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历史意义
四大发明给我们带来什么?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自然不能不说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四大发明不仅仅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繁荣的标志和中国人民聪明智慧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近代文明的进程。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中国古代的四大文明,也许人类社会不是今天这个样子。这可不是中国人的自吹自擂,因为世界史学界一致认为,中国的四大发明,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欧洲之后,给欧洲人的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了人类的整个进程。对此,马克思曾经这样高度评价,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他少说了一项。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产生了殖民地,印刷术变成了宣扬新教的工具。总的说来,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
一个是火药,火药是我们发明的。火药给我们带来什么东西呢?带来了我们的礼花,带来了我们的鞭炮。到今天为止火药在我们的历史上发挥过巨大的作用,通过阿拉伯传到欧洲之后,欧洲人利用火药技术制造了大炮,这就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和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甲午战争和1900年的八国联军进北京,用中国的火药烧了中国的圆明园。帝国腐朽了,文明衰落了,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发明了火药,却没有用自己的火药制造出强大威力的洋枪洋炮,只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抗洋人的进攻,任凭他们的铁蹄践踏中国的国土,我们不得不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指南针,我们的郑和用指南针七下西洋,开拓了中华民族文化进军世界的先河。他们是传教士,中国人历来是善良的,我们下西洋不是为了掠夺,不是为了抢劫。但是我们的发明一旦被他们所使用,他们就造出了新的、更加灵巧的指南针,闯入我们的领海,打开了我们的国门,把大批的鸦片潜入到我们的民族之中,使我们的民族成为“东亚病夫”。
我们的印刷术,印刷术和造纸术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传到了欧洲以后,几百年以后才造福于社会,中华民族熊熊的火炬照亮了西方黑暗的中世纪,他们确实是受益匪浅的。他们的科技发达了,文艺复兴了,但是今天我们的造纸术又如何呢?我们的印刷术又如何呢?我们公司有一位对印刷比较精通的副总经理,他每天设计我们公司的产品,我国最好的印刷机叫“海德宝”,是我们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但是现在最好的印刷机是“海德宝”,而四色彩印,精美印刷品,都是人家印的,最好的纸张是人家的,便宜、质量好。要什么纸?要二八铜版。要什么的?要进口的。纸张是我们发明的,但最好的机器都在人家手里,我们需要花多少钱?甚至现在连最好的油墨也是进口的,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四大发明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确实给中华民族带来永久的载入史册的荣耀,除此以外今天真正由此得到实惠的又是谁呢?我们不得不承认,即使我们有了很多原始性的创新,也往往因为不能精益求精,发展迟缓,错过了时机,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大规模的产业化失之交臂。比如说中国人早就发明了阴阳八卦,但是没有由此引申发明出二进制技术法,计算机是由外国人发明的。郑和提出的“冷不自生”,这可谓是前无古人创造性的见解,非常了不起。但是由此导出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却在1800年之后,由一个德国人正式提出来的。从冷的物体传入热的物体,不能无偿发生,我们没有得到规律性的经验。
⑵ 中国古代史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以工业化、 教育普及化和科学化为重要特征的现代文明。 现代文明主导世界的现实, 决定了无论一个国家发展民族现在处于怎样的状态,走向现代化, 这是它的必然趋势。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 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 曾反复出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的争论。 这一历史现象鲜明地揭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 如何走向现代化?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必须弄懂搞清问题。 一、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 文化,广义上讲, 它是指人类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 精神生产的能力及其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的物质文明和精 神文明的文化遗产,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 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所以,对传统文化既不能一概否定, 也不能全部的吸收,只有站在时代高度,通过实践检验。汲取精华, 清除糟粕,才是正确地发挥作用。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总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政治之上的文化, 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否定民族精神。人为地割断自己的“ 根”。美国文化哲学家怀特说过:“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 文化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产生于更早的文化环境”,“ 现在的文化决定于过去的文化, 而未来的文化仅仅是现在文化潮流的”。可以说, 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和丰富传统的历史。同样, 作为凝聚和激励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与培 育的结果,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 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无所依托。所以,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决不单纯是个文化问题, 而是一个关系民族命运发展的问题。许多历史事实证明, 一个国家走上民族振兴,走向现代化,无不是从弘扬 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传统文化, 必然抹煞民族精神。 那种认为中国现代化只能从异质文化中汲取力量, 企图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过程称为西 化派是错误的。从认识论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 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缺乏深刻的了解与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像某些人所说,是一堆毫无价值的垃圾, 而是有着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它的优良部分, 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且是一切新的更高的文明的再生源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 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 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 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 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要实现现代化, 这种自信自尊的精神是决不可少的。 二、知行合一观。中国儒家文化所讲的“力行近于仁”,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 这与实践品格具有某种一致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现现代化, 当然要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的东西, 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会主义实践。 三、重视人的精神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这精神世界, 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 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 这种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 四、有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 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云: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在今天,一个国家只有走上现代化, 国家才会繁荣富强。而实现现代化,全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 共同奋斗。 五、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蔑视那种贪生怕死, 忘恩负义、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认为“ 朝闻道 ,夕死可矣“。