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什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正确
首先, 从今天的世界格局来看,由于通讯和交通的发展,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就像春秋战国时代的大中国版图的认识相似。中国相对于世界, 也就象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或者“魏国”相对于其他各个诸侯国。所以,把我们的一种思想认识, 立场观点仅限于“秦国” 或者“魏国”已经没有意义了。“ 秦学为体,齐学为用”? 有什么真正的适用价值和意义?现在,人类真正的思想和认识本来就应该是“普世价值”或者“普世意义”。那种把思想和认识划分成为“ 秦学,齐学,魏学,楚学本身就只能够说明自己的立场和认识很狭隘。有些人认为学习西方文化就是文化殖民,那么今天有没有人认为,“秦国” 或者“魏国”已经被孔子的“鲁国” 文化殖民了呢?或者中国被“鲁国” 文化殖民了呢?
其二,中华文明自从春秋战国以后,中国人就没有真正的“信仰”。所有的儒家,道家,法家思想,基本上都是世俗的实用主义哲学。这些本身都就是“用”,根本就没有什么象西方的关于终极关怀的“宗教信仰”。从春秋战国开始以后中国的几千年文化发展就已经开始背离一些普世价值了。在西周以前,我们中华也是有信仰的。 信仰上天上帝。也就是说,春秋战国开始中国文化没有了“体”,都是世俗实用主义哲学,生存之道,“用”学而已。
我比较同意易中天在“评点中华文明”中有关“多种信仰即无信仰”文章中的部分观点:
“我们没有创世神,就没有终极创造者,没有终极关怀,就没有彼岸概念,因此我们无信仰。我们有没有信的东西?有,我们信神、信佛等等。但我们这个民族对这些东西的相信是实用主义的,比如我以前在农村看到神龛里面供奉着的有观音菩萨、太上老君、如来佛祖、土地公公、妈祖、自己的祖宗,除这些之外,还贴着一个纸条,上面写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我们的崇拜是实用主义的,有那么多崇拜的对象,而且这些神灵各有各的分工。基本上各种班子都齐了,这是常实用主义的崇拜。【1】”
孔子思想哲学提供的是生存之道,就是告诉人们如何适应于非天道规则,非理性强权和统治者主导环境下面“非有序竞争”的生存法则。这种生存法则就是通过 “克己和中庸” 换取和建立一个适宜自己生存的社会人际关系网。当然,这种社会性关系网在任何社会对于个体生存都十分重要,而且特别是在一个没有公平和公正的强权政治,暴力和弱肉强食的社会,“弱者”只有通过联合起来,关系网起来,象“蜜蜂”“蚂蚁”一样,或者依附于某一种“权势”而生存。“非有序竞争”和“人治”的成分越多,这种生存法则的意义就越大。孔子的生存智慧既是这种社会适用的生存智慧,也是在一个凶险社会中成就“圣人”和“义人”或者“洁身自好,明哲保身”的法则。但是,在哪一种的社会中,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做到“君子和圣贤”,大多数都最后成为“教导”别人的道德教条或者“伪”道德。
孙子兵法,厚黑学等等都是讲如何应用于非规则,不择手段博弈过程的理论和哲学实践。法家则更是“教导”统治者如何不择手段的奴役老百姓,实现“君王”个人和家族利益最大化。“西周以后的春秋战国时代为我们的文明奠定了一个基础:“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立序,以乐致和。”我们的文明是这样的文化系统。这样的文明系统没有根本立足于每一个生命个体自由,平等基础上面的人格尊严和独立思想最大化的个性发展空间。
然而,与此相反,西方经历了几千年,建立了一个比较公开,公平,公正的文明法治社会,中国传统文化这些思想和生存之道的处世哲学在这种社会就没有什么的实用价值。因为,在这种社会“做人”比较简单,只要老老实实地遵守人人平等的社会规则,虽然可能不能够大富大贵。但是,也能够平平安安一生。在这种社会不太容易“犯大错误”。 因为,法律法规已经把这些天道智慧转化成为人们比较容易操作的相应的制度和体制,人们大家公平遵守规则就可以了。
为什么这样呢?就是因为他们有基础于“基督教”信仰上面的普世价值体系中天“道”规则的存在。而我们大道废。 所以,才需要孔孟之道,孙子兵法,厚黑学等等。正如老子讲:“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我们已经没有核心价值观了,只有“成功”和“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事实判断。
当然,孔孟思想对于今天还没有共同规则的国际社会,如何处理好国际关系是非常有很大价值的, 西方社会应该好好学习“克己和中庸之道”来处理好国际关系。如果要实现统治者个人的“霸权主义”野心,法家政治仍然不失是“君王之道”,孙子兵法,厚黑学等等对于非规则,“非有序竞争”,不择手段“胜者为王,赢者通吃”的博弈过程,权术,市场还仍然有指导意义,银行家,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可能仍然具有很大参考价值。
我比较认同: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开放就是回归人类文明的共同大道!回归历史!回归常识!回归人类共同价值观!想离开这个东西另搞一套,能够搞出来是什么结果?我们过去的两千多年历史已经完全证明了。
『贰』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这句话属于维新派的观点,意思是说不能将中体和中学、西学和西体割裂开使用。
『叁』 针对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请做简要评价
第一,中体西用思想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第二,中体西用思想起了强版化民族整合性的作用。
第三权,中体西用给人们思想以新的启示,即学习外国的东西,必须结合本国的实际。
第四,"中体西用"是那个时代那样社会经济结构的产物。
第五,它是洋务经济深层的需要。
第六,这是洋务派自存的一种需要。
第七,"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播大开了方便之门。
请采纳
『肆』 洋务派中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如何评价
