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的历史沿革
1983年6月建校,校名为“邯郸职业大学”。
1984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1985年,加入中国职业大学教育研究会,并被推选为24个理事学校之一。9月,筹办召开了河北省第一次职业教育研讨会。
1987年,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革新为发展服务计划联系中心(简称apeid联系中心),成为全国15个apeid联系中心成员中唯一的一所职业大学。
1991年,学校与邯郸市电大分校合并。
1996年,被河北省教委确定为首批启动的示范性职业大学试点学校。同年,被国家教委确定为首批启动的示范性职业大学试点学校。
199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改名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同年,学院被选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
1998年,学院被推举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华北分会会长单位。2002年,学院被教育部和财政部确定为首批重点支持建设的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
2003年,学院被评为全国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
2007年,学院被确定为省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
2008年成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就业工作委员会主任单位。
2013年,通过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首批立项建设院校验收,同年蝉联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单位。
⑵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的历史沿革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位于“中国乳都”——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是2002年经内蒙古自版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全日权制综合类高等职业学院,也是呼和浩特 市举办的唯一一所高等院校。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7年的归绥学堂,迄今已有百余年,其中职业教育办学也历经50多年,成为呼和浩特市及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摇篮。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组建后,在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两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两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院党委带领全院师生发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在几年的时间内,完成了九校整合,实现了平稳快速融合。在基本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以及招生就业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岗位与职业培训教育等并举,综合发展的高职院校。
⑶ 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国内外)
对于教育,我们正经历着一场考验,即就是高等教育过渡的扩张后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如大学生就业问题、教育模式问题、教育负担问题以及对教育的终极目的之思考等等,诸多问题,仅拿大学生就业问题,其实就是一种误导性的教育困局--千军万马去走独木桥,最后学到的东西用不上,不仅造成了大批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且使得很多家庭为此而负债累累,众多学生耽误了宝贵的青春。这种结局当然与我们过分和盲目追求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错位有关--我们不能盲目的追求大学生数量,而应该是符合社会规律的逐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但是另一个原因也是很重要的助孽者--就是我们的职业教育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承担不了社会赋予的期望,我们的职业教育,现在实际上是另一种高中教育--理论和实践均是闭门造车,理论上比不上高中,实践上比不上民间的学徒。也就是说,职业教育没有它的优势,过去唯一的优势是有个文凭,现在呢?!现在在改变,一些职业学校索性把学生扔到社会,不论对方的资质,能否培养人才,扔过去就不管了,这样的职业教育叫什么教育?!在讲职业教育缺乏实践之后,我们的职业教育立即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样好吗?!
在国外,职业教育是一种很正规的教育模式,是可以与大学教育独立存在的教育模式,大学教育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但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投入,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或者每个家庭;而职业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对技术工人的需要而发展的,也许这对于象我们这样的国家,职业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因为我们有大量的国民需要得到最基本的职业技术培训--这是高等教育所无法也不可能做到的,因为我们的社会真的不可能需要那么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把研究生当民工用是我们社会的悲哀!!!