宣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这种对真理执着、献身精神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六、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古人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 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 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 上述种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地的一部分, 仅此就足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罗素曾说过:“ 中国文化的长处在于合理的人生观” 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深刻认识和概括。 其次,是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立起来,传统文化并非一潭死水, 而是一个动态系统。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传统文化, 并在实践中革新与丰富传统。否则,就不会变为现实的文化传统。 所以不能把传统文化简单地归结为“过去的历史” 而应认识到它同时关系着现在与未来。把发展看成为“反传统”, 其思维方式就是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立起来。其实, 任何现代化只能从现实传统文化出发,否则便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陈寅恪先生说过:“ 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 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波普尔曾针对那种妄图“彻底清洗社会这块布— 创造一块社会的白板,然后在它上面画出崭新的社会制度”的理论, 指出:“没有比毁掉传统的构架更危险的了, 这种毁灭将导致犬儒主义和虚无主义, 使一切人类价值漠不关心并使之瓦解。而且,一旦毁灭了传统, 文明也随之消失。”所以对传统文化决不能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 而必须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践中加以检验, 清除那些过时的东西。 再次,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明的辩证关系看。 世界文明并非是某一个国家民族作用的结果, 而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创造的。当然,由于各方面具体条件的不同, 在世界中所起的作用各不同,但这只是作用大小的问题, 而不是有无的问题。所以各民族的文化应是平等的,需要相互尊重, 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而不应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任何一个国家, 作为人类世界组成的一个部分,都不是孤立的,其存在与发展, 不能不对别的国家有所影响: 也不能不受到其他国家这样那样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曾经给世界文明以重大贡献。 当代西方许多的中国古代文化热, 也表明中国传统文化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因此, 只有各个国家充分发挥自己民族文化的特点, 对人类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世界文明的发展,才会有可靠的保证。 相反,一个国家不顾自己民族的特点,一味模仿或照搬别的文化, 不仅不会有好的发展,甚至会走上灭亡的道路, 世界史上是有这种教训的,其实,西方文化也是一分为二的, 既有好的东西,也有糟粕,不可“拣进篮里都是菜“,如” 拜金主义“之类,即使在西方,也是被批判的。 西方文化也并不等于世界先进文化,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世界先进文化是以它的先进性、科学性及对人类社会的意义标志的。 因此,学习与引进外国文化,必须作具体分析, 一定要从本国实际出发,一个成功的现代化国家决不是全盘, 引进西方文化,而是在自己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一面学习外国先进文化,一面对本国文化进行革新, 不断提高自己的现代化水平,由于传统文化能否现代化, 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弘扬, 关键在于人们用何种思维方式对待传统文化。 二、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 这种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消极因素,这与现代化发展是不利的, 就其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表现是: 一、缺乏民主精神。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 封建意识对人们影响极深, 封建专制思想一方面严重压抑和束缚个性发展,另一方面, 造成特权思想,直到今天,中国人仍缺乏民主意识。 二、法制观念淡薄。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法制,实行的是人治, 如实行的是皇权至高无上,因而君言就是法。 在我国今天社会主义社会里, 人民群众已经成为国家主人, 国家的一切法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封建特权思想严重, 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的事,还时有发生。 三、商品意识差。中国是个农业国,重农轻商十分严重。过去, 经商是被人看不起的,不知商业是产品流通的重要环节, 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繁荣经济,方便,起着重要的作用, 尤其在现代,没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也就无法走向现代化。 四、守旧意识严重。中国的小农经济广大,个体经济,靠天吃饭,“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容易满足于现状,非到万不得已, 是不会起来造反和自学接受新东西的。 三、由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是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 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抛弃其糟粕, 吸收其精华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使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 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报务。传统文化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转化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文化,但这种转化需要社会实践, 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生活相结合,才能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根本的结合点 。 第一发展市场经济经济的需要。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 这种经济是人治经济,一切由政府统管,政企不分, 按长官意志办事,乱放炮抱粗腿界 得到合理配置,造成中国经济长期落后。 现在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作为配制社会资源的基本手段, 是按照市场经济运动规律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管理体制。 因此它能有效激励企业发挥主动性与竞争性, 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与创造性,成为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定的经济总是与一定的文化相联系的。经济与文化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今天的经济,也就是明天的文化;而明天的文化, 也将是后天的经济。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任何一项经济活动, 都是具有一定观念文化的人去从事的, 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思想首先素养的人,就无法胜任,所以, 现代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将对人们现有的文化观念进行检验, 新的取舍,另一方面,促使人们必须努力学习一切先进的东西, 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质,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这就是市场经济对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根本决定作用 第二、它是建全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制意味着合法性、权威性、 公正性。法治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一是引导作用— 引导市场经济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二是规范作用— 通过法律规范政府和市场主体的行为与秩序;三是保障作用— 保障市场主体的平等竞争与正当权利。 这些都是现代文明与现代文化的体现, 而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方面却有很大的缺陷。 中国传统文化在法制思想上强调实行人治。 法律仅作为治国的某种辅助手段,这种缺乏权利意识的传统文化, 在市场经济就难以存在与发展了 第三,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市场经济要求对中国传统文化那种“ 君子谋道不谋食”把“义”与“利”对立起来的旧的价值观的否定, 从而增强人们的务实精神与进取精神。实际上,人们的实践活动, 是离不开利益原则的。要保证市场经济所追求的价值的实现, 不仅个人实践活动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学会按法办事, 而且也促使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门必须提高工作效率, 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卢秀华副教、山东科技大学文法系)
麻烦采纳,谢谢!
