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江都历史文化

江都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21-02-20 14:20:48

Ⅰ 扬州的历史是什么

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曾是我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都会,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的重要港埠,富甲天下的商业中心,是通史式的历史文化名城。市区现有重要文物保护单位147处。扬州数度繁华,尤以两汉、隋唐、清代康乾年间为盛。

春秋时期,今扬州市区附近称邗。公元前486年,吴灭邗,筑邗城,开邗沟,连接长江、淮河。越灭吴,地属越;楚灭越,地归楚。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旧址上建城,名广陵。秦统一中国后,设广陵县,属九江郡。汉代,今扬州称广陵、江都,长期是王侯的封地。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开盐河(通扬运河前身),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为了改善和巩固民族关系,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嫁到乌孙国,比王昭君嫁到匈奴还早80多年。三国时期,魏吴之间战争不断,广陵为江淮一带的军事重地。南北朝时期,广陵屡经战乱,数次变为“芜城”,但由于劳动人民数百年的辛勤开发,经济地位在恢复中不断提高。北周改广陵为吴州。山东青州、兖州一带的移民南迁广陵一带,促进了扬州的经济发展。

公元589年,陈灭,建立了统一的隋政权。隋改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炀帝时,开大运河连接黄河、淮河、长江,招兵买马州成为水运枢纽,不仅便利交通、灌溉,而且对促进黄河、淮河、长河三大流域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起到重要作用,奠定了唐代扬州空前繁荣的基础。公元605年至616年,隋炀帝三下江都(今扬州)。618年,被部下宇文化及所杀,葬于雷塘。619年,农民起义军李子通建都扬州,国号吴。公元626年,复称扬州,治所自此在今扬州。

唐代的扬州,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出现了大量的工场和手工作坊。不仅在江淮之间“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即今成都)。扬州是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道彩访使和淮南节度使治所,领淮南、江北诸州。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水陆交通多中,扬州始终起着枢纽和骨干作用。作为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扬州专设司舶使,经管对外贸易和友好往来。唐代扬州,来自新罗(朝鲜)、高丽(韩国)、日本、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婆罗门、昆仑、等国客商长期居住经商者达数千人。当时的扬州港“帆樯如林、商贾如织”,被誉为“东方四大商港”之一,成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港埠。日本遣唐使来扬州和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交流。新罗文豪崔致远于公元880年来扬州,从职淮南,勤于政务,参与军事,职掌馆驿,辛勤笔耕,撰写了大量的诗赋、公文、表状,884年回到新罗,传播汉文化,被称为“东国儒宗”,成为最杰出的新罗文豪。扬州人李善在吸引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注释的《文选》,旁征博引,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已经散失的重要文献资料。其子李邕,不仅文章、诗歌很有影响,也是继虞世南、褚遂良之后的大书法家之一。张若虚为“吴中四杰”之一,仅《春江花月夜》一首,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公元684年,徐敬业、骆宾王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执政。唐末五代,军阀混战,扬州遭到严重破坏。杨行密在扬州建立政权,史称“杨吴”,有短时间的经济恢复。不久,又陷入战争的破坏之中。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商业进一步繁荣,扬州又再度成为中国东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与都城开封相差无几。商业税收年约8万贯,在全国居第3位。公元1127年,高宗赵构在金人地逼下,迁都过程中,以扬州为“行在”一年,更促进了扬州繁荣。1275年~1276年,李庭芝、姜才率军队与扬州人民一起向元军开展了不屈的斗争,不幸殉难,扬州城只剩数千人。100多年间,扬州一起是抗金、抗元的战场。韩世忠、刘琦、岳飞等南宋名将将在这一地区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战争使经济和社会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局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扬州的经济又不断恢复发展。在文化上,欧阳修、苏轼、秦观、姜夔、王令等在扬州留下大量传世名作。元、明两代,扬州经济发展加快。来扬州经商、传教、从政、定居的外籍人日渐增多,其中仍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为最。

元时,几次整治运河扬州段,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走向,恢复了曾一度中断的漕运,扬州又迅速繁华起来。其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旅居扬州为官三年,成为中意两国的人民的友好使者。

明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扬州的商业主要是两淮盐业的专卖和南北货贸易。盐税收入几乎与粮赋相等。商业扩大到期旧城以外。手工业作坊生产的漆器、玉器、铜器、竹木器具和刺绣品、化妆品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为防止倭寇再次入侵,公元1556年,扬州又建“新城”。在文化上出现了睢景臣等一批杂剧、小说家。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坚持了16年。明朝灭亡后,为阻止清兵南进,南明督师史可法率军坚守孤城,宁死不降,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城陷后,清军屠城10日,死者数十万。

