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历史体系
给你一个详细的`` 你要好好看看` 很全面的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①分封制/宗法制的内容与作用
②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①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重要内容、历史影响)
②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设中朝和刺史、实行推恩令)
③隋唐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三省六部制、藩镇割据威胁集权)
④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割相权、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⑤元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废三省、设中书省)
⑥明清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废丞相,设内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与影响:①基本特点 ②影响
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的民主政治:①产生的历史条件 ②主要内容 ③历史影响
2、罗马法:①主要内容 ②历史作用 ③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三、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①《权利法案》的内容与作用
②责任内阁的形成与影响
③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的特点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①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②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总统制的异同
3、法国共和制的确立:①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与影响
4、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的政体特点与发展演变
四、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1840年-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人民反抗斗争:
(1)侵华: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2)反抗:①虎门销烟 ②太平天国 ③义和团运动
2、辛亥革命:①革命的过程 ②历史意义
3、五四运动:①五四运动的过程、特点、五四精神 ②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五、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①诞生标志 ②意义
2、巴黎公社的出现及经验教训
3、十月革命:①革命的基本过程 ②历史意义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②工人运动 ③国民革命 ④武装割据 ⑤合作抗日⑥解放战争
六、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①政权建设
②法制建设(《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制度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
2、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①“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②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标志、主要成就、意义)
3、“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①理论的提出与内涵 ②香港、澳门回归 ③台湾问题
七、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1、两极格局的形成:①冷战政策及其内容 ②格局的形成 ③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多极化趋势:①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欧共体、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
②多极化趋势加强(两极格局的解体与影响、多种政治力量的成长)
3、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②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
③新时期的重要外交活动
必修Ⅱ 经济成长历程
一、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①精耕细作(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建设、男耕女织的模式、农书)
②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私有制)
2、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①主要成就(金属冶炼、防治、制瓷)
②发展特征(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由官营到私营的发展)
3、农耕时代的商业:
①商业发展概貌(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表现、城市的繁荣与发展、重农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二、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世界的冲击
1、新航路的开辟:①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海上通道
②整体世界开始形成
2、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 ①早期殖民的特点
②荷兰与英国的殖民扩张
③殖民扩张与掠夺的影响
3、工业革命:①工业革命的进程(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②工业革命的影响(经济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
4、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①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
②对世界发展趋势的影响
③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影响
三、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冲击(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1、传统经济结构的瓦解:①瓦解原因(列强攫取经济特权、商品倾销)
②表现(小农经济破产、新的经济因素出现)
2、民族工业的产生与曲折发展:
①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背景与表现)
②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重要发展阶段、发展原因与阻碍因素)
③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3、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①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俗(服饰、习俗变、饮食起居、大众媒介表现、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②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铁路建设、水运和空运、邮政发展、电报和电话,注意与工业革命成果的关系)
四、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②新经济政策 ③斯大林模式
(2)苏联的经济改革:①三大改革 ②改革内容与成效(注意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2、罗斯福新政:①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
②罗斯福新政(背景、改革内容、特点、历史作用)
3、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①凯恩斯主义的出现与发展
②国家政策的调整(国家干预经济、福利政策)
③企业经营策略的调整
五、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1、建国初期的正确道路:①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成就
②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③中共“八大”的正确方针
2、经济建设的失误与教训:
①指导方针的失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左倾错误)
②重大举措(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历史影响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
①改革开放的决策