⑶ 中国古代战争的历史意义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在泓水发生了一场规模虽不很大,但是在中国古代战争发专展史上意义却很大的属战争。这场宋、楚两国之间的战争,史称“泓水之战”,宋襄公也因这场战争而成了名人。 十一月初一,楚军进至泓水南岸,并开始渡河,这时宋军已布列好阵势。宋大司马公孙固鉴于楚宋两军众寡悬殊,但宋军已占有先机之利的情况,建议乘楚军渡河过半时予以打击,宋襄公断然拒绝。楚军全部渡过泓水后开始布列阵势,这时公孙固又劝宋襄公乘楚军列阵未毕、行列未定之际发动攻击,宋襄公仍然不予接受。一直等到楚军布阵完毕,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宋襄公这才击鼓向楚军进攻。战争的结果是人所尽知的,宋军受到重创,宋襄公本人的大腿也受了严重的箭伤,连其禁卫军(门官)也悉数被楚军所歼灭。
⑷ 中国古代文化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中国文化是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出现断层的,所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对于我们现在社会文化的研究是很有价值的。
古代有官场文化,到现在还是十分的明显,在西方国家,他们的古老文化中,贵族除去在政治上有特权外,当国家有危险时,要勇于付出自己的生命,因为他们很明白一个道理,自己的俸禄都是由国家提供的,自己的特权是建立在更多的义务上的,所以上阵杀敌,马革裹尸是自己的使命所在,所以一战二战能看到很多贵族为自己的国家奉献自己的生命,在中国,在政治上占主导的官员,他们的服务民众的意识并不是很好,形成了自己的官场文化,这可能是由中国的小农经济的经济状况所决定的,他们是由军队保护,政权建议以后,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容易把他们提高到管理者的位置,权力更加的集中,所以官员的想法可能就是统治民众,而渐渐的缺乏了服务民众的意识,至少这个意识是很单薄的,而他们更可能服务于皇帝,史书上说中央集权使皇帝的权力无限,其实我个人觉得这个观点不是很正确,至少不是很完整,明朝很多不理朝政的皇帝不上朝朝廷不是也在运作吗?就算到了清朝,鳌拜弄权,慈禧更是厉害了,可见,不能简单的说往皇帝靠拢,但是往中央政府靠拢是真的,往皇帝靠拢不如说是往朝廷中强势的主流的人靠拢比较恰当,可能是受这个思想的影响吧,清朝结束,大家还是注重权力的高度集中,且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状况也为这个提供了可能,高度的分散性,所以可以说这种高度集权就算建国后还是很明显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集权还是很明显的,政府其实很多时候是与民众脱节的,他们似乎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显然与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状况所不相符合的,不难发现这其中有了很多的矛盾和冲突,应该说原先的官场文化是不合理的,应该树立公务员意识,不是现在的公务员,而是民众的服务员,这样的意识更为健康。
在食文化上,还是很推崇我国古代的,菜色之丰富也是绝无仅有的。古代讲究“吃相”,其实这就是食文化,还是和西方对比,在西方,各自吃各自的,说的话也是很桌面的东西,不该说的话不能说,这些都和中国古代差不多,只不过我们用的筷子,人家用的是叉子,不过不能看出,在讲求礼仪的我们古代,在饮食上要比西方不知道要自在多少,只要不是太正式的场合,什么划拳啦,斗酒啦,输了该怎么罚之类的游戏还是很多的,饭桌上言谈的内容也往往比较开放,就是像项羽请刘邦这样的饭局,刘邦想离开,直接就说我要去茅房,西方估计说洗手间吧,至少不会表明自己去干嘛,觉得这样是很不文雅的,吃吃饭,樊哙还能冲进来,拿起个生猪腿放肩膀上大吃大嚼的,其中还舞舞剑啥的,可能大家说这是战争年代嘛,难免豁达点,但是还有一段很具有代表性的一次吃饭,就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的那场,刘姥姥这样一个农村老太在饭桌上撒欢是不受约束的,还大受欢迎,我想在西方那时候除了一不小心冒出来个冷幽