清代,康熙和乾隆多次“巡幸”,使扬州出现空前的繁华。城市人口超过50万。当时的扬州,居交通要冲,富盐渔之利,盐税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关系极大。各地商人增多,纷纷在扬州建起了会馆,各有营业范围和地方特色。同时兴起的还有会票——信用汇兑。在文化上,一些盐商广结文士,爱好藏书,修建府学、县学,恢复名胜古迹,对扬州的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这期间出现了以金农、李鱼单、高翔、郑燮、罗聘等“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以阮元、焦循、汪中、任大椿和王引之父子为代表的“扬州学派”。扬州戏剧历史悠久,至清代大盛。1790年,为庆祝乾隆皇帝80寿辰,以宝应高朗亭为班主的三庆班进京演出,与其它剧种一起,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扬州的评话、清曲、扬剧、木偶和棋、琴均在清代形成自己的特色,促进了扬州成为当时中国文化中心的形成。

扬州繁荣昌盛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李白、白居易、欧阳修、苏轼、郑燮、朱自清以及马可•波罗、崔致远等大批中外文人雅士的在古城扬州留下千古佳作。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和扬州学派在中国文化领域独树一帜。扬州戏曲、扬州评话、玉雕漆器、扬派盆景、雕版印刷、淮扬菜系等更是独具特色,源远流长,为今日“文化扬州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Ⅱ 扬州人文历史

