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物流业有多少年历史
古代当然也有物流,但说到物流业是从上世界70年代发展起来的,距今也仅有40余年。
中国物流的发展历史大约可以分成这么几个时段:
1、70年代物流概念在学术界的引入时期。
2、90年左右,物流概念的推广时期。
3、95——2000年物流理念在企业的实践阶段。
4、2005年,物流的大发展时间
5、2010年后,物流资源整合与供应链管理时期
『贰』 物流的起源
对于“物流”的概念,不同国家不同机构不同时期有所不同,关于物流活动的最早文献记载是在英国。1918年,英国犹尼利弗的哈姆勋爵成立了“即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目的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商品及时送到批发商、零售商和用户手中。二战期间,美国从军事需要出发,在战时对军火进行的供应中,首先采用了“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这一词,并对军火的运输、补给、屯驻等进行全面管理。二战后,“物流”一词被美国人借用到企业管理中,被称作“企业物流(business logistics)。企业物流是指对企业的供销、运输、存储等活动进行综合管理。 根据日本物流管理协会的资料记载,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已基本恢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企业进行大规模设备投资和更新改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力大 物流
幅度上升。1955年成立了生产性本部,该团体为了改进流通领域的生产效率,确保经济的顺畅运行和发展,组织了一个由伊泽道雄为团长的大型考察团,于1956年秋季考察了美国的物流,当时日本还没有“物流”这个词,代表团的名称为“流通技术专业考察团”。该代表团在美国期间,美国著名教授肯巴斯先生讲到,美国30年来国民经济之所以顺利发展,原因之一就是既重视生产效率又重视流通效率。美国产业界真正认识到物流的重要性基本在1950年前后,在此之前一直只重视销售,仅把运输、保管、包装、装卸等物流活动作为销售的辅助性活动。日本流通技术考察团在美国还发现,原来日本被称为流通技术的运输、包装等活动,美国人称为Physical Distribution(PD)。 日本考察团回国后便向政府提出了重视物流的建议,并在产业界掀起了PD启蒙运动。在日本能率协会内设立了PD研究会,邀请平原直先生(历任装卸研究所所长、日本装卸协会会长,被誉为日本“物流之父”)担任会长,每个月举办PD研讨会;在流通经济研究所,日本权威物流学者林周二教授等也组织起PD研究会,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启蒙教育活动。 经过8年的努力,1964年日本政府终于开始对PD引起了关注。通产省几次邀请平原直先生去政府机关说明PD的重要性,为政府官员们讲课。同年7月,通产省决定讨论物流预算案时,担心新闻媒体在报道中讲PD日本人听不懂,于是邀请平原直先生同内山九万先生(日本通运株式会社专务董事)商议。内山专务认为PD中的“P”,即Physical在这里并不是“物质”的意思,而是“物理”的意思,Distribution是“流通”的意思,所以应把PD译为“物理性流通”,但又觉得作为一个名词,“物理性流通”字数过多、过长,只好缩为“物的流通”。于是“物的流通”这一新词在全日本媒体上发表了。 此后,“物的流通”在日本逐渐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其实物流活动的出现,从原始社会就开始了,比如将剩余产品放置到洞穴中,而从奴隶社会开始,产品私有化,战争物资的运输,正所谓:大军出征,粮草先行,也是物流活动的体现。
只是物流一词的产生是在上世纪80-90年代才开始在中国出现的。“物流”一词的引入与70年代末日本物流友好团体访问中国是分不开的,“物流”一词在50年代中期由美国引入日本,开始是在日语汉字中称“物的流通”,后简称“物流”。
『叁』 菜鸟物流的发展历史
2013年5月28日,阿里巴巴集团、银泰集团联合复星集团、富春集团、顺丰集团、三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韵达),以及相关金融机构共同宣布,“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简称CSN)项目正式启动,合作各方共同组建的“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菜鸟”小名字大志向,其目标是通过5至8年的努力打造一个开放的社会化物流大平台,在全国任意一个地区都可以做到24小时送达。
