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武汉黄鹤楼的历史文化资料,历史的名下留下的诗词,故事有哪些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颢《登黄鹤楼》
3.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4.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
5.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6.曾将黄鹤楼上吹,一声占尽秋江月。——刘禹锡《武昌老人说笛歌》
7.世人寐语不知意,黄鹤楼前一赏梅。——释印肃《遍虚空界》
8.暂泊汉阳岸,不登黄鹤楼。——曾巩《汉阳泊舟》
9.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王维《送康太守》
10.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 朱阑将粉堞,江水映悠悠。——王维《送康太守》
11.仙子已骑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许月卿《次允杰五首·瓣香曾侍鹤山俦》
12.岂不怀故栖,烽暗黄鹤楼。——王逢《无家燕》
13.黄鹤矶头,白鹭汀洲,烟水共悠悠。——张可久《寨儿令·次韵怀古》
14.寺阁高连黄鹤楼,檐前槛底大江流。——齐己《寄江夏仁公》
15.黄鹤楼前汉阳雪,岳阳楼前洞庭月。——杨基《祁阳行》
16.千佛居何处,题诗黄鹤楼。——释道昌《颂古四首·千佛居何处》
17.崔颢赋诗黄鹤楼,白云黄鹤两悠悠。——陈献章《秋夕偶成小儿失解聊以慰之》
18.不见黄鹤楼,寒沙雪相似。——刘禹锡《出鄂州界怀表臣二首》
19.黄鹤楼前共语时,白苹红蓼对江湄。——释正觉《颂古二十一首·容颜甚奇妙》
20.分飞黄鹤楼,流落苍梧野。 ——孟浩然《江上别流人》
21.安得更唤元丹丘?相携共上黄鹤楼。——王冕《吹箫出峡图》
22.黄鹤不复来,云深离别处。——陈陶《怀仙吟二首》
23.黄鹤山前黄鹤楼,楼前江水古今流。——王恭《拟题黄鹤楼》
24.君记取、黄鹤楼前,紫荆台上,神有青蛇三尺。——凌云翰《苏武慢·身在云间》
25.白鹭洲边住,黄鹤矶头去,唤奚奴,鲙鲈鱼,何必谋诸妇?——张可久《齐天乐带红衫儿·道情》
26.黄鹤楼前月满川,抱关老卒饥不眠。——苏轼《李公择求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冯当世者》
27.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陆游《黄鹤楼》
28.藏机百千诸佛知,黄鹤楼前握手归。——释道宁《偈六十九首·先贤垂范早涉离》
29.扁舟一去无踪迹,黄鹤楼前望五峰。——陈献章《题画云窝》
30.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31.青油幕里人如玉,黄鹤楼中月并钩。——武元衡《送田三端公还鄂州》
32.明朝解携白鹭洲,後日相望黄鹤楼。——贺铸《和别清凉和上人》
33.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
34.青原山下家虽远,黄鹤楼前笛未吹。——宋伯仁《送庐陵王月窗秀才之武昌谒秋壑贾侍郎》
35.青山黄鹤楼,白水黑龙潭,野猿啼碎胆。——乔吉《中吕·红绣鞋·竹衫儿并刀》
36.岂知黄鹤楼前别,又向苍龙阙下逢。——杨士奇《送袁止安太常受诰后还馀干·其三》
37.白鹭洲前弄明月,黄鹤楼上迎清风。——蔡戡《筇竹杖歌》
38.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李白《望黄鹤楼》
39.有酒如川容拍浮,但愿早登黄鹤楼。——章甫《采石》
40.鹦鹉洲前处士,黄鹤楼中仙客,拍手试招呼。——岳甫《水调歌头·鲁口天下壮》
41.百千诸佛问来由,崔颢曾题黄鹤楼。——释道枢《颂古三十九首·百千诸佛问来由》
42.时取黄鹤楼中老铁笛,傍崖吹之,江神敛衽无人听。——陈献章《病中寄张廷实用杜子美韵》
43.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44.譬如江夏黄鹤楼,既有崔颢无李白。——方回《题东平张智卿梅轩尝以墨梅一幅自随》
45.爱君诗有春草句,使我神游黄鹤楼。——张耒《和阳念三自武昌至京师》
46.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李白《送储邕之武昌》
47.黄鹤楼前作重九,水精宫里过中秋。——杨万里《送周元吉显谟左司将漕湖北三首·君诗日日说归休》
48.自在庐山,君游鄂渚,两地相思。白鹿洞谁谈旧史?黄鹤楼又有新诗。——周德清《双调·蟾宫曲·送客之武昌》
49.严君高年重清逸,我曾黄鹤楼前识。——杨士奇《送中书徐舍人归省兼问讯乃父茂良》
50.有鱼有蟹美如玉,胡不醉呼黄鹤楼。——高似孙《句·有鱼有蟹美如玉》
2. 为什么说闽越文化石福建历史文化的一个高峰
秦汉时期闽越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当时日常生活所用陶器所体现出的文化特性。她们的文化面貌特征鲜明。闽越陶器的器形、装饰和品种是与当时中原秦汉文化有明显区别的,也与周边地区的百越民族的其他分支有区别。而与先秦福建当地闽越先民的陶器文化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这都是与闽越人的特定的生活习俗、审美和传统文化有关,是闽越物质文化中典型代表。
闽越国文化的形成除了表现在风格一致并自成系统的日用陶器方面外,还表现在宫室建筑、城邑建设、铜、铁器生产、文字、艺术以及政权组织、社会经济等一系列方面。其中陶器则是衡量同一文化和特定文化内涵的重要标志。闽越国文化形成的主要因素和特征可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1、在日用陶器方面,形成了与前、后代风格不同,与同时期他族不同的自成一体的陶器系统。
2、大型宫殿和城邑的出现及城市建设的成熟。
3、与城邑和大型宫室殿堂相适应的各类的砖、瓦、供排水管道系统等建筑材料的应用。
4、精美的青铜礼乐器、生活用器和先进兵器的使用。
5、铁器的出现以及大量制造,铁器普遍应用于军事、农业、手工业和日常生活中。
6、文字的应用和流行。
从这几个重要因素中,可以看出除第1点外,其余5个特点是福建地区古闽越族人建立了闽越国以后,才产生的前所未有的文化因素。它们共同组成了西汉闽越国文化基本要素。闽越国文化虽然是闽越族在秦汉时代创造的自成一体、独具特殊的方国文化,但又与先秦的闽越文化有着许多继承和内在的联系,特别是日用陶器类(上述第1点)。也就是说闽越国文化是在先秦闽越文化的发展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原内地先进文化诸因素而产生的,是闽越族文化的发展高峰。
