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阆中历史文化
在网上有一个专门得课件,在网上搜索:阆中历史文化简析。看了应该对你会有帮助的。
2. 阆中 民风民俗 百度知道(^o^)/~
民俗文化
古城阆中,曾为巴子国国都,巴人与汉民族长期聚居,形成一种具有鲜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成为阆中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阆中民俗文化特色鲜明,味道纯正的民间灯戏,技艺精湛的皮影、剪纸,可以堪称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阆中名胜古迹众多。全市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飞庙、永安寺、五龙庙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巴巴寺、福音堂、贡院、华光楼等文物景点200多处,古城区内尚存30余处重点民居院落,入住民风民俗令人心旷神怡。
巴渝舞——巴人古文化的一朵奇葩
古城阆中,曾为巴子国国都,巴人与汉民族长期聚居,形成一种具有鲜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成为阆中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渝舞是古巴人在同猛兽、部族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集体武舞。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就是由巴人组成的“龙贲”军,执看挺仗,前歌后舞,“凌殷人倒戈”,从而取得胜利。秦末,阆中巴人领袖范目率七姓巴人帮助汉高祖“还定三秦”,在冲锋陷阵中,巴渝舞又起了重要作用。《华阳国志·巴志》云:“阆中有渝水,民多居水左右,天生劲勇,数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便进入了皇室官廷。
巴渝舞的主要伴奏乐器是鼓,辅以铜锣。这鼓叫“巴象鼓”。巴人部族,有以蛇为图腾的,还有以象为图腾的,有“巴蛇食象”的故事流传。巴象鼓,大概与巴人部族的图腾有关系。后来“巴相鼓”又叫“八仙鼓”,是因张道陵在阆中云台山修道,道教中也有“八仙”,故“巴象鼓”又被叫成“八仙鼓”。在民间,女人也跳巴渝舞,歌舞时,男袒臂,女束发,头戴面具,随鼓锣而起,据记载:“舞者执长柄兽皮鼓,以鞭击之,后随弓矛盾众,踊跃呼号,分合有序”,分“迎神”、“待战”、“搏击”、“驱麾”、“欢庆”等部分。巴人利用这种歌舞形式,团结部族,鼓舞斗志,平时“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一旦外敌入侵,便举族执戈以卫社稷。
击鼓舞戈的巴渝舞,一直盛行在阆中,特别是每年春节前后,不但在阆中古城里,就是在白塔山、锦屏山下的乡镇上,也有跳巴渝舞、打八仙鼓的热闹场景。这种地方民俗文化,历代旅阆文人多有记咏,直到晚清,吴密《游巴西杂咏》犹云:“巴象鼓声骤,列队环街游。今朝闻遗响,遥念范三侯。”“直苑景色秀,江山十二楼。歌舞巴渝盛,古风尚存留。”近年来,经过挖掘整理,巴渝舞又重新放射出古文化的艺术光华。1991年,阆中巴渝舞在南充丝绸艺术节表演,中外来宾十分赞赏,中央电视台特地转播。
川北灯戏
川北灯戏,又称“鼓乐神”,是流行在川北一带历史悠久的民间歌舞小戏。起源于明末,与川北大木偶戏,川北皮影戏共为川北戏曲的三朵奇葩。
阆中是川北灯戏的故乡,每当农村收获季节,灯戏艺人在田头或院场点亮写有“五谷丰登”、“人寿年丰”等字样的大红灯笼,打起锣鼓,拉起胡琴,便演起滑稽逗趣、热闹非凡的灯戏来。农民们看见红灯高挂,便打起灯笼火把,从四面八方赶去看灯戏。竹枝词《看灯戏》云:“一堂歌舞一堂灯,灯有戏文戏有灯。庭前庭后灯弦调,满座捧腹妙趣生”。
川北灯戏的内容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劳动人民的生活,喜剧多、悲剧少。就是正戏、苦戏,也带有浓重的喜剧色彩。表演艺术贴近生活,无固定套式,综合巴渝舞、杂耍、猴戏、木偶、皮影、“跳端公”等形式。具有质朴的乡土气息,热烈欢快的情调,形成其传奇性、写实性、夸张性、幽默性和风土民俗相容共存的特有风姿。其原始声腔和表演手段,多系道场法事中的程式演化而成,其声腔分为正调和杂调,其音乐则源于川北民间小调、神歌、嫁歌、圣喻谣等,曲调朴实明快,优美动听。
阆中的老观、峰占、二龙、石滩等乡镇都有演出水平较高的“灯班”。1984年,阆中灯戏小品《亲家母上轿》、“闹隍会》,获四川省业余调演优秀剧本奖和演出奖.1987年川北灯戏应邀晋京演出《包公照镜子》、《幺妹嫁给谁》、《献鸡》、《秀才买缸》,饮誉京城,并获准进入中南海作专场汇报演出的殊荣。1989年又代表四川省戏曲赴上海作文化交流献演,获得“淳朴的天籁,远古的遗风,戏曲的渊源”的赞誉。
美食文化
