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扑克牌的历史资料
十二世纪时,马可·波罗把这种纸牌游戏带到了欧洲,立刻引起了西方人的极大兴趣。一开始,它只是贵族们的奢侈品,但是因为它造价低廉、玩法多样,又容易学,很快就在民间流行开来。
法国人将四种花色理解为矛、方形、丁香叶和红心;
德国人把四种花色理解为树叶、铃铛、橡树果和红心;
意大利人将四种花色理解为宝剑、硬币、拐杖和酒杯;
瑞士人将四种花色理解为橡树果、铃铛、花朵和盾牌;
英国人则将四种花色理解为铲子、钻石、三叶草和红心。
为什么要以这四种图案作为扑克牌的花色,历来说法很多。比较集中的说法有以下两种:
一说是这四种花色代表当时社会的四种主要行业,其中黑桃代表长矛,象征军人;梅花代表三叶花,象征农业;方块代表工匠使用的砖瓦;红桃代表红心,象征牧师。
另一说是这四种花色来源于欧洲古代占卜所用器物的图样,其中黑桃代表橄榄叶,象征和平;梅花为三叶草,意味着幸运;方块呈钻石形状,象征财富;而红桃为红心型,象征智慧和爱情。
扑克牌的54张模式解释起来也非常奇妙:
大王代表太阳、小王代表月亮,其余52张牌代表一年中的52个星期;
红桃、方块、梅花、黑桃四种花色分别象征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每种花色有13张牌,表示每个季节有13个星期。
如果把J、Q、K当作11、12、13点,大王、小王为半点,一副扑克牌的总点数恰好是365点。而闰年把大、小王各算为1点,共366点。
专家普遍认为,以上解释并非巧合,因为扑克牌的设计和发明与星相、占卜以及天文、历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曾有传说认为,亨利八世是四张K的图案的模型;现存最古老的英国扑克牌的四张K的人像图案上,都有与亨利八世一样的卷曲的向两边分开的小胡须和络腮胡子。又传说四张Q上的人像图案的模型,很可能是约克王朝的伊丽莎白王后,即亨利七世的王后。法国扑克牌的制造一直是沿着各个厂商自己的路线发展的,到了1813年政府颁布了一个官方批准的设计,对于每一张人头牌都给予名称,直到今天还有很多扑克牌沿用这种名称:
黑桃 红桃 方块 梅花
K 大卫 查理 凯撒 亚历山大
Q 帕拉斯 朱迪思 雷切尔 阿金尼
J 霍吉尔 拉海尔 赫克托 兰斯洛待
黑桃K
大卫(David,1005 BC to 965 BC),公元前10世纪以色列王国的首任正式君主,是神所选定的君主。大卫是一位伟大的君主、战士、音乐家和诗人。
大卫是公元前10世纪的以色列国王所罗门的父亲大卫,他善用竖琴演奏,并在《圣经》上写了许多赞美诗,所以黑桃K画面上经常有竖琴图样。
黑桃Q
雅典娜(Athena)是希腊神话中的女战神也是智慧女神,雅典城是以她命名的,而且是她专有的城市。她是四张皇后牌中唯一一位手持武器的王后。
黑桃J
霍吉尔是查理一世(红桃K)的侍从。
霍吉尔(Ogier)也译作霍克拉,丹麦人霍吉尔是一个虚构的丹麦英雄,典出于古代法国诗歌。
红桃K
查理大帝(Charlemagne,742 or 747 to 814)(也译作查理曼大帝),查理曼帝国君主,他征服了西欧与中欧大部分土地,具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威,并完成了教权与王权的结盟,下令全国人民信仰基督教,从而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查理重振了西罗马帝国,并掀起了一波中世纪文艺复兴。他是扑克牌中唯一一位不留胡子的国王。
查理一世是四张K中唯一不留胡须的国王。
红桃Q
是朱迪思王后。
红桃J
拉海尔是查理七世的侍从。
拉海尔(La Hire,1390 to 1443)英法百年战争中的法国指挥官,圣女贞德的战友。
方块K
恺撒大帝(Caesar,100 BC to 44 BC),是古罗马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推动了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的转变。他征战数年最终获得了独裁权力,集执政官、独裁官等大权于一身。由于恺撒施政措施触动了元老院贵族的利益,最后在元老院议事厅被反对派刺死。方块K是4张国王牌唯一一张侧面向。
方块Q
莱克尔王后。
方块J
赫克托是查理一世的侍从。
赫克托(Hector)根据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记载,他是特洛伊王子也是特洛伊第一勇士。
梅花K
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356 BC to 323 BC),马其顿王国的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崛起于马其顿,先灭仇敌波斯帝国,随后陆续征服许多西方文明城邦。邻地西起埃及,东达印度的西北边陲,建立了名震一时的古希腊帝国。
亚力山大的衣服上总是佩戴着配有十字架的珠宝。
梅花Q
阿金尼(Argine)一词是由女王(Regina)一词经过字母移位而得出的,她手持玫瑰花,表示英国以红色玫瑰花为标志的兰开斯特王朝和以白色玫瑰花为标志的约克王朝经过玫瑰战争后终于和解,将双方的蔷薇花结在一齐。
梅花J
兰斯洛特是亚瑟王故事中的骑士。
兰斯洛特(Lancelot)英格兰传说中的人物,是亚瑟王圆桌骑士团中的一员。
扑克中的J(JACK)原来用KNAVE(恶棍)一词,这个词直到20世纪40年代在英国和欧洲大陆还相当流行,到现在已基本废弃不用,但在欧洲如瑞典等部分国家,还在使用这个词。用JACK代替KNAVE一词之所以能很快得到公众接受的原因之一,是在记录或报告牌例时,或者在使用缩写时,或者在叙述打牌过程时,可以方便地使用JACK一词的第一个字母J,而过去在用KNAVE这个词时,就必须使用Kn,如果只用K就会引起混乱。
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扑克也随着洋人进入中国。当时进口的扑克主要是来自于美国和日本,日本扑克因价格便宜而畅销。1931年,全国掀起抵制日货运动,提倡国货,发展实业,上海人黄金生创办了翠华卡片厂,试制出中国第一批扑克,红狮牌扑克。
2. 麻将的历史
麻将起源于中国,原属皇家和王公贵胄的游戏,其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以前。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麻将逐步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到清朝中叶基本定型。
相传明朝名为万饼条的人在“叶子格戏”的基础上创造麻将,以自己名字“万、饼、条”作为三种基础花色。另一方面, 有人说麻将本是江苏太仓“护粮牌”。例如:“筒”图案就是火药枪。
有关资料记载,在江苏太仓县曾有皇家的大粮仓,常年囤积稻谷,以供“南粮北调”。粮多自然雀患频生,每年因雀患而损失了不少粮食。管理粮仓的官吏为了奖励捕雀护粮者,便以竹制的筹牌记捕雀数目,凭此发放酬金,这就是太仓的“护粮牌”。这种筹牌上刻著各种符号和数字,既可观赏,又可游戏,也可作兑取奖金的凭证。这种护粮牌,其玩法、符号和称谓术语无不与捕雀有关。
例如,“筒”的图案就是火药枪的横截面,“筒”即是枪筒,几筒则表示几支火药枪。“索”即“束”,是用细束绳串起来的雀鸟,所以“一索”的图案以鸟代表,几索就是几束鸟,奖金则是按鸟的多少计算的。“万”即是赏钱的单位,几万就是赏钱的数目。
此外“东南西北”为风向,故称“风”,火药枪射鸟应考虑风向。“中、白、发”:“中”即射中之意,故为红色;“白”即白板,放空炮;“发”即发放赏金,领赏发财。
麻将玩法的术语也与捕雀护粮有关。如“碰”即“彭”的枪声。又如成牌叫“糊”,“糊”“鹘”谐音,“鹘”是一种捕雀的鹰。除此还有“吃”、“杠”等术语也与捕鸟有关。那麽为何又叫“麻将”呢?在太仓地方方言叫“麻雀”为“麻将”,打麻雀自然也就叫成打麻将了。
【由来】
麻将牌(又称麻雀牌)是由明末盛行的马吊牌、纸牌发展、演变而来的。而马吊牌、纸牌等娱乐游戏,又都与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娱乐游戏——博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血缘”关系。现在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戏娱,无不是在博戏的基础上发展、派生、演变而来的。
古博戏始于何时,准确年代很难说清。据《史记》和其他有关文字的记载,博戏的产生至少在殷纣王之前。
我国最早的博戏叫“六博”,有六支箸和12个棋子,箸是一种长形的竹制品,相当于今天打麻将牌时所玫镊蛔印?