闽越文化的衰落是因为到西汉中期,中央王朝不能容忍在中国东南方仍存在一个割据政权,汉武帝发兵消灭了闽越国,命军队将闽越人举国迁置江、淮地区,将闽中故地和闽越人城邑、村落烧为废墟。迄今为止,在全省范围内几乎没有发现西汉晚期的文化遗址。
秦汉闽越国文化的历史意义
闽越国文化,是2000多年前福建古文化发展达到的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由于城邑建筑的产生和发展;大量先进铁农具的引进和应用,农业生产的大幅度进步;铁工具的广泛使用促进了手工业的发达;文字的推广和普及等,在福建经济文化史上,已达到空前的程度。
统一的王国政权,对于福建闽越人的社会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当时的闽越王国必须图强,才能自保,才能生存下去,才能发展壮大。因此在主观上,闽越国统治者必然倡导发展国家的社会的经济,并与中原内地和周边较强、较富庶的诸侯国加强交往与联系。另一方面,闽越也侵略或吞并周邻小国、弱国,甚至发展到攻击南越等强国,武装抗汉等一系列军事行动。在客观上这些兼并、侵掠也从某种方面促进了国势并刺激了一些生产部门的发展。如为了征战的需要,闽越国要进一步扩大屯垦、聚积粮草、伐材造船等,正如文献记载:闽“越人欲为变,必先田馀干界中,积食粮,乃入伐材治船”。前面所示的出土文物资料都印证了这个问题。另外,从军事装备的生产和引进方面也说明了许多问题,众多锻铸精良的铁兵器:矛、戟、刀、剑、矢镞等,普遍装备军队,杀伤力很强的铜弩机也已成为闽越军的基本装备。在闽越铁矛中,矛头多长而锋利,其中最长的矛头达81.5厘米,是我国所发现的汉代铁矛头中最长的,在我国兵器制造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是我国古代经济的基础。闽越国的农业经济与先秦时期闽越农业相比,无疑发生了巨大的进步和变革。其中铁农具的使用和推广是农业革命的前提。闽越国时期,较大规模的聚落、封邑和城市的出现,都是农业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从出土的犁、锄、锸、钅矍(镢)、镰、五齿耙等各种类铁制农具考察,可知当时闽越国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已被闽越人民接受和掌握。这必然在农业生产中产生深远影响和重大变革。尤其是发现有巨大的铁犁和先进的五齿耙,就是在当时的中原地区,它们也属于最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闽越国城址中出土的铁犁铧重15公斤,系国内目前已知西汉前期最重的铁犁。同样,城址中出土的铁五齿耙,也是目前国内西汉遗址中仅见之物。在汉代农业考古中,意义重大。
3. 如何理解隋朝历史特点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隋的建立;隋统一的原因和意义;兴建两都;广设仓库;开通运河;修筑驰道;隋炀帝的暴政和隋的灭亡。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重新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开创了隋朝的繁荣局面,而且为唐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说明国家的统一,安定,是社会发展繁荣的根本条件。
2.了解隋朝的建设及其重大意义,说明隋朝的建设及其目的,主观上来说是为了巩固隋朝的统治,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隋朝的建设项目是隋朝统治者奴役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
3.了解隋炀帝的暴政和隋灭亡的关系,说明在封建社会里农民战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对隋统一原因和意义的分析,让学生明白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处于分裂局面,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从而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观察历史和解释历史的能力。
2.通过分析隋朝各项建设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认识隋朝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是建立在广大人民辛勤劳动之上的,从而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探求历史本质的能力。
3.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指导学生归纳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对后世乃至今天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依据史实,推理得出正确结论,形成正确认识历史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隋朝统一的原因及意义,开通运河。
难点:评价隋炀帝。
教学要点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1.隋的建立
2.隋的统一原因及意义
二、隋朝的建设
1.兴建两都
2.广设仓库
3.开通运河
4.修筑驰道
三、隋炀帝的暴政和隋的灭亡
1.隋炀帝的暴政
2.隋的灭亡
教学准备
1.投影仪(有条件的地方制作课件)2.投影片若干张(自制)
教学过程
【引言分析】
