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无锡的历史发展

无锡的历史发展

发布时间:2021-02-18 06:33:50

❶ 无锡的历史有哪些

风景名胜
无锡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风景区可依次划分为:太湖游览区、古运河人文游览区、吴文化游览区、江阴人文景观游览区、宜兴生态园林游览区等,在这些地方,人们能感受到太湖的绝美,古运河的伟大,吴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无锡自然风光的优美、民风民俗的纯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寄畅园 (明·无锡)
薛福成故居建筑群 (清 ·无锡)
鸿山墓群 (周·无锡)
泰伯庙和墓(明至清 ·无锡)
惠山镇祠堂(南北朝至民国·无锡)
东林书院(明至清·无锡)
昭嗣堂(明至清·无锡)
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唐至清·无锡)
阿炳故居 (清·无锡)
荣氏梅园 (民国 ·无锡)
国山碑 (三国·宜兴)
骆驼墩遗址(新石器时代·宜兴)
宜兴窑址 (晋至清·宜兴)
徐霞客故居及晴山堂石刻(明·江阴)

名胜古迹和著名旅游景点

·国家5A级景区

无锡中视影视基地景区(三国城、水浒城、唐城) 5A 2007

·国家4A级景区

无锡市太湖鼋头渚风景区 4A 2001
无锡市灵山景区 4A 2001
宜兴善卷洞风景区 4A 2001
无锡市锡惠园林文物名胜区 4A 2003
无锡市蠡园公园 4A 2005
无锡市薛福成故居 4A 2005
宜兴竹海风景区 4A 2006
宜兴龙背山森林公园 4A 2006
宜兴团氿风景区 4A 2006
江阴江苏学政文化旅游区 4A 2006
江阴滨江要塞旅游度假区 4A 2006

其他名胜古迹和著名旅游景点

无锡梅园
蠡湖新城风景区(蠡湖广场、蠡湖公园、勃公岛等)
太湖广场
马山十八湾
龙头渚公园
雪浪山公园
古运河、南长老街
惠山古镇
东林书院
钱钟书故居
薛福成故居
钱穆故居
顾毓琇故居
崇安寺
南禅寺
长广溪湿地公园
惠山森林公园

无锡民俗
锡除贴桃符、门补、春联外,还有在新年挂钟馗象,以避一年鬼祟。传说钟馗善于捉鬼。这个风俗大概始于唐代。无锡民间很多人家还有在门楣上张挂吉庆语句的红单联和剪纸门笺挂络的习俗。无锡地区在元旦早晨盛行吃糕丝圆子,取团圆高升的意思。另还要吃面,取长寿、长春之意。无锡风俗新年中小孩来到,主人就得拿茶点糖果招待馈赠。亲友中有孩子前来拜年都要赏给压岁钱。新女婿到岳母家去拜年,一般都选在年初三。初三称为小年朝,也不能扫地、乞火、汲水、与元旦风俗相同。无锡还有一个风俗与别处略异,即凡有六十、七十、八十祝寿,都在春节举行,而不是在生日祝贺。元旦这一天很多地方都有不能扫地的风俗,无锡也是这样。认为一扫地要把财气扫掉。年初二即使扫地,也不能把垃圾倒出门,而是堆在屋角边,一直要到正月半,称为"聚财"。岁朝风俗忌向人家乞火、汲水,也不动刀剪,又禁止倾倒污水、粪便。元旦临睡时,又要放二声或三声关门爆仗。无锡这一天晚上睡得都较早,如有孩童贪玩不肯睡时,父母常哄孩子说:"早些睡,今晚听老虫做亲"。无锡旧俗对元旦这一天的气候十分重视,常以这天的天气占卜今后一年的收成。

无锡过年

春节是无锡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无锡旧俗,年初一早晨开门,要放3声开门爆仗。早餐吃糕丝、圆子、面条,取团圆、高升、长寿、长春之意。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饭,寓意“有余”。吃饭时不能以汤浇饭,也不吃粥,怕出门遇雨。还忌向邻居乞火、汲水,告诫不骂人,不发怒,不讲不吉利的话,祈求全年平安吉祥。

春节期间,晚辈先向长辈拜年,然后至亲友家贺年。亲友第一次见面时,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等话,互相祝贺。新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一般选在年初三。老人自年满60虚岁开始,每10年在春节期间设宴庆祝。

无锡,别名梁溪、西神,简称锡。梁溪由梁溪河而得名,西神别名与惠山有关,古人把惠山称为西神山,见诸文字最早的是劳资的《枕中记》。

无锡旅游资源丰富,素有“吴中胜地”之称,是中国著名的十大旅游城市之一。其风景集江、河、湖、泉、洞、园之美于一体,具有江南水乡的独特风貌。无锡占有太湖风光最美的一角,太湖之滨的鼋头渚公园、蠡园、梅园、锡惠公园景色如画;古运河、东林书院、泰伯墓、庙、徐霞客故居、黄山炮台、徐悲鸿纪念馆、吴文化公园等人文景观驰名中外,令人驻足寄情,留连忘返。近年来相继建成的无锡太湖影视城“欧洲城”、“唐城”、“三国城”、“水浒城”和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月亮湾度假中心、灵山景区(灵山大佛)、龙头渚公园等,又为无锡增添了一道亮丽多彩的风景线。

