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桂林有哪些著名的旅游景点
桂林 始于秦朝,兴于唐宋,盛于明朝的桂林,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因桂花成林而得名,是享誉世界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属于亚热带,气候宜人,生态环境甚佳,可常年旅游。全市人口476万,桂林市管辖阳朔、临桂、灵川、兴安、全州、荔浦、恭城、资源、永福、龙胜、灌阳、平乐十二个县,占地面积27809平方公里。 桂林,中国的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她拥有得天独厚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被誉为世界最美丽的城市之一辈子,是闪烁在祖国南方、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的一颗璀璨名珠。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构成了世界上最美的山水奇观,诸多的历史名人,中外游客,国家元首纷至沓来,爱慕叹止——桂林山水甲天下。 ——华南第一峰,著名的漓江之源猫儿山; ——世界最古老,建筑最精巧的古运河兴安灵渠; ——融雄、奇、险、秀、于一体的资源八角寨; ——有惊无险,浪漫漂流的山水画廊资江; ——度假、保健的胜地龙胜温泉; ——天下一绝龙脊梯田; ——展示原始自然风貌的“植物宝库”花坪原始森林区; ——瑰丽壮观、鬼斧神工的荔浦丰鱼岩; ——历史悠久的孔庙,湘山寺、永宁州城和以书法一绝“百寿图”而得名的百寿岩; ——奇异多姿的平乐榕津千年古榕林;——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桂北少数民族风情:苗、瑶、侗、壮……- 象鼻山- 伏波山- 叠彩山- 七星公园- 芦笛岩- 独秀峰- 桂林乐满地
B. 桂林历史文化有什么特色
1、桂剧
桂剧是广西主要的地方剧种。它有比较悠久的历史,约在明代中叶便开始发端。明末清初广西已有昆腔,后高腔和弋阳腔又相继传入,相互融合而形成以弹腔(即皮黄)为主的高、昆、吹、杂等五种声腔艺术的桂剧。2006年5月20日,桂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37。
2、桂林民歌
最普及、最有地方特色的是山歌和龙船歌。山歌曲调简单、朴实,节奏自由,在农村广为流行。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曲调。多为上山砍柴或田野劳动时,即兴编唱、有独唱,也有对唱。龙船歌流行于桂林江河沿岸,漓江一带流行套曲8首,即集人歌、出船歌、游船歌、扒船歌、连船歌、赢船歌、湾船歌、扯船歌; 而桃花江沿岸一带则有套曲13首。唱词多与悼念屈原、颂扬龙王、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关。
3、桂柳话
广西的西南官话中向来以为桂林话、荔浦话流行最广,实际上,柳州话通行的范围更广。桂林话存在于桂林及兴安、灵川的一些城镇,其余广大地区,通用的官话都接近柳州话。在贵州省黔南州的罗甸县、平塘县、黔西南州的望谟、册亨等地的语言也属于桂柳话;还有原柳州铁路局管辖的贵州省都匀铁路地区及黔桂线沿线铁路职工、家属也说的是桂柳话。桂柳话细分又有桂林话、柳州话、郴州话、荔浦话 、平乐话等,其间有一些差别。
4、河灯歌节
每年的七月半(农历7月12日至14日)是资源县河灯歌节定期举办时间,资源各族人民云集县城,资江两岸三天三夜,歌声缭绕,整个县城笼入了歌海之中,十四日夜晚可领略“万盏河灯漂资江”的人间奇观。
5、零零落
零零落是广西代表性的曲艺之一,以桂林方言为演唱基础,流行于桂北一带的曲艺形式。它具有一人多角、轻便灵活、反映现实快等特点,深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C. 桂林有怎样的文化
桂林不仅以秀甲天下的自然山水著称,而且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文物古迹众多,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秦代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桂林都有许多文物古迹留存,仅摩崖石刻就约有3000多件。其中刻于城北鹦鹉山的《静江府城池图》是全国现存最大的古代摩崖石刻城图,反映了当时桂林城池建设的科学和险固。遍布桂林名山崖洞密集而众多的摩崖石刻,为我国南方城市所仅见。全市现存从旧石器时代至今的文化古迹有古文化遗址、古墓群、古建筑、摩崖造像、石刻、中国革命遗址及纪念建筑物共552处,其中以史前、唐宋、明清和近现代的文物最为丰富。古迹中,远古文化以距今约7500年到9000年的宝积山、甑皮岩洞穴遗址为代表;水利文化以与都江堰、郑国渠齐名的古代三大水利枢纽工程之一的兴安灵渠及临桂古柳运河为代表;明代藩王文化以明靖江王府、王陵为代表;山水文化以摩崖石刻、山水诗词为代表;抗战文化以西南剧展为代表。桂林众多的摩崖石刻、山水诗词等文化古迹,使之享有桂林文化城的美称,也是桂林有别于其他历史文化名城之处,并以此成为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标志。