据《颜氏家训·杂艺》所载,可知博戏又分大博、小博。大博的行棋之法已不可考。小博的玩法在《古博经》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其方法是:两人相对坐,棋盘为12道,两头当中为水。把长方形的黑白各六个棋子放在棋盘上。又用鱼两枚,置于水中。比赛双方轮流掷琼(即骰子),根据掷采的大小,借以决定棋子前进的步数。棋子到达终点,将棋子竖起来,成为骁棋(或称枭棋)。成为骁的棋,便可入水“牵鱼”获筹。获六筹为胜。未成骁的棋,就称为散棋。骁棋可以攻击对方的棋子,也可以放弃行走的机会而不动,散棋却不可。
【麻将的转变】
汉魏以后,博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博戏中的棋子脱离琼而独立行棋,向象棋方向发展,成为一种游戏。而博戏的琼变为五木,即五个木制的骰子,也独立成为一种博戏用具,称为樗蒲。以掷点分胜负。相传这又为曹植所造的骰子当时用玉制成,后改用骨制。变五木为两骰,立方体,其六面刻点,点数从一到六。所以当时又叫“双六”。
博戏到了唐代,骰子成为一种独立的博具。并且由两个骰子变为六个骰子。据《西墅记》所载,唐明皇与杨贵妃掷骰子戏娱,唐明皇的战况不佳,只有让六个骰子中的两个骰子同时出现“四”才能转败为胜。于是唐明皇一面举骰投掷,一面连呼“重四” 。骰子停定,正好重四。唐明皇大悦,命令高力士将骰子的四点涂为红色,因此直到今天,骰子的幺、四两面为红色,其余四面都是黑色。
自唐代后,用六个骰子合成各种名目以决胜负的戏娱方法,在当时称为骰子格。在骰子格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最完善的戏娱用具是宋徽宗宣和年间产生的骨牌(又叫宣和牌,即现在一些地区仍流行的牌九、牛牌、天九牌)。骨牌用象牙或象骨制成,变骰子的立方体为长方体,变骰子的六面镂点为一面镂点。骨牌有21种花色。每色都是由两个骰子的点数组合而成,因此骨牌中最大为12点,最小为二点。每色有两张或一张,共32张。
唐代中期,与骰子格同时,又有种叫“叶子戏”的游戏出现。关于叶子戏的由来,说法不一。唐《同冒公主传》说,“韦氏诸宗,好为叶子戏。”这是最早的有关叶子戏的文字记载。此外还有几种说法:系叶子青所作;系妇人叶子所作;系唐贺州刺史与艺妓叶茂莲船上戏骰子格。这些说法似乎都牵强附会。其实,当时所称的“叶子戏”,并非一种成形的游戏。只不过是玩骰子格时记录输赢数值的纸片。这可从欧阳修《归田录》中得到证明:
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其后有叶子,如今之手折,凡文字有备检查者以叶子写之。骰子格本备检用,故亦以叶子写之,因以为名尔。
文中所谈的叶子,就是纸片,但这种并非游戏,只是记录数值的纸片,我们却可以把它看成是麻将牌的鼻祖。
【马吊的出现】
到明代天启年间,本来作为游戏的附属品筹码,经过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新的戏娱用具,即马吊牌。
马吊牌是一种纸制的牌,全副牌有40张,分为十万贯、万贯、索子、文钱4种花色。其中,万贯、索子两色是从一至九各一张;十万贯是从20万贯到90万贯,乃至百万贯、千万贯、万万贯各一张;文钱是从一至九,乃至半文(又叫枝花)、没文(又叫空汤)各一张。十万贯、万贯的牌面上画有《水浒》好汉的人像,万万贯自然派给了宋江,意即非大盗不能大富。索子、文钱的牌面上画索、钱图形。
马吊牌由四人打,每人先取八张牌,剩余八张放在桌子中间。四人轮流出牌、取牌,出牌以大击小。打马吊牌有庄家、闲家之分。庄无定主,可轮流坐。因而三个闲家合力攻击庄家,使之下庄。
成吊牌名称的由来,历来说法不一。但根据此牌是从马子演变而来,牌面上所画又都与钱有关:文钱是钱,一贯是一千文钱,索是穿钱的绳子,即钱串;而且古时一千文钱也叫一吊钱,从中似乎可以看到“马”与“吊”的影子。若如此认识,马吊牌的名称的涵义便不言自明,翻译过来,大概是“关于钱的牌”。
【现代麻将的形成】
在明末清初马吊牌盛行的同时,由马吊牌又派生出一种叫“纸牌”(也叫默和牌)的戏娱用具。纸牌也是供四人打,由纸制成的牌长二寸许,宽不到一寸。纸牌开始共有60张,分为文钱、索子、万贯三种花色,其三色都是一至九各两张,另有幺头三色(即麻将牌中的中、发、白)各两张。斗纸牌时,四人各先取十张,以后再依次取牌、打牌。三张连在一起的牌叫一副,有三副另加一对牌者为胜。赢牌的称谓叫“和”(音胡)。一家打出牌,两家乃至三家同时告知,以得牌在先者为胜。这些牌目及玩法就很像今天的麻将牌了。这种牌戏在玩的过程中始终默不作声,所以又叫默和牌。
其后,人们感到纸牌的张数太少,玩起来不能尽兴,于是把两副牌放在一起合成一副来玩,从此纸牌就变成120张。在玩法上,除了三张连在一起的牌可以成为一副以外,三张相同的牌也可以成为一副。也就是说,上手出的牌,下手需要还可以吃、碰。这时牌的组合就有了“坎”(同门三张数字相连)、“碰”(三张相同)、“开杠”(四张相同)。此时的纸牌又叫“碰和牌”。
《红楼梦》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调情遭苦打,冷郎君惧祸走他乡》中,贾母、薛姨妈、王熙凤等斗的就是碰和牌。书中写道:
鸳鸯见贾母的牌已十成,只等一张二饼,便递了暗号与凤姐儿。凤姐正该发牌,便故意躇踌了半晌,笑道:“我这一张牌是在薛姨妈手里扣着呢,我若不发这一张牌,再顶不下来的。”……
二饼就是二文,文字门在马吊中已绘成圆饼状(见明潘之恒《叶子谱》),这里正是一个发出顶牌的例子。
与此同时,骨牌中也出现了一种“碰和”,将21种牌色每种五张合成一副。并且有了开杠、自摸加倍、相公陪打、诈胡受罚等规定。骨牌的这些打法和术语也由纸牌接受、继承下来。
大约到了清末,纸牌增加了东、南、西、北四色风牌(每色四张)。那时人们最常用的桌子是方桌,又叫八仙桌。八仙桌的名称是从就餐时可以坐八个人得来的。用于打牌时总是面向一方,这就限制在一方里不能坐两个人。逐渐地形成了玩牌由四人来玩的习俗,四人各坐一方。人们还从四方得到了启发,在纸牌中增加了东、南、西、北风。
至于三元牌中、发、白的增加,可能是人们对升官发财的向往。中就是中举(中解元、中会元、中状元,称为中三元),发即发财,中了举,做了官,自然也就发财了。白板可能是空白、清白之意。
后来人们发现在玩麻将时常常把牌拿完了,也没有人做成牌,感到扫兴。为弥补这个缺憾,于是又增加了听用。最初的听用只增加两张,逐渐发展增加为更多的张,直到发展为有绘的麻将牌。
但由于纸牌的数量一多,在取、舍、组合牌时十分不便,人们从骨牌中受到启发,渐渐改成骨制,把牌立在桌上,打起来就方便了。正宗的麻将牌从此开始。
至于说麻将牌名称的由来,现在无从考证。可能由发音讹变而来。吴人音“鸟”为diào,马吊牌就成了马鸟牌,麻鸟牌成了麻雀牌,再变成了麻将牌。
麻将牌形成以后,上至朝廷,下至平民,无不喜爱。平民百姓们也从打麻将中得到了乐趣。有一个牌运好的人写了一首诗道:
今日赢钱局,排排对子招。三元(中发白)兼四喜(东南西北),满贯遇全幺。花自杠头发,月从海底捞。散场远避,竹杠怕人敲。
有这样的好牌运,谁能不高兴呢?
由上所述,我们可知麻将牌形成的大致的轨迹。
棋 → 象棋(现行)
古博戏
箸 → 琼 → 骰子 → 骰子格
骨牌(现行)
(叶子戏)
马吊牌(纸牌)→ 默和牌 → 麻将牌(骨制)
3. 麻将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在唐朝贞观年间,长安城有个父母双亡的少年,他家里非常穷,也没有人给他起名字。人们只知道他姓麻,于是都叫他小麻子。小麻子聪明勤劳,他的好胜心极强。
有一天,在长安城的大街上,一位出征的将军得胜回朝时,将军披红挂彩,骑着高头大马缓缓前行,很是得意。
人们在街道两旁观看,全都露出羡慕的眼神。小麻子也在其中,他望着八面威风的大将军,转过身对同伴们说:“我以后也要做个大将军,好好威风一下!”
同伴们听完,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合,纷纷讥讽他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人家是什么样的人物,凭你一个连饭也吃不上的穷小子,还想跟人家比?真是太不自量力了!”
小麻子听后,一言不发,默默地走开了。从那一天起,他起早摸黑地练起武来。同伴们见他当真想当将军,就给他取了个外号叫“麻将”。后来人们叫顺口了,“小麻子”的外号反而给忘了。
不过没多久,麻将就无法练武了,因为他光练武不干活,他连饭都没得吃了。小麻子没办法,因为他饿得没气力耍弄枪棒了,只得先干活挣钱换饭吃。好在他有一手搓麻绳的独门手艺,他的麻绳搓得又快又好,因此请他干活的人很多。
人们一见到麻将便纷纷喊他道:“喂!麻将,今天到我家搓麻绳。”“麻将,明天到我家去搓麻绳。”就这样,麻将今天给东家搓麻绳,明天又给西家搓麻绳。
因为麻将整天搓麻绳,再没什么空闲时间了,他便干脆放弃了练武。麻将到街市上做起了贩卖麻绳的生意,他心中却暗暗发誓:“做不成将军至少也要做个大富翁!”
