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清远连州地下河的历史文化
连州地下河位于历史文化古城连州市东北26公里处,在粤桂湘三省交界的崇版山峻岭之中,权是一个亚热带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巨型天然石灰岩溶洞。经地质学家分析,该溶洞是因2亿年前的地壳运动而形成,如今可游览面积达45000平方米。最高处为47.8米,最宽处为53.6米,洞内四季气温保持在18℃左右,空气清新,冬暖 夏凉,是旅游避暑的圣地
② 请问:清远近十年来的变化,具体回答!!!
十一年前来到清远,感觉清远的文化与很多城市比起来确实还要差一些,很多市民的城市意识还没有形成,但最让我感到高兴的是,清远正在一天天地变好,城市变得逐渐美丽,经济变得逐渐好转,相伴随着的是文化也在逐渐进步,市民的意识正在增强……这些看起来不经意的变化正令我这远方来的新客家欣喜不已!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对清远的要求这么高,毕竟清远才走过了不到二十年的历程,和很多城市相比还是少年。清远这几年经济屡创佳绩,让很多人认为文化也应该迅速发展才对,而发展的最好办法就是建多几个图书馆、文化宫等,真是这样吗?我不认同。孩子长得再高还是个孩子!
我理解的文化是通过漫长的各方面因素的沉积而形成的一种地方独有的特色!
如果单纯地用文化宫、图书馆等设施的建设来衡量一个地方的文化,未免有失偏颇!
有些地方的文化宫、图书馆等非常漂亮,藏书众多,但没有感觉到文化氛围的浓厚,给我的感觉是地方经济实力的发达,而有些地方虽没有高级的这些设施,但感觉文化底蕴很足。
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清远的文化目前与众多城市相比的确还逊色一些,但近十年来已实实在在地看到了他的变化。如果我今年刚刚到了清远,也许会认为清远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纵观清远十年的发展,已经是进步蛮大的了,当然包括文化。
前段在某大学进修,教授讲了这样一个事情:山西有个县城的经济迅速发展,三年从最贫困步入到富裕行列,只是因为发现了个大的能源库,但文化还是和以前一样没有进步!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文化的形成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连州文化、英州文化、阳山韩愈文化、清远峡山文化、壮瑶民族文化这些是清远文化的典型的代表,但我最希望形成的是清远的市民文化,当然这也不能操之过急!
③ 清远人的特点
楚文化南下必经之地,也是岭南文化酝酿、发育和形成的重要地带之一。作为地域的清远文化,既有岭南文化的共性,也有其鲜明突出的个性特征。
清远是古三苗、禺阳等土著氏族祖居地,为古代苗瑶、俚僚、峒僚等百越(粤)民族的发祥地,大部分属西汉中宿县范围。清远市所属各县市曾分属早期南海、长沙、始兴、西衡州等南方古郡。建市前,虽然清远与所辖县市没有统属关系,但解放后长期同属粤北或韶关地区,相互间不乏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清远建市后,大清远的行政架构,已经向清远各族人民提出了区域文化认同的要求,这对于实现区域内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和加强各族人民大团结,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的和谐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清远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市地域文化的集合体。她具有岭南文化那种包容性、开放性、创新性特征,并在岭南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然而,清远文化又有其自身所处粤北山区和北江中游地带的本土特色。清远文化的主要特点是:熔汉族广府、客家文化和壮瑶等少数民族文化于一炉,具有浓郁南国乡村文化色彩;位于水陆交通要冲、物阜民丰,有众多名胜古迹;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历史积淀深厚,历代人才辈出;民间艺术多种多样,有着较高审美价值;地域辽阔,呈现出高山峡谷、山地丘陵等复杂地形地貌,与阡陌纵横的平畴风光并存的秀丽景色。湍急的江河在群峰陡峭的峡谷中穿过,高山瑶寨白云缭绕,盆谷壮乡绿树掩映,流水潺潺的秀丽山村与平原水网地带密集市镇携手相连,这是一幅风光旖旎的岭南山水画!这种文化力量,已经溶铸在清远各族人民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之中。