所以对于我们的职业教育,我们应该使之成为一个与高等教育同样重要的教育模式和阶段。职业教育的模式,应该具有这样的特点,就是满足培养熟练技术工人所需要的最基本理论知识和最基本的技术,这就需要有合适的理论教育和正规的实习单位,而不能象我们现在把学生放到学校里学些与社会实践脱节的东西,或者把学生扔出去不管。我们应该围绕职业教育的特点,为职业教育创造合适的教育模式。如适当的理论学习,而且理论知识更应该符合社会发展的状况,如寻找符合资质的实习单位,并形成完整的跟踪和评价体系和标准。
总之,一定要重视职业教育,这也许是解决我们目前高教改革之困的唯一办法。
⑷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的发展历史
1.2003年4月10日至11日,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第一期信息员培训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举行,来自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7位信息员接受了培训,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信息员队伍正式组建。
2.2003年4月28日,“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信息员管理办法(试行)”公布并开始实施。
3.2003年6月,协助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集中宣传了高职高专院校的“非典”防控工作。
4.2003年11月20日,“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信息员奖励条例”公布并开始执行。
5.2003年12月24日至25日,信息员第二次会议在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召开,“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信息员工作守则”正式发布,并开始实施。
6.2004年3月,信息员在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拥有了专用邮箱。
7.2004年4月,第一期“信息员通讯”编辑完成并与全体信息员“见面”。
8.2004年8月21日至24日,信息员第三次会议在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召开。
9.2004年9月至10月,搜集并编辑完成了各省高职院校基本信息一览表。
10.2004年9月至11月,搜集并编辑完成了“中国高职院校风采”。
11.2004年12月,对各省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情况进行了集中宣传。
12.2005年5月至6月,集中对各高职高专院校的招生计划进行了宣传。
13.2005年9月至10月,搜集并整理了各省高职高专院校对口支援情况。
14.2005年11月至12月,对各省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情况进行了集中宣传。
15.2005年12月26日至28日,信息员第四次会议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召开。
16. 2007年网站2008年召开第五次信息员会议,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苏志刚为信息员们作了题为“树高职品牌 建国家示范”的专题报告,并寄语信息员们要不断提高学习力、思考力和实践力,因为学习力、思考力和实践力是最大的竞争力。
17. 2008年第六次信息员会议在,此次会议重点介绍了本年度所取得工作成就以及表彰优秀信息员。
18. 2008年正式授权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承办,并进行数据的更新于维护。
18. 2010年全面改版,推出多个新频道,信息量进一步增大。
网站宗旨:
党和国家的政策窗口,是宣传高职高专教育的交流平台
网站建设的目标: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的基本定位应该是成为“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秘书处”的网络协同工作平台和面向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及广大师生的服务平台。我院将充分利用已有校园网络条件,保证“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的高速、稳定、安全、不间断运行。
网站至今所取得的成绩:
“高职高专网”已经成为中国高职教育的重要阵地和内容发布的权威平台,其中内容页面接近三万,日平均访问量约为300,总访问量接近20万。
网站的长远规划:
继续贯彻高职教育基本路线,为党和政府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努力发掘为高职教育探寻新的实践方案。
⑸ 高职院校的发展历史
1、早在清末1902-1904年的“壬寅-癸卯学制”中,就规定了“高等实业学堂”和“高等师范学堂”,这两种高等学堂就是中国近现代意义上最早的高职院校。
2、中华民国政府1912-1913年的“壬子癸丑学制”和1922的“壬戌学制”的专门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是中国近现代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影响最深远的1922年制定的“壬戌学制”至今仍然在台湾贯彻实施。
3、1949年后,中国的高职院校除了高等师范院校真正是在继续走高等职业教育之路外,其他的高等职业教育几乎没有或是名存实亡。
4、1980年,天津职业大学创办,这是1949年后在中国大陆出现的第一所师范院校之外的高职院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决定”颁布以后,全国先后建立起120余所职业大学,举办高职教育。
6、1991年,中国颁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决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方向、任务、措施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并再一次重申建立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问题,也再一次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
