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新加坡发展历史

新加坡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21-02-04 02:00:44

Ⅰ 新加坡的历史简介

新加坡历史可追溯至3世纪,当时已有土著居住,其最早文献记载源自3世纪东吴将领康泰所著的《吴时外国传》,据新加坡学者许云樵考证,蒲罗中是马来语“Pulau Ujong“之对音。

“蒲罗中”是新加坡岛最古老的名称,意为“马来半岛末端的岛屿”。新加坡古称淡马锡。8世纪属室利佛逝王朝。18~19世纪是马来柔佛王国的一部分。

1819年,英国人史丹福·莱佛士抵达新加坡,与柔佛苏丹订约,开始在新设立贸易站。182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成为英在远东的转口贸易商埠和在东南亚的主要军事基地

1942年被日本占领。1945年日本投降后,英国恢复殖民统治,次年划为直属殖民地。1959年,新加坡实现自治,成为自治邦。

1963年9月16日与马来亚、沙巴、沙捞越共同组成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8月9日脱离马来西亚,成立新加坡共和国。

(1)新加坡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新加坡在建国后寻求国际承认,于1965年9月21日加入联合国。同年10月新加坡加入英联邦。1967年新加坡也协立东盟。

作为一个蕞尔小国,世界对于新加坡是否能继续存在表示疑问,除了主权纠纷,其他重要的问题包括住宅短缺,缺乏土地与天然资源。失业率当时高达12%。

新加坡为了求存求活,开始一连串的措施来发展工业及经济。于1961年设立的经济发展局致力于实行国家经济发展方针,重视制造业,裕廊工业区正式成立。

并在加冷、大巴窑等地建立轻工业基地。为了吸引外资,政府决定给予外国企业优惠。同年,经济发展局重组,裕廊镇管理局以及新加坡发展银行也在该年成立。

工业化之迅速使得新加坡的制造业在十年内成为世界主要电子产品出口国。虽然新加坡的国内政治上的自由空间逐渐被压制,经济上却取得高速发展。

很快成为东南亚重要的金融和转口贸易中心,成为当时的“亚洲四小龙”之一。与此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问题都得到解决。

吴作栋在1990年11月接替从1959年开始执政的李光耀,成为新加坡第二位总理。新加坡在1993年举行第一次民选总统选举,王鼎昌出任第一任民选总统。

纳丹于1999年出任新加坡第二任民选总统。2011年8月总统选举成绩揭晓,陈庆炎仅以0.34%(7269票)微差的优势领先陈清木和另外两位候选人,当选为第三任新加坡民选总统。

Ⅱ 新加坡是如何发展历程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梵文意为狮子城,又因国土小如星斗,故称星洲、星岛。新加坡国土总面积618平方千米,人口约有270万,其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高这4369人。是世界上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1965年独立后,立足本国实际,因地制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究其发展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充分发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这个有利因素,成为世界上利用地理位置发展经济的典型国家。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领土由新加坡岛和附近54个小岛组成,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称“东方十字路口”。北面与马来半岛隔着宽仅1.2千米的柔佛海峡,西边有长堤相连,交通便利;在南面隔着新加坡海峡同印度尼西亚相望,海峡长105千米,宽1.7千米,扼守着马六甲海峡入口处的航行要道。 二、利用地理位置发展经济 新加坡地狭人稠,资源贫乏,依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发展经济,成为东南亚的经济中心,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国际航运、航空和贸易中心 新加坡港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和水文条件十分理想,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达1亿吨以上,居世界前列,国际航空客运周转量仅次于美、英、法、日居世界第5位。新加坡以此为基础,从邻国大量进口各类初级产品,汇总、分级、包装后再行出口,形成了以转口贸易和航运业为主体的独特经济类型。 2、工业和技术服务中心 新加坡四面环海,以炼油和造船为核心的工业部门具有世界意义。全国建有五大炼油厂,年加工能力达4290万吨,成品油出口额仅次于荷兰居世界第二位。造船业为传统的优势部门,不仅能修造繁多的各项船舶,还是世界上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工业以制造业为中心转向技木密集型部门,大力发展电子工业,电视传真设备、按钮式电话、光纤光缆、电脑化列车控制系统等均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近年来,发展重点又转向新科技园地的建设上,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发展尖端技术,以适应改革工业结构的需求。 3、投资和金融中心 新加坡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方便快速的通讯,政局的稳定,国民素质较高等特点,使外国资本大量投入,推功了新加坡经济的腾飞。同时,各国银行云集新加坡,银行总数仅次于伦敦、纽约和香港,成为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 4、国际旅游和会议中心 就自然和历史文化条件而言,新加坡并不具备发展旅游业的突出优势,但利用其适中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美化城市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简化出入境手续,开展各种旅游“外交”活功,从而吸引大量外国游客旅游及大批国际会议在新加坡召开。目前,旅游业已成为新加坡外汇的重要来源之一。 总之,新加坡利用本国特殊的地理条件,扬长避短,引进和运用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使生产力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成功的经济发展道路。这一成功道路不仅为类似新加坡这样的岛国提供了发展模式,同时也为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当然,由于新加坡在许多方面对外国依赖较深,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Ⅲ 新加坡的历史