地理位置
无锡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南临太湖,北接长江,东邻苏州,西接常州。无锡的地理位置处在北纬31°7′至32°2′,东经119°33′至120°38′。全市总面积为4650平方公里(市区1628.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163.7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和丘陵面积为78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6.8%;水面面积76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6.5%。总人口518万人,其中汉族516.23万人,43个少数民族总人数计1.7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0.34%。

气候

无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水美土肥,物产丰富,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经济
无锡是中国重要经济中心城市、区域性交通枢纽和著名的旅游胜地,江苏省重点发展的特大型城市,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235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2825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5.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14.1亿元 ;外资、民资投入占全部投入八成以上,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消费拉动效应放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9.2亿元,增长18.9%。全市商品市场成交额突破千亿元,百亿元市场增加到6家。对外贸易争先进位,进出口总额218.5亿美元,增长51.9%,其中出口110.2亿美元,增长50.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升至34.3%。全年完成协议注册外资65.1亿美元,增长30.1%;到位注册外资32.6亿美元,增长20.6%;外经营业额1.2亿美元,新批境外投资项目18个。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兴业,私营个体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为36.4%,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增至85.6万人。

培育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机制。鼓励群众自主创业,初步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机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城镇新增就业约1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近1.9万人,促进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

❷ 无锡有多少年的历史

早在六七千年前,无锡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过着定居生活。在鸿声彭祖墩、新渎庙墩、葛埭桥庵基墩和玉祁芦花荡等地,均有原始氏族的聚居点。无锡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后属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创造和丰富了太湖流域辉煌的远古文化。
公元前11世纪末,古公亶父(周太王)的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从现属陕西的歧山南奔荆蛮,定居梅里(今锡山市梅村镇),并入乡随俗,断发文身。太伯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被奉立为君主,自号为“勾吴”。太伯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耕。相传他率领众人开凿了长数十公里的太伯渎(俗称伯渎港)。还栽桑养蚕,制陶冶铜,“数年之间,民人殷富”。周朝灭商朝后,因太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从太伯至阖闾共24世,前后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吴国的都城。太伯、仲雍将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入江南。与江南地区原有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吴文化。
无锡历史悠久,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无锡历史悠久,据仙蠡墩遗址、许巷遗址等出土文物证明,早在夏朝以前,无锡即有部落聚居,生息劳动。在新渎庙墩、 葛埭桥庵基墩和玉祁芦花荡、高城墩、祁头山、骆驼墩等地,均有原始民族的聚居点。无锡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后属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无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商朝末年,周太王古公禀父的长子泰伯,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从现属陕西的歧山南奔荆蛮,偕弟仲雍,南来梅里(今无锡县梅村)定居,并入乡随俗,断发文身,受到当地百姓拥戴,被奉立为君主,筑起城廓,建立荆蛮小国,自号勾吴,筑吴城。周灭商后,因泰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 从泰伯至阖闾共24世,前后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吴国的都城。泰伯、仲雍将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入江南,与江南地区原有文化有机融合,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吴文化,留下了伯渎港、阖闾城,以及东汉时期的泰伯庙、泰伯墓等许多富有特色的文物古迹。
周元王三年(前473),越灭吴,无锡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楚灭越,无锡属楚国。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无锡设置县的时间始于西汉高祖五年(前202),称无锡县,属会稽郡。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西晋太康二年(281)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元元贞元年(1295)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又降州为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均属常州府。民国元年(1912)两县仍合而为一,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民国十六年(1927),无锡县直属江苏省。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后,分无锡县为无锡市、无锡县,无锡市直属苏南地区。1953年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市辖江阴、无锡、宜兴3县。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阴、宜兴、无锡先后撤县设市。2001年1月,撤锡山市(原无锡县)设锡山区、惠山区。行政区划2001年,无锡市辖7个区,2个县级市。全市共有92个镇,31个街道。

