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博山的历史文化

博山的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21-02-18 02:22:58

Ⅰ 博山有哪些传统节日

春节,抄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Ⅱ 博山市是那朝古都

博山在历史上没有被定为都城,但是博山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以孝文化、陶琉文化和极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为特点的地方文化大放异彩。以下是《博山区志》中关于博山建制沿革的内容,仅供参考。
公元前770~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博山属齐国马陉邑,又名算中。《博山
县志》载:“周末,齐国西南郊长城岭下之北鄙,有孝妇颜文姜居岭下殁而有神,
故后世目其地曰颜神”。
公元前221~前207年(秦代)颜神属济北郡嬴县。
公元前206~公元25年(西汉) ,北境属青州部济南郡般阳县,东南境属兖州部泰山郡莱芜县。
220~420年(魏晋时期),袭汉制分属未变。
420年(南北朝,刘宋永初元年),属兖州部泰山郡的赢县。
531年(北魏中兴元年),划归般阳县,属清河郡齐州。
551年(北齐天保二年),改属贝丘县。
598年(隋朝开皇十八年),改贝丘为淄川县,归属齐郡。
618年(唐初) ,改制,设河南道属淄州淄川县,贞观至五代时期分属基本未变。
宋初,归属未变,颜神已成重镇。
1115~1234年(金),属山东东路淄州淄川县,时称颜神店。
1265年(元至元二年),置颜神镇属益都路益都县。
1368~1644年(明),属青州府益都县。
1495年(明弘治八年),镇内设行台;
1510年(正德五年),添兵备佥事;1517年(正德十二年),增捕盗通判;1538
年(嘉靖十六年),建石城,至此城邑初具规模。1644~1733年(清初),承袭明制,
隶属未变。
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建博山县,至清末均属青州府辖。
民国初年,废府制,改济南道,后道制废,归山东省政府管辖。
1939年,博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属泰安、莱芜、章丘、历城、淄川、博山、新泰七县边区联防办事处管辖。
l940年,属泰山专区。
1942年,博山县与莱东县合署办公,称博莱合署,不久改称博莱县。归属未
变。
1944年,恢复博山县,属鲁山行署领导。
(1937年12月~1945年8月,日伪政权——博山县政府驻博山城里,城区及附近乡村为日伪控制。)
1945年8月23日,第一次解放博山全境,9月将博山县分为博山县和博山市。博山县政府移驻郭庄;博山市政府驻博山城里,归淄博特区领导。
1946年4月,撤销博山市,并入博山县,县政府移驻城里归淄博特区领导。
1948年3月12日,最后一次解放博山城,9月,分博山为博山县和博城、黑山、原山三个直辖区,同归“淄博专署”领导。1946年1月至1948年3月,有时国民党地方政府驻博山城里,控制城区及附近几个乡。
1949年10月,撤销博城、黑山、原山三个直辖区,改为博山市,归淄博工矿特区管辖。
1950年5月, 将博山市并入博山县,县政府由源泉迁入博城,归淄博专署领导。
1951年5月, 市、县分开,成立淄博市,驻博山城里,保留博山县,县府迁往源泉。
1955年3月, 撤销淄博工矿特区,建立淄博市,原淄博市改为博山区、黑山区,归淄博市领导。此后,博山区划虽有数次调正,但建置和隶属仍未变。

Ⅲ 有关博山的历史沿革有哪些

区名由来:其一,博山全境尽山,几无平坦之地,博山之名具有多山之意;其二,因境东南有“博山”,故以山名为区名。
清雍正十二年(1734)始建博山县,属青州府辖。民国初,废府,改济南道,后废道,归山东省政府。
1943年成立博山县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第一次解放,将博山县分为博山县和博山市,归淄博特区管辖。1948年博山分为博山县和博山城关、黑山、原山3区,归淄博特区直辖。1949年撤销博山城关、黑山、原山3个直辖区,撤销改建博山市,隶属管辖不变。1950年博山市,并入博山县。1951年博山县的一、二、三、四区划出,成立淄博市,驻博山四二亩地,保留博山县,县政府迁驻源泉。1955年属淄博市管辖,博山县划归昌潍专区,后博山区虽数次变动,但一直为淄博市辖区之一。