默啥的弄的低调的笑两声,估计也不会有别的什么乐趣了吧,看影视节目,很多人是很讨厌那种饭局的,一点意思都没有,都说古代中国很讲礼仪,但是个人看法,在吃上,还是比较随意的,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讲礼仪,相反,觉得这样更人性化,是值得提倡的,吃本来就应该自在一些,到现在,可能还是如此吧,中国吃饭就是双筷子,不会像西方,各式餐具,不能说谁好谁坏吧,但是就个人还是喜欢中国的食文化,现在我们国家的食文化还是继承的比较好的,不过也有缺点,凡事要有度,要是过了度,喝酒喝多了,来发酒疯了,那是很不好的,就真的不讲礼仪了。
一大堆古代的思想文化也能得到集成,我个人比较喜欢老庄的思想,无为,不过我的看法很多人可能错误理解了无为的思想,觉得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去做,我个人的观点无为的思想就是顺其自然,就像汉初的无为,那并不代表什么都不去干,而是休养生息,抹平战乱的伤痛,顺其自然,反而能收到好的效果,主流的当然是儒家思想,我个人看法,觉得虽然孔子被抬的很高,但是他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变味了,孔子是个全才,他个人也是择主而事的典型例子,后来成了忠君思想家了,形象颠覆有点大啊,他是主张为官的,不过在官位上要能贯彻自己的思想,教化百姓,为百姓谋福利,现在的官员显然继承的不是很好啊,孔子最心底还是很喜欢简单的清净的生活的,但是好像这一点被忽略了,觉得孔子身上很多好的闪光点被继承了,但是更多的是被统治者用来传播忠君思想了,多少有点可惜,如果说影响大的话,应该说的更明确点,应该说是董仲舒重新定义后的论语对现在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不然是有歧义的,不过乱解读也错不到哪去,毕竟论语的书已经写好了,只是各人的看法不一样而已,觉得现代的社会还是应该去学那骨子里面的东西,而不是去钻那外面的牛角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观点我个人看法是觉得不科学的,什么叫糟粕呢?糟粕怎么定义呢?又是什么指精华呢?这个是很难说清楚的,至少我觉得现在很多人至少对精华和糟粕的分类不是很清楚,红楼梦是精华,金瓶梅那就是糟粕了,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我觉得是那种不符合历史潮流的文化,才能真正定义为糟粕,比如裹小脚,早就不和历史潮流了,给糟粕定义的应该是时间。更好的继承古代优秀文化肯定能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带来好的发展。
⑸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文化的话,影响最大的就是儒家思想了!!到现在还有!
⑹ 古代历史的意义和对后面的影响
革命史观认为,对历史的看法代表你的阶级立场。李世民认为,从历史可以看到未来。
世界的历史在地理大发现之前是各区域独立发展的。世界的历史作为相互影响的整体来看,比中国的历史要短得多。欧洲在文艺复兴后,逐渐强大起来,首先是葡萄牙航海发现了新世界,成为世界帝国,然后另一个航海国家西班牙崛起了,成为第二任世界帝国,英国联合荷兰打败了西班牙,荷兰成为第三任世界帝国,英国与荷兰进行了三次大战,成为了第四任世界帝国,在位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号称日不落帝国。这是血腥铸成的世界帝国,与公平正义无关,与利益有关。之后有两个国家觊觎世界帝国的王冠,一个是德国,一个是美国。德国首先发难,1914年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了。一战后,世界的金融中心从伦敦移动到纽约。为了打击欧洲的传统,犹太人促成了俄国的共产主义革命。苏维埃政权的革命资金来源全数出自纽约的犹太家族掌控的银行,如罗斯柴尔德等,苏联的开国功臣有90%是犹太人。后来,格鲁吉亚人乔大叔登上独裁的地位,犹太人在苏联的地位才受到抑制。
1939年,德国人再次发动世界大战,意在夺取世界帝国的地位,成片的德国轰炸机扑向伦敦,伦敦腾起冲天的烟柱,宣告英国这个三百岁的世界帝国寿终正寝了,新的世界帝国是谁呢?不是德国,是美国。