7、1993年,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后由国务院颁布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会议明确指出我国教育今后发展的两个重点,一是基础教育(重中之重),二是职业技术教育。“纲要”更加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有计划的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级分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形成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共同发展、相互衔接、比例合理的教育系列。”“积极发展多样化的高中后职业教育和培训。通过改革现有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成人高校以及举办灵活多样的高等职业班等途径,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8、1996年,召开了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同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职教会议提出,通过三级分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三改一补”(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成人高校改革;中等专业学校办高职班作为补充)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同时,《职业教育法》的颁布使职业教育走向了依法治教的道路。《职业教育法》的第13条指出:“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
9、1998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在本法中非常明确地把高等职业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确定了下来。
10、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标准分类”将教育分为七个等级:学前教育为0级、小学教育为1级、初中教育为2级、高中阶段教育为3级、高中阶段与大学阶段之间有一段补习期教育为4级、大学阶段教育为5级、研究生阶段教育为6级。“标准分类”将大学教育(5级)分为学术性为主的教育(5A)和技术性为主的教育(5B)。“标准分类”对学术性为主的教育(5A)描述为:“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理论性的,目的是进入高级研究课程和从事工程要求的职业作充分的准备。”“标准分类”对技术性为主的教育(5B)描述为:“课程内容是面向实际的,是分具体职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级学业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和资格。”从“标准分类”可以看出,5B就是我国所追求的高等职业教育,它的发展是世界教育的总趋势,而不是一个国家的现象。标准分类的颁布,使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权威性的确认。
11、1999年6月全国教育工作会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加快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12、2006年11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开始实施被称为“高职211工程”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力争到2020年中国大陆出现20所文化底蕴丰厚、办学功底扎实、具有核心发展力且被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界广泛认可的世界著名高职院校;重点建设100所办学特色鲜明、教学质量优良在全国起引领示范作用的高职院校;重点建设1000个技术含量高,社会适应性强,有地方特色和行业优势的品牌专业。截至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财政部已经正式遴选出了天津职业大学、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和8所重点培育院校。自此,中国大陆的高等职业教育和高职院校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发展历史时期。
⑹ 中国 大学的发展历史
▎民国没有重点大学,但有西南联大、中央大学等名校
在中国历史上,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在19世纪末期,随着传统教育的衰落和现代新型高等教育的兴起,才逐渐出现的。当时的大学基本上都是由私人创建的,如高层官僚、开明绅士、传教士等,1895年建立的北洋公学,1896年建立的南洋公学,是中国现代大学的雏形。
民国时期,蔡元培借鉴德国的大学模式,把高等院校分为以理论学科为主的大学和以应用性学科为主的专业院校。他对北大进行教育改革,设立课程选修制度。五四运动后,北大一跃成为中国当时最有名的大学。
20年代初期的新学制深受美国教育制度的影响,高等学校分成了大学、独立学院和专科学校两种。新学制实施后,涌现了大量高等专业学校,学习工程技术、法律、医学、农业等专业技术。
1927年,新的政府在南京成立。蔡元培主张建立一个统一的国立高等学校体系,在他的倡议下,中华民国大学院成立,除了管理全国的大学、图书馆等文化教育机构外,还起到教育部的作用,负责全国的教育立法工作。他还在全国实施大学区制,把中国分成若干学区,每个学区都拥有一定数量的高校。但是大学在之前就获得了相当大的自治权,并不愿意服从中央政府的规划。1928年,蔡元培的改革计划以失败告终。
抗日战争爆发后,沿海的高校大量内迁,四川、陕西、甘肃、云南等省的高校数量迅速增加。西南联大合聚清华、北平、南开三校之力,是当时全国最好的大学,也是当时世界的名校。抗战结束后,各校又纷纷回迁,并没有改变中国高校地理分配不均的状况。
1949年之前,陆续出现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南开大学等著名高校。西南联大培养过杨振宁、李政道等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央大学也走出了无数杰出人才。
同时教会大学为中国的教育科技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顶尖教会大学的教学质量并不逊于国立大学,如金陵大学在南京堪与中央大学媲美,燕京大学在北京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并雄,圣约翰大学在上海与交通大学齐驱。
现代大学建立初期,在办学思想、课程设置等方面,基本是移植了欧美和日本等国家经验,结合中国传统和实际情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知识自由和社会责任的大学办学思想。
▎50年代开始院系调整,建立重点大学
建国后,政府接收旧国立大学,号召高等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开设适应国家实际应用所需要的课程,同时把马克思主义教学内容融入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在苏联单科大学教育模式的指导下,进行了“院系调整”的教育改革,旨在使教育地区分布合理化,和对课程模式、高校名称进行调整。那些已经拥有人文科学、基础科学、工程学、教育学、农学和医学的综合性大学被纷纷拆散,并入新成立的各院校中,私立和教会院校也被合并重组。
中央大学被肢解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几个大学,交通大学成为纯工科大学,唐山、北方两交大也相继独立,浙大按理、工、农拆成几部分。它们是院校调整最大的受害者。
到1955年,一个结构严密的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了。中国人民大学在这体系中居首,其次是高等教育部直接管辖的一些工业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再次是由一些其他部委管辖的部属院校。