1950年,全县区划,统一调整为九个区:第一区(城里),下辖29条街8个乡;第二区(原山),下辖6个乡;第三区(黑山),下辖1个镇,4个乡;第四区(西河),下辖3个镇,2个乡;第五区(岳阳),下辖7个乡;第六区(夏庄),下辖15个乡;第七区(口头),下辖7个乡;第八区(池峰),下辖6个乡;第九区(太河),下辖9个乡。
1955年3月,淄博市改为博山区,区划范围缩小:域城、平堵沟两村划归杨寨区;桃花泉、西流泉、樵岭前,划归莱芜县;西河、福山划归昆仑区;岳庄、黑山、山头、石炭坞、石马、乐疃、尖古堆划归新建的黑山区。博山区下辖:税务街、西冶街、大街、城里、神头、五龙、赵庄7个办事处和后峪、安上两个乡。
1958年3月,淄博市政府决定,将东西石马、岳庄、域城、乐疃、桃花泉6个大乡,51个自然村划归博山区。1958年10月,省政府决定:撒销博山县;将原博山县的口头、太河、边河、田庄、峨庄、寥坞、南仇7个公社划归淄川区,将南博山、郭庄、源泉、池上4个公社划归博山区。
1961年冬,将淄川区昆仑公社的16个大队划归博山区,为海眼公社;将淄川区磁村公社的17个大队划归博山区,为蕉庄公社;将淄川区峪林公社的25个大队划归博山区,为龙门公社。全区共有公社13个,生产大队260个,居民委员会36个。
1962年、1963年,经淄博市政府批准,相继将黑山公社分为八陡、岳庄、福山三个公社;钢铁公社分为域城、五龙两个公社;池上公社分为池上、李家两个公社;乐疃公社分为乐疃、桃花泉两个公社。1964-1982年,博山区行政区划未变。
1984年2月,省政府批准,废公社体制,实行乡镇制,博山先后建立于4个街道办事处、8个镇政府、12个乡政府。
1985年建制为10个乡政府、10个镇政府、4个街道办事处。全区共有275个自然村,设280个行政村、84个居委会。
1986年4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岳庄乡,改为岳庄镇。区划调整后,博山区辖山头、八陡、夏家庄、域城、白塔、福山、蕉庄、乐疃、岳庄、源泉、南博山11个镇,崮山、池上、李家、北博山、郭庄、下庄、石马、石门、岭西9个乡,城里、大街、城东、税务4个办事处,260个自然村,274个行政村,80个居民委员会。
1991年7月22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大街、城里两街道办事处,合并设立城东街道办事处;撤销税务街、西冶街两个街道办事处,合并设立城西街道办事处。
1992年2月,经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风味园居委会、澄园西居委会。10月26日,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域;撤销下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南博山镇;撤销岭西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域城镇;撤销福山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八陡镇;撤销岳庄镇、崮山乡,合并设立崮山镇,镇人民政府驻崮山;撤销北博山乡、郭庄乡,合并设立北博山镇,镇人民政府驻北博山。12月18日(一说10月),撤销石马乡,设立石马镇。
1994年5月19日,撤销蕉庄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该区域城镇,将域城镇的掩的、赵庄、簸箕掌3个村划归白塔镇。
1995年11月9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池上乡、李家乡,以原池上乡、李家乡的行政区域设立池上镇,镇人民政府驻原池上乡人民政府驻地;撤销乐疃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山头镇;撤销石门乡,设立石门镇。12月,经区人民政府批准将城区两个街道办事处的45个居民委员会调整为24个:城东街道办事处原有的25个居委会调整为14个;城西办事处原有的20个居委会调整为10个。
至1997年底,全区共辖12个镇2个办事处,254个行政村,76个居民委员会。区政府驻城东街道。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博山区总人口473653人,其中:城东街道47657人,城西街道62163人,域城镇58327人,白塔镇42309人,石门镇6620人,夏家庄镇29873人,山头镇53708人,八陡镇41123人,崮山镇21372人,石马镇23387人,北博山镇25977人,南博山镇23527人,源泉镇15502人,池上镇22108人。
2000年底,博山区辖2个街道、12个镇,64个居委会,254个行政村。
2001年底,全区总面积682平方千米。总人口47.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68万人。辖11个镇、2个办事处、254个行政村、64个居委会。
2002年底,全区总面积682平方千米,总人口47.2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67万人。少数民族811人。辖1个开发区,11个镇、2个街道,254个行政村、64个居委会。
2003年底,全区总面积682平方千米,总人口47.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67万人。辖1个开发区,11个镇、2个街道,254个行政村、64个居委会。
2007年底,全区总面积682平方千米,总人口46.38万人。有少数民族14个,811人。辖1个开发区,11个镇、2个街道,209个行政村。

Ⅳ 博山都有哪些风俗

1、置天地桌

中国民间来信俗。这是一自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对神佛大酬劳一次,此外,这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

2、接财神

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节日习俗。因为中国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3、烧门神纸

传统民俗文化。农历正月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的说法。

4、接五路

原指接五路行神,后来演变成接五路财神。旧时商家春节休假后,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请五路财神,初五开市,以图吉利。

5、子婿日

此日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Ⅳ 博山历史故事

博山历史故事:唐泉的传说

明朝永乐十八年,山东蒲台人唐赛儿在益都县颜神镇(今博山)东部的卸石棚领导了历史上有名的农民大起义。

起义的风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青州、莱州、莒州、莱芜等十几个州、县,撼动了明王朝的统治宝座。永乐皇帝便派安远侯柳升为提督总指挥,三品都指挥使刘忠为副指挥,统领明王朝的嫡系部队"京营军"向卸石棚寨杀来。

面对强大的敌人,唐赛儿放弃卸石棚寨,带兵突围来到了现在博山区的山头镇南峪,准备走莱芜,去莒县与那里的起义军重要将领董彦皋会师。

南峪处在益都和莱芜的交界线上,地势非常险要。峪中峰回路转,云飞雾罩,犹如群龙会舞,为此,当地人又叫它九龙峪。在峪口又有一石峰,突兀奇峻,名叫瞭远台。瞭远台下边右一个山泉,泉水旺盛而清澈甘甜。

义军来到南峪,由于连日激战、奔波,已是人团马乏,看见这清澈的泉水,将士们都争先畅饮起来。唐赛儿和她的战马也饱饱地喝了一顿。说也奇怪,将士们喝了这泉水后,顿觉困消乏解,精神倍增。就在这时,都指挥使刘忠带领官兵也赶到南峪口,唐赛儿马上站在瞭远台上指挥起义军布阵迎敌,在峪口与官兵鏖战起来,兵器相撞,声如雷,光如电,只杀得天昏地暗,胜败难分。这时,唐赛儿想到,起义军肚内无食,不宜久战。她便看准刘忠,拉弓搭箭,弓弦一响,只见刘忠一头栽下马来。众官兵一见主帅中箭丧命,哪里还肯恋战,便抱头鼠窜而去,连刘忠的尸首也被踏成了肉泥。