美国人在二战开始时,先搞个中立,卖军火,现款现货,自行运输,明显偏袒英国,德国不可能开潜水艇来买军火吧,日本人到是买了不少航空材料和废钢铁,这些美国货都倾泻到中国人头上,然后,美国人搞个租借法案,可以向盟友租借军火,实际上是赠送,出钱让盟友流血,后来盟友的血也快流光了,1941年底,德国人都快攻进莫斯科了,终于挑动日本人来个珍珠港,这下可以亲自上阵了。这时候罗斯福笑了,蒋介石笑了,绅士丘吉尔的眼泪笑都笑出来了。
衰老的大英帝国在丘吉尔狂喜的眼泪中,把世界帝国的王冠装在银盘子里,恭恭敬敬地跪在地上,捧着这个银盘子奉送给美国了。美国成为了第五任世界帝国。美国至今在日本和德国驻军,在全世界32个国家驻军。按理说,欧洲在二战后可以不追随美国,犹太人让苏联威胁欧洲的安全,促成整个欧洲完全托身于美国的庇佑,欧洲的传统进一步式微。
世界的前途有两个,第一、产生雄才大略的独裁者,统一世界,独裁者是在内部斗争中踩着别人尸体走上这个岗位的,独裁者可以世袭,但超强的能力不可能靠血缘世袭,这是中国皇帝制度崩溃的原因,所以这个前途要解决接班人产生机制的问题。历史上的独裁者似乎更热衷于为本国和本民族谋取利益,很少着眼全世界,走上权力顶峰的德国希老大和俄国的乔大叔也缺乏统治世界的魄力。独裁者要依靠官僚体系维系统治,独裁性质的官僚体系缺乏监督,腐败是必然的,人民的反抗也是必然的,也会直接导致官僚体系的崩溃,这个前途不妙。世界目前没有发生这种可能的条件。
第二、被犹太集团统治,现实是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了。这很残酷,但这是事实。
中国可靠的历史从夏开始,然后是商,是周,周分西周东周,东周分春秋和战国时期。
秦是法家,见利忘义,很暴力,统一后,二世灭亡很正常。秦朝修了长城,建立了郡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
汉朝建立了儒家的思想统治路线,西汉是被外戚篡夺的,不是老百姓起来造反推翻的。
三国是东汉末年地方割据的延续,就像小公司兼并成几个大公司而已,三国之所以能维持一段时间,就是吴政权的调节作用,曹强大时,吴联刘抗曹,赤壁大战,刘强大时,他联曹抗刘,往樊城前线的关羽背后插一刀,夺取荆州。
晋的统一是个灾难,推崇玄学,骄奢淫侈,全民腐败,短暂的统一和繁荣带来可怕的灾难。五胡乱华。
北朝的隋统一了中国,南朝的陈后主继承的的东晋、宋、齐、梁的汉人统治,北朝脱胎于鲜卑王朝。以至于隋王室有鲜卑血统,继承隋的唐王室也有鲜卑血统。
隋建设有大运河和科举制,这两个东西至今影响我们的生活。
唐玄宗时期,中国历史到了高峰,长安这个内陆城市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他的自信和包容是空前绝后的,日本人晁衡官居监察部长,胡人则掌管了北方军区的精锐军队。
唐末又是藩镇割据,进入五代十国乱世,梁、唐、晋、汉、周。又是北方的沙陀族政权打败了汉人建立的混蛋王朝梁。建立了后唐。正朔又融入沙陀族的血统。
宋太祖掌握周的兵权,篡夺了周,重文轻武,武将只有狄青短暂地担任过副丞相。对外软弱的基调就定了,对内重商重士,太祖立训不得杀文官,文官只有流放,读书人的地位很高。宋朝的灭亡不是农民起义,而是外族,是一再的重大的战略错误导致的,联强抗弱,联金灭辽,联蒙灭金,最后自己也成了盟友的目标。
蒙古人的元朝有强大武力,忽必烈听信契丹人耶律楚材的建议没有杀光汉人,但对汉人的压迫也很残酷。汉人的反抗是必然的。蒙古人最喜欢做两件事,屠城、吃人。我们的影视作品还对铁木真这样的吃人魔王大加歌颂,无语吧。
明朝打跑了元朝统治者,但是这个朝代真是很混蛋。
满清统治者比较勤奋,国策也基本对头,联合蒙古,联合汉人大地主阶级,统一战线工作做得可以,这对汉人当然不是好事,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汉人血流成河,那些该死的电视剧还把大杀汉人的大辫子皇帝捧上天,一股脑儿都变成了无产阶级革命家,为被屠杀的汉人不平哟,大兴文字狱,对汉人的思想禁锢严重。满清晚期唯一清廉有效率的部门是海关,海关总监是英国人赫德,这家伙一干就是40年。
民国混乱的政治状态,失控的社会,对思想的禁锢少了,读书人从鸦片战争起就开始反思,思想界反而繁荣起来,民国期间就有众多的大师在各行业涌现,严复、鲁迅、矛盾、曹禺、聂耳、田汉、徐悲鸿、竺可桢、老舍、巴金。