50年代末期,地方创办的大学明显增多,如湖北大学、辽宁大学、黑龙江大学等。从1957年到1960年期间,高校数量和入学人数增长惊人。高校数量从1957年的229所增加到1960年的1289所,学生数则涨了至少一倍。
特殊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曾一度停止招生,一些学校被裁并、撤销。1971年高校数量328所,被砍掉了106所。
1954年,开始出现了第一批重点大学。教育部指定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医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6所学校为重点大学,到1959年又扩展到了16所。重点大学不断增加,到1966年前,全国重点高校有68所。
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到1946年结束。
▎“七五”“八五”期间重点建设15所大学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开复苏。特殊时期被搬迁和解散的各类院校开始恢复,1952以后停办的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也得到了恢复。
1977年5月2日邓小平提出要办重点大学,集中优秀人才办。1978年恢复前60所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并增加28所高校为重点大学。1978年国务院最终确定的88所全国重点大学至今仍具有重要影响力。
八十年代初,四所大学校长(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联名向中央写信,建议中央政府增加对教育的财政预算和投入,特别是要拨出专款、大力度地支持全国著名的部分重点大学建设。国务院采纳了这个建议,并于1984年确定清华、北大、复旦、上交大、西交大、中科大六所大学纳入国家“七五”重点投资建设项目,后来增至15所。而上述四所大学均未上榜。
“七五”国家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确定后的十年间,教育领域的格局并未发生大的变化。因此五年后这15所大学又顺延为“八五”重点建设的大学。
▎90年代高校格局大乱,211工程名单起变化
进入90年代,南大、浙大的崛起使高校格局大乱。南京大学要求每位博士生必须发表两篇SCI文章才能拿到学位,使得连续7年SCI文章位列全国高校第一,学科建设水平、教师科研能力也都迅速提高。浙江大学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其规模一度比其他同类学校高出一倍以上,使得浙大在学科布局,特别是理科博士点的布局及国家重点学科的争取中都取得主动。华中理工、东南、天大、哈工大等校发展也很快,之前的重点大学建设名单有些不适应了。1995年,开始了在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大学的“211工程”。用新的15所高校取代了老的15所。去掉了国防科大、人大、北师大、北医大四所,新添了南大、浙大、南开、天大共四所大学。211工程一定程度促进了各校的竞争,也一定程度助长了攀比。迄今为止,根据教育部官网数据,中国共有112所211院校。
1966年大学停止招生,1970年和1971年开始试点招收工农兵学员,每年只招4万多人。
▎985工程是211工程的升级版,是高校重中之重
从1996年,国务院、教育部就设想再从这15所大学中选出10所,作为中国高校航母,即重中之重。国家将投入巨资,目标是在中国打造10所国际一流的、高水平大学。这就是所谓的“985工程”的原型。
1998年5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首批“985工程”的9所院校当年12月出炉:北大、清华、复旦、上交、西交、南大、浙大等教育部属七所、中科院属中科大以及国防科工委属哈工大入选。其中北大、清华是重中之重,南大、浙大则是新面孔,取代了其他两所高校。
985工程”成了其他各校争抢的名额,不断扩大。至今,985高校共有39所。而第一批上榜的9所顶尖大学基于互相认同,为了互相促进,“九校”组织了自己的“常春藤联盟”,即C9联盟。
▎985、211工程后,高校差距开始拉大
很多高校纷纷开始合并。北京大学合并北京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合并上海医科大学,上海交大合并上海农学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华中理工合并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建学院改名为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则合并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合并了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吉林大学合并了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
211工程和985工程,本意是集中优质资源重点建设一批学校尽快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但很多高校却把它当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高校有了一个985的帽子,一戴定终身,缺乏淘汰、更新的机制。
在招生中,985、211高校能轻松地获得比一本普通本科院校更好的生源;获得的国家资源也远比其他普通院校多。据媒体报道,2013年,清华大学科研总经费最多,为39.31亿元,财政拨款为27.75亿元,而非“211”、“985”的高校科研经费最多的西南石油大学,4.6亿元经费中仅有26.1%为财政拨款,约1.2亿元,两者科研经费所获的财政支持相差26亿之多。
另外社会上的用人单位会以985、211工程为标杆来简单衡量人才。虽然教育部多次提过“不得设置211、985门槛”,但实际收效甚微。甚至部分事业单位选拔,一些地方公务员引进人才,也把985视为一个必要的门槛。
这些弊端让“985”“211”的存废争议在社会上时常出现。2014年11月,一则“国家已低调废除高校‘985工程’‘211工程’,中国大学格局面临重新洗牌”的传闻在网上持续发酵。虽然教育部后来辟谣了,但关于“985”“211”高校存在价值,关于教育资源失衡、大学等级森严、利益固化等弊端却再度成为热议焦点。
教育部多次提过“不得设置211、985门槛”,但实际收效甚微
▎2011计划,加强高校创新能力建设
进入2011年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计划——“2011计划”。
“2011计划”全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其根本目的旨在突破高校内外部机制体制壁垒、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活力。“2011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
2013年4月,中国教育部公布即“2011计划”的首批入选名单,全国4大类共计14个高端研究领域获得认定建设,相关单位成为首批工程建设体。
首批牵头的高校包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川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其中河南农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此前并不是211工程高校。