再说败军回去向柳升报告说:"都指挥刘忠战死。"这下子可把一向狂妄拔扈的安远侯气了趔趄,他立即带领全部人马向南峪杀来,要和唐赛儿决一死战。

唐赛儿看到来势汹汹的敌人,想到自己的将士虽然饮山泉之水充饥,斗志旺盛,但毕竟是三日无食,不能再继续战斗了。便命令将士迅速走青石关向莱芜转移,而她却独自断后,和官兵杀在一起。

她看到义军巳安全撤退,自己才拨马回撤。谁知战马回头过急,又失前蹄,嘶鸣一声趴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了。唐赛儿只好弃马步战,边打边向山顶撤。

柳升一看便大声喊叫:"活捉唐赛儿,赏银十万两!"官兵为了这十万两银子谁还要命?齐向唐赛儿涌来,把她重重包围起来。就在这时,只见唐赛儿左脚一跺,喊了一声:"我去也!"顷刻间,山崩地裂,狂风四起,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官兵慌作一团,不辨东西,自我相撞,死伤不计其数。

等到风停云散,唐赛儿和她的战马早已不知去向。只见她跺脚的山梁上留下了一个直到现在还非常醒目的大脚印。再看那突兀奇峻的瞭远台,就象唐赛儿那匹卧地不起的战马,朝着那个大脚印昂首嘶鸣一般,后来人们便叫它马头山。

这次柳升征剿唐赛儿,结果是损兵折将,毫无所获,只好带着残兵败将回京城去了。

唐赛儿南峪斗官兵的事,很快在村里乡间传开了。老百姓为了纪念这位能征善战,智勇过人,为民除害的传奇式女英雄,就把她和义军饮过水的那个山泉,取名叫"唐泉"。

Ⅵ 博山有哪些名胜古迹

博山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全区共有八大景区200多个景点,景区面积达71平方公里,森林回覆盖率43%,集溪、泉、瀑答、洞、林、石之胜,汇寺、庙、宫、观、门、墙之优,人称“鲁中山水画廊”和“淄博的后花园”。景区内山清水秀、洞奇谷幽,有4A级原山国家森林公园和3A级鲁山国家森林公园,有中国最古老的长城齐长城等一批风景如画、钟灵毓秀的景区和景点。博山也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许多知名的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是清代“三部尚书”、“一代帝师”孙廷铨和清末现实主义诗人赵执信的故乡;有唐代木质建筑颜文姜祠,有南方园林特色的因园等一批名胜古迹。

Ⅶ 博山歇后语里的历史文化

博山民间的歇后语:
1、[腚沟夹搓板]——净道道
2、[老娘娘爬墙头]——欠搓
3、[玻璃上擤鼻涕]——出啦声
4、[李家窑那八八(鸭子)]——出来就是一天
5、[尿(niao)尿(sui)打哆嗦]——屌毛病
6、[大拇指㧟(kuai)痒痒]——冒充一把连
7、[腚沟里夹盖垫]——反过来正过去都是恩(你的)那理
8、[澡堂尿尿]——没处查头
9、[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10、[一捂眼加一捂眼]——二捂眼
11、[莱芜韭菜]——个自一席
12、[老黄瓜刷绿漆]——装嫩
13、[一窝皮狐]——不嫌臊
14、[年三十打得那兔子]——有它也过年,无它也过年
15、[老鼠啃瓷缸]——满口是词(瓷)
16、[光着腚穿裙子]——围得好
17、[公公背儿媳妇]——费力不讨好
18、[姚家峪请客]——自带小窑货
19、[腚沟夹扫帚]——齐呼啦着
20、[剃头挑子]——一头热
21、[老韭菜]——硬拌
22、[豆皮窝窝(用豆皮做的窝头)晒太阳]——扎煞的晃
23、[棉花掉进孝妇河]——没法谈(弹)涟
24、[姚家峪发山水]——冲下来一个坏枣
25、[老娘娘跳井]——坚决(尖脚)到底
26、[狗拉油搭儿]——不长出息
27、[尖古堆扮玩]——熊没熊过这一帮
28、[光着腚拧屋脊]——对不起四邻
29、[拉屎冒热气]——要的就是这股劲
30、[驴腚上挂炊帚]——耍(刷)穷腚(就是贫嘴的意思)
31、[使氧气打吊针]——来厉害列
32、[山头的漏壶(就是陶瓷茶壶)]——好嘴
33、[月亮不叫月亮]——叫大兴(星)
34、[光腚串门]——没事找事
35、[茅房里贴告示]——吓唬那些拉屎的
36、[茅房刮旋风]——生欢你这张卫生纸了
37、[拉屎扣破擦腚纸]——手壮
38、[做梦娶媳妇]——光想好事
39、[灯泡掐蒜]——轻捣(青岛)
40、[懒驴上磨]——屎尿多
41、[牛角上抹油]——又尖又滑
42、[驴腚上挂暖瓶]——有一定水平
43、[被窝里放屁]——能文能武
44、[见了丈母娘喊嫂子]——没话打捞话
45、[姚家峪请客]——你来他不到
46、[茅房里那石头]——又臭又硬
47、[西瓜掉到油篓里]——好大的一个滑蛋
48、[吃竹皮拉笊篱]——你还响会编来
49、[瓷窑上的瓦盆儿]——一套一套的
50、[麻线栓豆腐]——提不得
51、[尖古堆那犸狐]——不吃饭(范)了(尖古堆村范姓比较多,自己村里的狼不吃自己人)
博山文化不仅仅体现在文章典籍里,古迹文物中,更多的是从人们的生产生活、言谈举止中自然地流淌出来。博山歇后语是博山文化一种最为自然的表现形态。歇后语不仅表现着博山人的智慧和幽默,也反映出博山地区的一些历史文化。

