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性社会学的发展史
随着性学于1885年正式创立,从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性社会学也以一系列成果确立了自己作为分支学科的地位。当时主要的性社会学家及其研究成果有:德国学者I.布洛赫是研究社会中的性现象的第一位大师。他的主要著作有:《我们时代的性生活及其与现代文明的关系》(1907年)、《梅毒的社会根源》、《妓女》(2卷本)、《论德?萨德》、《英国人的性生活》、《性制度病态的心理学研究》、《奇异性行为的人类学研究》等。在美国,先驱者G.V,汉密尔顿向8万位已婚男女询问过400个关于性生活的问题,出版了资料书《婚姻调查》。另一位先驱者、妇科专家K.B.戴维斯,首次调查研究了女性性问题的社会方面,并在1929年出版了《2200位女性的性生活中的诸因素》,他因此被认为是女性性学的开创者。在这段时间里,性社会学的最主要成果是提出、传播和得到公认;社会与性现象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从3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是性社会学创立自己的基本理论的时期。当时最著名的人物是德国的莱克。他研究了性现象与社会权力的关系,创立了性政治学。他的主要著作有:1932年的《青年的性权利》与《性道德的欺压》、1933年的《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1936年的《性革命:向着自我管理的性格结构前进》。另一位著名学者是美国的A.c.金西。他经过大量的社会调查,出版了《金西报告:人类男性性行为》(1947年)与《人类女性性行为》(1953年)。他分析了人的社会化过程以及人们所处的不同社会阶层环境对于人的性行为方式、性高潮频率等性现象的重要作用。
当然,也有些后来的学者认为:莱克研究的真正对象并不是性现象,而是社会政治现象;金西实际上是开创了性学的社会调查学派,而不是社会学对于性现象的研究;所以性社会学本身在这段时期里实际上是停滞不前了。 从50年代初期开始是性社会学的发展时期。这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①关于性现象的社会调查报告不断地涌现,一般都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相对重要的成果有:亨特的《70年代的性行为》(1976年),海特加以总结的《红书杂志的性调查》(又译《海特性学报告》),E劳曼等人的《性现象的社会组织》(1995年)。不过,由于研究者的学术背景不同,诸多的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很不符合社会调查的一般规范,使得其学术意义大打折扣。
②关于性现象与社会之伺关系的宏观研究和思辨研究不断地发展,对于人类认识和思考性现象发挥了较大作用。例如M.马库塞的《爱欲与文明》,福柯的《性史》等。但是也有些学者认为,这方面的成果一般都有哲学化的倾向,还是不归入性社会学为好。
③比较公认的和规范的性社会学的理论创建。1973年J.加格农与西蒙合著的《性举止——性的社会组织》一书,首次系统地论述了人在性方面的社会化过程及其规律,指出所谓的性发育不仅仅是一个生理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认同和归化于自己所处的社会的性文化的过程,而且后者往往更加重要。一般认为,这是性社会学自身理论的诞生。80年代,莫尼出版了一系列著作,研究以往的性学概念和性学研究过程,是如何被社会文化所限定和影响的,代表作是《男人和女人,男孩和女孩》。一般认为,这标志着以心理学和生理学为主的经典性学开始包容性社会学,开始成为综合学科。1995年,劳曼,加格农等人出版了《性现象的社会组织》一书(俗称《芝加哥报告》),系统地创建了性现象的社会网络理论,并且以历史上首次美国全国随机抽样的面访调查的数据分析。验证了自己的理论。他们的理论基点在于,不再像以往的经典性学那样,把性现象仅仅看做个体化的产物,而是论证了人类性现象实际上发生于,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和互动之中,而许多人之间的关系与互动,就结成了整个社会的性现象的网络,这就是社会在性方面的组织,它的结构,功能,作用机制,对于个体的性现象所发挥的作用,比经典性学和以往的性社会学的认识,要强大和广泛得多。虽然这个研究成果还需要相当时间的考验,但是在性学界和社会学界,一般认为它可能标志着性社会学理论与应用的成熟,标志着性社会学这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的牢固确立。
② 日本发展历史
日本战后分为三个时期:战后初期、后昭和时代、平成时代。
1、战后初期
日本投降后初期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美军占领日本,改日本实君立宪制为虚君立宪制,天皇作为日本的象征被保留下来。日本投降诏书发出的同时,昭和天皇所信任的铃木贯太郎内阁总辞,授意与皇族东久迩宫稔彦王组阁。东久弥宫内阁,是日本历史上唯一的皇族内阁。