❸ 无锡的发展历程

建制沿革
商末(前十二世纪)周太王长子泰伯为让王位偕弟仲雍,东奔江南,定居梅里(今梅村镇),筑城立国,自号“勾吴”,开创了吴国历史。
秦始皇统一六国,派王翦驻守无锡县。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始置无锡县,治今无锡城区,属会稽郡。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为无锡侯国;征和四年(前89年)复为县,属吴郡。王莽9年改名为有锡县,东汉光武25年复无锡县。三国时,孙吴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西晋 无锡的标志之一 锡山 龙光塔
太康二年(281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
宋代属于常州,隶属于两浙路,南宋时两浙路分为东西,无锡隶属于常州、两浙西路。
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 年)复为无锡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同城而治,均属常州府。
宣统三年(1911年11月6日),秦毓鎏在无锡起义,成立锡金军政分府于原金匮县府,辖原无锡、金匮两县;秦毓鎏被推为总理,继称总司令。
1912年1月,锡金军政分府实行军民分治,成立无锡县民政署。5月,锡金军政分府奉命撤销,无锡县民政署成为无锡县最高行政机关,直属苏常道。11月,无锡县民政署改为无锡县知事公署。
1927年,废苏常道,无锡县直属江苏省。
1934年12月-1937年11月为无锡行政督察区(一度改为第二区)区政府、专员公署驻地,下辖无锡县、吴县(苏州)、武进县(常州)、江阴县、常熟县、昆山县、宝山县、吴江县、太仓县、嘉定县共10个县。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同年11月25日无锡沦陷。
1940年9月,成立无锡县人民抗日自卫会,下辖吴县(苏州)渭黄等多个自卫会。
1941年2月,县、区自卫会撤销正式成立无锡县政府,下辖无锡全境以及江阴、常州、苏州的部分地区,无锡县政府隶属于江南第二行政区;无锡四乡先后建立中共领导的锡北、锡东、太湖、武南、澄西等多个抗日民主政权。
1949年4月23日22时左右,人民解放军29军第87师先头部队经梨花庄占领无锡火车站。23时,87师260团在未遇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从光复门入城,无锡宣告解放。无锡解放后析无锡县城、郊地置无锡市(后武进县马迹山地区划入),市、县同城分治。
1949年4月26日,奉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命令,苏南人民行政公署(简称“苏南行署”)在无锡宣告成立,并确定无锡市为行署驻地、行署直属市。
1951年10月27日,经苏南行署批准,无锡市建立8个区,各区成立人民政府,区名按一至八顺序排列。其中第一至第五区为城区,第六至第八区为郊区,原郊区办事处撤销。
1952年7月,第六、七、八3个区合并为第六区。
1953年1月1日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下设第一至第八共8个区。
1955年7月12日,第一至第五区分别改名为崇安、工运、南长、西新、北塘区,原第六区设立郊区。
至1958年6月16日,5个城区合并为3个城区。由此无锡基本形成了四区格局,即崇安、南长、北塘3个城区和1个郊区;工运区所辖地区分别并人崇安区和南长区。西新区所辖地区分别并人北塘区和南长区。1960年设立太湖区。1963年太湖区更名为郊区。1968年崇安区更名为崇武区,1978年复名崇安区。
无锡县属先后多次变化,曾经属常州专区、无锡市、苏州专区管辖。1958年8月25日,苏州专区的无锡县划归无锡市领导。1962年,无锡县划归苏州专区。
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苏州地区的江阴县、无锡县和镇江地区的宜兴县划归无锡市领导。市区辖崇安、南长、北塘、郊区4个市辖区。无锡市共辖3县4区。
1987年起,经国务院批准,先后撤销江阴、宜兴县,改设江阴(1987年4月)、宜兴市(1988年3月);1988年在马山镇包括马圩地区设立马山区。无锡市共辖2市1县和5区。
1994年调整市区行政区划:将无锡县坊前镇所辖的金桥、群星、同心、春丰、春潮五个村,新安镇所辖的西宅、过家桥、宅基、金华、旭明、高浪度、东裕七个村,梅村镇所辖的荆协、荆同、香一、齐心、高田、北张、联心7个村划出合并设立金梅乡,金梅乡和无锡县的硕放镇、胡埭镇划归无锡市郊区管辖。
1995年6月,撤销无锡县(华夏第一县),以其原辖区域设立锡山市。
200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锡山市,设立无锡市锡山区和惠山区。锡山区辖原县级锡山市的东亭、东北塘、八士、张泾、东湖塘、港下、羊尖、安镇、查桥、厚桥、荡口、甘露、鸿声、后宅14个镇。区人民政府驻东亭镇;惠山区辖原县级锡山市的洛社、玉祁、前洲、西漳、堰桥、长安、石塘湾、钱桥、藕塘、杨市、阳山、陆区12个镇。区人民政府驻洛社镇。撤销马山区,将原马山区的行政区划和原县级锡山市的坊前、梅村、新安、华庄、东绛、雪浪、南泉、硕放、胡埭9个镇并入 太湖 鼋头渚
无锡市郊区;将无锡市郊区更名为滨湖区。区人民政府驻河埒镇。无锡市共辖2县(市)6区。

❹ 无锡历史故事有哪些

无锡建制沿革
无锡建制沿革:无锡始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属会稽郡。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均属常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仍合而为一,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民国16年(1927年),无锡县直属江苏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后,分无锡县为无锡市、无锡县,无锡市直属苏南区。1953年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市辖无锡、宜兴、江阴(代管)3县。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阴、宜兴、无锡先后撤县设市。2001年1月,撤锡山市(原无锡县)设锡山区、惠山区。

无锡历史
早在六七千年前,无锡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过着定居生活。在鸿声彭祖墩、新渎庙墩、葛埭桥庵基墩和玉祁芦花荡等地,均有原始氏族的聚居点。无锡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后属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创造和丰富了太湖流域辉煌的远古文化。

公元前11世纪末,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的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从现属陕西的歧山南奔荆蛮,定居梅里(今锡山市梅村镇),并入乡随俗,断发文身。太伯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被奉立为君主,自号为“勾吴”。太伯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耕。相传他率领众人开凿了长数十公里的太伯渎(俗称伯渎港)。还栽桑养蚕,制陶冶铜,“数年之间,民人殷富”。周灭商后,因太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从太伯至阖闾共24世,前后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吴国的都城。太伯、仲雍将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入江南。与江南地区原有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吴文化。