新加坡全称为新加坡共和国(英语:Republic of
Singapore),旧称新嘉坡、星洲或星岛,别称为狮回城,是东南亚答的一个岛国,政治体制实行议会制共和制,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为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国土除新加坡岛之外,还包括周围数岛。
14世纪,新加坡属于拜里米苏拉建立的马六甲苏丹王朝;19世纪初被英国占为殖民地;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被侵略的日军占领;1965年,新加坡正式独立。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促进种族和谐是政府治国的核心政策,新加坡以稳定的政局、廉洁高效的政府而著称,是全球最国际化的国家之一。

Ⅳ 新加坡的独立建国历程

新加坡的独立建国历程

记载新加坡早期历史的文字寥寥可数,称谓也不一而足。公元三世纪,中国人称新加坡为蒲罗中,意为“半岛末端的岛屿”。

1320年,元朝派人到一个叫“龙牙门”的地方寻找大象,这或许指的是岌巴海港。1330年前后,一名叫汪大渊的中国人到来,称这个居留地为 Pancur (意为龙头),并说已经有中国人在此居住。最早把新加坡叫做淡马锡(或海城)的称谓出现于1365年的《爪哇史颂》。

到公元14世纪末,梵文名称“新加坡拉”(狮城)才成为通用的名字。 就在那时候,新加坡卷入暹罗(现在的泰国)和爪哇满者伯夷王国争夺马来半岛控制权等战争。后来,新加坡一直是马六甲王国的重要部分。

现代新加坡之建立

英国人为了要在本区域找一个贸易港口。因此,在新加坡1819年1月29日,史丹福莱佛士在考察过附近其他岛屿后登陆新加坡。过后,他与柔佛的胡申苏丹和天猛公签订正式条约,统治新加坡。1824年,两项新条约使新加坡正式成为英国属土。

海峡殖民地

新加坡连同马来半岛的两个英国殖民地--马六甲和槟城,于1826年成为海峡殖民地,受英属印度的管辖。到了1832年,新加坡成为这三个地方的行政中心。 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本飞机轰炸这个在睡梦中的城市。1942年2月5日,新加坡被日军占领,改名昭南岛,沦陷了三年半。

迈向自治

1945年9月,英军重返新加坡。1946年3月军事管制结束后,海峡殖民地就解散。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为英国直属殖民地。战后的新加坡,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拥有发言权。在1948年3月20日,新加坡举行了第一次选举。

1953年底,新加坡修改宪法,享有较大的自治权。 1955年,新加坡举行选举,马绍尔成为新加坡第一位首席部长,由他所领导的劳工阵线,同巫统和马华工会组成联合政府。

