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女装设计的发展史
“中国杰出女装设计师发现计划”,从创意到实施,均为国内首创。其中有两个关键词:杰出、发现。 杭州,欲做“发现”这些准世界级设计大师的伯乐。 杭州“发现”世界级大师 “杭州丝绸、女装产业要克服‘高原现象’,突破发展‘平台期’,再上一个新台阶,就必须走品牌发展之路,依靠品牌取胜。而打响品牌的核心是要培养一批顶尖级的女装设计师。” 不久前,中国国际女装设计师大奖赛暨“中国杰出女装设计师发现计划”实施方案专家论证会上,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言之凿凿,字字着力。 这次专题会议,也无疑将在杭州丝绸、女装产业发展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 确实,“设计师品牌”策略对于杭州女装之推动力,愈来愈显现其不二地位。因为,这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品牌的打造,而且直接关系到杭州丝绸、女装产业的兴衰成败。 杭州市政府设立专项基金,从2007年至2017年期间,每年投入400万元,用于资助60位杰出女装设计师的培养培训。重点培养对象将在“万事利杯”中国国际女装设计师大奖赛的最后优胜者中选出。由政府主导并投入大量资金来培养设计师,这在国内不仅是首创,也可谓是大手笔。 和记者谈起即将实施的“发现计划”时,杭州市经济委员会纺织服装处处长严国强即刻神采奕奕,“市政府对此特别重视,通过这次计划实施来培育和形成杭州丝绸、女装产业发展的人才竞争优势,从而打响杭州‘中国丝绸之府、中国女装之都’的行业品牌和‘生活品质之城’的城市品牌。” “生活品质之城”,这个称谓对于杭州人以及不少外地人而言,已是个颇为熟稔的热词。它是一个由各种具象汇聚凝结而成的概念之词。而这一次,杭州市政府要将其中一个具象发大并真切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那就是—通过中国杰出女装设计师的培养与杭州女装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杭州的“生活品质”。 在缤纷服饰荟萃的杭州女装特色街武林路的北端,记者找到了杭州市服装设计师协会,敲开工作室的大门,立刻就感受到其内忙碌而紧张的工作氛围。接电话声,交流工作的谈话声,键盘敲击声,翻找文件声……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 杭州市服装设计师协会秘书长顾小华,不停地在处理工作上的事务和安排媒体的采访,因为承办这次中国国际女装设计师大奖赛以及“发现计划”的相关活动,已足以令他忙得很少有休息的时间。 负责媒体接待的汪君玮对记者说,“‘发现计划’除了用10年的时间,在国际知名服装设计院校每年培养6名杰出女装设计师,还将在国内知名服装设计院校培养250名优秀女装设计师,短期出国培训优秀女装设计师和女装企业高层经营管理者200名,短期国内培训服装制作技师400名,服装制作高级工1000名,引进知名女装设计师10至20名。” 可见,“发现计划”不仅仅只将目标对准那些准世界级设计大师,还将发掘并培养一大批服装业优质人才,从而以“点”、“面”结合的方式,构筑起坚固而上规模的杭州女装发展源动力。 西子女装突围国际化之困 在现在这个时机,力推“中国杰出女装设计师发现计划”,不是没有理由的。 西子湖畔的杭州女装,她想要达到的目标不仅仅是国内女装的领军人物而已,清秀隽永的目光已眺望着那更为华丽耀眼的世界舞台。 然而,杭州女装期望突破自身发展障碍,攻入国际女装市场,就不得不正视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 “杭州有几百多个服装注册 商标,但可称得上品牌和名牌的却不多,商标不能代表品牌。同时,贴牌多、设计风格雷同甚至抄袭现象也阻碍了杭州女装的进一步发展。”杭州市经济委员会纺织服装处处长严国强对此不无忧虑。 一个地域环境或城市环境对设计师必然有影响,很多外地的设计师留在杭州开创自己的天地,正是看到了这片土壤所能给予的养分。 自从2000年杭州女装整体亮相京城之后,杭州女装整体形象的打造活动就异彩纷呈。每年的“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杭州市政府都组团参展,影响巨大。 无论是杭州女装形象大使的评选还是杭州女装文化发展论坛的举办,杭州女装整体推广都是非常出色和到位的。但是,在杭州女装整体形象得到整体提升的热闹背后,杭州女装企业自身的品牌建设却似乎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最初,杭州提出打造杭派女装,由于门槛较低,大量的女装企业蜂拥而入,加上缺少标准,缺少引导,导致产品档次低,质量不过关,使得杭州女装的形象受到很大影响。以至于很多女装品牌不愿让人了解到自己的杭州背景,不愿打“杭派女装”的牌子。 “确实,杭州女装的品牌已经形成一个群体,但是在这个品牌群体中,我们却没有看到一个强有力的品牌。要打造‘中国女装之都’,只有品牌群而没有强势品牌,是不可想像的。