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介绍福州历史和文化
从“知识考古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语词、话语的形成与使用,都源于一定的环境、阶层,被赋予一定指向。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福州的一句俗语话:七溜八溜,不如福州。
原来,郑和下西洋时,到过一个叫溜山国的岛国,即现在的马尔代夫。据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巩珍所著《西洋番国志》记载,它一共有三千多个小岛屿散布在印度洋上。“水皆缓散无力,舟至彼处而沉,故行船谨避,不敢近此经过。古传弱水三千,即此处也。”
踏遍天下惊涛骇浪的郑和,对溜山国海面“缓散无力”的海水之说,半信半疑,便派长乐人忠武尉黄参带领一支由极富行船走海经验的福州与长乐水手组成的小分队去探险。果然,船舶被死水粘吸沉没。幸亏黄参他们水性极好,大多被溜山国的人救上了岸。
现代科学已经弄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在靠近溜山国的海域,海水之所以出现缓散无力现象,是因为该区域的海水密度在表层与深层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密度小的海水会集聚在密度大的海水上面,上轻下重,使海水成层分布。这上下层之间,自然形成了一个屏障,叫作密度跃层。密度跃层是海水的温度或盐度由很小到很大的一个飞跃变化的过渡水层,有的甚至厚达几米。这种稳定的密度跃层可以作为界面,把海水分成密度较小和较大两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某种外力作用在这种界面上,界面就会因振动而产生波动。这叫内波,也就是所谓的死水。由于这种波浪处于海面以下,人的肉眼完全看不见。因此,有经验的行船走海人给内波起了一个“看不见的波浪”的别称。在海上航行,一旦上层水的厚度等于船舶的吃水深度时,密度跃层就可能出现死水现象。这时,如果船舶的航速比较低,原来用以克服海水阻力而推进船舶的能量完全消耗在产生和维持界面的内波上了。所以,船舶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好像被粘在海水里了。因此在整个帆船时代,死水现象令行船走海人为之变貌失色。
后来,在溜山国人充当向导的情况下,郑和的船队才安然无恙地越过了弱水海域,造访了溜山国。郑和率领舟师向阿拉伯海进军时,原先初闯弱水海域的长乐与福州籍的水手因溺水生病,被留在了溜山岛国。要等郑和从非洲返航时,再来收编他们。
黄参带领着福州籍与长乐籍的水手们养病溜山国,在当地居民的照料下大多都恢复了健康。闲得无聊的他们,便四处溜达。这时候,他们才知道,溜山国虽有三千多个岛屿,但一共只有八个岛屿上有人居住。这个八个岛屿分别取名:沙溜、人不知溜、起来溜、麻里奇溜、加半年溜、安都里溜、加加溜和官坞溜。而且这个溜与那个溜之间,惟一的交通工具便是一种非常简陋的用椰子皮为索穿成的小船。这八个最后一个字都带“溜”的岛屿,人口稀少,合起来,人口也仅有二千余人。以黄参为首的长乐人和福州人,没有多长时间,就把溜山国的八个带“溜”字的岛屿反复走了许多遍。加上当地没有粮食稻米可餐,一年到头惟鱼虾食之。生活上,极不习惯。直到郑和率领船队从非洲返航,才把他们带回祖国。以至于他们回到福州后,深有感触地说:七溜八溜,不如福州。
由于,这是游子的切身感受,至今,这句俗语话还时不时地挂在经常出差与归国探亲的福州人的口头上。后来又被人改成了 七溜八溜,不离福州
当然,今天会讲这句方言俗语的游子,并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象这类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极为生动的方言俗语,还有不少存活于民间。而且,每一句类似的俗语话中,大多隐藏着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生动的故事。如果有心人能下点功夫去挖掘,再加上肯补罅拾遗,予以整理,那一定会在语言学上成就一番事业。令人遗憾的是,我们语言学家的这种神经还没有往这一含金量颇丰的矿藏伸出敏锐的触角。
本人不是语言学家,所以只能试举以上几例,聊作抛砖之举,但愿能引出一些美玉来,以作为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纪念。
② 马尾船政文化详细的历史资料
你可以找找央视有个纪录片 名字好像 叫船政吧 那很详细
③ 马尾镇的人文历史
