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云南文山文化地域特点的作文
另一个关于石狗的著名传说是:唐代时,雷州人陈文玉被任任剌吏。他精察吏冶,爱抚专百姓,稳定属雷州。后人为他立庙塑像纪念,尊具为“雷祖”。而据说“雷祖”的出生与一只九耳朵有关,托这位德政昭彰的地方官的福,狗也随之神化为“呈祥灵物”,受到崇拜。
自那以后,雷州区域的历朝能工巧匠打造了上万只石狗,摆放各处,为家族,为先祖充当“守护神”。每逢初一,十五,雷州人还早晚烧香奉祀石狗,以镇邪去魔,保境安民。
这些石乃无价之宝,它们是雷州人的艺术精华。其造型千姿百态,形神各异,栩栩如生。这雕刻风格体现了时代性,民族性与地域性,有研究社会文明,历史沿革的价值。
雷州石狗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别多,地域形、时代形、象形、人格形等。各个造型类别的石狗特征鲜明,独具特色,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情。
㈡ 文山的来历是
文山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03°43′—104°27′,北纬23°06′—23°44′,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北回归线横穿全境,东北部与砚山县接壤,南部与马关县毗邻,东南部与西畴县相接,西部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连接,并与屏边县一河(那么果河)相隔。于2010年12月撤县设市。
文山市较早就有人类居住,建制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111年西汉王朝置郡县时就已纳入牂牁郡,进桑二县辖地。到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另设贲古县时,县境西部归属贲古县。东南部为梦都、进桑二县地。县名从《易经》的“贲”和“大畜”二卦推演而得,即“取诸贲而得文之源,取大畜而知山之固”,改名文山县。
清雍正八年(1730年)裁开化通判,设文山县,属开化府,辖区为开化府所设开化、永平、安南、王弄、东安、乐龙、逢春、江那八里,后从乐龙分新现共九里,里下设甲、牌,均属原三长官司所属地。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改马白同知为安平厅,分管逢春、永平、东安三里,文山县辖六里。民国1年(1912年)成立县公署,2年(1913年)划分南区设靖边行政区。1914年复名文山县。
2010年12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决定撤销文山县,设立文山市。撤县设市后,原文山县行政范围为文山市的行政区域,隶属关系不变。
㈢ 云南文山是什么民族
云南文山州简称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东邻广西百色地区,西连红河州回,北接曲靖答地区,南部的麻栗坡、马关、富宁3县与越南河江省接壤 。全州辖8县,州府在文山县。
人称为“滇东南大门”。文山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境内居住着汉、壮、苗、彝、回、傣等10余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4%,其中壮族和苗族约占了35%的。公元前111年西汉时期开始在文山置郡县,公元1730年清雍正时期正式设立文山县;
㈣ 文山历史资料
文山州简介
文山州地处云南省东南部,东邻广西百色地区,南与越南接界,西与红河州毗邻,北与曲靖市相连。全州国土面积31456平方公里,国境线长438公里。全州辖8个县114个乡镇,居住着11种民族,总人口334.96万人。
这里历史悠久,民风纯朴。早在5万年前,文山就生活着旧时器时代的晚期智人,公元前111年,汉武帝便将文山纳入中国版图。1927年我党就在文山建立了组织,富宁、广南等地还是邓小平领导的百色起义、红七军活动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是中央确定的滇桂黔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区。云南和平解放后,定名为文山专区,1958年4月1日成立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人民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独具民族特色的“铜鼓舞”、“手巾舞”、“芦笙舞”、“弦子舞”等已走出文山,走出国门,为文山社会经济发展增添了靓丽的色彩,为来自远方的客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这里资源丰富,物华天宝。气候资源。