自隋唐以来,桂林这座南方小城,以“甲天下”的山水风光令无数文人学士所倾倒,与名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所谓“人因地而扬名,地因人而增色”。历史上许多著名诗人如王昌龄、杜甫、韩愈、白居易等,虽未到过桂林,但都写下了赞美桂林的诗篇。还有一批“中州伟人硕士,或择迁之经从,或宦游之侨寓”,在桂林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褚遂良、宋之问、李渤、柳宗元、元晦、李商隐等,或吟诗作赋,或题名纪胜,或营建园林,为桂林山水增光添色,初步形成了桂林独特的山水文化。“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桂林山水的灵性也孕育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名人雅士。唐代有被称之为“桂林二曹”的著名诗人曹邺、曹唐,有广西的第一个状元赵观文;清代有著名的画家石涛,一代重臣名儒陈宏谋;有被称为“临桂词”派的词家王鹏运、况周颐;现代有民国桂系首脑人物李宗仁、白崇禧,我国留德学生中第一个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的大学者马君武;有“新儒学”代表人物梁漱溟等。
明清时期,桂林是岭南的文化中心。明代,桂林为朱元璋所册封的靖江王藩地,今存独秀峰下的藩王城是明代12个藩王城中至今保留最为完整的藩王府。明清时期,桂林书院增多,士子如林。广西各地都有人到此读书。清代出现了“粤西词派”、“岭西五家”、“杉湖十子”等文学大家。
民国时期,桂林为风云际会之地。孙中山曾在王城设大本营誓师北伐。民国新桂系以桂林为中心统治广西长达13年之久。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的文物遗址有蒋翊武就义处纪念碑、中山纪念塔、仰止塔、八路军办事处旧址、《救亡日报》旧址、广西省立艺术馆、抗日救亡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中共城工委旧址等。
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成为中国大后方著名的抗战文化中心。当时在桂从事文化与创作活动的文化人有1000人,全国知名的有近200人,如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艾青、柳亚子、田汉、欧阳予倩、徐悲鸿等。在桂的出版社、书店有220家,出版报纸杂志260多种,各类图书2000多种,抗战书籍印数占全国出版总量的80%。期间,举行了千人抗战歌曲大合唱,万人火炬歌咏大游行和持续3个多月的“西南剧展”等大型文化活动。桂林因此享有“文化城”的美誉。俗称调子、彩灯、花鼓、花调、采茶等,是由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 对子调 。形成于明末清初,为广西代表性剧种之一。彩调最初为 双簧蛋 形式,单人表演男女两个角色,而 对子调 则由男女同台表演。多从神话传说、章回小说、市井轶闻中取材,积累剧目500出。彩调音乐分唱腔、伴奏曲牌、锣鼓牌3类,唱腔约300种,伴奏曲牌有40种,鼓锣牌有近20首。彩调《刘三姐》最具代表性,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D. 桂林的文化
桂林,以来她独特美丽的自然风光自饮誉中外,同时,也以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令人神往。桂林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1982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如果说甲天下的山水是一幅画,那么厚重的历史就是一部书。这部书从封面到扉页,从前言到内容,都展示了她那深邃迷人的文化底蕴。
桂林历史文化名城,概括言之有七大主要特色:
以甑皮岩遗址为代表的史前人类文化。
以灵渠为代表的古代军事水利文化。
以桂海碑林为代表的摩崖石刻和山水诗文文化。
以靖江王府、王陵为代表的明代藩王文化。
以西南剧展为代表的抗战文化。