中华民族被称为汉族,文字是汉字,语言是汉语,国外聚居区是唐人街,这不是偶然的,说明那个时候的中国人不错。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作为一种体制的顶端的统治者,皇帝的文学才华不重要,能够体恤老百姓才重要。李世民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独裁是一种不好的制度,把个人的情感好恶带进了统治,比如,墨索里尼就规定人体模特儿必须采用肥胖的女人,因为他喜欢肥胖的女人。中国古代是没有办法,找不到更好的制度,东晋的权臣制,有点像君主立宪,皇权旁落也不是长期的,几个权臣轮流坐庄后,刘裕还是篡夺了皇位。独裁也不是中国的专利,国外直到近代也有独裁,至今也有很多,比如沙特阿拉伯的国王、文莱国王。对世界产生影响大点的有德国希老大和俄国的乔大叔。杨振宁不也说过极权统治有效率嘛,德国的独裁有效率,仅仅六年就可以发动大战,俄国那位也不错,短短二十年建设全新工业国,人民付出了太大的代价,就像加班一样,是不可持续的发展。西班牙的佛朗哥是个狡猾的独裁者,因为他的慎重,避免了国家变成一片火海。罗斯福这个伪民主制度中狡猾的蜘蛛精,虽然急于参战,为了争取民意,付出了太平洋舰队的代价,这是民主的代价。
对于太平天国运动,马克思认为,该运动的领导人没有提出更高的任务,顶多就是一个改朝换代,而且给人民带来的惊扰,有甚于老统治者。而刘邦、朱元璋是个成功改朝换代者,朱温算半个,陈胜、吴广、张角、黄巢、李自成、张献忠都是失败者,有意思的是,农民运动的领导层很多是没有在现行体制中获得地位的知识分子,他们仇视社会,报复社会,管你平民还是地主,一律无差别暴力!这些头头都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洪秀全的后宫数量大于满清所有皇帝的后宫之和!建议描写宫斗的电视剧把摄像机对准洪秀全的后宫。
文字对于历史的影响怎么说都不过分,欧洲的文化多样性表现在文字的多样性,表音文字读音和词义比较相近,表音文字造成了欧洲的多民族,多国家。中国是表意文字,从秦朝起统一文字。在尸山血海的南北朝时期,北朝的鲜卑皇帝孝文帝拓跋宏决定采用汉字,为这个国家的统一带来了一丝曙光,而胡乱帮允许新疆人使用自己的语言,为国家分裂埋下了祸根。
虽然是人民创造了历史,但是历史只是记录了站在思维、权力顶峰的人,普通人则堙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唐人都会写诗,写诗成了提拔官员的重要方式,元明清这一时期很多读书人在当时恶劣的思想控制状况下,不想做官了,用写戏曲和小说的方式实现自身的价值。
文学作品记录的主角多数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共产党人认为应该有人民的文学,把普通的工农兵定格为文学作品记录的主角,还鼓励工农兵进行创作,于是,有了《半夜鸡叫》、《林海雪原》。这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了。
管理一个团体无非三点:治心、治行、治事。对于国家,治心是信仰、教化。治行是国家各种制度和法律治事是政治运动、短期政策。我们常常批评短期行为,呼唤长效机制,长效机制即制度,但是,制度的局限性也非常大。制度无外乎两点,以暴制暴,以智御智,即是暴力和智力的博弈。以暴制暴,好比两颗石头对撞,总有石头被撞碎,国家拥有暴力机关,执行相应的暴力制度,社会处于失控状态时,表现最明显。以智御智,好比用石头压草,草会从石头缝隙钻出来,最严格的制度是法律,有群人整天专门研究法律这堆石头之间的缝隙,这群人是律师。治心是根本,一个国家没有了信仰是可怕的事情。
魏武侯与大臣巡游西河前线,一时感慨:“河山这样的险峻,边防难道不是很坚固吗!”吴起回答说:“霸业从不在河山险要处产生。不修德政,你身边的人也会拿起武器来反对你”
在思想统治衰微时,民间思想家会产生,春秋时,百家争鸣,儒家法家影响中国后面的历史,儒家思想统治中国两千年,辐射东亚,不是没有道理的,法家急功近利,二世亡秦是必然的,道家玄学在西晋最流行,带给中国民族最深重的灾难。
德国人重视教育,所以可以在多次分裂、战乱后还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的顶端,
我们看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在哪里?
当初,毛主席说,中国可能变成官僚资本主义,这是最坏的资本主义。
媒体上说过是社会转型期,转向、哪里?官僚资本主义!
今天的媒体动辄称精英统治,统治阶级中有精英吗?没有。顶多也就是石崇之流罢。石崇变得富有的原因是派军队抢劫客商。帮助帝国主义压榨同胞的买办,算是精英吗?