本章引言包括四层含义:第一层:说明了中世纪的西欧和亚洲的历史特征有明显不同:西欧处于黑暗时期,亚洲生机勃勃。由此可知:亚洲历史的发展在当时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第二层:指出亚洲的生机勃勃主要表现为两个国家,一是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一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特别是阿拉伯帝国主要为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起了桥梁作用,使东方文明不断传入西方,有力地推动了西方历史的进步。第三层:主要阐述了隋唐在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地位。第四层:进一步指出隋唐在历史上对亚洲,尤其对东亚国家的深远影响,由此说明中国对世界历史的深远影响和巨大贡献。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公元前475年,1000多年过去了,经过了我国秦、汉——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又经过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朝。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繁荣时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第一节 短暂的隋朝
【讲授新课】
一、隋的建立和统一
1.隋的建立
提问:隋朝是怎样建立的,又是怎样统一的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年号为开皇,定都长安(即今西安)。
提问:杨坚(隋文帝)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投影)据《旧唐书·太宗纪》载,有一次唐太宗对大臣萧瑀评论隋文帝说:“(隋文帝)勤劳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z8,太阳西斜,时已过午)。五品以上,引之论事。宿卫之人,传餐而食(皇帝的护卫人员都不能下班,只好要来一些点心充饥)。”
提问: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投影】隋文帝图像:隋文帝(581年~604年在位)统治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力日强。历史上把他统治的时期称为“开皇之治”。589年,他派杨广(即隋炀帝)率军攻入建康(今江苏南京)灭陈,统一了南北。
隋文帝在位期间,完成了统一大业,社会经济发展,国力日强。隋文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有所作为的封建帝王。
2.统一的原因和意义
提问:为什么隋朝能统一呢?(教师分条分点指导学生分析主、客观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士族的衰落。因为士族势力是南北朝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士族势力的衰落就削弱了这个基础。这里应强调: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处于分裂状态,但仍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提问:隋的统一,为什么有人说是“重新”统一南北呢?(激疑,进行思维训练,抓住“重新”一词提问,可使学生读书时用心,边读边想,加强学生情商的培养。若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教师可提示:请大家想一想,在隋统一以前,有过哪几次统一?(①公元前221年,秦统一;②公元前280年,西晋为时不长的统一;③隋统一是第三次。故称“重新”统一。通过释疑,学生可以得到前三次统一的综合历史知识)
提问:隋朝统一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隋的统一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统一、安定和社会发展。这是隋朝繁荣的前提,同时也为隋朝的建设创造了必要条件。
二、隋朝的建设
隋文帝在立国之初,开始了多项建设。隋炀帝时,建设规模更加扩大。概括起来,其建设项目主要有哪些呢?
学生看书回答:兴建两都;广设仓库;开通运河和修筑驰道。
下面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项目:兴建两都。
1.兴建两都
提问:隋初为什么要兴修大兴城,该城的城市布局有何特点?有何重大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原因:长安城始建于西汉,在隋初时已残破不堪,于是文帝下令在长安城东南营建新都大兴城,习惯上仍称长安(即今西安),也叫西京。特点:该城市局整齐,街道宽阔。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话说:“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意义:大兴城的兴建,不仅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规划高超水平的标志,也是当时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体现。它的设计和布局思想,对我国后世都市建设及日本、朝鲜都市建设都有深刻影响,堪称“世界第一城”。
提问:兴建两都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洛阳的兴建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前提条件:隋朝具备了雄厚的经济力量和一定的科技实力。洛阳的兴建说明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东都洛阳不仅成为两段运河的衔接点,而且成为南北经济交流和物质集中的枢纽。由此可知,举世闻名的唐代长安和洛阳,实际营建在隋朝而不在唐代。
2.广设仓库
教师解释:隋朝的仓库主要分仓城和义仓两种。仓城供应国家用粮,义仓设于乡间,备水旱赈济农民。提问:大家能不能举一两个例子?指导学生看《隋朝疆域图》。学生回答:如洛口仓、含嘉仓等。
(投影)阅读下列材料:《通典·食货典·丁中》:“隋时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大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锡赉(赏赐)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提问:从这段材料你看到了什么?如何评价?