由于争取完全自治谈判破裂,马绍尔于1956年6月6日辞职。1957年3月,林有福率领的谈判代表团在伦敦谈判中对新加坡新宪法的主要条文达致协议。

新加坡于1959年自治,同年5月举行第一次大选。人民行动党在51个立法议院议席中赢得43席。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职,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总理。

成立马来西亚的建议

1961年5月27日,马来亚联合邦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建议:马来亚联合邦、新加坡、砂劳越、北婆罗州与文莱合并,使彼此在政治与经济合作方面更为密切。1963年9月16日,新加坡、马来亚联合邦、砂劳越和北婆罗州(现在的沙巴)成立马来西亚,文莱选择不加入。

独立

合并被证实是短暂的。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成为一个有主权、民主和独立的国家。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成为共和国,尤索夫伊萨出任首任总统。

1990年11月28日,吴作栋接替从1959年开始执政的李光耀,成为新加坡第二位总理。1993年8月28日,新加坡举行第一次民选总统选举,王鼎昌出任第一任民选总统。纳丹于1999年9月1日,出任新加坡第二任民选总统。

(4)新加坡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新加坡的自然环境

位置境域

新加坡位于北纬1°18′,东经103°51′,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北隔狭窄的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紧邻,并在北部和西部边境建有新柔长堤和第二通道相通。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的民丹岛和巴淡岛都有轮渡联系。

新加坡的土地面积是719.1平方公里[11],海岸线总长200余公里,全国由新加坡岛、圣约翰岛、龟屿、圣淘沙、姐妹岛、炯岛等六十余岛屿组成,最大的三个外岛为裕廊岛、德光岛和乌敏岛。

由于填海工程形成新的陆域,将增添额外100平方公里的土地。新加坡的标准时间为UTC+8,较其地理位置时间快1小时。

地形地貌

新加坡地势起伏和缓,其西部和中部地区由丘陵地构成,大多数被树林覆盖,东部以及沿海地带都是平原,地理最高点为武吉知马,高163米。

气候特征

新加坡地处热带,长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为赤道多雨气候,气温年温差和日温差小。平均温度在23至34℃之间,年均降雨量在2,400毫米左右,湿度介于65%到90%之间。

11月至次年1至3月左右为雨季,受较潮湿的东北季候风影响天气不稳定,通常在下午会有雷阵雨,平均低温徘徊在摄氏24至25℃。6月到9月则吹西南风最为干燥。在季候风交替月,那就是4月到5月,以及10月到11月,地面的风弱多变阳光酷热,岛内的最高温度可以达到35℃。

水系分布

新加坡河流由于地形所限,都颇为短小,全岛共有32条主要河流,河流有克兰芝河、榜鹅河、实龙岗河等,最长的河道则是加冷河。大部分的河流都改造成蓄水池为居民提供饮用水源。

Ⅳ 新加坡历史沿革大概是怎么样的

早期历史
公元3世纪,马来人将新加坡的主岛命名为蒲罗中,取意马来半岛末端的岛屿。後来,新加坡又被赋予海峡之邦的别誉,因而先有早期的华人移民以Selat (海峡)为本源,呼其作石叻。1330年,中国元代航海家汪大渊首次来到新加坡,并在所著《岛夷志略》一书中将之称为单马锡,并留下了“近年速古台王朝曾派七十多艘兵船攻打单马锡,一月不下”的记录。1365年的《爪哇史颂》把新加坡叫做Tamusik,而绘制於1430年(明代宣德五年)的《郑和航海图》则称新加坡为淡马锡(海城)。一直到14世纪末,梵文名字Singapura(狮城)才首次出现。

