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历史文化的发现

历史文化的发现

发布时间:2021-02-18 10:54:45

① 从古至今西方文化给传统文化带来的发现

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变受到西方文化的重大影响,但“现代化”绝不等于“西化”;“西化”又有各种不同的层次,科技甚至制度层面的“西化”并不是文化的核心。
现在一般深受西方论著影响的知识分子往往接受西方人的偏见,即以西方现代的价值是普遍性的(universalistic),中国传统的价值是特殊性的(particularistic)。这是一个根本站不住的观点。其实,每一个文化系统中的价值都可以分为普遍与特殊两类。把西化与现代化视为异名同实便正是这一偏见的产物。
所以我们在讨论文化的异同时,需要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价值的来源”;二是“价值世界与实际世界的关系”。
这两个问题是一事的两面,但后一问题更为吃紧。这是讨论中西文化异同所必须涉及的总关键,只有先打开这一关键,我们才能更进一步去解说由此而衍生的、但涉及中国价值系统各方面的具体问题。
就第一个方面来看,仅从价值具有超越的源头一点而言,中、西文化在开始时似乎并无基本不同。
的确,西方文化认为价值源于“超越的源头”。具体来讲,古希腊致力于通过理性寻求价值之源,无论是柏拉图的“理念说”,还是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动因”,其努力都是逼出一个至善的、作为价值根源的“上帝”。很显然,希腊人是靠“理性”追溯价值之源的,但人的理性并不能充分完成这个任务。不过,希伯来的宗教信仰恰好填补了此一空缺,即,它可将“上帝”作为价值之源提供给人们。在此意义下,西方文化之接受基督教,决不全出于历史的偶然。无所不知、无所不在的上帝正为西方人提供了他们所需要的存有的根据。

同样,中国文化也认为价值有其“超越的源头”。在中国,人间秩序和道德价值归源于“帝”或“天”,因此才有所谓“不知不识,顺帝之则”;“天生烝民,有物有则”之说。不过,从子产、孔子开端以后,“人”的分量加重了,“帝”或“天”的分量则相对减轻了。但是,尽管“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并不能因此说孔子否认“性与天道”的真实性。孟子说,“仁”、“义”、“礼”、“智”四端都内在于人性,而此性“乃我固有之也”,故“知其性,则知天矣”。后来,《中庸》说得更明白:“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总之,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价值之“超越的源头”并不“起于人间”,而与西方同样有超人间的来源。
我们在此毋须详细分析“天”到底有多少不同的含义。我们所强调的一点只是中国传统文化并不以为人间的秩序和价值起于人间,它们仍有超人间的来源。
就第二个方面来看,从超越源头和人间世之间的关系着眼,中西文化确有很大不同。
中国人对于此超越源头只作肯定而不去穷究到底。西方人的态度却迥然两样,他们自始便要在这一方面‘打破沙锅问到底。
具体来讲,在西方文化,“超越世界”和“超越性”的“上帝”表现出无限的威力,个人实践社会价值或道德价值乃是听从上帝的“召唤”。换言之,人必须遵行上帝所规定的法则,因为上帝不仅是“造物主”,也是宇宙价值的根源。
在中国文化,中国人自始至终便知道人的智力无法把“超越世界”清楚而具体地展示出来,故将它与“人间世界”联系起来展现。也就是说,中国人用“道”来代表理想的“超越世界”,以人伦日用来代表现实的“人间世界”;“道”即在“人伦日用”之中,“人伦日用”不能须臾离“道”。
可见,如果说西方的“超越世界”与现实世界“泾渭分明”,那么中国人的这两个世界是“离中有合”、“合中有离”的。
西方哲学上本体界与现象界之分,宗教上天国与人间之分,社会思想上乌托邦与现实之分,在中国传统中虽然也可以找得到踪迹,但毕竟不占主导的地位。中国的两个世界则是互相交涉、离中有合、合中有离的。
正因为上述,西方文化表现为“外倾”的性格,中国文化则表现为“内倾”的性格。就中国文化的“内倾性格”来讲,其内在力量表现在儒家“求诸己”、“尽其在我”和道家的“自足”等上面,佛教的“依自不依他”也加强了这种意识。客观地讲,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延续数千年,主要是受这种文化之赐。
然而,中国近代的思想界却没有看清上述情况,出现了亦步亦趋照抄西方模式的现象。不过,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与西方根本不同,这就决定了它无法亦步亦趋地照抄西方的模式。
具体来讲,西方文化为“外倾性格”,故其历史上出现了“文艺复兴”问题和“启蒙”问题。与此不同,中国的古典研究从来未曾中断,自然不需要什么“文艺复兴”;中国并无信仰与理性的对峙,更不是理性长期处在信仰压抑之下的局面,因此“启蒙”之说在中国也是没有着落的。
历史地看,忽视中西文化之差异,“照抄”西方文化模式,不仅给中国文化带来严重的负作用,也使得中国的现代化遭受了严重挫折。五四的知识分子要在中国推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这是把西方的历史机械地移植到中国来了。他们对儒教的攻击即在有意或无意地采取了近代西方人对中古教会的态度。换句话说,他们认为这是中国“俗世化”所必经的途径。但事实上,中国的现代化根本碰不到“俗世化”的问题,因为中国没有西方教会的传统……