阆中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由回、汉、满多民族饮食文化构成,风味小吃花色品种众多,烹调技艺高超。其中最为有名的当数保宁醋、白糖蒸馍、和张飞牛肉。保宁醋为全国四大名醋之一,因产地阆中为历史上保宁府所在地而得。保宁醋以麸皮、大米、小麦为主要原料,采用古传秘方配置60多钟药材制曲发酵,取松华井泉水精酿而成,酸中有甘,风味独特,开胃健脾,有益健康。1915年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并多次荣获国家级金奖。保宁醋香飘五大洲,有“离开保宁醋,川菜无客顾”之说。张飞酒相传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据说张飞就是喝这种酒打败了魏国大将张合的,有"桓侯不厌醉千场"的故事流传。
特色节庆
主要有桃花节、荷花节、龙舟节、名醋节
3. 阆中古城的来历!
阆中古城历史源远流长。在新石器时代,阆中已有先民生息。
阆中,夏代为梁州之域,商为巴方,周属巴子国。
春秋时,周定王十九年(公元前588年),巴国分裂,充国脱离巴国而自立,辖有阆中之地。
战国时,巴国屡为楚国所逼,灭充国,约在公元前330年左右迁都阆中。
周慎靓王姬定六年(前316年),秦惠文王嬴驷派张仪、张若、司马错率队走石牛道(即剑阁金牛道、剑阁道)灭蜀吞苴,不久灭巴。宣告蜀、苴、巴三国灭亡。秦王设立郡、县、郊(乡)、亭、里五级制,置蜀郡、巴郡。
(3)阆中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阆中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介于东经105°41′~106°24′,北纬31°22′~31°51′之间。 东靠巴中市、仪陇县,南连南部县,西邻剑阁县,北接苍溪县。国土面积1878平方公里。
阆中境内有两大山系:嘉陵江以东属巴山山脉,以西属剑门山脉,两大山脉分支余脉,在阆中市分别呈西北至中南,东北至西南走向,形成东西北部高,中部低的堰尾槽状地势和多层次梯级地形,处在川北低山区向川中丘陵区的过渡地带。
最高点为龙泉镇的马鞍山,海拔888.8米,最低点为最南端的朱镇乡猫儿井嘉陵江段,海拔328米。境内平坝、低丘陵、高丘陵、低山、台地、山原兼而有之,属低山地貌为主和少数丘陵带坝地形。
境内主要河流有嘉陵江,从北向南流经石子乡、保宁镇等13个乡镇,过境全长59.45公里,还有白溪、东河、构溪、西河等4条嘉陵江支流贯穿境内,分别于江南镇、文成镇、河溪镇、南部县定水镇流入嘉陵江。
4. 古城阆中的悠久历史
阆中历史悠久。
战国中期曾为巴国国都。
公元前314年,秦灭巴,秦惠王设置阆中县,至今已有回2300多年的历史答。
历代王朝都在这里设置郡、州、府、道。
蜀汉名将张飞镇守阆中达7年之久;
唐高祖之子滕王元婴、鲁王灵夔都曾封治阆中;
明末清初四川设临时省会达17年之久,是历代川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5. 阆中有多少年的历史关于它的历史是什么
阆中有2300多年的历史。
历史沿革:
阆中商属巴方,周属巴国。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30年),巴国从江州(即今重庆)迁都于阆中,公元前325年后称巴王;周慎靓王姬定六年(前316年),秦国惠王嬴驷派张仪、张若、司马错率队走石牛道(即剑阁金牛道、剑阁道)灭蜀吞苴,不久灭巴。秦王设立郡、县、郊(乡)、亭、里五级制。置蜀郡、巴郡。宣告蜀、苴、巴三国灭亡。
公元前314年,秦灭巴,秦惠王设置阆中县,隶属于巴郡(治今重庆)。
公元201年(东汉献帝建安六年)至公元347年(成汉嘉宁二年),阆中为巴西郡治,辖阆中、安汉、垫江、宕渠、宣汉、汉昌、南充国、西充国等8县。蜀汉名将张飞镇守阆中达7年之久。
公元347年(东晋永和三年)至公元508年(南朝梁天监七年),阆中为北巴西郡治,辖阆中、苍溪、安汉、南国、西国、平周等县。
公元509年(天监八年)至公元553年(承圣二年)阆中为南梁北巴州治及北巴西郡治,辖北巴西、白马义阳、南部、木兰、金迁、掌天等郡。
公元525年(北魏孝昌元年)至公元535年(大统元年),为魏所据。
公元554年(西魏恭帝元年)至公元583年(隋开皇三年),阆中为隆州及盘龙郡治,辖盘龙、新安、南宕渠、金迁、白马、隆城6郡,盘龙郡辖阆中、汉昌、胡原3县。
隋改阆中为阆内,公元583年(开皇三年)至公元607年(大业三年),为隆州治,辖阆内、南部、苍溪、奉国、仪陇、大寅、西水、晋城、南充、相如10县。大业三年,改隆州为巴西郡,辖区未变。
唐仍名阆中,公元618年(武德元年)至公元712年(先天元年)为隆州治。713年(开元元年)避唐玄宗讳,改隆州为阆州,辖阆中、南部、苍溪、西水、新井、晋安、新政、奉国、歧坪9县。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至公元758年(乾元元年)曾改为阆中郡。唐高祖之子滕王元婴、鲁王灵夔都曾封治阆中。
五代及北宋南宋,阆中均为阆州治。公元929年(五代唐天成四年)于阆州置保宁军,北宋时置安德军。公元1276年(南宋景炎元年)至1912年,阆中一直为保宁府治。