英属时期
1819-1942
18世纪中叶,英国正在扩张其在印度的版图以及与中国的贸易。他们急需找到一个能够让其船只停泊、维修的港口,以在与荷兰人的贸易竞争中取得优势。1818年末,总督斯坦福·莱佛士爵士在马来半岛的南端建立一个新的贸易港。1819年1月29日,莱佛士登陆新加坡本岛,发觉此地拥有发展成为港口的优越条件,新加坡南部的水域宽敞很少风暴影响,附近的溪间也有充裕的水源提供饮用水。
最初新加坡隶属于英属印度殖民当局管辖。到了1820年,新加坡开始为大英帝国产生利润。1824年,新加坡的殖民地地位进一步得到确立,2个新的条约正式签署,并于1826年成为海峡殖民地。1832年,新加坡成为海峡殖民地政府的所在地。1867年4月1日,正式成为英国的直辖殖民地,由位于伦敦的殖民地办公室直接管辖。20世纪初的新加坡从沼泽遍布的荒地,跃升成为第7大港口,她也成为英帝国极为重要的据点之一。

日据时期
1942-1945
日本空军突然袭击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由此打响。日本的目标是要通过攻占东南亚来取得当地的天然资源,另外作为英国在东南亚的政治经济中心,日本势必拿下新加坡才能彻底把英国人赶出东南亚。
新加坡华侨人口密集,这里是南洋华侨抗日运动中心,陈嘉庚领导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仅抗日义捐一项,便发动东南亚八百万华侨,为中国筹集了约合4亿余元国币的巨额外汇。此时落入虎口的新加坡华侨由于先前曾大力援助中国抗日,又组织义勇军进行过英勇的抵抗,因而遭到日本的忌恨和疯狂报复,星洲沦陷以后,日军对新加坡华裔展开大规模的屠杀行动(新加坡大屠杀)以泄心头之恨。
珍珠港事件隔天,日军在马来亚北部的哥打峇鲁登陆,战争开始仅55天,日军就占领了整个马来亚。1942年2月15日(春节),白思华中将向日本陆军的山下奉文将军投降后,日本将新加坡改名为“昭南岛”,行政上称作“昭南特别市”。同年2月18日至25日,为报复星华义勇军和先前支持中国抗日的新加坡华人,日军开展了以“大检证”为名的肃清行动。日军当局在多个地方设立「甄别中心」,他们的计划是甄别所有介於18至50岁的华裔男性,将所有的「反日分子」铲除,最后日军抓走约二万多人,当中绝大多数被带到郊区或偏远的海边予以集体枪杀,剩下则被送到泰国做苦工。日军还勒索南洋华侨,要华侨交出五千万元俸纳金,山下奉文当时给的理由是:“华侨支持重庆政府抗日,这笔俸纳金,是你们向日军赎罪的买命钱。”
由于资源严重缺乏,致使许多民众不得不在自家花园里种植各种农作物来果腹。经历了3年半的苦难,随着日本的投降,新加坡人民无不高兴,最终1945年9月12日,在政府大厦举行了受降仪式。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占领3年半的期间,至少有5到10万名新加坡华人惨遭杀害。为了安抚冤死的亡灵,新加坡和平纪念碑于1967年2月15日落成矗立在美芝路,纪念碑四面都有不同文字的铭文,中文部分这样写道:“一九四二年二月十五日至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八日,日军占领新嘉坡,我平民无辜被杀者,其数不可胜计。越二十余年始得收敛遗骨,重葬于此,并树丰碑永志悲痛。”
此后,新加坡每年都要在纪念碑旁举行悼念和祭祀活动,以缅怀在二战惨遭杀害的平民百姓。 对新加坡日治时期的历史有兴趣的话,请搜索新加坡电视剧《和平的代价》视频。这部连续剧真实的反映出当年的境况,岁月无声,人间有情,历史决不容忘怀 ,陈嘉庚和林谋盛烈士等历史人物和新加坡先辈的抗战经历和苦难使新加坡后人深为感动。

迈向自治与合并
1945-1963
1945年9月,英军回到新加坡,1946年3月,军管结束,海峡殖民地也正式解散。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为直辖殖民地。战后的新加坡已经与战前大不相同,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有更大的发言权。总督的权力被分散,一个由官方人士及被任命的非官方人士组成的顾问组成立。该体系于1947年7月变为两个分开的行政及立法会议。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地位。1961年5月27日,马来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马来亚、文莱、沙捞越和北婆罗洲(沙巴)联合起来组成联邦。对此,李光耀决定举行全民投票,最后71%的人投赞成票。在1963年,新加坡连同当时的马来亚联合邦、砂拉越以及沙巴共组成立马来西亚联邦脱离英国的统治。