而杭州女装想要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要培育自己的品牌,使之成为强势品牌,才能够不断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杭州市服装设计师协会汪君玮由此分析道,“为了改变这样的尴尬局面,发现并培养具有国际水准的成熟设计师,从而主推‘设计师品牌’,就显得犹为关键,日本在这方面的成功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发现计划’是提高杭州市丝绸女装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杭州女装走向国际、参与国际竞争的有效途径。” 此外,由于杭州女装企业的设计背景,杭州女装企业显示出一种过于看中设计或者品牌的形式的倾向,而相对忽视消费者、市场的需求变化。反观与杭州同处浙江的温州、宁波的服装企业,他们多数是商人出身,因此,对市场的嗅觉更加灵敏,显示出更市场化的操作智慧,所以温州、宁波涌现出一大批市场影响力非常强的服装企业。 对于西子女装走向国际化,杭州市服装设计师协会会长钱锋则用形象的语言表达了深远的见解,“若把法国现阶段的著名 奢侈品牌及高级成衣品牌比做风情万种的成熟女子,那杭州的服装品牌只能算是豆蔻年华的少女。应当通过不断吸收国际知名品牌的成功经验,使杭州女装的设计突破产品设计的概念,从单一的产品设计提升到品牌设计、企划设计、管理设计、营销设计等多元化、立体化设计,最终以设计文化提升杭州服装产业参与国内外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和水平。” 于是,今天的杭州女装希望做到世界的和时尚的,“中国杰出女装设计师发现计划”就是很好的起步。 世界时尚之都锻造设计大师 “去年的短期出国培训给我的设计事业带来了不小的影响,让我看到了世界一流的设计理念和流行元素。我准备报名参加今年的中国国际女装设计师大奖赛,希望能得到这次长期出国培训的机会。” 曾获得杭州“十佳”服装设计师称号,现在杭州佳奇服饰有限公司担任设计师的周红淋,在去年12月也十分幸运地被送往国外短期培训。 作为一次尝试,去年杭州市曾首次出资100多万元,安排18位服装设计师出国短期培训。这18位服装设计师在法国、 意大利等“时装之都”,感受到了世界时尚最前沿气息和大师风采,受益良多。 周红淋和记者回忆那段时间不长却令她获益匪浅的出国培训时很感慨地说:“特别是有一个关于‘橱窗解码’的课程令我印象深刻,那些世界顶级品牌十分重视橱窗的设计和陈列,通过橱窗来发布流行元素和体现品牌风格。这在我们国内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这次大奖赛后,选拔出的6名女装设计人才将作为第一批赴国外进行为期一至两年长期专业培训的设计师,获得出国培训政府全额奖学金,奖学金额度为30万元至50万元,如此培养力度和重视度均超过以往。 由于当前一流的服装设计师和一线服装品牌大多在欧洲。因此,打造“大腕”级中国女装设计师的培训之地,自然也选在了那里。 具体而言,在世界上拥有较高知名度的法国高级时装公会学院、意大利欧洲设计学院,初步定为“发现计划”优秀设计师的培训之地。 在国外学习,语言关可能是优秀设计师将遇到的最大“门槛”。为了帮助设计师克服这一障碍,杭州市拟委托国内院校先期对设计师培训法语、意大利语,强化英语。 对于杭州推出“中国杰出女装设计师发现计划”,杭州女装企业纷纷叫好。“中国国际女装设计师大赛组委会当初找到万事利集团,希望赞助100万。我很爽快地答应了。而且我还可以承诺,年年赞助100万!”万事利集团董事局主席沈爱琴充满激情地说。 在世界时尚之都学成后的设计师将回杭州为杭州女装服务3年以上,这对杭州女装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对于服装产业的发展,现在人才是关键。近些年来,中国已经出现了一些走向国际舞台的优秀设计师,所以在‘发现计划’中也完全有可能出现达到国际水准的杰出设计师。他们不仅对杭州女装,也将对中国服装产业产生较大影响。”言语之间,周红淋对中国服装业的发展前景满怀信心。 不久之后,这6位首批准世界级大师将踏上求学之旅,在世界时尚之都得到全方位的锻造和磨练。杭州女装走向国际的“十年计划”也将由此开始。 -
㈡ 品牌服装发展史
不同品牌服装有各自的发展历史,列举不完,下面列举中华古代文化发展历程:
1、 先秦时期的服饰
中国的衣冠服饰制度,大约是在夏商时期初见端倪,到了周代渐趋完善,并被纳入“礼治”范围。当时的服饰依据穿着者的身份、地位各有分别。天子后妃、公卿百官的衣冠服制、等级制度日益严格。
商周时期,服饰形式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制,衣用正色,即青、赤、黄、白、黑等五种原色;裳用间色,即以正色相调配而成的混合色。服装以小袖为多,衣长通常在膝盖部位。衣服的领、袖及边缘都有不同形状的花纹图案,腰间则用条带系束。春秋战国之期,出现一种名为“深衣”的新型服饰,它是一种连体服饰。深衣的出现,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服饰样式,故此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用作常福、礼服,且被用作祭服。
在战国时期,胡服的诞生打破了服饰的旧样式。胡服的 短衣、长裤和革靴设计,善于骑射,便于活动,在军队里广为盛行。