当时,东久迩宫内阁中,有前首相近卫文麿任国务大臣、重光葵任外务大臣。后来重光葵因故辞职,由前奉天总领事,元老牧野伸显的女婿吉田茂继任。此时,盟军送来一位太上皇,那就是麦克阿瑟,盟军总司令部要求罢免禁制不利皇室言论的内务大臣山崎巖,东久弥宫内阁于是总辞。成为日本史上最短命的内阁,寿命五十四日。东久弥宫内阁倒台后,昭和天皇任命亲美英派的币原喜重郎组阁,1945年10月9日,币原内阁成立。币原令人熟悉的就是20世纪20年代的币原外交。
民主政体改革战后的政党如雨后春笋一样大量成立,包括日本自由党(总裁鸠山一郎)、日本社会党(片山哲书记长)、日本进步党(总裁町田忠治)、日本协同党(委员长山本实彦)、日本共产党(书记长德田球一)也恢复活动。翌年一月,盟军总部公布公职追放令,所谓公职追放令,就是要禁止战犯出任公职。
2、后昭和时代
日本经济的崛起战争后期,由于美军的空袭,以东京为首,全国119个城市严重被炸被毁,到处都变成一片废墟和焦土。尤其是广岛和长崎,更遭到了原子弹的毁灭性破坏。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在高速发展阶段有过三大景气时期,分别是神武景气、岩户景气和伊奘诺景气。
如此长时间的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不仅在日本历史上是罕见的,而且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由于伊奘诺景气的出现,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就达到了光辉的顶点。
政党政治的勃兴鸠山一郎在促成日苏建交后退下来,由石桥湛山继任,然而石桥组阁不久,身体出现重大问题,又不得不辞职,最后由曾被指为战犯的外务大臣岸信介继任。岸信介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要修改日美安保条约,为此,革新与保守两大势力进行最终对决,爆发日本现代史上最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安保斗争”。
其后,日美安保条约修订自然生效后,岸信介退任,由池田勇人继任。池田勇人提出“宽容与忍耐”口号。池田连续三次组阁,甚至与同属吉田茂门下的佐藤荣作在自民党总裁选举中竞争,最后因患上喉癌不得不辞职。佐藤荣作继任。佐藤组阁后,把冲渑县回归日本。
经济放缓与国际地位的提高经过第一次石油冲击和战后第一次负增长,日本经济就由高速增长转为了低速增长。1976年、1977年和1978年度各为4.0%、4.4%和5.3%,与高速增长时期比,还不及1965年经济危机时5.7%的水平。尽管如此,但1978年后已摆脱了萧条的影子,景气确实是处于上升阶段,企业的收益也增加了。
中速增长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期间,除个别年份外,日本实际经济增长率基本保持在3%-5%左右的水平,上下波动不大,而且与其他发达国家比仍属于增长最快的国家,所以这一时期又被称为稳定增长时期。
在经济稳定发展特别是在重化学工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日本的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从1983年贸易黑字超过西德、资本输出超过英国以来,日本就一直是世界第一的贸易黑字大国、经常收支黑字大国和资本输出大国。
另外,从1985年起,日本就取代英国,成了世界第一海外债权大国,而美国则开始沦为世界最大的海外债务大国。由此,日本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不仅进一步巩固了,而且还开始被称为“世界第二超级经济大国”。这样,日本经济就达到了战后的顶点。
3、平成时代
昭和天皇于1989年1月7日驾崩,子明仁继位,驾崩次日(1月8日)起改元平成,称为平成时代。1985年,日本已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1986年底海外净资产一千八百零四亿美元。1993年日本海外资产上升到六千八百五十亿美元,估计到2000年可上升到一万亿美元以上。 日本成了世界最大的供应国,东京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正在扩大。
(2)性历史发展史扩展阅读:
日本历史是指日本从日本文明产生到现在的历史。日本列岛最早在20万年前出现人类,已知最早的日本人类化石可追溯到约3万年前。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并即位,即位日相当于西历2月11日,因此就把这一天定为“建国纪念日”。
日本在公元4世纪出现首个统一政权大和国,其后于大化革新后确立天皇体制,引入唐朝文化,仿效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尝试创建一个律令制的国家。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日本进入奈良时代,律令制国家也日益成熟。大和政权的版图在这时也逐渐扩张,征服东北地方部分地区和南九州。
12世纪末,日本开始六百多年的幕府时代,镰仓幕府、室町幕府相继执政。期间曾经历一个半世纪的战国时代,以及由丰臣秀吉领导的文禄庆长之役。17世纪初,江户幕府实行锁国政策二百多年,到1854年黑船事件后,日本国内有志之士提出“尊王攘夷”等号召,江户幕府在舆论的压力下,被迫将政权还给明治天皇,史称“大政奉还”。