②农业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③国有企业改革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⑤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注意图上知识)
4、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①经济发展 ②城镇化进程
③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 ④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化
六、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①布雷顿森林体系(战后国际经济形势、布雷顿森林会议)
②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③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④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特点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①欧盟 ②东盟 ③亚太经合组织 ④北美自由贸易区
3、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合对中国的挑战:①发展原因 ②存在问题
必修Ⅲ 文化发展历程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与意义:
①原因(政治需要、经济发展、人才辈出)
②意义(推动社会变革、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影响、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及其主张:①孔子 ②孟子 ③荀子
2、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①汉武帝的“崇儒”政策 ②董仲舒的新儒学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3、宋明理学:①理学的含义 ②思想家及其主张(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③理学的评价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①发展特点与原因 ②代表人物与主张(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1、天文学成就:①《甘石星经》 ②张衡发明地动仪 ③僧一行实测子午线长度 ④郭守敬的《授时历》
2、数学成就:①《九章算术》 ②圆周率
3、农书:①《齐民要术》 ②《农书》 ③《农政全书》
4、医药成就:①《黄帝内经》 ②《伤寒杂病论》③《本草纲目》
5、四大发明:各个发明出现的时间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三、文学艺术
1、文字的起源与发展:①甲骨文、金文 ②秦朝统一文字
2、书画艺术:①书法历程(典型字体、书画名家、发展阶段) ②绘画(绘画大家、画派画风、重要作品)
3、文学成就:①不同时期的文学成就(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②文学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4、戏剧:①元杂剧 ②京剧
四、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1、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①主要代表(智者学派、苏格拉底) ②主要的人文精神
2、文艺复兴:①兴起原因 ②代表成就(作品所揭示的社会风貌) ③人文主义的含义 ④影响
3、神权的衰落与人权的勃兴:①宗教改革的背景与影响 ②马丁·路德德主要思想
4、启蒙思想:①兴起背景 ②四大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③历史作用
五、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16课、26课)
1、牛顿与经典力学:建立的标志与历史地位
2、达尔文与进化论:①出现背景(与神权衰落的关系) ②《物种起源》 ③历史地位
3、应用技术的发展:①蒸汽机的发明 ②电气技术的应用 ③应用技术发展的影响
4、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①相对论、量子力学及其历史地位 ②信息技术的成就及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六、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代表性的文学成就:①浪漫主义诗人 ②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托尔斯泰) ③现代荒诞派喜剧 ④文学成就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2、代表性的音乐作品:①古典主义音乐 ②印象派音乐
3、代表性的美术作品:①印象派绘画 ②现代绘画艺术
4、影视艺术:①产生的技术条件 ②社会影响
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1、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①维新思想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历史影响
②新文化运动
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①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历史作用
②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历史作用
③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八、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与文化教育事业
1、主要的科技成就:①军事技术 ②农业技术 ③信息技术 ④太空技术
2、教育事业的发展:扫盲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
3、“双百方针”的提出与影响
『贰』 高二历史问题:世界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的三大体系形成的过程及重要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指的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即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国家和其他非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经济联系而形成的统一的经济整体。它既包含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过程,又包含资产阶级按自己意愿改造世界的过程。它包括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
1、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于工业革命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形成。
2、内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发生在19世纪6、70年代。(即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第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的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至20世纪初,亚洲除日本外,大部分地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非洲基本上沦为殖民地,拉美除原有的殖民地外,独立的国家实际上成了英美等国的附庸国。这样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第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即亚非拉美被侵占的国家成为资本主义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的输出场所和掠夺性的贸易,瓦解破坏了当地自然经济,把当地经济都纳入资本主义轨道,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一是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超越了西欧和北美的范围,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开展起来;二是指广大的亚非拉美地区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其经济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它是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而形成的。