马尾历史悠久,是中外闻名的贸易港口、著名的侨乡、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中国近代航空事业的发源地、中法海战的古战场。自1982年成立马尾镇、1985年起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后,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昔日古港小镇今已发展成为集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台商投资区、科技园区、显示器件产业园、出口加工区、生态工业园区、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等特殊经济功能于一体的产业聚集突出的外向型工业园区和创新型和谐社区。
马尾名称的由来,据《闽县乡土志》闽东下游浮礁若马,礁西马头江、礁东马尾江,旧镇在马尾江边,才叫马尾,又称马江。 马尾历史悠久,东汉光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各地商船经过马尾来往福州,开始了水上贸易,马尾一带人口渐繁。五代闽王王审知发展对外贸易,初步开拓了马尾港。明宪宗成化十年(1474年)市舶司从泉州移设福州,琉球商人纷纷经马尾赴榕,马尾港的地位更为突出。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开辟五口通商。福州是五口之一,各国兵商船来福州均停泊于马尾港。
1866年,洋务派在马尾创办船政,聘法国人建厂制造轮船,次年创办船政学堂,马尾成为我国近代科技队伍萌生和形成的基础。
1884年8月23日,马尾爆发了中法海战,法舰发起突袭,我海陆官兵及民众奋起抗战,谱写出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篇章! 1949年8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第三十一军全歼马尾港守敌,宣告马尾镇解放,从此马尾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马尾,民国初叫马江镇,解放前属林森县第二区,设马江镇公所。1951年设马尾镇人民政府,属闽侯县第三区公所。1982年8月28日设马尾镇,辖马尾镇(1984年改为马尾街道)、马尾公社(1984年4月改为马尾乡,1994年3月21日撤乡建镇)直属福州市。1995年12月15日马尾街道更名为罗星街道。1996年1月1日,福州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马尾镇辖罗星街道和马尾、亭江、琅岐三镇,面积从原来的76平方公里扩大到274平方公里,2000年琅岐设立经济区。2003年2月27日新增魁岐等5个村。据区国土资源局统计,2006年末全区土地面积189.96平方公里。至2006年末马尾镇辖罗星街道和马尾、亭江两镇,全区户籍人口9.26万人,12个社区,35个村委会。
1984年4月在马尾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首期开发面积4.4平方公里,后经国务院批准,1985年1月23日,正式设立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1989年5月国务院批准在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福州台商投资区,面积1.8平方公里。1991年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马尾科技园。1992年11月19日国务院批准在马尾设立福州保税区,面积1.8平方公里,1993年1月18日正式运营。1993年1月,国务院批准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沿闽江北岸向快安延伸,面积扩大至10平方公里。1993年1月1日,马尾镇与福州开发区“两区合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行政机构。区内的福州港于1996年8月经交通部批准作为海峡两岸定点直航试点口岸。2005年1月24日,商务部、国土资源部批准福州开发区在原有10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再扩大13平方公里,其中长安投资区6平方公里、琅岐2平方公里、林浦5平方公里。2005年5月16日,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获信息产业部授牌,成为首批“国家显示器件产业园”。2005年6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在长安投资区内设立福州出口加工区,总用地1.14平方公里,并于2006年12月22日顺利通过国家九部委验收。2006年10月24日,国家级生态工业园获批启动建设。2006年12月4日,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商务部和科技部授予第一批18个“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