以后,麻将身上就常常备着一条条长短不等的细麻绳,他赚了一个铜子儿就用细麻绳把铜子儿串起来。麻将每日口里念叨着:“一铜,两铜,三铜……”
等麻将攒够9个铜子儿后,他就用细麻绳挽作一圈,然后他将那条挂着铜子儿的麻绳挂在腰间称为“一条”。当麻将又攒了9条挂着铜子儿的麻绳后,就合在一起称之为“一万”。
麻将还备了4只白板箱子,打算攒满“九万”后,就将那些铜子儿全部装进4个箱子里,然后他就可以带着钱回家养老了。
麻将历经千辛万苦,走遍了岭北江南,他总算攒满了4大箱子的铜子儿。这时,麻将的好友们就劝他说:“你历经了那么多个春夏秋冬,现在已经是两鬓斑白,你这些年为了赚钱,走遍东南西北,饱受了风霜雨雪之苦。现在就不要一心再想发财,也该保重身体,回家享享清福了。”
麻将听了,觉得有理,就决定打道回府了。于是麻将带着钱回到家乡,他用那些钱盖房娶妻,开始过上安稳富足的生活了。没过两年,妻子就给麻将生了个儿子,麻将给儿子起名叫作“红中”。
由于人们羡慕麻将的晚年生活,又佩服他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为了纪念麻将,也为了激励自己,他们便把麻将一生的经历都刻在了小木板上。
人们在小木板上刻了“筒子”、“万子”、“条子”、“东南西北”、“发财”、“白板”、“红中”,又用麻将的名字为其命名为“麻将牌”,并且“麻将牌”很快就在民间流行开来。
后来人们又加上了各种花牌,整副牌共计144张。人们还用四方桌确定东西南北4个方位,然后4个人围坐一团,根据一个季节共有13个星期,所以每人都有13张牌。
当然,这个故事只是个关于麻将的趣话。其实麻将起源于我国,它原来只属于皇家和王公贵族们的游戏,其历史可追溯到上千年以前,只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它才逐步从宫廷流传到民间的。
在麻将界,普遍都认为麻将牌的雏形是明末盛行的马吊牌和纸牌,并通过不断发展和演变,这才形成后来的麻将牌。但是马吊牌和纸牌等娱乐游戏,又都和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博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后来流行的围棋、象棋、麻将牌等博弈游戏,都是在古代博戏的基础上,发展和演变而来的。
古博戏到底开始于什么时候,其准确的年代我们已经很难说清。但是根据《史记》和其他有关文字的记载,博戏的产生至少在商朝以前。
我国最早的博戏叫“六博”,有6支箸和12个棋子,箸是一种长形的竹制品,相当于后来打麻将牌时所用的骰子。
博戏的玩法是:两人相对坐着,棋盘为12道,两头当中为水。人们把长方形的黑白各6个棋子放在棋盘上,又用两条鱼置于水中。比赛双方轮流掷骰子,人们根据掷骰子的大小,决定棋子前进的步数。
当棋子到达终点,人们便将棋子竖起来,成为骁棋。若棋子成为骁棋,便可入水“牵鱼”获得一筹。最后获得6筹的人就是胜者,没有成为“骁”的棋子,就称为“散”棋。“骁”棋可以攻击对方的棋子,也可以放弃行走的机会,“散”棋就不可以。
在汉魏以后,博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博戏中的棋子脱离了骰子,开始独立起来并向象棋的方向发展,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新的游戏。
而博戏中的骰子则变为5个木制的骰子,这种玩法也独立成为一种新的博戏用具,称为“樗蒲”。樗蒲以掷点分胜负。
相传三国时期大枭雄曹操的儿子曹植所造的骰子是用玉制成的,后来又改用骨头制作,将5个骰子改为两个,又规定骰子必须是立方体,骰子的6个面刻上点数,点数从1至6。所以当时人们又称骰子叫作“双六”。
博戏到了唐代时,骰子也成为一种独立的博具,并且由两个骰子变为6个骰子。
据传,唐明皇与杨贵妃曾经掷骰子当作娱乐。那时唐明皇掷骰子的战况不佳,他只有让6个骰子中的两个骰子同时出现点数“四”才能转败为胜。
于是唐明皇一面举着骰子投掷,一面连呼:“重四,重四!。”结果当骰子停定后,正好是两个4点。唐明皇极为高兴,便命令高力士将骰子上的4点和对面的一点都涂为红色,从此以后,骰子的1点和4点就是红色了,而其余四面却都是黑色。
自唐代后,用6个骰子做成的游戏方法,在当时称为“骰子格”。在“骰子格”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游戏用具便是宋徽宗宣和年间所产生的骨牌。
骨牌是用象牙或象骨制成的,人们将骰子的立方体变成长方体,将骰子的六面镂点改成一面镂点。骨牌共有21种花色,每色都是由两个骰子的点数组合而成,因此骨牌中最大点数为12点,最小为两点。每色有两张或一张,总共32张。
唐代中期,早“骰子格”出现后,又有一种叫作“叶子戏”的游戏出现。
关于“叶子戏”的由来,说法不一。古人都传“叶子戏”是妇人用叶子青做成的。
这种说法似乎有些牵强附会。其实,当时所称的“叶子戏”,并非是一种成形的游戏。只不过是人们玩“骰子格”时记录输赢数值的纸片。这个观点从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著的《归田录》中得到证明:
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其后有叶子,如今之手折,凡文字有备检查者以叶子写之。骰子格本备检用,故亦以叶子写之,因以为名尔。
“叶子戏”是一种盛行于我国唐朝的树叶形纸牌游戏。其实“叶子戏”就是纸片,它只是记录数值的纸片,我们却可以把它看成是麻将牌的鼻祖。
在唐代时,又有一种被称作“游祥和”的纸牌游戏,大致跟“叶子戏”大同小异,也被人们认为是麻将的鼻祖。它流传于我国民间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但因为玩的人聚在农村一隅而鲜为人知。
“游祥和”的牌上只有点数,点有红黑两种颜色,每副52张,4个人一组,一人坐庄,各自出牌。但是“游祥和”的打法又与后来的麻将牌很不一样,它的玩法颇为复杂。
“游祥和”这种纸牌大概是唐朝初期才出现在我国民间的,后来它随着黄河流域的达官贵人一起迁移到荆楚吴越等地的,而它的出现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种“游祥和”纸牌游戏是利用点数不同组合,使博技游戏的内容更加丰富,玩法更加多样化。据初步考证,它有可能是现代麻将的雏形。
因为“游祥和”纸牌游戏的不同组合与排列设计体现了中华民族智慧的演绎,同时又为麻将牌的排列和组合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
麻将
4. 麻将牌发展史是怎样的
麻将起源:
麻将起源于中国,原属皇家和王公贵胄的游戏,其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以前。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麻将逐步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到清朝中叶基本定型。
麻将牌(又称麻雀牌)是由明末盛行的马吊牌、纸牌发展、演变而来的。而马吊牌、纸牌等娱乐游戏,又都与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娱乐游戏——博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血缘”关系。现在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戏娱,无不是在博戏的基础上发展、派生、演变而来的。
古博戏始于何时,准确年代很难说清。据《史记》和其他有关文字的记载,博戏的产生至少在殷纣王之前。
我国最早的博戏叫“六博”,有六支箸和12个棋子,箸是一种长形的竹制品,相当于今天打麻将牌时所用的骰子。
据《颜氏家训·杂艺》所载,可知博戏又分大博、小博。大博的行棋之法已不可考。小博的玩法在《古博经》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其方法是:两人相对坐,棋盘为12道,两头当中为水。把长方形的黑白各六个棋子放在棋盘上。又用鱼两枚,置于水中。比赛双方轮流掷琼(即骰子),根据掷采的大小,借以决定棋子前进的步数。棋子到达终点,将棋子竖起来,成为骁棋(或称枭棋)。成为骁的棋,便可入水“牵鱼”获筹。获六筹为胜。未成骁的棋,就称为散棋。骁棋可以攻击对方的棋子,也可以放弃行走的机会而不动,散棋却不可。
麻将的转变:
汉魏以后,博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博戏中的棋子脱离琼而独立行棋,向象棋方向发展,成为一种游戏。而博戏的琼变为五木,即五个木制的骰子,也独立成为一种博戏用具,称为樗蒲。以掷点分胜负。相传这又为曹植所造的骰子当时用玉制成,后改用骨制。变五木为两骰,立方体,其六面刻点,点数从一到六。所以当时又叫“双六”。
博戏到了唐代,骰子成为一种独立的博具。并且由两个骰子变为六个骰子。据《西墅记》所载,唐明皇与杨贵妃掷骰子戏娱,唐明皇的战况不佳,只有让六个骰子中的两个骰子同时出现“四”才能转败为胜。于是唐明皇一面举骰投掷,一面连呼“重四”。骰子停定,正好重四。唐明皇大悦,命令高力士将骰子的四点涂为红色,因此直到今天,骰子的幺、四两面为红色,其余四面都是黑色。
自唐代后,用六个骰子合成各种名目以决胜负的戏娱方法,在当时称为骰子格。在骰子格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最完善的戏娱用具是宋徽宗宣和年间产生的骨牌(又叫宣和牌,即现在一些地区仍流行的牌九、牛牌、天九牌)。骨牌用象牙或象骨制成,变骰子的立方体为长方体,变骰子的六面镂点为一面镂点。骨牌有21种花色。每色都是由两个骰子的点数组合而成,因此骨牌中最大为12点,最小为二点。每色有两张或一张,共32张。
