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天津发展历史

天津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21-02-19 18:49:00

❶ 天津历史的古代时期

天津始于隋朝(公元581-618年)大运河的开通。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汇处、现在的金钢桥回三岔河口地方,史称答“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唐朝(公元618-907年)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金代(公元1115-1234年)在直沽设“直沽寨”,元朝(公元1206-1368年)设“海津镇”,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
明建文二年(1400年),朱棣率兵经直沽渡河南下夺取政权,1403年改元永乐。天津作为军事重地,于永乐二年(1404年)正式设卫,翌年设天津左卫,转年又增设天津右卫。清顺治九年(1652年),三卫合一,归并于天津卫,设立民政、盐运和税收、军事等建置。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卫为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为天津府,辖六县一州。从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正式建卫到公元2014年,天津建城已有610周年。

❷ 天津的历史

天津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始历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直至辽宋数千年的不断开发,在原始聚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了早期文明。直金朝,天津地区因地利而成为戍守要塞-直沽寨;元朝又因海漕输转形成河港,在此建立海津镇;明朝设卫筑称之后,随着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天津渐渐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商业城市;到清代中叶以前,天津得河槽、海运和芦盐之利,已迅速发展成为北方的商业集散中心、拱卫京师的畿辅重镇。从咸丰十年(1860〕被迫开埠至民国时期,是天津崎型发展阶段,一方面,作为工业大城市不断向近代化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直到 1949年1月15日城市解放,天津才揭开了历史的崭新篇章。在距今约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便已开始在此聚居和劳动生息了。蓟县城东五里发掘的围坊遗址,即为原始社会至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殷商时期,天津北部山区分布着戌狄等少数民族的一些小国。西周及春秋时期,这一地区是召公姬百及其宗支的封地。战国时期,今海河南北大致分属赵、燕两国,为燕、赵、齐争雄角逐之地。
秦代天津地区属上谷郡。西汉时,天津地区南部属渤海郡的章武、东平舒、文安县;北部属渔阳郡的泉州、雍奴和右北平的无终县。泉州城遗址在今武清县的城上村,遗址范围内文物遗存丰富,有鬲、豆、陶釜、瓦当和印有“泉州”戳记的陶盆残片。在其东南11公里的双口镇也发现有“泉州”戳记的陶罐、陶钵等器物。东平村称遗址在静海西钓台村,遗址上散布着许多战国和西汉时期的文物。
天津地区濒临渤海,具有得天独厚的盐业生产条件,西汉王朝在全国公设盐官38处,条件地区就有泉州、章武两处,可见这里的制盐业在当时已占有一定的地位。天津枕河濒海,水运历史悠久。东汉末年,曹操破袁绍后北征乌恒,出于军事运输的需要,自建安十一年 (206)始,先后开凿了平虏渠、泉州渠和新河渠三条运渠,这是天津地区历史上最早的人工河流,也就自那时起奠定了华北平原上 300余条大小河道汇流至今天天津地区,循当时称作派河尾的今海河注入渤海的区域水文形势,同时还为这里后来发展成河海交通咽喉准备了条件。曹魏时处于派河口的漂榆邑(约今东丽区军粮城一带〕,无疑是这种有利条件形成之后不久出现的第一个原始河口港,输转、储存军需物资是它的首要职能。大业四年 (608),随炀帝为东征高丽,命令开凿永济渠,“自洛口开渠,达于涿州郡,以通漕运”,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从此形成。大运河把黄河、淮河长江和在派尾河入海的华北平原诸河汇成的水系(即今河海水系〕,联成水道交通网,遂使地近运河北端、兼有河海航运之便的派河尾的地位更趋重要。金元时期是天津城市形成的早期阶段。元代在大都(北京〕附近屯田,直沽成为军屯的重要地区。
"天津"这个名字出现于永乐初年,为朱棣所赐,意为天子渡河的地方。永乐二年(1404),天津作为畿辅要地正式设卫〔卫所是明朝的军事建置),故有“天津卫”之称。后增设天津左卫、天津右卫。天津三卫直隶于后军都督府,共有官兵1.6万余人(1493-1494)间,天津兵备道刘福将卫城用砖包砌,建四座城门,分别题额为“镇东”、“定南”、“安西”、“拱北”城中心建鼓楼,鼓楼下起空心方城,从此天津城初具规模。此后天津成了离京都既近且大的漕粮储囤所。
天津的集市和商业区正式出现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分布于城中心和四门,附近到弘治年间1488-1505,以增设五集一市,集市大大活跃了天津市场,这时的天津已成为中国北方的商品集散地,人口也比往昔大增。明中叶以后,渤海湾西岸盐场逐渐采用晒盐技术,从此天津地区的盐产量大大增加,且质优价廉。为清代芦盐产销中心转移到天津创造了条件。明崇贞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义军攻陷北京,建号大顺,次日,天津也成为大顺的辖区。 公元1644年清潮王朝入关后,随着统治地位的稳固和经济发展,天津卫作为京师门户的地位日益重要。雍正九年升为天津府,辖天津、青县、静海、南皮、盐山、庆云和沧州等6县1州。从此天津已成为畿辅首邑。清康熙年间,随着河海航运的发展,南北各地商品大量吞吐,使天津商业空前繁荣。18世纪初,由于埠际间商业的发展,天津出现了汇兑业务的钱庄,此后,南北商人竟相效尤。商业、金融业的发展使天津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的商贸中心。
第二次鸦片战争间,天津作为拱卫京师的军事重地,其作用更加突出。在三次大沽口之战中,列强均直取天津,以图威胁清政府,迫其签订城下之盟。根据1860年10月签订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天津被迫开为商埠。随着天津的开埠,外商开始进入天津并设立洋行,天津也由一个内向的封建性商业城市逐步演变为以华北、东北乃至西北为腹地外向贸易中心。1870年廷任命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任此职二十余年间极力兴办洋务运动,通过创办天津机械局及开创近代矿业、交通、邮电事业,天津成为中国洋务运动的中心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华北,天津成为争夺的目标,通过划分租界,设立银行,天津的半殖民地化随之加深。辛亥革命后,天津改为天津县,直隶省省会设于天津。1928年6月28日,直隶省改称河北省,省会仍设天津,以天津城及附近地区设置天津特别市,是为天津市之始。民国时期,天津的文化教育事业继续有所发展。1919年10月17日,张伯苓创办南开中学大学部,两年后,正式改称南开大学。
天津人民具有爱国、民主的光荣传统,20世纪以来的半个世纪里,天津人民反侵略、反压迫的英勇斗争为天津历史谱写了光辉篇章。1948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了平津战役,1949 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天津城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畸形发展阶段宣告结束,开始跨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❸ 天津有几百年的历史