1、开始形成: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引进了殖民侵略的扩大。15~18世纪,早期的殖民侵略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不断扩大。英国在17~18世纪先后战胜荷兰和法国,取得了世界殖民大国的地位,拥有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2、初步形成: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生产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先后扩展到美、法、德等许多国家。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使资本主义工业国到世界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把许多殖民地国家和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使之成为经济附庸,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3、最终形成: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已牢牢地取得世界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和征服世界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再度急剧扩大,迫使生产领域进一步实行相应的变革,工业革命进入新的时期,造成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各国争先恐后地争夺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以便为本国经济发展获得更多的市场,世界差不多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三、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世界殖民体系:是指被资本主义列强压迫、奴役的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庸国。
1、形成原因: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和扩张性的结果。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向世界各地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必然导致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二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列强不仅要求扩大各自控制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还要求向海外输出剩余资本,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2、形成过程:从15世纪新航路开辟起,世界资本主义经历了几百年的扩张,到20世纪初,亚洲被分割完毕;19世纪晚期,非洲瓜分完毕;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实际上成了英美等国的附属国。
3、时间与标志: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已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它包括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三个部分。
4、解体:伴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和不断的发展,殖民体系开始解体。二战后,在反法西斯斗争中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悟提高,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不断瓦解。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最终瓦解。
5、评价:
(1)、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
(2)、它彻底打破了世界各地封闭孤立状态,使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有利于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3)、它是建立在列强宰割奴役亚非拉人民基础上的,这种联系的加强,体现的是列强对亚非拉广大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控制,是不正常的现象,必然遭到亚非拉人民的反抗。
『叁』 “和”的历史发展
一、汉字的起源及特色
1、汉字的起源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考古材料证明,从原始社会后期的仰韶文化到商代早期的陶器符号,已经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发展序列。这些符号大部分具有文字的性质。现在可以释读的汉字体系,最早是商代后期的甲骨文。甲骨文是商代后期人们利用龟甲骨进行占卜时,刻写在甲骨上的卜辞和记事文字。这些记录着当时的祭祀、征战、狩猎、农事、气候、营建、疾病等丰富内容的古老文字,为了解和研究商代后期270多年的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商代末期和西周时期,甲骨文逐步演变成金文。所谓“金文”,也叫钟鼎文,是指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商代金文的字体与甲骨文相近,但字数较少。商周的甲骨文和金文标志着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后世的篆书、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等字体都是由其演变而成。
2、汉字的特色
中国汉字与西方各国文字有很大的不同,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首先,构字原则不同。西方的文字都是由字母构成,字形简单,这些文字都属于“表音”文字。中国汉字有六种构字原则,即汉代许慎所说的“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多为形声字,字体呈方形。其次,文化内涵不同。由于西方各国文字都是表音字,每个字的文化内涵比较简单,而中国汉字有六种构字原则,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复杂。正是这一特点,使我们对一个汉字的深入研究,就可以揭示出中国文字深厚的文化底蕴。
『肆』 历史上,世界有几个国际体系
历史上世界有五个国际体系分别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维也纳体系、雅尔塔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westphalian system)是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签约双方分别是统治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国、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
而在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西荷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一般史学家会视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和1659年的比利牛斯和约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系列之一。
2、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是指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1944年7月,西方主要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确立了该体系,因为此次会议是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的,所以称之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关税总协定作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以及制度本身不可解脱的矛盾性,该体系于1971年被尼克松政府宣告结束。
3、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体系是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的新均势体系。
拿破仑用战争向欧洲输出革命,欧洲的封建君主非常惧怕,他们联合对抗法国。虽然当时已处于蒸汽时代,工业资本主义已成为发展潮流。但是由于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资本主义力量,拿破仑战败。
在制裁法国的基础上,战胜的欧洲封建君主们召开了维也纳会议,确定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我们称之为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体系建立后,英国重新控制了欧洲,并且达成了欧洲势力均衡,世界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仍然停留在欧洲。欧洲这种独领风骚的状态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4、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英文:Yalta System),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今属俄罗斯克里米亚)举行的雅尔塔会议。
雅尔塔体系其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1989年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上的瓦解,也象征着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
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错误继续,重新巩固了帝国主义在世界上的位置,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使中国回到了由几个帝国主义国家支配的局面。