先秦时期的鞋履,主要有履、舄、鞋、靴等形制。诸履之中,以舄为贵。周代君王之舄有白、黑、赤三种颜色,分别在不同场合穿着。鞋是一种高帮的便履,以皮革制成;靴则是来自西域,胡人骑马射箭时穿着,后来汉族人也逐渐接纳。
2、 秦汉时期的服饰
秦朝统治中国的十五年间里,秦始皇兼收六国的车旗服御,创立了衣冠服饰制度。秦朝的服饰仍然是连体式,宽袖、大袍,服饰制度严禁。
汉代服饰的职别等级,主要是通过冠帽及佩绶来体现的。不同的官职有不同的冠帽。因此,汉代的服饰中的冠制特别复杂,有十六种之多。汉代的鞋履也有严格的制度:凡祭服穿舄、朝服穿率、出门穿屐。妇女出嫁,应穿木屐,还需在屐上画上彩画,系上五彩的带子。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大体上仍承袭秦汉旧制。南北朝各少数民族初建政权时,仍然按照本族的习俗穿着,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也开始穿着汉族的服饰。
中原人民的服饰,特别是便服、常服,在原有的基础上吸收不少北方民族的服饰特点,衣服的形式适体。六朝的服饰,男子穿袍衫而低敞衣襟,女子则穿褂襦,杂裾双裙,甚是美观。这个时期的服饰,可以参鉴《洛神赋》、《列女传》等图卷。
北朝的服饰,以合身的裤褶装、短袍衫,各式的靴子为特点,服装窄短,裙腰略微高提。妇女的服装多以簪花、珠翠及各种花冠为点缀,进而导致宋代的凤冠定制。
南朝服饰 北朝服饰
洒脱娟秀的魏晋风度 锦履立花纹,绣带同心苣—晋
4、 隋唐五代时期的服饰
隋初的服饰,比较朴素。袍衫和胡服是当时的主要服饰。自隋炀帝起,社会风气发生变化,服饰因此日趋华丽。这种华丽的风格一直延续至唐代。
唐代初期,车服制度皆承袭隋制。到公元621年,才正式颁布车服之令,冠服制度开始确立。唐代 是中国历代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唐代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方面都吸收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对外来的服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这使得该时期的服饰大放异彩,更富有时代的特色。由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在唐代许多新颖的服饰纷纷出现,胡服在此时的影响巨大,尤其是对裤褶服饰的产生,将秦汉时期的交领、宽衣大衫、曳地长裙的服饰逐渐淘汰,转为盘领、紧身窄袖、合身的短衫、瘦长裙所替代。服饰逐渐的开放,强调体态的美感,配挂披或胡帽;鞋子除云头高履外还出现了小蛮靴。在加上织品的发展,许多轻薄细柔的布料被开发出来,因此透明的、多层次的穿着开始引领风骚。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服装特色有:袒胸、高腰、披巾、明衣、男装、胡服和所谓的“时世装”等。
唐代仕女下装多穿裙子,腰束的极高,甚至高过胸部。裙色以红、紫、黄、绿最多,其中以红色最为流行。衣身袒胸短襦、肩披宽长的肩巾、下穿高头云履。妇女服饰展现性感魅力,其中著名的是明衣的使用。明衣原属礼服的中单,是用透明的薄纱制成。在以往只当作内衣穿着,但是在盛唐时期,明衣被拿来当作外衣,并成为盛装。
女扮男装也是唐代的服饰特点之一。身着窄袖圆领长袍、配腰带、穿长裤,另外可以穿胡服、戴胡帽,女扮男装的模样;这些服装有宽袖、窄袖,有圆领、翻领,以及乌皮六合靴,是当时很有特色的服饰。
5、 宋代服饰
宋代建朝初期,衣冠服饰均沿袭晚唐的服饰制度。新制颁发后,才逐渐将其服饰分为祭服、朝服、公服(宋人又称为常服)、时服(按季节颁赐文武朝臣的服饰)、戎服以及丧服。宋代妇女的穿着与汉代妇女相似,都是瘦长、窄袖、交领,下穿各式的长裙,颜色淡雅;通常在衣服的外边再穿长袖对襟褙子,褙子的领口及前襟绘绣花边,时称“领抹”。宋代的服饰主要的特点是清新、朴实、自然、雅致。
宋代妇女以裙装穿着为主,但也有长裤。其裤子的形式特别,除了贴身长裤外,还外加多层套裤。宋代妇女有缠足的习俗,因此裙长多不及地,以便露足。妇女的弯头短靴形状小巧玲珑。
宋代织品非常的发达,泥金、印金、贴金、彩绘、刺绣在服装上广泛使用。织品的质地轻薄、飘逸,给人秀丽之感。
6、 辽金元时期的服饰
五代十国以后,中国社会先后出现了辽、西夏、金、元等少数民族为主体的政权。这些民族的服饰虽然保存了一部分汉制,但更多的体现了少数民族的特点。
辽代服饰衣冠服制并不统一。金代服饰初始也不甚完备,直到元代,服饰才日趋成熟,日渐华丽。元代服饰统称长袍,男女差异不大。用华丽的织金布料及贵重的毛皮制成;但是由于民族性质,分为蒙制和汉制两种。典型的蒙制冠服是以“姑姑冠”为主的袍夫,交领、左衽、长及膝,下着长裙,足着软皮靴,是元代皇后贵妃所穿着的服饰。汉制的妇女服饰一般沿用宋代的样式,以交领、右衽的大袖衫或窄袖衫为主,也常穿窄袖的长褙子,下穿百褶裙,内穿长裤,足穿浅底履,这类服饰是当时服饰的特点表现。
7、 明朝时期的服饰
明代对于整顿和恢复传统的汉族礼仪十分重视。首先,废弃了元朝的服饰制度,随后根据汉族的传统习俗,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对服饰制度作了新的规定。