以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和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为代表的中国革命文化。
以李宗仁官邸及故居、徐悲鸿故居为代表的历史名人在桂官邸、故居。
桂林现有文物古迹552处,被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346处,其中灵渠、靖江王府及王陵、李宗仁官邸及故居、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甑皮岩遗址、桂林石刻6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E. 桂林苏州属于风景名胜型历史文化名城吗
是的,桂林和苏州是属于风景名胜型历史文化名城。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回旅游城市、答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其境内的山水风光举世闻名,千百年来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苏州:是中国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苏州园林是中国私家园林的代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古语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见其历史和风景独到之处。
风景名胜型历史文化名城:由建筑与山水环境的叠加而显示出鲜明个性特征的城市。
F. 网上说桂林是个历史文化名城,想去看看,感受下古老的文化气息,有什么好推荐的吗
桂林是举世闻名复的风景和历史文化制名城,这个季节去桂林首先可以选择游览百里画廊漓江哦,游船穿梭在梦境一般的群上秀水之间,让您寻找千百年来艺术大师们经久咏叹的灵感。要是您感兴趣的话可以先到这里看看桂林景点线路和景点的介绍哦
http://www.guilincits.com/zizhuyou.html
G. 桂林市那年,中央对外宣部旅游城市的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桂林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湘桂走廊南端。东、北与湖南省相邻。湘桂铁路与漓江纵贯,在建的贵广高铁横穿全境,有 321 、322 、323 三条国道穿过。东经109°36′至111°29′、北纬24°15′至26°23′,平均海拔150米,北、东北面与湖南省交界,西、西南面与来宾市相连,南、东南面与梧州市、贺州市相连。
桂林市,以其奇特的山水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闻名天下。是享誉海内外的国际旅游城市,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1979年1月,国家领导人指出桂林市为社会主义风景游览城市;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桂林市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85年10月,国务院把桂林市的城市性质定为“中国重点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桂林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丰富,年平均温度 18.8℃, 桂林象鼻山
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872毫米,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且两热同季。土壤属以红壤为主的红壤土带,酸碱度(pH值)为4.5~6.50。 市郊多属冲积砂质壤土和水稻土,适合种植蔬菜和粮食,石灰岩分布区域残积的棕色和黑色石灰土,宜于种植旱作物和造林。桂林植物群落(植被)属于亚热带常绿林带范围内的南缘,植物种类繁多,高等植物的种类从蕨类植物开始统计,共计2329种。桂林原产1166种,作物栽培和外来种1163种隶属247科969属。首次在桂林和桂林附近发现而以“桂林”二字命名的植物有11种。桂花(木犀科木犀属,常绿乔木)为桂林市市花。桂林有各类动物1593种,隶属60目295科。鲤形目鲤科的桂林波罗鱼,为一新种,是洞穴特有的珍稀鱼类之一。金属矿藏主要有赤铁、黄铁、褐铁、铅、锌等。非金属矿有石灰岩、页岩、大理石。
八桂”一词源于《山海经》中的“桂林八树”, title