当今中国乱象丛生,内部原因是信仰缺失了,人的动物属性占了上风,食物、性、金钱,就是这样。
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四座大山,苛政猛于虎呀!其中影响最为深远和恶劣的是教育。
教育的市场化和行政化。这样恶劣的影响可能会导致这个民族的灭亡。至少百年内是断然不可能翻身的。中国现在对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的全面破坏,未来将是连绵不断的饥荒和战乱,非洲的索马里,中亚的阿富汗,是中国未来的一面镜子。
⑺ 中国古代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无论在经济、政治、文化、在国际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就连现在、我们想要拿出一点有力的论据都要回顾古代的那些名言警句
不信你看你写作文就能看出来了
历史是一点点演变而来的
我们现在无论做什么都要回顾历史,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获得经验。
浅谈古代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司马迁说过:“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我国许多伟大的政治家、科学家都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著名的天文学家竺可桢,正是在研究了我国史志、方志、古诗、游记,掌握了中国古代气候变迁的线索之后,才写出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这篇著名论文。古人说得好:“学史使人明智”,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一些教师未能正确处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辨证关系,把教学的重点只放在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上,以期考试得高分,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性,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人格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缺乏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或畏惧困难,或抗挫心理能力差,情绪起伏大,或自我定位太高,以自我为中心,无法与他人善处等等。这些人格缺陷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抑制了内在潜能的发挥,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如:在教学中可结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牺牲我一个,幸福后来人”等咏志诗句与秦桧、汪精为、贝当、李完用等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内容进行鲜明的对比,培养学生以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荣。又如学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因而可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以感染之,如可介绍司马迁、罗斯福身残志坚的事迹,帮助学生养成矢志不移的顽强意志,可介绍居里夫人、布鲁诺、李大钊等人的事迹,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和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求知态度,可介绍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事迹,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品质,可介绍邓小平、彭德怀等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帮助学生树立笑对挫折,胸怀坦荡的意志品格。
三、 学史可以明事理
现在的学生身上还有一大弱点:判断能力低,思维能力差。而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许多古今中外的大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长见识,丰富头脑,还蕴涵着许多哲理。如:通过对陈独秀、克伦威尔、拿破仑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让学生掌握一分为二这把钥匙,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提高判别是非的能力;通过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原因的分析,让学生懂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民大众与领导个人作用等之间的辨证关系,并以此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通过从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多方位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指导学生有理、有序地思考和解决问题,逐步养成严谨规范、一丝不苟的思维品格,还应注意指导加强历史事件之间横向、纵向的联系与比较,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材料和人物言论的深层含义,拓宽思维的广度、深度,来培养学生发散型思维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总之,历史学习的重要性有许多是显而易见、众所周知的。在此,我还没能也不可能全部讲出来,有的还须今后进一步去挖掘、去发现。但,无论是名人还是凡人,学习历史能让人终身受益,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惭愧~~
大部分是抄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
⑻ 了解中国古代史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以工业化、 教育普及化和科学化为重要特征的现代文明。 现代文明主导世界的现实, 决定了无论一个国家发展民族现在处于怎样的状态,走向现代化, 这是它的必然趋势。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 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 曾反复出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的争论。 这一历史现象鲜明地揭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 如何走向现代化?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必须弄懂搞清问题。 一、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 文化,广义上讲, 它是指人类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 精神生产的能力及其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的物质文明和精 神文明的文化遗产,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 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所以,对传统文化既不能一概否定, 也不能全部的吸收,只有站在时代高度,通过实践检验。汲取精华, 清除糟粕,才是正确地发挥作用。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总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政治之上的文化, 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否定民族精神。人为地割断自己的“ 根”。美国文化哲学家怀特说过:“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 文化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产生于更早的文化环境”,“ 现在的文化决定于过去的文化, 而未来的文化仅仅是现在文化潮流的”。可以说, 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和丰富传统的历史。同样, 作为凝聚和激励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与培 育的结果,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 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无所依托。所以,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决不单纯是个文化问题, 而是一个关系民族命运发展的问题。许多历史事实证明, 一个国家走上民族振兴,走向现代化,无不是从弘扬 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传统文化, 必然抹煞民族精神。 那种认为中国现代化只能从异质文化中汲取力量, 企图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过程称为西 化派是错误的。从认识论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 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缺乏深刻的了解与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像某些人所说,是一堆毫无价值的垃圾, 而是有着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它的优良部分, 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且是一切新的更高的文明的再生源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 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 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 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 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要实现现代化, 这种自信自尊的精神是决不可少的。 二、知行合一观。中国儒家文化所讲的“力行近于仁”,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 这与实践品格具有某种一致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现现代化, 当然要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的东西, 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会主义实践。 三、重视人的精神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这精神世界, 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 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 这种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 四、有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 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云: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在今天,一个国家只有走上现代化, 国家才会繁荣富强。