Ⅷ 博山民间故事谁知道

相传黄帝即位之初,养性爱民,不好战伐,精力全用在教民钻燧生火、蒸谷为饭、造车穿井及驯养禽兽以作家畜这些事上。 有一天,容成和沮诵、苍颉、伶伦等大臣来参见黄帝,见其闷闷不乐,便询问缘故。黄帝说:“我调教百禽,就是没见过传说中的凤凰,不知它是什么模样?” 大臣们都讲不出所以然,便跟着黄帝一起去请教见多识广的天老。天老道:“凤凰的长相,前身似鸿,后身似鳞,蛇颈鱼尾,龟体龙纹,下巴如燕,口喙像鸡。全身羽毛皆成文字:首文戴德,颈文揭义,背文负仁,腹文入信,翼文循礼。当它扬起脖颈,振开双翅时,色彩斑斓,五光备举。而且饮食有仪注,交游有选择。鸣叫时声若金鼓,飞翔时百鸟相随。普天下的禽类中,惟有凤凰能究万物,通天地,览九州,观八极,因此被尊为百鸟之王。” “为什么我从无福分亲眼一睹这样的神鸟呢?”黄帝追问天老。他的心思,已完全被凤凰的光彩形象吸引住了。 天老说,凤凰显形,是祥瑞之兆。所以它只在太平盛世才出现,能见它一掠而过,已不容易,能见它高翔蓝天,就是幸运;能见它栖息枝头,算有大福;能见它春秋两至,即称万幸;倘能见它舞于庭前,百鸟都来朝拜,那真叫作千年万载才得一遇的无比祥瑞了! 黄帝听罢,发怒道:“我即位以来,敬天爱民,广施德政,兵戈不用,宇内和平。难道这不是盛世?为什么连凤凰一掠而过亦不得见呢?” 对啊,大臣们也随声附和黄帝,对天老之言产生了疑惑。 天老冷笑道:“蚩尤在东方为害,少昊在西方造孽,炎帝在南方骚扰,颛顼在北方捣乱,四帝各以方色称号,交相谋逆,酿作灾祸。君危于上,民患于下,这能叫盛世吗?” 黄帝闻言,悚然改容,立即向天老认错。接着便作旃旗,起营垒,早弓矢,登战车,开始讨伐四帝。先在阪泉降伏炎帝,后在涿鹿击杀蚩尤,少昊、颛顼等望风披靡,相继来降。天下就此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华夏部落三千,都派人来歌功颂德,连诸北儋耳之国亦纷纷来贡,表示拥戴。 这一天,远近臣仆子民聚集在桥山下的草坪上,由黄帝亲自率领,共祭天地神明,欢庆中华一统,祈祷丰收,歌舞升平。当伶伦指挥乐队奏响庄严雄浑的昆仑之乐时,蓝天白云间,突然传来铮铮咚咚的钟鼓之声。大家闻声仰望,啊,只见一只华美绚丽的大鸟,正展开强韧的翅翼,抖动着五彩的翎毛,在高空翱翔。 “凤凰!凤凰!”桥山前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 紧接着,数不清的珍鸟灵雀全都飞来了,环绕着凤凰翩飞起舞,引亢鸣啭,从而把人间的喜悦欢庆,推向了高潮…… 优美的神话,流传了几千年。据说在尧、舜、禹、汤和周公执政的时代,凤凰又数度出现,这以后便少见了,而百鸟朝凤的景象,更是罕闻。但后人依照传说,绘成了《百鸟朝凤》(也称《百鸟朝王》、《仪凤图》等)的图画。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泛喻君主圣明,河晏海清,天下归附,亦可用来表达人们对太平盛世的无限期盼。尤其重要的是,凤凰还是中华文明的一个象征,气氛热烈、仪态纷陈的《百鸟朝凤》瑞图,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向往和平与幸福的传统心态写照。 2 孝妇河的传说:相传很早很早以前,博山八陡村有个颜氏妇女出嫁的那天丈夫突然暴病死亡,于是婆母硬说颜氏女是“扫帚星”,克死了丈夫,从此颜氏女便受起了婆母的虐待,每天必须到十里外的地方去挑水。为了不让颜氏女途中休息,婆母还特意找人做了两只尖底水筒。但是颜氏女对婆母总是逆来顺受,百般的孝顺。颜氏女的至孝终于感动了神仙,一天,在颜氏女挑水回村的途中,遇到了一位童颜鹤发的老人,老人用他那龙头拐杖在石板上敲了两下,路上立刻出现了两个石坑,正好放下两只尖底水筒,从此,颜氏女挑水可以休息了。过了些日子,颜氏女又遇上了老人,老人对颜氏女的孝顺称赞了一番,然后拿出一条马鞭子,让她带回家,把鞭子系在水瓮里,水少了,只要提一提鞭子,水就会涨上来。颜氏女回家一试果然很灵,从此也就不再受挑水的痛苦了。婆母见颜氏女不再去挑水。但天天甜水不断。心里很奇怪,于是心生一计。便把颜氏叫到身边说:“你嫁到我家来三年多了,也没有回一趟娘家,现天给你两天假,回去看看你娘吧”。颜氏女听了很高兴,临走时问婆婆:“娘,还带点活吗?”婆婆假惺惺地说:“活不多,今天去,明天来,七双袜子,八双鞋”。尽管如此,颜氏女还是欣然领受了。颜氏女回到娘家,母女俩抱在一起一边哭,一边诉说离别之情。第二天,就要回家了,活还没有做呢。于是请来了七姑八姨,三婶四嫂,不多时做完了七双袜子八双鞋。颜氏女带上做好的鞋袜赶忙回婆家去了。刚走到村头。就听村里人声嘈杂,乱成一片。出什么事了,颜氏女赶往家里跑,啊!村子里大街小巷洪水滚流。颜氏女回家一看。婆母手里拿着那支马鞭子,早已淹死在水瓮边,看到这种情景颜氏女连忙举起鞭子向北一指。洪水立即滚滚向北流去,流成了一条河,这就是孝妇河的由来。