晋人郭璞说“八树成林,言其大也”,桂林的名称来源于“桂花成林”。早在夏、商、周时期,桂林属“百越”人的居住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统一岭南,“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这里设始安县,隶属荆州零陵郡。东汉时改属始安侯国。三国时先属蜀,后归吴。甘露元年(265年),置始安郡始安县,郡县治所都在今之桂林。隋唐时属岭南桂州总管府。唐武德四年(621年),李靖修城于独秀峰南。贞观八年(634年)改名临桂县,属桂州始安郡。光化三年(900年)始,属静江节度。五代十国时先后属楚和南汉的桂州。宋朝时,前属广南西路桂州,后属静江府。元时属广西行中书省静江路。明清时均属广西省桂林府。民国时属广西省。1914年改名桂林县,1940年始设桂林市。1944年11月至1945年7月28日,为日寇所占领;光复后仍为广西省辖市,历史上桂林长期为广西省会。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桂林为广西省辖市,1958年改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桂林之名一直沿用至今。桂林是广西第三大城市,仅次于南宁、柳州,是广西的名城和交通、文化、旅游、餐饮中心,历史名城,全国重点旅游城市。桂林的工业主要以微电子、橡胶、医药、食品类和工艺美术为支柱,并建立了桂林高新技术开发区。
桂林历来有“山水甲天下”之誉,是我国重点风景游览城市和园林城市,又是国务院命名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2003年,世界旅游组织将桂林与北京、上海、西安一起列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向世界旅游者郑重推荐。
支柱产业引
桂林城市形象宣传片桂林是广西的名城,文化,旅游、餐饮中心,历史名城,全国重点旅游城市。桂林的工业主要以微电子、橡胶、医药为支柱,并建立了桂林高新技术开发区。
H. 桂林的历史文化
文明的曙光漓江边的溶洞,是桂林人类的摇篮。 考古工作者发现,早在远古时代,桂林市的漓江沿岸就有祖先居住在宝积岩、甑皮岩、轿子岩、丹桂岩等20多个山洞里了。桂林当时是一个峰林谷地,气候温暖湿润,山区有着茂密的原始森林,生长着落叶长绿植物,附近是淡水湖和沼泽地,大自然赐予了动物和植物丰富的资源,野兽成群,亚热带野生果实遍地。先民们吃着采摘来的野果和狩猎来的动物充饥,喝着清冽的江水,穿着树叶树皮或者兽皮打扮自己、抵御寒风。他们住在桂林冬暖夏凉的石灰岩洞穴里,穿行在莽莽的原始森林和茂密的灌木丛中,用原始的石器,作为打击野兽的武器和劳动工具,用烧制的陶器来加工食物,在此劳动生活、繁衍生息。 他们打造了桂林人类的文明史。 1979年,桂林市区的宝积山岩洞里,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两枚人类牙齿的化石和一批打制的石器,还有剑齿象、猕猴、牛羊等哺乳动物化石,据中国科学院专家鉴定,桂林宝积山的宝积岩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距今约有3万年左右历史。出土遗物中有人类臼齿化石两枚,呈乳白色,为同一老年个体,属晚期“智人阶段”化石,命名为“宝积岩人”。这是迄今为止在桂林发现的最早的桂林远古先民的遗迹。宝积岩的发现和发掘,弥补了广西“柳江人”与 “甑皮岩人”之间的缺环。 桂林的洞穴遗址中,甑皮岩的发掘是我国考古界的重要成果,是我国目前发现古文化遗物最多、保存最完好的一个洞穴遗址,它的年代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7500年至9000年,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可与北方的“山顶洞”相媲美的洞穴文化遗址。 甑皮岩位于桂林市南郊的独山,距市中心9公里。独山,是一座高约60米的石灰岩孤山,四周群峰并秀,峰林谷地开阔。洞口高出地表约有5米,如此高度既能够避免水淹,又可防御野兽侵入袭扰。甑皮岩洞高8米,宽13米,洞内面积约200平方米,地面较为平坦,气流贯通,光照条件好。洞的一侧,另有一个水洞,地下河常年流水,保证了洞穴中的先民们饮水不愁。阳光,空气,水分,是动物和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桂林祖先是有眼光的,他们把这个洞穴作为他们的居室,正是看中了这样的生态环境。石灰岩的洞穴,经过石缝中渗透出来的水凝结成的碳酸钙的长期侵蚀,渐渐积成了一层坚硬的钙化板,将桂林人的祖先遗体密封于地底下,一直不为人所知。 寂静的山洞里,先民的身影消逝了,人声消逝了,但他们的遗迹存了下来。