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格鲁克歌剧改革的历史意义

格鲁克歌剧改革的历史意义

发布时间:2021-02-20 01:24:24

1. 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有什么历史意义

1.对歌剧咏叹调和宣叙调的改革。不再炫耀歌唱家演唱技巧的无内容唱段,而是有机内地安排在剧情的发展之中;在对容宣叙调的改革上,取消了原来仅用古钢琴伴奏的习惯,而代之以管弦乐。
2.提高合唱与管弦乐的地位。合唱与管弦乐不再是独唱音乐的附庸,它们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得到充分的展示。对剧情的发展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管弦乐队更能刻划人物心情、烘托舞台气氛。他废除了原来歌剧乐队惯用的数字低音写法,把乐队所有声部都写在总谱上。管弦乐写得既细致,又富于色彩变化,极有艺术效果。
3.强调舞蹈场面与剧情的关系。反对游离于剧情之外、哗众取宠的嬉游性舞蹈。格鲁克歌剧中的舞蹈场面基本上都是配合剧情展开的,舞蹈场面使歌剧在艺术整体上更富于立体化的效果。
4.深化歌剧序曲的表现意义。格鲁克以前的歌剧序曲往往与后面的歌剧主体缺乏有机的联系。他的歌剧序曲一般能很好地运用交响性的写法,概括主要的音乐形象和预示将要展示的剧情。

2. 格鲁克的歌剧改革为后世作出了什么贡献

歌剧产生时,是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力图复兴古希腊悲剧为其宗旨回,但在经过了一个答世纪后,歌剧却远离了这个初衷。一方面,陷入题材内容贫乏,缺乏戏剧表现,音乐越趋程式化;另一方面,在歌剧表演上,一味讲究豪华的场面,炫耀歌唱技艺。当正歌剧陷入困境之时,喜歌剧却繁荣起来,这种局面,使正歌剧不得不探寻出路,于是一个改革歌剧的浪潮,席卷了西欧各国。

在歌剧改革中,最突出的歌剧改革家就是格鲁克。他是继蒙特威尔第之后,欧洲歌剧史上最杰出的歌剧作曲家。他的歌剧改革,给统治欧洲舞台近百年的意大利式歌剧予以沉重的打击,为19世纪欧洲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历史上为什么会出现3次歌剧改革

格鲁克改革的主旨是:“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美的伟大原则。”
他提内出:音容乐从属于诗歌与戏剧,要使音乐达到促使剧情发展的作用,追求真实地表达人物的情感,绝不应为了毫无意义的歌唱技巧的炫耀而妨碍剧情的发展,把那些打断情节的、多余的装饰统统去掉。
(1)格鲁克的歌剧虽然没有离开传统的古希腊神话故事的题材,但他在对这些题材的处理中,体现出当代社会对艺术和人的新的理解;
(2)格鲁克的歌剧序曲使听众预先知道歌剧的剧情性质,调性的布局也寓示了古典乐派的调性逻辑思维;
(3)格鲁克使用“带伴奏的宣叙调”,并加强了宣叙调的歌唱性与戏剧性;
(4)格鲁克歌剧的咏叹调简朴动人,追求人物情感的真切表达;
(5)格鲁克的歌剧恢复了歌剧中合唱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6)格鲁克歌剧中的芭蕾舞、舞台布景符合剧情、人物情感的戏剧性发展要求。
(7)格鲁克把乐队的每个声部都记写得很清楚,代替了“数字低音”的写法。