马尾镇位于台湾海峡西岸,浩荡的闽江从这里奔腾入海。据《闽县乡土志》载,闽江上有浮礁若马,马尾镇由此得名。
马尾镇,内涵三江,外通四海,东望台湾,西倚福州,南抵粤桂,北达浙赣,是福建的海上门户,是驰名中外的天然避风良港。
马尾镇属亚热带气候,山清水碧,四季如春;从马尾港到闽江入海口,被外国友人誉为中国的“莱茵河”,江面宽阔,江中鸥鸟翱翔,两岸重峦叠翠,风光无比秀丽。这里有怪石嶙峋,鱼翔浅底的磨溪;这里有各具形态、惟妙惟肖的双龟守门、五虎把门和金刚腿;这里更有中国历史上创造了五十三个第一的船政文化……
马尾镇交通便捷,四通八达,距福州母城仅15分钟车程,距国际机场也仅半小时的车程,罗长高速公路、104国道、福温铁路横贯其中,江滨大道、福马一级公路使马尾镇与母城福州更紧密地相联;马尾镇港可直航30多个国家和地区;青洲大桥横跨马江,直达长乐国际机场,马尾镇已形成立体化的交通网络。
马尾镇,距台湾马祖仅35海里,客轮一个小时就可到达马祖福澳港。马尾镇-马祖已联袂推出“两马”四天三夜游精品线路,游客可从这里到海峡对岸的马祖列岛,欣赏秀丽的海岛风光、充满神秘色彩的战地人文景观,以及燕鸥保护区等自然生态景观,感受马祖的独特魅力。
马尾镇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台商投资区和高科技园区,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已成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商旅兴旺、投资活跃的现代化园林式港口新城。
④ 马尾绣的起源,文化,民族特色200字
水族马尾绣是中国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最古老又最具民族特色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马尾绣的制作过程繁琐复杂,成品古色古香,华美精致,结实耐用。刺绣图案古朴、典雅、抽象并具有固定的框架和模式。
2006年,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申报的水族马尾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⑤ 马尾革命历史博物馆成立于几年
福建省****纪念馆位于福州市著名风景名胜区鼓山脚下1998年11月竣工并对外开放。
马尾船政文化遗址 2004年投资600多万元对近代**博物馆进行全面改版,并更名为**船政文化博物馆。
⑥ 马尾辫的由来
在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里,马尾辫早在春秋以前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风靡流行。
《国风•郑风•有女同车》中唱道: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马尾曳曳。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马尾摇摇。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在上面这首叫做“有女同车”的爱情诗歌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不知名的男青年,对梳着马尾辫的姜家长女十分爱慕,她坐在车上,泥石路颠簸不平,脑后的马尾辫随着车身上下跳动,接着她走下车步行,从她的身后看去,马尾辫跳跃着,将翱将翔,如同诗歌般的韵律。
那男青年就依照这种韵律,成诗,咏唱,流芳百世。可以想见的是,孔子他老人家大概也很喜欢马尾辫,所以在整理《诗经》时,把这篇诗留了下来,这是中国有关马尾辫最早的文字记录。
马尾辫因为清爽利落,而成为了很多女性在运动时、做家务时偏爱的发型。但是,医学工作者发现,扎马尾辫常是头痛的罪魁祸首。据英国一家偏头痛诊所统计,在前来就医的93位女性头痛患者中,其中有50位都是因为梳着马尾辫引起的。
疼痛范围能从发箍辐射到头顶、前额、太阳穴、颈部。当医生让她们解下发辫后,立刻就有4人的症状得到缓解,半小时内则有32位得到缓解。 马尾辫造成头痛的原因,主要在于人们的头皮布满了神经和血管,相当敏感。
一旦有不当的压迫、拉扯都很容易造成血管收缩、神经反射,引起头痛。 医生认为,这种头痛的治疗与预防都很简单。首先,马尾辫不宜长时间扎,一旦有了可放松的时机,应该赶紧取下发箍,让自己的头皮休息一下。
⑦ 马尾船政文化发展历史(一定要很详细的!!)