州内最高海拔2991米,最低海拔107米。北回归线横贯全境,年平均气温15.8-19.3℃,年平均降雨量992.2至1329.4毫米。生物资源。全州已经发现的各类野生植物有332科4504种,其中的枧木、华盖木、铁杉、香木莲等42科74种被列为国家珍稀濒危植物。全州有7个县被分别列为中国三七、阳荷、草果、辣椒、八宝米、八角特产之乡,名贵中药材三七,以质量优,药用大闻名中外。矿产资源。已发现的矿种有金、银、铝、锰、锑、锌、铁等70余种,已探明储量的有45种,其中有7种矿产储量居云南省第一位,锡、锑、锰矿的储量分别居全国的第二、三、八位。水能资源。文山地处珠江、红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地区,全州水资源总量172.5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323万千瓦,可开发利用134万千瓦,目前已开发利用的仅47.78万千瓦。旅游资源丰富。国家AAA级风景区丘北普者黑,碧水青山、峰峦叠嶂、美不胜收。省级名胜风景区广南八宝素有“高原桂林”之美称,坝美则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世外桃源”。此外,文山老君山、麻栗坡老山、富宁驮娘峡等一批高原亚热带原始森林景区,风光旖旎,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再加上古人类遣址、古崖画等交相辉映,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
这里区位较好,基础牢固。文山是云南省的东南大门,素有“滇桂走廊”之称,是云南进入沿海地区的重要通道。州府文山距省会昆明340公里,至越南河江163公里,下龙湾460公里,海防690公里。境内有1个国家级边境口岸,3个省级边境口岸,24个边民互市点,40多个过境贸易通道。全州公路通车里程18381公里,323国道贯境而过,衡昆高速公路、平船一级公路等“三横三纵”为主的公路交通运输干线,使对外联络更快捷、交通运输更畅通。随着文山普者黑机场、富宁港口、过境铁路等交通设施的建成,文山将成为云南省通往东部沿海和东南亚国家流畅便利的重要通道。文山还建有完善的通讯网络,邮电和多媒体通讯通达全国和世界各地,八县县城和大部分乡镇已实现电力、道路、供水、排水、通讯、有线电视畅通。金融保险业务网点遍布城乡,可办理各种涉外业务。各类商厦、购物中心、集贸市场众多,影剧院、博物馆、公园等文化娱乐设施齐全,各级教育、卫生医疗机构可满足客商及家属子女学习和健康服务需求。
这里政策宽松,环境优良。为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州委、州人民政府解放思想,于2001年10月成立了文山州招商引资机构。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开放的若干规定》,设立了州政府投资服务中心,实行窗口部门“一站式”服务。各县也出台了投资优惠政策,成立了县外来投资服务中心,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热情为外来投资企业办理规划、用地、开工、供水、供电等手续。州县招商部门本着“你投资我服务,你困难我解决”的原则,积极做好外来投资企业的后续服务工作,优质、高效、快捷的服务,迎来了大批国内外客商,2004年,全州共引进外来投资16.7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38%。外来投资的大量进入,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2004年,全州国内生产总值12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52亿元。目前,全州上下已形成“人人都是招商环境,个个都是引资形象”的良好招商氛围。
这里发展较快,优势凸现。近年来,州委、州人民政府带领全州各族人民,继续弘扬“西畴精神”、“老山精神”和“放下包袱,与时俱进,穷则思变,后来居上”的文山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凸现了良好的产业发展格局。在工业发展上,坚持矿电结合的路子,大力开发水电资源和矿产资源,目前全州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已开发利用,电力充足,以铝、锡、梯、锰、锌为主的矿产品开发势头强劲。在农业发展上,加快以三七为主的生物资源开发,围绕各县特产之乡建设,大力开发辣椒、八角、草果、阳荷、八宝米等优势产业。在旅游资源开发上,积极做好普者黑、坝美等旅游风景名胜区开发建设。在园区建设上,先后建成三七工业园区、马塘工业园区和砚山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丘北辣椒加工基地等园区,为招商引资提供了较好的载体。