4. 格鲁克的简介

格鲁克年轻时师从捷克作曲家、管风琴家车尔诺霍尔斯基钻研音乐。1736年后去过维也纳,寓居过意大利,到过伦敦;随萨马尔蒂尼学过作曲,结识亨德尔,并从亨德尔的清唱剧风格中得到启发。1750年重返维也纳后任维也纳宫廷乐长及歌剧指挥。着手歌剧改革与意大利诗人卡扎比基合作歌剧《奥菲欧与优丽狄茜》、《阿尔西斯特》等。
18世纪中叶,虽然意大利歌剧在欧洲广泛流行,但是它的表演形式日趋呆板,歌唱演员过分炫耀声乐演唱技巧从而破坏了戏剧的连贯。这与启蒙时代倡导的“质朴、自然”的艺术原则相违背,一些有见地的歌剧艺术家提出要对其进行改革,其中歌剧改革的重要人物就是格鲁克,他的核心主张是:“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伟大原则,歌剧必须有深刻的内容,音乐必须从属于戏剧”,他强调音乐要服从于戏剧和剧词,并在创作中把宣叙调看作是全剧情节开展的核心。格鲁克的歌剧代表作尚有:《伊菲姬尼在奥利德》、《阿尔米德》,芭蕾舞剧《唐璜》等。 是歌剧的改革。歌剧变革的社会历史原因是旧制度的瓦解和新思想的形成。作为启蒙运动在音乐领域的直接成果,表现最突出的是喜歌剧的产生。喜歌剧是对意大利正歌剧的革命,它不仅是创造了一个新体裁,更重要的是宣扬了启蒙主义的思想观念,表现了民主、平等、博爱的精神。它采用的新题材来源于市民群众的新生活,它塑造的新人物具有理想主义的新形象。它的出现和取代正歌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意大利正歌剧在走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后,进入了“没落期”。到18世纪初叶,意大利剧作家塔西奥的30多部歌剧脚本,被作曲家们数百次地配乐,使正歌剧形成了标准而固定的模式:题材基本上是历史正剧,结构一律为3幕多场,人物往往是一对情人、一位暴君和几个配角,咏叹调和宣叙调一成不变地轮流出现,宣叙调不用乐队伴奏,音乐创作也陷入 了固定的格式。这种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模式,理所当然地引起观众的不满和厌烦,也最终扼杀了正歌剧的活力与生命。18世纪初,曾经辉煌的意大利正歌剧寿终正寝了。
与此同时,歌剧的演出情况更糟。阉人歌唱家在舞台上占据着主导和支配的地位。尤其是担任女高音的演员,不仅可以随意向作曲家、指挥提出各种古怪离奇而又必须满足的苛求,并且根本不顾剧情和人物的规定,在第一次上场时一定要骑马,要佩带羽毛头饰,要有侍从跟随其后,不能担任稍微次要一点的角色,不能扮演暴君、叛徒,甚至不能扮演可能有损其美好形象的上年纪的人物,不能在舞台上“死”去。同时,他们还必须享有在舞台上吃水果、喝香槟酒等特权。这种近乎胡作非为的荒谬行为,把歌剧的戏剧性完全抛弃了。歌剧舞台简直成了阉人歌唱家的私人宅邸。在这种情况下,正歌剧只能加快其衰败的过程。 并不是“和平过渡”的。在新旧势力之间,围绕着歌剧的改革,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的激烈争论。在改革派中,格鲁克是最杰出、最重要的一位。他的贡献在于使歌剧这一珍贵的艺术品种获得了新生,并为大歌剧和浪漫派歌剧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克利斯托夫·维利巴尔德·格鲁克于1714年7月2日生于德意志南部的埃拉斯巴赫。他不愿继承他父亲守卫山林的职务,前往布拉格,或在教会唱歌,或在舞场演奏,与此同时进行学习,成为了一名大提琴家。他在维也纳得到贵族的资助,1737年随亲王出访米兰,师从萨马蒂尼。进行了四年之久的作曲学习。在当时的欧洲文化界,特别是音乐界有必要首先向意大利学习。了解意大利也就是了解文化、了解艺术。因此格鲁克去意大利一事也就有其重大的历史意义。他首先在意大利学习那波里乐派的歌剧,然后在法国受到吕利、拉莫的法国歌剧的影响,他充分的理解了这些歌剧不合理之处,对歌剧的表现形式加以彻底地改革。
格鲁克最初的创作有很长的时间依循传统的模式,在欧洲各地的歌剧院创作正歌剧。他创作的第一部歌剧是1741年在米兰完成的《阿尔塔塞斯》。这是一部意大利风格的歌剧,也就是说它是以华丽的声乐演唱技巧为基础的,因此,这部作品理所当然地在米兰受到了次迎。
1754年教皇贝内迪克特十四世为格鲁克加封进爵。他在宫廷负责文艺事务的杜拉佐伯爵领导的维也纳歌剧院担任指挥。
