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对联的历史由来
对联的历史由来: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它是汉族传统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参见网络:http://ke..com/link?url=_AzC#1
❷ 对联的发展史
对联到底产生于何时?以往,联界公认春联起源于先民们用以驱鬼避邪的“桃符”。而第一副春联则是五代时蜀主孟昶所题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近见许多史料的发掘,却改写了这个历史。将对联之出,提前到了南北朝。至少提前到唐代,是令人心服口服的。兹录几则如下:
闭门罢庆吊
高卧谢公卿
此联为南朝梁人刘孝绰罢官后,题写于门的。事载近人谭嗣同《石菊影庐笔记》。
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腑肺
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颠
此联是唐人林嵩在未及第时,悬挂于居室的中堂联。事见福建《福鼎县志》。
竹篱疏见浦
茅屋漏通星
石头磊落高低结
竹户玲珑左右开
此两联为唐人陈蓬所题的居室联。事见福建《霞浦县志》。
三阳始布
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
寿禄延长
福延新日
庆寿无疆
此三联据现存英国的《敦煌遗书》斯坦因○六一○卷考证,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联后注有“开元十一年(七二三年)八月五日写了投二舅”之语。显见为春联底稿无疑。
何以在唐代产生对联,当然有其社会原因。其最为重要的,便是唐初曾有贞观之治,经济发展,社会安定。诗书画又成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因之,在文人墨客间,又形成了浓厚的对答之风,相互以对句形式题赠、酬答者,屡见不鲜。这种特定的民俗,就给对联之破土出苗,提供了沃土。
对句与律诗中之联句相比,有其诸多长处。一是字数不定,可为三言、四言、八言、九言,亦可为长短句。跳出了五、七言的窠臼;二是用词比较自由,可使作者高度发挥形象思维及想象力;三是词句更加锤炼,易于展现作者之文学技巧;四是内容更加集中,意境更为悠远;五是更加贴近生活,极具实用价值。因之,小巧玲珑之对句的出现,为将其书写张贴奠定了基础,着实丰富了民俗文化的内容,是社会文化的一大进步。
由此,我们便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是民俗孕育了对联,催使其诞生,并成了气候,从而渐次发展了起来。
如前所述,说对联形成于唐代,是个保守的界定。无论如何,后经蜀主孟昶之亲写春联,明太祖朱元璋之大力提倡,明清以降,对联便从文人手中解放出来,进入寻常百姓人家。于是便有了春联、婚联、寿联、挽联、园林联、寺庙联、居室联、题赠联等名堂。在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中,担当了重要角色,使民俗活动更具强烈的色彩,使其气氛更加浓烈。有的喜庆、有的哀伤、有的神秘、有的豪放,其韵味各具特色,可谓异彩纷呈。毫不夸张地说,对联已成了民俗文化中最为活跃的一项内容。这样,便有了梁章钜《楹联丛话》一类著述出现。从而折射出了对联的历史价值、民俗价值、文学价值与美学价值。这从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东周列国志》、《红楼梦》等,广泛引用对联,便可窥其一斑。
对联确实是我国文学艺术园地的一枝奇葩。它不仅可供吟颂,可供观赏品味,而且以不同的字体写出,又是极好的书法作品。如春联、喜联用红纸书写、挽联用素色纸书写,堂联以宣纸书写,所创造出的气氛,给人们的感受,就大相径庭。这样,从内容到形式,都独具一格,说它是“国粹”亦毫不过分。时至今日,对联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对联发展史上,堪称是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
由此可见,对联产生于民俗,依赖民俗而发展起来,又反过来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健康发展,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多采。这便是对联与民俗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我们大力发展、繁荣对联,即是弘扬民族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伟大事业了。但愿联界同仁,各尽其力。来装点祖国万紫千红的春天吧!