明代的男子服装恢复了唐宋的传统特色,以袍衫为主。朝服仍然免冠;文武官员祭祀时戴梁冠,穿赤罗衣裳;冠上的梁数及所佩戴的绶分别等级;职官公服穿袍,盘领、右衽、袖宽三尺,用丝或纱等制成。袍服的颜色有所定制:一至四品用绯,五至七品用青,八至九品用绿,并按照级别绣织各种纹饰。常服比较的简便,一般由乌纱帽、团领衫及革带等组成。
明代的妇女主要穿着衫、袄、霞披、裙子等等。衣服的样式大多仿自唐宋,恢复了汉族的习俗。普通的明代妇女的礼服规定只能为紫色粗布,不许有金绣。袍衫只能用紫、绿等浅色,不许用大红及黄色。明代的仕女服饰有礼服和便服之分,礼服为宽大的上衣、大袖衫,便服则合身、窄瘦、修长,以长袄和长裙为主。这一时期,云肩、比甲(长背心)的使用最有特色。明代仕女穿着崇尚窄瘦合身,一般是对襟的窄袖罗衫与贴身的百褶裙;明代妇女喜欢将比甲当作外出服穿着,并配以瘦长裤或大口裤。
明代的缠足之风盛行,并以此为美。服饰多以团花为饰,喜欢紫、绿、桃红及各种浅淡色,至于大红、鸦青、黄色等只有皇家贵族才能使用。
8、 清朝时期的服饰
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和嫔的冬朝裙,用片金加海龙缘、红织金寿字缎和石青行龙庄缎
清代的服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清代仕女服饰内容主要以旗装为主,包括:旗袍、大衫、大褂、宽口裤、宽褶裙,等等。这类服饰多为合领、右衽,领、襟、袖使用宽大的襕边作为修饰,袖子短而口宽,长及手;袍在身侧开高衩,下穿宽口大裤,足穿花盆鞋。部分清代的服饰沿袭明代的风格,以大褂和大衫为外衣,合领右衽,短袖而宽;下穿宽大的百褶裙,裙长及足,内穿宽口大裤,不穿绣花鞋。
清代的服饰融合汉满两族的风格,大襟长褂,以满族的高领、大襟缘边、宽口袖、衣长至膝的长褂配合汉人的发型、长裙、绣花鞋,有时外套长褙子,有明代的遗风。有些外套坎肩,形式为高领右任、无袖的夹衣,领、襟、衣缘同样饰有宽大的缘边,下穿宽口长裤,足穿尖头绣花鞋。这些都是清代典型的穿着造型。
9、近代服饰 (西风东渐话变革) --辛亥革命后的服饰
自乾隆之后,西洋商品日渐输入我国,制装的外来原材料大大吸引着国内的妇女们,于是在衣着家具上明显地出现了变化,形成崇尚“新式”、“西式”的风气。
辛亥革命后,服制形式大变,清代的官吏衣着和顶戴都被淘汰。最突出的就是剪辫,当时“剪”与“留”,已经成为革新和保守的分水岭。剪辫的先行者是城市中的官吏和知识分子,偏远乡村仍不轻易接受。当时旗人盛装虽然消失了,但是旗袍仍然存在,女学生中的“蓝布大褂”是领衔的式样,而后日渐流行起来。
由于电影的出现,电影明星成为逐渐显赫的人物,上海成为中国女装的大本营,粤装、港装成为上海装的一个支派。民国初年女子的生活起了变化,居住在大都市的摩登女子,受外来思潮影响,纷纷走出闺房,奔向社会,投身电影业、商业、手工艺业、做教员、舞女以至做官吏等,由于此类职业的要求,改装换容就成为必然之事。
由于城市与外界交往频繁,因此服装的款式、材料变化快,而边远山区和农村,相比之下几乎相差 一百五十年。比如当上海女子已经开始整烫头发,足着高跟鞋时,河北的三河县妇女头上还戴着三、四百年前的冠子,足下还缠着一双“三寸金莲”;当北平的贵族妇女已经着贴身旗袍之时,在甘肃还有三十年前上海时兴过的大镶滚袖衣。民国元年政府规定了男女礼服的形制,男子有大礼服和常礼服。大礼服分昼礼服和晚礼服两种,均采用黑色衣裤和领结。常礼服有西式和中式两种,中式即长袍马褂,女子礼服是身长齐膝,有领,对襟式,裙的前后有镜面,两侧做裥,两端有带结的式样。都市女子结婚采用头披白纱,身着丝织礼服,手持白色花束,举行"文明"结婚,农家女子仍然穿红袄戴珠冠,乘坐红轿,保持着旧式风俗。民国初年,福建一些地区甚至还在延用着明代的婚装,女子头戴瓦楞帽或方巾,身披霞帔戴珠冠,男人头戴大礼帽,上缀红缎辫或红丝线,这男女二者的装束实不相称,与都市的距离也更大。
北伐以后,政府规定新服制,男子采用中山装和西装。这两种服式均为外来式样,在官职人员和知识界比较多用,夏季选用白色,其他季节选用黑色或深色。长袍马褂仍然是常服的一种。立领、三袋七个扣子的学生装主要是高等学府的制服。长袍外加坎肩、马甲使用也很普遍。此外上衫下裤或外罩一条纻裙(围系式的或长或短的小裙),是乡间男女的普遍装束。女装在这个时期变化较大,有保留清式偏襟衣裤的;有上衣下裙仿效西式的;学堂中女学生多着偏大襟上衣底襟圆摆,齐肘中袖短衫,黑色绸裙。社会妇女的常装仍以旗袍为主,民国廿年以后这种装束又普遍流行起来。新装的总趋势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各种素色或者印花面料的曲线长旗袍,特点是在衣边加镶条、补花或衣外加套小马甲和丝质围巾,另一种是上衣下裙分开的衣裙式。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外来商品的进入,西方生活习俗的渗透,国内大城市女子频繁地出入交际场所,使得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合体着装最为突出,洋式衣裙还要配上眼镜和手表,遮阳伞握在手中,更显新潮和浪漫。瓯洲和东洋摩登时装,从短裙、内衣以及色彩等方面影响着国内的女子,仿效的人越来越多。甚至还出现模仿美国的简便装束,爱好运动的女士们多穿红色镶银铃的百褶裙,并以胸罩代替旧时的肚兜〈我国自古流传至今的一种用红布绣花,并加金银链,挂在颈部的护身衣)。此外连衣裙〈五十年代苏联称"布拉吉"〉也较为普遍,追其根源,我国古代传统服式就是上衣下裳的连衣形式,只不过由西方再度传入则更加简化和便于活动罢了。在民国以后的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裘衣仍盛行于富人之家,反毛大衣外用是自古至今的贵重衣物。清代的“端罩”也是一种反毛对襟式外衣,其区别在于不是翻领。“斗篷”是一种外出常用的服式,着此装潇洒自如,风度翩翩,当时这种斗篷在上层人士的男子和老年女子中比较流行。以上服式虽然只有几种类型,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地区差异较大,所以众多地区的服式可从几种类型的服式中利用色彩、装饰、原料的不同,选择,变异出更多的服式品种来。