无锡历史悠久,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无锡历史悠久,据仙蠡墩遗址、许巷遗址等出土文物证明,早在夏朝以前,无锡即有部落聚居,生息劳动。 在新渎庙墩、 葛埭桥庵基墩和玉祁芦花荡、高城墩、祁头山、骆驼墩等地,均有原始民族的聚居点。无锡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后属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无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商朝末年,周太王古公禀父的长子泰伯,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从现属陕西的歧山南奔荆蛮,偕弟仲雍,南来梅里(今无锡县梅村)定居,并入乡随俗,断发文身,受到当地百姓拥戴,被奉立为君主,筑起城廓,建立荆蛮小国,自号勾吴,筑吴城。周灭商后,因泰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 从泰伯至阖闾共24世,前后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吴国的都城。泰伯、仲雍将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入江南,与江南地区原有文化有机融合,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吴文化,留下了伯渎港、阖闾城,以及东汉时期的泰伯庙、泰伯墓等许多富有特色的文物古迹。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无锡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无锡属楚国。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无锡设置县的时间始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称无锡县,属会稽郡。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均属常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仍合而为一,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民国16年(1927年),无锡县直属江苏省。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后,分无锡县为无锡市、无锡县,无锡市直属苏南地区。1953 年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市辖江阴、无锡、宜兴3县。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阴、宜兴、无锡先后撤县设市。2001年1月,撤锡山市(原无锡县)设锡山区、惠山区。行政区划2001年,无锡市辖7个区,2个县级市。全市共有92个镇,31个街道。

❺ 无锡的历史文化是什么

3000年以前,两名位于中国北方周朝太子泰伯和仲雍为让位于季历,东奔至此,定居于无锡,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镇(尽管有些历史记载说实在今天的苏州)。

二人帮助并带领当地人民种田、开发水利,不久后这里便繁荣了起来。泰伯去世之后,因其无子,周朝君主便将他的后代册封为“吴王”,史称“勾吴”。

在春秋时期,吴国成为了最为强大的诸侯国。孙子的一些后代如今仍然住在无锡李子公园附近的孙巷。然而,不久后吴国被越国(今天浙江和福建一带)所灭,后楚灭越,吴国在战国时期又归属于楚国。

“吴”区域内的文化、经济中心在嬴政在位期间转移到了苏州,嬴政也是第一位统一中国的皇帝,随后无锡则划分给了苏州。在汉朝时期,武帝设无锡为郡。

无锡的农业和丝绸工业非常发达,尤其是在修造了大运河之后。 20世纪初期,无锡已经成为了中国纺织业的中心城市,以及全国四大粮食产地之一。

在1900年至1940年间,无锡被看作是中国最重要的城市。 1949年以后,无锡的重要性也在逐渐增长,建立了很多纺织产业以及轻、重工业。这座城市也被视为江苏省第三大重要的城市,仅仅排在省会南京和苏州之后,随后便被称作是“江苏第二”(南京市“江苏第一”)。

(5)无锡的历史发展扩展阅读

1、传统文化

无锡是中国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吴文化的发展开创了江南古文明,当时由吴泰伯所开创的基业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的一个诸侯国家。

吴国历经了740年,是历史上任何一个诸侯国都比不了的。 吴地区域文化简称为吴文化,通常来说为吴地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

2、传统戏剧

锡剧又叫做“无锡滩簧”,一直广泛流行于苏南地区,解放以后,从原有的太湖地区渐渐流传到长江三角洲等地。锡剧的黄金时代为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一举成为华东三大剧种之一,是江苏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

在民国时期,锡剧被称“新戏”,抗战时期又叫“文戏”,建国前后称“常锡剧”,直到1954年“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后统称为“锡剧”。

锡剧发展为古装戏为主后,主要吸取京剧的表演程式和艺术手段。其以簧调为主要曲调,后又创造了一些新腔以及增加了板式变化,尤其是大陆调从单一曲调成为变化丰富的腔类,除此之外还吸收了江南的大量传统的民间音乐。

3、传统工艺

江苏无锡宜兴手工紫砂陶技艺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紫砂陶以其特殊的材质原料,精湛的手工技艺,古朴的自然色泽以及千姿百态的艺术造型,而享誉海内外。

在无锡宜兴特有一种澄泥陶,其颜色绛紫,由其所制成的产品都叫做“紫砂器”,或简称为“紫砂”。这里所出产的紫砂在明、清时代开始就已经具有了很高的知名度。

宜兴紫砂壶的造型多种多样,完全采用全手工的拍打镶接技法制作而成,这种成型的工艺在世界上可谓独树一帜。

❻ 无锡历史

有好几条,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无锡历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无锡先民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和繁衍。商末,周太王的长子泰伯偕弟仲雍,为让王位南奔,断发纹身,做了当地土著居民的首领,筑城建都于梅里平墟(今锡山市梅村一带),史称"勾吴"。周灭商后,封仲雍后代周章为吴君,建吴国。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无锡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无锡属楚国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无锡县,属会稽郡。新王莽时期(公元前9-23年),改无锡县为有锡县。东汉光武年间(公元25-57年)复称无锡县。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县为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属常州。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合而为一,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民国16年(1927年),无锡县直属江苏省。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后,分无锡县为无锡市、无锡县,无锡市直属苏南区。1953年建立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市辖江阴、锡山、宜兴3县(市)。