从石缝里渗下的水滴,滴过了漫长岁月,滴答之声,声声不息,象发电报时的密码一样,传达着一种神秘的信息… 196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和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组成的桂林地区文物普查队,终于发现了这个远古时代桂林先民的天然住宅。 1973年,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考古工作者对甑皮岩洞穴遗址进行了发掘。当发掘人员揭开那层结实的盖板时,看到了大量的人类的遗物、遗迹和遗骸,从盖板之下到洞底有浅灰色的“文化层”,最厚之处达两米多。考古人员细心寻找,挖掘出土了其中的部分人类骨骼30多具、动物骨骼40多种、洞穴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陶器、骨器、蚌器和各类野兽的残骨。 先民的遗物为生产和生活用具,打制的石器居多,有大量用来砍劈和敲打的石器。磨制的石器较少,主要有石斧和石锛等,石斧的中间部分凿有凹槽。专家考证,这个凹槽是用来装木柄的。出土的骨器中,多为兽骨磨制的镖、镞、锥、针等工具。其中用来缝缀的骨针3枚,从它们光滑度来看,是常用之物。令人吃惊的是,一枚骨针只有米粒大的孔径。要知道,当时他们还并未懂得使用金属,用石头居然能够钻出这么精细的活来,可见当时他们已经有一双巧手了。骨针是缝制工具,这工具用来缝制什么东西呢?专家推断,这里的先民用骨针缝制兽皮一类衣饰物品,那时懂得追求美,懂得抵御寒冷,开始穿衣服了,不再像过去那样赤身裸体。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民们也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已经从劳动实践中渐渐学会了制造和加工各种实用的工具,懂得了怎样省力方便地使用石器,以提高劳动效率。这事实也说明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提高了人,劳动教导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 洞穴遗址中出土的男女老幼30多件人骨中,专家进行测定认为,从头骨的特征看,与“柳江人”相近似,有较为明显的继承关系,同属于“南方蒙古人种”。从先民的遗骨来看,那时已经有了葬俗,葬俗为罕见的“屈肢蹲葬”和“仰身屈体葬”,这种姿势非常奇怪,与黄河、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等地在新石器时代所盛行的“仰身直肢葬”截然不同。为何如此?有人推测可能是一种原始宗教信仰,意味着灵魂可以不死,可以转世轮回。有人认为这是模仿生活姿势或者睡眠姿势。还有人说这是模仿母腹胎儿的姿势,体现了一种恋母情结。“屈肢蹲葬”这种葬俗在新石器时代曾流行于世界各地,是原始的葬俗。桂林轿子岩,还发现旧石器时代末或新石器早期的洞穴遗址,年代在公元前1万多年以前,岩洞里的葬俗也是“屈肢蹲葬”。 甑皮岩里,人们还发现洞穴中有“二次葬”的葬俗,即妇女和幼儿合葬:一个妇女死后葬了,又从其它地方把一个先葬的幼儿迁到这个妇女身边合葬。出土的墓葬中,有两具成年女性遗留的残骸撒落的赤铁矿粉末,这是当时一种非常隆重的葬礼,与山顶洞人的习俗一模一样。种种迹象表明,甑皮岩先民处在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妇女在当时享有至高无上的社会地位。从洞穴没有发现明显的随葬品这点来看,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多少剩余劳动产品和私有财产,这也佐证了当时具有的社会性质。 从洞中的陶器、蚌饰、蚌刀、蚌勺等物品和火塘、火坑遗迹来看,先民们虽然制作工艺有些粗糙,但开始有了自己的艺术追求,也懂得了煮熟食品来吃,也学会了储存食物。那些火塘火坑就是当年先民们煮食物烧制陶器和围炉的地方。这是人类多么了不起的进步啊。洞内的堆积岩中发现的的动物遗骨,共有偶蹄类、食肉类、啮齿类、灵长类等25种。发现的67件猪的骨骼中,能确定它们死亡年龄的就有40件,猪的门齿也明显比野猪细弱,由此得出结论:这时的甑皮岩先民已有了原始驯养的活动。 由于发现的动物遗骨数量大、种类多,中科院鉴定,正式命名为“甑皮岩遗址动物群”,其中一个鹿科新属种,是桂林漓江流域特有的,专门将它命名为“秀丽的漓江鹿”。 甑皮岩洞穴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9年,桂林市建立了“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陈列馆”,向世人开放。 由于当时发掘没有详细的分期,加之石灰岩地区出土标本年代偏老等问题,引起了考古学界对甑皮岩洞穴遗址年代的争论。这个问题,直到2001年对它第二次发掘才解决。 