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曾是我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都会,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的重要港埠,富甲天下的商业中心,是通史式的历史文化名城。市区现有重要文物保护单位147处。扬州数度繁华,尤以两汉、隋唐、清代康乾年间为盛。
春秋时期,今扬州市区附近称邗。公元前486年,吴灭邗,筑邗城,开邗沟,连接长江、淮河。越灭吴,地属越;楚灭越,地归楚。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旧址上建城,名广陵。秦统一中国后,设广陵县,属九江郡。汉代,今扬州称广陵、江都,长期是王侯的封地。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开盐河(通扬运河前身),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为了改善和巩固民族关系,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嫁到乌孙国,比王昭君嫁到匈奴还早80多年。三国时期,魏吴之间战争不断,广陵为江淮一带的军事重地。南北朝时期,广陵屡经战乱,数次变为“芜城”,但由于劳动人民数百年的辛勤开发,经济地位在恢复中不断提高。北周改广陵为吴州。山东青州、兖州一带的移民南迁广陵一带,促进了扬州的经济发展。
公元589年,陈灭,建立了统一的隋政权。隋改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炀帝时,开大运河连接黄河、淮河、长江,招兵买马州成为水运枢纽,不仅便利交通、灌溉,而且对促进黄河、淮河、长河三大流域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起到重要作用,奠定了唐代扬州空前繁荣的基础。公元605年至616年,隋炀帝三下江都(今扬州)。618年,被部下宇文化及所杀,葬于雷塘。619年,农民起义军李子通建都扬州,国号吴。公元626年,复称扬州,治所自此在今扬州。
唐代的扬州,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出现了大量的工场和手工作坊。不仅在江淮之间“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即今成都)。扬州是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道彩访使和淮南节度使治所,领淮南、江北诸州。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水陆交通多中,扬州始终起着枢纽和骨干作用。作为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扬州专设司舶使,经管对外贸易和友好往来。唐代扬州,来自新罗(朝鲜)、高丽(韩国)、日本、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婆罗门、昆仑、等国客商长期居住经商者达数千人。当时的扬州港“帆樯如林、商贾如织”,被誉为“东方四大商港”之一,成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港埠。日本遣唐使来扬州和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交流。新罗文豪崔致远于公元880年来扬州,从职淮南,勤于政务,参与军事,职掌馆驿,辛勤笔耕,撰写了大量的诗赋、公文、表状,884年回到新罗,传播汉文化,被称为“东国儒宗”,成为最杰出的新罗文豪。扬州人李善在吸引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注释的《文选》,旁征博引,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已经散失的重要文献资料。其子李邕,不仅文章、诗歌很有影响,也是继虞世南、褚遂良之后的大书法家之一。张若虚为“吴中四杰”之一,仅《春江花月夜》一首,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公元684年,徐敬业、骆宾王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执政。唐末五代,军阀混战,扬州遭到严重破坏。杨行密在扬州建立政权,史称“杨吴”,有短时间的经济恢复。不久,又陷入战争的破坏之中。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商业进一步繁荣,扬州又再度成为中国东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与都城开封相差无几。商业税收年约8万贯,在全国居第3位。公元1127年,高宗赵构在金人地逼下,迁都过程中,以扬州为“行在”一年,更促进了扬州繁荣。1275年~1276年,李庭芝、姜才率军队与扬州人民一起向元军开展了不屈的斗争,不幸殉难,扬州城只剩数千人。100多年间,扬州一起是抗金、抗元的战场。韩世忠、刘琦、岳飞等南宋名将将在这一地区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战争使经济和社会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局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扬州的经济又不断恢复发展。在文化上,欧阳修、苏轼、秦观、姜夔、王令等在扬州留下大量传世名作。元、明两代,扬州经济发展加快。来扬州经商、传教、从政、定居的外籍人日渐增多,其中仍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为最。
元时,几次整治运河扬州段,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走向,恢复了曾一度中断的漕运,扬州又迅速繁华起来。其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旅居扬州为官三年,成为中意两国的人民的友好使者。
明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扬州的商业主要是两淮盐业的专卖和南北货贸易。盐税收入几乎与粮赋相等。商业扩大到期旧城以外。手工业作坊生产的漆器、玉器、铜器、竹木器具和刺绣品、化妆品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为防止倭寇再次入侵,公元1556年,扬州又建“新城”。在文化上出现了睢景臣等一批杂剧、小说家。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坚持了16年。明朝灭亡后,为阻止清兵南进,南明督师史可法率军坚守孤城,宁死不降,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城陷后,清军屠城10日,死者数十万。
清代,康熙和乾隆多次“巡幸”,使扬州出现空前的繁华。城市人口超过50万。当时的扬州,居交通要冲,富盐渔之利,盐税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关系极大。各地商人增多,纷纷在扬州建起了会馆,各有营业范围和地方特色。同时兴起的还有会票——信用汇兑。在文化上,一些盐商广结文士,爱好藏书,修建府学、县学,恢复名胜古迹,对扬州的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这期间出现了以金农、李鱼单、高翔、郑燮、罗聘等“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以阮元、焦循、汪中、任大椿和王引之父子为代表的“扬州学派”。扬州戏剧历史悠久,至清代大盛。1790年,为庆祝乾隆皇帝80寿辰,以宝应高朗亭为班主的三庆班进京演出,与其它剧种一起,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扬州的评话、清曲、扬剧、木偶和棋、琴均在清代形成自己的特色,促进了扬州成为当时中国文化中心的形成。
扬州繁荣昌盛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李白、白居易、欧阳修、苏轼、郑燮、朱自清以及马可•波罗、崔致远等大批中外文人雅士的在古城扬州留下千古佳作。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和扬州学派在中国文化领域独树一帜。扬州戏曲、扬州评话、玉雕漆器、扬派盆景、雕版印刷、淮扬菜系等更是独具特色,源远流长,为今日“文化扬州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Ⅲ 江都镇的民俗文化

江都历史悠久,建县已有2200多年,有开元寺、真武庙等多处人文景观; 江都城市优美,风景秀丽,有引江风景区、邵伯湖风景区、渌洋湖自然保护区等自然风光;江都商业繁荣,设施齐全,社会安定,是投资贸易的乐土。
2005年,经江苏省政府(苏政复[2005]29号文件)和扬州市政府(扬府复[2005]10号文件)批准,江都区进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将双沟镇与江都镇合并设 立仙女镇,镇政府驻江都区城区。行政区划 调整后,仙女镇行政区域面积140.38平方千米,人口23.6万,辖19个居委会、43个村委会。汉朝时名蔡家庄,元朝时称黄塘,明末清初始称仙女镇。《后汉书、郡国志》等史籍载有杜康二女在此得道升仙的传说,“仙女庙”因此而得名。1949年解放,称仙女镇,1966年5月更名为江都镇,1978年7月改为县属镇。1994年7月,江都县撤县设市,江都镇为区直属镇。1995年3月,正谊乡境内4个村划入;2000年4月,原砖桥镇并入归江都镇;2001年9月,原张纲镇并入江都镇。2005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将双沟镇 与江都镇合并设立仙女镇,镇政府驻江都 区城区。行政区划调整后,仙女镇行政区域面积140.38平方千米,人口23.6万,辖19个居委会,43个村委会。5月21日正式挂牌成立。