中国文化的病是从内在超越的过程中长期积累而成的。这与西方外在超越型的文化因两个世界分裂而爆发的急症截然不同。中西双方的病象尽有相似之处,而病因则有别。五四人物是把内科病当外科病来诊断的,因此他们的治疗方法始终不出手术割治和器官移植的范围。
而中国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实际上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个方面,中国文化与科学不存在冲突,此可利于现代化的实现。或者说,由于中国人的价值之源不寄托于人格化的上帝,其出于“天”而实现则落在人性之中,故中国文化对于现代化的观念更容易接受。比如,在西方,因为有“创世”的神话,所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引起强烈的抗拒,但它在中国的传播却完全没有遇到阻力。中国文化中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是另一问题,但是它对待科学的态度是开放的。
另一个方面,中国文化更重视“人的尊严”,此是现代化之重要内容。
在西方近代“世俗化”的历史进程中,虽然人文主义者率先提出“人的尊严”的观念,但倾向宗教或形而上学的人往往把人的本质举得过高;倾向无神论、唯物论或科学的人又把人性贬得过低,故“人的尊严”始终难以建筑在稳固基础之上。所谓“人文主义”(humanism)在西方思想界一直都占不到很高的地位。这是西方在俗世化过程中建立“人的尊严”所无法避免的困难。
与之不同,“人的尊严”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中自孔子以来便牢固地建立了,两千多年来不但很稳定,而且遍及社会各阶层。在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中,人的尊严的观念是遍及于一切人的。所以仅就人的尊严一点而言,中国文化早已是现代的,不必经过俗世化才能产生。
总之,基于上述这样两个方面,从实质方面看,中国的文化价值一直到今天也还是充满着活力的。

② 赤峰红山文化的发现历史

红山,蒙语称:乌兰哈达,意为红色的山峰。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北郊的英金河畔。传说内蒙赤峰的红山,原名叫九女山。远古时,有九个仙女犯了天规,西王母大怒,这几个仙女惊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胭脂撒在了山上,因而出现了九个红色的山峰,所以,人们后来都叫它“红山”。
公元20世纪初,中国处于军阀割据的年代,当地喀喇沁蒙古王公聘请了一位叫鸟居龙藏的日本学者来讲学。据日人回忆,当年他越过辽上京(今巴林左旗)来到了红山,在附近地面上发现了一些陶片。1919年,来了一位法国人,它的名字叫桑芝华。他来到内蒙林西(今巴林右旗),无获而归。还有一位法国人,名叫德日进,他在红山一带发现一些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器。1930年冬,从东北通辽来了梁启超的一个儿子叫梁思永,他生于澳门,从美国留学归国后,开始研究考古学。它收集了一些鸟居龙藏的资料后,参加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组。他到过林西、沙拉海、锅撑子山一带,仅发现一些陶片后就回北京了。
1933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当时热河省省会——承德。随后来了一批所谓的日本考古工作团,叫满蒙考察团。有个叫滨田的,是当年东京大学校长。他们来的动机是: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想在内蒙古找出不属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凭据。结果在红山30多处遗址仅发现一些陶器残片和几件青铜器,都属于中国历史文物,结果是日寇枉费心机。
解放后,梁思永先生为中国考古所副所长。中国考古学家尹达先生出版《中国新石器文化》一书,梁先生作序。尹达先生认为:红山文化是北方细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结合。两位学者论述了东北这一文化现象,属于长城南北接触产生的一种新文化现象,并提出定名为《红山文化》。
红山古玉的正式发现,是20世纪70年代的事情。1971年5月,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在北山植树时,意外掘出一件大型碧玉雕龙。从此,人们开始意识到,中国玉雕艺术的源头可能发生在红山文化时代的西辽河流域。
其后不久,在内蒙敖汉轱辘板壕、克什克腾旗好鲁库石板山,阜新胡头沟等地红山文化遗存中又陆续发现了数批玉雕龙、大型勾云佩等红山文化玉器。1979年5月,考古工作者又在辽西凌源三官甸子城子山找到了具有科学地层依据的红山文化玉器墓葬,从而使红山文化确有玉器成为定论。
1981年12月,在杭州举行的《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上,辽宁省考古研究所孙守道先生等,向大会提交论文:《辽河流域的原始文明与龙的起源》,又一次确认了上述发现均属《红山文化》。此后,一时造成了世界考古界的轰动。大批海内外学者纷至沓来东北考察。与此同时,已故的中国考古大师苏秉琦先生,对红山文化作了进一步的肯定。确认: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是中国五千年前中华文明的曙光。