唐代中期,与骰子格同时,又有种叫“叶子戏”的游戏出现。关于叶子戏的由来,说法不一。唐《同冒公主传》说,“韦氏诸宗,好为叶子戏。”这是最早的有关叶子戏的文字记载。此外还有几种说法:系叶子青所作;系妇人叶子所作;系唐贺州刺史与艺妓叶茂莲船上戏骰子格。这些说法似乎都牵强附会。其实,当时所称的“叶子戏”,并非一种成形的游戏。只不过是玩骰子格时记录输赢数值的纸片。这可从欧阳修《归田录》中得到证明:
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其后有叶子,如今之手折,凡文字有备检查者以叶子写之。骰子格本备检用,故亦以叶子写之,因以为名尔。
文中所谈的叶子,就是纸片,但这种并非游戏,只是记录数值的纸片,我们却可以把它看成是麻将牌的鼻祖。
马吊的出现:
到明代天启年间,本来作为游戏的附属品筹码,经过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新的戏娱用具,即马吊牌。
马吊牌是一种纸制的牌,全副牌有40张,分为十万贯、万贯、索子、文钱4种花色。其中,万贯、索子两色是从一至九各一张;十万贯是从20万贯到90万贯,乃至百万贯、千万贯、万万贯各一张;文钱是从一至九,乃至半文(又叫枝花)、没文(又叫空汤)各一张。十万贯、万贯的牌面上画有《水浒》好汉的人像,万万贯自然派给了宋江,意即非大盗不能大富。索子、文钱的牌面上画索、钱图形。
马吊牌由四人打,每人先取八张牌,剩余八张放在桌子中间。四人轮流出牌、取牌,出牌以大击小。打马吊牌有庄家、闲家之分。庄无定主,可轮流坐。因而三个闲家合力攻击庄家,使之下庄。
成吊牌名称的由来,历来说法不一。但根据此牌是从马子演变而来,牌面上所画又都与钱有关:文钱是钱,一贯是一千文钱,索是穿钱的绳子,即钱串;而且古时一千文钱也叫一吊钱,从中似乎可以看到“马”与“吊”的影子。若如此认识,马吊牌的名称的涵义便不言自明,翻译过来,大概是“关于钱的牌”。
现代麻将的形成:
在明末清初马吊牌盛行的同时,由马吊牌又派生出一种叫“纸牌”(也叫默和牌)的戏娱用具。纸牌也是供四人打,由纸制成的牌长二寸许,宽不到一寸。纸牌开始共有60张,分为文钱、索子、万贯三种花色,其三色都是一至九各两张,另有幺头三色(即麻将牌中的中、发、白)各两张。斗纸牌时,四人各先取十张,以后再依次取牌、打牌。三张连在一起的牌叫一副,有三副另加一对牌者为胜。赢牌的称谓叫“和”(音胡)。一家打出牌,两家乃至三家同时告知,以得牌在先者为胜。这些牌目及玩法就很像今天的麻将牌了。这种牌戏在玩的过程中始终默不作声,所以又叫默和牌。
其后,人们感到纸牌的张数太少,玩起来不能尽兴,于是把两副牌放在一起合成一副来玩,从此纸牌就变成120张。在玩法上,除了三张连在一起的牌可以成为一副以外,三张相同的牌也可以成为一副。也就是说,上手出的牌,下手需要还可以吃、碰。这时牌的组合就有了“坎”(同门三张数字相连)、“碰”(三张相同)、“开杠”(四张相同)。此时的纸牌又叫“碰和牌”。
《红楼梦》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调情遭苦打,冷郎君惧祸走他乡》中,贾母、薛姨妈、王熙凤等斗的就是碰和牌。书中写道:
鸳鸯见贾母的牌已十成,只等一张二饼,便递了暗号与凤姐儿。凤姐正该发牌,便故意躇踌了半晌,笑道:“我这一张牌是在薛姨妈手里扣着呢,我若不发这一张牌,再顶不下来的。”……
二饼就是二文,文字门在马吊中已绘成圆饼状(见明潘之恒《叶子谱》),这里正是一个发出顶牌的例子。
与此同时,骨牌中也出现了一种“碰和”,将21种牌色每种五张合成一副。并且有了开杠、自摸加倍、相公陪打、诈胡受罚等规定。骨牌的这些打法和术语也由纸牌接受、继承下来。
大约到了清末,纸牌增加了东、南、西、北四色风牌(每色四张)。那时人们最常用的桌子是方桌,又叫八仙桌。八仙桌的名称是从就餐时可以坐八个人得来的。用于打牌时总是面向一方,这就限制在一方里不能坐两个人。逐渐地形成了玩牌由四人来玩的习俗,四人各坐一方。人们还从四方得到了启发,在纸牌中增加了东、南、西、北风。
至于三元牌中、发、白的增加,可能是人们对升官发财的向往。中就是中举(中解元、中会元、中状元,称为中三元),发即发财,中了举,做了官,自然也就发财了。白板可能是空白、清白之意。
后来人们发现在玩麻将时常常把牌拿完了,也没有人做成牌,感到扫兴。为弥补这个缺憾,于是又增加了听用。最初的听用只增加两张,逐渐发展增加为更多的张,直到发展为有绘的麻将牌。
但由于纸牌的数量一多,在取、舍、组合牌时十分不便,人们从骨牌中受到启发,渐渐改成骨制,把牌立在桌上,打起来就方便了。正宗的麻将牌从此开始。
至于说麻将牌名称的由来,现在无从考证。可能由发音讹变而来。吴人音“鸟”为diào,马吊牌就成了马鸟牌,麻鸟牌成了麻雀牌,再变成了麻将牌。
麻将牌形成以后,上至朝廷,下至平民,无不喜爱。平民百姓们也从打麻将中得到了乐趣。有一个牌运好的人写了一首诗道:
今日赢钱局,排排对子招。三元(中发白)兼四喜(东南西北),满贯遇全幺。花自杠头发,月从海底捞。散场远避,竹杠怕人敲。
有这样的好牌运,谁能不高兴呢?
由上所述,我们可知麻将牌形成的大致的轨迹。
棋→象棋(现行)
古博戏
箸→琼→骰子→骰子格
骨牌(现行)
(叶子戏)
马吊牌(纸牌)→默和牌→麻将牌(骨制)
--------------------------------------------------------------------------------
麻将小史
话说六百零二年前,有一个郑姓太监,带着他的第七房夫人,并率数万将士,组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船队,七下西洋,名义上是经商贸易,实质是寻找失踪的小皇帝。
在长年的航海过程中,小夫人无所事事,闷的积郁成疾。许多将士也因海上生活单调枯燥和思乡之苦,精神萎迷不振。
郑和看了非常着急,担心长此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为了给夫人解闷,也为了振兴将士们的士气,郑姓太监开始寻找解决方案。方案原则如下:
一、必须可以四个人同玩:自己、小夫人、副帅、主要军官一名。以便联络感情、监视军情。
二、规则简单,但可以不断更改。方便学习,更方便根据小夫人的战况调整游戏规则。
三、持续时间长而不厌,适应海上的连续枯燥的生活。
经过冥思苦想,终于想到了切合现实的解决方案:
利用船上现有的毛竹做成竹牌,刻上文字图案,再制定游戏规则,放在吃饭的方桌上就能供四人同时娱乐。
在文字图案的确定上,红“中”代表中原大地,又符合中国红的原则。
竹牌刻上“发”字,暗合航海的经商名义,发财的数量则从“一万”到“九万”,按照中国的习俗,过满则溢,所以没有更多的万。万字牌定下来之后,其他的就照推了,船上粮食以大饼为主,于是,一饼到九饼;饼吃得腻了,鱼吧,一条到九条鱼。行船靠风向,有了“东”、“南”、“西”、“北”风。“春桃”、“夏荷”、“秋菊”、“冬梅”代表一年四季;用白板代表白茫茫的大海。
游戏一经推出,盛况空前,海上浩荡船队一片哗啦之声。
将士中,有一麻姓将军,屡战屡胜,胜了之后则高声说唱,极大鼓舞了全军上下的士气,久之,竹牌正式取名“麻将”。
小皇帝找到没有无从考证,但从此诞生了一个风靡中国大地六百余年仍然生生不息的游戏。并衍生出几乎可以代表中国文化的文化:麻将文化。
有人说,“麻将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表现出中国人强调自我、善于独立生存的文化特征。
其实麻将与其他体育活动最大的不同是四方参加的游戏。不象围棋、象棋等都是双人对战,桥牌虽然是四个人却实际上是分成两边配合的。双方参与的互动再复杂也有限,而麻将的四方作战就更为错综,从此意义来说,麻将反而是一种虚拟现实得更加真实的高智商游戏。
5. 麻将是怎样起源和演变的
导致罗汉松叶子脆可能性很多。如果是因为温度太低,需要将它移到室内温暖处,并在中午适当受光;如果是因为光照不足,需要将它放到向阳处,但夏季要适当遮阴;如果是因为积水烂根,需要将盆中的水排出,将植株从盆中取出后剪去烂根,再用干燥的土壤重栽;如果是因为施肥不足,需要在生长期适当地施肥。 一、提高温度 原因:罗汉松适宜在温暖的地方生长,温度太低会冻伤植株,导致叶子干枯。 解决方法:将罗汉松放到室内温暖的地方,冬季最好保持在10℃以上。虽然它有良好的耐阴性,但也不宜长时间放在室内,中午要适当地接受光照。也可以用塑料薄膜套在植株上面,放在阳台上,起到保温和受光的双重作用。 二、加强光照 原因:罗汉松有一定的耐阴性,但长期不见光会导致光合作用衰弱,使叶子干枯。 解决方法:罗汉松需要受到充足的光照,可以将它放到室内向阳处。一般在阳台或窗台比较好,但中午的时候要放到散光照射的地方。因为午后的阳光对叶片杀伤力太大,会使其灼伤失水。 三、排水剪根 原因:罗汉松盆栽浇水过量的话,盆中积水会导致根部腐烂,进而让叶子出现干枯。 解决方法:罗汉松盆中有积水的话,及时将积水排除。然后将植株从盆中取出,小心的去除泥土并检查根部,剪除掉烂根,用干燥的土壤重栽即可。日常浇水时要控制水量,不宜浇的太多。 四、适当施肥 原因:罗汉松生长时得不到充足的养分,也会使其生长不良,叶子干枯。 解决方法:一般在生长期,也就是2-3月和9-11月,要对罗汉松施采法特氨基酸水溶肥。肥料要用水稀释,每月施肥1次即可。
6. 麻将的来历和历史
http://www.mahjong.net.cn/newsdetail.asp?newsid=244
麻将牌的来历
现今人们熟悉的麻将牌,传说还有一段伤心的故事。
从前,有个父母双亡的少年,姓麻,单名一个人字。他聪明勤劳,好胜心极强,家里却一贫如洗。
有一天,一位大将军得胜回朝,他披红挂彩,骑着高头大马,惹得市民们都拥在街道边观看。麻人也在其中,他望着八面威风的大将军,对身边的同伴说:“我以后也要做个大将军,好好威风一下!”同伴们听罢,笑得前仰后合,讥讽他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你连饭也吃不上,还想当大将军?”