这里蓝图宏伟,商机无限。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机遇条件,文山将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围绕工业强州、农业稳州、科教兴州和对外开放战略,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内对外开放,加快水、陆、空大交通建设,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口岸经济,把文山构建成面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东南亚各国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我们将本着“你投资我服务,你困难我解决”的服务理念,着力打造文山“环境最优,效益最高,成本最低,回报最快”的诚信品牌。我们的承诺是“替投资者着想,帮投资者成功,助投资者发展,为投资者服务”。
南疆宝地,鸿图大展,商机无限,文山已是一片投资的热土,三七花开等你来,热情好客,亲和友善,开明开放的文山人民热诚欢迎国内外朋友到文山投资创业。
㈤ 文山的历史沿革
文山市较早就有人类居住,建制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111年西汉王朝置郡县时就已纳入回牂牁郡,进桑二县辖答地。到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另设贲古县时,县境西部归属贲古县。东南部为梦都、进桑二县地。县名从《易经》的“贲”和“大畜”二卦推演而得,即“取诸贲而得文之源,取大畜而知山之固”,改名文山县。
清雍正八年(1730年)裁开化通判,设文山县,属开化府,辖区为开化府所设开化、永平、安南、王弄、东安、乐龙、逢春、江那八里,后从乐龙分新现共九里,里下设甲、牌,均属原三长官司所属地。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改马白同知为安平厅,分管逢春、永平、东安三里,文山县辖六里。民国1年(1912年)成立县公署,2年(1913年)划分南区设靖边行政区。1914年复名文山县。
2010年12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决定撤销文山县,设立文山市。撤县设市后,原文山县行政范围为文山市的行政区域,隶属关系不变。
㈥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历史沿革
境内文物考古材料证明,文山州境地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居住、繁衍、开拓,盘龙河沿岸发现的石磨工具,青铜器时代的斧、锄、矛、叉、凿等与滇文化、夜郎文化有着较强的一致性。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成为祖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组成部分。西汉元鼎六年(前111),汉武帝刘彻开发西南边疆,令驰义侯率兵征讨西南夷后置群舸、越寓等郡。胖舸郡辖17县,其中11县在今云南东南部,今文山、砚山、马关县属进桑县地,西畴、麻栗坡属都梦县地,丘北属镡封县地,广南、富宁属句町县地。东汉时期,今文山州仍隶牂牁郡,其中,文山、砚山、马关、西畴、麻栗坡属进乘县地,丘北属镡封县地,广南、富宁属句町县地。
三国蜀汉建兴三年(225)春,诸葛亮率兵平定益州、越嵩、群舸、永昌4郡后,将4郡改建为建宁、朱提、云南、永昌、兴古、越嶲、牂牁7郡,隶降都督。今文山州8县分别隶兴古郡的进乘·县地(文山、马关、西畴、麻栗坡),镡封县地(丘北),句町县地(广南、富宁)。
西晋泰始六年(270),设宁州领南中7郡。太康三年(282),废宁州并入益州设南夷校尉。太安二年(303)复置宁州,全国设19州,形成州、郡、县三级建制。今文山州各县属宁州兴古郡的进乘县地(文山、砚山、马关),都篖县地(西畴、麻栗坡),镡封县地(丘北),句町县地(广南、富宁)。
东晋时期将宁州又划为17郡,今文山州各县分属兴古郡的句町县地(广南、富宁),西安县地(西畴、麻栗坡),梁水郡的镡封县地(丘北),新丰、建安县地(文山、砚山、马关)。
自东晋永和三年(347)到北周大定元年(581)的二百余年间,战乱频繁,南中大姓爨氏据地称雄,郡县设置经常改变。隋统一全国后,今文山州属南宁州总管府辖。隋开皇四年(584),取消总管府,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设昆州、恭州、协州,废兴古郡。今文山州属昆州地。
唐初期,置南宁州都督府(治所曲靖),今文山州分属严州、汤望州、归武州、奏龙州、英州、声州、勤州地。唐代后期(南诏)今文山、砚山、西畴、麻栗坡、马关、丘北为通海都督管辖,广南、富宁属岭南西道(冶所邕州)安南都护府管辖。