无锡”这一地名的由来,现存在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即现在流行的说法,认为周、秦间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新莽时锡复出,改县名为“有锡”,东汉初为无锡。这一说法见于唐朝陆羽《惠山寺记》,谓:“山东峰(按:指惠山东峰,即锡山),当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自光武至孝顺之世,锡果竭,顺帝更为无锡县,属吴郡。” 这一说法,历代无锡地方志都相沿记载。但清光绪《无锡县金匮县志》认为:“王莽时大改郡县之名往往与旧名相反”,所谓“锡出而更名,孝顺时锡竭而复旧,殆不足据。” 另一种说法认为“无锡”是古越语地名之一。“无”是发语词,无实义,“锡”的原义因古越语佚亡已久,无从考证。这一说法是当今一些地名学者、语言学者、历史地理学者在总结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对江浙地区大量地名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 他们认为,“无锡”和江浙地区其它许多地名,如夫椒、余杭、句容、姑苏等一样,都是属于齐头式地名,冠首字虽然写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语的发语词,无实义。这些地名随着古代吴越地区的氏族迁徙、流散和与华夏族的融合,原义渐至湮没,但一部分却因用汉字记录同样的音而保存下来,后人不知道所由来,往往望文生义,妄加解释。 又有学者认为,“无锡”是因为生活在无锡的一个古越人部落以一种“治鸟”为图腾而得名,其本义应上“神鸟”。

无锡始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属会稽郡。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西晋太康二年(281 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清雍正二 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均属常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仍合而为一,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民国16年(1927年),无锡县直属江苏省。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后,分无锡县 为无锡市、无锡县,无锡市直属苏南区。1953年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市辖江阴、无锡、宜兴3县。1987 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阴、宜兴、无锡先后撤县设市。2001年1月,撤锡山市(原无锡县)设锡山区、惠山区。

历史之变革:早在六七千年前,无锡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过着定居生活。在鸿声彭祖墩、新渎庙墩、葛埭桥庵基墩和玉祁芦花荡等地,均有原始 氏族的聚居点。无锡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后属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创造和丰富了太湖流域辉煌的远古文化。

公元前11世纪末,古公?蹈辅即周太王)的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从现属陕西的歧山南奔荆蛮,定居梅里(今锡山市梅村镇),并入乡随俗, 断发文身。太伯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被奉立为君主,自号为“勾吴”。太伯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耕。相传他率领众人开凿了长数十公里的太伯渎(俗称伯渎 港)。还栽桑养蚕,制陶冶铜,“数年之间,民人殷富”。周灭商后,因太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从太伯至阖闾共24世,前后 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吴国的都城。太伯、仲雍将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入江南。与江南地区原有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吴文化。

无锡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春秋时期,吴国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政治上、军事上也十分强大。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无锡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 年),楚灭越,无锡属楚国。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无锡已有冶铁、铸铜、制陶、髹漆等手 工业门类,农业生产已使用铁器农具和牛耕技术。六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迁,无锡治湖筑圩,水利设施大量兴建,农业耕作技术也有了提高。商业贸 易开始形成。唐、宋时期,无锡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的轮荒耕作发展为耕、耙、耖配套的耕作技术,形成稻麦两熟制,太湖周围卑湿之地改造成河渠纵横、湖塘 棋布、排灌结合的水网系统。养蚕业发达,“桑柘含疏烟处处倚蚕箔”。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无锡河道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城中金银、彩帛、烟酒、油酱、 食米等作坊错杂开设,市场繁荣。无锡成为富庶江南的一块宝地。

明清时期,无锡依凭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水陆交通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锡西北的芙蓉湖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整治,形成大批良 田。农业上由于精耕细作,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春豆夏麦,秋收禾稻,中年之岁,亩得三石”,成为全国“米仓一区”。随着手工业的兴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无 锡逐步形成了江南有名的米市、布码头。米市:早在元代,无锡已是邻近县上交漕粮的集中地。明代,由于兴修水利和水稻育秧移栽技术的推广,无锡粮食产量稳 定,无锡之米与苏杭之帛、淮扬之盐、浮梁之瓷、温州之漆相提并称。至清代前期,无锡稻米集散不仅经营规模、交易数量居江苏各县之冠,而且成为漕粮的主要采 办地和“产者输之,购者集之”的粮食余缺调剂市场。至雍正、乾隆年间,无锡米市已初具规模,“米豆之业甲于省会”,“皖豫米商纷纷麇来,浙东籴贩,麇不联 樯”。

布码头:随着无锡米市的形成与发展,北方地区,特别是苏北淮扬、高宝湖等产棉区的棉花由购米船队运至无锡,无锡乡间棉纺织业十分兴盛。所以,无锡尽管不种 棉花,但四乡农村几乎家家有纺机,户户织棉布。明弘治年间,无锡北门外莲蓉桥南,已形成布列成行的布市。“坐贾收之,拥载而贸于淮扬高宝等处,一岁所交易 不下数十百万”。明末清初,布码头一度衰落。至清代中叶,无锡家庭棉织业再度兴起,全县织布木机有4~5万台,年产土布300万匹,占全国棉布产量的 6.7%。各地布商云集无锡,从北栅口至北塘,形成绵延数里的布市。乾隆年间,无锡每年经销的土布达700~1000万匹。无锡有“布码头”之称,与汉口 的“船码头”、镇江的“钱码头”,并称为长江“三码头”。