皮鞋、提包和伞,都是日本"东洋女"带进来的。光绪末年在广州就已出现过这种装束,被人们称为"自由女"装束,这表示了她们开放的思想和行为。民国初期开始有一些人行“文明结婚”、做“文明事业”、成立“小家庭”等,他们所穿的摩登服装叫"文明装"。西方服装对我国的影响,主要在二战后的时期。我国女留学生有不少去瓯美名城寻求配偶,于是将东方的装饰艺术带向西方,同时又将瓯洲的服装、饰物和化妆品等带回我国,这些女性自然而然成为外国商品的推销者和消费者。
时装的兴起,也促进了童装的发展,迫使不利于儿童身体发育的紧窄小旗袍和短褂改变成适合身体发育的新式童装。
㈢ 世界服装发展史
纵观服装的发展史,之所以有中外服装那么大的区别和两地不同的文化和穿着观念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的。
从服装的穿着看,中国人讲究仪表的修饰,西方人崇尚显露人体的美;中国人的服装行为注重自我调节,所以比较保守,少变化,而西方人的服饰行为注重自我表演,所以比较开放,多变革;中国人对服饰重装饰之美,讲究与环境和谐,西方人对服装造型之美,讲究与环境对比。
服装的制作工艺上的不同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中式服装结构是整片式平面型的,重视二维空间效果,不强调服装与人体各部位保持一致,更不注重用服装表现人体曲线,服装平直宽松,采用平面裁剪法。西式服装结构是分割式立体型的,强调三维空间效果,在结构上以立体裁剪为主,注重试缝、修订和补正,以求最大程度上的和体,突出人体曲线美。
其次是中式服装的制作是静态的,西式服装制作是动态的。传统的中式服装的剪裁都是放在案板上进行的,衣片的衣缝均以直线为主,所以衣缝线条等均是用粉线团弹出来的,在衣片中间也不做任何收省或分割组合,衣片是整片的很少有附件或配件。即使有少量的衣袋等附件,也是采用盖贴的形式帖缝上去的。衣片缝合时也只是两块衣片上下对叠后沿边缝合即可,根本不需要有试样或修正过程,所以是一种静态式的制作过程。成衣后造型方正、整齐,穿在身上成为一种人体的偶像或礼仪习俗的象征。这种静态制作服装的形成,完全是和中式服装平面型结构有关,也和我国的民族性格喜静不喜动有关。
㈣ 我想了解唐朝女装的发展历史
古代衣裳,其实衣是衣,裳是裳,衣是上身穿的,裳其实是指现代所内说的裙子,衣与裳分开,上容衣的穿法基本上是右衽交领或对襟系上带结,下面的裙子围起来系上长长的裙带,上衣或者掖里面或者自然的松散着,后来这种松散的上衣不断加长,一直覆到膝盖部。要了解唐朝的女装,首先要了解唐朝的历史,唐朝李家王朝至少有一半的外族血统(历史要自己去看),不仅仅是李家,整个中原地区基本上都有民族融合,因此很多外族的风俗习惯带到了中原,等到唐朝建立,外族的服饰也和原来的汉服相结合。因为外族骑马射箭,不喜欢拖拖拉拉,所以都束腰,看上去精干。结合汉族的柔美,流行高腰束胸,宽摆拖地的样式,能显露人体结构的曲线美,就是到了中晚唐时期,从以显出女子身材为主逐步恢复到秦汉那种宽衣大袖,飘逸如仙的风格,服式越来越肥,这种风格定了型一直影响到后期华夏女装的基本理念,既宽松随体肥大,这自然在后来也成了礼教所要求的对象,柔和自然,无形无欲。中晚唐女装华丽大气,一般类似于礼服,她们里面直接穿抹胸——抹胸原本是内衣,在唐代和裙子结合形成了一体,它不系腰带,宽松自然。
㈤ 中国服装品牌的发展历程
1、2001年7月13日,中国服装网上线运营
2、2002年9月, 中国服装网推出了品牌数据库
3、2002年10月,成立深圳分公司
4、2003年5月,中服网络被浙江省信息产业厅、浙江省电子商务协会确认为浙江省首批电子商务应用推荐企业
5、2003年6月,中国服装网服装论坛正式开放
6、2003年8月,中国服装网入选“2003最具商业价值的中国网站100强”
7、2003年12月,总经理廖斌被共青团中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评为“中国青年创业行动先进个人”
8、2004年7月,《中国服装企业大全》(2004-2005)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并通过新华书店系统上市发行
9、2004年10月,中国服装网入选“2004中国商业网站100强”
10、2005年3月,中国服装网被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评为“上海市优秀电子商务网站”
11、2005年11月,中国服装网入选“2005中国商业网站100强”
12、2006年3月,中服网络被浙江省信息产业厅评为“浙江省电子商务十强网站”
13、2006年3月,成立上海分公司