学生回答:隋朝农业的发展,仓禀富足。从这段材料我们看到广设仓库且仓城粮食储量之大,令人惊叹。这反映了在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之下,隋朝农业生产发展快,封建经济日益发达,而另一方面说明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剥削沉重。
3.开通运河
(投影)《大运河扬州段今貌》提问:这幅画是什么?学生回答:扬州的大运河。扬州隋时叫什么?学生回答:江都。提问:大运河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凿的?学生回答:隋时或隋炀帝时。提问:其目的是什么?(请结合当时社会条件和统治者的要求分析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和目的)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①经过西晋南北朝的开发,江南经济已开始赶超北方,隋建立后,江南经济继续发展,大运河的开凿是为了便于对江南的掠夺。客观上也反映了南北交流成为历史的要求。②大运河南通余杭,北通涿郡,说明大运河的开凿也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和便于对全国的统治,特别是满足对北方的统治,尤其对高丽进行战争的需要。总之,大运河的开凿,从根本上是为了满足巩固统治的要求。
(投影)大运河的概况(请学生看《隋朝疆域图》,了解大运河概况,并与同座合作画出大运河的简图,教师把画得好的、有代表性的在投影上展示一下)
提问:大运河经过了哪些省?由北向南沟通了哪几大水系?
学生联系地理知识作答:经过了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浙江省;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邗沟是春秋时,吴王夫差为了沟通江淮而开凿的,隋在此基础上疏浚、修整扩大。
大运河开凿的历史意义:讨论1.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但为什么有人说它的开通给当时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大运河开通后,隋炀帝巡游江都,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隋朝利用大运河搜刮江南,并不顾当时百姓的承受能力,同时开修了其他浩大工程,导致天下百姓徭役繁重。加上隋炀帝奢侈腐化与发动对高丽的多次战争,百姓无以生存。
讨论2:大运河的开凿对经济有何影响,与政治兴衰有何关系?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隋大运河开凿后,对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日益体现出来,唐与北宋经济的兴盛都与之有关。政治根源于经济,经济的发展对政治有巨大的影响。但是,政治决策的正确与否,对经济也会有巨大的反作用,因此,隋炀帝虽然开凿了运河,却因此破坏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导致政权的覆亡。
4.修筑驰道
提问:什么是驰道?学生回答,学生若一时回答不上来,教师解释:专供皇帝驰行的道路。
【投影】《隋朝疆域图》提问:请学生看教材并思考:隋炀帝修驰道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为了巡游。从图上你能不能找到北方修筑的两条大道?学生回答:一条是自洛阳穿太行山到达并州(即今天太原),另一条自榆林至蓟城(今北京)。
提问:你怎样评价隋炀修筑驰道的客观作用?学生回答:有利于改善北方的交通状况。
(讲完隋朝的建设项目后,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讨论)讨论3:你从隋朝的建设项目所产生的影响中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①这些建设项目无疑巩固了统一、繁荣了经济。②这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建设项目都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尤其是开通运河、兴建两都,更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③这些建设项目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大运河、东西两都是隋朝奴役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大运河流淌的是隋朝劳动人民的血和泪!
三、隋炀帝的暴政和隋的灭亡
1.隋炀帝的暴政
提问:隋炀帝的暴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归纳:①滥用民力;②多次征战高丽;③奢侈腐化;④严刑酷法。
2.隋的灭亡
提问:隋的暴政与隋灭亡有何关系?
学生看教材归纳:隋炀帝的暴政,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加之天灾严重,民不聊生,百姓被迫起而反抗,终于导致了隋末农民战争。在农民军的打击下,隋朝统治风雨飘摇。618年,隋炀帝被部将所杀,隋灭亡。
讨论4:有人认为:隋炀帝是一个十足的暴君,毫无积极之处,因而对隋炀帝的评价应当全面否定。结合有关史实评论上述观点。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上述观点不正确。隋炀帝是一个暴君,他奢侈腐化,滥用民力,奴役搜刮人民,穷兵黩武。如营建东都、巡游江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三次征战高丽,劳民伤财;沉重的兵役徭役破坏了社会生产,激化了阶级矛盾。但隋炀帝又促进了东都商业的发展,开凿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改善了北方的交通状况等,这些都有积极作用。上述观点主张对隋炀帝全盘否定,既不符合史实,也不是科学的史观。隋炀帝是一个有功有过,但过大于功的封建帝王。
教师点评:怎样评价历史人物呢?我们要从客观事实出发。功与过的界限在于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对于一个人的最后评价,要看主流和方向,比较功与过。因此,我也认为隋炀帝是一个过大于功的封建皇帝。
最后,请同学们结合本节史实归纳: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的主要史实,举例说明论从史出的观点,培养学生依据史实,推理出正确结论,形成正确认识历史的能力)
第一,从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隋朝结束了长期以来分裂割据局面,奠定唐统一与繁荣的基础。隋是一个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朝代。
第二,从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看。隋开创了继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又一个盛世局面。
第三,从大运河对中国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看。大运河的开通,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第四,从对唐朝和后世的中国及东亚的影响看。隋朝的各项建设措施、创建和改革、律令在中国及东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课小结】
隋的建立和实现全国统一,是三国两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隋建立后采取的各项措施,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至于隋的短暂,其根源在于隋的暴政,这为历代统治者,特别是唐朝的统治者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教训。
【布置作业】
1.说一说秦朝和隋朝的历史地位有哪些相同点。
2.对隋运河的开凿,评论不一,下面是四位古代诗人对隋开凿大运河的评价。
胡曾曰:“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于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宗元鼎曰:“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李敬之曰:“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皮日休曰:“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据此请回答:
(1)公元617年,经水路从余杭到长安,依次通过的几段人工运河是:
[ ]
A.江南河→邗沟→通济渠→广通渠
B.江南河→邗沟→永济渠→广通渠
C.邗沟→江南河→永济渠→广通渠
D.邗沟→通济渠→广通渠→江南河
(2)胡曾与宗元鼎对于隋亡与运河的关系是如何认识的?你的看法如何?