1867年,明治天皇整顿内政,富国强兵,一战后短暂经历大正民主时期,到20世纪30年代落入军部控制,实行军国主义,但于1945年被盟国击败后宣布投降。日本在恢复主权后经济高速增长,跻身先进国家之列,直至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日本进入长期的相对经济不景气状态至今。
③ 请问谁知道女性的发展历史
参考文献:http://ke..com/view/14713.htm
前200万-前175万年。能人化石是1960年起在东非的坦桑尼亚和肯尼亚陆续发现的。最早的能人生存在190万年前。能人在分类上归入人科下面的人属能人种(Homo habilis)。能人有明显比南方古猿扩大的脑,并能以石块为材料制造工具(石器),以后逐渐演化成直立人。
(3) 直立人阶段。直立人在分类上属于人属直立人种(Homo erectus),简称直立人,俗称猿人。直立人化石最早是1891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发现的。当时还引起了是人还是猿的争论。直到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周口店陆续发现北京猿人的化石和石器,才确立了直立人在人类演化史上的地位。直立人的生存年代约为170万年前到20余万年前。至今为止,直立人化石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均有发现。
(4) 智人阶段。智人(Homo sapiens)一般又分为早期智人(远古智人)和晚期智人(现代人)。早期智人生活在20万年前到10余万年前。晚期智人的生存年代约始于10万年前。其解剖结构已与现代人基本相似,因此又称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
1936年,在南非德兰士瓦的斯特克方丹采石场又爆破出一批化石。其中,有一个完整的头骨与汤恩头骨极为相似。此后,又在南非的克罗姆德莱、马卡潘斯盖特、斯瓦特克兰斯三处地点陆续发现了类似的化石。到50年代,在上述五个地点,总共发现了70多件南方古猿化石。学术界将在南非发现的南方古猿化石归为一个属两个种,即南方古猿非洲种(Australopithecus africanus)和南方古猿粗壮种(Australopithecus robustus),或称纤细型南方古猿(gracile australopithecine)和粗壮型南方古猿(robust australopithecine),并逐渐确立了南方古猿作为早期人类祖先的地位 从60年代开始,在埃塞俄比亚的奥莫河谷和阿法地区的哈达尔,发现了大量的南方古猿化石,包括从约350万年前到150万年前的人科化石。其中,1973年在哈达尔发现的构成一个膝关节的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的两段骨头,已显示出具有直立行走功能。这些化石的年代为350万年前。1974年,美国古人类学家约翰松(Donald Johanson)在同一地区发现了一具女人的大部分骨架,命名为“露西(Lucy)”。根据对她的骨盆、脊柱和膝盖骨的研究,可以肯定她是两足直立行走的,生存年代测定为340万年前。
1976年,玛丽·利基在坦桑尼亚的莱托里地区,发现了一组凝结于火山灰中的人类足迹。这组370万年前留下的足迹相当完好,对其进行的年代测定也相当可靠。根据对足弓形态和步态的分析,可以认定是直立行走时留下的。上述发现是人类两足直立行走最早的证据。
根据对哈达尔和莱托里化石的对比研究,约翰松等认为,这两个地点的标本非常相似,即都能完全两足直立行走,且都有较小的脑子和大的犬齿,故属一类,应归入一个新种--南方古猿阿法种(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他们认为,阿法种的一些性状介于猿与人之间,但其似猿的性状在明显向人的方向转变。因而,阿法种既是南方古猿非洲种的祖先,又是“能人”的祖先。阿法种一方面经过南方古猿非洲种变成粗壮种和鲍氏种,最终灭绝,另一方面发展成“能人”,再到直立人和智人。
到90年代初,在非洲发现的南方古猿已达5个种,即非洲种、阿法种、粗壮种、鲍氏种和埃塞俄比亚种。这五种南方古猿分别归类为前面所述的南方古猿纤细型和粗壮型。非洲种和阿法种属于纤细型。其中,阿法种年代较早,以“露西”为代表;非洲种则年代稍晚,并且只在南非有发现。其余3个种属于粗壮型的南方古猿。埃塞俄比亚种是根据一块250万年前的下颌骨命名的。这块化石1967年发现于埃塞俄比亚南部。许多古人类学家不承认这个种,认为应将其归入鲍氏种。
90年代以后,东非的早期人类化石研究又获得了新的突破。1994年,美国古人类学家怀特(Tim White)等宣布,他们在埃塞俄比亚阿法盆地发现了440万年前的大量人科化石,并命名为南方古猿始祖种(Australopithecus ramis)。ramid在阿法语(当地的一种部落语言)中是“根”的意思。以此命名所发现的化石,表示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直接祖先。在此之后,理查德·利基的妻子梅亚维·利基(Meave Leakey),与美国古人类学家沃克(Alan Walker),在肯尼亚图尔卡纳湖西岸,又发现了42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化石,定名为南方古猿湖畔种(Australopithecus anamensis)。由于学术界对始祖种的人科地位还有不同看法,因此通常都认为湖畔种是最早能直立行走的人