明末清初四川设临时省会达17年之久,是历代川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清顺治时,四川临时省会设在阆中10余年。
1912年,在阆中设川北宣慰使署。
1913年,改为川北观察使署。
1914年,改为川北道署,不久改为嘉陵道署,移治南充。川北道(嘉陵道)辖阆中、苍溪、南部、广元、昭化、剑阁、通江、南江、巴中、仪陇、营山、蓬安、邻水、岳池、广安、南充、西充、三台、射洪、中江、盐亭、遂宁、蓬溪、安岳、乐至、潼南26县。
抗日战争时期,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巴山警备司令部设于阆中。
1933-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阆中相继建立阆南县、苍溪县、阆中县、忠发市4个县级苏维埃政府。
1949年12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阆中。
1950年1月8日,成立阆中县人民政府。
1991年1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人民政府撤销阆中县,设立阆中市。
1993年8月,阆中被列为省直辖市,由南充市代管。
2003年,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阆中市政府由阆中市区内东街7号迁至市区巴都大道66号。
6. 阆中古城有多少年历史
阆中,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战国时曾为巴国国都,公元前314年,置阆中县,其后历设郡、州、府、道、县等,明清之际曾作为四川临时省会达19年,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阆中被誉为四川最大的“风水古城”,保存较好,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素有“阆苑仙境”、“巴蜀要冲”、“天下第一江山”、“阆中天下稀”、“世界千年古县”、“国际最佳旅游度假胜地”、“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等美誉。1985年被国务院公布确认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1年撤县设阆中市,是中国对外开放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文名称:阆中市外文名称:Langzhong别名:阆州,阆中古城行政区类别:省辖县级市所属地区:四川省南充市下辖地区:七里街道、保宁街道、江南镇、等政府驻地:七里街道长公大道66号电话区号:0817邮政区码:637400地理位置: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面积:1878平方公里人口:87.7万(2008年)方言:四川话(成渝片)气候条件: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著名景点:阆中古城、张飞庙(汉桓侯祠)、川北道贡院、锦屏山、巴巴寺、等机场:阆中机场、南充机场(130km)火车站:阆中站(兰渝铁路在建)车牌代码:川R著名特产:保宁醋、张飞牛肉、白糖蒸馍等。
摘自网络网友,谢谢。
7. 四川阆中,是个文化古城,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阆中,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战国时曾为巴国国都,公元前314年,置阆中县,其后历设郡、州、府、道、县等,明清之际曾作为四川临时省会达19年,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阆中被誉为四川最大的“风水古城”,保存较好,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素有“阆苑仙境”、“巴蜀要冲”、“天下第一江山”、“阆中天下稀”、“世界千年古县”、“国际最佳旅游度假胜地”、“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等美誉。1985年被国务院公布确认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1年撤县设阆中市,是中国对外开放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文名称:阆中市外文名称:Langzhong别名:阆州,阆中古城行政区类别:省辖县级市所属地区:四川省南充市下辖地区:七里街道、保宁街道、江南镇、等政府驻地:七里街道长公大道66号电话区号:0817邮政区码:637400地理位置: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面积:1878平方公里人口:87.7万(2008年)方言:四川话(成渝片)气候条件: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著名景点:阆中古城、张飞庙(汉桓侯祠)、川北道贡院、锦屏山、巴巴寺、等机场:阆中机场、南充机场(130km)火车站:阆中站(兰渝铁路在建)车牌代码:川R著名特产:保宁醋、张飞牛肉、白糖蒸馍等