602的历史。
天津的历史沿革如下:

天津地区的形成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唐中叶回以后答,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宋金时称“直沽寨”,元朝改称“海津镇”,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明永乐二年(1404年)筑城设卫,称“天津卫”。17世纪以来,天津地区经济、社会有了进一步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1860年被辟为通商口岸,工业生产和口岸贸易额仅次于上海,成为当时中国的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1931年,天津有商号17000多家,以现代机修工业为主的工业及手工业4000多家,外贸出口占全国总量的25%。1935年,天津有华资银行10家,分行、支行93家,外资银行16家。新中国成立时,天津建成区面积61平方公里,人口179万,后经多次行政区划变更,1973年后形成目前的辖区范围和区县建制。

❹ 天津的历史故事

作为宋辽战争的另一方,关于辽国和萧太后的故事在天津地名中亦有反映。宝坻区有“打扮庄”,相传辽国萧太后督军南下,与宋兵交战,曾在此筑梳妆楼,梳洗打扮,故名。宝坻区大口屯镇绣针河东岸有毗邻两村——大小“绣针口”,相传辽代建村,绣针河当时为萧太后的运粮河,此处为巡查护卫运粮河的哨口,故名。 另外,武清区有黄花店乡,始建于辽代会同年间(938~947),据《畿辅通志》转引《东安县志》载:“省抑宫在安次南,辽会同中建。以禁嫔妃之有犯者。元时屡迁废后于其地。今属武清县,俗名皇后店。”此地原属安次县,明初划入武清县。今称“黄花店”,系由“皇后店”谐音演化而来。与之对应的地名是泗村店乡的“太子务”,辽代成村。传说辽太子曾前往皇后店(软禁失宠遭贬后妃的冷宫),探视被罢黜的母亲,途中在此留宿,故村落得名太子府,后演化为太子务.天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的历史故事据说清朝末年,在天津卫海河西侧,繁华喧闹的小白楼南端,有一条名为十八街的巷子,有一个叫刘老八的人一个这个巷子里开了一家小小的麻花铺,字号唤作“桂发祥”。这个人很聪明又能干,炸麻花可以说有一手绝活。他炸的麻花真材实料,选用精白面粉,上等清油。每天做的麻花香味能传遍整条巷街,人们闻到香味纷纷蜂拥到他的铺子购买,因此他的铺子总是顾客盈门。后来,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开了店面。开始还算是宾客满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越来越觉得麻花有点乏而生腻,渐渐的生意就不如以往了。老人家不甘心。后来店里有个少掌柜的,一次出去游玩,回到家是又累又饿,就要点心吃,可巧点心没有了,只剩下一些点心渣。又没有别的什么吃的,那少掌柜的灵机一动,让人把点心渣与麻花面和在一起做成麻花下锅炸。结果炸出的麻花和以前的不一样,除了酥脆不艮和香气扑鼻,味道可口。按照这个方法,刘老八是尽心研究,在麻花的白条和麻条之间夹进了什锦酥馅。至于配料,更是苦思冥想,颇费了一番脑筋,桂花、闽姜、核桃仁、花生、芝麻......还有青红丝和冰糖。为了使自己的麻花与众不同,增强口感味道,把放置时间延长,取材也是愈来愈精细,如用杭州西湖桂花加工而成的精品咸桂花、精制小麦粉等等,制作成不仅存放良久不艮,而且香气四溢,味道香脆可口,满口生津。就这样,经过反反复复的精心研究,刘老八终于创造了金黄油亮、香甜味美、久放不绵的什锦夹馅大麻花,从此“桂发祥”麻花著称于市,广受欢迎,成为天津卫赫赫有名的食品“三绝”之首。而桂发祥的十八街麻花也就因此创立了百年字号,成为天津百姓的最爱食品

❺ 天津的历史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争夺皇位。朱棣成为皇帝版后,为纪念由此起兵“权靖难之役”,在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作为军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天津开始筑城设卫,称天津卫,揭开了天津城市发展新的一页。后又增设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

清顺治九年(1652年),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三卫合并为天津卫,设立民政、盐运和税收、军事等建置。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卫为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为天津府,辖六县一州。

❻ 求天津的由来和简史

天津的由来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将他的儿子们分封为王,驻守在全国各地。其四子朱棣被封为燕王,驻守于北平,就是现在的北京。朱元璋去世后,传位给他的长孙朱允。朱棣为与朱允争夺皇位,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的“靖难之役”。一三九九年,燕王朱棣率军南下,从天津三岔口渡河袭取沧州,于一四○二年攻入当时明朝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宝座。朱棣登基后,对他争夺天下时经过的三岔河口十分赞赏,认为是块风水宝地,叫群臣献名。最后,朱棣选中“天津”二字,意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不久,朱棣迁都北京,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门户,军事地位日益重要。明朝永乐二年(公元一四○四年),在天津设卫,“卫”是明朝的一种军事建制,天津共设三卫,驻军一点六万多人。于是,人们又把天津叫做天津卫。设卫就要筑城,天津作为一个完整意义的城市历史由此而开始。

追寻天津城市的起源,不难发现它与水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大直沽的“沽”字就是傍水村寨的意思,因此天津又被称为退海之地。今天,在天津濒临渤海的湿地里,牡蛎滩和贝壳堤见证了远古时期这里是一片沧海桑田,纪录了先人在这里傍河结网、繁衍生息的历史。

现在位于天津闹市区的三岔河口,是天津城最早发祥的地方。明清时期,这里曾是大运河上的一个漕运枢纽和水旱码头。而在天妃宫博物馆的历史文献里就记录了天津城的发展和变化。

在金真佑三年时,金朝曾在三岔河口一带建立了军事设施——直沽寨。到了元代改“直沽寨”为“海津镇”,明代永乐二年改设天津卫。寨、镇、卫都是军事设置,到了清代,天津又改“卫”为“州”,天津从此转变成了行政建制。天津起源于军事的说法,从保存至今的众多村名中还可以得到印证。小南河寨不但名称中有“寨”一词,而且历史上也不乏尚勇的英杰,然而时代在发展,像徐官屯村,就成了天津到北京高速路上的一个现代小城镇。历史学家罗澍伟先生是撰写《天津城市史》的作者,对“天津”一词的来源正是他书中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

❼ 天津的由来

天津的历史沿革:

天津所在地原来是海洋,四千多年前,在黄河泥沙作用下慢慢露出海底,形成冲积平原。古黄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宁河县附近入海,西汉时期在黄骅县附近入海,北宋时在天津南郊入海。金朝时黄河南移,夺淮入海,天津海岸线固定。

