,1948年由省辖市改为国民政府行政院辖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安市曾经是陕甘宁边区辖市、西北行政区辖市、中央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从1954年以来,一直为陕西省省会所在地,现属副省级城市,辖九区、四县。 198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

二、在西安建都的王朝
在中国历史上,有20个政权被认为在西安建都。但是其中哪些应该称为王朝,其中哪些王朝的首都应该算是西安,是一 个众说纷纭的问题。这是人们对于什么是“王朝”、“首都”和“建都”等概念理解存在的差异,导致对有哪些王朝在某地建都产生了分歧。目前被官方采用的说法是13个王朝。此外主要还有10朝、11朝、12朝、14朝和17朝4种数量上不同的说法;其中14朝和17朝的具体朝代又各有两种说法。
·10朝说
10朝——依照时间次序为: 西周(前363年)、秦(统一后15年)、西汉(前210年)、前赵(11年)、前秦(33年)、后秦(34年)、西魏(22年)、北周(25年)、隋(38年)、唐(273年)。
·11朝说
11朝——在10朝的基础上加上王莽建立的新朝(前15年)。
·12朝说
12朝——在11朝的基础上加上西晋(愍帝4年)。
·13朝说
13朝——在12朝的基础上加上东汉(献帝6年)。
·14朝说
14朝——有两种情形:(1) 在13朝的基础上加上大夏王朝;(2)在13朝基础上加上武则天建立的武周(15年)。
·16朝说
16朝——在13朝的基础上加上西汉末年由刘玄建立的更始政权、由樊崇刘盆子建立的赤眉政权和黄巢建立的大齐。
·17朝说
17朝——分两种情形:(1) 在14朝第1种情形的基础上加上武周,大齐和李自成建立的大顺;(2) 在13朝的基础上加上更始政权、赤眉政权、大齐和的大顺。
三、历史上咸阳和长安的关系
历史上,今天的西安和咸阳同属一个城市。从古时咸阳与长安的关系可见一斑。西安和咸阳是中国地理距离最近的两个城市,不到20公里。同时西安市的西三环已修至咸阳境内,机场从原西安市桃园迁至咸阳。2006年,咸阳区号并入西安,与西安共同使用029区号。

·秦
都城咸阳。阿房宫大部分面积在今西安市境内,兵马俑和秦陵在今西安市境内。秦的宗庙在渭河南岸,荆轲刺秦王,就发生在秦章台宫(后来的汉未央宫前殿);廉颇蔺相如,秦王坐章台。秦代宫殿布局还没有形成宫城、皇城和三大殿的布局。秦咸阳城地跨渭河南北。
·汉
都城长安。汉长安是在秦咸阳遗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史记》:“汉长安,秦咸阳也”,张衡《西京赋》云:西汉长安“乃览秦制,跨周法”,《三辅黄图·序》也云:“武昭,治咸阳,因以汉都”。《旧唐书 地理志》说:“京师,故秦之咸阳,汉之长安也。”秦咸阳从惠文王以后,就不断向南扩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台、兴乐宫、甘泉宫、信宫、阿房宫及七庙等建筑。刘邦夺得天下后,经娄敬、张良等的劝说,建都长安。修缮秦的兴乐宫而改为长乐宫,在秦章台基础上建未央宫。即汉长安城是在秦都咸阳基础上建立的,说明在都城选址上是汉承秦制的。 汉朝宫阙均在今西安市汉城保护区内,位于北二环以北,而汉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咸阳市境内。
·唐
都城长安。宫城完全与今西安市重合,皇宫与今西安市明城墙重合。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则大部分在今咸阳市境内。而在唐代,唐十八陵全部在京兆府的辖县内,乾陵是京兆府奉天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
西安与咸阳属同一城市,1956年被划为两市:西安市和咸阳市。其中,西安为副省级,咸阳为地级。
西安文化概要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西安的历史悠久,文化的积淀非常厚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人,将其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概括为关中十大怪,它们分别是——
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
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
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
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
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
在西安碑林,有一块清代碑石纪录了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八处著名的风景名胜,它们被称为关中八景,又称长安八景。这八景分别是——
华岳仙掌、骊山晚照、
灞柳风雪、曲江流饮、
雁塔晨钟、咸阳古渡、
草堂烟雾、太白积雪
流行于陕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称乱弹,又叫「梆子腔」,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西安方言为代表的的西北方言之一陕西话。西安的饮食文化同样博大精深,作为中国西北饮食的代表,以西安小吃最为著名,回族的清真饮食在其中占有很大比例。中国国画中的长安画派、起源于汉代以前的关中皮影戏、源于西周的陕西木偶戏以及色彩浓郁的户县农民画等都是西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Ⅷ 西部地区历史文化

从文化西部的角度看,上古时代,无论西北还是西南,都与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交往。从西汉起,西部已进入中国历史的视野。唐代,西部的概念进一步扩大,它包括了青藏高原的腹地、云贵高原、北方草原、辽阔的西域,甚至沿丝绸之路越过帕米尔高原。