8. 关于阆中古城名字由来的传说
阆中,素有“阆苑抄仙境”、“巴蜀要冲”之誉,唐代诗人杜甫在这里留下了“阆州城南天下稀”的千古名句。历史给予了阆中丰厚的馈赠,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和近200多处名胜古迹,至今闪烁着夺目的光彩。阆中被誉为四川最大的“风水古城”,是全国现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保护完好的唐、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的古民民街院、寺院楼阁、摩岩石刻构成了阆中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气势辉宏的张飞庙、张飞墓冢以及蜀汉遗址文物,更是三国旅游热线重要的组成部分。
9. 介绍一下有关阆中的风土人情
风土人情
阆中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阆中历史源远流长,从公元前314年秦惠王置县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这里文化遗存灿若群星,极具开发潜质。主要表现为:
风水文化
阆中古城三面水绕,四边山环,尽得中国传统风水理论要旨,山水城相依,自然、人文景观相融,是中国著名的“风水古城”。
三国文化
三国时蜀汉名将张飞曾镇守阆中7年之久,转战驰骋,最后魂归阆州,留下战场遗址,传说佳话无数。
天文文化
西汉落下闳创制《太初历》,发明浑天仪,举世瞩目。东汉任氏父子,周氏祖孙三代,醉心天文,成果丰硕,辉耀一时。
―--科举文化。清朝初年,阆中代行省会17年,四川乡试(“省试”)在此共举行四科,康熙二年才移至成都举行。现存清代考棚,是全国仅存的两处之一,是封建社会一千多年科举制度的珍贵历史见证。
宗教文化
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很早在阆中传经布道,共生共存,繁衍出斑斓的宗教文化。
民俗文化
保存完好的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古街院、古民居朴素典雅,各种窗雕、饰物、器具精美绝伦,巴渝舞、皮影、灯戏等民俗活动让人叹为观止。
在四川省阆中市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醋城里,到醋澡堂子用醋沐浴已经成为人们招待客人、消除疲劳的又一个好去处。
来到醋澡堂里,看到的还是熟悉的大木桶和普通清水,跟人们平常洗澡似乎没有什么两样。但醋澡堂使用的是由阆中特别推出的一种保健醋,专门用于泡澡,可以降低人的血压,治疗皮肤病,还有益于减肥。
一个大木桶装着满满一桶热水,看着紫红色的醋徐徐注入水中,闻着一丝丝酸酸的醋香,让皮肤沉浸在惬意和懒散中,真是别有一番滋味。泡上10分钟后,服务员会给撒上一些玫瑰花,让人真正领略到醋香和花香混合在一起的那种难言的味道。
在四川,一向有“少盐多醋”的养生名言。古城阆中更是有400多年生产醋的历史,这里不光生产家庭常备的食用醋,还生产火锅醋、保健醋、宴会醋、饮料醋。醋在这儿既是调味品,也是保健品,酸酸的醋香已经在古城留下了悠久的醋文化。
[编辑本段]文化名城
阆中,因阆山四合,阆水纡曲,城在阆山、阆水之中得名。新石器时代,阆中已有先民生息。夏代为梁州之域,殷商时代为巴方,周代属巴国。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置县,除隋朝改为阆内县外,历代均名阆中。
汉代,阆中城在今城北郊一带。其后,因江水啮城,城市逐渐南移,唐宋时稳定于今城区位置。古代,阆中做为由秦入蜀的交通孔道和陕、甘、鄂、广等地的商品集散地,以其险要的地形,便捷的交通、丰饶的物产而成为川北经济、军事重镇和历代军政大员驻节之所、兵家必争之地。战国后期,阆中城为巴国别都。东汉建安六年(201)至民国初,先后为郡、州、府、道治地。三国时,蜀将张飞镇守阆中七年,死葬于此。唐代,鲁王灵夔、滕王元婴先后出镇阆中。五代唐天成四年于阆中置保宁军,北宋时置安德军。明弘治年间,曾封寿王于阆。清代,川北镇总兵署设于阆中。清顺治年间,四川临时省会设阆中十余年,四川巡抚、监察御史均驻节阆中,并在此举行了乡试四科。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阆中转战三年,曾在县城设立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和33军军部。抗日战争时期,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和巴山警备司令部均设于阆中。