汉武帝在武清设置盐官。隋朝修建京杭运河后,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唐朝在芦台开辟了盐场,在宝坻设置盐仓。辽朝在武清设立了“榷盐院”,管理盐务。金朝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设直沽寨,在今天后宫附近已形成街道。是为天津最早的名称。

元朝改直沽寨为海津镇,这里成为漕粮运输的转运中心。设立大直沽盐运使司,管理盐的产销。明建文二年,燕王朱棣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争夺皇位。朱棣成为皇帝后,为纪念由此起兵“靖难之役”,在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

作为军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天津开始筑城设卫,称天津卫,揭开了天津城市发展新的一页。后又增设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

清顺治九年(1652年),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三卫合并为天津卫,设立民政、盐运和税收、军事等建置。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卫为天津州。

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为天津府,辖六县一州。清末时期,天津作为直隶总督的驻地,也成为李鸿章和袁世凯兴办洋务和发展北洋势力的主要基地。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天津被迫开放,列强先后在天津设立租界。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打天津,天津沦陷。1901年,由八国联军组成的天津都统衙门下令拆除城墙。

民国初年,天津在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数以百计的下野官僚政客以及清朝遗老进入天津租界避难,并图谋复辟。其中包括民国总统黎元洪和前清废帝溥仪。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占领天津,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天津特别市。

1930年6月,天津特别市改为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直辖的天津市。11月,因河北省省会由北平迁至天津,天津直辖市改为省辖市。1935年6月,河北省省会迁往保定,天津又改为直辖市。

侵占时期日本对天津基本实行武力统治。日军对天津肆意烧杀抢掠,加上当时天津水灾,使天津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地狱。被抓走的“劳工”达5万人。天津曾于清朝大量开辟租界,日军占领初期租界内还算比较安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强行占领其他国家租借地后天津再无宁日。

1949年1月15日凌晨5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东西突击集团在金汤桥上胜利会师。17日解放塘沽,天津全境解放。1949年至1958年2月,天津是中央直辖市。1958年2月天津划归河北省。1967年1月恢复直辖市。

(7)天津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天津自古因漕运而兴起,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筑城,是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历经600多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独特城市风貌。1860年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天津成为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基地。

天津位于华北平原海河五大支流汇流处,东临渤海,北依燕山,海河在城中蜿蜒而过,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天津滨海新区被誉为“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

天津地处华北平原北部,东临渤海、北依燕山,位于东经116°43'至118°04',北纬38°34'至40°15'之间。天津位于海河下游,地跨海河两岸,北南长189千米,西东宽117千米。陆界长1137千米,海岸线长153千米。

天津是北京通往东北、华东地区铁路的交通咽喉和远洋航运的港口,有“河海要冲”和“畿辅门户”之称。对内腹地辽阔,辐射华北、东北、西北13个省市自治区,对外面向东北亚,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

天津地处北温带位于中纬度亚欧大陆东岸,主要受季风环流的支配,是东亚季风盛行的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临近渤海湾,海洋气候对天津的影响比较明显。

主要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干旱少雨;夏季炎热,雨水集中;秋季气爽,冷暖适中;冬季寒冷,干燥少雪,因此,春末夏初和秋天是到天津旅游的最佳季节。

❽ 天津的历史沿革

1、汉朝,汉武帝,在武清设置盐官。

2、隋朝,修建京杭大运河后,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今金刚桥三岔河口),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

3、唐朝,在芦台开辟了盐场,在宝坻设置盐仓。

4、辽朝,在武清设立了“榷盐院”,管理盐务。

5、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争夺皇位。朱棣成为皇帝后,为纪念由此起兵“靖难之役”,在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将此地改名为天津

6、清顺治九年(1652年),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三卫合并为天津卫,设立民政、盐运和税收、军事等建置。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卫为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为天津府,辖六县一州。

7、清末时期,天津作为直隶总督的驻地,也成为李鸿章和袁世凯兴办洋务和发展北洋势力的主要基地。

8、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天津被迫开放,列强先后在天津设立租界。

9、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打天津,天津沦陷。

10、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直隶总督衙门迁津。同年中华民国成立,天津改为县,属直隶省。

11、民国二年(1913年),直隶省省会设于天津。

13、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占领天津,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天津特别市,同年7月,直隶改称河北,省会仍设天津,10月省会迁北平。