而实现现代化,全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 共同奋斗。 五、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蔑视那种贪生怕死, 忘恩负义、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认为“ 朝闻道 ,夕死可矣“。宣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这种对真理执着、献身精神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六、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古人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 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 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 上述种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地的一部分, 仅此就足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罗素曾说过:“ 中国文化的长处在于合理的人生观” 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深刻认识和概括。 其次,是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立起来,传统文化并非一潭死水, 而是一个动态系统。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传统文化, 并在实践中革新与丰富传统。否则,就不会变为现实的文化传统。 所以不能把传统文化简单地归结为“过去的历史” 而应认识到它同时关系着现在与未来。把发展看成为“反传统”, 其思维方式就是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立起来。其实, 任何现代化只能从现实传统文化出发,否则便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陈寅恪先生说过:“ 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 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波普尔曾针对那种妄图“彻底清洗社会这块布— 创造一块社会的白板,然后在它上面画出崭新的社会制度”的理论, 指出:“没有比毁掉传统的构架更危险的了, 这种毁灭将导致犬儒主义和虚无主义, 使一切人类价值漠不关心并使之瓦解。而且,一旦毁灭了传统, 文明也随之消失。”所以对传统文化决不能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 而必须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践中加以检验, 清除那些过时的东西。 再次,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明的辩证关系看。 世界文明并非是某一个国家民族作用的结果, 而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创造的。当然,由于各方面具体条件的不同, 在世界中所起的作用各不同,但这只是作用大小的问题, 而不是有无的问题。所以各民族的文化应是平等的,需要相互尊重, 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而不应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任何一个国家, 作为人类世界组成的一个部分,都不是孤立的,其存在与发展, 不能不对别的国家有所影响: 也不能不受到其他国家这样那样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曾经给世界文明以重大贡献。 当代西方许多的中国古代文化热, 也表明中国传统文化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因此, 只有各个国家充分发挥自己民族文化的特点, 对人类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世界文明的发展,才会有可靠的保证。 相反,一个国家不顾自己民族的特点,一味模仿或照搬别的文化, 不仅不会有好的发展,甚至会走上灭亡的道路, 世界史上是有这种教训的,其实,西方文化也是一分为二的, 既有好的东西,也有糟粕,不可“拣进篮里都是菜“,如” 拜金主义“之类,即使在西方,也是被批判的。 西方文化也并不等于世界先进文化,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世界先进文化是以它的先进性、科学性及对人类社会的意义标志的。 因此,学习与引进外国文化,必须作具体分析, 一定要从本国实际出发,一个成功的现代化国家决不是全盘, 引进西方文化,而是在自己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一面学习外国先进文化,一面对本国文化进行革新, 不断提高自己的现代化水平,由于传统文化能否现代化, 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弘扬, 关键在于人们用何种思维方式对待传统文化。 二、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 这种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消极因素,这与现代化发展是不利的, 就其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表现是: 一、缺乏民主精神。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 封建意识对人们影响极深, 封建专制思想一方面严重压抑和束缚个性发展,另一方面, 造成特权思想,直到今天,中国人仍缺乏民主意识。 二、法制观念淡薄。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法制,实行的是人治, 如实行的是皇权至高无上,因而君言就是法。 在我国今天社会主义社会里, 人民群众已经成为国家主人, 国家的一切法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封建特权思想严重, 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的事,还时有发生。 三、商品意识差。中国是个农业国,重农轻商十分严重。过去, 经商是被人看不起的,不知商业是产品流通的重要环节, 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繁荣经济,方便,起着重要的作用, 尤其在现代,没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也就无法走向现代化。 四、守旧意识严重。中国的小农经济广大,个体经济,靠天吃饭,“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容易满足于现状,非到万不得已, 是不会起来造反和自学接受新东西的。 三、由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是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 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抛弃其糟粕, 吸收其精华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使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 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报务。传统文化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转化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文化,但这种转化需要社会实践, 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生活相结合,才能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根本的结合点 。 第一发展市场经济经济的需要。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 这种经济是人治经济,一切由政府统管,政企不分, 按长官意志办事,乱放炮抱粗腿界 得到合理配置,造成中国经济长期落后。 现在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作为配制社会资源的基本手段, 是按照市场经济运动规律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管理体制。 因此它能有效激励企业发挥主动性与竞争性, 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与创造性,成为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定的经济总是与一定的文化相联系的。经济与文化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今天的经济,也就是明天的文化;而明天的文化, 也将是后天的经济。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任何一项经济活动, 都是具有一定观念文化的人去从事的, 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思想首先素养的人,就无法胜任,所以, 现代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将对人们现有的文化观念进行检验, 新的取舍,另一方面,促使人们必须努力学习一切先进的东西, 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质,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这就是市场经济对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根本决定作用 第二、它是建全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制意味着合法性、权威性、 公正性。法治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一是引导作用— 引导市场经济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二是规范作用— 通过法律规范政府和市场主体的行为与秩序;三是保障作用— 保障市场主体的平等竞争与正当权利。 这些都是现代文明与现代文化的体现, 而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方面却有很大的缺陷。 中国传统文化在法制思想上强调实行人治。 法律仅作为治国的某种辅助手段,这种缺乏权利意识的传统文化, 在市场经济就难以存在与发展了 第三,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市场经济要求对中国传统文化那种“ 君子谋道不谋食”把“义”与“利”对立起来的旧的价值观的否定, 从而增强人们的务实精神与进取精神。实际上,人们的实践活动, 是离不开利益原则的。要保证市场经济所追求的价值的实现, 不仅个人实践活动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学会按法办事, 而且也促使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门必须提高工作效率, 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