Ⅳ 扬州有哪些历史文化遗产

古巷,瘦西湖
扬剧
扬州评话
扬州清曲
民间美术
扬州剪纸
扬州玉雕专
传统手工技艺
扬州漆器髹饰技艺
雕版印刷属技艺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民间音乐
高邮民歌
古琴艺术(广陵琴派)
十番音乐(邵伯锣鼓小牌子)
传统戏剧
木偶戏(杖头木偶戏)
曲艺
扬州弹词
传统手工技艺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
盆景技艺(扬派盆景技艺)
茶点制作技艺(富春茶点制作技艺)
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民间音乐
邵伯秧号子
民间舞蹈
傩舞(跳娘娘)
民间美术
江都漆画
平绣(扬州刺绣)
灯彩(扬州灯彩)
传统手工技艺
绒花制作技艺
扬州通草花制作技艺
民俗
扬州“三把刀”

Ⅳ 扬州的名胜古迹及介绍

1,扬州汉陵苑

扬州汉陵苑,又名汉广陵王墓博物馆,是于1979年发掘于高邮市高邮湖西新区神居山的一号西汉墓葬,其木梓面积比湖南马王堆汉墓大18倍,代表古代最高礼仪的葬礼“黄肠题凑”,并出土金缕玉衣残片。

2,扬州凤凰岛生态旅游区

扬州凤凰岛生态旅游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泰安镇,是江淮平原上自然生态环境保持最完好的一块平原—湖泊类型的湿地景观,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江苏省级森林公园。

3,茱萸湾风景区

茱萸湾风景区位于扬州东首湾头镇,面积约50公顷,北接邵伯湖,西濒京杭大运河,东连仙女镇。茱萸湾2011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4年获评江苏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4,大明寺

大明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区西北郊,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1]。大明寺因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而得名。

5,何园

何园,坐落于江苏省扬州市的徐凝门街66号,又名”寄啸山庄“,是一处始建于清代中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被誉为“晚清第一园“,面积1.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何园由清光绪年间何芷舠所造,片石山房系石涛大师叠山作品。

Ⅵ 江都有哪些民间传说

江都县城旧名仙女庙,其来历与东陵圣母寺带发修行的杜康二位女道士有关。这里最早叫做蔡家庄。

相传东汉时的一年,天降大灾,东海来了一条黑龙,在这里兴妖作怪。大雨倾盆,河水滔滔,大水淹没了庄稼、房屋,百姓苦不堪言。不想黑龙未走,瘟神又至,全庄人上吐下泻,奄奄一息。正在这时,天空出现一条白龙,昂首腾挪,起码向黑龙杀去。两条龙从天上杀到水里,直杀得天昏地暗,白水滔滔。

经过几个时辰的搏杀,黑龙缍抵敌不住,狼狈而逃。此时天空云消雾散,大水沿着大河向扬子江退去,淹在水中的人们缍得救了。也就是在这时,天边飞来一只黄鹤,口里衔着一棵药草飘落下来。不一会儿,白龙和黄鹤都不见了,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两位道装打扮的姑娘。

原来她们就是东陵圣母庙里带发修行的女道士杜姜和康紫霞。两位姑娘把寻来的草药熬了两大锅汤,送到每家每户。说来奇怪,药到病也就除了。后来县官听到此事,就想要两位美貌的姑娘嫁给他的两个儿子,姑娘怎么也不从。

县官恼羞成怒,遂把她们关进大牢,想加罪杀害她们。百姓们听到此事,纷纷向县官求情。正当此时,两姑娘化作两条白龙,从牢记窗口飞向天空,驾着两朵彩云飘然而去。人们为感谢二位仙女恩德,就在河边建了一座庙,供奉二位仙女,从此蔡家庄也就改成了仙女庙。



(6)江都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江都区,隶属于江苏省扬州市,地处于江苏省中部,南濒长江,西傍扬州市广陵区、邗江区,东与泰州市接壤,北与高邮市毗连。

江都区早在新石器晚期就有人类从事各项农业生产活动。春秋时期属吴国。秦楚之际,项羽欲在广陵临江建都,始称江都。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地属秦国的广陵县。西汉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建江都县。三国时废,西晋复建,东晋初并入舆县,穆帝时复设。此后,县域历经多次演变。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后,日军侵占江都县大部分地区,江都县国民政府流徙农村。共产党深入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县境分属3种不同性质的政权。