2016年3月14日,阿里巴巴旗下大数据物流平台公司菜鸟网络宣布已经完成首轮融资,融资额超百亿元,估值近500亿元人民币。
菜鸟网络的注册资金为50亿元,前三期投资将合计3000亿元。建立智能物流骨干网的一个重要基础是仓储干线建设。因此,菜鸟在这一方面也做足了功夫,菜鸟网络CEO沈国军介绍,同时启动的拿地建仓项目已包括北京、天津、广州、武汉、金华、海宁等十多个城市。金华的金义都市新区,则有望成为阿里物流的第一个创业基地。沈国军表示,“包括中西部地区在内,我们会在全国八个重要城市,按照‘八大军区’的思路布局去建立主干网络。”
菜鸟的用地需求,将带动物流地产的升温。同时将营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根据菜鸟网络的预计,发展初期将至少支持1000万家新型企业发展和创造1000万个就业岗位。而依照马云的设想,如果智能骨干网成熟运作后,我国占GDP总值18%的物流费用将降至欧美发达国家12%左右,国家经济效益将得到整体提升。
『肆』 简述物流发展的历程
物流发展历程:
1、物的流通;
2、后勤物流;
3、生产物流;
4、生产技术的应用;
5、供应链物流;
6、物联网的发展;
『伍』 德邦物流的发展史是什么
1996年9月1日 公司现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崔维星辞去南航国旅的工作,下海开始自版营货运业务;主要从事中山权小榄镇至北京雅宝路的毛衣空运业务。
1997年6月1日 收购广州市东山区现代强信商业拓展部,开展托运电器业务。
1998年6月 承包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老干航空客货运处(简称“南航老干”)。
1999年5月 承包航空公司部分航班的舱位,使公司在价格上占绝对的优势,货源明显增加。
1999年12月 开发出《飞行2000航空货运系统》,公司各项业务流程由手工操作转变为计算机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000年初 因中国民航总局取消了包板、包舱业务,公司业务受到很大影响,故创新发展合票开单方式,进行全国各地的网络派送业务。
2000年8月 注册成立广州市德邦物流服务有限公司。
2000年10月 全面启用德邦物流VI体系,致力于品牌打造。
2001年1月 广州到达派送业务正式启动,与各航空公司之间的合作关系有了质的飞跃。
『陆』 德邦物流的发展历程
1996年
· 现任董事长兼总裁崔维星先生正式涉足货运领域,在广东创办德邦的前身——“崔氏货运公司”。
1998年
· 承包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老干部客货运处(简称“南航老干”) ,推出了空运合大票 的运输模式。
2000年
·注册成立广州市德邦物流服务有限公司。
·开发第二代信息系统—TIS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网上货物跟踪查询功能。
2001年
·开通公司历史上第一条汽运专线——广州至北京线,正式进军国内公路汽运领域。
· 首次进驻珠三角外的地区,成立北京新发地营业部 ,向全国布局迈出第一步。
2002年
· 第一届储备干部(经理)选拔启动,共有20名经理参与首批培训。此后凭借系统的储备选拔机制,相继实施储备高级经理、大区总经理、事业部总裁培训,培养了大批管理人才。
2004年
·创新推出“卡车航班”业务,凭借着“空运速度、汽运价格”的领先优势,奠定了德邦在国内公路零担领域的地位。
2006年
· 成为业内首家面向本科高校启动校园招聘的物流企业,第一批报到235名应届大学生。
·被中国物流协会评为“2006年度中国物流诚信企业”。
2008年
· 以标准化的店面服务亮相 ,通过店面、管理、流程、操作、数据的标准化实现网点快速复制,德邦由此走向标准化管理。
· 自主研发的第三代信息系统—ERP系统上线 ,支撑月均40万票、800万件货物的操作能力,满足了以汽运为主、空运为辅的业务快速发展的需求。
·正式招聘硕士研究生,第一批报到33人。
2009年
· 总部搬迁上海,德邦由区域性公司向全国性公司发展迈出关键一步。
2010年
· 建立公司历史上全国第一个枢纽中心——顺德陈村枢纽中心,货台面积7万平方米,日吞吐货量1万吨。
· 凭借全年26.2亿元的营业收入,奠定了在中国公路零担物流领域的重要地位。
2011年
· 拉萨营业部的成立,标志着德邦全面完成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网络布局。
·与朗涛咨询公司合作,推出第三代品牌视觉识别系统。
2012年
·正式启动博士生招聘,并与国内一流高校(如中山大学)合作建立博士后工作站。
2013年
· 通过与麦肯锡咨询公司携手合作,德邦快递正式上线 ,仅用一年时间,快递收入即突破5亿元大关。