新马合并
1963-1965
合并后,新加坡开始和中央政府发生矛盾,对治国方针也有不同的看法。新马政府第一次发生公开的矛盾是在1963年12月21日。总理李光耀批评马来西亚的年度预算案没有给予提升社会状况足够的预算。新加坡的商人也开始投诉中央政府歧视他们,没有给他们和其他州属一样的利益,反而对他们实行固打制。双边经济的矛盾在1964年12月,中央政府要求新加坡将上缴中央的税收从40%增加到60%后升温。当时马来西亚财政部长陈修信说这是因为印尼的对抗活动而导致军备预算案增加。同月,中央政府宣布将关闭新加坡的中国银行的分行,原因是中国银行在资助马来亚共产党的武装活动。
两地在政治上也有冲突,1963年,由巫统、马华和国大党组成的联盟党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参加了新加坡州选举。然而,联盟党不仅未添一席,原有的三个选区也被人民行动党夺取。1964年9月,由于印尼特务的挑拨离间,新加坡又发生了种族暴乱。印尼特务将一名马来族三轮车夫谋害后逃走,马来人认为是华人干的,所以展开报复行动,结果双方死伤惨重。 “马来人至上”的观念逐渐走向了舞台的中心。非马来人的政党都公开表示反对“种族主义” 的信条。1965年5月,新加坡行动党和其他主要的反对党主张以“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的民族平等方式来取代“土著优先”的保护土著政策。行动党与巫统的政治较量更在1964年7月及9月两次引发新加坡种族骚乱。最后,首相东姑阿都拉曼以避免局势恶化为由,在1965年8月7日要求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于是,8月9日,以巫统为首的执政联盟在国会紧急通过修宪,国会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将新加坡驱逐出联邦,小岛无奈被迫独立。

新加坡共和国
1965至今
在独立建国后,新加坡寻求国际承认,于1965年9月21日加入联合国。同年10月新加坡加入英联邦。1967年8月8日新加坡也协立亚细安(东盟)。作为一个蕞尔小国,世界对于新加坡是否能继续存在表示疑问,除了主权纠纷,其它重要的问题包括住宅短缺,缺乏土地与天然资源。失业率当时高达12%。
为了求存求活,新加坡开始一连串的措施,发展工业及经济。于1961年设立的经济发展局致力于实行国家经济发展方针,重视制造业,裕廊工业区正式成立,并在加冷、大巴窑等地建立轻工业基地。为了吸引外资,政府决定给予外国企业优惠。同年,经济发展局重组,裕廊镇管理局以及新加坡发展银行也在该年成立。
工业化之迅速使得新加坡的制造业在十年内成为世界主要电子产品出口国。虽然新加坡的国内政治上的自由空间逐渐被压制,经济上却取得高速发展,很快成为东南亚重要的金融和转口贸易中心,成为当时的“亚洲四小龙”之一。与此同时,新加坡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问题都得到解决。

Ⅵ 新加坡的历史背景

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的年 轻国家,她的移民人口由来自亚太盆地各个地区的人内种组成 - 华人、印容度人、马来人和其他许多地区的移民。 他们的背景各异,为新加坡带来了丰富的文化, 也带来了某种潜在的差异。

我国华族社群的先辈来自中国不同的地区, 属于多种不同的籍贯,使用不同的方言。马来和印度社群的方言问题不大,他们各自拥有共同语言可以互相沟通。占新加坡全国人口70%而成为主要民族的华人, 需要有一种共同的语言,将不同籍贯的华人团结在一起,这种语言就是话语。