日伪统治时建伪江都县公署(前称伪江北自治会),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伪投降时止;国民政府统治的江都县,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江都县国民政府崩溃止。

新中国成立后,分出扬州城区和郊区建扬州市。1956年3月,江都县析出西境,建邗江县。1994年7月,撤江都县,建江都市。2011年11月,撤销县级江都市,设立扬州市江都区。

Ⅶ 江都范宝富的历史资料

历史:汉语词语,含义有三:
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内学科容。
2.沿革,来历。
3.过去的事实。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1] 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Ⅷ 代表扬州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传统建筑】

扬州园林自古就闻名远播,《扬州画舫录》中有“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分轩轾”之句,因此早在乾隆嘉庆年间,甲天下的是扬州园林,并不是苏州园林。在当时,由于扬州的盐商富甲天下,使他们有大量的财富来建造园林,非常奢华,仅扬州城内私家园林最盛时就达200多处。但是经过盐制改革、鸦片战争、天平天国战争后,大量的扬州园林或荒废,或焚毁,或拆卖,便开始由盛转衰。扬州园林不但具有皇家园林得金碧辉煌与高大壮丽,且具有大量江南园林中的建筑小品,风格自成一派。扬州园林中目前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是坐落在扬州古城北隅的“个园”,现在是扬州著名的旅游景点。

【传统戏曲】

扬州清曲作为中国江苏历史悠久并具有影响力的曲艺之一,其早在清代康、乾年间就曾鼎盛一时,并流传于全国的很多地区。扬州清曲大部分音乐是由本地小调发展而来,且其音乐具有民间性和地域特性,曲词题材的选择极其广泛,曲目非常丰富。演唱者分为“阔口”以及“窄口”,都是“以字行腔”,注重腔韵和发声。每个曲目的演唱由一人到数人参加,现今仍保持着传统的坐唱形式,除演唱者本人以外,其他人均操一件乐器,同时还有人员不等的小型乐队伴奏,乐器以丝竹管弦和打击乐为主。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饮食文化】

扬州菜肴闻名海内外,与鲁菜、川菜、粤菜被并称为中国的“四大菜系”。扬州菜也称为淮扬菜,到现在为止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淮扬菜非常讲究刀工,刀功向以精细著名,尤以瓜雕享誉四方。扬州菜的菜品形态精致,滋味醇和,并在烹饪上善用火候,讲究火功。非常有名的菜品有清炖蟹粉狮子头、大煮干丝、三套鸭、水晶肴肉、松鼠厥鱼、梁溪脆鳝等。扬州满汉全席是在康乾满汉席的基础上推出的,堪称中华第一满汉全席,其具有南北兼容的饮食文化底蕴。淮扬菜的发展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具有深厚的饮食文化,因此很早以前就确立了中华第一大风味菜系的地位。

【传统工艺】

雕版印刷的印刷形式最早出现在中国。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目前保存在大英博物馆的公元868年的《金刚经》,但是早在大约2000年以前雕版印刷就很可能已经出现了。在印刷史上,雕版印刷被称作为“活化石”,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在扬州,并成为中国国内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艺的城市,这种工艺也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的第一步是制作原稿,然后将原稿反转过来摊在平整的大木板上并固定好。最后在刻好的木板上刷上墨,在印刷机中加压形成原稿的复制品。

【传统艺术】

扬州作为中国剪纸流传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唐宋时代就有“剪纸报春”的传统。扬州人会在立春之日制作剪纸,剪成春蝶、春线、春胜等样式,“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十分美观。此外也会剪制纸钱、纸马等,专门作为祭奠之用。发展到清朝时期,随着扬州商业的兴盛,剪纸艺人的数量大增,嘉、道年间的著名剪纸艺人以包钧为代表,其技艺超群,有“神剪”的美誉。扬州剪纸的线条清秀流畅,构图精巧雅致,形象夸张简洁,技法变中求新,形成了现在所特有的艺术魅力,是中国南方民间剪纸艺术的代表之一。

Ⅸ 扬州的人文历史

一、扬州的文化遗产:

1、海上丝绸之路

扬州地理位置独特,唐代的扬州依托运河,濒临长江,面向大海,是南北物资的集散地、“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多元文化的大熔炉和“富甲天下”的国际贸易中心。