2014年后,国家层面又公布了24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名单,入选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
▎“双一流”是211、985的延续,引入淘汰机制
2015年开始,面对新的形势,国家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新方案。教育专家曾表示,国家提出“双一流”,是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选择。“我们最早提出211概念,是为了做出一批好大学;后来提出985,是为了培养出一批更优质的大学;现在提出双一流,是要再提升一个层次,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三者之间是一个层层递进、逐步发展的关系。
2015年11月,国务院正式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到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后每五年一个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
985、211工程不同的是,一位教育部官员表示,“双一流”建设的评审标准、资金分布都会有新的机制,不会像以前一样向确定的一所高校拨款。“会更注重学科建设,同时在遴选上,会有滚动淘汰的机制加入。”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正式确认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计137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A类36所,B类6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双一流建设学科共计465个(其中自定学科44个)。
如今,距离双一流计划提出已经过去了数年,双一流高校的建设评估提上日程应该也不会太久了。140所高校发展情况到底如何?未来哪些高校将新增进入这些名单,哪些高校“半路下车”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
⑺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的历史大事记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的历史大事记:
1、2002年,巢湖卫生学校、巢湖农业回学校(安徽省土地管理学校)、巢答湖财政学校合并升格为巢湖职业技术学院。
2、2007年,安徽省汽车运输高级技工学校(安徽巢湖交通职业技术学校、安徽省公路运输成人中专学校)并入巢湖职业技术学院。
3、2008年,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巢湖分校并入巢湖职业技术学院。
4、2010年,巢湖商业干部学校并入巢湖职业技术学院。
5、2011年8月,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后,2012年4月,教育部批准巢湖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合肥职业技术学院。
6、2015年,学校入选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
7、2016年,学校被评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立项单位。
⑻ 中国药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历史沿革
2000年,学院开始正式招复生,同年被确定为制国家教育部首批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于2002年被确定为部级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6年2月获选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5月通过江苏省2006年立项建设的第二批高等学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验收。
⑼ 八大学院的历史发展
“中国地质大学现在有两个,北京地质大学和武汉地质大学。”地质大学校长赵鹏大告诉记者,上世纪60年代末,“八大学院”中有四个迁离了原址。
从1969年开始,由于国际形势严峻,全国战备工作升级,许多大中城市开始疏散人口。一些当时的领导人提出,如农业学院、地质学院、矿业学院怎么能待在城里呢?于是,1969年10月,随着中央一声令下,“八大学院”中四个离开了北京。
北京地质学院迁往湖北武汉;北京矿业学院1969年开始迁往四川重庆,后又被安置到合川县三汇坝,1982年则迁往江苏徐州矿区;北京石油学院迁往山东东营胜利油田,改称华东石油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先是迁到了重庆后又迁到河北邢台。“搬家都是整箱抬着精密机械,别人都管我们叫‘箱子大学’”农业大学党委书记艾荫谦告诉记者。北京钢铁学院本来也确定为外迁,临上火车的那晚,紧急通知留在当地,于是钢院幸运地留在了北京。
迁移的几年中,学校只招了工农兵学员。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几个风雨飘摇的学院才陆续回到北京。他们中大多数重新回到了学院路,只有石油大学搬到了昌平。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八大学院陆续更名为大学。北京钢铁学院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学院更名为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农业机械学院更名为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学院更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石油学院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矿业学院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医学院并入了北大。 如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搬到了昌平。北四环路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另外几所高校隔离开来,那座立交桥也因此得名“学院桥”。学院路变化越来越大,学校也越聚越多,目前近20所高校云集至此。
1999年在北京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原有的八大学院的基础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13所高校联合成立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2002年发展到包括北京师范大学的16所高校的教学共同体。学院路共同体以资源共享为途径,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其在校专业素质培养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