14、2006年11月,中国服装网荣获“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新闻工作奖”
15、2006年12月,中国服装网荣获“2006中国互联网最具潜力项目奖”
16、2007年6月,中服网络同国内互联网第一股——网盛生意宝(SZ:002095)战略合作
17、2007年10月,成立广州办事处
18、2008年3月,被浙江省委宣传部、省公安厅、团省委等八个部门评为“浙江省文明办网示范单位”
19、2008年4月,中国服装网同中华服装网强强联合
20、2008年7月,成立北京分公司
21、2008年12月,中服网络并购穿针引线国际流行资讯网
22、2009年5月,中国服装网被评为“中国行业电子商务网站TOP100”
23、2009年9月,中国服装网成为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童装发展中心战略合作伙伴
就这些了
㈥ 女装品牌的发展历史
服饰的变迁是一部历史,是一个时代发展的缩影。它是这个时代进步、文明、兴旺发内达、繁容荣昌盛的象征。它在记录历史变革的同时,也映衬着一种民族的精神,传承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女装更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女装使女人倍添姿彩,女装为产业增添亮点。
女装品牌自女装诞生的那一刻便随着时代的变迁应运而生,女装品牌与款式的多元化推动了时装的发展。在品牌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女装品牌的数量已无法计算,几乎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女装品牌在时尚女装市场上出现。
女装品牌,时尚出行。爱美的女孩一点要宅购潮流。21世纪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候,如果你是宅男宅女的话,请走进互联网的宅购潮流的时代。
㈦ 古代女子的服装演变史
中国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明清,到近现代,都以鲜明特色为世界所瞩目。原始社会服饰(公元前21世纪之前)战国时人撰写的《吕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黄帝、胡曹或伯余创造了衣裳。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1.9万年左右)遗址中,发现有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距今约1万年,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发明,服装材料从此有了人工织造的布帛,服装形式发生变化,功能也得到改善。贯头衣和披单服等披风式服装已成为典型的衣着,饰物也日趋繁复,并对服饰制度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在纺织品出现之后,贯头衣已发展为一种定型服式,在相当长时期、极广阔的地域和较多的民族中普遍应用,基本上替代了旧石器时代部件衣着,成为人类服装的祖型。新石器时代除有笼统式服装外,还从一些陶塑遗物发现有冠、靴、头饰、佩饰。商周服饰(约公元前16世纪~前771年)由商代到西周,是区分等级的上衣下裳形制和冠服制度以及服章制度逐步确立的时期。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提花几何纹锦、绮,和绞织机的罗纱。衣料用色厚重。
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王室公卿为表示尊贵威严,在不同礼仪场合,顶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着裳也须采用不同形式、颜色和图案。最著名的为《尚书?益稷》所载十二章服:“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十二章纹遂成为历代帝王上衣下裳的服章制度,一直延用到清帝逊位、袁世凯复辟称帝。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春秋战国服饰(公元前770~前221)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河南襄邑的花锦,山东齐鲁的冰纨、绮、缟、文绣,风行全国。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古人佩玉,尊卑有度,并赋以人格象征。影响所及,上层人士不论男女,都须佩带几件或成组列的美丽雕玉。剑,是当时的新兵器,贵族为示勇武兼用自卫,又必佩带一把镶金嵌玉的宝剑。腰间革带还流行各种带钩,彼此争巧。男女的帽,更引人注目,精致的用薄如蝉翼的轻纱,贵重的用黄金珠玉;形状有的如覆杯上耸。鞋,多用小鹿皮制作,或用丝缕、细草编成;冬天皮衣极重白狐裘,价值千金。女子爱用毛皮镶在袖口衣缘作出锋,还有半截式露指的薄质锦绣手套,无不异常美观。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趋迥然。