(3)李敬之与胡曾、宗元鼎在开凿运河评价上的主要不同点在哪里?他的看法是否有道理?
(4)皮日休如何评价开凿运河这件事?他的评价是否正确?为什么?历史唯物主义者评价隋朝
只可参考
4. 萧山的历史文化
萧山也号称有八千年文化啊。。。跨湖桥遗址。。。
萧山历史沿变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会稽郡,萧山属会稽郡地。西汉初至元始二年(公元2年)间,始建县,名余暨,属会稽郡。“余”为越语,越人称盐为“余”,因当时萧山产盐,又临暨浦,所以称“余暨”。属会稽郡。
汉末童谣:“天子当兴东南三余(指余姚、余杭、余暨)之间”。所以孙权在黄武元年(公元222年)改余暨县为永兴县。属会稽郡。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并永兴入会稽县,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复置永兴县。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永兴为萧山,因县治西部有萧山而得名。作为山名的萧山,早在《汉书·地理志》余暨县名之下已有记载,其来历是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战败,率剩下兵卒停留于此,四顾萧然,故称此山为萧然山,亦名萧山。
1949年5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萧山,为省直属县。1949年6月底,划归绍兴专区。1952年起,复为省直属县。1957年划归宁波专区。1959年改属杭州市。
1987年11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萧山县,设立萧山市(县级)。1988年1月1日,正式挂牌。
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2001年2月2日国函[2001]13号),撤销萧山市,设立杭州市萧山区(2001年3月9日浙政发[2001]12号通知)。3月25日,萧山举行撤市设区挂牌仪式,杭州市萧山区正式宣告成立。
2000年,萧山市辖24个镇、7个乡。总人口1233348人,各乡镇人口: 城厢镇 256042 楼塔镇 22889 河上镇 25643 戴村镇 24016 浦阳镇 28560 进化镇 31621 临浦镇 54117 义桥镇 20417 所前镇 22558 衙前镇 33285 闻堰镇 25984 宁围镇 76124 新街镇 58084 坎山镇 48496 瓜沥镇 69564 党山镇 44143 益农镇 41723 靖江镇 33812 南阳镇 36254 义盛镇 30637 河庄镇 43254 党湾镇 37744 新湾镇 20743 头蓬镇 23520 新塘乡 19138 来苏乡 15211 石岩乡 12912 许贤乡 24560 云石乡 9731 欢潭乡 10851 前进乡 9917 萧山东片农场虚拟镇 3418 萧山西片农场虚拟镇 13152 萧山围垦区虚拟乡 5228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1年7月24日,浙政函[2001]141号批复同意杭州市萧山区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义盛镇建制,与头蓬镇合并。头蓬镇辖25村、2居,驻蜜蜂村(原址)。撤销云石乡建制,并入戴村镇。戴村镇辖51村、1居,驻后郑村(原址)。撤销许贤乡建制,并入义桥镇。义桥镇辖50村、5居,驻东方路(原址)。撤销欢潭乡建制,并入进化镇。进化镇辖55村,驻上盈湖畈(原址)。撤销前进乡建制,并入新湾镇。新湾镇辖25村、1居,驻盛绫路(原址)。撤销来苏乡建制,并入所前镇。所前镇辖38村、1居,驻塘下金村(原来苏乡址)。撤销城厢镇、石岩乡、新塘乡建制,改由萧山区政府直辖并调整设立若干街道。
2001年7月25日,杭政发[2001]158号批复:设立萧山区城厢街道办事处,管理原城厢镇西部69居、3村,驻文化路138号。设立萧山区北干街道办事处,管理原城厢镇北部14居、9村,驻俞家潭。设立萧山区蜀山街道办事处,管理原城厢镇南部和原石岩乡2居、32村,驻鲁公桥村。设立萧山区新塘街道办事处,管理原城厢镇东部和原新塘乡7居、37村,驻塘里陈村。
2001年,由原有的31个镇乡调整为22个镇、4个街道。调整后,萧山区辖4个街道、22个镇,155个居民区、739个行政村。
2002年,萧山区辖4个街道、22个镇,155个居民区、739个行政村。
2003年,萧山区北干街道新建广德社区。新塘街道新建汇宇社区。坎山镇撤销一村居民区,新建塘上社区;撤销振兴、二村居民区,新建振兴社区;撤销三村、四村、五村居民区,新建下街社区;撤销新凉亭居民区,新建新凉亭社区。
2003年底,萧山区辖4个街道(城厢、北干、蜀山、新塘)、22个镇(楼塔、河上、戴村、义桥、所前、浦阳、进化、临浦、新街、宁围、闻堰、衙前、瓜沥、党山、坎山、益农、党湾、新湾、义蓬、靖江、南阳、河庄),60个社区、31个居民区、739个行政村。