③ 中国历史文化

中国历史文化包括很多,例如:婚姻、家族、国家政权而至贸易、衣食、文字、文学、经学、宗教、道德、民俗、节庆等,构成一幅清晰简要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缩影。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就文化的载体文字而言,汉字的诞生时间尚难以考证,相传伏羲作八卦,仓颉造字。19世纪末发现了三千多年前的汉字——甲骨文,近些年又有更早期文字发现的报道,如距今五千多年前的高邮陶文等。

中国早期就有敬天祭祖的传统,注重人伦道德。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周朝末期进入春秋战国,产生了诸子百家,汉以后成为儒家社会,东汉前后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都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3)历史文化的发现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的文化光辉灿烂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各民族的先民都已创造出了以丰富多彩的陶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此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后来演变为汉族)在夏、商、周三代,创造了辉煌的青铜文化和甲骨文、金文。

以后又发明了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等。约在商、周、秦、汉时期,四月}的巴人、蜀人,湖北、湖南、安徽的楚人,江苏的吴人,浙江的越人,广东、广西的骆越人、云南的滇人,蒙古高原的匈奴人,辽河流域的东胡人等,都相继创造了本民族的青铜文化。

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还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主要的有藏文、突厥文、回鹊文、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蒙古文、彝文、傣文、满文等。在历史上,汉文化一直处于主导的地位,汉文化与各族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交流,形成为世界东方最先进的文化,即中华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对亚洲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起过哺育的作用,对古代世界文化的发展亦有巨大的贡献。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又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我国古代的历史自结束了原始社会之后,即进入阶级社会。自那时开始,我国各族人民即在进行生产斗争的同时,亦长期进行反对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斗争,其中有不少是著名的农民战争和民族战争。

在近代史上,我国由于一再遭受世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各族人民为了拯救灾难深重的祖国,为了保卫祖国神圣的领土和主权,紧密团结,互相支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这场斗争长达百年,最后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取得了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并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④ 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历史文明是什么

红山文物的最新研究结果和关于文明标准的定义,可以证明中华文明起源于8000年前。

通过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的东亚大陆地区,虽然有着红山、龙山、仰韶、大溪、良渚这五种文化区系,但是文化区系的差异更多地体现在平民使用的陶器上,而上层贵族使用的玉器都非常相似。

最重要的礼器之一,玉琮,从东北到西南都有发现。这可能说明,新石器时代的中国,虽然平民有不同的遗传和文化传统,上层建筑可能是同一套。

中国人群,特别是汉族人群来自迅速的人口扩张,这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就开始了。用Y染色体构建的中国父系遗传谱上,我们发现了三个独特的新石器时代个体节点,发生了突然的后代人口扩张。

也就是说,有三个人,分别有特别多的儿子,他们的儿子又有特别多的孙子,两三代内就迅速繁衍出了成千上万后代。

今天,近半数的中国男人都是这三个人的直系后代。根据积累的突变计算出这三个个体的年代,分别是大约6800、6500和5400年前。这三个年代正好分别对应考古文化中高庙文化、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鼎盛期的开始时间。

(4)历史文化的发现扩展阅读:

研究中国文明起源的意义

重新审视文明的定义,我们应该认为:文明是一种让不同的人群和谐生活于同一个国度中的伦理和科学规范。而中华文明,从八千多年前开始萌发,在五六千年前已经有了最初的古国,三四千年前完全成熟。中华文明古国之悠久,完全不输于西方的文明古国。

为了研究中华古史,我们必须从分子人类学、考古学和语言文化等多个角度综合分析。任何一个学科单方面的研究都只能得到片面的结果,犹如盲人摸象。只有多学科综合研究,我们才可能看到一个多维的立体的更真实的历史。