·成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四代营运系统—FOSS系统,可支撑每天80万票、500万件货量的业务操作。
· 与IBM咨询公司合作“领导力和专业能力体系”项目,输出业内领先的领导力模型,并优化了储备选拔机制以及专业人才认证体系。
2014年
·德邦业务(快运、快递)收入首次突破百亿,达104.9亿元。
·凭借超过本行业平均水平的效益增长、创新的商业模式和践行全球企业公民责任的优秀表现,成功入选达沃斯论坛“全球成长型公司”。
· 荣获由智联招聘联合北京大学企业社会责任与雇主品牌传播研究中心共同颁发的“2014年中国年度最佳雇主”。
· 通过校园招聘 ,德邦累计招聘本科应届生突破7400人、硕士研究生739人、博士研究生15人,建立了优于行业竞争、难以复制的人才优势。
·直营网点数量突破5000家。
『柒』 中国物流发展过程
物流信息化的趋势不可阻挡。但是,在信息化建设的历程却充满着困惑、障碍、风险,甚至陷阱。整个社会、国家、政府、行业,特别是企业信息化的蓝图和用户需求激动人心,前景美丽动人。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电子商务日新月异,飞速发展,但是,在信息化项目开发应用过程中,软件企业往往底气不足,用户往往是雾里看花,成功的事例并不多。这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信息化、信息技术,特别是软件开发、应用技术的发展历程。从计算机信息技术引用到数据处理,即管理领域以来,从只追求硬件的档次、软件的运行效率,到人们认识到硬件只占信息系统总拥有成本的很少一部分,软件不只是程序,而应该是文档加程序,从而用软件工程的方法进行软件项目的开发,从一些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如生命周期法、企业原形法,结构化软件开发方法,计算机辅助软件开发方法、基于第四代语言的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到把一些科学、先进的工程项目企业管理思想、方法应用到软件领域,出现了软件项目管理、软件企业CMM认证等有效的途径;从办公自动化系统(OAS)、管理信息系统(MIS)到电子政务,制造/企业资源计划MRP/ERP,信息化建设不断进步,信息化开发理论方法演进,信息化开发应用不断深入。从诸如:企业建模、业务建模,战略信息规划,信息系统规划(ISP),信息资源规划(IRP),企业应用集成(EAI),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企业信息门户(EIP),商务智能系统(BIS),从数据库系统为核心的程序和数据驱动,到模型驱动、用例驱动开发模式,从JAVA、XML,到UML建模开发语言,从SAPERP-R/3到J2EE体系结构与开发模式,从C/S、B/S/W到COM 、J2EE.NET、MS.NET技术构架,等等,等等,其中不乏从软件体系结构的高度和对信息系统规划设计方法、技术的讨论和成果。新的概念、理论、方法和技术工具层出不穷,使软件企业疲于跟进新概念炒作,不知方向所在,广大用户更是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疲于学习,面临两难选择,进退维谷。
再纵览一下管理科学和商业模式的发展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从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企业管理到战略管理、知识管理(KM)、客户关系管理(CRM),再到业务流程管理(BPM)、组织再造、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协同商务(CC),BTOB,BTOC、CTOB,BTOG、GTOB,CTOC,TTOT,不仅使用户企业感觉层出不穷,应接不暇,也使软件开发企业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疲于学习和知识更新。
总而言之,信息化建设和信息系统开发应用是为管理服务的,要满足客户的需求,并为客户带来价值。人们探索各种信息化的理论、方法、技术,就是为了缩小软件开发人员与企业管理人员的“语言间隙”,消除软件开发企业与企业用户之间的误解和顾虑,但是由于管理和信息技术的领域各自复杂特性和发展规律,事实和现实是,不但没有缩小和消除,反而使间隙变成了鸿沟,由误解和顾虑变成了怀疑甚至对立。一方面需求强劲、迫切,一方面又不敢轻易投入,一方面市场上解决方案和软件产品比比皆是,一方面用户找不到适合自己的系统,ERP的教训使企业仍心有余悸。软件开发成本并没有下降,软件应用的风险反而加大。于是,即懂仍旧技术、又懂管理技术、特别是有行业管理经验的人才就越来越抢手。原因在哪里?如何控制软件开发成本,规避信息系统应用的风险?