2003年12月11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l3个国家及中国香港地区的考古学者共70余人来到桂林市南郊的甑皮岩遗址博物馆,参加“华南及东南亚史前考古——纪念甑皮岩发掘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文化厅及桂林市政府主办,其主题是桂林甑皮岩史前考古在我国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研究地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认为,甑皮岩遗址奠定了桂林地区乃至华南及东南亚地区的史前文化序列。以甑皮岩遗址为标尺,参照桂林其他史前遗址的资料,可以初步构建桂东北地区距今35000年至3500年间的古代文化发展框架。 甑皮岩遗址1965年发现,20世纪70年代首次发掘,得出一个大概的结论:甑皮岩遗址上层年代距今约7500年,下层年代距今约9000年以上。200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与地方文物部门对它进行了第二次发掘,获重大考古发现,确定其中距今约一万两千年前的“素面夹砂”陶器是迄今大陆考古发现最古老的陶器之一。这为研究中国制陶业的起源和新石器时代的开端提供了重要依据。甑皮岩亦是目前大陆发现人骨数最多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洞穴遗址。根据发掘与研究,甑皮岩遗址是距今l2000年至7000年之间桂林先民生活的中心场所,与原来估计的距今9000年向前推进3000多年。专家们对此也不得不叹道:在一个洞穴里存留着几千年的文明,乃世所罕见。 甑皮岩遗址代表着漓江两岸的“土著文化”。 中国的专家学者通过研究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后提出,遗址出土的原始陶片与史前人类食用螺蛳的饮食习惯有关。岭南人类很早就懂得用火烤熟猎物,开始捏制陶器来煮食螺蛳这类小食物。当时稻作文化还没有传入岭南地区,岭南人类食用大量芋类野生植物、鹿和野猪等野生动物,洞穴内各地层内残留着大量螺蛳壳。螺类只有在被煮熟后,才易使壳肉分离。现场证据也表明陶片出现的时间与螺壳的大量出现几乎同步。 在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的各地层中,分布着密密麻麻的螺蛳壳。傅宪国先生说,当时的螺蛳比现在的大很多,直径约在3--5厘米之间。数亿年前的桂林地区曾被覆盖在海水之下,水线下降后,留下了密布的江湖,盛产各类螺蛳和鱼。那个时期出现的陶器多是浅半球形,敞口较大,这些都是用于做饭的特征。 长期以来,中外考古学家都在为陶器起源问题争论不休。有的认为是用来做饭,有的认为源自生存方式的改变,有的认为与建筑泥砖房屋有关。 但也有专家对吃螺蛳产生了我国最早的陶器一说表示疑问。加拿大考古学家理查德·皮尔逊认为,当地人也有可能用烧烤的方式食用贝壳类食物。 对甑皮岩的发掘和研究还表明,甑皮岩人早在12000年前就能制作大型陶器,在遗址发现的陶罐被证实为中国最原始的成型陶器之一,专家们据此推测,桂林有可能是陶器的起源地之一。负责在2001年第二次发掘甑皮岩遗址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傅宪国先生说:“30年来,甑皮岩考古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其年代之谜得以破解。”专家学者们在甑皮岩遗址发现的陶片是目前中国已知最原始的,有12000年的历史,他们感叹道:“一万年前桂林就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了。”他指出,漓江岸边的甑皮岩人在此繁衍了5000年,在7000多年前,由于地球气候进入了一个温暖潮湿期,高出地面约1米的甑皮岩变得潮湿多水,这里的先民终于走出了这个洞穴,利用树木搭建房屋生活。 宝积岩与甑皮岩洞穴遗址的发掘,意义十分重大,无论从人类学、动物学、社会学、地质学、历史学等各学科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科研价值,对于研究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研究当时我国南方先民的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现场讲台。 阳国亮、周作明先生在《桂林历史文化旅游研究》一文中写道: 沿着宝积岩人的足迹,翻越两万年的时间大山,考古学家在雁山区雁山镇李家塘村发现了据今约10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庙岩洞穴遗址,这一时期是原始手工技术萌发的时 代,桂林先民掌握7穿孔技术和夹砂粗陶烧割技术。