⑤ 地理大发现的经过及历史文化

一、地理大发现:指15~17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它是地理学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
二、历史背景:
1、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欧洲人不能再直接通过这个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巨大港口来获得他们日益依赖,且需求量巨大的香料,从而迫使欧洲人必须找到一条新的贸易路线。
2、对新的殖民地和财富的渴望:当时欧洲的商品对于中国人、印度人而言毫无吸引力,导致了欧洲人只得用大量的金银来换取香料和丝绸。长期的入不敷出,导致欧洲人对于获取金、银、宝石或者直接获取香料等资源显得十分感兴趣。
3、文化与航海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明改造了诸如罗盘、六分仪、海图、三角帆、艉舵、三桅帆船等工具或技术,使得欧洲人拥有了在各种复杂气候条件下进行远航的能力。
三、经过:
1、在西欧,葡萄牙首先发起了大规模的航海探险活动:15世纪早期,航海家恩里克王子创办地理研究机构,先后发现了马德拉岛、佛得角群岛,并从直布罗陀沿非洲西海岸到达几内亚湾;1473年,葡萄牙船只驶过赤道,后达到刚果河口;1487年,迪亚斯的探险队到达非洲南端,发现好望角,并进入印度洋;1497年,以达迦马为首的船队沿迪亚斯航线继续向前,经非洲东岸的莫桑比克、肯尼亚,于1498年到印度西南部的卡利卡特,开辟了从大西洋绕非洲南端到印度的航线,从而打破了阿拉伯人控制印度洋航路的局面。
2、西班牙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曾经参加葡萄牙远征队,到过非洲、印度、苏门答腊、爪哇、班达群岛和马六甲海峡等地。他相信大地球形说;1521年船队到达菲律宾群岛,麦哲伦在与当地土著人的冲突中被杀。1522年麦哲伦船队剩下的“维多利亚”号返回桑卢卡尔港,完成环球航行。

⑥ 中国悠久历史文化

但凡历史悠久的国家都有很多神话故事,中国也不例外。女娲补专天,夸父逐日、嫦属娥奔月、女娲造人、后羿射日、盘古开天等等都是很经典的故事。中国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等等人才辈出,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在最近热播的《大长今》里面常常提到张仲景、华佗、李时珍这些人,说明我过古代的医学对世界都是有贡献的。埃及的金字塔、巴比沦空中花园什么的都是以大而见长,中国的却是是精见长,我们中学语文课本里面学的“核舟”、还有历史书上提到的无数的珍贵文物。本人最激动的是长沙马王堆的前年未干的古尸,以及她的陪葬。历史一直贯穿于我们的义务教育阶段。年轻人应该了解的不少,关键是对此的兴趣比较少。所以记住的不多。
一楼提到的佛教文化我也不是很喜欢的,但是在封建社会时期,帝王要是缺少了这些文化还能靠什么来维持国家的稳定呢?国家不稳定,战乱频繁我们的祖先难道可以有时间和精力去留给我们光辉灿烂的五前年文明?何况佛教在今天已经变味了。游客进庙烧香已经是庙宇收入的一大来源,抽签解签价格贵的吓人。有个老和尚看见你说你和佛有缘要送你一个护身符,可你要先捐什么什么款,点什么什么灯......文明就这样被一步一步的践踏

⑦ 古代历史文化的发展与地理的关系(葡萄牙发现亚洲)