Ⅸ 谁有关于淄博市博山区的历史资料,最好是从明代到清代的。越详细越好,谢谢了

要是想更清楚了解看《青州颜神镇志》,在贵区方志馆应该有这本书,这本书的历史地位相当重要。

《颜神镇志》是福建漳州市长泰县叶先登在青州时编撰的。叶先登明末清初人,他是明崇祯十二年的举人,清顺治九年的进士,在翰林院住了七年检讨官,后来出外当监司,西凉(甘肃、陕西一带)参议,迁潞安(山西长治一带)副使。因抚军要他把一个偏将考核成“下下”成绩,他不干,就被左迁青州别驾,当了三年,于康熙五年正月回家。他在翰林时考试时,拔榜首曹贞吉。康熙十七年,郑成功攻破长泰县城,他被俘虏,在厦门岛关了一年放回(其它两个巨绅死了)。他年九十而逝。他著作甚多,但都难看到,除县志上一些,还有网上有《木天草》、《颜神镇志》(

博山古称“颜神”,人文景观十分丰富,这里有现存历史最悠久的齐长城; 有“长勺之战”古战场,始建于后周的颜文姜祠;有始建于1602年的碧霞元君行宫以及因园、范公祠等。博山还是清代帝师孙廷铨、清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赵执信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志的故乡。 博山陶瓷琉璃久负盛名,陶琉产品畅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博山饮食文化丰厚,别具风味的博山菜肴和地方小吃,在鲁菜中占有重要地位。 颜神是昨天的博山,博山则是颜神的延续和发展。 距离淄博市中心最远的市辖区博山,是一座美丽的山城。270年以前,这里的地名叫做颜神镇。四围群山跌宕起伏,东南方向耸立着山东省第四高峰鲁山,淄河、沂河、孝妇河以及汶河的一脉支流从鲁中山地汩汩流出,分别向着北方和西、南方向蜿蜒而去。 博山地区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属于齐国马径邑,称做“弇中”。秦代属济北郡嬴县。西汉至魏晋,北境属济南郡般阳县,东南境属泰山郡莱芜县,南北朝刘宋时属泰山郡嬴县。北魏中兴元年(公元531年)划归般阳县,属清河郡齐州,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0年)改属贝丘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属齐郡淄川县。唐初改制,设河南道,隶淄州淄川县,贞观经五代至宋代归属基本未变,这时候的颜神已成为鲁中重镇。金代属于山东东路淄州淄川县,称颜神店。元代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置颜神镇,属益都路益都县。明代属青州府益都县。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博山首次设立县的建制,在原有的颜神镇基础上,又把益都县的孝妇乡、怀德乡,淄川县的大峪等个村庄、莱芜县的乐疃等个村庄合并过来,取名于城区东南方的博山,叫做“博山县”,县政府就设在颜神。 颜神在金朝的时候,已经和北方相距百里左右的金岭、张店一道,并称为淄川县三大重镇。在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三月,由明代后期文坛领袖、时任分巡青州兵备道副使的王世贞创建的石城工程开工,3个月后竣工,环城一周3里。王世贞撰写了《建颜神石城碑记》,和明代前七子中居首位的李攀龙所作《颜神镇石城记》一起镌立于石城之下。一座“周围三里”的小城落成,竟有两位文坛领袖为它撰文,为颜神镇带来莫大的荣耀。到清同治初年,又围绕旧城的东西南三面加筑了围墙,称为东圩;同时在税务街、西冶街一带修建围墙,称为西圩。这东西两圩包括的范围,构成博山城区的主要部分。 颜神店的得名,与凤凰山下的孝妇河直接相关。孝妇河最早的名字叫做袁水,后来又改叫泷水,古籍上也有记为笼水的。郦道元的《水经注》、顾野王的《舆地志》里,都有关于这条河的记载。至于孝妇河的名字,却出自一个流传久远的神话传说。说的是齐地孝妇颜文姜年轻守寡后,依然孝敬公婆,精心侍奉,远道挑来甜水,不以三九严寒、盛夏酷暑而中断。终于感动了上天,将灵泉生于颜文姜室内。凶恶的婆婆见她不再挑水,却天天有水,心生怀疑,找借口将儿媳打发出门,进颜文姜房间揭去灵泉上的笼盖,泉水喷涌而出,流成孝妇河。这个故事多年流传民间,情节越来越具体,连颜文姜的籍贯、她翁姑的姓氏也都有了。 早在唐朝天宝年间,就有人在灵泉上建起一座颜文姜祠,统称“孝妇庙”。宋神宗熙宁年间,有人更进一步为她续起家谱,说她是孔子大弟子颜回的后代。从此,颜文姜沾了圣裔的光,被朝廷封为“顺德夫人”,颜文姜祠也被赐额曰“灵泉庙”。 纵览古今中外,一个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总也离不开水源。灵泉庙一带涌出的水流,吸引先民们在附近居住下来,逐步形成了早期的城镇,并且一步步发展壮大。然而,并不是所有水源充足的地方都能发展成为一座城市。颜神镇的发展壮大有着更加具体、更加特殊的原因。颜神镇四面环山,自古地寡土瘠民贫。