宋代,除今广南、富宁隶属广南西路广源州(治所在今广西桂林)的特磨道及广源州的左江道(治所在今广西南宁)外,其余6县属大理国政权范围内的最宁镇部地(丘北)、王弄山部地(文山县部份地区)、教合三部地(马关县八寨、文山县古木)、矣尼迦部地(马关、西畴、麻栗坡)。
元代至元十一年(1274),设云南行省、政区为路、府、县。至元十二年(1275)、十四年(1277),设广南西路宣抚司,治所在今广南县。至元十五年(1278)五月改称广南西路宣慰司,后改为宣抚司,辖今广南、富宁。
今文山县属教合三部地,马关、西畴、麻栗坡属矣尼迦部地,隶宁远州。元大德四年(1300),今丘北县隶属广西路(治所在今泸西)维摩州。广南、富宁仍属广南西路宣抚司辖。文山为教合三部地,马关、西畴、麻栗坡为矣尼迦部,隶宁远州。
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广南西路宣抚司改为广南府,辖今广南、富宁两县。临安路改为临安府,辖教化长官司(文山、砚山)、八寨长官司(马关、麻栗坡)。丘北县属广西府维摩州。
清代康熙六年(1667),在平定教化、枯木、八寨、王弄等土司与滇南诸土司联合反清的基础上,改土归流,以教化、王弄、安南三长官司地设开化府,辖开化、安南、王弄、逢春、永平、东安、江那、乐龙八里。原广南府辖广南、富州(富宁)。丘北仍隶属广西府维摩州。康熙八年(1669)裁广西府之维摩州,将其部分辖地划入广南府和开化府。清雍正八年(1730)七月,开化府增设马白同知及文山县附郭。开化府辖逢春里(今文山县古木乡、抑井乡一带地区)、东安里(今西畴县及麻栗坡县部分地区)、永平里(今马关县八寨镇及河口市部分地区);文山县附郭管辖开化里(今开化镇、攀枝花乡、追栗街乡、平坝乡及喜古乡一部)、王弄里(今文山县老龙乡、小街乡、新街乡及屏边县、金平县部分地区),乐龙里(今文山县德厚乡、红甸乡、秉烈乡、马塘乡及喜古乡、坝心乡一部)、安南里(今文山乐诗冲乡及蒙自县老寨一带)、江那里(今砚山县一带)。清乾隆二年(1737),广南府添设宝宁县附郭,治所设今广南县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开化府设安平厅(今马关),辖逢春、东安、永平3里。清道光三年(1823),文山县增设江那(今砚山)县丞管江那里。清道光二十年(1840),丘北县丞升正县,隶属广西州。光绪十三年(1887),设临安开广道辖临安、开化、广南3府。同年,《中法续议界务专条》规定将今马关县都龙、麻栗坡县南温河等南山地区归中国,设归仁里隶安平厅。光绪二十一年(1895),今麻栗坡猛硐山及猛硐上中下三村划归中国,属开化府安平厅归仁里辖。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设麻栗坡交涉副督办署及河口(时属安平厅)交涉副督办署。
中华民国2年(1913),裁撤开化府,文山县附郭称开化县;丘北县增设一员五槽县佐。裁撤广南府,改称广南县;富州厅改富州县;安平厅改安平县。民国3年(1914)复文山县名,麻栗坡交涉副督办公署改为麻栗坡对汛特别区督办公署,直属云南省都督府。安平县改称马关县,原辖地东安里改设普兰行政公署,辖西洒、畴阳两地域,隶马关县。民国4年(1915)广南县在维摩设县佐。民国9年(1920)西洒、畴阳由马关析置设正县名西畴县。民国21年(1932),江那、小维摩两县佐辖地合并设砚山设治局, 民国24年(1935)改设正县名砚山县。民国26年(1937), 富州县改称富宁县。民国31年(1942),文山、砚山、西畴、马关、屏边、丘北、广南、富宁8县隶属云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治所设于文山县城,称云南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5年(1946),云南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云南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除麻栗坡对汛督办署属省辖外,辖区未变。民国38年(1949), 国民政府濒临灭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先后解放了文山地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1949年2月,广南、西畴、马关3县建立县人民民主政权;3月,成立马列坡县人民民主政权;4月,文山、砚山、丘北3县建立县人民民主政府;6月,富宁县成立县人民民主政府;12月,河口县城解放,成立县人民民主政府。6月,于西畴县西洒成立滇东南行政专员公署。