从1750年至1761年的10几年中,格鲁克创作了许多部歌剧如《埃乔》(1750年)、《迪托的仁慈》(1752年)、《卡米乐的凯旋》(1754年)、《中国人》(1754年)、《舞》(1755年)、《安迪古诺》 (1756年)、《牧人》(1756年)等。后来,他为又奥地利宫廷创作的一批小型喜歌剧,象《梅兰岛》(1758年)、《假奴才》(1758年)、《基西拉之围》(1759年)、《魔法树》(1759年)、《改邪归正的酒鬼》(1760年)、《受骗的法官》(1761年)等,由其它作曲家谱曲上演。这一期间,格鲁克接受了激进思想和歌剧变革思潮的影响,改革思路开始形成,创作风格发生改变,创作经验逐渐丰富,为即将进行的歌剧改革,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1762年,格鲁克写出一部令人刮目相看的歌剧。当时,他已经意识到意大利歌剧越来越“荒唐乏味”,充满了“无聊夸张的 虚饰”。他提出的口号是:歌剧应该优美而简洁。
为实现这一主张,格鲁克创作了《奥菲欧与尤丽狄茜》,剧本是拉尼埃利·达卡扎皮基根据奥尔菲斯的古老传说改编的新版本,于 1762年10月在维也纳公演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该剧音乐纯朴优美,丰富的特殊效果使剧情清晰明了,砍掉了所有使歌手得以成名的技巧炫耀。把新的意大利歌剧风格和法国歌剧中的合唱、芭蕾结合在了一起,典雅的意大利旋律、严肃的德国旋律和恢弘的法国旋律结合在了一起,观众一下子就感觉到歌剧舞台上发生了革命。如果男主角不由阉人歌手担任的话,格鲁克的这部歌剧就会面目全新了。
随后完成的《阿尔切斯特》有了进一步创新,序曲与歌剧本身的音乐有了联系(已不单是为观众落座提供的背景音乐),男主角也由阉人歌手换为男高音。 1767年和1770年,格鲁克又推出了两部改革歌剧《阿尔切斯特》和《帕里德和爱琳娜》。有了进一步创新:一是序曲就有导入剧情的功能。二是管弦乐队也可以表达情感,并非只是歌手的陪衬;男主角也由阉人歌手换为男高音。三是减少了换景的次数,以使戏剧顺畅进行;四是合唱成了重要角色,就像在古代戏剧中那样。格鲁克还在歌剧《阿尔切斯特》的总谱的前言中,阐述了他对歌剧改革的重要原则和歌剧创作的美学观点,被认为是格鲁克歌剧改革的宣言书。但这两部歌剧却没有获得观众的广泛认同,甚至格鲁克的支持者们对他的改革也难以接受,他们戏称:“一部正歌剧竟没有男声的女高音,一场音乐没有元音的花腔,或者更确切地说没有喉声的炫耀,一首意大利诗竟然没有浮夸与嬉戏,这就是刚刚重新开放的宫廷剧院的三大奇迹”。
那些自以为是的维也纳观众对格鲁克如此大刀阔斧的革新毫无准备。于是,他前往巴黎碰碰运气。1772年,格鲁克来到巴黎,希望能够得到这里的观众的理解和支持,以继续推进歌剧改革事业。此时,一位名叫罗莱的法国外交官兼诗人,为格鲁克写了《伊菲姬妮在奥立德》的歌剧脚本,并向法兰西歌剧院推荐这位歌剧改革的“非凡人物”。当时的法国皇后玛丽安·安托内特在维也纳时曾跟格鲁克学过声乐。1774年,在这位皇后的支持下上演了《伊菲姬尼在奥利德》;同年还重演了《奥菲欧》,并以男高音取代了阉人歌手。
在《伊菲姬尼在奥利德》这剧歌剧中,格鲁克更加突出了音乐的戏剧性,强化了英雄主义的歌剧主题,特别是形成了成熟而完整的协奏曲式的歌剧序曲。使他获得决定性的成功,格鲁克在一夜间成为巴黎家喻户晓的知名人士,法、奥两国的王室也给予他高额的薪金和创作报酬,卢梭还特意撰文热情介绍和高度评价了这部作品,他们在歌剧改革上取得了共同语言,并建立了相互支持的友好关系。
在取得成功以后,格鲁克又将《奥菲欧与尤丽狄茜》和《阿尔切斯特》译成法文,分别于1774年和1776年在巴黎上演,进一步扩大改革战果。1777年,格鲁克创作并上演了《阿尔米德》,这部作品在坚持了改革原则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了乐队的作用。1779年,格鲁克最后一部改革歌剧《伊菲姬妮在陶里德》问世,这部作品取消了爱情主线,突出了人物内心情感的冲突,强调了咏叙调的作用,使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划上了一个圆满 而闪光的句号。 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并不是所有人都拍手称快。仍有一些人顽固地站在意大利人一边,他们把尼古拉·皮钦尼的歌剧搬上舞台,摆出架式与革新者格鲁克对抗。
争议是由两位作曲家的追随者挑起的。与所有的论战一样--你不是格鲁克派就是皮钦尼派,没有中间道路。(就格鲁克和皮钦尼而言,他们知道这样虽然能带来商机,但还是认为争吵是愚蠢的。在整个论战过程中,他俩一直友好相处。)
最后世故圆滑的皇家音乐指导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他让两位作曲家根据欧里庇德斯的同一个故事各写一部歌剧。格鲁克写的是《伊菲姬尼在陶里德》,即早先创作的《伊菲姬尼在奥利德》的续集。
格鲁克1779年完成的这部歌剧大胜了皮钦尼--部分原因是演唱皮钦尼歌剧的女高音演员在公演时喝醉了,结果可想而知。 在皮钦尼败北后,又掀起一场杀气腾腾的辩论,宣称除了法国大歌剧和意大利歌剧外,他们绝不承认包括格鲁克改革歌剧在内的任何歌剧。1783年, 格鲁克最后一部歌剧是《埃科与纳克索斯》,虽然反应冷谈,但那时他早已功成名就。作曲家退休后去了维也纳,在那儿享受余生。