2004年,撤销:河上镇河上居民区,闻堰镇闻堰居民区,党湾镇党湾居民区,靖江镇小石桥、安澜桥居民区,宁围镇宁围居民区,党山镇党山居民区,楼塔镇楼塔居民区,戴村镇中心居民区,河庄镇河庄居民区,衙前镇衙前居民区,义蓬镇义盛居民区、头蓬居民区,新湾镇新湾居民区,所前镇所前居民区,南阳镇南阳居民区、赭山居民区,新街镇新街居民区、长山居民区。新建:河上镇长春社区;闻堰镇三江社区;党湾镇卫东桥社区;靖江镇小石桥社区、安澜桥社区;宁围镇振宁社区;党山镇南大房社区;楼塔镇仙岩社区;戴村镇中心社区;河庄镇城隍庙社区;衙前镇毕公桥社区;义蓬镇义盛社区、头蓬社区;新湾镇新北桥社区;所前镇天乐社区;南阳镇南阳社区、赭山社区;新街镇花城社区、长山社区。
2004年底,萧山区辖4个街道、22个镇,79个社区、12个居民区、739个行政村。
萧山版图变更
关于萧山县境范围的文字记载,最早见诸南宋 《嘉泰会稽志》,当时全境东西宽62里,南北长90里。东至山阴县界50里,以西小江中流为界,自界至山阴县53里;西至临安府钱塘县界23里,以浙江中流为界,自界至钱塘县30里;南至诸暨县界 60里,以劳岭为界,自界至诸暨县65里;北至临安府钱塘县界35里,以浙江中流为界,自界至县47 里。东南到山阴县界51里,西南到临安府钱塘县48里,东北到山阴县界49里,西北到临安府钱塘县界15里。这一境域经元、明直至清中叶,县境范围,无重大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萧山与绍兴、诸暨两县相邻的部分地域,在行政区划上有几次变动。 1950年10月,绍兴县进化区所属青化、进化、城山等15个乡及临浦镇原属绍兴县部分划归萧山县。萧山县钱清镇划归绍兴县。
1956年2月,绍兴县安昌区所属东湾、夹灶、塘 北等11个乡划归萧山县,萧山县进化区的莲东、莲 西、夏履3个乡划归绍兴县;萧山县河上区的安山、 桃源、径游3个乡和尖山乡的谢家、新河口2村划归诸暨(1957年3月又划归萧山);诸暨县岳驻乡的小山 头、方山前、兰头角、岳驻4村和莫家的半个村划归萧山县。
由于围垦,县境面积有了扩大。萧山围垦,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经历年筑堤围圈、开发建设的钱塘江畔的新土地。其北、东、西三面濒临钱塘江,南接南沙大堤。经多次大小规模不同的围垦,至2000年底,萧山围垦面积达52.62万亩。 1996年,经省政府批准,从5月1日起,当时的 萧山市浦沿、长河、西兴三镇划给杭州市西湖区(后单独建为滨江区)。5月24日,西兴镇的东湖、杜湖、湖头陈三村仍归萧山市,属城厢镇。区划调整前,萧山市地域面积为1492.26平方公里,三镇划出 面积为72.04平方公里,占全市的4.8%,调整后全市 实有地域面积为1420.22平方公里。
5. 祖国的屈辱历史和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成就有:
1、嫦娥四号着陆月背。
嫦娥四号着陆并探索的这个月球背面是人类迄今为止没有真正研究过的月球区域。通过此次成功着陆月球背面,中国用事实说话,证实了在航天领域的技术能力。
2、港珠澳大桥落成。
路通则财通。行车时间的大幅缩短,意味着运输、时间成本的下降,便利了区域内物流、人流乃至资金流、信息流的快速流动。
《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称,港珠澳大桥将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建设,会在粤港澳大湾区中起到“支柱”作用。
3、库布其沙漠治理。
人们已经种下固定流沙并防止沙丘侵占农田和村庄的特殊植物。消失的牛羊成群已经重现,第二产业也在迅猛发展,游客们正蜂拥而至。
4、澳门回归。
1999年12月20日零时,举世瞩目的中葡两国政府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在澳门文化中心花园馆隆重举行。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又迈出重要的一步。
5、香港回归。
1997年7月1日零点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奏起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一起徐徐升起。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祖国的屈辱历史有:
1、日军入侵温州(乐清)。
1944年9月,日军再次侵占乐清,日军六十师团五十五旅团黎冈少将的司令部设在磐石镇重石村,这支约200人的部队进驻重石后,大肆烧杀掳掠,逼迫村民搬离住所,重石村全村300余人流离失所。
2、伪满洲国的建立。
伪满洲国是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后,所扶植的一个傀儡伪政权。因国民政府和中共及国际社会对伪满政权均不予承认,故被称作“伪满洲国”或“伪满”。