除了体制、机制和管理水平的因素,一方面,信息系统越来越复杂化、大型化,从简单的企业管理深入到生产、流通的各个领域、物流、供应链管理软件的时实性、动态性、因素关联性,软件技术的抽象性,管理的变化复杂性,使信息系统开发更加困难和不可控,另一方面,不同业态、不同服务产品的物流流程都不同,需要具备物流流程重组、再造的咨询能力,不是单纯地把人工管理计算机信息化,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人们早已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软件工程理论与方法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现状是各种流派的信息化建设、软件开发理论、方法和技术都只能解决部分问题,或者说在解决部分特定领域的问题时有效,没有一个业界和用户公认的、科学的、符合管理信息化逻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框架能指导软件项目的开发,并能使用户感觉系统是“透明”的。那么,究竟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性和一个实现途径或技术路线呢?
总结前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找到一种集大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路线,使各种有效的信息化和软件开发在一个统一的逻辑框架下应用、实施,发挥作用,就是探索和构架符合信息化规律的、科学的、软件企业和用户都能理解和使用的物流软件体系结构和开发平台。
问题的关键,一方面是:从MIS到ERP,再到物流信息管理与供应链集成管理平台,能否找到一种软件开发商与用户,或者软件看法人员与管理应用共同理解的语言或者交流工具,缩小、甚至消除二者之间的语言间隙;另一方面是找到一种业界公认的业务模型逻辑框架和解决方案的技术构架,进行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并且能够支持企业战略、支持业务的持续发展。
必须认识到,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和推广应用,需要在一套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路线和工具来支持下来实现,而不是开发了一个实际应用系统,就以偏概全,当作一种模式和通用解决方案加以推广和炒作,就能解决问题、满足客户和市场需求的。
『捌』 物流的历史
1、对于“物流”的概念,不同国家不同机构不同时期有所不同,关于物流活动的最早文献记载是在英国。1918年,英国犹尼利弗的哈姆勋爵成立了“即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目的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商品及时送到批发商、零售商和用户手中。二战期间,美国从军事需要出发,在战时对军火进行的供应中,首先采用了“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这一词,并对军火的运输、补给、屯驻等进行全面管理。二战后,“物流”一词被美国人借用到企业管理中,被称作“企业物流(Business logistics)。企业物流是指对企业的供销、运输、存储等活动进行综合管理。
2、根据日本物流管理协会的资料记载,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已基本恢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企业进行大规模设备投资和更新改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力大幅度上升。1955年成立了生产性本部,该团体为了改进流通领域的生产效率的物流信息网,确保经济的顺畅运行和发展,组织了一个由伊泽道雄为团长的大型考察团,于1956年秋季考察了美国的物流,当时日本还没有“物流”这个词,代表团的名称为“流通技术专业考察团”。该代表团在美国期间,美国著名教授肯巴斯先生讲到,美国30年来国民经济之所以顺利发展,原因之一就是既重视生产效率又重视流通效率。
日本考察团回国后便向政府提出了重视物流的建议,并在产业界掀起了PD启蒙运动。在日本能率协会内设立了PD研究会,邀请平原直先生(历任装卸研究所所长、日本装卸协会会长,被誉为日本“物流之父”)担任会长,每个月举办PD研讨会;在流通经济研究所,日本权威物流学者林周二教授等也组织起PD研究会,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启蒙教育活动。
经过8年的努力,1964年日本政府终于开始对PD引起了关注。通产省几次邀请平原直先生去政府机关说明PD的重要性,为政府官员们讲课。同年7月,通产省决定讨论物流预算案时,担心新闻媒体在报道中讲PD日本人听不懂,于是邀请平原直先生同内山九万先生(日本通运株式会社专务董事)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