在洋来务运动中,“中体西源用”思想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足的是,洋务派整个“中体西用”的思想体系始终未能突破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界限,这正是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最大的局限性,也是导致洋务派“中体西用”之梦走向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之路必须从中吸取教训,不应该把向外国学习的内容仅仅局限在经济领域。我们固然必须要坚持自己基本的政治路线,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但这并非说学习“西政”的界限是完全不可逾越的。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应当加大政治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对于西方政治体制中除基本意识形态之外可以借鉴的好东西也可以大胆地学习和借鉴。 “中体西用”思想是晚清中国处理中西文化冲突的一次努力的尝试。今天,当我们再一次面临激烈的中西文化冲突的时候,我们理应重视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从历史的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方向的前提下,努力学习外国一切先进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乃至政治文明成果,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与时俱进,走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 来源:新课程学习·中
『伍』 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意义
历史是人的真实写照,从各位名君,名将的成功你可以收获很多东西,从清朝后期的腐败可版以告诉我们不权能闭关锁国,否则会屏蔽视野,从南京大屠杀可以看出某些不是人的东西不要脸的真实表现,告诉我们,吃过亏,就不要再吃亏了。警示我们:不要再买日货,不要忘记南京大屠杀以及抗日战争中国惨死的3500万同胞。
总之:忘记历史等于叛国
『陆』 材料二中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含义是什么反映了近代中国哪一派的观点
清末抄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
1、“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德、亲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
2、“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3、“体”的意思是主体,主要是指在核心理念、价值观和原则方法。
4、“用”的意思是辅助,主要是指在行为方法、工具和产品等方面。
(6)中学为体历史意义扩展阅读:
历史背景
1861年(咸丰十一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最早揭示了这种思想。以后,谈洋务者以各种方式表达过。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南溪赘叟在《万国公报》上发表《救时策》一文,首次明确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
次年,礼部尚书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再次提出,“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70-80年代,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学习西方议会,90年代以后进一步抨击洋务派学习的思想是舍本求末,希望中国能像西方那样实行君主立宪。
『柒』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质及作用
它是封建主义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过较大影响。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中体西用思想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最初结合方式,有其历史合理性。
但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是在没有克服中、西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要被新的形势所替代。
"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虽然中学是体、但西学既然已经为用,它就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传统框架,取得了合法地位,从而有利于打破国民拒斥外来新生事物的传统文化心理障碍。于是,在"用"的招牌下,西学大量涌入。
江南制造总局仅1896一年就译介西书120多种,平均每三天即译介一种,真是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伴着西学传播,中国的生产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夕,一些主要的近代工业和交韧》)。
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政治理论也在这个过程中被引入中国,并与中国文化交融,从而产生出中国自己的近代政治思想。中国新的社会,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开始孕育生成的。
『捌』 西体中用的历史意义