2、中国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扬州段)

扬州是大运河的发祥地,是中国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联合沿线34座城市,历经8年努力,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扬州境内现有10处遗址、6段河道被列入世界遗产,在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中数量最多、种类最全。

二、扬州婚俗:

订婚:扬州习俗称订婚为“下茶”。订婚又叫“定婚”。有大定、小定之分。小定又称”稳亲”,是在男女尚年幼情况下的定婚形式。大定就是正式定婚。现在自由恋爱,只要双方谈定了,男方请女方父母上门聚宴,便算是定婚。

结婚:结婚选择“吉日”,旧时选黄道吉日,现在选在农历逢双(尤喜逢六,不选十四)的日子,或“五一”、国庆、元旦这些法定节日。

迎亲前一天,新郎的兄弟等人到女家去发铺盖(嫁妆)。到了女家后,要先吃三道茶(甜茶、清茶、点心),然后发铺盖。铺盖中的马桶、脚盆由新郎弟弟挑。

马桶(现改为痰盂)内放五子:子孙蛋(红鸡蛋)、红枣、染成红绿色的白果、莲子、花生、象征“五子登科”。

箱子里除衣物外,还放有:为公婆做的孝顺鞋,为丈夫和小叔子做的新鞋,给姑子的手帕和给未来孩子做的“小狗鞋”。

由新娘的舅父或弟兄背新娘上轿。花桥抬起后在门前转三转,女家向轿子泼水(示意新娘不要再留恋娘家)、撒筷子(预祝新娘快生贵子)。轿子回转,新娘的哥哥或弟弟跟着送亲。送亲人进门和新娘下轿后,要坐下吃三道茶。

三、地方方言:

扬州话是江淮官话的代表方言,它的存在至少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它曾经是明朝时期的官话,至今还有很多古汉语词汇,以及一些生动的、有意思的口头语。以扬州方言为载体的曲艺有扬州清曲、扬州评话、扬剧等。这些曲艺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9)江都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杨州的人口和民族组成:

扬州境内第一次有完整的人口记录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当时广陵国领县人口达14万人,到南北朝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下降到4.5万人。唐天宝到贞元年间,扬州府人口达47万人,宋崇宁年间又降至10万人,到宋大观年间仅剩6.3万人。

元初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扬州路领8县,人口达98万人。元末战乱,扬郡人口锐减。明洪武九年(1376年)为57万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扬州府领10县,人口达74万人。

明末清初的战乱,例如“扬州十日”,又使扬州人口下降,雍正六年(1728年)扬州府领7县,仅有25万人。

此后,清王朝实行一系列有利于人口发展的政策,使人口猛增,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人口突破200万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突破300万人,后来由于战乱灾荒,人口再度下降。

19世纪初,全世界有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城市,中国就有6个,即北京、江宁(今南京)、扬州、苏州、杭州、广州。

据《扬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扬州市常住人口为4459760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672684人相比,十年共减少212924人,减少4.56%,年平均增长率为-0.47%。

全市常住人口中,家庭户1402969户,家庭户人口为4206652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1人减少0.1人。

截至2017年末,扬州市常住人口450.8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05%,比2016年提高1.65个百分点。

截至2017年末,扬州市户籍总人口459.98万人,比2016年末减少16851人。全市登记出生人口4.54万人,出生率9.87‰;死亡人口5.28万人,死亡率11.4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1‰。截至2017年末,扬州市区户籍总人口为233.00万人,增长0.23%。

汉族占总人口的99%以上。

现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少数民族分布。

少数民族总人口2万多,占全市总人口的0.6%。高邮下属的菱塘回族乡是江苏省唯一的民族乡。

Ⅹ 江都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董恂(1807~1892)近代诗文家。
郭东坡 女,1945年生,东西方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诗酒文化协会会专员,北京名人画廊顾问,纽属约艺术公司董事。
江上青(1911―1939),原名江世侯,\1927年考入南通中学高中部,受刘瑞龙、顾民元革命思想影响,当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39年7月29日,江上青遭到地主反动武装袭击,身中数弹牺牲,时年28岁。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许晓轩 释星云 吴志明 宦军 朱自清 王伯龄 方靖 刘力上 刘重民 毛如柏 束星北 王少堂 汪中 肖锋 徐芝纶
孔庆桂 谭辅烈 束星北

阅读全文

与江都历史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