14、1930年6月,天津改为直辖市。同年10月,河北省会再迁天津,遂改为省辖市。

15、1930年6月,天津特别市改为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直辖的天津市。11月,因河北省省会由北平迁至天津,天津直辖市改为省辖市。

16、1935年6月,河北省省会迁往保定,天津又改为直辖市。

17、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天津仍为直辖市。

18、1949年1月15日凌晨5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东西突击集团在金汤桥上胜利会师。17日解放塘沽,天津全境解放,划为华北人民政府直辖市。同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天津被定为中央直辖市。

19、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为河北省省辖市。同年4月18日,河北省省会由保定迁到天津。

20、1966年5月河北省省会再迁保定。

21、1967年1月2日,天津恢复为直辖市。

(8)天津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经过历史沿革留存下来的文化:

1、方言

天津话是北方方言中的一种,流行于天津及其周边地区,特指以天津老城为中心的一个尖朝南,底朝北的三角形“天津方言岛”内人们所说的方言。

2、饮食

津菜是具有天津风味的地方菜系。历经几百年发展,逐步完善成一个涵盖汉民菜、清真菜、素菜、家乡地方特色菜和民间风味小吃的完整体系。

3、文学

天津文学是“津味文学”和“卫派文学”的集合,在某一历史阶段曾间断性地呈现出天津地域文化特色,如“津味小说”的出现,但置放到一个更为长远的历史视域来看,“天津文学”的地域性和传承性都不那么明显。

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天津文坛是由解放区来的作家、诗人、戏剧家主导的,他们自身也成为天津文坛的主体,如孙犁的《风云初记》和《津门小集》等

4、民俗

天津是中国北方的曲艺之乡,各种表演艺术门类齐全,民间工艺有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魏记风筝、天津地毯等 。

❾ 介绍一下 天津市 的历史!