近代无锡:近代,无锡经济的辐射力逐渐增强,成为江南的一个经济中心城市。无锡米市在咸丰十年至同治二年(1860~1863年)太平天国战事中被毁。战 事以后逐渐恢复。光绪十四年(1888年)起,清政府把浙江各州府的漕粮转到上海、无锡采办,又指定江苏各县的漕粮在无锡集中转运。无锡米市得到进一步发 展。至清末,无锡年办漕米130万石。同时,由于无锡米市粳、籼、糯品种齐全,数量充足,储运方便,上海、浙江等地粮商都到无锡采购,江苏产棉区大多也到 无锡购米。无锡成为南供民食、北输漕米的大米市。年交易量达600~750万石。无锡布码头继续兴盛,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初。清末,无锡制丝业迅速发展。光 绪四年(1878年),无锡生丝产量达13.8万斤,占苏、常、镇三府生丝总产量的38.83%,成为江苏省最大的产丝县。与此同时,蚕丝贸易十分活跃, “一年也有数十万斤之巨”。光绪六年(1880年),无锡输出生丝近10万公斤,价值48万海关两。其中四成出口海外,六成销往周边地区。无锡成为甲于东 南的丝茧市场。

甲午战争后,许多有识之士看到国家积贫积弱,主张“实业救国”。戊戌变法后,清政府也不得不放松对民间兴办实业的限制,实行某些提倡工商业的措施。无锡的 近代工业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和国内其他城市的工业开始时大多是官办(包括“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不同,无锡的工业一开始便是民族资本兴 办的。1895年,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创办业勤纱厂,成为无锡近代工业企业的滥觞。1900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与朱仲甫合伙创办保兴面粉厂,匡仲谋创 办亨吉利布厂。1904年,周舜卿开办裕昌丝厂。以棉纺织业、缫丝业、面粉加工业为三大支柱的近代工业如雨后春笋在无锡兴起。自1895年至1913年, 无锡共建工厂19个,平均每年1个。从1914年至1933年20年间,共建工厂182个,平均每年9个。至1937年日军侵占无锡前夕,无锡已拥有工厂 315个,产业工人6.3万人,年总产值7726万元。缫丝厂和缫丝车数量,分别占全省的94%和95%,居全国城市首位。纱锭 24万多枚,布机 3500多台,分别占全省的38%和92%。面粉工业无论是工厂数还是生产能力,均居全省第一位。工业产品的产量,棉纱占全国0.8%,面粉占12%,蚕 丝占40%。

据1937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中国工业调查报告》统计,无锡在全国6个主要工业城市中,产业工人数占第二位,工业产值仅次于上海、广州,居第三位,资 本总额居第五位。由于贷款业务兴旺,放大于存,资金缺口很大,经常向外地同行拆借调剂,因而无锡成为江浙一带著名的“放款码头”。无锡尽管是国内民族工业 发展最快和民族工业企业较为集中的城市,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民族工业的发展始终充满艰险和曲折。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严重经 济危机,给无锡民族工业以沉重的打击。所幸无锡一批实业家励精图治,改进企业管理,加强技术改造,才使企业转危为安。1937年底日军侵占无锡后,无锡的 经济更遭受空前的浩劫。

日军在无锡杀害1.4万余人,烧毁厂房2.8万多间,商店店堂5.4万多间,居民住房和其他房屋近8万间,抢走粮食545万余石,财产损失20730万元 以上。民族工业遭受致命的摧残,许多工厂变为一片废墟,“繁华之区变成瓦砾之丘”。无锡经济陷入奄奄一息的境地。抗日战争胜利后,无锡经济有所复苏,棉纺 织业、交通运输业恢复较快。但这种景象没有维持多久。由于国民党统治集团发动内战,无锡经济陷入困境,民族工商业经营困难,人民生活日益困苦。

1949 年4月23日,无锡解放,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年,无锡市国民收入为0.71亿元,社会总产值2.08亿元。解放初,无锡市人民政府采取措施, 整顿和恢复发展经济。在城市,将敌逆资产和官僚资本收归国有,建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经济,同时组建发展合作经济,对私营工业积极扶持。在农村,发动群 众,开展土地改革。经过1950~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无锡经济走上稳步发展的道路。1953~1957年,无锡市在制订、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1月,全市批准公私合营的工商企业共2182户,其中工业 819户,商业697户,交通运输业368户,手工造船业298户。5371户个体手工业者与原来的116个社组成199个合作社。至年底,在农村建立高 级社147个。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8年,无锡市开展“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在此期间,发展了一批新的工业门类,建成了一批重要的工业项目,社队工业(后改乡镇工业)也应运而生。但由于在所有制上急于过渡,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造 成人力、财力、物力的严重浪费和经济比例关系的失调。1960~1962年,全市经济出现严重困难。1961年起,无锡贯彻执行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经过调整,无锡市经济形势逐年好转。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正常的生产秩序受到破坏和干扰,生产下降,商业网点大 批撤并,集市贸易关闭。1969年后,生产才逐步回升。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无锡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1978 年后,无锡经济进入了快速增长的时期,经济总体实力明显增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着重调整农业、轻 工业、重工业的比例关系,调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1980年,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首先在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公社、大队建立为农服 务的经济实体。粮食种植逐步向种田大户集中。全面推广无锡县堰桥乡乡镇工业“一包三改”(实行以经理、厂长为主的经济承包责任制,改干部任免制为选聘制, 改工人录用制为合同制,改固定工资制为浮动工资制)的经验。全市农村形成以乡镇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在城市,自1984年起,无锡进入工业化初期,开始以 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为重点,全面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