麻人听后,一言不发。从此,他起早摸黑地练起武来。同伴们见他当真想做将军,就给他取了个外号,叫他“麻将”。后来叫顺了,真名反而忘了。
没过多久,麻将就无法练武了。因为光练武不干活,饭都没得吃了,木棍也耍不起来。没办法,只得先干活挣钱换饭吃。
麻将有一手搓麻绳的手艺,又快又好,因此请他干活的人很多。“喂,麻将,今天到我家搓。”“麻将,明天到我家去搓。”这样今天给东家搓麻绳明天给西家搓麻绳,麻将干脆放弃了练武,到江湖上做起了贩卖麻绳的生意。心中却暗暗发誓:做不成将军至少也要做个大富翁!
此后,麻将常备着大小不等的细麻绳,赚了一个铜子儿就用细绳串起来,口里念道:“一铜,两铜,三铜……”九铜后加一个就挽作一圈挂起来,称为一束。有了十束就称之为一万。他还备了四只白板箱,打算攒满十万,装满四大箱。
千辛万苦,总算积到了九万,好友们就劝他:“你历经了那么多春夏秋冬,已是两鬓染霜;走遍东南西北,既观赏了各地的梅兰竹菊,又饱受了风霜雨雪之苦。不要一心想发财,也该保重身体,回家享享清福了。”麻将听了,觉得有理,就打道回府了。
可是当麻将回到家里一看,不由惊呆了:四只白板箱空空如也。
原来,麻将一心赚钱,心里全扑在钱上,对子女疏于管教。他的儿子红中,盖房子,娶妻子,生儿子都是大搞排场,挥金如土,将他一生的血汗钱花得一文不剩。麻将得知实情,气得将四只白板箱砸得粉碎,不久便含愤身亡。
麻将的好友们闻讯赶来,忙帮着料理后事,他们把砸碎的白板箱集拢来,说也奇怪,这些碎块都差不多大小,共计一百四十四块。为了纪念麻将,他们便把他的一生经历刻在了木板上。从此就有了筒子、万子、东南西北、梅兰竹菊、发财、白板、红中,称之谓“麻将牌”,并且很快就在民间流行开来。
--------------------------------------------------------------------------------------------------
http://bbs.northeast.cn/dispbbs.asp?boardid=470&id=117673
麻将的来历从前,有个叫麻奇的人,他聪明、勤劳、好胜心极强,却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
一天,有位大将军得胜回朝,披红挂彩,骑在高头大马上游街。当地市民都挤在街道边观看。麻奇和同伴也在其中,他望着八面威风的大将军,对同伴说:“我以后也要做大将军,好好威风一下。”
从此,他起早摸黑地练起武来。同伴们见他当真想做将军,就给他取个外号,叫他“麻将”。
麻将有一手搓麻绳的手艺,又快又好,请他的人很多。这样省吃俭用地攒了一笔钱,麻将就做起了贩麻绳的买卖,他心中暗暗发誓,不做将军也要做个百万富翁!
麻将备着大小不等的细麻绳,赚了一个铜子儿就用细绳穿起来,口里还爱念:“一铜,二铜,三铜……”在九铜后再加一铜就挽作一圈挂起来,称它一束。一束,二束,三束……九束后,再加一束就称之为万。他准备了四只白板箱。第一个目标,是攒满十万,正好4大箱。麻将千辛万苦,总算积攒到了九万,好友们劝他:“麻将,你历经春夏秋冬,已是两鬓银霜,你体验过观赏各地梅兰竹菊之乐,也饱尝了走遍东西南北,经受风霜雨雪之苦,不要一心想发财,也该保重身体,管教管教子女,享享晚年清福了。”麻将听了,觉得有理,就打道回府了。
可是麻将回到家里一看,不由惊呆了,4只板箱空空如也!
原来,麻将心思全扑在钱上,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他的儿子红中,盖房子,娶妻子,生儿子都大搞排场,挥金如土,将他一生的血汗钱花得一文不剩。麻将得知实情,气得将4只白板箱砸得粉碎,不久,抱病而亡。
麻将的好友闻讯赶来,帮着料理后事,他们把砸碎的白板箱收集起来,说也奇怪,这些碎块都差不多大小,共计144块。为了纪念麻将,他们将麻将的一生经历刻在木板上,于是就有了筒、束、万,东南西北风,梅兰竹菊,发财,白板,红中,称为“麻将牌”。从此,麻将牌便在民间流传起来。
......
......
有关资料记载,在江苏太仓县曾有皇家的大粮仓,常年囤积稻谷,以供“南粮北调”。粮多自然雀患频生,每年因雀患而损失了不少粮食。管理粮仓的官吏为了奖励捕雀护粮者,便以竹制的筹牌记捕雀数目,凭此发放酬金,这就是太仓的“护粮牌”。这种筹牌上刻着各种符号和数字,既可观赏,又可游戏,也可作兑取奖金的凭证。这种护粮牌,其玩法、符号和称谓术语无不与捕雀有关。
例如,“筒”的图案就是火药枪的横截面,“筒”即是枪筒,几筒则表示几支火药枪。“索”即“束”,是用细束绳串起来的雀鸟,所以“一索”的图案以鸟代表,几索就是几束鸟,奖金则是按鸟的多少计算的。“万”即是赏钱的单位,几万就是赏钱的数目。
还有“东南西北”为风向,故称“风”,火药枪射鸟应考虑风向。“中、白、发”:“中”即射中之意,故为红色;“白”即白板,放空炮;“发”即发放赏金,领赏发财。
麻将玩法的术语也无不与捕雀护粮有关。如“碰”即“嘭”的枪声。又如成牌叫“糊”,“糊”“鹘”谐音,“鹘”是一种捕雀的鹰。除此还有“吃”“杠”等术语也与捕鸟有关。那么为何又叫“麻将”呢?在太仓地方方言叫“麻雀”为“麻将”,打麻雀自然也就叫成打麻将了。
......
......
麻将本名应是「抹将」,抹的是水浒传的108个好汉。相传元末明初有个名叫万秉迢的人,非常推崇施耐庵笔下的梁山好汉,欲将水浒传的故事让达官贵人也知水浒故事,进而爱民护民遂发明麻将,将水浒英雄融入这个游戏中。麻将以108张为基数,分别隐喻108条好汉。如牌中九条喻为「九条龙」史进,二条喻为「双鞭」呼延灼,一饼喻为「黑旋风」李逵。
之所以分为万、饼、条三类,是取其本人姓名的谐音。每类从一到九各有四张牌,刚好108张。108条又是从四面八方汇聚梁山,所以加上东、西、南、北、中午个方为各掭四张牌计20张。这些好汉有富贵贫穷各阶层,所以再加上「发」、「白」隐喻富有及穷白,加上八张牌,整副牌共计136张。
后来又加上各种花牌,整副牌共计144张。另有一种民间趣话,打麻将用四方桌既是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也是指春夏秋冬四季,每人十三张牌,因为一季有十三个星期。四季合五十二周,共三百六十四天,加上赢了时的那一张,代表一年最后一天共三百六十五天,恰好一年。这也是另一种趣话。
......
......
我国最早有关麻将的计载,是宋朝杨大年着的「麻将经」。其中的内容和现今的麻将差不多。麻将发展到了清朝,没有「一鸟」(一索),并且七个字是「公」、「侯」、「将」、「相」、「文」、「武」、「百」,清廷怀疑这七字和反清复明有关,于是下令禁之。到了道光年间,秀才陈实门坐他哥的船四处游历,船上的船员无聊聚赌,陈实门日日观之,于是起了改进赌具的念头,船行时风向时常改变,于是他把公侯将相改成东南西北风,当时船在各处交易的货币制度是,十筒相当于一索,十索相当于一万。其中「筒」即是中间有洞的铜币,索就是把一堆铜币串起。于是他将这些用在麻将上,但一索和二索极易混淆,某日他看到了船上养的鸟,灵机一动将一索改成「鸟」。麻将至此已大致成形,但文武百这三字要改成什么呢?陈实门为此伤透了脑筋。有一次船员在下棋时用炮将军对方,说道「吾炮百发百中也」。陈实门听了就将文武百取百发百中之中发百改为中发白替之,这就是我们今日的麻将了。
......
......