1950年1月7日,文山县城解放,滇东南行政专员公署进驻文山县城,3月,改称文山专区专员公署。1950年3月,将河口县划归蒙自专区,6月将马列坡县改称麻栗坡市;1955年10月,麻栗坡市改为麻栗坡县。 1958年4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文山专区专员公署改称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 1958年10月,西畴、麻栗坡两县合并称西畴县,治所西畴兴街;砚山县并入文山县称文山县,治所文山城;全州共辖6个县。1961年9月文山、砚山两县分设;西畴、麻栗坡县两县分设,全州仍辖8个县。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实行军事管制,州军事管制委员会取代州人民委员会;8月先后成立县军事管制委员会,取代县人民委员会。1968年9月,经云南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革命委员会,各县也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1980年11月25日,文山州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根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规定,将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革命委员会改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各县也先后恢复县人民政府称谓)。
㈦ 云南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哪几个
国家级的有6个:
1、昆明历史文化名城
2、大理历史文化名城
3、丽江历史文化名城
4、建水历史文化名城
5、巍山历史文化名城
6、会泽历史文化名城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9个:
1、腾冲历史文化名城2、威信历史文化名城
3、保山历史文化名城
4、广南历史文化名城
5、石屏历史文化名城
6、漾濞历史文化名城
7、香格里拉历史文化名城
8、剑川历史文化名城
9、通海历史文化名城
(7)文山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从1988年开始,省建设厅、省文化厅分别在建水、巍山、腾冲、威信、保山、会泽召开了六次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座谈会,及时总结名城保护中的经验得失,为各名城搭建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
昆明城市规划委员会由一位分管副省长出任主任,重大建设项目须经规划委员会论证确定,为保护城乡文化遗产提供了决策依据;丽江成立了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和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管局,积极开展行之有效的保护工作;
昆明、大理、丽江、建水、巍山、红河、会泽等城市,相继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制定了名城保护条例,逐步做到了有法可依。2002年10月28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
2007年11月29日《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条例》由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2008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这使我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管理有法可依。
㈧ 文山的历史遗址详解
(一)灰土寨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文山城西北郊盘龙河畔,尚存面积400平方米。已采集到人牙化石1颗,石斧、网坠各1件,弹丸2粒,动物碎骨若干及夹砂红陶数片。经专家推断,此处为距今3500年至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年前古人居住地。
(二)观音阁。观音阁位于文山市平坝镇南端回龙岭之巅,始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道光十四年(1834)添建,咸丰六年毁于火灾。咸丰九年(1859)重修末竣。直至民国十二年(1923年)继修。原为三进两院式建筑群,占地11亩。现存观音阁、韦驮殿、左右两厢房与关圣宫、老君殿组成四合院。正殿为单檐歇山顶砖木混合结构,座西朝东,开三间,通面阔20米,进深11米,高约12米,网柱28棵,其中18棵外檐柱柱础上均有2.1米高的石柱,在檐枋、雀替等构件上雕有十二生肖及花卉缠枝莲图案,栋楹垩梵、辉映云连、古树笼罩、鸟声盈耳、静谧林中。