天津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始历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直至辽宋数千年的不断开发,在原始聚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了早期文明。直金朝,天津地区因地利而成为戍守要塞-直沽寨;元朝又因海漕输转形成河港,在此建立海津镇;明朝设卫筑称之后,随着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天津渐渐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商业城市;到清代中叶以前,天津得河槽、海运和芦盐之利,已迅速发展成为北方的商业集散中心、拱卫京师的畿辅重镇。从咸丰十年(1860〕被迫开埠至民国时期,是天津崎型发展阶段,一方面,作为工业大城市不断向近代化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直到 1949年1月15日城市解放,天津才揭开了历史的崭新篇章。在距今约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便已开始在此聚居和劳动生息了。蓟县城东五里发掘的围坊遗址,即为原始社会至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殷商时期,天津北部山区分布着戌狄等少数民族的一些小国。西周及春秋时期,这一地区是召公姬百及其宗支的封地。战国时期,今海河南北大致分属赵、燕两国,为燕、赵、齐争雄角逐之地。
秦代天津地区属上谷郡。西汉时,天津地区南部属渤海郡的章武、东平舒、文安县;北部属渔阳郡的泉州、雍奴和右北平的无终县。泉州城遗址在今武清县的城上村,遗址范围内文物遗存丰富,有鬲、豆、陶釜、瓦当和印有“泉州”戳记的陶盆残片。在其东南11公里的双口镇也发现有“泉州”戳记的陶罐、陶钵等器物。东平村称遗址在静海西钓台村,遗址上散布着许多战国和西汉时期的文物。
天津地区濒临渤海,具有得天独厚的盐业生产条件,西汉王朝在全国公设盐官38处,条件地区就有泉州、章武两处,可见这里的制盐业在当时已占有一定的地位。天津枕河濒海,水运历史悠久。东汉末年,曹操破袁绍后北征乌恒,出于军事运输的需要,自建安十一年 (206)始,先后开凿了平虏渠、泉州渠和新河渠三条运渠,这是天津地区历史上最早的人工河流,也就自那时起奠定了华北平原上 300余条大小河道汇流至今天天津地区,循当时称作派河尾的今海河注入渤海的区域水文形势,同时还为这里后来发展成河海交通咽喉准备了条件。曹魏时处于派河口的漂榆邑(约今东丽区军粮城一带〕,无疑是这种有利条件形成之后不久出现的第一个原始河口港,输转、储存军需物资是它的首要职能。大业四年 (608),随炀帝为东征高丽,命令开凿永济渠,“自洛口开渠,达于涿州郡,以通漕运”,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从此形成。大运河把黄河、淮河长江和在派尾河入海的华北平原诸河汇成的水系(即今河海水系〕,联成水道交通网,遂使地近运河北端、兼有河海航运之便的派河尾的地位更趋重要。金元时期是天津城市形成的早期阶段。元代在大都(北京〕附近屯田,直沽成为军屯的重要地区。
"天津"这个名字出现于永乐初年,为朱棣所赐,意为天子渡河的地方。永乐二年(1404),天津作为畿辅要地正式设卫〔卫所是明朝的军事建置),故有“天津卫”之称。后增设天津左卫、天津右卫。天津三卫直隶于后军都督府,共有官兵1.6万余人(1493-1494)间,天津兵备道刘福将卫城用砖包砌,建四座城门,分别题额为“镇东”、“定南”、“安西”、“拱北”城中心建鼓楼,鼓楼下起空心方城,从此天津城初具规模。此后天津成了离京都既近且大的漕粮储囤所。
天津的集市和商业区正式出现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分布于城中心和四门,附近到弘治年间1488-1505,以增设五集一市,集市大大活跃了天津市场,这时的天津已成为中国北方的商品集散地,人口也比往昔大增。明中叶以后,渤海湾西岸盐场逐渐采用晒盐技术,从此天津地区的盐产量大大增加,且质优价廉。为清代芦盐产销中心转移到天津创造了条件。明崇贞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义军攻陷北京,建号大顺,次日,天津也成为大顺的辖区。 公元1644年清潮王朝入关后,随着统治地位的稳固和经济发展,天津卫作为京师门户的地位日益重要。雍正九年升为天津府,辖天津、青县、静海、南皮、盐山、庆云和沧州等6县1州。从此天津已成为畿辅首邑。清康熙年间,随着河海航运的发展,南北各地商品大量吞吐,使天津商业空前繁荣。18世纪初,由于埠际间商业的发展,天津出现了汇兑业务的钱庄,此后,南北商人竟相效尤。商业、金融业的发展使天津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的商贸中心。
第二次鸦片战争间,天津作为拱卫京师的军事重地,其作用更加突出。在三次大沽口之战中,列强均直取天津,以图威胁清政府,迫其签订城下之盟。根据1860年10月签订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天津被迫开为商埠。随着天津的开埠,外商开始进入天津并设立洋行,天津也由一个内向的封建性商业城市逐步演变为以华北、东北乃至西北为腹地外向贸易中心。1870年廷任命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任此职二十余年间极力兴办洋务运动,通过创办天津机械局及开创近代矿业、交通、邮电事业,天津成为中国洋务运动的中心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华北,天津成为争夺的目标,通过划分租界,设立银行,天津的半殖民地化随之加深。辛亥革命后,天津改为天津县,直隶省省会设于天津。1928年6月28日,直隶省改称河北省,省会仍设天津,以天津城及附近地区设置天津特别市,是为天津市之始。民国时期,天津的文化教育事业继续有所发展。1919年10月17日,张伯苓创办南开中学大学部,两年后,正式改称南开大学。