④ 女性主义的发展简史
一般来说,西方女性主义历史被分为三段:自由女性主义(liberal feminism),激进女性主义(radical feminism),和后结构派女性主义(post-structuralist feminism)。
自由女性主义也被称女性主义第一浪潮(first-wave feminism),它可以追溯到1792年英国女作家Mary Wollstonecraft发表的 《表明女人的权利》( 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但其主要风行年代为1918-1928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其主要目标是争取女性在法律和政治上的官方(de jure)地位。此间,欧美女性开始积极的争取参政权利。也是通过这一波女性主义活跃分子的努力,欧美女性最终得以投票权。
女性主义第二浪潮(second-wave feminism)主要的活跃时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间,以激进女性主义为主导。激进女性主义认为,光取得投票权是没有用的。因为选举系统是男人决定的,而在选举系统之外的生活也是以男人为主导的。她们提出了“父权社会”(patriarchy)的说法,认为女性生活的改善不仅仅应该是在选举系统里的平权,而应该深入到生活各个方面,比如说家庭分工等等。激进女性主义最著名的宣言是“生活的就是政治的”,即在生活中对自身权力的争取也是有重要政治意义的。同时活跃在这个时期的还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Socialist feminism),主要投身于六、七十年代的左派运动,认为改变女性地位的根本在于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才可能达到性别平等。这些提法,很快就被女性主义第三浪潮(third-wave feminism) 的学者们否认了。
投身女性主义第三浪潮的学者们主要采取了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t)的观点,吸纳了包括酷儿理论、后殖民主义等各学科的精华。她们提出,过去的女性主义,都是以西方白人中产阶级女性为中心的。她们认为在第一浪潮和第二浪潮当中,女性主义者都高高在上的认为女性正确的生存方式是单一的,而没有看到,世界上的女人数众,在不同的环境里,有不同的压迫、不同的应对方式、不同的需要。不能一概而论。
⑤ 中国性学会的发展历史
从1987年开始,中国民间在中国性学会成立前连续七年举办了全国范围的性学研讨会和学习班。这些活动为中国性学会的成立作了舆论、学术和组织上的准备。
1990年原北京医科大学的王效道教授和江西宜春医专的胡廷溢教授组建了中国性学会(筹),挂靠在宜春医专的南方性学研究所。
1991年5月4日由原北京医科大学王光超、杨文质、叶恭绍、李本富、李传俊、韩宗敏、薛福林、朱锡莹、王效道等十位学者联名正式通过北京医科大学向卫生部提出筹建中国性学会的报告。北医大领导同意上报卫生部并慨然应允承担挂靠单位的义务,提供经费、办公用房、工作人员及电话等学会活动条件。
北医大先后四次行文卫生部申请成立中国性学会,1994年1月3日卫生部同意成立中国性学会并行文(卫人发1994第3号)民政部。
1994年5月27日民政部多吉才让部长签发社政字第1636号文认定中国性学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团登记的有关规定,准予注册登记,社会团体登记证号为:社证字第1636号,社团代码为:50001647-1号。
1994年12月24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性学会的成立大会,宣告中国性学会正式成立。
中国性学会第一任理事长是原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的王光超教授,第一任秘书长是王效道教授。第二、第三任理事长是原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徐天民教授。第四任理事长是张金钟教授,秘书长是徐震雷教授。第五任理事长是张大庆教授,秘书长是姜辉教授。
中国性学会成立以后,先后多次组织主办、参加了一系列国际、国内的性学学术会议、研讨活动和义诊宣传活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性科学事业的发展。
⑥ 怎样知道性生活历史
推荐几本书:
《中国性科学网络全书》
《性的历史》http://wenku..com/view/dd800c21af45b307e87197ec.html
李敖的《中国性研究》也很耐读。
也有不少电教片,如《性的历史》:
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10059954/