麻将牌(又称麻雀牌)是由明末盛行的马吊牌、纸牌发展、演变而来的。而马吊牌、纸牌等娱乐游戏,又都与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娱乐游戏——博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血缘”关系。现在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戏娱,无不是在博戏的基础上发展、派生、演变而来的。
古博戏始于何时,准确年代很难说清。据《史记》和其他有关文字的记载,博戏的产生至少在殷纣王之前。
我国最早的博戏叫“六博”,有六支箸和12个棋子,箸是一种长形的竹制品,相当于今天打麻将牌时所用的骰子。
据《颜氏家训·杂艺》所载,可知博戏又分大博、小博。大博的行棋之法已不可考。小博的玩法在《古博经》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其方法是:两人相对坐,棋盘为12道,两头当中为水。把长方形的黑白各六个棋子放在棋盘上。又用鱼两枚,置于水中。比赛双方轮流掷琼(即骰子),根据掷采的大小,借以决定棋子前进的步数。棋子到达终点,将棋子竖起来,成为骁棋(或称枭棋)。成为骁的棋,便可入水“牵鱼”获筹。获六筹为胜。未成骁的棋,就称为散棋。骁棋可以攻击对方的棋子,也可以放弃行走的机会而不动,散棋却不可。
麻将的转变:
汉魏以后,博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博戏中的棋子脱离琼而独立行棋,向象棋方向发展,成为一种游戏。而博戏的琼变为五木,即五个木制的骰子,也独立成为一种博戏用具,称为樗蒲。以掷点分胜负。相传这又为曹植所造的骰子当时用玉制成,后改用骨制。变五木为两骰,立方体,其六面刻点,点数从一到六。所以当时又叫“双六”。
博戏到了唐代,骰子成为一种独立的博具。并且由两个骰子变为六个骰子。据《西墅记》所载,唐明皇与杨贵妃掷骰子戏娱,唐明皇的战况不佳,只有让六个骰子中的两个骰子同时出现“四”才能转败为胜。于是唐明皇一面举骰投掷,一面连呼“重四” 。骰子停定,正好重四。唐明皇大悦,命令高力士将骰子的四点涂为红色,因此直到今天,骰子的幺、四两面为红色,其余四面都是黑色。
自唐代后,用六个骰子合成各种名目以决胜负的戏娱方法,在当时称为骰子格。在骰子格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最完善的戏娱用具是宋徽宗宣和年间产生的骨牌(又叫宣和牌,即现在一些地区仍流行的牌九、牛牌、天九牌)。骨牌用象牙或象骨制成,变骰子的立方体为长方体,变骰子的六面镂点为一面镂点。骨牌有21种花色。每色都是由两个骰子的点数组合而成,因此骨牌中最大为12点,最小为二点。每色有两张或一张,共32张。
唐代中期,与骰子格同时,又有种叫“叶子戏”的游戏出现。关于叶子戏的由来,说法不一。唐《同冒公主传》说,“韦氏诸宗,好为叶子戏。”这是最早的有关叶子戏的文字记载。此外还有几种说法:系叶子青所作;系妇人叶子所作;系唐贺州刺史与艺妓叶茂莲船上戏骰子格。这些说法似乎都牵强附会。其实,当时所称的“叶子戏”,并非一种成形的游戏。只不过是玩骰子格时记录输赢数值的纸片。这可从欧阳修《归田录》中得到证明:
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其后有叶子,如今之手折,凡文字有备检查者以叶子写之。骰子格本备检用,故亦以叶子写之,因以为名尔。
文中所谈的叶子,就是纸片,但这种并非游戏,只是记录数值的纸片,我们却可以把它看成是麻将牌的鼻祖。
......
......
汉魏以后的博戏,往往以金银等财物相赌,而所用金银,大多皆为锭或块,小胜小负,零星剪割,殊感不便,于是便制造了马(也叫马子)。马子一般用犀角、象牙或竹片制成,条状,长短不等。两面都画上彩色标记。记明本马所代表的金银重量。比赛时,输赢先用马子支取,比赛全部结束后,再以所得马子来兑换金银。至唐代时,使用纸片代替犀角、象牙、竹片等,记明金银重量,十百千万,各以花色记其一至九之数,类似今天的钞票、纸钱。与今天麻将牌中的筹码功能大致相同。古时筹与马略有区别:筹只表示胜负的次数,不表示胜负数值的大小;马则算明数值。后世则不分筹、马,统称筹码。
......
......
到明代天启年间,本来作为游戏的附属品筹码,经过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新的戏娱用具,即马吊牌。
马吊牌是一种纸制的牌,全副牌有40张,分为十万贯、万贯、索子、文钱4种花色。其中,万贯、索子两色是从一至九各一张;十万贯是从20万贯到90万贯,乃至百万贯、千万贯、万万贯各一张;文钱是从一至九,乃至半文(又叫枝花)、没文(又叫空汤)各一张。十万贯、万贯的牌面上画有《水浒》好汉的人像,万万贯自然派给了宋江,意即非大盗不能大富。索子、文钱的牌面上画索、钱图形。
马吊牌由四人打,每人先取八张牌,剩余八张放在桌子中间。四人轮流出牌、取牌,出牌以大击小。打马吊牌有庄家、闲家之分。庄无定主,可轮流坐。因而三个闲家合力攻击庄家,使之下庄。
成吊牌名称的由来,历来说法不一。但根据此牌是从马子演变而来,牌面上所画又都与钱有关:文钱是钱,一贯是一千文钱,索是穿钱的绳子,即钱串;而且古时一千文钱也叫一吊钱,从中似乎可以看到“马”与“吊”的影子。若如此认识,马吊牌的名称的涵义便不言自明,翻译过来,大概是“关于钱的牌”。
......
......
在明末清初马吊牌盛行的同时,由马吊牌又派生出一种叫“纸牌”(也叫默和牌)的戏娱用具。纸牌也是供四人打,由纸制成的牌长二寸许,宽不到一寸。纸牌开始共有60张,分为文钱、索子、万贯三种花色,其三色都是一至九各两张,另有幺头三色(即麻将牌中的中、发、白)各两张。斗纸牌时,四人各先取十张,以后再依次取牌、打牌。三张连在一起的牌叫一副,有三副另加一对牌者为胜。赢牌的称谓叫“和”(音胡)。一家打出牌,两家乃至三家同时告知,以得牌在先者为胜。这些牌目及玩法就很像今天的麻将牌了。这种牌戏在玩的过程中始终默不作声,所以又叫默和牌。
其后,人们感到纸牌的张数太少,玩起来不能尽兴,于是把两副牌放在一起合成一副来玩,从此纸牌就变成120张。在玩法上,除了三张连在一起的牌可以成为一副以外,三张相同的牌也可以成为一副。也就是说,上手出的牌,下手需要还可以吃、碰。这时牌的组合就有了“坎”(同门三张数字相连)、“碰”(三张相同)、“开杠”(四张相同)。此时的纸牌又叫“碰和牌”。
《红楼梦》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调情遭苦打,冷郎君惧祸走他乡》中,贾母、薛姨妈、王熙凤等斗的就是碰和牌。书中写道:
鸳鸯见贾母的牌已十成,只等一张二饼,便递了暗号与凤姐儿。凤姐正该发牌,便故意躇踌了半晌,笑道:“我这一张牌是在薛姨妈手里扣着呢,我若不发这一张牌,再顶不下来的。”……
二饼就是二文,文字门在马吊中已绘成圆饼状(见明潘之恒《叶子谱》),这里正是一个发出顶牌的例子。
与此同时,骨牌中也出现了一种“碰和”,将21种牌色每种五张合成一副。并且有了开杠、自摸加倍、相公陪打、诈胡受罚等规定。骨牌的这些打法和术语也由纸牌接受、继承下来。
大约到了清末,纸牌增加了东、南、西、北四色风牌(每色四张)。那时人们最常用的桌子是方桌,又叫八仙桌。八仙桌的名称是从就餐时可以坐八个人得来的。用于打牌时总是面向一方,这就限制在一方里不能坐两个人。逐渐地形成了玩牌由四人来玩的习俗,四人各坐一方。人们还从四方得到了启发,在纸牌中增加了东、南、西、北风。
至于三元牌中、发、白的增加,可能是人们对升官发财的向往。中就是中举(中解元、中会元、中状元,称为中三元),发即发财,中了举,做了官,自然也就发财了。白板可能是空白、清白之意。
后来人们发现在玩麻将时常常把牌拿完了,也没有人做成牌,感到扫兴。为弥补这个缺憾,于是又增加了听用。最初的听用只增加两张,逐渐发展增加为更多的张,直到发展为有绘的麻将牌。
但由于纸牌的数量一多,在取、舍、组合牌时十分不便,人们从骨牌中受到启发,渐渐改成骨制,把牌立在桌上,打起来就方便了。正宗的麻将牌从此开始。
至于说麻将牌名称的由来,现在无从考证。可能由发音讹变而来。吴人音“鸟”为diào,马吊牌就成了马鸟牌,麻鸟牌成了麻雀牌,再变成了麻将牌。
麻将牌形成以后,上至朝廷,下至平民,无不喜爱。平民百姓们也从打麻将中得到了乐趣。有一个牌运好的人写了一首诗道:
今日赢钱局,排排对子招。三元(中发白)兼四喜(东南西北),满贯遇全幺。花自杠头发,月从海底捞。散场远避,竹杠怕人敲。
有这样的好牌运,谁能不高兴呢?
......
......
由上所述,我们可知麻将牌形成的大致的轨迹。
2006-1-13 11:21:00 无法浪漫
由上所述,我们可知麻将牌形成的大致的轨迹。
棋 → 象棋(现行)
古博戏
箸 → 琼 → 骰子 → 骰子格
骨牌(现行)
(叶子戏)
马吊牌(纸牌)→ 默和牌 → 麻将牌(骨制)
麻将只有一百余张,打起来却丰富多彩,既斗智又斗勇。前人对参加打麻将的牌手曾有要求:“入局斗牌,必先炼品,品宜镇静,不宜躁率,得勿骄,失勿吝,顺时勿喜,逆时勿愁,不形于色,不动乎声,浑涵宽大,品格为贵,尔雅温文,斯为上乘。”这正体现了麻将娱乐本身的旨意和精神。
......