5. 格鲁克对歌剧的改革有何意义

在歌剧改革中,最突出的歌剧改革家就是格鲁克。他是继蒙特威尔第之后,欧洲歌剧史上最杰专出的属歌剧作曲家。他的歌剧改革,给统治欧洲舞台近百年的意大利式歌剧予以沉重的打击,为 19世纪欧洲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 格鲁克的歌剧改革的原因

格鲁克强调要整体出发,强调歌剧的内容表现,将音乐作为艺术手段之一,用以展现人物的个性和推动剧情的展开,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首先是一个戏剧家,然后才是一个音乐家。”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在其创作实践中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对歌剧咏叹调和宣叙调的改革。他创作的咏叹调已不再是炫耀歌唱家演唱技巧的无内容唱段,而是有机地安排在剧情的发展之中,并显示出一种朴素、淡稚之美,例如《奥菲欧与犹丽狄茜》中那段著名的咏叹调《我失去了犹丽狄茜》就表现出这一特色。而对宣叙调的改革,格鲁克主要是赋于它更丰富的音乐
性,取消了原来仅用古钢琴伴奏的习惯,而代之以管弦乐。
2.提高合唱与管弦乐的地位。在格鲁克的歌剧中,合唱与管弦乐已不再是独唱音乐的附庸,它们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得到充分的展示。例如《奥菲欧与犹丽狄茜》,第一幕中群众送葬场面的合唱及第二幕中守门幽灵的合唱,对剧情的发展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管弦乐队更成为刻划人物心情、烘托舞台气氛的一支生力军。他废除了原来歌剧乐队惯用的数字低音写法,把乐队所有声部都写在总谱上。他的管弦乐写得既细致,又富于色彩变化,极有艺术效果。
3.协调舞蹈场面与剧情的关系。格鲁克并不一概排斥歌剧中的舞蹈场面,他所反对的只是游离于剧情之外、哗众取宠的嬉游性舞蹈。格鲁克歌剧中的舞蹈场面基本上都是配合剧情展开的,例如《奥菲欧与犹丽狄茜》第二幕中复仇女神的恶魔舞和《阿尔切斯特》中阿德米都斯恢复健康时的舞蹈,这些舞蹈场面使歌剧在艺术整体上更富于立体化的效果。
4.深化歌剧序曲的表现意义。格鲁克以前的歌剧序曲往往与后面的歌剧主体缺乏有机的联系,仿佛仅成了安稳入场观众情绪的“定心曲” 。格鲁克则清楚地意识到了序曲的重要表现意义,并努力使之成为歌剧整体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他的歌剧序曲一般能很好地运用交响性的写法,概括主要的音乐形象和预示将要展示的剧情,这在《伊菲姬尼存奥利德》中表现得最明显。