汉唐两朝众多的公主远嫁乌孙、吐谷浑、契丹、突厥、回纥、南诏等地和亲,使神奇的西部文化与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加深。

(8)西北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西部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等特征。

地域性。西部地理复杂多样,西北地区辽阔无垠,西南地区山水切割,青藏高原严寒高拔。西部文化在这里也表现出了鲜明的地域性。

西北地区历史悠久、地域广大,它孕育的文化在质朴中藏着博大;西南地区民族众多,山川纵横,这里的文化显得细腻抒情;青藏高原起伏跌宕,庄严静穆,它的文化则处处透着神秘和诱惑。

民族性。西部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并形成了包括语言、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舞蹈、节目、服饰、建筑、手工艺、礼仪习俗以及生存理念、生活和生产方式等在内的民族文化。这些内容有的在不同民族中是相近或相似的,有些则相去甚远。

即便是同一民族因为部落不同或居住地不同在许多方面也有很大差异,民族文化由此更显丰富多彩。

参考资料:网络-西部文化

Ⅸ 西北的文化习俗

一、陕西安塞腰鼓

腰鼓为民间舞蹈中常见的活动,古往今来一直不绝于世。至今,陕西民间,特别是陕北一带,青少年男女一有空暇,他们腰间斜跨带子,系上腰鼓,两手各执小木棍,于前后左右击打,并有锣、钗相敲配合,“嘣一嚓嚓”之声清脆响亮,格外入耳悦目。

陕西各地学校、团体,每遇节日,青少年组织演出腰鼓,是最引观众赏目的,而陕北安塞腰鼓,则是独树一帜的佼佼者。

二、甘肃陇剧

陇剧原名陇东道情,是甘肃省独有传统戏曲艺术。起源于汉代的道情说唱,唐宋时期由宫廷走向民间。扎根于陇东的渔鼓道情,逐渐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营养,增加二股弦等乐器,衍化为皮影唱腔音乐。1958年搬上舞台,1959年正式命名为陇剧。

三、青海燃灯节

藏历1419年十月二十五日,一代宗师宗喀巴在甘丹寺圆寂。后来,每年这一天,整个藏族地区每家每户都点灯纪念这位伟大的佛教领袖。

四、宁夏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称为斋月,斋月期间,穆斯林在日出之前都要吃好封斋饭,日出之后整个白天,不吃不唱,称为封斋。开斋节是回教的一个非常隆重的节日。

五、新疆十二木卡姆

木卡姆音乐现象分布在中亚、西亚、南亚、北非19个国家和地区,新疆处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最东端。得益于横贯欧亚的古代陆上交通大动脉——“丝绸之路”,维吾尔木卡姆作为东、西方乐舞文化交流的结晶,记录和印证了不同人群乐舞文化之间相互传播、交融的历史。

Ⅹ 关于中国西部的历史文化资料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 12 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总面积约 686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72%。同时,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 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 12 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 1.8 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 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大陆海岸线 1595 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 1/10。
2000年,西部大开发迈出实质性步伐,新开工了“十大工程”,即宁西铁路、渝怀铁路、西部公路建设、西部机场建设、重庆轻轨、涩北—西宁—兰州输气管线、青海30万吨钾肥工程、西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西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四川紫坪铺水利枢纽等。与此同时,1999年还开工建设了一批配套项目。21世纪初这些项目都在顺利建设中。2001年6月29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全线正式开工。这条铁路长达1118公里,2007年完工。青藏铁路将纵贯青海、西藏两省区而成为沟通西藏、青海与内地联系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大通道,同时也成为西部腹地路网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电东送
经国务院批准,贵州洪家渡水电站、引子渡水电站、乌江渡水电站扩机工程、天生桥至广东第三回50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工程、云南宝峰至罗平50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工程于2000年11月8日同时在贵州、云南和广西等省、自治区开工建设。此前,对“西电东送”具有重要作用的重庆万县至三峡电站50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工程和云南宣威火电厂也开工建设。“十五”期间,从贵州、云南、广西和三峡将向广东输电1000万千瓦。

西气东输
21世纪初,西气东输工程各项前期准备工作进展顺利。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会同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重新勘测了管道走向,各相关部门和下游各省正在积极落实市场。根据21世纪初规划方案,初期年供气量120亿立方米左右,以后随着资源勘探的深入和下游用气市场的开拓,逐步增加供气量。届时每年可以代替几千万吨煤,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提高1~2个百分点。而且,国家还将再新开工一批重大项目。将新增500万亩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广西百色、内蒙古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西部地区重要路段,兰州—重庆输油管道工程,农业和特色经济,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西部教育、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医疗卫生项目等。此外,还要加快塔里木河、黑河综合整治工程和小湾水电站等一批西部地区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

阅读全文

与西北历史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