❸ 中国对联的发展史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内佳节号长春容”,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http://ke..com/view/2925.htm
❹ 1对联的演变过程
1、对联起于秦汉。从秦汉时起便有悬挂桃符的习惯,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2、五代时开始在桃符上刻字,后蜀孟昶命翰林学士辛寅逊在桃符板上题写吉祥词句。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3、宋代以后,中国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4、上联是:申奥运,盼奥运,个个齐心;
下联是:迎奥运,看奥运,人人皆喜;
横批:申奥成功。
5、古希腊人于公元前776年规定每4年在奥林匹亚举办一次运动会,原因是为了和平和表示尊重奥林匹克众神(即古希腊神话里的宙斯等神)。
6、古代奥运会的起源最主要的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为祭祀宙斯而定期举行的体育竞技活动,另1种传说与宙斯(Zeus)的儿子赫拉克勒斯(Heracles)有关。
(4)对联的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1、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2、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3、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4、发展阶段从五代到元,是对联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对联的发展有以下三个特点:继续保持对句的灵活形式,并更多地付诸于文字,对联的种类开始增多。
5、五代春联无疑是重要品种。此外,宋代出现了挽联、题赠联、书院联、名胜联、喜庆联、谐趣联以及灯联等。
4、继续保持从律诗借鉴过来的艺术特点,而且有所突破。主要表现为吸收词曲语言变化的特点,打破五七言联的固有模式;句法上以长短句相互交叉组合;字数上不在局限于短联;用字上不避同位重复字。
6、迎奥运千帆翩舞生秀色;讲文明四海游人沐朝晖。 (作者:苏万利)
7、讲和谐情真意浓爱似海;迎奥运风正帆满歌如潮。 (作者:常见溪)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对联
❺ 春联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起源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发展
据五代后蜀国国君孟昶,在公元964年岁的除夕,让他手下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
春联
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即今春联)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❻ 对联的发展史及其特点是什么
对联的起源: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对联的发展: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对联,是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对偶阶段——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骈偶阶段——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律偶阶段——形成于唐代。
对联的特点: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
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五、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❼ 春联的发展史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专汉书·礼仪志》所载,桃属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不过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也有说是辛寅逊或孟昶的儿子孟喆所撰。[1][2]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贴春联已成风俗,红色的对联贴在大门上,房子顿时生辉。正如诗云:“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
❽ 关于对联的发展历史
起源::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发展: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 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 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 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 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 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 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 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分类:
按用途类分
春联: 新年专用之门联。
楹联: 住宅、机关、庙宇、古迹等处所用。
贺联: 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
挽联: 哀悼死者用。
赠联: 颂扬或劝勉他人用。
中堂联:挂于客厅、居室醒目处配合字画的对联。
按艺术特点分
叠字联:同一个字连续出现。
复字联:同一个字非连续重复出现。
顶针联: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作为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
嵌字联:包括嵌入序数、方位、节气、年号、姓氏、人名、地名、物名(如药名)等。
拆字联: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有人细分为“拆字、合字、析字”等。
音韵联:包括同音异字、同字异音和叠韵。
谐趣联:取诙谐幽默之意。
无情对:上下联意思毫不相干,但每一个字词却对仗工整。多数无情对都非常有趣,完全可以同时归入谐趣联。
回文联:顺读,倒读,意思完全一样。
❾ 对联的历史
对联的历史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很好吧?这样的形式就是对联。
大家都知道:过春节时家家户户贴在大门两侧的,人家结婚时贴在大门和新房门侧的,都是对联。至于对联究竟是什么,对联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对联是由五代时期后蜀国君孟昶(chǎng 会意字,“永日”意,即白天特别长)开创的。在新春时,他将自创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贴在门口。于是,中国的第一副对联诞生了。
在此之前,春节时,人们“总把新桃换旧符”,只是把表示吉庆的桃木挂在门侧。当然,也有在门板上贴门神的——最早的门神应为钟馗,后为神荼、郁垒,再为秦琼、敬德,也有采用“四大天王”之二的。所谓王羲之贴春联,因书法漂亮、内容优雅而多次被人揭走,三十晚上被迫贴出“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年初一早上各添三字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而终得贴成的传说,纯属附会。
对联得到大的发展和普及,立功至伟者当属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相传在他登基后的第一个春节,曾要求全国上下都贴对联以示喜庆。年前微服私访时,还在民间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锥锥锥锥出穷鬼去;拉拉拉拉进财神来”等佳联。
此后,对联便大面积地开花结果,成为中华的瑰宝了。
对联,也叫对子,喜子,联句等,可以写在纸上,布上,竹子上,木板上,柱子上,或者刻在木头上,石头上。总之,只要是成双的,对仗工整的,都是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