天津人民具有爱国、民主的光荣传统,20世纪以来的半个世纪里,天津人民反侵略、反压迫的英勇斗争为天津历史谱写了光辉篇章。1948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了平津战役,1949 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天津城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畸形发展阶段宣告结束,开始跨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天津的城市建筑颇具特色。既有雕梁画栋、典雅朴实的古建筑,又有众多新颖别致的西洋建筑。有英国的中古式、德国的歌特式、法国的罗曼式、俄国的古典式、希腊的雅典式等,人们通常把这些西洋建筑称为“小洋楼”。在一座城市中,保存着大量民族风格的古建筑和如此众多的西洋建筑,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城市中都是少见的。故天津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
天津国内生产
总值2003年全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238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增速比上年加快2个百分点,创1996年以来最高增幅,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前列。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3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由上年的22380元增加到25874元,按当年汇率折算,折合3126美元,比上年增长13.8%。
GDP比重2003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89.7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是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完成增加值1212.34亿元,增长17.8%,比上年加快3.5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8%。第三产业积极化解非典负面影响,完成增加值1084.9亿元,增长11.5%。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3.7%、50.8%和45.5%。
贫困人口和扶贫计划2001年,全市再就业人数为2万人,全年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3.15亿元,参加失业保险的参保人数为214万人。2002年,全市将创造8万个就业岗位,将城镇登记失业人口控制在4%左右。
财政收入2003年,辖区内财政收入718.3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其中全市财政收入完成451.74亿元,增长20.2%,增幅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工业产值
和增长率2003年,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110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完成总产值4370.76亿元,增长24.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027.79亿元,增长20.1%;完成总产值4049.61亿元,增长26.1%。
农业产值
和增长率2003年全年农业总产值193.50亿元,比上年增长6.2%。
外贸状况2003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293.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7%。其中进口149.97亿美元,增长33.5%;出口143.74亿美元,增长24%。
外资利用
状况2003年全年新批三资企业941家,比上年增长15.3%;直接利用外资合同额35.13亿美元,增长74.3%;实际到位16.33亿美元,增长62.9%。全年新批投资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198个,增长60.9%。
支柱产业汽车机械装备、微电子和通信设备、海洋化工和石油化工、优质钢管和优质钢材为重点的四大支柱产业。
回答者:wnc7188 - 护国法师 十五级 4-14 03:11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0 个人评价