......
传说,麻将一百零八张牌隐喻梁山一百单八将,是元末明初一个崇拜水浒英雄的人发明的。麻将被胡适称为“国戏”,今又普及成健康娱乐活动。
麻将牌又称麻雀牌、竹城之战、方城之战。现代麻将牌产生于明末清初,起初在我国江、浙一代流行,19世纪20年代初被作为“巨额商品”向外输出,流入西方和日本。麻将牌是由明代的一种娱乐品——马吊牌名称变化而来的,麻将牌最早的文字记载写为马将牌,可见麻将牌名称的来源与马吊牌的名称有联系。《清稗类钞》中记载:“麻雀牌是马吊牌一音之转。”麻、马二字同音,江浙一带的乡音称鸟为刁,刁读去音就是吊。于是,马吊就读了麻将,麻将牌由此得名。
在明末清初马吊牌盛行的同时,由马吊牌又派生出一种叫“纸牌”(也叫默和牌)的戏娱用具。纸牌也是供四人打,由纸制成的牌长二寸许,宽不到一寸。纸牌开始共有60张
7. 中国麻将的历史是怎样的啊
麻将历史和起源
麻将起源于中国,原属皇家和王公贵胄的游戏,其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以前。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麻将逐步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到清朝中叶基本定型。
相传明朝名为万饼条的人在“叶子格戏”的基础上创造麻将,以自己名字“万、饼、条”作为三种基础花色。另一方面, 有人说麻将本是江苏太仓“护粮牌”。例如:“筒”图案就是火药枪。还有的说,麻将基本张数为108张,代表着水浒里的108位好汉,东南西北则代表这些好汉来自东南西北四面八方;中发白是说这些人有的是中产阶级,有的是高官贵族,有的则是白丁出身。
有关资料记载,在江苏太仓县曾有皇家的大粮仓,常年囤积稻谷,以供“南粮北调”。粮多自然雀患频生,每年因雀患而损失了不少粮食。管理粮仓的官吏为了奖励捕雀护粮者,便以竹制的筹牌记捕雀数目,凭此发放酬金,这就是太仓的“护粮牌”。这种筹牌上刻著各种符号和数字,既可观赏,又可游戏,也可作兑取奖金的凭证。这种护粮牌,其玩法、符号和称谓术语无不与捕雀有关。
例如,“筒”的图案就是火药枪的横截面,“筒”即是枪筒,几筒则表示几支火药枪。“索”即“束”,是用细束绳串起来的雀鸟,所以“一索”的图案以鸟代表,几索就是几束鸟,奖金则是按鸟的多少计算的。“万”即是赏钱的单位,几万就是赏钱的数目。
此外“东南西北”为风向,故称“风”,火药枪射鸟应考虑风向。“中、白、发”:“中”即射中之意,故为红色;“白”即白板,放空炮;“发”即发放赏金,领赏发财。
8. 试述中国古代麻将的发展历程
麻将起源:
麻将起源于中国,原属皇家和王公贵胄的游戏,其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以前。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麻将逐步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到清朝中叶基本定型。
麻将牌(又称麻雀牌)是由明末盛行的马吊牌、纸牌发展、演变而来的。而马吊牌、纸牌等娱乐游戏,又都与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娱乐游戏——博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血缘”关系。现在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戏娱,无不是在博戏的基础上发展、派生、演变而来的。
古博戏始于何时,准确年代很难说清。据《史记》和其他有关文字的记载,博戏的产生至少在殷纣王之前。
我国最早的博戏叫“六博”,有六支箸和12个棋子,箸是一种长形的竹制品,相当于今天打麻将牌时所用的骰子。
据《颜氏家训·杂艺》所载,可知博戏又分大博、小博。大博的行棋之法已不可考。小博的玩法在《古博经》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其方法是:两人相对坐,棋盘为12道,两头当中为水。把长方形的黑白各六个棋子放在棋盘上。又用鱼两枚,置于水中。比赛双方轮流掷琼(即骰子),根据掷采的大小,借以决定棋子前进的步数。棋子到达终点,将棋子竖起来,成为骁棋(或称枭棋)。成为骁的棋,便可入水“牵鱼”获筹。获六筹为胜。未成骁的棋,就称为散棋。骁棋可以攻击对方的棋子,也可以放弃行走的机会而不动,散棋却不可。
麻将的转变:
汉魏以后,博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博戏中的棋子脱离琼而独立行棋,向象棋方向发展,成为一种游戏。而博戏的琼变为五木,即五个木制的骰子,也独立成为一种博戏用具,称为樗蒲。以掷点分胜负。相传这又为曹植所造的骰子当时用玉制成,后改用骨制。变五木为两骰,立方体,其六面刻点,点数从一到六。所以当时又叫“双六”。
博戏到了唐代,骰子成为一种独立的博具。并且由两个骰子变为六个骰子。据《西墅记》所载,唐明皇与杨贵妃掷骰子戏娱,唐明皇的战况不佳,只有让六个骰子中的两个骰子同时出现“四”才能转败为胜。于是唐明皇一面举骰投掷,一面连呼“重四”。骰子停定,正好重四。唐明皇大悦,命令高力士将骰子的四点涂为红色,因此直到今天,骰子的幺、四两面为红色,其余四面都是黑色。
自唐代后,用六个骰子合成各种名目以决胜负的戏娱方法,在当时称为骰子格。在骰子格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最完善的戏娱用具是宋徽宗宣和年间产生的骨牌(又叫宣和牌,即现在一些地区仍流行的牌九、牛牌、天九牌)。骨牌用象牙或象骨制成,变骰子的立方体为长方体,变骰子的六面镂点为一面镂点。骨牌有21种花色。每色都是由两个骰子的点数组合而成,因此骨牌中最大为12点,最小为二点。每色有两张或一张,共32张。
唐代中期,与骰子格同时,又有种叫“叶子戏”的游戏出现。关于叶子戏的由来,说法不一。唐《同冒公主传》说,“韦氏诸宗,好为叶子戏。”这是最早的有关叶子戏的文字记载。此外还有几种说法:系叶子青所作;系妇人叶子所作;系唐贺州刺史与艺妓叶茂莲船上戏骰子格。这些说法似乎都牵强附会。其实,当时所称的“叶子戏”,并非一种成形的游戏。只不过是玩骰子格时记录输赢数值的纸片。这可从欧阳修《归田录》中得到证明:
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其后有叶子,如今之手折,凡文字有备检查者以叶子写之。骰子格本备检用,故亦以叶子写之,因以为名尔。
文中所谈的叶子,就是纸片,但这种并非游戏,只是记录数值的纸片,我们却可以把它看成是麻将牌的鼻祖。
马吊的出现:
到明代天启年间,本来作为游戏的附属品筹码,经过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新的戏娱用具,即马吊牌。
马吊牌是一种纸制的牌,全副牌有40张,分为十万贯、万贯、索子、文钱4种花色。其中,万贯、索子两色是从一至九各一张;十万贯是从20万贯到90万贯,乃至百万贯、千万贯、万万贯各一张;文钱是从一至九,乃至半文(又叫枝花)、没文(又叫空汤)各一张。十万贯、万贯的牌面上画有《水浒》好汉的人像,万万贯自然派给了宋江,意即非大盗不能大富。索子、文钱的牌面上画索、钱图形。
马吊牌由四人打,每人先取八张牌,剩余八张放在桌子中间。四人轮流出牌、取牌,出牌以大击小。打马吊牌有庄家、闲家之分。庄无定主,可轮流坐。因而三个闲家合力攻击庄家,使之下庄。
成吊牌名称的由来,历来说法不一。但根据此牌是从马子演变而来,牌面上所画又都与钱有关:文钱是钱,一贯是一千文钱,索是穿钱的绳子,即钱串;而且古时一千文钱也叫一吊钱,从中似乎可以看到“马”与“吊”的影子。若如此认识,马吊牌的名称的涵义便不言自明,翻译过来,大概是“关于钱的牌”。
现代麻将的形成:
在明末清初马吊牌盛行的同时,由马吊牌又派生出一种叫“纸牌”(也叫默和牌)的戏娱用具。纸牌也是供四人打,由纸制成的牌长二寸许,宽不到一寸。纸牌开始共有60张,分为文钱、索子、万贯三种花色,其三色都是一至九各两张,另有幺头三色(即麻将牌中的中、发、白)各两张。斗纸牌时,四人各先取十张,以后再依次取牌、打牌。三张连在一起的牌叫一副,有三副另加一对牌者为胜。赢牌的称谓叫“和”(音胡)。一家打出牌,两家乃至三家同时告知,以得牌在先者为胜。这些牌目及玩法就很像今天的麻将牌了。这种牌戏在玩的过程中始终默不作声,所以又叫默和牌。
其后,人们感到纸牌的张数太少,玩起来不能尽兴,于是把两副牌放在一起合成一副来玩,从此纸牌就变成120张。在玩法上,除了三张连在一起的牌可以成为一副以外,三张相同的牌也可以成为一副。也就是说,上手出的牌,下手需要还可以吃、碰。这时牌的组合就有了“坎”(同门三张数字相连)、“碰”(三张相同)、“开杠”(四张相同)。此时的纸牌又叫“碰和牌”。
《红楼梦》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调情遭苦打,冷郎君惧祸走他乡》中,贾母、薛姨妈、王熙凤等斗的就是碰和牌。书中写道:
鸳鸯见贾母的牌已十成,只等一张二饼,便递了暗号与凤姐儿。凤姐正该发牌,便故意躇踌了半晌,笑道:“我这一张牌是在薛姨妈手里扣着呢,我若不发这一张牌,再顶不下来的。”……
二饼就是二文,文字门在马吊中已绘成圆饼状(见明潘之恒《叶子谱》),这里正是一个发出顶牌的例子。
与此同时,骨牌中也出现了一种“碰和”,将21种牌色每种五张合成一副。并且有了开杠、自摸加倍、相公陪打、诈胡受罚等规定。骨牌的这些打法和术语也由纸牌接受、继承下来。
大约到了清末,纸牌增加了东、南、西、北四色风牌(每色四张)。那时人们最常用的桌子是方桌,又叫八仙桌。八仙桌的名称是从就餐时可以坐八个人得来的。用于打牌时总是面向一方,这就限制在一方里不能坐两个人。逐渐地形成了玩牌由四人来玩的习俗,四人各坐一方。人们还从四方得到了启发,在纸牌中增加了东、南、西、北风。
至于三元牌中、发、白的增加,可能是人们对升官发财的向往。中就是中举(中解元、中会元、中状元,称为中三元),发即发财,中了举,做了官,自然也就发财了。白板可能是空白、清白之意。
后来人们发现在玩麻将时常常把牌拿完了,也没有人做成牌,感到扫兴。为弥补这个缺憾,于是又增加了听用。最初的听用只增加两张,逐渐发展增加为更多的张,直到发展为有绘的麻将牌。
但由于纸牌的数量一多,在取、舍、组合牌时十分不便,人们从骨牌中受到启发,渐渐改成骨制,把牌立在桌上,打起来就方便了。正宗的麻将牌从此开始。
至于说麻将牌名称的由来,现在无从考证。可能由发音讹变而来。吴人音“鸟”为diào,马吊牌就成了马鸟牌,麻鸟牌成了麻雀牌,再变成了麻将牌。
麻将牌形成以后,上至朝廷,下至平民,无不喜爱。平民百姓们也从打麻将中得到了乐趣。有一个牌运好的人写了一首诗道:
今日赢钱局,排排对子招。三元(中发白)兼四喜(东南西北),满贯遇全幺。花自杠头发,月从海底捞。散场远避,竹杠怕人敲。
有这样的好牌运,谁能不高兴呢?