综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或是再放眼从原始初民至今,可以说它既是一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性的发展变化史。无数事实表明,性的每一步发展变化,无不反映出社会的深刻变化。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从群婚到单婚,从性开放到性保守、性封闭,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女子沦为男子的掌上玩物,爱情之路被堵而只能通过曲折的途径表现出来,性科学的火炬在神州大地上很早地燃起但不久又濒于熄灭,形形色色的性观念的冲突,令人刻骨铭心的两情缱绻,令人发指的罪与恶……这一切,勾勒成一幅纷纭复杂、多彩多姿的历史画卷。而现在,我们对于这一切,了解了多少、又认识了多少呢?是不是正如卡洽多利安所说的“容易受到‘现在’的压力,容易沉迷于‘将来’,遗忘‘过去’呢?
⑦ 描述性历史 和 分析性历史的区别
描述性复历史:其主要工作方式便是对制史籍的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尽可能详尽、逼真地展现出当时之状况,以及当时人们对于当时的种种认识。说的是现象世界,即历史“是什么”。
分析性历史:是对历史现象的学理分析和文化阐释为特征。说的是意义世界,关于历史“为什么是这样”。
前者是告诉我们一些“历史”,是一种对未知的发现阐述;后者是对当时事件的“结论”,是对当时事件的建模分析。所以一定是先有描述才有分析。
像《史记》就是一本描述性的历史,像《资本论》就是一本分析性历史。
前者好用“春秋笔法”描述中含褒贬;后者先建立个模型框架和分析方法,表明立场。
兄弟,你问的够专业的,如果你是学习阶段,方法很重要;如果你是要充实自己,发现真相,那这些都是一家之言,只能作为借鉴,历史学上有个著名的论断: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就是说历史是死的,人是活的,死人说不过活人,只能任由活人自说自话。
⑧ 历史继承性是什么
历史继承性是指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无论那个时代的社会意识如何,都与前一时代的社会意识有关。
它的产生和发展应该建立在前人积累的思想材料的基础上,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在社会意识发展的过程中,新社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对旧社会意识的完全否定,而是克服和保留,克服其陈旧倒退,保留其合理因素。
社会意识的历史传承体现了社会意识的连续关系,表明每种社会意识的出现都是建立在以往的社会意识基础之上的。
(8)性历史发展史扩展阅读:
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表明,任何特定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和历史上的社会意识有着必不可少的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必定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为前提。
因此,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是人类社会意识发展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没有历史继承性,整个链条就会中断。这不仅使各种社会意识形态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发展线索,也形成了不同文化传统和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民族特点。
在社会意识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新的社会意识不是对旧的社会意识的全盘否定,而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其陈腐落后的东西,保留其积极合理的因素,进行批判地继承,把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就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
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要求我们广泛学习人类一切历史文化知识,全面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脉络,批判地继承一切优秀思想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此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努力成为用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文化武装起来的新一代有志军人。