50% (0) 不好
50% (0)

其他回答共 1 条
天津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始历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直至辽宋数千年的不断开发,在原始聚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了早期文明。直金朝,天津地区因地利而成为戍守要塞-直沽寨;元朝又因海漕输转形成河港,在此建立海津镇;明朝设卫筑称之后,随着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天津渐渐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商业城市;到清代中叶以前,天津得河槽、海运和芦盐之利,已迅速发展成为北方的商业集散中心、拱卫京师的畿辅重镇。从咸丰十年(1860〕被迫开埠至民国时期,是天津崎型发展阶段,一方面,作为工业大城市不断向近代化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直到 1949年1月15日城市解放,天津才揭开了历史的崭新篇章。在距今约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便已开始在此聚居和劳动生息了。蓟县城东五里发掘的围坊遗址,即为原始社会至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殷商时期,天津北部山区分布着戌狄等少数民族的一些小国。西周及春秋时期,这一地区是召公姬百及其宗支的封地。战国时期,今海河南北大致分属赵、燕两国,为燕、赵、齐争雄角逐之地。
秦代天津地区属上谷郡。西汉时,天津地区南部属渤海郡的章武、东平舒、文安县;北部属渔阳郡的泉州、雍奴和右北平的无终县。泉州城遗址在今武清县的城上村,遗址范围内文物遗存丰富,有鬲、豆、陶釜、瓦当和印有“泉州”戳记的陶盆残片。在其东南11公里的双口镇也发现有“泉州”戳记的陶罐、陶钵等器物。东平村称遗址在静海西钓台村,遗址上散布着许多战国和西汉时期的文物。
天津地区濒临渤海,具有得天独厚的盐业生产条件,西汉王朝在全国公设盐官38处,条件地区就有泉州、章武两处,可见这里的制盐业在当时已占有一定的地位。天津枕河濒海,水运历史悠久。东汉末年,曹操破袁绍后北征乌恒,出于军事运输的需要,自建安十一年 (206)始,先后开凿了平虏渠、泉州渠和新河渠三条运渠,这是天津地区历史上最早的人工河流,也就自那时起奠定了华北平原上 300余条大小河道汇流至今天天津地区,循当时称作派河尾的今海河注入渤海的区域水文形势,同时还为这里后来发展成河海交通咽喉准备了条件。曹魏时处于派河口的漂榆邑(约今东丽区军粮城一带〕,无疑是这种有利条件形成之后不久出现的第一个原始河口港,输转、储存军需物资是它的首要职能。大业四年 (608),随炀帝为东征高丽,命令开凿永济渠,“自洛口开渠,达于涿州郡,以通漕运”,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从此形成。大运河把黄河、淮河长江和在派尾河入海的华北平原诸河汇成的水系(即今河海水系〕,联成水道交通网,遂使地近运河北端、兼有河海航运之便的派河尾的地位更趋重要。金元时期是天津城市形成的早期阶段。元代在大都(北京〕附近屯田,直沽成为军屯的重要地区。
"天津"这个名字出现于永乐初年,为朱棣所赐,意为天子渡河的地方。永乐二年(1404),天津作为畿辅要地正式设卫〔卫所是明朝的军事建置),故有“天津卫”之称。后增设天津左卫、天津右卫。天津三卫直隶于后军都督府,共有官兵1.6万余人(1493-1494)间,天津兵备道刘福将卫城用砖包砌,建四座城门,分别题额为“镇东”、“定南”、“安西”、“拱北”城中心建鼓楼,鼓楼下起空心方城,从此天津城初具规模。此后天津成了离京都既近且大的漕粮储囤所。
天津的集市和商业区正式出现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分布于城中心和四门,附近到弘治年间1488-1505,以增设五集一市,集市大大活跃了天津市场,这时的天津已成为中国北方的商品集散地,人口也比往昔大增。明中叶以后,渤海湾西岸盐场逐渐采用晒盐技术,从此天津地区的盐产量大大增加,且质优价廉。为清代芦盐产销中心转移到天津创造了条件。明崇贞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义军攻陷北京,建号大顺,次日,天津也成为大顺的辖区。 公元1644年清潮王朝入关后,随着统治地位的稳固和经济发展,天津卫作为京师门户的地位日益重要。雍正九年升为天津府,辖天津、青县、静海、南皮、盐山、庆云和沧州等6县1州。从此天津已成为畿辅首邑。清康熙年间,随着河海航运的发展,南北各地商品大量吞吐,使天津商业空前繁荣。18世纪初,由于埠际间商业的发展,天津出现了汇兑业务的钱庄,此后,南北商人竟相效尤。商业、金融业的发展使天津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的商贸中心。
第二次鸦片战争间,天津作为拱卫京师的军事重地,其作用更加突出。在三次大沽口之战中,列强均直取天津,以图威胁清政府,迫其签订城下之盟。根据1860年10月签订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天津被迫开为商埠。随着天津的开埠,外商开始进入天津并设立洋行,天津也由一个内向的封建性商业城市逐步演变为以华北、东北乃至西北为腹地外向贸易中心。1870年廷任命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任此职二十余年间极力兴办洋务运动,通过创办天津机械局及开创近代矿业、交通、邮电事业,天津成为中国洋务运动的中心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华北,天津成为争夺的目标,通过划分租界,设立银行,天津的半殖民地化随之加深。辛亥革命后,天津改为天津县,直隶省省会设于天津。1928年6月28日,直隶省改称河北省,省会仍设天津,以天津城及附近地区设置天津特别市,是为天津市之始。民国时期,天津的文化教育事业继续有所发展。1919年10月17日,张伯苓创办南开中学大学部,两年后,正式改称南开大学。