近现代,随着宝城铁路、公路的开通,川北主要交通孔道西移,阆中遂被冷落。八十年代以来,阆中城市建设逐渐发展。1991年,阆中撤县建市,1992年列为全开放市,1993年被列为省直辖市,2005年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阆中建县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阆中城的历史还可追溯到公元前330年巴国迁都阆中以前。古城阆中千百年来的经营发展,创造出绚丽、奇绝的“阆苑仙境”,积淀了丰厚、深邃的历史文化。1984年6月,阆中被列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古城。1986年12月,国务院批准阆中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古城处于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交汇聚结处,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形成山水紧密契合的形胜之地。古城地理位置、城市选址和建筑布局,深契传统风水理论,山、水、城融为一体,具有典型的古代城市建设风格和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城区文物名胜众多,自然风景如诗如画。古往今来,古城阆中以其独特的魅力,使得无数墨客骚人流连忘返,并为之折腰。杜甫、元稹、李淳风、袁天罡、吕洞宾、司马光、苏轼、陆游、张善子、丰子恺等先后来阆旅居观光,留下不少著名诗篇和珍贵墨宝。
在八十年代初,城建部门根据“保护古城,开发新区”的原则,制定了古城保护规划。其后,又投资对风景名胜进行修复和扩建,保护了城区一批重要文物古迹和有价值的古街道及民居,保护和恢复了城南嘉陵江沿岸的风景名胜带和城北滕王阁、巴巴寺两个风景名胜片。政府还将乡村一批文物古迹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阆中形成了以古城为中心,城南一条带,城北两个片,城外苦干点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1987年11月,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在阆中召开,会议对阆中文化名城的价值和名城保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1989年4月,国家文物局专家在北京国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交流会上,以《阆中的名城保护模式》为题发表论文,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近年来,古城的保护、改造、打造已初见成效。
现在,阆中城区还保留着主要的历史街区和传统风貌。境内地面文物点有200余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0余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均居四川省县级政区之首。馆藏文物有3000余件,其中国家等级文物2000余件。主要风景名胜区有殿宇宏伟、布局严谨、古朴典雅的张飞庙;有由唐代大佛、大象精舍、黄家亭子、状元洞、紫薇亭、将相堂、明代白塔(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被毁,原本12层,高32米,现仅余6层) 组成的东山园林;有松苍竹翠、境幽林静的伊斯兰教圣地巴巴寺;有集楼、台、亭、阁于一山,融古、雅、奇、秀于一体的“嘉陵第一江山”锦屏山公园等等。
灿烂的多元文化
一、本源文化
阆中是中华民族本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路史》注:“所都国有华胥之渊,盖因华胥居之而得名,乃阆中渝水(即阆中嘉陵江段)之地。”华胥是伏羲的母亲,伏羲的母亲在阆中,由是阆中与甘肃成纪、河南陈州就构成了伏羲文化的链条。
二、巴人文化
阆中在古代是巴人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巴文化。巴国的最后一个国都定于阆中,秦末,阆中巴人领袖范目率七姓巴人组成汉军前锋,助刘邦“还定三秦”。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从“巴文化活化石”巴人舞以及川北灯戏、傩戏、牛灯竹马等流传于阆中民间的民俗艺术中,看到饶有特色的巴人遗风。
三、风水文化
阆中风水文化独具特色。阆中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的中游,其由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水系交汇聚结形成严密缰绕合护的形胜之地。“三面江光抱城廓,四围山势锁烟霞。”其山川形势独特,山水城融为一体。其城市选址是按照我国古代风水学的理论为指导选择的,非常符合“地理四科”即“龙”、“砂”、“穴”、“水”的意象。在四川省旅游局制定的旅游总体规划中,已将其列为“中国风水文化旅游观光目的地”。