史料记载,清雍正十二年设立博山县时,上、中、下、下下四等地共有7.5万余亩,其中上、中两等地只占17.7%,农业收成满足不了民众的口粮,很大一部分需要邻县的供给。最早的时候地广人稀,随着人口的繁衍,吃饭就越来越成问题。生活在农业社会却填不饱肚子,颜神人便把目光转向了农业以外的领域,以寻求维持生活的途径。于是,颜神人透过瘠薄的土地,发现了地表下的宝藏。那沉睡于地下的煤、铁、铅、红土、陶土、黏土、铝矾土、焦宝石品种繁多,蕴藏丰富,正可做为农产品不足的重要补充。因为这里离益都县治180里,地域偏僻,是封建统治阶级鞭长莫及的薄弱环节,才使得久禁开采的矿藏以民营、私营的形式发展起来。 颜神镇境内的西河、黑山、万山、山头、福山、八陡、石炭坞等地,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而且埋藏很浅。几户人家联手,用一架辘轳,数条绳索,三五把镐,三五盏灯,再有家家户户都有的条筐,就可以凿出两三米口径、多米深的煤井,形成源源不断的产、供、销一条龙。人口多的,甚至一户人家就可以挖出煤来。颜神镇的煤炭不仅换来生活所必须的粮食、布匹,而且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燃料的便利。到清朝前期,颜神镇的煤炭开采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雏形。出卖劳力借以为生的贫苦采煤工人,成为付出开矿资金的原始资本家“攻主”的剥削对象。他们的辛劳,为资本家换来了丰厚的利润。 陶瓷工业在颜神镇被称为“窑业”。博山大街、五龙、山头、北岭、窑广、福山、石炭坞等地,是重要陶瓷产地。窑业的发展与煤炭发展最为密切,靠近煤层的黏土是形成陶瓷坯胎的主要原料,煤炭又是陶瓷烧成工序的便捷燃料,二者形成了相互促进、水乳相融的关系。20世纪发现的大街古窑遗址以及北岭窑神庙残碑,证明至少在宋代,颜神人已经开始烧制陶瓷,并且已用煤炭烧窑。煤炭用于烧制陶瓷,这无疑是淄博古陶瓷业一次质的飞跃,它促进了瓷质、色泽上的大幅度提高和烧制成本的大幅度下降。由于颜神陶瓷具备价格低廉、质地坚硬、品种齐全等优点,不仅占据了山东地区的农村市场,而且远销黄河流域其他省份和关外,为后来淄博成为中国著名陶瓷产区奠定了基础。 在陶瓷企业最集中的山头地区,曾经世代相传舜王造福人民、合土烧制陶器被奉为窑神的事迹。虽此说无从考证,但早年村北大窑神庙附近的一座小窑神庙内,窑神塑像身后墙壁上绘有一幅“舜王耕田”壁画,却是历代山头人耳熟能详的事实。清代山头窑业发展迅速,窑神崇拜也更加兴盛。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山头各窑主筹集巨资,在小窑神庙旁新建了占地余亩的大窑神庙。庙坐北朝南,两侧石鼓横放,鼓面相对;窑神大殿肃穆庄严,陶制影壁更是独具匠心:高米,宽米,方石底座,琉璃瓦盖顶。影壁前后两面均用浮雕陶砖砌成,釉面黄褐,技艺精湛。前面雕有三鹤二鹿,叫做“鹿鹤同春”。影壁后面雕有一只麒麟模样的怪兽仰首望月,叫做“贪狼望月”,以贪狼脚踏八宝仍不满足,还妄想得到月亮的传说,劝喻世人不要贪得无厌。这是淄博历史上最早的陶瓷壁画。窑神庙东西三套院间,主体工程窑神大殿殿顶斗拱飞檐,大脊雕刻生动,前檐下方石柱上有一副遒劲有力的对联: 范金合土,陶铸五行补造化; 食德饮和,俎豆千载拜冕旒。 大殿三间相通,除正门外东西另有边门。殿内神台正中是头戴冕旒的窑神,火神、风神、山神、土地分列两侧。东墙上绘《窑王出巡》,西墙上绘《窑王进京》,后壁是条屏式山水、人物壁画四幅。炉神庙中院为三面屋、一面墙;后院狭窄,有三间大厅房,叫做“观厅”。打开观厅后壁上的高扇木窗,正对石戏台。石戏台为高台尖顶亭式建筑,底座以方石砌成,台高1.5米左右,台前场地宽阔,可容纳千余人看戏。依附炉神庙兴起的庙会,日期是每年的五月端午、八月十五,届时四村八庄民众纷至沓来,庙内香火旺盛,窑主赠匾颂神,石戏台连唱大戏,十分热闹。到光绪年间,山头人范成祥、后峪人刘在英等一批能工巧匠,应邀对窑神庙内外修饰一新。民国初年窑神庙中、后院办过私塾学堂。解放初期,山头窑业工会在这里办过识字班。20世纪50年代末,窑神庙还作过博山陶瓷厂保健站住所,70年代在厂区改造中全部拆除。 琉璃是颜神镇除煤炭、陶瓷外的第三大产业,产品叫做料货,从事烧制琉璃业的人被称为炉匠。大约从元末明初起,琉璃业开始兴起。琉璃的主要原料是马牙石、紫石,颜神镇境内有岱庄蟠龙山、岳家庄东南山、东石马南山和岳阳山、黑山多处生产,并且原料色泽丰富,为制作五彩缤纷的料器创造了条件。琉璃属于装饰品的范畴,社会需求量明显少于陶瓷。生产作坊大多在西冶街一带,产品有珠子、珠帘、屏风、棋子、枕顶、灯壶、灯盖、灯罩烟嘴、鼻烟壶及各类玩具、零星器物,品种繁多,琳琅满目。颜神镇由此成为中国最著名的琉璃产地。年代初期,在博山大街兴建百货楼的工地上发现一处古琉璃作坊遗址,在400平方米的地槽中,有大型炉址一座,小型炉址21座,炉与炉之间的距离近的只有一米。这样数量众多、排列密集的炉群,即使在近代的琉璃作坊中也不多见。专家依据现场地层和出土的元带瓷器窖藏、明代洪武铜钱,认定这一遗址的年代应在元末明初。