(三)李氏宗祠。民国11年(1922年)建于乐诗冲村,为三进两院建筑。祠共三间,整体布局严谨,檐柱雕刻细致。祠内有黎元洪所题匾额,供奉李氏祖先牌位。(四)文笔塔。矗立于文山城东侧东山顶。始建于清康熙中期,拱翼学宫,景名“雁塔秋风”,为文山八景之一。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移魁星阁文峰塔于此。塔七层,高五丈八尺(19.33米)。嵌楹联:“双桂争奇,铁画银钩探月窟;一江横影,层峦叠嶂蹑天根”,概括了文山地理形状。抗战中期修筑防御工事全部拆除。1997年重建,新塔高49米,七层八翘,比旧塔更为壮观。(五)大兴寺。位于市区开化中路与大兴街之间,座东朝西,总占地面积3539.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89.26平方米。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初为龙氏宗祠。五台山僧非涯云游至此于康熙年间曾重修。咸丰丙辰年前祠两厢房毁于火灾,尔后又重修。民国乙丑年,由乡绅民众捐资,从1917—1923年历时6年才修缮完工。1996年5月27日州人民政府现场办公会,决定修复大兴寺。2001年重修山门与耳房。2002年3—8月,由文山籍善士任怀灿先生出资重修。对天王宝殿、大雄宝殿进行了维修和彩绘,将屋面更换为黄色琉璃瓦。重塑34尊贴金箔塑像。添置铜钟、铜鼎、皮鼓等内部设施。该寺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2003年12月18日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寿佛寺。位于市区佛寿街中段,始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由湖南衡州籍人集资建造。乾隆、嘉庆、光绪年间不断扩建修缮。建筑规模宏伟宽敞,木石雕镂彩绘,精工细凿,构思周密,内容丰富;庭院青松翠柏,古榕馨桂,清幽雅致。寿佛寺右侧禹王宫,宫内戏台具独特风格:戏台精雕细刻,镂空、浅浮雕刻,花鸟人物图案各具千秋,朱漆彩画,历时百余年色彩尤存。现尚存旧房已由群众集资修复为老年活动室。(七)五子祠。位于市区学海巷(今州群众艺术馆内),为明教化长官司龙上登所建,初称先师庙,改土设流时建为文庙。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改为五子祠。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学堂事务黄希尚等人筹款重修。1998年州人民政府及州文化局拨款重修。1985年5月公布为第一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2月18日,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八)小西门城楼。位于文山市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嘉庆至道光年间曾经维修过四次,今保存尚好。该城楼为门楼式建筑,重檐歇山顶,穿斗抬梁式混合木构架,一楼一底,开三间。明间面阔5.4米,比次间宽大,用作通道。右次间后面设置木梯上通城楼,楼板为木质,城楼作为守城人用房。该城楼颇具清代古建筑风格,枋板、耍头、昂、翘有浮雕动、植物图案。该建筑是文山地区现存唯一的一座古城门楼,从中可看到文山古城历史痕迹,具有史学和科学研究价值。1986年3月20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9月公布为第二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九)楚图南故居。故居位于市区上条街。座北朝南,为两进式四合院,硬山顶,穿斗式土木结构,建于清道光年间。故居于1998年11月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县委、政府开始修复故居。2006年4月11日举行开馆仪式,正式对外开放。(十)乐西石阙。位于德厚乐西村宝山上,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石质。石阙台基呈正方形,高55厘米,上建一石座,顶置石雕宝珠1颗。石座四周刻春牛图、云朝龙、蚌、螃蟹、山羊、荷花等图案。石檐枋上有装饰性石雕斗拱,其上挑出翘檐。东西两门各有八字形石矮墙。南北石墙刻画今已不存,西石墙右刻三国故事人物,左刻八仙过海图。
㈨ 云南文山人有些什么风俗
一、节日文化及风俗
文山州有11个世居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节日文化和风俗。主要民族的节日文化及风俗有:
1、壮族
春节,有铜鼓的村寨,大年三十夜,经过取鼓、洗鼓、祭鼓仪式后,年初一凌晨敲响铜鼓,全寨举火把抢新水。布越(沙支系)包银锭状大棕粑。濮侬包圆筒形粽粑(俗称马脚杆粑)。三月祭龙节濮侬用植物花叶染成的五色糯米粑,广南濮侬花街节的花糯饭、富宁布越陇端节演壮剧、农历四月的牛王节、濮侬六郎节祭祀侬智高献七彩花糯饭、布越七月祭祖节做搭连粑,尝新节做扁米、土支系十月初一牛戴花、广南者兔侬支系十月初一给儿童煮花蛋碰蛋称“节傣”、濮侬支系还流传有洞经音乐、铜鼓舞、龙阿耶(手巾舞)等。