同时,对计划、财税、金融、价格、物资、劳动工资、外贸等体制进行初步改革,培育和发展各种生产要素市场,陆续建立物贸中心、钢材、化工轻工原料、木材建 材等生产资料市场。商业、供销、粮食部门也建立一批贸易中心。集市贸易兴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向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引进竞争机制,深化企业内 部改革的深层发展。还进行科技体制改革,改拨款制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和课题承包责任制;放宽对科研人员的政策。进行教育结构改造,将职业大学改建为江南 大学,扩建教育学院和无锡广播电视大学,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成人高校坚持走联合协作道路,扩大办学功能。

1993 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378元,在江苏省率先达到小康标准。1993年后,无锡经济呈加速发展态势。对农业的投入大幅度增加,机械化水平、科学种养 水平、社会化服务水平等都有较大提高,耕地保护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农业双层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向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迅速发展。在土地面 积逐年减少、人口逐年增长的情况下,粮油和主要副食品的产量保持较高的生产水平。工业在调整结构、提高水平、扩大规模、增强后劲方面取得新的成绩。企业改 革向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转换机制深化,国有企业加快了进入市场的进程。全市组织一批重点建设和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形成了一批集团化 企业。乡镇工业通过上规模、上水平得到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较快。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显著增加,经济素质明显提高。顺利实施国家部署的财 税、金融、外贸、投资等体制改革。市场体系进一步发育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逐步显示出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了步伐。整个经济的市场化程度 明显提高。

个私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对外经济和对外贸易都有很大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沪宁高速公路无锡段、锡澄高速公路、江阴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无锡机场 通过初步改造,开通了5条国内航线。县乡公路在基本实现村村沟通的基础上,道路等级迅速提高。全境初步形成了内外畅通的交通网络。市内以路桥建设为重点, 加快了城市布局调整和老城改造步伐,新建、扩建了一批干道、桥梁,新建了火车站广场。

市区建成区面积逐渐扩大。一批新型城镇正在兴起。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较快发展。以治理太湖为主导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乡抗洪防 灾能力明显增强。各类教育协调统筹发展。全面完成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的高中阶段教育逐步普及, 成人教育和地方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步伐。教育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每年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级火炬计划、星火计划,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高速增 长。创作、上演了一批突出主旋律、具有地方特色的好作品、好剧目。广播、电视的人口覆盖率接近100%。体育、卫生、环境保护、计划生育、老龄工作都取得 了可喜成绩。

1981年,无锡市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经济开始向城乡一体化方 向发展。1984年列为全国13个较大的市和10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1985年,无锡市被国务院确定为长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城市。改革开放给无 锡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无锡已建成以纺织、电子、机械、化工、医药为主,门类比较齐全,配套协作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成为中国沿海地区具有较大规模、较高 水平的现代工业城市,并跨入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投资环境40优的行列。

❼ 无锡历史故事

“无锡”这一地名的由来,现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即现在流行的说法,认为周、秦间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新莽时锡复出,改县名为“有锡”,东汉初为无锡。这一说法见于唐朝陆羽《惠山寺记》,谓:“山东峰(按:指惠山东峰,即锡山),当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自光武至孝顺之世,锡果竭,顺帝更为无锡县,属吴郡。”这一说法,历代无锡地方志都相沿记载。但清光绪《无锡县金匮县志》认为:“王莽时大改郡县之名往往与旧名相反”,所谓“锡出而更名,孝顺时锡竭而复旧,殆不足据。”
无锡最著名的神话无疑就是“阿福阿喜”。在惠山泥人中,人们最熟悉,也最受欢迎的便是惠山大阿福。它福得得、胖墩墩,手捧温顺驯服的猛兽,朝着人们甜甜地微笑,一副孩子气,一脸福相,确实惹人可爱。提起大阿福,这里还有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惠山一带荒草丛生,古木参天,经常有野兽出没,危害人类。人们谈兽色变。但是,事情总是一物降一物的。在深山里,不知何时开始,住来了两个人形巨兽,名叫"沙孩儿",它们力大无比,山中各种猛兽长虫,只要见到它们微微一笑,就会俯首贴耳地投入它们的怀抱,任其吞食。自从出现了"沙孩儿"之后,附近的百姓从此都安居乐业了。有一年冬天来临,上山伐木的农民纷纷下山。雄的"沙孩儿"出于好奇,就在未伐下的大树下玩耍。这时,这棵大树突然倒下,把它压死了。雌"沙孩儿"寻踪到此,见此惨状,伤心不已。为了殉情,也就一头撞死在这棵树下,后来,人们为了怀念它们,便根据它们的形象捏制了一男一女两个泥人,取名为"大阿福"。从此,这一对大阿福就作为镇山驱兽、避灾辟邪的吉祥物流传于民间。在此之外,在传说中,赶走从锡山中跑出的危害四方的大锡人 ,运天河水洒为太湖,丁山蜀山紫砂泥的由来等也和阿福阿喜有关。