④ 清远旅游攻略景点必去
1.连州地下河,位于连州市区以北26公里的东陂镇。它藏在山势雄竣的大口岩溶洞中,是一个大型的地下暗河溶洞, 上下共分为三层,游览面积达6万平方米,天然的洞口宽敝雄伟。
置身其中,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油然而生。在粤湘桂三省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是一个亚热带喀斯特地貌溶洞暗河景观。经地质学家分析,该溶洞是因2亿年前的地壳运动而形成,现在可游览面积达60000平方米。最高处为47.8米,最宽处为53.6米,洞内四季气温保持在18℃左右,空气清新,冬暖夏凉,是旅游避暑的圣地。
⑤ 清远市区内有什么景点值得去
飞来峡风景区:历史悠久,有“风光誉南国,古迹遍峡山”之称。飞来峡又名禺峡、中宿峡、清远峡、位于北江中下游,全长9公里;是北江三峡中最险要的地方。
少林禅院:清远市以弘扬和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国少林禅宗文化为主导而设立的御金街少林禅院,作为新兴的“人文”旅游景点,弥补了以清远市“唐风禅韵”为主题文化所打造的盛唐第一街——御金街中的“禅韵”这一长盛不衰的文化缺失。
凤凰台:根据清远《凤城传说》和汉朝的琴曲《凤求凰》而设计建筑的文化景观凤凰台,为前来清远观光的游客了解清远“凤城”文化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碧落洞:坐落在宝晶宫南面约1公里山中,远远望去,一岭青山之中,如被开山大斧当面劈下,劈出一片40多米高的笔直岩壁,灰白的岩壁,在青山中分外抢眼。岩壁之下,一洞如新月垂地,一湾碧水从洞中流出,这就是碧落洞。溯溪望去,穿过幽暗的山洞,可见到洞的另一面折射的阳光,好一派穿山洞溪景致。步入洞里,洞顶高30多米,钟乳垂吊;洞左侧溪水成潭,蝙蝠飞掠,另有一洞可直通后山顶上。沿溪前行80多米,转一个弯,便是洞的另一边,只见洞外翠竹丛丛,不远处峰峦叠嶂,溪流曲折不知其源,又是另一番世外桃源景象。碧落洞自东晋以来便是游览胜地,留下了不少神话传说和摩崖石刻,当中以苏东坡父子的题诗最为珍贵。
⑥ 清远有什么历史古迹
金鸡岩(金芝岩)有葛洪炼丹处
观音山王山寺
在佛冈县英佛公路8公里处、海拔1288米。始建于唐代。但现在的建筑都是后来造的。
⑦ 作文清远历史文化人物
《寄小读者》是冰心奶奶1923年赴美留学期间与国内小朋友的通讯集,主要介绍异国风光,赞美大海、赞美星空,还用与儿童心理相感应的笔致,赞美无私的母爱.真切的感受,细致的描绘,天真的幻想,婉约明丽的风格,吸引和陶冶了我们的心灵.
《寄小读者》(通讯十),全文的中心就是赞扬母爱和童心.第一部分,是作者母亲"述说我幼年的故事”,是母爱动人的事实.第二部分,对“母爱”进行分析,母爱是无私的,普天下的母爱的分量是同等的.第三部分,引导孩子们到母亲那里去倾听各自的母亲述说各自的“幼年的故事”.从具体事例入手,再适当进行分析,最后引导孩子们各自找事实来巩固这个认识,这就是作品在结构上的显著特点.
人间有许多“爱”的感情,“母爱”是人间伟大的“爱”的一种.鲁迅说过:“父母生了子女,同时又有天性的爱,这爱又很深广很长久,不会即离,现在世界没有大同,相爱还有差等,子女对父母,也便最爱,最关切,不会即离.”“五四”期间,提倡的正是这种“天性的爱”.因此,作品中所讲“母爱”,是当时时代精神的一种反映,是张扬人的天性的爱,反对封建主义的孝烈道德的爱.作品中特别提到,当她问母亲“为什么爱我”时,她母亲只是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作者强调这种“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是屏除一切,拂拭一切”的,也就是摆脱了封建道德影响的“天性的爱”.事实上每一个人开始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认识自己的时候,母亲总是第一个启蒙老师.每一个人对于父母、家庭总是怀有难忘的感情,总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原因就在于这是人生的第一个印象,是人生旅程的起点.因此作品抓住幼年孩子的特点,引导我们来认识世界,培养我们的高尚情操,显然是有积极意义的.