……亚洲不是葡萄牙人发现的,自古以来亚洲就和欧洲非洲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楼主说的是美洲还可以讨论一下。
我想楼主是想问“关于地理和文明的关系”,其实比较一下汉人和古中国北方的匈奴、蒙古就可以发现,文明诞生的条件在于地理环境能够不断给予一个文明“恰当的挑战”。比如蒙古,这个文明诞生的环境过于恶劣,以至于蒙古除了作战(直接目的是抢劫),放牧之外没有足够的生产力来发展自身文明,又比如东南亚群岛,这些文明诞生于物产过于丰富的地方,在一个小岛上自给自足完全有可能,而且海洋天然隔绝了大部分外来竞争者。比之黄河流域,汉人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土地条件不错却称不上十分肥沃,四周还有许多外族部落与汉人竞争,到最后汉人幸运的胜出,成为了中原最强大的文明,而且在这之后还必须应对北方草原民族的不断侵袭,自身内部国家机器的不断适应社会环境,这几种挑战反而使得中原文明强大起来。
这一现象在西方的古罗马帝国身上也得到体现,罗马不算什么条件优越的地方,北方有高卢,南方迦太基,东边是希腊城邦各国(尤其是亚历山大的母国马其顿最强),亚平宁半岛内部还有很多不属于罗马的城邦,最后罗马硬是在这种不断给予恰当挑战种打败各个对手(说实话,上面三个罗马邻国每一个都差点让罗马亡国),取代希腊成为古代西方文明最辉煌的帝国。
说道文明的灭亡与中断,可以看看中国的清朝,那时候汉人本来就是东亚最先进的民族,因为内外双重压力被满人统治,但是满人并没有再融合之后爆发出新鲜的活力,归根结蒂是满人与蒙古一样,由于生存条件的挑战过于恶劣,没有发展出自己的文化,几乎把汉文化全盘接受,而由于异族统治的特殊性,制约了汉民族自身的反省与发展(明末时期,王守仁的心学已经十分流行,如果社会风气进一步开化,有可能走上资本自立的道路,满人入主中原可以说是历史开的一个玩笑,但别埋怨满人,那是“天数”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而且东亚地区由于海洋,沙漠与西方隔绝,并没有接受外来文明的挑战,文明的发展便渐渐停滞衰落。知道鸦片战争之后才爆发出应有的活力,那时已经落后西欧几百年。
对比西方,西亚的土耳其帝国也是在与波斯帝国,与十字军的对抗中达到极盛时期,在攻占了君士坦丁堡之后就衰落下来。同样是由于海洋和群山的隔绝,土耳其在强大了几百年后被各个列强欺负,和中国一样被成为“西亚病夫”,真是一对难兄难弟。不过土耳其的地理环境可不如中国的潜力那么大,民族成分也过于复杂(中国九成左右是汉人,伊斯兰内部逊尼派什叶派今天还斗得你死我活)至今也没有走到列强的行列之中。
至于楼主说的葡萄牙,那只是昙花一现的强国,和苏美尔人,迦太基人一样,他们的发展初始条件太优越(个人认为苏美尔人是外族灭掉,而不是自然毁灭),没有发展出积极的文明,一遇到更为强势的文明就歇菜了。

⑧ 中国32个历史文化遗产是什么都是哪年发现的还有性质是什么

中国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有:
一、属于文化遗产有21处:
1、明清皇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2、颐和园(北京) 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3、长城(北京)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4、天坛(北京) 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5、承德避暑山庄(河北承德,包括周围寺庙) 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6、平遥古城(山西平遥) 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7、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北京周口店)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8、丽江古城(云南丽江) 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9、苏州古典园林(江苏苏州) 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10、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陕西西安)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11、大足石刻(重庆大足县) 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12、武当山古建筑(湖北丹江市) 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13、莫高窟 (甘肃敦煌市沙鸣山)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14、布达拉宫(西藏拉萨) 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15、龙门石窟 (河南省洛阳市) 2000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16、孔庙、孔林、孔府(山东曲阜) 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17、明清皇家陵寝 (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明孝陵、十三陵、盛京三陵) 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18、青城山-都江堰(四川青城山) 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19、皖南古村落 (安徽西递村) 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20、云冈石窟(山西大同) 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21、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吉林集安市、辽宁桓仁县) 2004年7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二、世界自然遗产,共4处:
1、九寨沟 (四川南坪县) 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2、黄龙(四川松潘县) 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3、武陵源 (湖南武陵) 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4、三江并流 (云南) 2003年7月2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交汇而形成的壮观景象。
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共4处:
1、泰山(山东泰安)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2、黄山(湖北省) 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3、峨眉山-乐山大佛 (四川峨眉山市) 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4、武夷山(福建) 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四、文化景观,共1处:
1、庐山(江西九江市) 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五、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共2处:
1、 昆曲(江苏昆山) 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昆曲产生于元末明初江苏昆山一带,时间上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2、 古琴 2003年11月7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是联合国1972年为了保护全世界珍贵的文化自然遗产而设立的一个评审项目。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评定需要有一系列的条件,要经过严格的考核和审批程序。最后由世界遗产中心进行终审。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三个类别。‍

⑨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

有唐诗、宋词、元曲、儒家思想、中医理论等。

1、唐诗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2、宋词

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3、元曲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

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

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4、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从事丧葬行业的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5、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即中医基础理论,简称“中基”。它是以天人合一的叁个哲学观的整体理念与辨证论治、相似观(分形观)的循证观点为最大特色的祖国传统医学体系的基础与核心。

中医基础理论的学说主要包括分形阴阳五行学说,藏象五系统学说(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五运六气学说,气血精津液神学说(气:信息-能量-物质学三元-多元说)。

体质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及养生学说,分形经络说等,其中以藏象学说为核心,信息-能量-物质学说为基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并用于指导临床诊疗活动。

阅读全文

与历史文化的发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