“对华族社群来说,我们的目标应该是一个民族,使用 同一种基本语言,拥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和共同的历史,并且对未来有着共同的命运。只有这样,华族社群才能紧紧团结在一起。只要它能包容并谅解其他社群的传 统,用英语与他们交流,并与他们一起为共同的未来奋斗,新加坡就能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国家。”

Ⅶ 新加坡历史

记载新加坡早期历史的文字寥寥可数,称谓也不一而足。公元三世纪,中国人称新加坡为蒲罗中,意为“半岛末端的岛屿”。1320年,元朝派人到一个叫“龙牙门”的地方寻找大象,这或许指的是岌巴海港。1330年前后,一名叫汪大渊的中国人到来,称这个居留地为 Pancur (意为龙头),并说已经有中国人在此居住。最早把新加坡叫做淡马锡(或海城)的称谓出现于1365年的《爪哇史颂》。到公元14世纪末,梵文名称“新加坡拉”(狮城)才成为通用的名字。 就在那时候,新加坡卷入暹罗(现在的泰国)和爪哇满者伯夷王国争夺马来半岛控制权等战争。后来,新加坡一直是马六甲王国的重要部分。 现代新加坡之建立 英国人为了要在本区域找一个贸易港口。因此,在新加坡1819年1月29日,史丹福莱佛士在考察过附近其他岛屿后登陆新加坡。过后,他与柔佛的胡申苏丹和天猛公签订正式条约,统治新加坡。1824年,两项新条约使新加坡正式成为英国属土。 海峡殖民地 新加坡连同马来半岛的两个英国殖民地--马六甲和槟城,于1826年成为海峡殖民地,受英属印度的管辖。到了1832年,新加坡成为这三个地方的行政中心。 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本飞机轰炸这个在睡梦中的城市。1942年2月5日,新加坡被日军占领,改名昭南岛,沦陷了三年半。 迈向自治 1945年9月,英军重返新加坡。1946年3月军事管制结束后,海峡殖民地就解散。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为英国直属殖民地。 战后的新加坡,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拥有发言权。在1948年3月20日,新加坡举行了第一次选举。 1953年底,新加坡修改宪法,享有较大的自治权。 1955年,新加坡举行选举,马绍尔成为新加坡第一位首席部长,由他所领导的劳工阵线,同巫统和马华工会组成联合政府。由于争取完全自治谈判破裂,马绍尔于1956年6月6日辞职。1957年3月,林有福率领的谈判代表团在伦敦谈判中对新加坡新宪法的主要条文达致协议。 新加坡于1959年自治,同年5月举行第一次大选。人民行动党在51个立法议院议席中赢得43席。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职,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总理。 成立马来西亚的建议 1961年5月27日,马来亚联合邦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建议:马来亚联合邦、新加坡、砂劳越、北婆罗州与文莱合并,使彼此在政治与经济合作方面更为密切。1963年9月16日,新加坡、马来亚联合邦、砂劳越和北婆罗州(现在的沙巴)成立马来西亚,文莱选择不加入。 独立 合并被证实是短暂的。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成为一个有主权、民主和独立的国家。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成为共和国,尤索夫伊萨出任首任总统。 1990年11月28日,吴作栋接替从1959年开始执政的李光耀,成为新加坡第二位总理。1993年8月28日,新加坡举行第一次民选总统选举,王鼎昌出任第一任民选总统。纳丹于1999年9月1日,出任新加坡第二任民选总统。

Ⅷ 新加坡历史

历史

新加坡抄独立后,政府对外采取睦邻政策,改善同邻国的关系,加强区域合作。
1967年参加东南亚国家联盟、努力开拓海外市场。
1976年中国与新加坡的关系不断发展,两国领导人多次互访。
1981年两国互设商务代办处。对内则继续执行缓和社会矛盾的政策,发展教育并建立国防。
1967年开始实行国民服役制。在经济上,大力吸引外资,执行第二个经济发展计划(1966~1970)和十年经济发展计划(1971~1980),开辟工业区,积极发展炼油、修造船业和电子、机械、纺织等工业。同时,根据自己的特点,努力发展金融业、航运、旅游业和建筑业,建立 8个卫星镇和对城市进行大规模重建,使70%以上的居民都住进政府修建的廉价公寓里。
这些政策不但使新加坡稳定下来,且在经济和教育上获得很大的发展。70年代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8.9%。现在,新加坡已从独立时世界第4大商港跃为世界第2大商港,世界第3炼油中心,第4金融中心和世界电子工业中心,已步入新兴工业化国家行列。