遗址中出土了簪、笄、扣、环、圆珠、瑶珠等标本,颜色有红、黄、蓝、绿、白、黑、茶晶、乳白等,非常绚丽多彩,早期的装饰手法在600多年前已初露端倪。比如白色笄的顶部蘸上红、蓝、绿色斑点,这是近代“蘸花”的先驱。瑶珠的形状犹如一只螺栓,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特别是瑶族衣帽上的特需饰物。清初博山人孙廷铨曾在《颜山杂记》中记载博山琉璃销售“南至百粤”,瑶珠的出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如今,博山公园路小学西北的一处高埠上,还有一座炉神庙遗址,庙院为正方形,长宽约10米,庙门为联拢式建筑,正院有前出厦的大殿间,上面覆盖着琉璃瓦和五脊六兽,殿内雕梁画栋,上面的金碧绘画依稀可辨。这座始建于明代的炉神庙,近年以来一直作为博山琉璃业的象征,它的兴衰反映了琉璃业的枯荣。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在博山琉璃业已有很大规模的情况下,由炉行中人徐应元首发倡议,并且征得炉行著名士绅孙延寿的支持,集资创建了这座炉神庙。初建时规模很小,只有间殿堂,供奉女娲,以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琉璃业也炼五彩石为业之意,把女娲认做炉行的祖师,庙名为“祖师炉神庙”。万历四十六年,以孙延寿、房宗义、徐应元人结成“炉行醮会”规定每年三月初三为祭祀祖师的日子。这一天全行业停产搞纪念活动,炉工们可以在炉神庙中饮酒作乐,欢度节日,各类商贩也都往这里汇集,逐渐形成了博山地区的三月三炉神庙会。后来炉神庙年久失修,加上博山富户蒋、钱二家在附近建起一座规模很大的洪觉寺,愈显炉神庙之破败。到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李元和、姚克章等人出面筹集资金,对炉神庙进行修葺,更名“女娲宫”。此后琉璃业日渐兴盛,香火丛集,女娲宫又显得狭窄。道光四年,在京城做官的博山人蒋天钧、蒋天珍兄弟献出女娲宫后的一块宅基地,作为拓展用地;石经、李鼎钟、姚潭等人倡导、筹集白银2000余两,用5年工夫实施扩建工程,更名“炉神庙”。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炉行再次修葺炉神庙,并且在庙南隅修筑高堰,在上面建造一亭,后世称为“团瓢”。此亭位于博山制高点,登亭可俯瞰博山城,万千风景尽收眼底。可惜此亭已经被拆除。至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捻军攻入博山,炉神庙受到一定的损害,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又一次重修,并加塑一座火帝神像,反映了“熔炼之功莫大于火”、“火帝之功不可不报”的炉行思想观念。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腊月,炉神庙又成了维系内部团结、体现集体意志的重要场所。炉行公众上千人痛打候补道员赵尔萃,捣毁了企图垄断炉行的“琉璃公司”。事发之前,炉行领袖在炉神庙鸣锣聚众,事发之后又在炉神庙内多次开会,商量对策。在这一事件中,青州知府冯如骙站在炉行一边,为他们仗义执言,事后炉工们把炉神庙北厅辟为冯如骙的生祠,四时香火不断。民国以后,炉神庙曾经辟为学校,后为“炉业公所”,庙中住着一位法号“大惠”的和尚,常有社会上层人物和富户到这里聚饮。炉神庙会在这一时期分为大炉、小炉,三月三仍然是大炉业主的庙会,而经营小炉的贫苦炉工的庙会被改成了二月初二。解放后炉神庙里住过华东印刷厂、淄博工人报社等机关,并一度成为博山公园路小学的校舍,于八十年代末期恢复成炉神庙,近期复重新修缮,建成琉璃园。 煤炭、陶瓷、琉璃三大行业的发展,带动了颜神镇商业的迅速发展。康熙初年《颜神镇志》和乾隆年间《博山县志》,多处记载了境内繁华的商业活动。颜神镇由此一跃成为方圆数百里的商贸中心,又进一步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人们以窑、炉产品换来了丰富的物资,商品经济的发展终于换来了一方富庶。世纪初出版的《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对颜神镇的居民结构作过估计,认为这里每矿需要工人百名至数百名,总数有余人。城区陶瓷、琉璃业工人总数7300余人。男女都能自给自足,没有职业的人极少。还记载城区有银号10家,酒店60家,药材行4家,炭业行40余家,其他饭馆和零星销售点为数甚多 颜神镇经济蓬勃兴起,引起舆地学家和诸多文人学士的的关注。顾祖禹在《读史方舆记要》中说,颜神镇适宜陶瓷生产,又出产铅和煤,人口稠密,商旅接踵而至,政府还在这里设了巡司和课税局。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记录了颜神镇7处铅矿的分布和守卫情况。王士禛《香祖笔记》记下了颜神镇多煤矿,引四方商贩群聚于此的场面。而李攀龙更进一步把颜神镇称做“淄、莱、新、沂之间一都会”。