『伍』 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TotalQualityManagement)的是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质量管理部的部长菲根堡姆(A.V.Feigenbaum)博士。1961年,他出版了一本著作,该书强调执行质量只能 是公司全体人员的责任,应该使全体人员都具有质量的概念和承担质量的责任。因此,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是在一个企业内各部门中做出质量发展、质量保持、质量改进计划,从而以最为经济的水平进行生产与服务,使用户或消费者获得最大的满意。
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四个发展阶段
从1961年菲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开始,世界各国对它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使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应用和发展。概括地讲,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日本从美国引入全面质量管理
1950年,戴明博士在日本开展质量管理讲座,日本人从中学习到了这种全新的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当时,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路和概念并没有像如今一样被完整地提出来,但是它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到1970年,质量管理已经逐步渗透到了全日本企业的基层。
◆质量管理中广泛采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从质量管理中获得巨大的收益,充分认识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好处。日本人开始将质量管理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并广泛采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推广和应用,全面质量管理在这一阶段获得了新的发展。
◆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得到标准化
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这种管理方法。198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把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了标准化,并于1987年3月正式颁布了ISO 9000系列标准,这是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因此,我们通常所熟悉的ISO 9000系列标准实际上是对原来全面质量管理研究成果的标准化。
◆质量管理上升到经营管理层面
随着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往更高层次发展,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被提升到经营管理的层次。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很多知名学者如朱兰、石川馨、久米均等人,都提出了很多有关这个方面的观念和理论,“质量管理是企业经营的生命线”这种观念逐渐被企业所接受。
世界范围内TQM的实施状况和代表人物
全面质量管理(TQM)在国外的实施现状
60年代以来,菲根堡姆的全面质量管理概念逐步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但是由于国情不同,各国企业在运用时又加进了一些自己的实践成果,各有所长。目前,全面质量管理已经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整个世界的工业需要恢复。全面质量管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美国系统”、以日本为代表的“日本系统”,以及以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为代表的“前苏联系统”,这三种全面质量管理系统各有自己的特点。
◆以美国为代表的“美国系统”
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提到无缺陷运动。这项活动来源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为了能够确保军品的生产质量,各个工厂成立了一些最新的质量管理组织机构。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美国系统,在质量管理过程中第一次展开了质量成本或质量费用的研究,即认为质量管理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故障费用、评价鉴定费用和预防费用等。
◆以日本为代表的“日本系统”
从70年代开始,日本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全面质量管理,它是在美国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出了QC小组这种全民性的质量管理活动形式,QC小组成为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核心要素之一,菲根堡姆等质量大师都曾到日本激励推动QC小组的活动。到70年代末期,日本国内已经发展出了70万个QC小组,共有500多万成员参与了QC小组活动,这样就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日本系统”。
◆以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为代表的“前苏联系统”
为了尽快恢复正常的工业生产,二战结束后前苏联和东欧开始了质量管理方面的研究,代表人物主要有布拉钦斯基和杜布维可夫,他们在前苏联从军品向民品的转换生产过程中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路和模式。前苏联国家为了鼓励质量改进,将杜布维可夫所创造出来的系列方法称为“萨莱托夫制度”。
在“萨莱托夫制度”中,对产品或零件制定了明确的规格和标准,这样就使得零件的使用相当便捷,而且能大幅度降低生产的成本。提出生产合乎标准的产品的概念,是质量管理思想上的一个飞跃。此外,“萨莱托夫制度”还提供适当的信息、测定仪器、操作方法来生产并进行充分的培训。
全面质量管理(TQM)在我国的发展
粉碎“四人帮”以后,整个国民经济急需启动和发展,质量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如表1-1所示,我国的全面质量管理从最初的“质量月”活动开始,逐步发展为声势浩大的QC质量小组活动。
表1-1 全面质量管理在我国的发展
时间 发展状况
1978年9月 机械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第一个“质量月”活动
1979年 质量管理协会成立
1980年 《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制订
1990年以后开始贯彻执行ISO 9000质量标准和质量体系认证
最近20年来 QC小组注册数量达到1554万个
『陆』 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历史
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在我国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1989年,全面质量管理的引进和推广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政府主导,自上而下有计划、有重点地向企业引进和推广,1979年,我国颁布了《优质产品奖励条例》,这是一项开展提高产品质量持久活动的重要举措。
2.1989年—1999年,全面质量管理的普及和深化阶段,1992年,我国开展了“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1993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标志着我国的质量工作进一步走上了法制化的道路。
1996年,国务院颁布了《质量振兴纲要》。1999年,我国召开了全面质量会议,会后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
3、1999年至今,全面质量发展和创新阶段。在这一时期,我国的许多先进企业确立了质量在企业中的战略性地位,纷纷通过质量管理使得产品质量赶上或超过了发达国家产品的水准,树立了我国的民族品牌。
2000年12月,原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了GB/T19000族等同采用2000版ISO9000族标准。
2001年,国务院决定将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原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并,组建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同时成立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4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国家标准GB/T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GB/T19579---2004《卓越绩效评价标准实施指南》。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提高了我国产品的质量水准。
(6)历史发展体系扩展阅读: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过程:
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应以正确的质量管理指导思想为基础,以科学的质量管理原则为指导,以质量管理手册为表现形式,通过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科学评价,经过连续不断的评价、修正,再评价、再修正完成。一般经过以下步骤:
1、确立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指导思想。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整个管理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其建立的目标必须符合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成为企业成功发展的保证。
2、明确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职能和体系结构。在正确的指导思想指导下,应用“质量环”工具,分析确定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职能范围。
在应用“质量环”分析时,要根据本企业产品的特点,分析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从中找出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各个环节,研究确定每个环节的质量职能。
3、以文件的形式建立企业质量管理手册。企业的质量管理手册由阐明该企业的质量方针,并描述其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组成。
质量管理手册涉及了企业有关质量管理的全部活动,以标题和范围反映其应用领域。一般情况下,企业质量管理手册包括或涉及质量方针;影响质量的管理、执行、验证或评审工作的人员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质量管理体系程序和说明;关于手册评审、修改和控制的规定等内容。
4、对经过实践运行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确定企业质量活动及其有关结果是否符合计划安排,以及这些安排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评价的方法是通过对构成质量管理体系各要素的审核来进行的。根据审核目的不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有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两种类型。
5、根据评价结果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进一步改进。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提供依据。实践证明,企业产品质量能否使顾客满意,并为企业带来效益,取决于该企业所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运行效率。
『柒』 世界历史发展线索略图,其中"体系建立"是通过什么历史事件确立的
C 试题分析:注意答题方向:“从世界历史发展的研究角度”,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际货币专基金属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宗旨表明了其职能主要是稳定世界经济秩序,为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服务,故C项最正确;A、B两项是说的对美国的作用,不是从世界历史研究发展的角度看,C项是其对世界的历史意义,D项是关贸总协定的作用。故答案选择C项。点评: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除了把握其形成的背景、内容、影响及瓦解外,还要注意:(1)区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职能的差异;(2)注意与今天国际金融动荡、人民币升值等社会热点相联系进行多角度分析。
『捌』 中华传统文结构体系与历史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体系指经过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主干并涵括其他各种思想文化内容所构成的文化体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演变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中华传统文化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道家,最初见于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司马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知变,因变,应变”可谓道家之特长。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佛教是一种伦理道德色彩相当浓厚的宗教。佛教以人生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脱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恶从善的理论学说和伦理道德准则,形成了有关宗教伦理道德的思想体系。
中国传统服饰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华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玖』 关于历史 求二战后世界体系的变化的资料整理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是我们了解现实世界的一个依据,从美国称霸世界经济的单极世界走向多极,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质的改变。
战后初期美国之所以能够称霸世界经济领域,并在资本主义世界占据了经济霸主地位,形成了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格局,与美国当时拥有的雄厚经济实力和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优势地位分不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世界主要经济力量的对比态势是:德、意、日三国战败,英、法等战胜国遭受战争的严重破坏,经济十分虚弱。只有美国利用战争扩展了自己的经济实力,在工业生产、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美国正是凭借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突出的优势地位,确立了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形成了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格局。同样,正是由于战后世界上出现了另一股强大的经济力量,即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迅速恢复与发展,成为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相抗衡的力量,所以美国未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其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梦想。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世界经济领域力量对比的这种态势,决定了当时世界经济格局中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界并称霸世界经济领域的特点。
同样,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转向多极与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实力的下降和多种经济力量的迅速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一方面是西欧、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实力地位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是美国的经济地位相对削弱。随着西欧、日本的经济增长,在世界经济体系中逐步形成了美、欧、日三足鼎立之势。当时世界经济格局中多种力量的发展还表现在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成长壮大,正是由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决定的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促使世界经济格局从单个国家拥有经济霸权的时代转向多极,西欧、日本、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大经济中心,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而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以石油为武器反对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斗争,打乱了旧的国际贸易价格体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因此受到冲击。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剧烈反抗使那些实力迅速增长但国内资源贫乏、严重依赖进口的西方发达国家从自身经济安全利益出发,挑战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美日欧之间在贸易、金融、投资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日益尖锐,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70年代的经济动荡和调整过程中,世界经济格局开始走向多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