Ⅸ 新加坡的历史文化

新加坡这个名称是由“新加普拉”(Singapura)意谓“狮子城”衍生而来,相传是一位苏门答腊王子在第一次踏入新加坡岛游历时,看到一只如老虎模样的野兽,描述为“行动敏捷而美丽,艳红的身躯,漆黑的头”;王子显然非动物学家,因为他所见的野兽可能就是头狮子。但由于他一言九鼎,富有想力的词藻,这个13世纪时的名称便一直延用至今。
一世纪之后,“新加普拉”成为兵家互争的战场。战争的结果并无明显的赢家,新加坡却成为最大的受害者,战后新加坡被各方所遗弃,房屋全毁而沦为丛林,从此沉寂隐没直至公元17世纪。

新加坡的再度被发现是在公元1811年,一百名马来人在其首领田缅刚的带领下,在此地落户;八年后,英国的史丹福莱佛士爵士在新加坡河岸登陆,他认为纵使当地海盗猖獗,新加坡仍是一个最理想的英国海外贸易据点。

莱佛士将新加坡建设成为自由港的理想逐步实现,其后的110年间,新加坡蓬勃发展,许多辛勤工作以追求个人幸福的移民,更视新加坡为理想中的亚洲天堂;之后,战争爆发,日本入侵新加坡,梦想幻灭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新加坡的命运,新加坡人决定脱离英国寻求独立。

公元1959年,新加坡人的愿望顺利达成,继而推举剑桥大学毕业的律师李光耀出任第一任总理。

公元1963年,新加坡和马来亚、北婆罗州(今沙巴)和沙劳越组成马来西亚联邦;此联邦由马来亚总理东姑拉曼提议筹组,只维持了两年的时间;公元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联邦,正式成为独立共和国-新加坡共和国。

二十多年来,新加坡政府致力于将新加坡建设为亚洲的观光、商务和金融中心,因此在教育和技术训练课程、投资策略、航天科技和环境政策的发展,均不遗余力。

早期离乡背井到新加坡再创家园的移民者将各自的传统文化带入新加坡,各种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不仅创造了新加坡今日多民族的和谐社会,也留下了丰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

中华文化精髓深深影响着新加坡独特的生活型态。如欢欣多彩的华人农历新年,或慎终追远的清明节,而最富饶的遗传还有传统艺术,如精致细腻的景泰蓝磁器和高雅脱俗的书法等,当然风行于华人文化的风水之说,也可反映在新加坡的多项建筑设计里。

马来人,以自身丰富的文化遗产,使新加坡更为多彩多姿。马来人受到早期阿拉伯商旅的影响,改信伊斯兰教,最为人称道的民族特性是坚强的团结民族性、乐于助人的心胸和对宗教信仰与传统的坚定不移。

印度人,在许多方面,被冠以「新加坡建设者」的美誉。新加坡草创初期,印度人扮演着契约劳工的角色,参与各项建设工程,例如沼泽疏浚和道路建筑等;他们更参与许多新加坡著名公共建筑物的兴建,其中包括圣安德烈大教堂;除劳工外,学有专精的人士接踵而至,其中不乏具有教育、农业和商业等素养的专业人才,一如华裔和马来裔民族,印度族裔也在饮食、艺术、宗教方面尽力保留其特色,更突显新加坡文化的多元性特质。