文化通常指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福建船政事业历时近百年,成效卓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福建船政文化既是特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并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有其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个性。 1、中国近代史上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船政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第一次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尝试,也是中国学校以西方现代科学知识教育学生的开始。堪称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2、中国官僚机构与近代工业企业、科技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有机体。是中国最早最大的官办船厂和船政学堂。 3、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福建船政是当时远东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设备最完整的造船基地。 4、近代中国培养科技队伍的基地。船政学堂是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所近代性质的高等学校,也是中国第一所科技海军学校,培养了大批造船和航海以及其它相关人才。船政局产生了中国早期无产阶级和一批熟练的技术工人。 5、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福建船政局制造出一艘艘兵商轮船,组建起中国近代第一支舰队;船政学堂培养了许许多多海军人才,成为北洋、南洋、福建、广东水师各级将领的供应基地,直接推动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创建与发展。 6、中国航空业的摇篮。福建船政创建了中国第一家正规的飞机制造厂,自行设计制造出中国首批达到当时国际水平的飞机;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飞潜学校,培养了第一批航空工程人才。 7、中国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船政文化所体现的自立自强、开放革新、学习进取等等精神,世代传承,永放光芒。 以上仅是船政文化丰富内涵的主要体现。至于船政文化外延,更是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方方面面,联系广泛。此次船政文化研讨会已征集海内外专家学者不少论文。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不断研究、深入探讨,传承创新,更好为现实发展服务。船政文化名称,可根据不同场合和需要,冠以马尾、福州、福建或中国马尾,以区别于沪、津。
⑧ 马尾绣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是民间传统工艺,被誉为刺绣的“活化石”
⑨ 马尾的历史历程
马尾现为马尾区,是中国福建省福州市所辖的一个区。面积254平方千米,人口15万。邮政编码350015。区人民政府驻君竹路。辖1个街道办事处、3个镇,即罗星街道和马尾镇、亭江镇、琅岐镇。马尾又称马江,位于福州市东南约20公里闽江口北岸,市镇居民4万多人。地形险要,扼守闽江下游,是福州港外水陆交通的门户。相传附近马限村有块石头,形如马,头向罗星塔,尾向马尾街,故名马尾。又有一说为闽江下游有浮礁似骏马,礁西为马头江,礁东为马尾江,旧镇中岐位于马尾江边,马尾地名由此而来。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号东冶港,清光绪末年称马江尾,民国二年(1913年)设马江镇,1951年更名为马尾镇,因地处马江之尾而得名,隶闽侯县。1956年,撤销马尾镇,设立马尾区。1958年改制为马尾人民公社。1960年1月,从闽侯县划归福州市,隶属郊区行政办事处。3月,撤销郊区行政办事处,复置马尾区,隶属市人民委员会。1962年1月,恢复郊区行政办事处,马尾区隶属之。 1969年马尾区改制为马尾公社。1970年2月,与亭江公社、渔业公社合组为马江公社,直隶市革命委员会。5月,马江公社改制为马江区,下辖马尾、亭江、渔业3个公社。1972年1月,渔业公社划归市商业局水产站领导。1975年4月,亭江公社划归郊区管辖。1978年2月,撤销马江区并入郊区,复设马尾镇,连同马尾公社隶属郊区。1982年8月,恢复马尾区,拆郊区马尾镇和马尾公社成立马尾区,为市辖区之一,撤销马尾镇,设立马尾街道办事处。1995年10月27日国务院(国函[1995]102号)批复调整福州市市辖区的行政区域:马尾区辖马尾街道办事处和马尾镇,从原郊区划入的亭江、琅岐2个镇和岐山镇的魁岐、建坂、龙门、双协、快洲5个居委会。区人民政府驻地不变。 1996年1月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后,从原郊区划入亭江、琅岐2个镇,马尾街道办事处更名为罗星街道办事处。 2000年,闽侯县闽江乡的闽亭、建亭2个村划归马尾区亭江镇管辖,闽江乡的公婆、胜利、建星3个村划归马尾区琅岐镇管辖。2000年,马尾区辖1个街道、3个镇:罗星街道、马尾镇、亭江镇、琅岐镇。
⑩ 马尾区的名胜古迹
马尾船政文化游:马尾船政文化主题公园以罗星塔和马限山两公园为版基础,由“两园权两馆一船坞”组成。
船政学堂:作为近代中国新式教育的发端,是中国第一个引进西方自然科学教材和创建先进教育制度的科技专科学校,也是中国近代师资力量最雄厚的学校。2004年以来,福州市政府深入挖掘船政文化内涵,着力打造船政文化主题公园,主要景点有罗星塔公园、马限山园、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中法马江海战纪念馆、海博广场、船政轮机车间、一号船坞、绘事院、船政精英馆、梅园监狱、英领事分馆等,中外游人与各界人士在这里可以看到船政精英们的足迹,领略中国近代史上的辉煌。中国著名诗人陈运和在祖母杨纪文家马尾寻找往事、采风。同时,马尾作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台商投资区和科技园区为一体的现代化港口新城,也是人们旅游的极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