2、苗族
花山节是文山苗族的重大节日之一。活动是在正月初三至初九举行,是祭祀苗族远古祖先——蚩尤的节日。节日活动分祭杆、闹杆、收杆三个程序进行。一般是在一个比较平缓的山坡上立一棵顶挂红彩带的树杆,俗称花杆。节日活动内容主要有:对歌、跳芦笙、练武术、赛马、斗牛等。
3、彝族
六月二十四火把节青年男女的聚会,跳弦子舞。弦子舞节奏欢快,热情奔放,有“老鹰叼鸡、蜻蜓点水、老牛擦背”等调式,号称彝族“迪斯科”。此外,还有西畴、广南彝族的荞菜节。富宁、麻栗坡彝族的跳宫节、长伞舞等。
4、瑶族
盘王节,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瑶族统一过盘王节,跳独具特色的行朝舞。
度戒,是瑶族金门、尤勉支系必须履行的宗教仪式。是对瑶族男青年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一种方式,因此也叫成人礼。
二、节庆活动
1、彝族花脸节
活动地点:云南丘北普者黑
活动内容:5月2日将在丘北县普者黑旅游区举办丘北少数民族“花脸节”。
彝族花脸节节日期间有抹花脸狂欢、毕摩祭祀表演、彝族古老歌舞表演、打花脸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如踢脚架、葫芦笙表演、打陀螺比赛、捕鱼表演、龙舟赛、动物角斗表演等活动。届时,人们手蘸锅烟、水彩,互抹花脸,载歌载舞,祝福平安。人们认为,脸抹得越花越吉祥。如今,抹脸原料也由当初单一的锅烟扩展至彩料。
2、跳宫节 (农历四月初八或农历六月间)
跳宫节是一个以隆重的民族仪式缅怀祖先、祭献金竹的传统节日。每逢节日到来,各村寨的彝族男女老少,就在帕比(即族主、寨主,又叫宫头)和他妻子宫主的带领下,穿着节日盛装,聚集到村外一块栽有金竹的草坪上。
第一天杀猪宰羊,敲铜鼓、打木鼓、吹芦生、唱歌跳舞,如醉如痴,以盛典献金竹。第二天,宫头身穿战袍,指挥全副武装的两队古装武士,在宫坪演习对打,将节日气氛推向高潮。
3、盘王节 (冬季农闲时)
各地瑶族过盘王节的时间不一致,节日活动可单家独户进行,也可同宗同族一起举行。但不管哪种形式,都要杀牲设宴,尽情款待亲友,互致祝贺。节日一般持续3天,有的甚至长达7天。
小知识:盘王节的由来,相传古代的瑶族,在盘王的带领下过着富足,安稳的生活,不久,盘王去世后,外族发现了这片土地,想要强占。于是,瑶族人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在逃难途中遇上狂风大作,人们便祈祷上苍保佑,果然,盘王显灵,让大家平安渡过了难关。从此以后,瑶族便有了祭盘王的民俗。
4、打背节 (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
打背节流行于文山州境内富宁县的部分地区,也是苗族男女青年的节日。节日中,男女青年相聚在山坡上,当打背开始时,男的蜂拥而出,冲到自己选中的姑娘面前,一手挽住姑娘的脖子,一手蒙住姑娘的眼睛,其他小伙子去打她的背。姑娘也不甘示弱,挣脱的同时,捉住小伙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打累了,双双各找一个地方打土电话,相互倾吐蜜语衷情,很有情调哦。
小知识:土电话,用两个竹筒,中间连一长线,各在一方对着竹筒讲话、唱歌都能听见。
5、踩花山 (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
踩花山是文山州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
6、陇端街 (每年农历正月到3月的农闲时)
“陇端街”又叫‘花街”,是聚居在文山州的广南、富宁等地壮族人民一年一度最隆重的民族传统节日,历时3到5天。
“陇端”是壮语,意思是在田坝、草坪上赶的街。届时,当地青年男女们进行对歌比赛,借此谈情说爱,当对歌告一段落后,已选好意中人的未婚男女,一对对相随相依,步入树林。
7、八宝跑马节
又叫过小年,亦有“六郎节”、“七郎节”的不同称谓。是文山州境内壮族侬支系一年一度最为隆重的节日。节日期间,家家户户宰牛杀鸡、染五色糯饭,先由寨主在村头祭献壮
八宝跑马节族首领侬智高,然后,各家各户可在门前摆上竹榻祭献、祈祝祷,极为热闹。
八宝跑马节 (正月第一个属鸡日)
每年一届,历时3天,有关跑马节还有个故事,传说在很久以前,当地有木氏3兄弟,他们团结八宝地区的土著人共同开发八宝,使其成为鱼米之乡。后来,人们为纪念木氏三兄弟,便于正月第1个属鸡日(即3兄弟祭日)举行隆重的跑马活动。
如今的跑马节,不仅跑马,还表演沙戏、舞龙耍狮、踩高跷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节目,这种文艺大汇演的盛况景象,令人流连忘返。
㈩ 云南文山人有哪些风俗
文山州有11个世居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节日文化和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