⑧ 清远有什麽历史文化
清远名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榜眼朱汝珍
朱汝珍(1870—1942年),字玉堂,号聘三,又号隘园,清远人,清末民初法学家。光绪三十年(1904年)末科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
老一辈的清远市民在津津有味地回忆清远历史时,总免不了要提到朱汝珍。原来,朱汝珍本来应该是清代末科的状元,但是由于姓名和籍贯的缘故而与状元无缘——
按照惯例,甲辰恩科的主考官在阅评完所有考生的试卷后,从参加殿试的273名考生的试卷中挑选出10份,并按名次排列好(其中朱汝珍第一,刘春霖第二),呈送给慈禧太后“钦定”。慈禧太后翻开主考官列为“头名”的试卷,见该卷虽然文词畅顺华丽,但字体却为粗笔楷书,因慈禧性喜疏淡清新字体,故看后不禁连连摇头。当她看到“朱汝珍”这个名字时,心中更是不由得陡然升起一股厌恶之感:夺魁的举子是广东人朱汝珍,不禁让这位老佛爷想起太平天国的洪秀全,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高举反清大旗的孙中山……这些人都出自广东,在慈禧看来,广东是出叛逆的地方。加之朱汝珍姓名中有“珍”字,“朱”与“诛”同音。珍妃支持光绪皇帝变法改良,被推入井中溺死,“朱汝珍”这三个字一下就触动了慈禧那根敏感的神经。于是她将朱汝珍的试卷扔到一旁,状元之门对他关闭了。相反,慈禧觉得刘春霖这个名字有吉祥之兆,又是贵州人,便将他提升为状元,朱汝珍只好屈居榜眼了。
据史料记载,在考取榜眼前,朱汝珍发奋读书,曾以县试冠军入读清远县学,22岁时又凭优异成绩考入广雅书院,取列广州府闱第一。27岁考取拔贡,以朝考一等钦点七品小京官,签分刑部江苏司行走,开始了仕途生涯。朱汝珍中了榜眼后,授翰林院编修。他不同于清朝的遗老,安于现状,抱残守缺,而是能跟时代步伐前进,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1906年,他决心赴日本东京政法大学深造,回国后任京师法律学堂教授。第二年,任第一次法官考试贵州省主考。1930年南归,受聘为香港大学教习;1933年任香港孔教学院院长兼附中校长。
朱汝珍不仅是一个科举生,他还是一个抗日爱国者。抗日战争爆发时,朱汝珍早已是68岁的老人家,他由于受爱国思想驱使,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他在香港主持清远公会,组织募捐、义演为抗战筹款。香港沦陷后,他不惧日本人和汉奸的威逼利诱,拒绝与日本人合作。这期间,年事已高的朱汝珍还发动组织归乡指导委员会,极力帮助因战乱流离失所的难民疏散回乡。抗战期间,有3万多清远人在香港谋生。他们大都是从乡间逃荒走难流落到香港的农民。1941年12月香港沦陷后,平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纷纷离港返回内地谋生,一些有实力的社会社团也积极协助乡人回乡。当时在香港的清远人,要回乡又缺路费,许多人只好流落街头乞食,病倒街头。朱汝珍主持的清远公会想方设法帮助难民回乡。1942年,同乡会要组织3万多清远难民疏散回乡,但由于这时日本人已有所察觉,将公会的账号冻结了,一时筹措不到经费,难民的处境异常艰难。后来幸经朱汝珍斡旋,同乡会才解决了全部疏散经费。1942年2月、3月间,第一批几百名难民从九龙步行经过深圳到达东莞虎门乘船返回广州,再坐车回清远。到三月底,最后一批难民也顺利启程了。三万清远难民得救了!
我还了解到,朱汝珍写得一手好诗文,又擅长书法艺术,行书疏淡和平,娴静爽利,有晋唐遗风。他知道刘春霖、商衍鎏、张启后也有书画作品,便将四人的作品配成一套,名为“四屏”,成为当时极享盛名的书画作品。朱汝珍著作颇多,主要有《词林辑略》、《词林姓氏韵编》、《清远县志》、《阳山县志》等。在清远市阳山县七拱镇大禾岗学发公祠里还保留着多副由朱汝珍所撰并书的石刻对联。
家乡出了这样一个榜眼。毋用置疑,朱汝珍是清远人的骄傲!
清远市博物馆记载着朱汝珍的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