从当时的时代来看,中体西用是当时可行的学习西方的方法。因为封建统版治占统治地权位,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还仅仅是开始。所以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新文化,如果没有中体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在中国是落不了户的。当时顽固派势力极大,“动以不谈洋务为高,有讲术西学者,则斥之为名教罪人,士林败类”(郑观应:《盛世危言》,“西学”第一卷)。洋务派为了能在中国顺利办洋务,打出“中体西用”旗帜,宣称他们引进西学并非要改变中国文化中基本的东西,而是洋为中用,强调中学为体,这样就堵住了顽固派以夷变夏的攻击,使西学得以在中国落户。当时中国士大夫昧于章句之学,极力反对采西学之际,洋务论者甘冒离经叛道之大不韪,跨出了兴西学的第一步,兴办同文馆和各种洋务学堂,较大规模地派遣学生出国和翻译西学书籍,充分表现出“西学为用”的革新意义。
虽然西体中用的理念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这一思想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玖』 如何看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提出有个逐步成熟的过程。追本溯源,中体西用的初始状态来自林则徐和魏源的言行。林则徐在流放途中将他编纂的《四州志》交给魏源,后来魏源以《海国图志》之名在扬州出版此书,这是中国人了解世界的开山之作。因为开眼看世界了,特别是列强闯进来了,中国的统治阶层才知道泰西各国之强悍和中国处境的危险。怎么办?魏源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口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是“西用”的开始。进步思想家冯桂芬于1861年在《采西学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两句话已明显地含有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意思。到了1896年,孙家鼐在筹办“京师大学堂”的奏折中提出:“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是指什么?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文化遗产浩如烟海,洋务派所说的“中学”不是指一般的学问,而是指支撑着中国封建社会制度延续运行的那个核心的“学说”。这个学说的基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简称“三纲五常”。
中学为体中的“体”是什么意思?它不是指身体或形状,而是指国家的本体、主体、政体、基干、准则、法纪,简言之,“体”就是封建社会的政权。这个“体”,君临一切,高于一切,凌驾于一切人和一切事之上。“中学”和“西学为用”,都是为了保护和尊崇这个“体”。
所谓西学,大体上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二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文艺复兴以来创造的精神文明,主要是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和多种形式的民主制度。
先说“中学”那个“三纲五常”。“三纲”己成无稽之谈。所谓五常,与“三纲”则大不相同,它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是全社会需要大力提倡的——仁,即仁者爱人,以人为本;义,就是个人对国家、对人民、对他人要有担当的勇气;礼,即遵纪守法,讲道德,为社会和谐做点贡献;智:不断学习,尊重知识和人才;信:当今全社会太需要诚信、诚实和诚恳了。总之,“三纲”已完全成为历史的陈迹,而“五常”则是迫切的需要,我们要赋予它时代的内容,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以德治国并行不悖。简言之:“三纲”死了,“五常”活着。死了的不可复辟,活着的继续流传。
“西学”,首先说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清代一些人把这些物质文明说成是“奇技淫巧”,但又不得不承认人家“船坚炮利”。洋务运动的出现是不得已而为之。指望洋务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封建社会的落后是不可能的,但以后来的革命观全盘否定洋务运动也是不公正的。比如,在洋务运动中发电技术的引入,改变了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西医在中国的引入和普及,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电讯的引入,千百倍地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炼钢、铁路、机械、纺织、造船、海运、招商等等近代工商业的建立,奠定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基础,这基础尽管十分薄弱,但毕竟实现了从无到有。客观地说,洋务运动功不可没。遗憾的是洋务派诸多活动的目的,完全是为了维护封建社会那个“体”,从这个意义上讲洋务运动又是不成功的。
晚清搞洋务运动,和当代中国搞改革开放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是封建社会为了自身“救亡图存”;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求富图强。但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一种思想文化遗产,是一种可以被赋予时代精神,为改革开放服务的文化资源。任何一个国家,要全盘否定或无视自家的传统文化,是不可能完成现代化的。同样,不分良莠地死抱着传统文化当命根子,也不可能实现现代化。西学为用,这是必需的。我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引进“西学”势在必行。比如电脑和互联网都是“西学”,它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一切角落,这是不争的事实。至于自由、平等、民主,并非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马克思说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不正是我们的追求和理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