❽ 无锡的历史沿革

无锡是江南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商朝末年。

前世纪末,公亶父长子泰伯为让位于三弟季历,偕二弟仲雍,东奔江南,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筑城立国,自号“勾吴”。今无锡有泰伯殿堂。

商末,周灭商,因泰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分封泰伯的后裔周章少子为安阳侯,今惠山区阳山又名安阳山。

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国灭亡吴国,无锡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国灭越,无锡属楚国。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秦始皇派王翦驻守无锡。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始置无锡县,属会稽郡。王莽新始建国元年(9年)改名有锡县。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名无锡县。三国时,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今常州)。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今常州)。

唐代,无锡属江南道之江南东道。宋代,无锡属于两浙路常州。南宋时两浙路分为东西,无锡隶属于两浙西路常州。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降州为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为无锡、金匮两县,同城而治,均属常州府。

宣统三年(1911年),推翻清朝统治,锡金军政分府成立于原金匮县署,辖原无锡、金匮两县;同年5月,撤销锡金军政分府。

民国元年(1912年),锡、金两县合并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苏常道,无锡县直属江苏省。

民国二十三至二十六年(1934—1937年),为无锡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抗日战争期间,无锡四乡先后建立中共领导的锡北、锡东、太湖、武南、澄西等抗日民主政权。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分无锡为无锡市、无锡县,市、县同城,无锡市属苏南人民行政公署。

1953年,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无锡县属先后多次变化,曾经属常州专区、无锡市、苏州专区管辖。

1958年8月25日,苏州专区的无锡县划归无锡市领导。1962年,无锡县划归苏州专区。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原属苏州地区的无锡县、江阴县与原属镇江地区的宜兴县划为无锡市管辖。

1987年起,先后撤销江阴、宜兴县,改设江阴市(1987年4月)、宜兴市(1988年3月)。1988年,曾在马山镇包括马圩地区设立马山区。

1995年6月,撤销无锡县,以其原辖区域设立锡山市。1995年3月,无锡市市区和无锡县行政区划进行部分调整,组建无锡新区。

2000年12月,撤销锡山市,设立锡山区和惠山区;撤销马山区,将马山区的行政区域和锡山市的部分镇(9个)并入无锡市郊区,并将郊区更名为滨湖区。

2015年10月,撤销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合并设立梁溪区;设立无锡市新吴区,将无锡市锡山区的鸿山街道和滨湖区的江溪、旺庄、硕放、梅村、新安街道划归新吴区管辖。

(8)无锡的历史发展扩展阅读:

无锡市位于北纬31°07′—32°02′,东经119°33′—120°38′,长江三角洲江湖间走廊部分,江苏省的东南部。

东邻苏州,距上海128千米;南濒太湖,与浙江省交界;西接常州,距南京183千米;北临长江,与泰州市所辖靖江市隔江相望。

无锡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中国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吴文化的发展开创了江南古文明,当时由吴泰伯所开创的基业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的一个诸侯国家。

吴国历经了740年,是历史上任何一个诸侯国都比不了的。吴地区域文化简称为吴文化,通常来说为吴地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

随着考古的发展、历史遗迹的发掘以及古文物的研究,无锡的古文化甚至还可以推到更远古的年代,而不只是现在所说的吴国。

无锡最著名的神话无疑就是“阿福阿喜”。在惠山泥人中,人们最熟悉,也最受欢迎的便是惠山大阿福。它福得得、胖墩墩,手捧温顺驯服的猛兽,朝着人们甜甜地微笑。

一副孩子气,一脸福相,确实惹人可爱。提起大阿福,这里还有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惠山一带荒草丛生,古木参天,经常有野兽出没,危害人类。

人们谈兽色变。但是,事情总是一物降一物的。在深山里,不知何时开始,住来了两个人形巨兽,名叫"沙孩儿",它们力大无比,山中各种猛兽长虫。

只要见到它们微微一笑,就会俯首贴耳地投入它们的怀抱,任其吞食。自从出现了"沙孩儿"之后,附近的百姓从此都安居乐业了。有一年冬天来临,上山伐木的农民纷纷下山。

雄的"沙孩儿"出于好奇,就在未伐下的大树下玩耍。这时,这棵大树突然倒下,把它压死了。雌"沙孩儿"寻踪到此,见此惨状,伤心不已。为了殉情,也就一头撞死在这棵树下。

后来,人们为了怀念它们,便根据它们的形象捏制了一男一女两个泥人,取名为"大阿福"。从此,这一对大阿福就作为镇山驱兽、避灾辟邪的吉祥物流传于民间。

在此之外,在传说中,赶走从锡山中跑出的危害四方的大锡人 ,运天河水洒为太湖,丁山蜀山紫砂泥的由来等也和阿福阿喜有关。

阅读全文

与无锡的历史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