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深衣把以前各自独立的上衣、下裳合二为一,却又保持一分为二的界线,上下不通缝、不通幅。最智巧的设计,是在两腋下腰缝与袖缝交界处各嵌入一片矩形面料,其作用能使平面剪裁立体化,可以完美地表现人的体形,两袖也获得更大的展转运肘功能。据记载,深衣有4种不同名称:深衣、长衣、麻衣、中衣。从出土广物看,春秋战国时衣裳连属的服装较多,用处也广,有些可以看作深衣的变式。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推行胡服骑射。胡服指当时“胡人”的服饰,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的服装有较大差异,特征是衣长齐膝,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便于骑射活动。春秋战国时期的衣服款式空前丰富多样,不仅表现于深衣和胡服。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有人还常戴鸱角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这些都与多采的社会生活相关。
秦汉服饰(公元前221~公元220)这一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特别在汉代,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绣纹多有山云鸟兽或藤蔓植物花样,织锦有各种复杂的几何菱纹,以及织有文字的通幅花纹。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 ”。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自秦而汉,深衣有了一些发展和变化。从东汉社会上层来看,通裁的袍服转入制度化。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中国服饰持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足下为歧头履。腰间束带。秦代服制,服色尚黑。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①冠服在因袭旧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②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阶的标识。
魏晋南北朝服饰(220~589)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纶巾、白纶巾等。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绯绿三色为九品之别 ”。这一制度此后历代相沿杂而用之,直到元明。晋代的首服除幅巾为社会沿用之外,有官职的男子还戴小冠子,而冠上再加纱帽的称漆纱笼冠,本是两汉武士之制,传之又传,不仅用于男官员,并流
㈧ 服装的发展以及演变
你可以查找一些资料,在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是“胡服骑射”,赵武灵王根据胡人的骑兵装束十分的小巧干练,来改变自己的骑兵队伍,由于这种服装更适合骑射,所以赵武灵王的骑兵战斗力大增。当时,人们的服装很讲究礼节,男人的服装都是宽袍大袖,赵武灵王将人们日常的服装也改为小巧的胡服的样式并融合汉文化,从此人们的着装发生了很大变化,并影响了后世服装的款式。
在唐朝的鼎盛时期,唐人生活富庶、社会未定、思想开放,在这种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大环境下,人们对于生活必需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有更多的经历和资源去发展这些生活用品,由于唐代崇尚美,人们对美的要求也很高,特别是在女皇帝武则天上台以后,女性获得尊重,逐渐在上流社会出现了女子运动,在运动中女性服装显然不适合,所以换为男装。逐渐形成了按照男装来制作女装的风潮,这种影响逐渐的影响了民间,由于思想开化,这种女着男装的现象十分的普遍,这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摒弃男女严格划分着装礼仪的现象,但随后的历朝历代都没有继承这一男女平等的社会风气。
还有很多,比如我国的女性裹足现象的出现于消亡,主要是新旧社会交替产生的思想上的解放。
在欧洲的典型案例是消除女性的束腰,解放妇女、尊重女性。
比基尼的流行是在60、70年代经济大复苏的环境下产生等等。
㈨ 20世纪西方服装发展史
20世纪初,(又称新女性时装潮流)在起始阶段,巴黎引领着潮流的同时很多国家的宫廷服装还在作为流行源头,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服装产生变化,衣服的结实耐用,色深耐脏,穿着方便,便于快速行动已成为人们考虑的第一因素,装饰的时髦性已经退居次位,女裙也进一步缩短(女装的设计主调确立了适用,简练,朴素,活泼而年轻)