由上所述,我们可知麻将牌形成的大致的轨迹。
棋→象棋(现行)
古博戏
箸→琼→骰子→骰子格
骨牌(现行)
(叶子戏)
马吊牌(纸牌)→默和牌→麻将牌(骨制)
--------------------------------------------------------------------------------
麻将小史
话说六百零二年前,有一个郑姓太监,带着他的第七房夫人,并率数万将士,组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船队,七下西洋,名义上是经商贸易,实质是寻找失踪的小皇帝。
在长年的航海过程中,小夫人无所事事,闷的积郁成疾。许多将士也因海上生活单调枯燥和思乡之苦,精神萎迷不振。
郑和看了非常着急,担心长此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为了给夫人解闷,也为了振兴将士们的士气,郑姓太监开始寻找解决方案。方案原则如下:
一、必须可以四个人同玩:自己、小夫人、副帅、主要军官一名。以便联络感情、监视军情。
二、规则简单,但可以不断更改。方便学习,更方便根据小夫人的战况调整游戏规则。
三、持续时间长而不厌,适应海上的连续枯燥的生活。
经过冥思苦想,终于想到了切合现实的解决方案:
利用船上现有的毛竹做成竹牌,刻上文字图案,再制定游戏规则,放在吃饭的方桌上就能供四人同时娱乐。
在文字图案的确定上,红“中”代表中原大地,又符合中国红的原则。
竹牌刻上“发”字,暗合航海的经商名义,发财的数量则从“一万”到“九万”,按照中国的习俗,过满则溢,所以没有更多的万。万字牌定下来之后,其他的就照推了,船上粮食以大饼为主,于是,一饼到九饼;饼吃得腻了,鱼吧,一条到九条鱼。行船靠风向,有了“东”、“南”、“西”、“北”风。“春桃”、“夏荷”、“秋菊”、“冬梅”代表一年四季;用白板代表白茫茫的大海。
游戏一经推出,盛况空前,海上浩荡船队一片哗啦之声。
将士中,有一麻姓将军,屡战屡胜,胜了之后则高声说唱,极大鼓舞了全军上下的士气,久之,竹牌正式取名“麻将”。
小皇帝找到没有无从考证,但从此诞生了一个风靡中国大地六百余年仍然生生不息的游戏。并衍生出几乎可以代表中国文化的文化:麻将文化。
有人说,“麻将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表现出中国人强调自我、善于独立生存的文化特征。
其实麻将与其他体育活动最大的不同是四方参加的游戏。不象围棋、象棋等都是双人对战,桥牌虽然是四个人却实际上是分成两边配合的。双方参与的互动再复杂也有限,而麻将的四方作战就更为错综,从此意义来说,麻将反而是一种虚拟现实得更加真实的高智商游戏。
9. 扑克排的发展史
起源
关于扑克牌的起源还不是完全能够确定,不过一般认为是源自于十二、十三世纪南宋时期传出的中国的叶子戏。叶子戏早在唐代就出现了,依照四季分成四种类别,扑克牌的四种花色也有类似的说法。也有人认为麻将与牌九也与早期的叶子戏有关。另一个较广泛认定是相传由塔罗牌演变而成,因为两种牌均分为四种花色,人头牌亦与塔罗牌中的宫殿牌不谋而合。同时亦有人相信扑克牌是完全是阿特兰蒂斯的发明,跟之前所讲的都没有关系。
[编辑]
传入欧美及扑克牌的演变
早期的扑克牌很可能是在14世纪后半由埃及传入欧洲的,这时扑克牌的形式已经和现在很接近了。人头牌再十五世纪前半出现,约在1480年从法国发展出现在通行的四种花色。
15世纪时通常把K当成是最大的牌,Ace则是最小的牌。现在将Ace当成最大,2当成最小的方式可能是从十八世纪晚期法国大革命后才开始的。
“鬼牌”(JOKER)是美国的发明,然后随著扑克一起传回欧洲
扑克牌里的人物
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法国式扑克上人物如下:
四张K分别代表四位国王:大卫(黑桃K);查理大帝(红心K);凯撒(方块K);亚历山大大帝(梅花K)。
四张Q分别代表两位皇后、一位女神及一位虚拟人物:女神帕拉斯(黑桃Q);朱迪思(红心Q);雷切尔(方块Q);阿金尼(Argine,由女王Regina一词移位而成,梅花Q)。
四张J分别代表四位骑士:霍吉尔(黑桃J);拉海尔(红心J);赫克托(方块J);兰斯洛待(梅花J)。
10. 麻将的起源源自哪里
起源于中国。
起初,在明末清初马吊牌盛行的同时,由马吊牌又派生出一种叫“纸牌”的戏娱用具。斗纸牌时,四人各先取十张,以后再依次取牌、打牌。一家打出牌,两家乃至三家同时告知,以得牌在先者为胜。这些牌目及玩法很像今天的麻将牌。这种牌戏在玩的过程中始终默不作声,所以又叫默和牌。
经过时代的演变,麻将应运而生,这是一种中国古人发明的博弈游戏,牌类娱乐用具,用竹子、骨头或塑料制成的小长方块,上面刻有花纹或字样,每副136张(有的地区74张)南方麻将多八个花牌,分别是春夏秋冬,梅竹兰菊,共计144张。
不同地区的游戏规则稍有不同。麻将的牌式主要有“饼(文钱)”、“条(索子)”、“万(万贯)”等。
2017年4月,国际智力运动联盟宣布,麻将正式成为世界智力运动项目。
(10)打牌历史发展扩展阅读:
1、麻将牌数
一副完整的麻将牌共152张。包括字牌、花牌、序数牌、百搭牌。流行的是精简版麻将,不含百搭和大白板,共144张。
(1)字牌(合计28张):
风牌有东、南、西、北,各4张,共16张。
箭牌有中、发、白,各4张,共12张。
(2)花牌(合计8张):
有春、夏、秋、冬,梅、兰、竹、菊,各一张,共8张,这种牌很少种类的麻将会用到。
(3)序数牌(合计108张):
万子牌:从一万至九万,各4张,共36张。
筒子牌:从一筒至九筒,各4张,共36张。也有的地方称为饼,从一饼到九饼。
索子牌:从一索至九索,各4张,共36张。也有的地方称为条,从一条到九条。
(4)百搭牌(合计8张):
财神、猫、老鼠、聚宝盆各一张,百搭牌4张,共8张。
2、麻将术语
麻将应对的五种标准状态,是“吃”、“碰”、“杠”、“听”、“胡”。在正式比赛中,五种状态的官方语言都是汉语,包括国际比赛。
吃:上家打出牌,与下家的牌正好组成一副顺子,他就可以吃。
碰:其他人打出一张牌,自己手中有两张相同的牌正好组成一副刻子,他就可以碰。
杠:其他人打出一张牌,自己手中有三张相同的牌,即可杠牌,称为明杠,倒下这个杠,再到排尾抓一张牌,将手中不需要的一张牌打出。手中有三张相同的牌,又抓到一张相同的牌,称为暗杠,扣下,别人不知道是啥牌,再到排尾抓一张牌,将手中不需要的一张牌打出。
听:当你将你手中的牌都凑成了有用的牌,只需再加上最后一张便可和牌,你就可以进入听牌的阶段,报听后不能吃、碰、杠,且只能打出本轮摸到的牌。
胡:当最终牌型满足m*AAA+n*ABC+DD(m、n可以为0),即可和牌(少数特殊牌型除外)。四位玩家谁先和牌谁为胜利,得分由底分乘上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