从甑皮岩遗址(据今7500年——9000年)、轿子岩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丹桂岩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象山顶遗址(新石器时代)、资源晓景寨山坡遗址(新石器时代)、全州渡里园山坡遗址(新石器时代)等考古发掘证明,新石器时代是桂林的一个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桂林先民已逐渐扩大了生产与生活圈,从洞穴走出了低矮的山坡。桂林先民走向山坡,由依赖天然洞穴已发展到创建居室的阶段,人们的生产生活也丰富起来……说明新石器时期的桂林已由渔猎时代向稻作时代发展。 桂林这些洞穴遗址,是文化城中的一座座历史文化宝库。 宝库中的实物,证明了漓江流域曾经发生过的人类活动,展现了一群远古时期的漓江儿女与大自然拼搏,在奋斗中成长的图景。他们过着以采集和渔猎为主、以农业和驯养业为辅的母系氏族公社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战天斗地,抗击猛兽毒虫和各种自然灾难的袭击,求得生存,谋得发展,用顽强的意志和辛勤的劳动汗水,开拓出新生活的道路,走向稻作时代,迎来了漓江文明的曙光。 这一缕曙光,穿透了漫漫黑夜,穿越了悠长的历史隧道,渐渐发祥了文明普照的灿烂阳光。 于是,就有了后来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辉煌。
I. 桂林为什么会成为历史文化名城
桂林地处偏僻岭南,历史文化相对落后,本土的文化名人也不多,但桂林却获得了历内史文化名城的桂冠容,抗战时期桂林又成为名扬中外的抗战文化名城。桂林之所以能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主要得益于桂林独特的山水文化,这种独特的山水文化所释放出的亲和力和创造力,奠定了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
1、桂林自然山水环境对文化人的亲和力和创造力的影响
2、桂林山水人文生态环境对文化人的亲和力和创造力的影响
J. 桂林山水的历史文化
桂林山水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桂林美丽的山水,记录和凝结着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
桂林,始于秦朝,兴于唐宋,盛于明朝,是我国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唐至今,桂林一直是我国南方和广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是“南通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
桂林的历史文化画卷光辉灿烂:以甑皮岩为代表的史前历史文化,以灵渠为代表的秦代水利工程,以靖江王陵、王府为代表的宏伟壮观的明藩王文化,以摩崖石刻和山水诗词为代表的异彩纷呈的山水文化,以西南剧展为代表的影响深远的抗战文化等,无不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文化价值。如今,桂林市国家、自治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346处。
历史上文人墨客赞美桂林山水的诗赋和佛像遍布石壁岩洞,摩崖数量之巨在我国长江以南首屈一指,至今已达2000余件,成为全国六大石刻基地之一。其中“桂海碑林”、“西山摩崖石刻”等最为有名。
桂海碑林博物馆位于月牙山南麓,由龙隐洞和龙隐岩两处的220余件摩崖石刻和新建碑阁中数十件石刻组成,还收藏了市内外拓本上千件。这些石刻经由唐代直至清代,历时1000多年逐步形成。历史上在这里兴盛的旅游文化,积淀成龙隐洞和龙隐岩内外“摩崖殆遍”、“壁无完石”的碑林奇观,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堪称一部刻在石头上的历史文献。无怪乎南宋才子陈谠遍游桂林诸山后,面对琳琅满目的石刻发出了“周南太史书”的赞叹,将之与《诗经》、《史记》媲美。
与以庄严肃穆的庙堂文化为特色、以碑为主的西安碑林不同的是,桂林石刻是以灵活多样的社会文化为特色,以摩崖为主体。题刻内容从政治生活、军事征战到开渠筑城、宗教传说,一块块碑刻截取了各个时代的横断面,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如记录了北宋时期一次震惊朝野的党派斗争的《元党籍碑》、反映北宋末年正直官吏反腐倡廉呼声的《龙图梅公瘴说》等,不胜枚举。都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
“游山如读史”。桂林的摩崖石刻正是以深刻的文化内涵屹立在秀丽的桂林山水中,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