Ⅹ 博山传统文化有哪些

关于博山的吃还有几个有名的典故,一是博山豆腐香,传说是乾隆的老师,孙果老(孙廷铨)为招待下江南,特意来看望老师的乾隆皇帝准备的。先将豆腐切成方块,炸至金黄,从侧面切开,但不切断,将豆腐瓤挖出,做成箱子模样,装上荤、素馅,荤馅一般是肉加上海米、木耳剁成馅,素馅可将挖出的豆腐过油炒至金黄后,再加上海米、木耳成馅后,装入箱中,上笼蒸透后,水笋、醋、盐等勾芡,烧成汤汁,浇在豆腐箱上,然后加韭黄等出味,豆腐箱的做法同山西的风箱豆腐有些相似但从色泽及品味上远远胜之。二是博山酥鱼锅,酥鱼锅是博山的传统名菜,也是春节过年家家招待酒客必备的食品。相传一长工在财主家负责做饭,到了年末准备回家过年,可财主不让走,长工一生气,将过年的买的所有的东西鸡、鸭、鱼、白菜、海带等一锅煮了,想从此撂了勺子不干了,没想到煮了五六个小时的锅端了出来,香气扑鼻,财主一吃,大声叫好,酥鱼锅的美名传扬开来。其时做博山酥鱼锅,比这远远要复杂得多。在材料的择取上是有讲究的,一般是由鸡(或五花肉)、猪蹄、鱼、鸡蛋、海带、白菜、冻豆腐等组成。一般鱼和鸡蛋要先过油炸了。在往锅里的摆放上要是有讲究的,首先在锅底要放上两块大猪腿骨,以防止糊锅,然后将鱼、肉、菜等一层层分别排到锅沿,然后再用白菜帮子像摺子一样圈一圈,再将各种菜一层层排上,最后仍然用白菜帮子覆盖其上,加上酱油、盐、醋、糖、黄酒、葱、姜等调料,先用急火煮得菜落实了,再用慢火?,大约五六个小时,汤尽菜烂,鱼肉飘香。这种传统的做法已不多了,为了取省劲,大家多用高压锅来做,味道也逊色多了。

还有就是博山大鱼,一般是将白鳞鱼糟后做成,具体做法不得而知。大鱼用油煎后,味道鲜香,香飘四邻,据说在80年代前,女婿上门相亲一定要带大鱼的,不然就是看不起岳父大人,亲事自然不成。“大鱼大肉”中的“大鱼”除了强调鱼大外,是不是与这“博山大鱼”有些联系呢?博山爱吃,也会吃,吃出了花样,其中之一大特点就是粗菜细做,如博山油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博山油粉最初的做法就是将饭菜的下脚料来做的一道稀饭,做油粉的材料无非是豆腐、豆芽(或其它青菜)、粉丝加上一点米面做成了,重要的是里面有了酸江,酸江是北方做豆腐时用的,相当于南方的卤水。油粉酸中带甜,满口生津,小小的一碗稀饭也做得有滋有味。

博山香肠、肉干,风干肉、烧锅,博山烤肉等等风味名吃太多,难以细论。民以食为天,以上所提及的至今是淄博的美食,历经百余年而兴盛不减,以博山馆菜或以博山菜为主的菜馆在淄博以至于山东地区遍地开花,十分兴盛。

粗菜细做,是博山菜的一个特点,这是不是博山文化的一个折射呢?当你看到那些精妙绝伦的陶瓷及琉璃艺术品时,我想你定会对他的美伦美奂所折服。正是对于这种精致的追求,造成了博山一种特有的文化,这种文化往往折射到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博山人的精致的吃是出名的,穿着与家的呵护、整理也是出名的,至于穿着来讲,尽管博山自90年代以来,经济一直不好,但好象没有影响到博山人的穿着与打扮,淄博人都说博山人打扮得很洋。至于对于家庭的整理来讲,博山的女人会是煞费苦心地经费,没有一处不干净,没有一处不利落,这个传统还延射到了农村,每当你进一个农村的院落和家庭的时候,你也会发觉一切都是那样的干净利落,井井有条。有了精致的追求,事情也就多了,博山人给人的印象是讲究,这在结婚论嫁中最为明显,比如彩礼要一万零一,取万里挑一之意。二万八千八,两家都要发,什么日子结婚,什么时间过门,新娘下车时要朝什么方面,在房间的新床上要坐什么位置,在彩车上不能讲话,以及席口等等都有众多的讲究,这些“道道”常令外地应接不暇,有时甚至是难以接受,婚姻告吹的也不在少数。因此看来追求精致是对的,但讲究过了头未必是一件好事。因此外地人常说博山人道道多,人酸,心眼多。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博山这个地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和语言,语言往往成为了一个地域的独有的明片,博山话发音与普话话相比发音位置比较靠后,据说是与唱歌的位置比较相似,博山也确实出了一个声乐的名家――吴雁泽,这使得我更相信了这个观点。 博山话还是比较有特点的,比较明显的是R与L区分不开,如日(li)本人(len)吃肉(lou)嫌热(le),一句话往往加上连,如:你吃连?等等,至于方言土话更是多得不计其数,外地人根本听不懂。

阅读全文

与博山的历史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