7. 歌剧改革家格鲁克对欧洲歌剧有哪些贡献

歌剧产生时,是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力图复兴古希腊悲剧为其宗旨,但回在经过了答一个世纪后,歌剧却远离了这个初衷。一方面,陷入题材内容贫乏,缺乏戏剧表现,音乐越趋程式化;另一方面,在歌剧表演上,一味讲究豪华的场面,炫耀歌唱技艺。当正歌剧陷入困境之时,喜歌剧却繁荣起来,这种局面,使正歌剧不得不探寻出路,于是一个改革歌剧的浪潮,席卷了西欧各国。

在歌剧改革中,最突出的歌剧改革家就是格鲁克。他是继蒙特威尔第之后,欧洲歌剧史上最杰出的歌剧作曲家。他的歌剧改革,给统治欧洲舞台近百年的意大利式歌剧予以沉重的打击,为19世纪欧洲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8. 介绍一下格鲁克的歌剧改革

格鲁克改革的主旨是:“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美的伟大原则。”专
他提出:音乐从属属于诗歌与戏剧,要使音乐达到促使剧情发展的作用,追求真实地表达人物的情感,绝不应为了毫无意义的歌唱技巧的炫耀而妨碍剧情的发展,把那些打断情节的、多余的装饰统统去掉。
(1)格鲁克的歌剧虽然没有离开传统的古希腊神话故事的题材,但他在对这些题材的处理中,体现出当代社会对艺术和人的新的理解;
(2)格鲁克的歌剧序曲使听众预先知道歌剧的剧情性质,调性的布局也寓示了古典乐派的调性逻辑思维;
(3)格鲁克使用“带伴奏的宣叙调”,并加强了宣叙调的歌唱性与戏剧性;
(4)格鲁克歌剧的咏叹调简朴动人,追求人物情感的真切表达;
(5)格鲁克的歌剧恢复了歌剧中合唱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6)格鲁克歌剧中的芭蕾舞、舞台布景符合剧情、人物情感的戏剧性发展要求。
(7)格鲁克把乐队的每个声部都记写得很清楚,代替了“数字低音”的写法。
……
这是我们的西方音乐史的笔记,好久都没有打过这么多字了,累--------

9. 格鲁克歌剧改革的历史

意大利正歌剧在走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后,进入了“没落期”。到18世纪初叶,意大利剧作家塔西奥的30多部歌剧脚本,被作曲家们数百次地配乐,使正歌剧形成了标准而固定的模式:题材基本上是历史正剧,结构一律为3幕多场,人物往往是一对情人、一位暴君和几个配角,咏叹调和宣叙调一成不变地轮流出现,宣叙调不用乐队伴奏,音乐创作也陷入 了固定的格式。这种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模式,理所当然地引起观众的不满和厌烦,也最终扼杀了正歌剧的活力与生命。18世纪初,曾经辉煌的意大利正歌剧寿终正寝了。
与此同时,歌剧的演出情况更糟。阉人歌唱家在舞台上占据着主导和支配的地位。尤其是担任女高音的演员,不仅可以随意向作曲家、指挥提出各种古怪离奇而又必须满足的苛求,并且根本不顾剧情和人物的规定,在第一次上场时一定要骑马,要佩带羽毛头饰,要有侍从跟随其后,不能担任稍微次要一点的角色,不能扮演暴君、叛徒,甚至不能扮演可能有损其美好形象的上年纪的人物,不能在舞台上“死”去。同时,他们还必须享有在舞台上吃水果、喝香槟酒等特权。这种近乎胡作非为的荒谬行为,把歌剧的戏剧性完全抛弃了。歌剧舞台简直成了阉人歌唱家的私人宅邸。在这种情况下,正歌剧只能加快其衰败的过程。
正歌剧的消亡与新歌剧的兴起,并不是“和平过渡”的。在新旧势力之间,围绕着歌剧的改革,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的激烈争论。在改革派中,格鲁克是最杰出、最重要的一位。他的贡献在于使歌剧这一珍贵的艺术品种获得了新生,并为大歌剧和浪漫派歌剧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阅读全文

与格鲁克歌剧改革的历史意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