3、慰安妇。
大部分慰安妇来自中国、朝鲜半岛、日本本土、日据台湾,也有许多琉球、东南亚、荷兰等地的女性,其中在日本本土召集的慰安妇又被称为女子挺身队。
4、澳门被葡萄牙的殖民统治。
1845年11月20日,葡萄牙女王玛丽亚二世单方面宣布澳门为自由港,除容许外国商船停泊进行贸易活动外,更拒绝向清朝政府缴纳地租银。
5、香港被英国殖民地时期。
英国共占有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总面积达1092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也就是现在整个香港地区的面积。
6. 明朝初期江西馀干县地图
宋馀干县。元元贞元年(1295)升馀干州,故治在今江西余干县。明洪武元年(1368)降为馀干县,属饶州府。余干县,地处赣东北鄱阳湖东南岸。古代属扬州域,自秦立县以来,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江西省最古老的县之一。余干建县之初,疆域广袤,地垮今赣东北及其毗邻诸省地。自东汉末年起,先后析置上饶、乐平、德兴、玉山、广丰.铅山、弋阳、横峰、贵溪、鹰潭,安仁(余江)、万年、东乡、金溪、婺源等县地。境内山青水秀,物产富饶,俊彩星驰,是历史上有名的江南望邑、鱼米之乡。余干历史源远流长,弄清它的一些历史面貌,对研究余干县史乃至江西省史都会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也为研究百越民族史提供一些线索。本文拟就干越、干国、余水这三个与余干历史有关的历史地名进行一次探究,并期望得到行家、学者的指正。
http://c.wanfangdata.com.cn/LocalChronicle-FZ016334.aspx
这有详细的各个乡的志,有需要给你下载
来源:《江西省余干县地名志》/政区民点
地区: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
编纂单位:余干县地名办公室
7. 古文中"干"有哪些意思
1.事物的来主体或重要部分:树~。自躯~。~线。
2.做:~事。说~就~。
3.有才能的,善于办事的:~才。~员。~练。
4.方言,坏、糟:事情要~。
[ gān ]
1.触犯,冒犯,冲犯:~扰。~涉。~预(亦作“干与”)。森然~霄。
2.追求,求取,旧指追求职位俸禄:~禄。~仕。
3.关连,涉及:~系。互不相~。
4.盾,古代抵御刀枪的兵器:大动~戈。
5.古代用以记年、记月、记日、记时(亦作编排次序)的十个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支。
6.涯岸,水边:“河之~兮”。
7.个数:若~。
8.没有水分或水分少:~燥。~旱。~枯。~柴。豆腐~。
9.枯竭,尽净:~尽。~杯。
10.徒然,白白地:~着急。
11.指没有血缘或婚姻关系,拜认的亲属:~亲。
12.〔~将(jiàng)〕古剑名。
13.姓。
8. 夫余国历史及历代国君
两汉至南北朝时期东北地方民族政权。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都城前期在今吉林市郊南城子,后期则移至今吉林农安。西汉至两晋时先后隶属玄菟郡、辽东郡、公孙氏政权、曹魏、西晋、前燕和前秦等,长期朝贡于中原各王朝,北魏时被迫臣服于高句丽。疆域西至今洮儿河,东至今牡丹江,南至今辉发河以北,北至今黑龙江。东明为其始祖,建国后曾兴盛一时,但在两晋至南北朝时因屡受鲜卑慕容氏政权及高句丽的攻击而国势衰落,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为勿吉所灭。
简要介绍
夫余国又作“扶余国”。两汉至魏晋(公元前206年—公元420年)时期的地方部族政权,是东北地方民族创建的奴隶制国家。夫余居住地当为今嫩江中下游、北流松花江以及拉林河、阿什河流域。据《吉林建置沿革概述》载: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年),解慕漱建夫余国,其王都大约在今吉林市东团山“南城子”地方。到汉昭帝时(公元前86—前74年),其子解夫娄迁都至今吉林省农安县,命称夫余城(即东夫余)。史载“夫余在长城之北,去玄菟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方可二千里,户八万。”以农为主,经济、文化高于邻近地区。国王世袭,地方邑落由“豪民”统之。两汉时属玄菟郡管辖,东汉末年改隶割据辽东的公孙氏政权。魏晋之际,夫余国向魏、晋朝贡。三燕(前燕、秦、后燕)时期(公元337—407年),夫余国有城和村两级建制。公元410年(晋安帝义熙六年),高句丽国好大王伐夫余国,“攻破城六十四、村一千四百”。因屡遭鲜卑、高句丽的攻击而衰落,公元494年(北魏太和十八年)被勿吉所灭,居民分散迁徙。
夫余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民族国家,由橐离国王子东明王南下所建,历世长达2000余年,后为勿吉所灭。一部分居民东迁并成立了东夫余国(后为高句丽所灭)。后世为便于与东夫余国相区别,遂将原夫余国称之为北夫余。