20世纪30年代,(新外观女装潮流) 男孩风开始消失,曲线代替直线,女性优美线条又重新显现(美国发明了松紧带和针织女装,拉链也广泛的运用到了女装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衣开始普及)20世纪40年代,在经历过战后紧张、劳累之后,妇女们急切的想摆脱掉“简陋”,所以适度夸大缩小的新外观女装应运而生(领导这一潮流的是著名设计师迪奥)
20世纪50年代,(自由求新时装潮流)直立衣领重新出现,女裙仍然到小腿肚中间,工装裤开始流行(说明1850年李维斯特劳斯创造的牛仔裤得到了普遍的认同)。1954意大利风行结实的厚线衫,式样屡变,色彩也时时更新追求美而富丽。20世纪60年代(玛丽.匡特设计的)超短裙受到追捧,1966年英国(尼龙纺织协会)生产出透明和半透明面料。20世纪70年代,服装的面料、款式、色彩更加丰富,人们的着装观念也更加开放多样。
20世纪80年代,(中时装设计注意国风时装潮流)进入时装设计多元化时期,1988年末约翰加利亚诺推出“中国军服”系列,由此引发了东方热,民族风情。
20世纪90年代,(环保自然时装潮流)欧美国家经济一直处于不景气的状态,能源危机进一步加强环保意识,伴随着环保的热潮,消费的意识、审美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①强调新简约主义的实用性与机能性。②“贫穷主义”时装(故意未完成的半成品)故意把服装做旧。(中性时装潮流)由于女子和男子一同参与社会竞争,所以人们淡化性别,追求个性思想使得女装男性化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服装现象。
21世纪,人在着装过程中总在寻求一种价值,同时又在共同的前提下寻求差异。
㈩ 女装历史文化
1.曾唐代开始说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隋唐女子好打扮。从宫廷传开的“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半臂历久不衰,后来男子也有穿着的。当时还流行长巾子,系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名曰披帛。
2.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各民族服饰再度交流与融合。宋代妇女以裙装穿着为主,但也有长裤。其裤子的形式特别,除了贴身长裤外,还外加多层套裤。宋代妇女有缠足的习俗,因此裙长多不及地,以便露足
3.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
4.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
5.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在这个时期旗袍同样也深受欢迎。20年代以来,妇女喜爱旗袍,旗袍逐渐成为时装而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服饰崇尚简朴实用。
6.新中国成立之初,妇女穿旗袍的还很普遍。以后由于各种原因,穿旗袍的就越来越少了。但旗袍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的民族服装,是具有一定特点的。它线条简练而优美,造型质朴而大方,比较适合妇女穿着,在国际上也有一些影响。、国内两种资源和大力拓展国内外两个市场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广大消费者更注重了个歧化。舒适化。高档化。品牌化和时尚化,这些是温州女装企业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温川女装分会会长曾圣忠说,这些新形势、新变化对女装企业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强筋壮骨,发展自身,在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仕势。寻找合作伙伴,打造品牌加工,将自己原创品牌融入名牌产品之中,迅速提高自己品牌效益,提高产品附加值,逐十向高级时装方向发展。
8.未来 中国女装品牌具有强烈的区域色彩,还没有真正意义上能在全国形成规模和影响的品牌。例如杭州女装产业,带有浓重的江南文化气息;武汉女装倡导颜色鲜艳、色块深厚;深圳、广州则因毗邻港澳吸取了港澳的时尚元素和设计理念。这些区域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开始直接有选择地向目标城市发展。中国地域辽阔,风俗各异,南方女性和北方女性在穿着习惯、体型气质等方面存在差异、对国际流行时尚的接纳速度和程度也存在差异,中国女装经过多年发展依然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目前国内女装高端市场几乎全部被国外品牌占领,能走出"国门"的女装品牌廖廖无己。
7.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