四、三国文化
阆中是三国文化旅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国时蜀汉大将张飞,任巴西太守,驻阆中达7年之久(公元214—221),在这里他率精卒万人,打败了曹操的上将张郃带领的三万人的进攻,取得了“保境安民”的胜利。刘备伐吴前夕,他被部下范强、张达所杀,身葬于阆中,后人为其建的“桓侯祠”,今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三国蜀汉名仕周群、谯周、程畿,镇北将军黄权,镇南大将军马忠等都是阆中人。
五、科举文化
阆中科举文化底蕴深厚。阆中在唐代出了尹枢、尹极二状元,宋代出了陈尧叟、陈尧咨二状元,是四川出状元最多的地方。建于清代的贡院,现仍完好地坐落于阆中古城的学道街,顺治九年(1652年)全川未靖,四川临时省会设于阆中,在此举行四川省乡试四科。据《保宁府志》、《阆中县志》列名,阆中出进士116人,举人404人,被誉为四川的状元、举人之乡。
六、天文文化
阆中是我国古代民间天文研究中心,西汉著名历算天文学家落下闳就是阆中人,他创造的《太初历》是我国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完整的历法。落下闳是浑天说的创始人之一。浑天说是我园古代先进的宇宙结构学说。经他改进的赤道式浑天仪,在中国用了两千年。东汉末年的周群、周舒、周巨,祖孙三代天文学家也是阆中人,他们在阆中城内自己的府院中建楼观测天象,积累了大量资料,他们给风测向定级定向,预测旱涝灾害,很有成就。东汉的张道陵在阆中“云台山”、“文成山”的“元台”观测天象,后来“飞升”于此。唐代的袁天罡、李淳风,二位阴阳风水学家在阆中观测天象,后来同葬于阆中的天宫院,在当地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传说。
七、宗教文化
阆中宗教文化源远流长。自汉唐以来,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先后传入阆中,稍后,基督教、天主教又相继而来,教徒们在这里建寺庙、修教堂,构成了阆中多元文化中一道风景线。伊斯兰教的圣地清真寺、巴巴寺,天主教遗迹天主堂,西南最大的基督教堂——阆中福音堂,以及道教的云台观、吕祖祠、八仙洞,佛教的大佛寺、观音寺、永安寺、五龙庙、圆觉寺、千佛寺、长青寺、净圣庵等,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一县之地,汇聚了如此多的宗教文化遗迹,全国罕见。
八、民俗文化
阆中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动人心魄的打钱棍,朴实酣畅的花灯戏、太平牛灯,风情万种的剪纸、川北皮影,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阆中傩戏,深情优美的山歌调、打夯歌,耐人寻味的川剧座唱,抑扬顿挫的茶馆评书等等,构成了民俗文化的瑰丽长廊。
九、饮食文化
阆中饮食文化远近闻名。久负盛名的保宁醋、白糖蒸馍、张飞牛肉、保宁压酒、松花皮蛋、酸菜豆花面、锭子锅盔、酥锅盔、热凉面(牛肉凉面)、牛羊杂碎面、吊汤扯面、川北凉粉、热凉粉等充满古城民俗民风的饮食小吃,足以使人们一饱口福。
十、红色文化
阆中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廖承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指挥下,转战阆中三年之久。全县共有19000多人参加红军和地方武装组织,红军撤离川陕苏区时,有11000多人随队长征,其中女红军500余人。解放后,他们有的成为共和国将军,有的在党政军部门担任重要领导职务。据统计,在历次革命战争中牺牲的阆中籍红军战士共7500多人,其中红军女战士200多人。至今仍留有中共阆南县委旧址、阆南县苏维埃旧址、保宁镇红军石刻标语群、阆中红军纪念馆等众多红色遗迹。
10. 阆中官网宣传阆中历史文化和名人文化时为什么总给人断代的感觉!清代历史名人很少几手成为空白
就这个链接(阆中历史名人)来看,排第一位的是范目这个当地土著賨民首领。而之后只能看到两汉、两宋的部分名人,即没有魏晋南北朝,也没有隋唐和元明清。这就证明做这个网页的人不是历史学渣,就是阆中全市学校都没有合格的历史老师。甚至没准做网页这个低能儿,就只认为两汉、两宋才是合法政权?
而且,除了政权歧视,或许还有性别歧视。革命烈士中难得能有女性出现,而孟瑜这位曾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的杰出女性,却止口不提……要我看,这阆中城里肯定依旧延续了建国初期的那些封建迷信思想。
科学风水、现代迷信,还有比这更值得取笑鄙视的么?或许如今沦为县级市、经济水平发展低也与这些有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