大约在战国或西汉初,黑龙江松嫩平原南部,即今郭尔罗斯草原(大庆南部地区)大部及吉林省中部地区,秽貊族的一个支系夫余族,是北方松嫩草原的主民。夫余族以农业为主,畜牧业很发达,手工业也较发达。于公元3世纪建立了政权,建起了个夫余王国。其国殷富,“方二千里,户八万”。他是黑龙江最早的政权形式,属奴隶制度国家。
在距今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的松嫩草原人口约有3万左右。这里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先后有夫余族、高句丽族、靺鞨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在这里生息繁衍,从事农牧业生产活动。夫余为北方的古国名,亦作凫臾、扶余,是古东北亚民族秽貊别族所建,据说也是满族族源之一。高句丽和百济的王室(被统治阶层为另一民族三韩中的马韩人)都是来自夫余人。此外,北沃沮、东沃沮、秽等都是夫余的兄弟民族。那里谷物丰盛,余粮颇多,所以夫余人的性格都很温厚。夫余国从公元前2世纪立国到公元494年东夫余国被高句丽灭国为止,历时约700年。汉魏时期是夫余的强大时期。他通过不断向外扩张,迫使挹娄臣服于他;同时,他还派生出高句丽、百济、东夫余等一些新的政权。据《后汉书》卷85的《东夷列传》:夫余国,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秽地也。夫余的起源地,位于今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中心,辽宁省昌图县和吉林洮南县以北至黑龙江双城,皆其国土。都城为今吉林省吉林市。(亦有说今昌图县之扶余城即古夫余王所居)。夫余最强盛之时,疆域达到万里长城以北,南达高句丽、东达挹娄、西接鲜卑,方圆约二千里(中国三国时代的一里约有今日450米,方圆二千里即约900公里的范围)。夫余国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汉时归玄菟郡统辖;魏时臣服于辽东公孙氏政权;晋时又常去中原朝贡。
史书记载
夫余最早在史书出现的地方是《史记》,在卫满朝鲜于公元前108年被灭国时就已存在。后来在解夫娄时,宰相阿兰弗(有“右辅”的意思)假借“天帝”的话而篡位,解夫娄东迁。为分辨这两个夫余,史书一般称前者为“北夫余”,东迁后的为“东夫余”。至西汉时期,被划入玄菟郡。汉武帝年,夫余开始向汉朝进贡。汉顺帝永和元年(136年),夫余王曾来到洛阳。之后到了三国时代,辽东半岛被公孙氏支配。后来挹娄受到鲜卑的攻击,慢慢步向衰亡。至晋太康时,为慕容廆所破,最后在北魏被同是通古斯族的勿吉(一说高句丽)所灭亡。金朝置蒲裕路,明朝置福余街,皆夫余之音转也。北夫余,亦作高九黎,是夫余国最初发祥的地域为高九黎历史,2007年3月23日验证。北夫余的立国过程记录在《桓檀古记·北扶余记》里。解夫王娄东迁之后,王位由金蛙王和他的儿子带素王顺序继承。到公元22年,带素王与高句丽的大武神王开战,大武神王攻入东夫余首都,带素王被杀,带王的弟弟带同残部退往鸭绿谷,是为曷思王。公元285年,有人往东逃往沃沮地,即今日吉林省的延边自治州。后来他们被广开土王侵略,最后被长寿王征服。 古时北方的夫余国有较完备的统治机构,有先进的农耕技术,走在当时东北各族的最前列。北夫余、东夫余时期,王位以世袭方式传承。夫余律法对犯法者严惩。杀人、奸淫(不论男女)、忌妒罪(限女子)死刑,窃盗罪赔偿12倍。
夫余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盛产名马、赤玉、貂貆。社会盛行巫术,也会在战争时祭天占卜以预知吉凶。其占卜方式是杀牛而观其蹄,如果牛蹄并拢即为吉兆。每年12月,夫余皆举行“迎鼓祭”(可能属秋收祭典),人民饮酒歌舞,统治者赦免罪人。 夫余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崇尚厚葬,甚至停灵5个月。王与诸加的葬仪式更为讲究,例如玉匣为棺、百人殉葬等等。 婚俗方面,夫余社会允许一夫多妻,而且有兄长死,则弟娶嫂为妻的风俗。 自两晋以后,由于内外矛盾的加剧,夫余政权逐步衰弱。他相继遭到东北部的勿吉人、东南部的高居丽人、西部的鲜卑人的侵扰,辖地日益缩小,都城也被迫由今吉林市西移至今吉林省农安县境。公元494年,夫余被勿吉人灭掉。夫余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标志着秽貊族的衰落,同时也标志着通古斯族(当时主要为勿吉人)在黑龙江及整个东北地区开始崛起。
根据《史记货殖列传》等史书记载——“燕 北邻乌桓、夫余。”据此判断,夫余国应该位于渤海北岸的辽西地区或内蒙古东南部一带,即今燕山山脉之北。朝鲜半岛三国时代之前为三韩时代,它相当于中国的秦汉时期。根据《后汉书》、《三国志》等文献的记载,辰韩人即谓其祖先来自于秦国,故名“辰(秦)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