除上述三大民族外,新加坡人口另有约1.4%的其它少数民族,包括欧亚通婚的后代,例如来自马来西亚麻六甲的葡萄牙裔后代和来自印度的戈亚族。

此外尚有少数阿拉伯、亚美尼亚人和犹太人后裔。这些民族在新加坡历史中,曾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地位,例如举世闻名的莱佛士酒店是由亚美尼亚裔的沙克士兄弟出资兴建;新加坡的国花─卓锦万黛兰,是为纪念一个受人敬仰的亚美尼亚裔家族的女儿而命名;座落于禧街的亚美尼亚教堂,兴建于公元1835年,至今仍保存完好。

犹太人在1830年来到新加坡,并且在法律、医学、商业和教育领域有杰出的表现;阿拉伯人则以商旅身份出现于新加坡历史,人数并由1834年的66人,成长至1947年的二千人,著名的阿拉伯裔家族有阿沙可夫、阿裕尼与阿卡夫家族,欧洲族裔包括新加坡殖民时期开拓先驱的后裔和近代视新加坡为祖国的开创者。新加坡名副其实是外国专业人才荟萃的理想家园。

Ⅹ 求新加坡城市发展历史

住屋政策
六十年代初,大多数新加坡人居住在卫生条件恶劣,人口过于密集的住屋环境,而且没能力购买自已的屋子。在
新加坡各式楼房(10张)这种情况下,新加坡政府于1964年宣布实施“居者有其屋”计划,现在超过80%的国人居住在建屋发展局承建的房子里。 新加坡的组屋大都分布在各区(镇)中心地铁站周围,充分利用所在地区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组屋建设严格按居住小区规划进行设计、兴建,在各居住小区内设有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居民的一般日常生活问题都可在小区内得到解决。 这几年下来政府组屋的价格居高不下,有些新加坡人负担不起昂贵的房价,因此高房价也是左右2011年大选选情的因素之一。
关于建屋局的规定
建屋发展局规例只让新加坡公民购买新组屋,第一次购买新房子的公民也可以享有房屋津贴,一个核心家庭只能拥有一套政府组屋。永久居民和单身人士只可以在二手转卖市场上购入组屋。组屋是新加坡人共有的资产,为了有效遏止炒楼,屋主在购买组屋以后,一般必须住满5-10年才可以转卖,组屋使用期限为99年。 组屋种类
一房式 客厅、饭厅和卧室为一体的组屋,面积23-33㎡,俗称「一房半厅」 (如:振瑞路)
二房式 一个客厅、一间卧室,面积37-45㎡,现在只有少数地方还有这类组屋(如:加冷、黄埔、大巴窑)
三房式 一个客厅、两间卧室,面积54-70㎡
四房式 一个客厅、三间卧室,面积75-95㎡
五房式 一个客厅、一个饭厅、三间卧室,面积95-125㎡
六房式 一个客厅、一个饭厅、四间卧室,面积130-150㎡,1990年代修建的也叫「公寓式」
双层公寓式 双层组屋单位,下层为客厅、饭厅、厨房和储藏室、上层为卧室,面积160-190㎡

私人与有地楼房
组屋之外最多人居住的是私人公寓,属于私人性质的住宅楼房,价格一般是政府组屋的四、五倍以上。此外还有少部分的排屋(即联体别墅)或独栋别墅,因为价格昂贵并不太多人选择
公元3世纪,马来人将新加坡的主岛命名为蒲罗中(Pulau Ujong),取意马来半岛末端的岛屿。後来,新加坡又被赋予海峡之邦的别誉,因而先有早期的华人移民以Selat (海峡)为本源,呼其作石叻。1330年,中国元代航海家汪大渊首次来到新加坡,并在所著《岛夷志略》一书中将之称为单马锡,并留下了“近年速古台王朝曾派七十多艘兵船攻打单马锡,一月不下”的记录。1365年的《爪哇史颂》把新加坡叫做Tamusik,而绘制於1430年(明代宣德五年)的《郑和航海图》则称新加坡为淡马锡(海城)。一直到14世纪末,梵文名字Singapura(狮城)才首次出现。

阅读全文

与新加坡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