天津人民具有爱国、民主的光荣传统,20世纪以来的半个世纪里,天津人民反侵略、反压迫的英勇斗争为天津历史谱写了光辉篇章。1948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了平津战役,1949 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天津城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畸形发展阶段宣告结束,开始跨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天津的城市建筑颇具特色。既有雕梁画栋、典雅朴实的古建筑,又有众多新颖别致的西洋建筑。有英国的中古式、德国的歌特式、法国的罗曼式、俄国的古典式、希腊的雅典式等,人们通常把这些西洋建筑称为“小洋楼”。在一座城市中,保存着大量民族风格的古建筑和如此众多的西洋建筑,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城市中都是少见的。故天津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
天津国内生产
总值2003年全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238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增速比上年加快2个百分点,创1996年以来最高增幅,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前列。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3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由上年的22380元增加到25874元,按当年汇率折算,折合3126美元,比上年增长13.8%。
GDP比重2003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89.7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是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完成增加值1212.34亿元,增长17.8%,比上年加快3.5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8%。第三产业积极化解非典负面影响,完成增加值1084.9亿元,增长11.5%。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3.7%、50.8%和45.5%。
贫困人口和扶贫计划2001年,全市再就业人数为2万人,全年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3.15亿元,参加失业保险的参保人数为214万人。2002年,全市将创造8万个就业岗位,将城镇登记失业人口控制在4%左右。
财政收入2003年,辖区内财政收入718.3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其中全市财政收入完成451.74亿元,增长20.2%,增幅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工业产值
和增长率2003年,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110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完成总产值4370.76亿元,增长24.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027.79亿元,增长20.1%;完成总产值4049.61亿元,增长26.1%。
农业产值
和增长率2003年全年农业总产值193.50亿元,比上年增长6.2%。
外贸状况2003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293.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7%。其中进口149.97亿美元,增长33.5%;出口143.74亿美元,增长24%。
外资利用
状况2003年全年新批三资企业941家,比上年增长15.3%;直接利用外资合同额35.13亿美元,增长74.3%;实际到位16.33亿美元,增长62.9%。全年新批投资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198个,增长60.9%。
支柱产业汽车机械装备、微电子和通信设备、海洋化工和石油化工、优质钢管和优质钢材为重点的四大支柱产业。

阅读全文

与天津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